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三行  拼音:sān xìng
孝行、友行、顺行三种德行。《周礼。地官。师氏》:「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國語辭典》:三行  拼音:sān háng
1.晋本有上、中、下三军,后增设中行、右行、左行三支步兵,称为「三行」,为的是避天子用六军之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作三行以禦狄。荀林文将中行,屠击将右行,先蔑将左行。」晋。杜预。注:「晋置上、中、下三军,今复增置三行,以辟天子六军之名。」
2.三排、三列。唐。柳宗元 段九秀才处见亡友吕衡州书迹诗:「袖中忽见三行字,拭泪相看是故人。」
《國語辭典》:十三行  拼音:shí sān háng
1.著名的小楷法帖。晋王献之书洛神赋残存的一段,自「嬉」字起至「飞」字止,共十三行,故称为「十三行」。据元赵孟頫《松雪斋集》所载,墨迹有两本:一为晋时用麻笺所书,乃宋高宗先收得九行,贾似道再得四行,最后为赵孟頫所得。一为唐人用硬黄纸所书,后有柳公权跋两行,世称为「柳跋十三行」。
2.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行数并不固定。其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商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及管理外商船员等义务,却也享有对外贸易的特权。西元一八四二年订定南京条约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终被取消。
《漢語大詞典》:玉版十三行
法帖名。 晋 王献之 书《洛神赋》真迹。 南宋 时 高宗 得九行, 贾似道 复得四行,共十三行。由 廖莹中 刻于玉石,因名。参阅 清 姜宸英 《湛园题跋》、 张廷济 《清仪阁题跋》
《国语辞典》:十三行遗址(十三行遗址)  拼音:shí sān háng yí zhǐ
位于新北市淡水河口南岸,观音山前缘之河口平原上的古迹遗址。原为台湾原住民平埔族祖先凯达噶兰族,在一千五百至二千年前的活动空间。因该处旧有清代十三洋行设立的行口,故称为「十三行遗址」。民国四十六年,始由台湾大学林朝棨教授发现。历经考古学家的挖掘与研究,證明当时已将铁器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其中,「炼铁作坊」的出土,为现存台湾史前先民冶铁技术的唯一證据。
《韵府拾遗 谏韵》:两三行雁(两三行雁)
朱淑真诗枫叶醉红秋色里两三行雁夕阳中
《漢語大詞典》:中行
(1).行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2).泛指中庸之道。 清 姚鼐 《方侍庐先生墓志铭》:“先生默默,独守中行。”
(3).中等德行。荀子·子道:“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篤,人之中行也。”
《漢語大詞典》:后行(後行)
(1).排在后面的行列。汉书·李陵传:“ 陵 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隋书·礼仪志三:“勇者持鉦鼓刀楯,为前行,战士次之,槊者次之,弓箭为后行。” 唐 岑参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诗:“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鴈还应厌后行。”
(2). 唐 宋 时尚书省次序分前、中、后三行,工部、礼部为后行。 宋 王溥 唐会要·尚书省分行次第:“以兵、吏及左右司为前行,刑、户为中行,工、礼为后行,每行各管四司。”太平广记卷二五○引 唐 韦述 《两京新记·尚书郎》:“尚书郎,自两 汉 已后,妙选其人。 唐 武德 贞观 已来,尤重其职。吏、兵部为前行,最为要剧,自后行改入,皆为美选。”
《漢語大詞典》:短歌
日文五行诗的固定形式,其第一行与第三行各有五个音节,其它各有七个音节
形式短小的汉语古典歌行诗
《國語辭典》:右行  拼音:yòu háng
1.古代军制名。《左传。僖公十年》:「左行共华,右行贾华。」
2.右边的行列。
十度三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度一一各有三行:一、施度之三行,财施,法施及无畏施也,二、戒度之三行,摄律仪戒(持佛戒律具众威仪),摄善法戒(所作善法,悉皆摄持),饶益有情戒也。三、忍度之三行,耐怨害忍(无返,报心),安受苦忍,谛察法忍(审法性虚幻,超绝生灭)也。四、进度之三行,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也。五、禅度之三行,安住静虑(乱想不起深入禅定),引发静虑(知慧现前,生诸功德),辨事静虑(功行圆成利益众生)也。六、慧度之三行,生空无分别慧(平等照了俗谛之法),法空无分别慧(平等照了真谛之法),俱空无分别慧(超前二空悉皆平等)也。七、方便度之三行,进趣果向方便(修诸功德回向佛果),巧会有无方便(融会二谛),不舍不受方便(了达能所皆空)也。八、愿度之三行,求菩提愿,利乐他愿,外化愿也。九、力度之三行,思择力,修习力,变化力(神通力)也。十、智度之三行,无相智(达观性自空),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十度中的每一度各具有三种行法,布施度的三行是财施、法施、无畏施;持戒度的三行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忍辱度的三行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精进度的三行是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禅定度的三行是安住静虑、引发静虑、辨事静虑;般若度的三行是生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俱空无分别慧;方便度的三行是进趣果向方便、巧会有为方便、不舍不受方便;愿度的三行是求菩提愿、利乐他愿、外化愿;力度的三行是思择力、修习力、变化力;智度的三行是无相智、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
