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二乘  拼音:èr shèng
佛教用语:(1)大乘和小乘的合称。佛教宗派中主张自利和众生空的是声闻乘,又称为「小乘」,因为能载度的众生较少。发愿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行佛道和主张众生空和法空的是佛乘,又称为「大乘」,因为能载度利益的众生较多。《大智度论》卷四:「欲辩二乘义故,佛乘及声闻乘,声闻乘陜小,佛乘广大。」(2)小乘。因小乘包含声闻乘和独觉乘。独觉乘亦主张自利和众生空,但由于他的證悟不待他人教导闻法,是自己觉悟的,故称为「独觉」。
分類:二乘副车
《漢語大詞典》:二乘
佛教语。一般。包括声闻乘与缘觉乘。 南朝 梁 沈约 《内典序》:“义隐三藏之外,事非二乘所窥。”景德传灯录·慧能大师:“若以智慧照烦恼者,此是二乘小儿,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二乘只是方便,大乘才是究竟。”
《漢語大詞典》:第二乘
第二等。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三:“﹝ 纳兰性德 ﹞《太常引》云:‘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亦颇凄警,然意境已落第二乘。”
分類:二等
《國語辭典》:慧眼  拼音:huì yǎn
1.佛教用语。指能照见一切现象皆空的眼睛。《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如来有慧眼否?如是也善!如来有慧眼。」
2.敏锐的眼力。如:「慧眼识英雄」。
《漢語大詞典》:五眼
佛教语。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凡夫所见为肉眼,天人禅定所见为天眼,小乘照见真空之理为慧眼,菩萨照见普度众生的一切法门为法眼,佛陀具种种眼而照见中道实相为佛眼。大智度论卷三三:“菩萨摩訶萨欲得五眼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藴终古於三季,俟通明於五眼。” 唐 独孤及 《观世音菩萨等身绣像赞》:“五眼周视,四魔怖慑。”
《漢語大詞典》:真寂
佛教语。谓佛之涅槃。对二乘之伪涅槃而言,故谓之真寂。后指僧人死亡。 南朝 梁 萧统 《令旨解二谛义》:“真寂之体,本自不流,凡夫见流,不离真体。”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记真君籤》:“居士以忧患之餘,稽首洗心,归命真寂。”
《漢語大詞典》:八倒
佛教语。凡夫二乘对涅槃境界的八种偏执之见。或执常、乐、我、净四倒,或执非常、非乐、非我、非净四倒。 南朝 梁 萧统 《东斋听讲》诗:“庶兹祛八倒,冀此遣六尘。” 唐 吉藏 法华义疏卷三:“二乘之人自谓彼涅槃为常,则有乐浄;虽无人我而有法我,亦有我倒……此经始终既具破八倒,则是説涅槃竟。”
《漢語大詞典》:中根
(1).佛教语。中等根器。指二乘中的缘觉。魏书·释老志:“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
(2).指具有中等根器的人。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为中根説法,授中根记,中善也。”
《漢語大詞典》:四机(四機)
(1).用兵的四个方面的机密或机宜。管子·幼官:“器成不守,经不知,教习不著,发不意……四机不明,不过九日,而游兵惊军。” 尹知章 注:“四机,即上不守,不知,不著,不意也。” 郭沫若 等集校引 何如璋 云:“四机即《兵法篇》敌政、敌情、敌将、敌士,四者乃兵机之要也。”吴子·论将:“ 吴子 曰:‘凡兵有四机,一曰气机,二曰地机,三曰事机,四曰力机。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张设轻重,在於一人,是谓气机;路狭道险,名山大塞,十夫所守,千夫不过,是谓地机;善行间谍,轻兵往来,分散其众,使其君臣相怨,上下相咎,是谓事机;车坚管辖,舟利櫓楫,士习战陈,马闲驰逐,是谓力机。’” 明 邵璨 《香囊记·点将》:“左击右突,而兵藏四机;前驱后衝,而将严八阵。”
(2).佛家指人天机、二乘机、菩萨机、佛机。参阅 隋 智顗 《法华经文句》卷十下。
