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事物  拼音:shì wù
客观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物体或现象。《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四出》:「(丑)门下其声甚清,其韵又美。先世以来,不属人类。(生末)是甚事物?」也作「物事」。
《高级汉语词典》:新事物  拼音:xīn shì wù
背离既定教条或实际的事物;与现存形式不同的事物
分类:新事物
《漢語大詞典》:人事物
礼物。 唐 韩愈 《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圣恩鸿奬,特令中使宣諭,并令臣受领人事物等,承命震悚,再欣再跃。” 宋 许观 东斋记事《人事物》篇。参见“ 人事 ”。
分類:礼物
《國語辭典》:人事  拼音:rén shì
1.人的作为。《孟子。告子上》:「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
2.世间的事。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之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唐。杜甫 野望诗:「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3.世路人情。唐。韩愈 题李生壁:「始相见,吾与之皆未冠,未通人事。」
4.礼物。元。张国宾《合汗衫》第四折:「有甚么人事送些与老爷,就放了你去。」
5.房事。《红楼梦》第六回:「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又比宝玉大两岁,近来也渐通人事。」
6.人员升调、奖惩、任免等事。机关中多设有人事处、人事科之类。
《分类字锦》:算数事物(算数事物)
汉书律历志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事物顺性命之理也
分类:数学
《国语辞典》:事物纪原(事物纪原)  拼音:shì wù jì yuán
书名。宋高承撰,十卷,分五十五部。书中对于每事每物,俱考其由来,足资考證。
分类:书名十卷
《漢語大詞典》:事事物物
每一事物;万事万物。朱子语类卷七五:“事事物物皆有箇道理。” 朱自清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所知愈多,所接愈广;将‘自己’散在天下,渗入事事物物之中……渐渐渐渐地认出‘自己’的真面目呀。”
分類:万事万物
《高级汉语词典》:客观事物  拼音:kè guān shì wù
特指有别于思想的外界事物
分类:客观事物
《國語辭典》:东西(東西)  拼音:dōng xī
1.东方与西方。如:「东西文化交流。」
2.从东到西。《三国演义》第一九回:「子丕继业,差役甚重,东西驱驰,未有宁岁。」也作「西东」。
《國語辭典》:东西(東西)  拼音:dōng xī
1.物品。《红楼梦》第四五回:「各色东西可用的只有一半,将那一半又开了单子,与凤姐去照样置买。」
2.讥骂人的话。如:「你是什么东西?竟敢如此放肆!」
《國語辭典》:御史  拼音:yù shǐ
职官名。周时掌赞书、授法令的事务。战国时为史官,秦汉并为亲近之职,其长官为御史大夫,为汉三公之一,次为御史中丞,掌秘书,兼司纠察,官署称为御史府,后汉以降称为御史台,以中丞为台长,始专任弹劾。唐御史台复置大夫,中丞为副,至明改为都察院,以都御史统辖诸御史,清因之。见唐。杜佑《通典。卷二四。职官六》。
《國語辭典》:鸳鸯(鴛鴦)  拼音:yuān yāng
1.动物名。鸟纲雁形目。体小于鸭,雄者羽毛美丽,头有紫黑色羽冠,翼之上部黄褐色,雌者全体苍褐色,栖息于池沼之上,雄曰鸳,雌曰鸯。也称为「匹禽」。
2.因鸳鸯常偶居不离,故以鸳鸯比喻夫妇。《红楼梦》第一回:「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3.成对的物件。如:「鸳鸯剑」、「鸳鸯瓦」。又凡以二物相配映者,亦多称为「鸳鸯」。如菜肴中有鸳鸯捲。
4.《诗经。小雅》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鸳鸯,刺幽王也。」或亦指为颂祷天子之诗。首章二句为:「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漢語大詞典》:鸳鸯剑(鴛鴦劍)
