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北周明帝

相关人物:共 24 位
共 2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廉氏。荆州人。幼入空门。长圆戒德。乃复遍游衡庐。以探禅指。尝偕一友至凤林。迷道入深谷中。见满地弃掷。皆金银物。其友遽色动。顾谓曰。此间幸无他人在。可攫也。且天与弗取。反受其咎。君其柰何不屑意哉。俊行未即应。友固请。俊曰。昔管宁锄园遇金。视同瓦砾。吾辈出家者流。尤宜慎守贪戒。而有愧古人可乎。然吾兹一身。衣食有馀。得之亦复奚用。他日待吾把茅盖头。第当取以供众也。竟舍去。寻谒舒州投子山同和尚。投子问曰。昨在何处。曰在不动道场。曰既是不动。何由至此。曰至此岂是动耶。曰元来宿不著处。因许入室。受记莂。久之辞还。路出汴京。为陇西公梁资所留。而捐所居宅。为伽蓝。以处俊。 会周受汉禅。宠遇优渥。盖高祖世宗。皆于俊寔布衣旧。异日相见。每施拜跪。及是赐赉故加厚云。乾德四年三月。疾笃。弟子使医进药。噤不受。垂戒嘱后事。合掌怡颜而灭。享寿八十五。坐夏六十五。四月八日。葬全身于东郊之丰台村。寺额观音。一门三院。东西二堂。众常不减数百。五十年间。率饭僧万百千计。诚京城第一禅林也。赐紫袈裟。号净戒。皆周命。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岩俊。
姓廉氏。
邢台人也。
诞育之来蔚繁神异。
挺身去缚誓入空门。
从捧戒珠终身圆莹。
乃持杯锡言遍参寻。
陟彼衡庐登乎岷蜀。
尝至凤林。
欻逢深谷。
见一区之晃耀。
原七宝之纵横。
时同侣相顾曰。
奇哉可俯拾乎。
俊曰。
古人锄园触黄金若瓦砾耳。
苟欲怀之自速祸也。
徯吾野菅覆顶须此供四方僧。
言讫舍去。
造谒舒州投子山主问之曰。
客来昨宿何处。
俊曰。
在不动道场。
曰既言不动曷由至此。
对曰。
至此岂是动耶。
曰元来宿不著处。
然山主默认许之。
迨思还赵。
路出陈留。
抵今东京。
属乎梁少保陇西公资。
即河阳节度使赠中书令芝之昆也。
虽居贵仕酷信空门。
接俊谈玄。
若刘遗民之奉贾远也。
相与议舍第宅俾建仁祠。
俊弗让违以安形性。
既考禅室而行祖风。
慕道穷玄堂宇盈塞。
周高祖世宗二帝潜隐地。
与俊布衣之交。
每登方丈必施跪礼。
及其即位延迟优渥。
至乎朝达见必稽颡。
高谈虚论若至宝山焉。
以乾德丙寅三月示身有疾。
弥留弟子求医奉药。
瞋目噤唇不食。
垂诫门人后已。
当怡颜俨肃合掌诀众而灭。
享龄八十五。
坐夏六十五。
初俊被朝恩赐紫袈裟也。
受而不服锡净戒师号也。
有而不称。
属其策杖清羸。
周祖敕侍者辈勿令大师一中食。
俾其日昃更进祛阇尼矣。
俊诺而难遵。
慈柔被物。
暨乎自狭而广实三院一门也。
二堂东西恒不减数百众。
五十年间计供僧万百千数。
京城禅林居其甲矣。
以其年四月八日。
归葬于东郊丰台村。
白塔存焉。
于日神都寺院。
各率幡幢吹贝鸣铙相继二三里。
道俗送殡者万数。
知制诰王著为碑昭懋厥德云。
