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和协(和協)  拼音:hé xié
和睦无间、同心协力。《书经。召诰》「王先服殷御事,比介于我有周御事」句下汉。孔安国。传:「言当先服治殷家御事之臣,使比近于我有周治事之臣,必和协,乃可一。」《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有弟,不能和协。」
《漢語大詞典》:和宁
使和睦安宁。
分類:和睦安宁
《漢語大詞典》:雍肃(雍肅)
和睦庄重。北齐书·段荣传:“﹝ 段韶 ﹞教训子弟,闺门雍肃。”旧唐书·良吏上·冯元常:“ 元常 闺门雍肃,雅有礼度。”明史·襄陵王冲秌传:“其后五世同居,门内雍肃。”
分類:和睦庄重
《漢語大詞典》:能迩(能邇)
谓能安抚邻国而与之和睦相处。书·舜典:“柔远能邇,惇德允允。” 孔 传:“言当安远乃能安近。”《诗·大雅·民劳》:“柔远能邇,以定我王。”
《國語辭典》:慈和  拼音:cí hé
慈爱而和乐。《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畏而后上下慈和,慈和而后能安靖其国家。」唐。白居易〈唐故银青光禄大夫秘书监曲江县开国伯赠礼部尚书范阳张公墓志铭。序〉:「为子弟孝敬,为伯父慈和。」
《國語辭典》:和一  拼音:hé yī
万众一心,齐力团结。《书经。咸有一德》:「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其难其慎,惟和惟一。」《三国志。卷四二。蜀书。谯周传》:「敬贤任才,使之尽力,有踰成康。故国内和一,大小戮力,臣所不能陈。」
《漢語大詞典》:协比(協比)
(1).勾结;依附。书·盘庚下:“尔无共怒,协比谗言予一人。” 孔 传:“汝勿共怒我,合比凶人而妄言。” 陆德明 释文:“比,毗志反。”三国志·蜀志·姜维传:“而宦官 黄皓 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 阎宇 与 皓 协比。”旧唐书·李渤张仲方等传论:“ 南纪 ( 李汉 )有良史才,足以自立,而协比权幸,颠沛终身。”续资治通鉴·宋真宗乾兴元年:“ 丁谓 与 雷允恭 协比专恣,内挟太后,同列无如之何。”
(2).谓与人和睦、融洽。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曰:‘协比其邻,昏姻孔云。’” 杨伯峻 注:“诗·小雅·正月句。‘协比’今作‘洽比’,义同。比,去声,协比,协和亲附也。”
(3).调和,使和谐。史记·乐书论:“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4).犹言比方,比拟。
《國語辭典》:离隔(離隔)  拼音:lí gé
1.分离阻隔。三国魏。曹植 离友诗三首之三:「感离隔兮会无期,伊郁悒兮情不怡。」晋。赵至〈与嵇茂齐书〉:「去矣嵇生,永离隔矣!」
2.指隔阂,不团结。《三国志。卷四四。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蒋琬》:「寇难未弭,曹睿骄凶,辽东三郡苦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宋。范仲淹〈与朱氏〉:「勿以妇人之言渐生离隔。」
3.指使不和睦、不团结。《太平广记。卷三二二。周义》引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兄不仁,离隔人室家。」
《國語辭典》:和洽  拼音:hé qià
和睦而融洽。《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漢語大詞典》:内和
(1).内心平和。《礼记·乐记》:“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
(2).家庭和睦。礼记·昏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
《漢語大詞典》:友睦
友爱和睦。南史·傅昭传:“兄弟友睦,修身励行,非礼不动。” 清 奕欣 《照会蒲安臣癸亥年六月初八日》:“凡有外国商船无论上江下江,均不得在 金陵 水面停泊……以全友睦之谊。”
分類:友爱和睦
《漢語大詞典》:相说(相説)
亦作“相悦”。 彼此和睦、亲爱。《穀梁传·僖公元年》:“吾二人不相説,士卒何罪?”汉书·贾谊传:“妇姑不相説,则反唇而相稽。” 颜师古 注:“説音悦。”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 周公 上圣, 召公 大贤,犹不相悦。”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二妇云:‘少年初不相识,亦未相悦。’” 鲁迅 《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这时新的才子+佳人小说便又流行起来,但佳人已是良家女子了,和才子相悦相恋,分拆不开。”
亦作“相悦”。 佛教语。谓脱离自性、本体而说法。《坛经·顿渐品》:“吾所説法,不离自性。离体説法,名为相説,自性常迷。”
《國語辭典》:不相能  拼音:bù xiāng néng
不相容让。指情感不和睦。《西京杂记。第二》:「五侯不相能,宾客不得来往。」也作「不相容」。
分類:不和和睦
《國語辭典》:仁洽  拼音:rén qià
仁爱和睦。《文选。张衡。东京赋》:「既本鲱武,仁洽道丰。」《文选。王俭。褚渊碑文》:「仁洽兼济,爱深善诱。」
分類:仁爱和睦
《國語辭典》:乐融融(樂融融)  拼音:lè róng róng
和乐融洽的样子。语本《左传。隐公元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分類:和睦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