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全绪 朝代:孙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吴吴郡钱唐人。全琮子。幼知名,奉朝请,出授兵,稍迁扬武将军、牛渚督。孙亮即位,迁镇北将军。东关之役,与丁奉建议引兵先出以破魏军,封一子亭侯,年四十四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三丰。相传宋武当山丹士。精拳法。徽宗曾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神授拳法,天明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后人奉之为内家拳始祖。其法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一说为明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号三丰,又号张邋遢,《明史》卷二九九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全一。徽宗崇宁五年进士。为南剑州教授。高宗建炎中,通判建州,徙泉州。乱卒屡无礼于州守,而信孝渊之言,不敢妄为。尝按收舶货归,吏循例取龙脑一盒以纳,孝渊厉声斥之,遂返舶库。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至温。字其玉。号全一。生邢州郝氏。幼聪敏异尝。六岁见寂照和尚。照曰。汝其为释氏乎。师心许之。会照避乱。去隐辽西。乃礼照弟子辩庵讷。而祝发焉。无还富公。开法万寿。涖众甚严。师不以为忤。与十僧同往佐之。寻为万松侍者。以才气过人。稍不容于众。然博记多闻。百家之言。罔不该涉。又善草书。有颠素之遗法。凡万松偈颂法语。一闻辄了之。遂得法焉。尝使代应对。谈锋不可犯。太保刘文贞公。长师一岁。少时相好也。荐师可大用。世祖召见与语。大悦。将授以官。辞曰。天下佛法流通。僧之愿。富贵非所望也。慰而遣之。世祖征云南还。文贞为言。锡师号。曰佛国普安大禅师。总摄诸路僧事。刻印以赐。师锐意卫教。凡僧之田庐。见侵于豪富及他教者。皆力归之。驰驿四出。周于所履。必获其志乃已。或劝之少憩弗懈也。宪宗末年。僧道士。各为违言以相倾。上命聚讼于和林。剖决真伪。师从少林诸师辩之。道士义堕。自是法教大兴。僧徒赖之。师遂纳印辞职。每岁赐金。辄缘手尽。世味泊如也。以至元丁卯。终于桓州之天宫寺。当盛暑。仪形如生。异香馥郁。停三日火浴之。心舌牙齿不坏。人掊其地深数尺。皆得舍利云。世寿五十一。僧腊四十。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禅师名至温。字全一。邢州郝氏子。为天童如净禅师。八世之裔也。性敏捷。不易出语。语则合度。六岁从万松秀禅师。祝发为大僧。是时万松之庭。多俊杰。会伪金章宗明昌四年(即南宋光宗绍熙四年癸丑)。召秀说法于内廷。其王亲贵戚罗拜求示。秀俱无言说。惟合爪当膺而已。温大疑其所以。乃请问于秀公。秀公拂之。温益疑。遂心计曰。至道虽玄。非言莫显。师于佛法。得无吝乎。一日见僧问。秀曰。是处是慈氏无门无善财为甚道。琉璃殿上无知识。秀厉声曰。折却殿了。与你相见。温不觉失笑。秀顾温曰。笑甚么。对曰。可惜打破瓦。秀曰。打破后如何。温又无语。然温博学强记。与雪庭𥙿公。往还辩论。裕每誉之。秀公迁大都。仰山之栖隐寺。丞相耶律楚材。常问道栖隐。因与温甚善。会同学林泉伦上座。出住万寿。温以大事未了为愧。且忧愤成疾。久之乃得秀公之旨。于是机不可撄。秀公暮年常课华严。门下得法者。虽一百二十人。惟温最惬公意。其金都应酬。悉以温代之。秀公殁。会元主伐金。温开法华严。林泉伦继席报恩。其道价齐重于京都。元主研究三教典籍。以为宋徽宗不业三教正经。佞于方士丹升之说。以至亡国。诏有实学之士。较诸道藏伪撰。除道德南华外。尽行烧燬。命林泉伦于大都悯忠寺举火。是日倾都传闻。士庶毕集。伦乃以火炬打圆相云。诸仁者只如三洞灵文。还能證此火光三昧也。无如斯会得。家有北斗经枉。教人口不安。宁其或未然。从此灰飞烟灭。后任伊到处觅天尊。急著眼看。便烧之。众口杂然。