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贾谊鵩(賈誼鵩)
(1). 汉 贾谊 谪为 长沙王 太傅,有鵩鸟飞集其舍。相传鵩为不祥之鸟, 贾谊 自以为寿不得长,悲而作《鵩鸟赋》。赋云:“异物来集兮,私怪其故,发书占之兮,筴言其度。曰:‘野鸟入处兮,主人将去。’”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后因以“贾谊鵩”为怀才不遇、命运多舛之典。 宋 陆游 《枕上》诗:“慵占 贾谊 鵩,空感 祖生 鸡。” 唐 罗隐 《秋日怀孟夷庭》诗:“知己 秦 貂泪,流年 贾 鵩悲。中原正兵马,相见是何时。” 宋 苏轼 《滕达道挽词》之二:“公方占 贾 鵩,我正买 龚 牛。”
(2).用以指恶耗或哀人之死。 元 戴良 《哭汪遯斋二十四韵》:“遗音悲 贾 鵩,絶笔叹 姬 麟。”
《國語辭典》:月缺花残(月缺花殘)  拼音:yuè quē huā cán
比喻美好的事物折损、遭受摧残。多指情爱中断或被拆散。唐。温庭筠 和友人伤歌姬诗:「月缺花残莫怆然,花须终发月终圆。」元。商挺〈潘妃曲。月缺花残人憔悴套〉:「月缺花残人憔悴,冷落了鸳鸯被。」也作「花残月缺」。
《漢語大詞典》:齰死
咬死。引申为置之死地。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观近世郡县有寃狱,民輒公选一人,使讼於都察院。所选者率非豪右,亦无逆民意而自擅者。以其事有期验,不容以意诡更,诡更之则为舆人齰死。”
分類:之死死地
《國語辭典》:崩逝  拼音:bēng shì
天子逝世。《隋唐演义》第一○○回:「上皇既崩,肃宗正在病中,闻此凶信,又惊又悲,病势转重,不隔几时,亦即崩逝。」
分類:帝王之死
《國語辭典》:千秋万世(千秋萬世)  拼音:qiān qiū wàn shì
形容年代的长久。《艺文类聚。卷四四。乐部四。琴》引《说苑》:「千秋万世之后,宗庙必不血食。」清。黄宗羲〈高旦中墓志铭〉:「日短心长,身名就剥,千秋万世,恃此幽斫。」
《國語辭典》:千秋万岁(千秋萬歲)  拼音:qiān qiū wàn suì
1.千年万年。形容经历长久的时间。汉。无名氏〈上之回〉诗:「令从百官疾驱驰,千秋万世乐无极。」《梁书。卷二二。太祖五王传。南平王伟传》:「下官历观世人,多有不好欢乐,乃仰眠床上,看屋梁而著书,千秋万岁,谁传此者?」也作「万岁千秋」。
2.祝人长寿的敬辞。《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聒耳,而一日之寿无徵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新唐书。卷一九。礼乐志九》:「臣某等不胜大庆,谨上千秋万岁寿。」
3.讳称帝王死亡。《史记。卷五八。梁孝王世家》:「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新五代史。卷二四。唐臣传。郭崇韬传》:「俟主上千秋万岁后,当尽去宦官。」也作「万岁千秋」。
《漢語大詞典》:千秋岁引(千秋歲引)
词牌名。双调八十二字,前段八句四仄韵,后段八句五仄韵。 宋 王安石 有《千秋岁引》词。亦称“ 千秋万岁 ”。 宋 李冠 有《千秋万岁》词,较“千秋岁引”多二衬字。参阅《词谱》
《漢語大詞典》:弃背天下(棄背天下)
帝王之死的婉词。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 烈祖明皇帝 以正月弃背天下,臣子永惟忌日之哀。”
《漢語大詞典》:梁崩哲萎
称贤德者之死。 汉 蔡邕 《陈太丘碑文》:“梁崩哲萎,于时靡宪。”参见“ 梁岳 ”。
《漢語大詞典》:梁岳
比喻重要人物。梁,栋梁。丘,指 泰山 。语出礼记·檀弓上:“ 孔子 蚤作,负手曳杖,逍遥於门。歌曰:‘ 泰山 其頽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天不憖遗,梁岳頽峻。”一说“ 梁岳 ”即 梁山 ,指 泰山 。参阅文选 李周翰 注。
《漢語大詞典》:龙髯攀泣(龍髯攀泣)
谓痛悼帝王之死。 吴梅 《读吴梅村秣陵春乐府》诗:“老去填词多感慨,龙髯攀泣渺南天。”参见“ 龙髯 ”。
《漢語大詞典》:龙髯(龍髯)
亦作“ 龙髥 ”。
(1).龙之须。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 黄帝 。 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 黄帝 之弓。百姓仰望 黄帝 即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 鼎湖 ,其弓曰乌号。”后用为皇帝去世之典。 唐 李峤 《汾阴行》:“自从天子向 秦关 ,玉輦金车不復还。珠帘羽扇长寂寞, 鼎湖 龙髯安可攀?” 清 顾炎武 《谒欑宫文》之一:“行年五十,慨驹隙之难留;涉路三千,望龙髯而愈远。” 清 叶方蔼 《授职翰林学士感恩述怀》诗:“身离牛口惊还在,梦挽龙髥恨不廻。”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而 文宗 显皇帝 ,復为 英 法 联军所迫,北狩 热河 , 鼎湖 一去,龙髯不返。”
(2).帝王之须。 唐 李远 《赠写御容李长史》诗:“玉座尘消砚水清,龙髯不动綵毫轻。”
(3).喻松叶;松。 唐 李贺 《五粒小松歌》:“緑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 宋 王安石 《道傍大松人取为明》诗:“虬甲龙髯不易攀,亭亭千尺荫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