宝剑名。剑分雌雄两股,故称。红楼梦第六六回:“正走之间,只听得隐隐一阵环佩之声, 三姐 从那边来了,一手捧着鸳鸯剑,一手捧着一卷册子。” 清 王韬 《淞隐漫录·蓟素秋》:“女初见其入也,微有愠色,及闻斯语,憬然改容,即起向生敛衽再拜曰:‘当如君教。’即拔床头鸳鸯剑引颈自刎。”
《漢語大詞典》:鸳鸯阵(鴛鴦陣)
古代阵法名。兵马两翼分列,相互联络拴伴。 明 戚继光 练兵实纪·练营阵:“外围兵将马退入队后,仍照鸳鸯阵,二马一列,联络拴伴如式,务要队伍分明,兵俱趋出马前,立成鸳鸯阵势,鸣锣坐定。”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 谭纶 、 戚继光 之鸳鸯阵法,即土兵之法。如一参将领三千人为一营,十人为队,队有长,百人为哨,哨有长,五百一把总,六总一参将。儻一营全退,斩参将;一总全退,斩把总;一队一哨全退,斩哨长、队长。如是则将与长无敢不奋死矣。”
《國語辭典》:耳目  拼音:ěr mù
1.耳朵和眼睛。南朝宋。何承天〈答宗居士书〉:「耳目殊司,工艺异业。」亦泛指见闻。《老残游记》第六回:「弟等耳目有所隔阂,先生布衣游历,必可得其实在情形。」
2.审察。《晋书。卷八七。凉武昭王李玄盛传》:「耳目人间,知外患苦。」
3.听的人与看的人。泛指閒杂人。《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蒙先生赐顾,本该备个小酌,奉屈一谈;一来恐怕亵尊,二来小地方耳目众多,明日备个菲酌送到尊寓,万勿见却。」《文明小史》第五九回:「老兄不过三十上下,令正的年纪也不会大到那里去,耳目众多,声名攸碍,这是如何使得呢?」
4.代人刺探消息的人。《红楼梦》第七四回:「凤姐见王夫人盛怒之际,又因王善保家的是邢夫人的耳目,常时调唆著邢夫人生事,纵有千百样言辞,此刻也不敢说。」
《國語辭典》:尘土(塵土)  拼音:chén tǔ
1.细小的灰土。《三国演义》第三回:「车驾行不到数里,忽见旌旗蔽日,尘土遮天,一枝人马到来。」《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池边两行垂柳,杂著桃杏,遮天蔽日,真无一些尘土。」也称为「尘埃」。
2.尘世。唐。沈亚之 送文颖上人游天台诗:「莫说人间事,崎岖尘土中。」
《國語辭典》:云烟(雲煙)  拼音:yún yān
1.云气与烟雾。宋。苏辙〈超然台赋〉:「极千里于一瞬兮,寄无尽于云烟。」
2.云端、云霄。南朝宋。谢灵运〈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诗:「遂登群峰首,邈若升云烟。」
3.比喻笔势潇洒自如。唐。杜甫〈饮中八仙歌〉:「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4.比喻容易消逝的事物。如:「过往云烟」。
5.比喻众多。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四六:「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國語辭典》:明珠  拼音:míng zhū
1.宝珠。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明珠翠羽,往往而在。」晋。左思〈魏都赋〉:「虽明珠兼寸,尺璧有盈曜。」
2.比喻珍爱的人。如:「她是她父母亲的掌上明珠。」
《漢語大詞典》:烟云(煙雲)
亦作“烟云”。
(1).烟霭云雾。 汉 枚乘 《七发》:“於是榛林深泽,烟云闇莫,兕虎并作。” 唐 杨炯 《奉和上元酺宴应诏》:“清明日月旦,萧索烟云涣。” 元 张可久 《折桂令·次酸斋韵》曲:“远树烟云渺茫,空山雪月苍凉。” 权宽浮 《牧场雪莲花》:“更有那玉立的雪山主峰,被缭绕的烟云笼罩着。”
(2).指隐逸之山林。 元 张养浩 《寨儿令·四时闲适》曲之一:“爱 庞公 不入城閫,喜 陈摶 高卧烟云。”
(3).形容高远之处。 唐 温庭筠 《上宰相启》:“遐思謦欬之音,杳絶烟云之路。”
(4).如云的烟火气。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童年》:“山腰上,烟囱林立,日夜喷吐着黑色的烟云。” 徐迟 《狂欢之夜》:“酒店里这样的零乱,迷漫着烟云,像刚刚遭受了原子弹一样。”
(5).比喻变化消失的事物。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惜先生归道山后,文史散落,此帖已化烟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