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据古(據古)
遵依古道。汉书·贡禹传:“天子报曰:朕以生有 伯夷 之廉, 史鱼 之直,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后汉书·宣秉张湛等传赞:“ 杜林 据古, 张湛 矜庄。”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给事中 陆质 、中书舍人 崔枢 ,积学懿文,守经据古,夙夜讲习,庶协于中。”
分類:据古古道
《漢語大詞典》:尚古
(1).上古。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 吕不韦 者, 秦 庄襄王 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 六国 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
(2).崇尚古制,推崇古道。新唐书·文艺传中·萧颖士:“ 颖士 数称 班彪 、 皇甫謐 ……能尚古。”
《漢語大詞典》:执古(執古)
(1).坚守古道。
(2).固执。《金瓶梅词话》第十四回:“二娘好执古,俺众人就没些分上儿?”《醒世姻缘传》第五五回:“你就这们执古性儿,就真个一口价儿?”
《漢語大詞典》:志古
谓笃信古道。语本《孔子家语·五仪》:“生今之世,志古之道。” 清 蒋涟 《〈于忠肃公集〉序》:“余读公之文,而益知公之所以致此者,固由天挺奇姿,而亦由於积学志古,有所慕效而成。”
分類:笃信古道
《漢語大詞典》:修古
遵行古道。《商君书·更法》:“ 汤 武 之王也,不修古而兴; 殷 夏 之灭也,不易礼而亡。”韩非子·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汉书·礼乐志》:“ 河间 区区,小国藩臣,以好学修古,能有所存。” 章炳麟 《訄书·学变》:“然阔疏者苟务修古,亦欲以是快其佚荡,故 魏 衰而説变。”
《漢語大詞典》:发篇(發篇)
(1).篇章的开头。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帝曰:‘ 仲尼 言“唯天为大,唯 尧 则之”。 尧 之大美,在乎则天,顺考古道,非其至也。今发篇开义以明圣德,而舍其大,更称其细,岂作者之意邪?’”
(2).犹行文。指组织文字,表达意思。 晋 张华 《答何劭》诗之二:“是用感嘉貺,写心出中诚。发篇虽温丽,无乃违其情。”
《漢語大詞典》:褒斜道
古道路名。因取道 褒水 、 斜水 二河谷得名。二水同出 秦岭 太白山 : 褒水 南注 汉水 ,谷口在今 陕西省 勉县 褒城镇 北, 斜水 北注 渭水 ,谷口在今 陕西省 眉县 西南。通道山势险峻,历代凿山架木,于绝壁修成栈道,旧时为 川 陕 交通要道。汉书·沟洫志:“其后人有上书,欲通 襃斜道 及漕,事下御史大夫 张汤 。 汤 问之,言:‘抵 蜀 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今穿 襃斜道 ,少阪,近四百里。’”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六:“ 襃斜道 、故道: 襃水 通 沔 ,在 兴元府 襃城县 ; 斜水 通 渭 ,在 京兆府 武功县 。故道今 凤州 梁泉县 。”亦省作“ 襃斜 ”。史记·货殖列传:“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 襃斜 綰轂其口。” 唐 韩愈 《李公墓志铭》:“贩者负入 襃斜 ,船循 渭 而下,首尾相继不絶。” 明 唐顺之 《题赠乔佥事兼为乃翁封君寿》诗:“为郎几岁歷 金华 ,还闻建节度 褒斜 。”参阅元和郡县志·兴元府·褒城县
《漢語大詞典》:玄都坛(玄都壇)
古道坛名。 唐 杜甫 《玄都坛歌寄元逸人》诗:“屋前太古 玄都坛 ,青石漠漠松风寒。” 蔡梦弼 注:“ 玄都 乃 汉武帝 所筑,在 长安 南山 子午谷 中。” 朱鹤龄 注:“唐六典: 煬帝 改佛寺为道场,道观为玄坛。” 金 元好问 《送郝讲师住崇福宫》诗:“ 玄都 石坛待飈驭,宫殿突兀松轮囷。”
分類:古道
《漢語大詞典》:飞狐道(飛狐道)
古道名。东观汉记·王霸传:“为 上谷 太守,修 飞狐道 至 平城 ,堆石布土三百餘里。”按,此乃 飞狐口 谷道的延伸。又 唐 时称 北魏 所凿 灵丘道 为 飞狐道 。此道不经 飞狐口 ,以出 飞狐 南境而出名。
分類:古道延伸
《漢語大詞典》:忍古
谓坚守古道。 唐 孟郊 《秋怀》诗之十四:“忍古不失古,失古志易摧。”
《漢語大詞典》:脩古
(1).遵循古道。礼记·礼器:“礼也者,反本脩古,不忘其初者也。” 孔颖达 疏:“脩古,谓脩习於古。”
(2).指遵行古道的人。 宋 洪迈 《〈唐黄御史公集〉序》:“以至 贞元 长庆 ,经术大明,脩古弥众。”
《国语辞典》:鸣凤山古道(鸣凤山古道)  拼音:míng fèng shān gǔ dào
为一条位于苗栗头屋乡境内的前清时代古道。这条从清朝就已存在的山径,是先民往返于现今的头屋乡与狮潭乡的重要道路。可由苗栗或狮潭方向循苗二十二号乡道前往鸣凤山古道。古道西边入口,位于苗二十二号乡道顶点的鸣凤山云洞宫左侧。
《国语辞典》:阿朗壹古道  拼音:ā lǎng yī gǔ dào
为一条日治以前南部平埔族移民台东的天然古道,旧称为「卑南道」。其位于屏东、台东交界的海岸线上,至今尚无公路通行。这条古道可从满州起程,也可由车城循四重溪谷上溯,最后在旭海部落交会,由此沿东南海岸线北上,陆续经过达仁、大武、太麻里,抵达台东卑南。因为大武于清代旧称为「阿朗壹」,所以这条路又称为「阿朗壹古道」。
《国语辞典》:糕仔崁古道  拼音:gāo zǐ kǎn gǔ dào
位于阿里山区的古道。约有二百年历史。在阿里山铁公路未开辟前,系奋起湖往瑞里、嘉义的唯一交通要道。现存古道中有「闷柴窑」、「天造大帝」日本神社、「爱玉发源地」等遗址。
《国语辞典》:鱼路古道(鱼路古道)  拼音:yú lù gǔ dào
位于台湾北部阳明山公园区中的古道。清光绪年间已由士林修筑至金包里(即今之新北市金山),是当时金包里渔民运送鱼货至士林、大稻埕、大龙峒等市集的道路。故称为「鱼仔路」。现今古道部分遗迹仍存,由阳明山擎天岗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