僧道丕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55 【介绍】: 五代时僧。京兆长安人。唐宗室后裔。七岁出家,九岁善梵音礼赞。昭宗奔石门,曾往迎驾。遇乱,负母退居华山。二十七岁时,入住洛阳福先寺。天祐间赐紫。后唐庄宗时署广智大师。后梁、后唐间,数入内应制谈论。后晋高祖天福三年,诏入汴京,副录左街僧事。出帝开运中为左街僧录。后汉末,避乱逃归洛阳。后周太祖广顺初,复诏入汴为僧录。世宗初欲沙汰僧尼,因其谏而止。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长安贵胄里宗室子也。父从晏。寔昭宗昆季五院之长。母许氏。以无嗣息。尝躬诵莲经普门品而妊。及生。秀整可爱。甫周晬。父以王事。没于霍山军中。而丕辍乳哺。有戚容。七岁绝荤膻。每游佛寺。辄忘返。而保寿继能法师尝相往来。因白母。从之出家。未几。昭宗幸石门。而丕九岁尔。及驾回已能偕其师。迎驾如礼。十九岁。徇众请讲金刚般若经。听者悦服。既而朱晃逼驾。迁洛阳。长安焚荡。丕独负其母。东征华阴。会刘道开乱。遂入华山。居岩穴中。谷麦翔涌。斗万钱。然丕素得咽气术。卒赖以济。而日巡丐以奉母。无小乏。母或问食未。则跪曰。有施主。于戏可谓孝矣。年二十。母命之曰。汝亦知汝父之死所乎。霍山草木长矣。汝能收其遗馀以归葬。则吾庶几无憾。于是丕含悲茹苦。即其地。昼夜呗梵。聚群骸以祷之曰。诚吾父者。则必动转以自异。阅数日。果有枯髅。跃而出至丕前。起仆再三。丕大恸擗踊良久。乃迎以葬之华阴。先是母梦。从晏尉抚。如平生云。既而曜州牧。娄继英。招住洛阳福先弥勒院。盖晋道安。翻经设浴之地也。天祐三年。诏赐紫衣。梁唐之兴。皆被宠署。晋天福间。诏入梁苑副录左街僧事。开运初。升左街僧录。汉乾祐之季。谢病乞自便。不许。周广顺初。诏充左街僧录。日下即赴任。仍不许陈让。时世宗以晋王尹京。议沙汰。以丕职所系。召问可否。丕曰。今天下初定。疮痍未起。而有所去取。则徒以见其不镇静耳。未见所以澄清也。老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苟稍动则縻烂矣。故愿大王缓其事。以须后举。幸甚。世宗以为然。议遂寝。丕后每谓其徒曰。上久有志于汝辈。汝辈宜自谨。勿犯也。乞解职归洛阳。 周显德二年。诏毁僧寺。且立帐以限僧。然不至于酷甚。则丕之力也。 其年六月八日。示微疾。十日早作。命弟子营粥云。有首楞严菩萨相迎。趣令鸣乾稚。俄而化。寿六十七。腊四十七。立石塔葬之龙门广化寺左。 丕平生脩杜多行。若法华金刚仁王上生经等。皆一字一礼。佛名经则遍礼。未灭之二年。犹礼首楞严经。故其瞑目之际。或能致首楞严菩萨。则其精进如此。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道丕。
长安贵胄里人也。
唐之宗室。
父从晏襄宗沿堂五院之首。
母许氏。
为求其息常持观音普门品。
忽梦神光烛身。
因尔妊焉。
及其诞生挺然岐嶷。
端雅其质。
属籍诸亲异而爱之如天童子。
年始周晬。
父将命汾晋。
会军至于霍山没王事。
丕虽童稚聚戏终鲜笑容。
七岁忽绝荤膻。
每游精舍怡然忘返。
