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卖交(賣交)  拼音:mài jiāo
为自己的利益而出卖朋友。《史记。卷九五。郦商传》:「其子寄,字况,与吕禄善。及高后崩,大臣欲诛诸吕,……况绐吕禄,吕禄信之,故与出游,……遂诛诸吕。……天下称郦况卖交也。」也作「卖友」。
《國語辭典》:典鬻  拼音:diǎn yù
以物品质押贷款。如:「典鬻家当」。也作「典当」。
分類:典押出卖
《漢語大詞典》:相卖(相賣)
相互出卖、背叛。战国策·东周策:“公何不令人谓 韩 魏 之王曰:‘欲 秦 赵 之相卖乎?何不合 周最 兼相,视之不可离,则 秦 赵 必相卖以合於王也。’”
《漢語大詞典》:质卖(質賣)
典押或出卖。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四年:“ 魏徵 玄孙 稠 贫甚,以故第质钱於人……出内库钱二千緡赎赐 魏稠 ,仍禁质卖。”明史·食货志一:“凡质卖田土,备书税粮科则,官为籍记之,毋令产去税存以为民害。” 清 朱仕琇 《太学生陈君墓志铭》:“岁饥,家乏粟,出财转穀於外以赡族,至质卖世业以济行。”
分類:典押出卖
《漢語大詞典》:盗粜(盜糶)
非法出卖(粮食)。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五:“ 张鷟 为 阳县 尉日,有称架人 吕元 伪作仓督 冯忱 书,盗糶仓粮粟。”新唐书·食货志四:“ 两池 盐盗贩者,迹其居处,保、社按罪。鬻五石,市二石,亭户盗糶二石,皆死。”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三折:“那廝每不依钦定,私自加添,盗糶了仓米,乾没了官钱。”
《国语辞典》:卖花钱(卖花钱)  拼音:mài huā qián
1.卖花所得的钱。唐。曹唐〈小游仙〉诗九八首之七○:「无事伴他棋一局,等閒输却卖花钱。」
2.妓女出卖身体所得的报酬。《金瓶梅》第一一回:「招牌儿大字书者:『买俏金,哥哥休扯;缠头锦,婆婆自接;卖花钱,姐姐不赊。』」
《漢語大詞典》:鬻业(鬻業)
出卖家业。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五章:“败行失德,鬻业丧名,玷及祖宗,祸延父兄,其为牵累之大,岂有偿哉!”
分類:出卖家业
《漢語大詞典》:质鬻(質鬻)
典押出卖。 元 刘埙 隐居通议·造化:“丁亥大饥,质鬻妻子。” 明 归有光 《遗王都御史书》:“质鬻妻儿,投命贵室。”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上》:“近在 明 世,荐绅之家,苍头百人,是时承平亡战,特以飢寒质鬻,然犹舍其氏族以从主人。”
分類:典押出卖
《漢語大詞典》:粥卖(粥賣)
出卖,出售。粥,同“ 鬻 ”。荀子·议兵:“故赏庆刑罚埶(势)诈之为道者,佣徒粥卖之道也。”
分類:出卖出售
《漢語大詞典》:原契
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原有文书。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卖身旗下》:“民人奴僕,背主投旗,挟制主人,勒索原契,妻子子财物交与刑部。”
《漢語大詞典》:贩运(販運)
指商人从甲地买货运到乙地出卖。金史·食货志四:“以商旅卒未贩运,命 山东 、 河北 四路转运司以各路户口均其袋数,付各司县鬻之。” 郑观应 《盛世危言·税则》:“自 道光 二十二年大开海禁,与各国立约通商,洋人各货进口纳税后,即准由华商贩运各地。” 鲁迅 《南腔北调集·大家降一级试试看》:“从他们那里零零碎碎贩运一点回来的就变了 中国 的呵斥八极的学者。”
《國語辭典》:倒运(倒運)  拼音:dǎo yùn
1.倒楣。《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打从帮閒的处馆的两项人见了他,也就做鬼脸,把『倒运』两字笑他。」《儒林外史》第三回:「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
2.转运。明。沈德符《野获篇。卷一二。河漕》:「稍加脩葺,必可行舟,是在按求古迹,何处可避险,何处可陆运,何处可立仓倒运,何处可造舡装运,勿惮一劳,而失永利。」
3.把甲地的货物运往乙地出卖,再把乙地货物运回甲地出售的牟利行为。
《漢語大詞典》:俵卖(俵賣)
分散出卖。 宋 苏辙 《论蜀茶五害状》:“茶官贪求羡息,般运过多,出卖不尽,逐州多亏岁额,遂於每斤增价,俵卖与人。”
分類:分散出卖
《漢語大詞典》:卖权(賣權)
谓出卖国君的权利。《商君书·农战》:“见朝廷之可以巧言辩説取官爵也,故官爵不可得而常也。是故进则曲主,退则虑私,所以实其私,然则下卖权矣。”
《漢語大詞典》:卖邻(賣鄰)
出卖邻邦。指 春秋 时 虞公 贪贿、同意让 晋 假道灭 虢 事。 晋 潘岳 《西征赋》:“降 曲崤 而怜 虢 ,託与国於亡 虞 ,贪诱赂以卖邻,不及腊而就拘。”参阅左传·僖公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