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22,分42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谍报人员
从业人员
公职人员
公教人员
被俘人员
勤杂人员
分类词汇
交通
草鞋
司事
名额
职员
主记
精干
委员
外仆
《国语辞典》:谍报人员(谍报人员)  拼音:dié bào rén yuán
以秘密方法蒐集各种情报,报告其政府当局或雇主,以供决策参考的人。如:「美国这次的军事行动非常机密,以致于各国谍报人员在事前都毫无所知。」
《国语辞典》:从业人员(从业人员)  拼音:cóng yè rén yuán
从事某种行业的人。如:「言论虽然自由,但新闻从业人员报导时必须更加谨慎,以免误导民众。」
《國語辭典》:公职人员(公職人員)  拼音:gōng zhí rén yuán
经过国家考试、选举或特别选任等方式,服务于政府机关、公立学校或公营事业等,而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
《國語辭典》:公教人员(公教人員)  拼音:gōng jiào rén yuán
从事公务和文教人员的合称。如:「他母亲在学校教书,算是公教人员。」
《高级汉语词典》:被俘人员  拼音:bèi fú rén yuán
战争中被对方活捉的人员
《國語辭典》:勤杂人员(勤雜人員)  拼音:qín zá rén yuán
大陆地区对勤务员的总称。
分類:勤杂人员
《國語辭典》:交通  拼音:jiāo tōng
1.通达无阻。《管子。度地》:「山川涸落,天气下,地气上,万物交通。」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交感、感应。《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3.沟通。《礼记。乐记》:「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
4.往来、交往。《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桀大猾。」
5.勾结串通。《三国演义》第一○回:「樊稠何故交通韩遂,欲谋造反?」《红楼梦》第一○五回:「贾赦交通外官,依势凌弱。」
6.汽车、船舶、飞机等各种运输工具在陆地、水上或空中的往来。亦指信函、电报等来往。
《國語辭典》:草鞋  拼音:cǎo xié
1.用草编成的鞋。《儒林外史》第五回:「换了蓝布衣服、草帽、草鞋,寻一条小路,……连夜找路回省城去了。」
2.(歇后语)没样儿。比喻没有规矩,不成体统。如:「他的孩子顽皮成性,是个草鞋──没样儿。」
《國語辭典》:司事  拼音:sī shì
1.职官名。掌理营造或农事。
2.会馆、公所中管理帐目杂务的人。
《國語辭典》:名额(名額)  拼音:míng é
1.限定的人数。如:「录取名额已满。」
2.名目。《宋史。卷一七九。食货志下一》:「自天宝以后,天下多事,户口凋耗,租税日削,法既变而用不给,故兴利者进,而征敛名额繁矣。」
《國語辭典》:职员(職員)  拼音:zhí yuán
各种机关或团体里掌理事务的人员。如:「这个企业组织庞大,共有千馀名职员。」
《漢語大詞典》:主记(主記)
(1).主管记录。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 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
(2).犹记室。掌管文书的官吏。 唐 李德裕 《掌书记厅壁记》:“以右拾遗 杜君 为主记。” 宋 欧阳修 《集古录跋尾·后汉朔方太守碑阴》:“衙主记掾 杨綬 。”
(3).指担任财物出纳工作的人员。 元 郑太和 《郑氏规范》:“设主记一人,以会货泉穀粟出纳之数。凡穀匣收满,主记封记,不许擅开。”
《國語辭典》:精干(精幹)  拼音:jīng gàn
精明能干。宋。欧阳修 论修河第三状:「选一、二精干之臣,与河北转运使副及恩冀州官吏,相度堤防,并力修治。」
《國語辭典》:委员(委員)  拼音:wěi yuán
政治机关或团体中,接受法定委托,担任特定事务的人员。如立法委员、监察委员、招生委员。
《漢語大詞典》:外仆(外僕)
(1).古代官名。掌管国君和大臣临时止宿、停留处所等事务。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子产 相 郑伯 以如 楚 ,不为坛。外僕言曰:‘昔先大夫相先君适四国,未尝不为坛;自是至今,亦皆循之。今子草舍,无乃不可乎?’” 杜预 注:“外僕,掌次舍者。” 杨伯峻 注:“外僕,官名,职主为坛及舍者。”
(2).借指掌管留止住次的人员。 唐 王维 《暮春太师左右丞相诸公于韦氏逍遥谷宴集序》:“于是外僕告次,兽人献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