三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福行,行十善等福感天上人间之果者。二罪行,又曰非福行,行十恶等罪感三恶道之苦者。三不动业,又曰无动行。修有漏之禅定感色界无色界之果者。是为禅定不动之行,故云不动,又感果不动,如福行罪行时,非如异变,故云不动。见智度论八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福行、罪行、不动行。福行是修行十善等之福业;罪行又名非福行,就是造作十恶等之恶业;不动行是四禅、四空处的禅行,也可以说是无漏解脱三昧的出世间行。
【佛学次第统编】
三行者:福行、罪行、不动行。
一、福行 为欲界之善业,当招乐果,是为福行。
二、罪行 为欲界之恶业,当招苦果,是为罪行。
三、不动行 为属于色界无色界之禅定意业,执持不动,不属善恶,是谓不动行也。
【三藏法数】
(亦名三种业,出大智度论并王法念处经)
〔一、福行〕,谓因修十善等福报,生欲界天上人间及阿脩罗,享福受乐,故名福行。(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梵语阿脩罗,华言无酒。)
〔二、罪行〕,谓因作五逆、十恶等罪报,生畜生、饿鬼、地狱,责罪受苦,故名罪行。(五逆者,一杀父母、二破和合僧、三出佛身血、四杀阿罗汉、五破羯磨僧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动行〕(亦名不动行。)谓修世间禅定,报生色界、无色界天,心定不动,故名无动行。
正助杂三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正行助行杂行之三行也。正行者,称名也。助行者,读诵,观察,礼拜,赞叹供养之四称也。杂行者,谓不入此五者之一切诸善万行。
三行──毗婆舍那三行
【三藏法数】
(出深密解脱经)
梵语毗婆舍那,华言观。谓以寂静之慧,观察根尘内外诸法,令三昧成就,进趣菩提,故行有三焉。(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也。尘者,即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相〕,相即观境也。谓修观之时,于此心观之中,分别了知三昧境界之相,如净明镜,照彻一切影像,了了分明也。
〔二、修行〕,修行者,谓既了知观法之相,则善能修习一切妙行,无有过失也。
〔三、观〕,观者,观察也。谓修观之时,于一一观法中,善能观察一一法相,而不證彼小乘寂灭解脱,直趣无上菩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十度各三行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度者,超度也。谓此十度各有三种殊胜行门,菩萨修行此法,则能自利利他,度诸众生;离生死此岸,越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同證无上菩提。(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施度三行〕,此施度有三种:一、财施,谓以己所有财物,施与他人,令其安乐;二、法施,谓以佛法,为诸众生演说,令其开悟;三、无畏施,谓于诸众生,无杀害心,令其无所怖惧,是为施度三行。
〔二、尸度三行〕,尸,梵语具云尸罗,华言清凉,又翻为戒。此戒度有三种:一、摄律仪戒,谓持佛戒律,具众威仪;二、摄善法戒,谓身口意所作善法,皆悉摄持;三、饶益有情戒,谓以慈悲喜舍之心,与众生乐,拔众生苦,平等利益,是为尸度三行。
〔三、忍度三行〕,此忍度有三种:一、耐怨害忍,谓若遇怨憎毒害,安然忍耐,无返报心;二、安受苦忍,谓若遇水火刀杖众苦所逼,恬然忍受;三、谛察法忍,谓谛审诸法,体性虚幻,而本无生灭,安然忍可,是为忍度三行。
〔四、进度三行〕,此进度有三种:一、被甲精进,谓起大誓愿心,修诸胜行;二、摄善精进,谓修方便行,进趣无上菩提;三、利乐精进,谓勤化众生,咸修于道,是为进度三行。
〔五、禅度三行〕,禅,梵语具云禅那,华言静虑。此禅度有三种:一、安住静虑,谓乱想不起,深入禅定;二、引发静虑,谓智慧现前,生诸功德;三、办事静虑,谓功行圆成,利益众生,是为禅度三行。
〔六、慧度三行〕,此慧度有三种:一、生空无分别慧,谓平等照了俗谛之法,无生灭相;二、法空无分别慧,谓平等照了真谛之法,悟性本空;三、俱空无分别慧,谓全照中道,超前二空,悉皆平等,是为慧度三行。(俗谛者,谓建立一切法也;真谛者,谓泯绝一切法也。)
〔七、方便度三行〕,此方便度有三种:一、进趣果向方便,谓修诸功德,回向佛果;二、巧会有无方便,谓能善巧融会真俗二谛之理;三、不舍不受方便,谓拔济众生,了达能所皆空,而不舍离,是为方便度三行。
〔八、愿度三行〕,此愿度有三种:一、求菩提愿,谓自求佛果;二、利乐他愿,谓救度一切众生;三、外化愿,谓外化有情,亦起自利利他之愿,是为愿度三行。
〔九、力度三行〕,力即力用。谓此力度有三种:一、思择力,谓思惟拣择一切善法,而得其力;二、修习力,谓修行数习殊胜妙行,證得其力;三、变化力,谓神通力用,化度众生,是为力度三行。
〔十、智度三行〕,此智度有三种:一、无相智,谓观达一切诸法性本自空;二、受用法乐智,谓修行證得一切种智,恒自受用,得大自在;三、成熟有情智,谓教化饶益一切众生,成就道果,是为智度三行。(一切种智,谓知一切道,知一切种,即佛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