称正时。至元庚申也(即南宗景定元年)。元主将西征有嫉我教者。遂奏议曰。释氏虽托方外。然多忠烈之辈。今五台等处。僧徒有能咒术武略及膂力者。宜募为部伍。扈从西征。可为开国之一助也。温闻大惊。乃顾楚材。而折其说。楚材亟白元主曰。释氏之高行者。必守不杀戒。奉慈忍行。故有危身。不證鹅珠。守死不拔生草者。法王法令拳拳奉行。虽死不犯。用之从军。岂其宜乎。若不循法律者。必无智行在。彼既违佛制。在此岂终王事哉。一举两失。实不可也。元主遂然之。太保刘秉忠以僧服而辅元主。元主甚敬之。忠曰。臣乃宇宙之废品耳。何当圣眷。此有万松秀禅师之高弟。名曰至温。唱曹洞宗旨于上都华严寺。其学兼内外。道贯天人。陛下若诏而宾之。必充扩仁风。为苍生之依赖也。于是温入内廷。与元主朝。夕论道。元主尝恨相见之晚。河北诸禅刹。自宋政和以来。加之辽金壬辰兵。秽祖庭。未得兴复。元主敕立禅僧为主持。于是三河寺院。沛然兴矣。燕赵秦晋之间。洞室宗风大鬯。皆温之力也。温居内庭。三载如一日。辞还。锡号佛国普安大禅师。至元丁卯五月(即南宋度宋三年)。示疾。沐浴更衣而逝。异香三日。茶毗。舍利无数。四众分塔而祀之。 赞曰。朝生凤雏。自与千岁玄鹤。同途而异辙。余观温公。驱乌于万松之庭。其胸中固已吞云。梦八九耳。及演化大都。果远出群贤之上。然兵火之馀。能使王公贵人。信有此事。非冰霜洁行。不足以感之。今人独味万松评唱之语。而不闻公有回天之力。何哉。余故表而出之。为洞宗之威凤云。
《漢語大詞典》:全一
谓忠诚不渝。荀子·仲尼:“主疏远之,则全一而不倍;主损絀之,则恐惧而不怨。”
《漢語大詞典》:合乎
与…协调或适应。例如:合乎人民的利益。
表示两者正好一样,如在形状或样子上都完全一样。例如:这两种说法都合乎正统。
符合。例如:合乎事实。
《國語辭典》:同心同德  拼音:tóng xīn tóng dé
同一心意,同一信念。指思想、行动一致。《书经。泰誓中》:「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金史。卷二。太祖本纪》:「朕得天下,皆我君臣同心同德以成大功。」也作「同德同心」。
《漢語大詞典》:一式一样(一式一樣)
完全一样。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因为探究和好奇,去年曾经去问 上海 的银楼,终于买了两面来,和我的几乎一式一样,不过缀着的小东西有些增减。”
分類:全一
《國語辭典》:不约而同(不約而同)  拼音:bù yuē ér tóng
彼此并未事先约定,而意见或行为却相同。《警世通言。卷三○。金明池吴清逢爱爱》:「转眼又是一年,三个子弟不约而同,再寻旧约。」《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口里虽如此说,心下因是两梦不约而同,终久有些疑惑。」也作「不约而合」。
《漢語大詞典》:不谋同辞(不謀同辭)
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后汉书·祭祀志上:“羣下百僚,不谋同辞。” 晋 刘琨 《劝进表》:“冠带之伦,要荒之众,不谋而同辞者,动以万计。”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 武王 ﹞与八百诸侯咸同此盟,尚书所谓不谋同辞也,故曰 孟津 ,亦曰 盟津 。”
《國語辭典》:表里如一(表裡如一)  拼音:biǎo lǐ rú yī
内外一致。指思想和言行一致。如:「他是个表里如一的人,说什么就做什么。」也作「内外如一」。
《國語辭典》:若出一辙(若出一轍)  拼音:ruò chū yī chè
行径相同,车辙一致。比喻事物十分相像或在言行举止方面非常相似。宋。岳珂《桯史。卷一。汤岐公罢相》:「盖其相两朝,再罢相,乃累洪氏二兄弟,先后若出一辙,可笑如此。」也作「如出一辙」。
《國語辭典》:上下一心  拼音:shàng xià yī xīn
大家团结一致,同心协力。《韩诗外传》卷六:「故近者竞亲,而远者愿至,上下一心,三军同力。」《晋书。卷四六。列传。刘颂》:「上下一心,爱国如家,视百姓如子,然后能保荷天禄,兼翼王室。」也作「上下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