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修 → 脩修”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文武之道  拼音:wén wǔ zhī dào
本指周文王、周武王二王治国策略,后用指宽严互济的治国之道。《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晋书。卷六五。王导传》:「诚宜经纶稽古,建明学业,以训后生,渐之教义,使文武之道坠而复兴,俎豆之仪幽而更彰。」
《漢語大詞典》:修齐治平(修齊治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省称。语本《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后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 严复 《原强》:“又用近今格致之理术,以发挥修齐治平之事,精深微眇,繁富奥殫。” 廖仲恺 《孙文主义丛刊序》:“先生倡行易知难之说及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大纲,于修齐治平之道,已提其纲而挈其凡。”
《国语辞典》:谷口耕岩  拼音:gǔ kǒu gēng yán
汉时郑子真不慕官爵,修身自保,躬耕于谷口岩石之下。典出《汉书。卷七二。王贡两龚鲍传。序》。后指隐居或隐者的生活。如:「他很向往烟波钓叟、谷口耕岩的生涯。」
《国语辞典》: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拼音:qí shēn bù zhèng,suī lìng bù cóng
语出《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上位者若不修身正己,则在下者不服从其命令。《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记。齐王芳纪》:「所习正则其身正,其身正则不令而行;所习不正则其身不正,其身不正则虽令不从。」也作「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国语辞典》: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  拼音:jiàn tài zōng shí sī shù
文章名。唐朝魏徵所作。文中列述十项修身治国的准则,以规谏太宗立德建业。
《国语辞典》:格致诚正修齐(格致诚正修齐)  拼音:gé zhì chéng zhèng xiū qí
《礼记。大学》篇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为学修持的步骤与方法。
《國語辭典》:内圣外王(內聖外王)  拼音:nèi shèng wài wáng
内备圣人之德、外具王者之风。指内外兼修,学术、德行二者具备。《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郁而不发。」《宋史。卷四二七。道学列传一。邵雍》:「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明。李贽《四书评。大学》:「真正学问,真正经济,内圣外王,具备此书。」
《漢語大詞典》:慎身修永
为长治久安而真诚修身。语本书·皋陶谟:“慎厥身修思永。” 孔 传:“言慎其身,思为长久之道。”《汉书·元帝纪》:“公卿大夫其勉思天戒,慎身修永,以辅朕之不逮。”
分類:真诚修身
《漢語大詞典》:日省月修
天天反省,月月修身。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知县改授》:“ 王端毅公 恕 为冢宰时,有 益都县 进士 石存礼 应选知县,改选行人……使本官读书进学,日省月修,待其老成,然后授以任事之职。”
《漢語大詞典》:谨身节用(謹身節用)
修身饬行,节省其用。孝经·庶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唐玄宗 注:“身恭谨则远耻辱,用节省则免飢寒。” 宋 司马光 《训俭示康》:“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合巹》:“只为家道贫穷,守荆釵裙布,谨身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