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交流  拼音:jiāo liú
1.江河汇合而流。汉。班昭〈东征赋〉:「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门。」唐。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2.一齐流下。《三国演义》第二○回:「董承览毕,涕泪交流,一夜寝不能寐。」《红楼梦》第一○五回:「贾母没有听完,便吓得涕泪交流,连话也说不出来。」
3.来来往往。宋。陆游 晚步江上诗:「山林独往吾何恨,车马交流渠自忙。」
4.相互来往,彼此影响。如:「现代通讯设备发达,文化交流更形容易。」
《漢語大詞典》:邮传(郵傳)
(1).传舍,驿馆。 宋 王禹偁 《商於驿记后序》:“ 吴 、 越 、 江 、 淮 、 荆 、 湘 、 交 、 广 ,郡吏上计,皇华宣风,憧憧往来,皆出是郡,盖半天下矣。故邮传之盛,甲於它州。” 元 周权 《宵征》诗:“野路无邮传,迢迢第几程。” 清 赵翼 《送邑侯高松亭调任宿迁》诗:“邮传连三省,漕渠过万艘。”
(2).借指驿丞、驿吏等人员。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此等朝辞禁门,情态即异,暮宿村县,威福便行,驱追邮传,折辱守宰,公私劳扰,民不聊生。”
《國語辭典》:洋溢  拼音:yáng yì
1.水满溢貌。《文选。张衡。南都赋》:「布濩漫汗,漭沆洋溢。」
2.盛大而远播。《礼记。中庸》:「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群生沾濡,洋溢乎方外。」
《漢語大詞典》:流远(流遠)
(1).传播到远方。 晋 陶潜 《闲情赋》:“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
(2).流放到边远地区。《元典章·户部六·钞法》:“买使伪钞者,初犯杖一百七下,再犯断罪加徒一年,三犯依上科断流远。”
《漢語大詞典》:传声(傳聲)
(1).传播声音。 北魏 温子升 《捣衣》诗:“香杵纹砧多远近,传声递响何凄凉。” 南朝 梁 萧绎 《咏歌》:“传声入鐘磬,餘转杂箜篌。” 唐 杜甫 《示獠奴阿段》诗:“病渴三更迴百首,传声一注湿青云。”
(2).谓传播声威。 宋 苏辙 《大行皇太后换词》之二:“定策从中禁,传声震海隅。”
(3).传达语言。 唐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诗:“下詔选郎署,传声典 信州 。” 宋 曾巩 《陈睦鸿胪卿制》:“传声赞导之官,所以宾接四方之使客,位在九列,礼秩甚隆。” 清 缪艮 《沈秀英传》:“后屡託友人 赵小补 传声邀予,久未践约。”
《漢語大詞典》:惊传(驚傳)
惊叹传播。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术智·陈子昂》:“ 唐 人重才,虽一艺一能,相与惊传讚叹。”
分類:惊叹传播
《漢語大詞典》:传名(傳名)
传播而闻名。 唐 杨师道 《阙题》诗:“ 燕 赵 蛾眉旧倾国, 楚 宫腰细本传名。”
《國語辭典》:流毒  拼音:liú dú
1.散布祸害。《书经。泰誓》:「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国。」
2.留传散布的祸害。汉。王充《论衡。言毒》:「阳气所为,流毒所加也。」
《漢語大詞典》:三至
(1).三条原则;三项法则。荀子·议兵:“所以不受命於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谓三至。” 杨倞 注:“至谓一守而不变。”大戴礼记·主言:“ 曾子 问:‘敢问何谓三至?’ 孔子 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説,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
(2).战国策·秦策二:“ 费 人有与 曾子 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 曾子 母曰:‘ 曾参 杀人。’ 曾子 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 曾参 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参 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后以“三至”谓谣言多次传播,也会产生影响。后汉书·班超传:“身非 曾参 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於当时矣。” 三国 魏 曹植 《当墙欲高行》:“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唐 元稹 《戒励风俗德音》:“语称訕上之非,律有慝名之禁,皆所以防三至之毁,重两造之明。” 明 张居正 《答司空雷古》:“幸逢英明之主,不揣绵力,欲一举而振之,乃以此致恨於羣小,流言不啻於三至矣。”
(3).谓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使敌困惫。管子·参患:“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 石一参 今诠:“三至者,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彼来则我退,彼退则我往,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误之也。”
《國語辭典》:波动(波動)  拼音:bō dòng
1.水波动荡。汉。蔡邕 弹棋赋:「或风飘波动,若飞若浮,不迟不疾,如行如留。」唐。杜牧 悲吴王城诗:「二月春风江上来,水精波动碎楼台。」
2.动荡、不稳定。如:「物价波动」、「心情波动」。
3.物理学上指物质某一点的振动,能渐次传播到四周,产生周期相同的振动。例如向静止的水面投下石头时,就会以落水点为中心,有波浪向四方扩散开。这种现象即为一种波动。
《漢語大詞典》:四驰(四馳)
谓传播四方。 唐 韩愈 《知名箴》:“内不足者,急於人知;霈焉有餘,厥闻四驰。” 宋 梅尧臣 《鱼琴赋》:“日击而椎,主彼齐众之律令,则声闻嚣尔而四驰。” 元 方回 《送邓善之提调写金经》诗:“一室万里限户閾,脚跟不动名四驰。”
分類:传播四方
《國語辭典》:流响(流響)  拼音:liú xiǎng
发出悠长轻快的音响。晋。成公绥〈啸赋〉:「音要妙而流响,声激曜而清厉。」唐。虞世南 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國語辭典》:扬声(揚聲)  拼音:yáng shēng
1.扬名,传播声誉。三国魏。曹植〈白马篇〉:「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三国演义》第二三回:「如得龙跃天衢,振翼云汉,扬声紫微,垂光虹蜺,足以昭近署之多士。」
2.发高声。《乐府诗集。卷四九。清商曲辞六。西曲歌下。江陵乐》:「逢人驻步看,扬声皆言好。」《三国演义》第二回:「遂奋力提刀上岸,扬声大叫,东西指挥,如唤人状。」
3.故意放言、宣传。《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
《國語辭典》:扬言(揚言)  拼音:yáng yán
1.故意宣扬,散布某种言论。《战国策。秦策四》:「以是告楚,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却被皇甫郦扬言于西凉人曰:『李傕谋反,从之者即为贼党,后患不浅。』西凉人多有听郦之言,军心渐涣。」
2.誇大其辞。《大戴礼记。文王官人》:「饰貌者不情,隐节者不平,多私者不义,扬言者寡信。」
3.大声说话。《三国演义》第九回:「乃复扬言曰:『徒死无益,能从我反乎?』众皆愿从。」
《漢語大詞典》:雀噪
名声广为传播(多含贬义)例如:声名雀噪一时。
《國語辭典》:传奇(傳奇)  拼音:chuán qí
1.唐朝裴铏著小说,以传奇为名,后人则泛称唐人文言小说及模仿其体例的作品为「传奇」。
2.宋、元戏文、诸宫调、元人杂剧常取材自唐人传奇,故泛称此类敷演故事的作品为「传奇」。
3.明、清时代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称为「传奇」,以别于北方杂剧,每本大致为四十出,《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为著名作品。
4.离奇而超乎寻常。如:「传奇人物」、「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