遂白母往保寿寺礼继能法师。
尊为轨范。
九岁善梵音礼赞。
是岁襄宗幸石门随师往迎驾。
十九岁学通金刚经义。
便行讲贯。
又驾迁洛京。
长安焚荡。
遂背负其母东征华阴。
刘开道作乱。
复荷母入华山安止岩穴。
时谷麦勇贵每斗万钱。
丕巡村乞食。
自专胎息唯供母食。
母问还食未。
丕对曰。
向外斋了。
恐伤母意。
至孝如此。
年二十岁母曰。
汝父霍山亡没战场之地。
骨曝霜露。
汝能收取归葬。
不亦孝乎。
遂辞老亲往霍邑。
立草庵鸠工。
集聚白骨昼夜诵经。
咒之曰。
古人精诚所感滴血认骨。
我今志为孝子。
岂无灵验者乎。
傥群骨中有动转者。
即我父之遗骸也。
如是一心注想目未轻舍。
数日间果有枯髅。
从骨聚中跃出。
竞骛丕前。
摇曳良久。
丕即躄踊抱持如复生在。
赍归华阴。
是夜其母梦夫归舍。
明辰骨至。
其孝感声誉日高。
至二十七岁遇曜州牧娄继英招丕住洛阳福先弥勒院。
即晋道安翻经创浴之地也。
天祐三年丙寅济阴王赐紫衣。
后唐庄宗署大师曰广智。
丕于梁朝后主后唐庄宗明宗。
凡内建香坛。
应制谈论多居元席。
及晋迁都今东京天福三年诏入梁苑。
副录左街僧事。
与传法阿阇梨昭信大师俱道貌童颜号二菩萨。
是故朝贵士庶多请养生之术。
丕精勤不懈一佛一礼。
佛名经法华金刚仁王上生四经逐一字礼。
然其守杜多之行。
分卫时至二弟子随行。
开运甲辰岁为左街僧录。
虽临僧务日课修持。
相国李公涛西枢密太傅王公朴翰林承旨陶公谷等无不倾心归重。
至汉乾祐中谢病乞西归。
未允之际。
属汉室凌夷。
兵火连作恣行剽掠。
丕于廊庑之下倚壁诵念二日纷拿一无见者。
时京城见闻益加钦尚逃归洛邑。
周太祖潜隐所重。
广顺元年敕召为左街僧录。
不容陈让还赴东京居于僧任。
世宗尹釐府政。
嫌空门繁杂。
欲奏沙汰。
召丕同议时问难交发开喻其情。
且曰。
僧之清尚必不露于人前。
僧或凶顽而偏游于世上。
必恐正施藨𮐀草和兰茞而芟。
方事淘澄金逐沙泥而荡。
大王储明欲照蓄智当行。
为益皇帝邪。
为损君亲邪。
若益君乎不令一物失所。
若损亲也是坏六和福田。
况以天下初平疮痍未合。
乞待后时搜扬未晚。
故老子云。
治大国如烹小鲜。
虑其动则麋烂矣。
世宗深然其言。
且从停寝。
及世宗登极。
丕谓僧曰。
吾皇宿昔有志。
汝当相警护持。
坚乞解归洛阳。
又立礼首楞严经。
二年果敕并毁僧寺并立僧帐。
盖限之也。
毁教不深。
乃丕之力也。
以显德二年乙卯六月八日微疾。
十日令弟子早营粥食云。
有首楞严菩萨众多相迎。
令鸣椎俄然而化。
春秋六十七。
僧腊四十七。
缁素号哭诸寺具威仪送葬于龙门广化寺之左立石塔焉。
未终之前寺钟无故嘶嗄。
表刹龙首忽焉陨坠。
僧澄清梦寺佛殿梁折。
极多异兆焉。
系曰。
周武灭佛法。
隋开皇辛亥岁太府丞赵文昌入冥见邕受对。
寄语文帝拔救。
周世宗澄汰毁私邑勒立僧帐。
故说大渐招其恶报。
或有入冥见之。
并赞成厥事者同居负处。
略同周武。
未知是乎。
论曰。
九重所以成深严。
七礼其能捍忧患。
高墉峻垒加校尉而守之。
犀革兕皮介将军而战者。
君既安所臣亦建功。
犹释门之外侮忽来得法将之中权斯敌。
使其大道丧而重复玄刚绝而又张。