二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乘人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其中二乘有三种。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临门三车〕,临门三车,喻小乘权教也。谓法华经譬喻品中,三乘之人,于火宅门外,索羊鹿牛三车,求出火宅,以喻三乘之人,依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法修行,得出生死,是名临门三车。(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露地牛车〕,露地牛车,喻大乘实教也。谓法华经譬喻品中,诸子既出火宅,到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等赐大白牛车,同归秘密理藏,是名露地牛车。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乘即运载之义。谓二乘之人,乘四谛、十二因缘之法,运出三界生死,至于涅槃,故名为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声闻乘〕,闻佛声教,故曰声闻,谓此人以四谛为乘,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由观四谛,出离生死,至于涅槃,故名声闻乘。
〔二、缘觉乘〕,因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名曰缘觉。谓此人以十二因缘为乘,由观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出离生死,至于涅槃,故名缘觉乘。
声缘二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声闻乘,闻佛之声教,观四谛而生空智,因断烦恼者。二、缘觉乘,又名独觉乘。机根锐利,非由佛之声教,独自观十二因缘而生真空智,因断烦恼者。此二乘有二类:一、愚法二乘,于现世之中不回心向大,而入于涅槃者。二、不愚法二乘,于现世之中回心而为菩萨乘之人者。天台之藏教,华严小教中之二乘,为愚法二乘。又天台之通教,属于华严始教之大乘三乘中二乘即不愚法二乘也。今合此二类为二乘。
二乘异同
【佛学大辞典】
(杂语)法华玄赞五论三同七异,谓三同者:一、同断烦恼障,二、同悟生空之理,三、同得假之择灭无为。七异者:一、声闻根性钝,缘觉根性利,二、声闻依佛而出离,缘觉自觉而出离,三、声闻藉声教,缘觉观法理,四、声闻观四谛,缘觉观十二因缘,五、声闻分四果,缘觉唯一果,六、声闻练根三生乃至六十劫,缘觉练根四生乃至百劫,七、声闻为说法,缘觉现神通。大乘义章十七末辨五同六异,谓五同者:一、见理同,同见生空之理也。二、断障同,同断四住之惑也。三、修行同,同修行三十七道品也。四、得果同,同得尽智无生智之果也。五、證灭同,同證有馀无馀之涅槃也。六异者:一、根异,利与钝也,二、所依异,依师与不依师也。三、藉缘异,藉教法与藉事相也。四、所观异,四谛与十二因缘也,五、向果异,四向四果与一向一果也。六、通用异,神通之境界狭与广也。法华嘉祥疏八判七同十一异,谓七同者:一、断惑同。同断见思之二惑也,二、出义同,同出三界也。三、智同,依大品则同得一切智,依小乘则同得尽智无生智也。四、涅槃同,同得有馀无馀之涅槃也。五、见同,同见四谛之理也。六、同知,同知过去未来八万劫之事也。七、同名。同名小乘也。十一异者:一、根有利钝,二、修因有短长,三、时有异,声闻与佛同世,缘觉不然,四、有悲无悲,声闻如鹿,但见自身,故无悲,缘觉如羊,顾念其子,故有少悲,五、福德厚薄,声闻之身或有相好,或无相好,缘觉之身,必有相好,六、印字有无,缘觉手中有十二因缘之因字,声闻手中无四谛之印字,七、现通说法异,缘觉为人现通,声闻为人现法,八、利益浅深,声闻之化度,能使人得七贤七圣,缘觉之化度,不能使人得暖法已上之益,其所以然者,声闻与佛同世,众生福德利根,缘觉出于无佛世,众生薄福钝根,且不堪多说也。九、神通之境界,声闻狭而缘觉宽,十、出处异,声闻出于人世而缘觉隐处山林,十一、渐顿异,声闻渐得四果,缘觉顿證一果。法华文句七,明六同十异,谓六同者:一、同出三界,二、同證尽智无生智,三、同断见思之正使,四、同得有馀无馀之涅槃,五、同得一切智,六、同名小乘。十异者:一、行因之久近,二、根之利钝,三、从师与独悟,四、悲之有无,五、相好之有无,六、观之略广,谓四谛与十二因缘也。七、利益之浅深,声闻使人得四界,缘觉不能得暖法,八、一在佛世,一不然,九、缘觉顿證一果,声闻渐證四果,十、缘觉多现通,少说法,声闻不定也。
二乘成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舍利弗等二乘之人,既于阿含经说时,得二乘之极果,而中间缘于大乘诸经,其机调熟,终至法华,回其小心而发大菩提心,由佛受未来成佛之记也。相性二宗,各有异义,法相宗谓五姓各别,定性二乘,永无归涅槃而成佛者,法华于声闻授成佛之记者,为欲引一类渐悟之机之方便也。华严天台等之法性宗,谓一切皆成佛,即得小果者,又其身已死,入无馀涅槃者,亦更回小向大,成万行,得佛果,法华之授记,非方便,乃真实也。
