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90,分40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六君子
竖亥
士君子
显圣
事对
钟毓
志书
镌勒
泓颖
匡俗
对话
传赞
县志
立像
生像
《國語辭典》:六君子  拼音:liù jūn zǐ
1.史称品格、学识极为杰出的六位人物为「六君子」:(1)指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礼记。礼运》:「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2)宋代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李荐,称为「苏门六君子」。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下。谈艺。姑溪集》:「端叔在苏门,名次六君子,……观全集殊下秦、晁、张、陈远甚,然其题跋自是胜场。」(3)宋宁宗时,右丞相赵汝愚被韩侂冑诬陷,太学生周端朝、张道、徐范、蒋传、林仲麟、杨宏中六人上书营救,遭摒斥,史称「六君子」。见《宋史。卷四五五。忠义传十。杨宏中传》。(4)宋理宗时,殿中侍御史丁大全专权,蛮横无理,太学生陈宜中、刘黻、黄镛、林测祖、曾唯、陈宗六人上书批评,舆论界同声响应,称为「六君子」。见《宋史。卷四一八。陈宜中传》。(5)明熹宗时,魏忠贤掌权,其人奸诈残暴,御史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被陷害死于狱中,时人称为「六君子」。后魏忠贤又逮捕周起元、缪昌期、周顺昌、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六人,害死狱中,世人也称为「六君子」。见《明史。卷三○五。宦官传二。魏忠贤传》。(6)清光绪时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因变法被杀,时人称为「戊戌六君子」。见《清史稿。卷四六四。李端棻等传。论曰》。(7)民初,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等组筹安会,拥护袁世凯称帝,称为「筹安六君子」。
2.国画上指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
《漢語大詞典》:竖亥(豎亥)
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淮南子·墬形训》:“使 竖亥 步自北极,至於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高诱 注:“ 太章 、 竖亥 ,善行人,皆 禹 臣也。” 明 唐寅 《金粉福地赋》:“ 竖亥 健步,寻源于三岛。” 清 龚自珍 《送徐铁孙序》:“大海际南斗, 竖亥 不可復步。”
分類:人物
《國語辭典》:士君子  拼音:shì jūn zǐ
1.旧制士指州长、党正,君子指卿、大夫、士。故后以士君子称上流社会的人。《礼记。乡饮酒义》:「乡人士君子,尊于房中之间。」唐。孔颖达。正义:「士,州长党正也;君子,谓卿大夫士也。」
2.品德高尚而有学问的人。《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此乃有识者之所叹慜,士君子之所嗟痛也!」
《國語辭典》:显圣(顯聖)  拼音:xiǎn shèng
神佛或已死的圣人,现出形貌示人。《三国演义》第七七回:「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后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谁想今日果是观世音显圣,诛了妖邪!」
《漢語大詞典》:事对(事對)
用相似或相反的人物故实,构成对偶句的修辞方法。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 宋玉 《神女赋》云:‘ 毛嬙 鄣袂,不足程式; 西施 掩面,比之无色。’此事对之类也。”
《漢語大詞典》:钟毓(鍾毓)
(1).钟灵毓秀。指美好的风土诞育优秀人物。 清 林则徐 《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江海之所涵濡,膏壤之所钟毓。” 清 嬴宗季女 《六月霜》第一出:“小妹见 浙江 山水清嘉,人文秀淑, 山阴 道上,钟毓尤奇,便拟托生彼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节译十一月四日渤海报黎元洪布告山东人民书》:“东 鲁 开化最早,文明独先,山河钟毓,代生圣哲。”
(2).指受美好的自然风光的熏陶。 潘漠华 《人间》:“短期的跋涉中, 牛头山 一脉的山景,却也给我以莫大的钟毓。”
(3).集中出现。 孙中山 《建国方略·实业计划》:“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
《國語辭典》:志书(志書)  拼音:zhì shū
记载地方的疆域、沿革、古迹、人物、风俗、物产等的书籍。如各省通志、府志、县志等。
《漢語大詞典》:镌勒(鐫勒)
在金石上雕刻文字。多用于表彰人物的功业、事迹。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故精庐妄启,必穷鐫勒之盛。”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颜真卿 为 平原 太守,立三碑……其二碑求得旧文,买石鐫勒,树之郡门。”《水浒传》第一○一回:“ 宋江 令 萧让 、 金大坚 鐫勒碑石,记叙其事。”
《漢語大詞典》:泓颖(泓穎)
陶泓 、 毛颖 为 唐 韩愈 《毛颖传》中虚拟的人物,暗指砚与笔。后遂以“泓颖”借指笔砚。 宋 陆游 《书巢五咏·砚滴》:“天禄与辟邪,乃復参泓颖。” 钱锺书 选注:“按: 毛颖 为笔, 陶泓 为砚。” 明 章懋 《与谢木斋阁老书》:“聊凭泓颖,以道区区。”
《漢語大詞典》:匡俗
(1).匡正时俗。魏书·逸士传序:“比夫迈德弘道,匡俗庇民,可得而小,不可得而忽也。”
(2).传说中的人物。一说名“匡裕”。出自 殷 、 周 之际,又传为 周武王 时或 秦 末人。兄弟七人学仙得道,结庐隐居于 南障山 。故世称 南障山 为 庐山 、 匡山 、 匡庐 ,尊 匡俗 为 匡 神。 丰子恺 《庐山面目》:“ 周朝 的 匡俗 曾经在这里隐居。”参见“ 匡神 ”。
《漢語大詞典》:匡神
江西 庐山 之神。又称 匡 君。相传 匡俗 (一说 匡裕 )得道于此,后世奉为神,立庙以祀之。 清 江炳炎 《忆旧游·送杨耘谷游江楚诸胜》词:“忽起飘然兴,指落霞 南浦 ,长揖 匡 神。”参阅 南朝 宋 慧远 《庐山记略》、 宋 陈舜俞 庐山记卷二。
《國語辭典》:对话(對話)  拼音:duì huà
1.当面对證所说的话。《金瓶梅》第五一回:「他在后边对著俺娘如此这般说了你一篇是非,如今俺娘要和你对话哩!」
2.答话。《西游记》第五三回:「只见那道人在井边挡住道:『你是甚人,敢来取水!』沙僧放下吊桶,取出降妖宝杖,不对话,著头便打。」
3.相互间的交谈。如:「这部作品,人物之间的对话,非常生动。」
4.一向没有联系的国家、政府之间的接触、谈判。如:「以阿之间的对话,往往具有冲突性。」
《國語辭典》:传赞(傳贊)  拼音:zhuàn zàn
史家于传记后所加的评论。《晋书。卷九四。隐逸传。郭文传》:「宠葬之于所居之处而祭哭之,葛洪庾阐并为作传赞,颂其美云。」
《國語辭典》:县志(縣志)  拼音:xiàn zhì
记载一县历史、地理、风俗、文物等相关资料的书籍。
《漢語大詞典》:立像
用雕塑、雕刻等方法制成的人物站立形象。
《國語辭典》:生像  拼音:shēng xiàng
1.长相、面貌。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做子弟的有十个母儿:一家门、二生像、三吐谈,……。」《红楼梦》第三九回:「我这生像儿,怎好见的。」也作「生相」。
2.比照人物相貌制成的画像或塑像。清。洪升《长生殿》第三二出:「又选高手匠人,将旃檀香雕成妃子生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