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黥墨
古代肉刑之一。也称墨刑、黥刑。在犯人脸上刺字后涂以墨。《三国志·魏志·毛玠传》:“ 汉 律,罪人妻子没为奴婢,黥面。 汉 法所行黥墨之刑,存於古典。”
《国语辞典》:刺青  拼音:cì qīng
在皮肤上刺染各种图案。也作「文身」、「纹身」。
《國語辭典》:文面  拼音:wén miàn
脸上刺纹。《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下。南平獠传》:「有文面濮,俗镂面,以青涅之。」《刘知远诸宫调。第二》:「太原府文面做射粮,欲待去却徊徨。」也作「纹面」。
《漢語大詞典》:刺背
古代武臣在背上刺字,以示报国决心。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武臣刺背:“刺背一事始於 宋 岳少保 飞 。”
《漢語大詞典》:雕刺
(1).古代刑徒发配时面上刺字。 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你这短命贼怎将我来胡雕刺,迭配去别处官司。” 顾学颉 王学奇 《元曲释词》:“这里的‘雕刺’实指往脸上刻刺‘逃奴’二字。”
(2).谓指攀他人。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四折:“现如今告状的全不似古贤师,这般家閒雕刺。” 顾学颉 王学奇 《元曲释词》:“雕刺,又作调刺,读如跳七。意谓指攀他人。”
《漢語大詞典》:涅手
在手臂上刺字涂墨。 宋 苏洵 《兵制》:“及於 五代 , 燕 帅 刘守光 又从而为之黥面涅手之制,天下遂以为常法。”
《国语辞典》:纹身(纹身)  拼音:wén shēn
在身体皮肤上刺染各种图案。也作「刺青」、「文身」。
《漢語大詞典》:印面
(1).在脸上刺出斑痕,以毁其容。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黥:“ 大历 以前,士大夫妻多妬悍者,婢妾小不如意,輒印面,故有月点、钱点。”
(2).指图章刻有印文的一面。明会典·学校·印信:“十四年议准,在外大小衙门印记,年久印面平乏、篆文模糊者,方许申知上司,验实具奏,铸换新印。”
《漢語大詞典》:黼画(黼畫)
谓于祭服上刺绣画文。周礼·天官·典丝:“凡祭祀,共黼画组就之物。” 贾公彦 疏:“共黼画者,凡祭服皆画衣绣裳,但裳绣须丝,衣画不须丝。”
《漢語大詞典》:涅文
古时在人身上刺的黑色文字或图案。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狄青王伯庸同在枢府》:“ 狄青 、 王伯庸 同在枢密府, 王 常戏 狄 之涅文云:‘愈更鲜明。’ 狄 云:‘莫爱否?奉赠一行。’”
《漢語大詞典》:涅墨
在人身上刺字或图案,再涂以墨作标志。古代五刑之一有墨刑。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四》:“周书有涅墨之刑。”
《國語辭典》:涅面  拼音:niè miàn
古代墨刑的一种。在犯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周世宗志欲取蜀,蜀卒涅面为斧形,号破柴都。」
《國語辭典》:黥首  拼音:qíng shǒu
在额头上刺字、涂墨。古代多用为对犯人的刑罚。《后汉书。卷四十三。朱晖传》:「臣愿黥首系趾,代穆校作。」《三国演义》第九回:「倘得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
《漢語大詞典》:镂臂(鏤臂)
在臂上刺花。 明 杨慎 升庵诗话·长安贫儿镂臂文:“鏤臂或谓之札青,狭斜游人与倡狎多为此态。”
分類:上刺
《漢語大詞典》:雕颜(雕顔)
谓额上刺花纹。古时少数民族的一种风俗。《宋书·武帝纪中》:“遂乃三俘伪主,开涤五都,雕颜卉服之乡,龙荒朔漠之长,莫不迴首朝阳,沐浴玄泽。”参见“ 雕题 ”。
《國語辭典》:雕题(雕題)  拼音:diāo tí
一种古代蛮人的习俗。先在额上雕刻花纹,再涂以丹青。《管子。小匡》:「雕题,黑齿,荆夷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