大小二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曰大乘,二曰小乘。大乘乃大人之乘,此中摄一乘与三乘中之菩萨乘,与不愚法及二乘(此三者即大乘之三乘);小乘者,小人之乘,即愚法之二乘也。涅槃经中说为半字教,满字教,智度论判为声闻藏,摩阿衍藏者是也。自经本上论之。四阿含经为小乘。其馀诸经为大乘。以八宗配之。则俱舍成实为小乘。律宗以上为大乘。若依诸家之教判。则天台之三藏经,华严之愚法小乘教,法相之初时有教,天台之通教以上,华严之始教以上,法相之第二时空教以上。皆为大乘。问曰四阿含经中。有六度万行之菩萨乘。俱舍成实之宗中亦有释迦佛有弥勒菩萨。何声闻缘觉之为二乘耶?答曰:以小乘为本位而论之。则本有三乘。(参见:三乘)。然自大乘上论之。则彼小教中说佛菩萨之大乘法。实非对菩萨之机而说菩萨之法。为使二乘信能化之佛。而说佛之自行即菩萨之大法而已。推其意。惟在度二乘。故其所说之佛果。亦无异于二乘之所證,惟与彼等同断见思二惑而脱离三界之生死,依析空观仅證但空偏真之理而已。所不同者。在依长劫之修行,断不染污无知,而自在度一切众生。八十而住世之缘尽,则与彼等同归无馀涅槃,而法界中减一有情也。此小乘中所说之大乘佛果也。假说如是浅近之佛果。毕竟为度彼等二乘。故抑就所化之人,总为此二乘(即小乘)也。例如天台之通教,华严之始教。为欲化菩萨兼不愚法回心之二乘,虽说声缘之二乘。其本意为欲度菩萨。且使彼二乘向大。故总称之曰大乘。问曰:小乘教中。虽有菩萨乘。而为二乘之菩萨乘。则从二乘而为小乘教。大乘教中虽有二乘。而为菩萨乘之二乘。则从菩萨而为大乘教。然则大小乘之别。止就所化之人而差别。于教义上,无有深浅。何也?答曰:于教义大有深浅,例如瑜伽杂集论等,说声闻等之教行住果及断惑之分齐。与婆沙俱舍等不同,是也。又天台以观法判之。凡大乘有独菩萨法。有通三乘法。通三乘法,即天台之通教。独菩萨法,即天台之别圆二教。此中独菩萨法。以中道为观法。通三乘法。以空理为观法。观此空理,有析空与体空之二。分析诸法而悟空理为析空。知诸法如梦如幻,而体不坏悟其空理,为体空。以此析体二空为大小之区别。小乘之声缘菩均为析空。大乘之声缘菩均为体空。由是可知教义之深浅也。止观三曰:「小者小乘也。智慧力弱,但堪修析法止观,析于心色。(中略)大者大乘也。智慧深利,修不生不灭体法止观,大人所行,故名大乘。中论明即空者,由摩诃衍。摩诃衍即大也。衍中云:欲得声闻当学般若者。元此是菩萨法。大能兼小,傍狭声闻。譬如朱雀门,天家所立,正通王事,不防群小由之出入。虽通小人,终是天门。今摩诃衍亦如是。正为菩萨体法入空。虽有小乘,终为大。例如三藏析法,虽有佛菩萨,终是小乘。」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乘小乘也。一切经自教义之上分此二者,以对于小机说罗汉之道。为小乘,以对于大机说作佛之道为大乘。四部之阿含经等为小乘,法华经维摩经等为大乘。智度论百曰:「阿难知筹量众生志业大小,是故不于声闻人中说摩诃衍。(中略)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他人之别,是故有大小乘差别。」法华游急下曰:「佛教虽复尘沙今以二义往收则事无不尽。一者赴小机,说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机,说称为大乘。」传灯录曰:「禅有深浅阶级,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吾法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柳宗元文曰:「儒以礼行,觉以律兴,一归真源,无大小乘。」
【佛学常见辞汇】
大乘和小乘。大乘是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小乘是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若从经藏里的经本分之,四阿含等罗汉系经典为小乘,般若法华华严等菩萨系经典为大乘。
三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乘人而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其中三乘有四种:(一)大乘之三乘也。一声闻乘,又云小乘。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现世闻如来之声教。而悟四谛之理,以證阿罗汉者。二缘觉乘,又云中乘,辟支佛乘。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修空法,于其最后之生不依如来之声教,感飞花落叶之外缘,而自觉十二因缘之理,以證辟支佛果者。三大乘,又云菩萨乘,三无数劫间修六度之行,更于百劫间植三十二相福因,以證无上菩提者。或以羊鹿牛三车譬之,或以象马兔三兽比之。是为大乘之三乘,故不摄不愚法之二乘(二乘有愚法不愚法二种,(参见:二乘))。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慇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中略)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慇勤精进,求自然慧,独乐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中略)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悯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二)小乘之声缘菩三乘也。