我有仲由恶言不入。
外禦其侮不可暂亡也。
嗟乎真教东传累更年纪。
受其艰否屈指可寻。
法系有为四相以之迁贸。
明虽无损。
一轮以之蚀侵桓楚无端。
效奔得时而变法。
德舆伊始欺孤馀力而责僧。
赖远公之致书。
因朝达之抗疏。
只成暴政空鲠人情。
元魏怀邪周邕尚辩。
昙始乃呈其诡迹。
道安盛奋其辞锋。
是待秦坑能逃汉律。
始安二德疑其住寿应真。
出没其形扶危拯溺者矣。
秀也钟其厄运愤此反常。
上笺若攻垒之先登。
为法偶犯颜而不死。
复礼答权文学难词蔚成解判。
惠立斥吕奉御图注免横窥𨵦。
两面俱通。
玄嶷造乎甄正。
一场贾勇。
法明定其化胡。
答孔老于李华。
名儒慑伏。
挫是非于韦氏。
辩势酋强。
邕也掩徐独记于天台。
俨也令李成书于复性。
其或角史华之术。
因蹑刀梯。
谏德宗之非。
乃停沙汰。
申答而惊李潡。
作谣而占衡山。
破邪之论可宗。
鉴灯之颂归我。
以前诸德超世卓然。
式遏寇雠阋墙禦侮。
言其薄者则发愤忘食。
殊弗防其反汗。
其如皋原纵火。
兰艾之臭同焚。
树木摧风。
鸾鸱之巢共覆者。
其唯会昌灭虐我法之谓乎。
从汉至唐凡经数厄。
钟厄爰甚莫甚武宗焉。
初有道士赵归真者。
授帝留年之术。
宠遇无比。
每一对扬。
排毁释氏。
宜尽除之。
盖以归真曾于敬宗朝出入宫掖势若探汤。
及其祸缠暴弑自然事体如浆。
京邑诸僧竞生诮谤。
归真痛切心骨何日忘之。
还遇武皇因缘狎昵署为两街教授先生。
时谏官抗疏宰臣李德裕屡言。
归真惧其动摇。
奏迎罗浮邓元起南岳刘玄靖入。
帝谓神仙坐致由是共为椅角同毁释门。
意报僧讥诮之雠耳。
众轻覆车群噪惊蛰。
须弥𦤞𭺠困其劫尽之风。
有顶低摧。
倚其宿舂之杵。
讵云终否。
当有复时。
大中行废教之诛。
会昌非后天之老。
吁咄哉。
归真奇秘之术今古所无。
何邪。
能寄喜怒于天子之心。
虽王晋安期俱弗如也。
尔时玄畅法宝大师也。
纳两街之请操一割之刀。
纂辑古今搜扬经史。
成其别录上其表笺逆龙鳞之手已伸。
探虎穴之心且勇。
膏盲之疾。
圭刀之散何施。
混浊之河。
铢两之胶谩解。
如皆畏震所谓坐看。
畅公手拓不周山。
不免共工之触折也。
凡今缁伍无纵毁讥。
毁讥小人也。
及罹祸毒君子受之。
亦犹城门火而池鱼死也。
傥云周武不落于阿鼻归真自登于仙籍。
宣宗诛之已塞责矣。
是故比丘但自观身行。
莫伺玄门。
非干己事。
又以空门染习如然无斗四支而伤具体。
各是圣人设教无相夺伦。
如此行时名真护法也。
老氏云。
六亲不和则有孝子。
如无孝子之名。
信六亲大和也。
已上诸公皆家中有竞号咷谏乎。
因得善父母之名欤。
今我传家止劝将来。
二教和同弗望后生。
学其讦直。
险在其中矣。
为君不取。
然则临机可用相事当行。
必任弛张勿为胶柱。
然后知时名为大法师也。
传又云乎。
相时而动无累后人。
