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46,分1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法乳
含识
性识
利生
化缘
宝界
宝筏
摄受
田生
天耳
应现
应身
济渡
四恩
化度
《漢語大詞典》:法乳
(1).佛教语。喻佛法。谓佛法如乳汁哺育众生。《涅槃经·如来性品》:“饮我法乳,长养法身。” 五代 徐纶 《阳城龙泉院记》:“ 敬谦 、 敬审 等皆能不辜法乳,永保衣珠,共匡教门。” 清 唐孙华 《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恭赋四十韵》:“法乳三千界,慈仪四十年。”
(2).把小米放在罂中熬成的汤。 宋 陶谷 清异录·馔羞:“ 明宗 在藩不妄费,尝召幙属论事,各设法乳半盏,盖甖中粟所煎者。”
《漢語大詞典》:含识(含識)
佛教语。谓有意识、有感情的生物,即众生。 南朝 梁简文帝 《马宝颂》:“愍含识,资惠命,引苍生,归法性。” 隋炀帝 《宝台经藏愿文》:“开发含识,济渡羣生。”南史·梁纪上·高祖武帝:“於是祈告天地宗庙,以去杀之理,欲被之含识。”
《漢語大詞典》:性识(性識)
(1).天分,悟性。 南朝 梁 沈约 《神不灭论》:“其愚者则不辨菽麦,其悖者不知爱敬,自斯以上,性识渐弘。” 唐 无名氏 《冥音录》:“长女适邑人 丁玄夫 ,性识不甚聪慧。” 马其昶 《〈古文辞类纂标注〉序》:“夫文字之见,随所触感,各肖其性识才学以出,其浅深高下不同之致,奚啻九级之臺乎?”
(2).佛教称众生的根性心识。隋书·经籍志四:“初, 释迦 説法,以人之性识根业各差,故有大乘小乘之説。”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盖怨毒之念,根於性识。”
《漢語大詞典》:利生
佛教语。利益众生。 唐 慧能 《坛经·付嘱品》:“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髮,説法利生三十七载。”
《國語辭典》:化缘(化緣)  拼音:huà yuán
1.僧、尼、道士向人求乞布施。因布施者与仙佛结下善缘,故称为「化缘」。《西游记》第二○回:「那老儿听得这篇言语,哈哈笑道:『原来是个撞头化缘的熟嘴儿和尚。』」《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寺里有两个小和尚都去化缘,因此寺中冷静,无人走动。」也称为「募化」、「求化」。
2.与俗世的因缘。唐。白居易〈唐抚州景云寺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铭〉:「随顺化缘,故坐甘露坛而誓众生盟者二十年。」《景德传灯录。天竺第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吾化缘已终,当归寂灭。」
《漢語大詞典》:宝界(寶界)
佛教语。即净土。谓无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等五浊垢染的清洁世界。 唐 广宣 《贺幸普济寺应制》诗:“南方宝界几由旬,八部同瞻一佛身。” 宋 秦观 《次韵公辟州宅月夜偶成》:“翠木玲瓏藏宝界,白烟浓淡琐华堂。” 元 张昱 《送天使僧》诗:“万间灵谷见,一切布金为。宝界山河大,璇题雨露垂。”
《國語辭典》:宝筏(寶筏)  拼音:bǎo fá
1.比喻引导众生渡过苦海到达彼岸的佛法。唐。李白〈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2.泛指能解人迷惑的思想、学说或工具。如:「升平宝筏」。
《漢語大詞典》:摄受(攝受)
(1).佛教语。谓佛以慈悲心收取和护持众生。 南朝 梁简文帝 《大爱敬寺刹下铭》:“应此一千,现兹权实,随方摄受,孰能弘济。” 唐 慧能 《坛经·顿渐品》:“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 明 叶宪祖 《北邙说法》:“弟子们都拜从禪师,惟愿慈悲摄受。”
(2).犹享受。 章炳麟 《五无论》:“佛説 郁单越洲 人,无妻妾田宅车马财物资具诸摄受,清寧耆寿,殊胜三洲。” 章炳麟 《五无论》:“有所暱爱则妬生,有所摄受则争起。”
《漢語大詞典》:田生
佛教语。众生。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梁释慧影造像跋》:“此象背文云:‘ 梁 中大同 元年太岁丙寅十一月五日,比丘释 慧影 奉为亡父亡母并及七世久远出家师僧并及自身,广及六道田生一切眷属,咸同斯福。’……田者众也。”
《漢語大詞典》:天耳
(1).佛教谓色界诸天人之耳,能闻六道众生之言语及一切声响。俱舍论记第二七:“天眼、天耳,是所依根。”
(2).谓未受壅蔽、保持本性的天然之耳。 明 李贽 《追述潘见泉先生往会因由付其儿参将》:“惜哉犹有酸气,则以一种道学之习渐塞其天耳,然时时露出本色,则以其天者全也。”
《漢語大詞典》:应现(應現)
佛教语。谓佛、菩萨应众生机缘而现身。《坛经·付嘱品》:“未知从上佛祖应现以来,传授几代?”
《漢語大詞典》:应身(應身)
佛教语。指佛、菩萨为度化众生,随宜显现各种形象不同的化身。 南朝 梁简文帝 《与僧正教》:“盖所以仰传应身,远注灵觉,羡龙瓶之始晨,迫鵠林之餘慕。”参阅合部金光明经·三身分别品
《國語辭典》:济渡(濟渡)  拼音:jì dù
使他人安全的通过水域。佛教以苦海比喻轮回,所以使他人脱离轮回苦海也称为「济渡」。《西游记》第二二回:「因此,特告菩萨,望垂怜悯,济渡他一济渡。」也作「济度」。
《漢語大詞典》:四恩
佛教语。指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见《心地观经》。又指父母恩、师长恩、国王恩、施主恩。见释氏要览。前者泛指世人当报之恩,后者专指僧徒当报之恩。《目连救母出离地狱升天宝卷》:“更愿七祖先之,离苦生天,地狱罪苦,悉皆解脱,以此不尽功德,上报四恩,下资三有。” 唐 义净 《道希法师求法西域伤其不幸聊题一绝》:“百苦忘劳独进影,四恩在念契流通。”
《國語辭典》:化度  拼音:huà dù
教化众生,使渡越脱离苦海。唐。薛戎 游烂柯山诗四首之二:「只今成佛宇,化度果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