又称小中大,皆灰身灭智,故此中之声缘,即是愚法。四教仪注上曰:「三乘,乘以运载为义,声闻以四谛为乘,缘觉以十二因缘为乘,菩萨以六度为乘,运出三界归于涅槃。」五教章上二曰:「大乘中乘小乘为三乘。(中略)如小论中自有声闻缘觉法及佛法。」(三)大小合论之声缘菩三乘也,又云小中大。此中之菩萨乘摄一乘,声缘二乘,摄愚法不愚法之二类。五教章上二曰:「融一乘同大乘合愚法同小乘唯三也。」(四)一、一乘。如华严法华明一切皆成佛者。二、三乘法,如深密般若别立三乘之得道者。三、小乘,执于四阿含等之所明而不信一切大乘之教理者。见五教章上。是由大小合论之三乘中菩萨乘闻一乘,由其二乘别开愚法之一类也。密教以第一类之三乘为法佛内證之三密。声闻依声教而悟道,故配之于语密,缘觉只心观十二因缘而悟道,故配之于意密,菩萨以大悲利他之故,舍身于娑婆界,而广修六度万行,故配之于身密。菩萨之行,通于三业,而于身业最重,故且为身密。三业之中,身兼意口,三乘之中菩萨之行广兼三业,故寄于总德而配之于身密。然而法华经以三乘为方便,一佛乘为真实。会三乘而归于一乘也。然密教之见,以为三乘即法佛内證之三密。故三乘之行不动,直以为秘密佛乘之体也。故大日经疏三,释经之通达三乘文曰:「真言门乘三密印至佛三平等地,名为通达三乘。」详见秘藏记钞七。
【佛学常见辞汇】
1。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于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无数劫间,修六度行,更于百劫间,值三十二相福因,可證无上佛果。2。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即声闻乘,中乘即缘觉乘,大乘即菩萨乘。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
乘,即运载之义。谓声闻、缘觉、菩萨各以其法为乘,运出三界生死,同到真空涅槃,故名三乘。(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声闻众〕,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曰声闻。谓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故以此四谛为乘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缘觉乘〕,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谓始观无明缘乃至老死,此是观十二因缘生;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此是观十二因缘灭。观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故以此十二因缘为乘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菩萨乘〕,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也。菩萨行六度行,广化众生出离生死,故以此六度为乘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一二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三乘,法华以前说声缘菩三乘,有證道之别是也。此三乘中声缘二乘摄愚法之二乘(即小乘)。二、一乘,在法华一切众生悉可成佛,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会三乘而归于一佛乘者是也。配于天台之四教,则藏通二教为三乘,别圆二教为一乘,配于华严之五教,则小始二教为三乘,终顿圆之三教为一乘。配于诸宗则三论,法相,成实,俱舍之四宗为三乘,华天已上为一乘。见五教章上二。
【佛学常见辞汇】
三乘和一乘。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一乘是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法华经所说是。若配于天台之四教,则藏通二教为三乘,别圆二教为一乘。若配于华严之五教,则小始二教为三乘,终顿圆三教为一乘。若配于诸宗,则三论、法、相、成实、俱舍等四宗为三乘,华严、天台等为一乘。
二乘作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已前佛为方便说故,不说声闻缘觉二乘之作佛,至法华说真实之一乘,始说二乘作佛,与以记别。辅行六曰:「遍寻法华以前诸教,实无二乘作佛之文,以明如来久成之说,故知并由带方便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