其斯之谓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8—710 【介绍】: 唐时西域僧。葱岭北何国人,俗姓何。于本土出家,为僧后志在游方。高宗时至洛阳行化,历吴楚间,寻于泗州构伽蓝居之,中宗亲为题额曰普光王寺,迁止荐福寺。卒谥證圣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始不知何从来。龙朔初。隶名山阳龙兴寺。至临淮。得信义坊贺跋氏所舍地。遂见伽蓝名普照王。初钁土致碑文曰。齐香积寺。又致金像。刻其衣叶文曰。普照王佛。贺跋氏深已叹异。然殊未有舍宅意。一夕卧其家。或窥见其首足各长于床三尺许。未几。复见作观音形相。别具眼耳口鼻者。凡十一面。于是举族归命。寺以成就。先以古额号香积。景龙二年。诏赴内道场。上御法筵。详问休咎。占对允当。因褒锡其额曰普光王。以避天后讳。故改照字。四年庚戌示疾。诏迁荐福寺安置。三月二日卒。颜貌如生。上惨悴。赐帛三百匹。葬淮水上。上间问万回师曰。彼僧伽何人也。对以观音化身。宋太平兴国间。诏复寺额为普照。其生前灭后。灵应之迹。备载实录。兹不殚纪。贺跋名玄济。谓亦于道有悟入。弟子慧俨慧岸木叉。
宋高僧传·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释僧伽者。
葱岭北何国人也。
自言俗姓何氏。
亦犹僧会本康居国人便命为康僧会也。
然合有胡梵姓名。
名既梵音。
姓涉华语。
详其何国在碎叶国东北。
是碎叶附庸耳。
伽在本土少而出家。
为僧之后誓志游方。
始至西凉府。
次历江淮。
当龙朔初年也。
登即隶名于山阳龙兴寺。
自此始露神异。
初将弟子慧俨同至临淮。
就信义坊居人乞地下标。
志之言。
决于此处建立伽蓝。
遂穴土获古碑。
乃齐国香积寺也。
得金像衣叶刻普照王佛字。
居人叹异云。
天眼先见。
吾曹安得不舍乎。
其碑像由贞元长庆中两遭灾火。
因亡踪矣。
尝卧贺跋氏家。
身忽长其床榻各三尺许。
莫不惊怪。
次现十一面观音形。
其家举族欣庆倍加信重。
遂舍宅焉。
其香积寺基。
即今寺是也。
由此奇异之踪旋萌不止。
中宗孝和帝景龙二年遣使诏赴内道场。
帝御法筵言谈造膝。
占对休咎契若合符。
仍褒饰其寺曰普光王。
四年庚戌示疾。
敕自内中往荐福寺安置。
三月二日俨然坐亡。
神彩犹生止瞑目耳。
俗龄八十三。
法腊罔知。
在本国三十年。
化唐土五十三载。
帝惨悼黯然。
于时秽气充塞。
而形体宛如。
多现灵迹。
敕有司给绢三百疋俾归葬淮上。
令群官祖送。
士庶填𨶮。
五月五日抵于今所。
帝以仰慕不忘。
因问万回师曰彼僧伽者。
何人也。
对曰。
观音菩萨化身也。
经可不云乎。
应以比丘身得度者。
故现之沙门相也。
初伽化行江表止嘉禾灵光寺。
彼泽国也。
民家渔梁矰弋交午。
伽苦敦喻。
其诸杀业陷堕于人。
宜疾别图生计。
时有裂网折竿者多矣。
伽闲而宴息。
见神告曰。
天方亢阳百姓苗死。
身胡藏其懒龙耶。
伽曰。
为之奈何。
神曰。
若今夕但小指出窗隙外。
其如人何。
伽依之。
其夜霆击异常。
质明视指微有红线脉焉。
伽曰。
吾与此壤无缘。
乃行抵晋陵。
见国祥寺荒废。
乃留衣于殿梁而去。
后人闻异香芬馥。
伽尝记之曰。
伊寺有人王重兴去。
三十年后果有僧。
俗姓全为檀那矣。
通天万岁中于山阳众中。
悬知嫌鄙伽者。
乃昌言曰。
吾有五十万钱奉助功德。
勿生横议。
伽于淮岸招呼一船曰。
汝有财施吾可宽刑狱。
汝所载者剽略得耳。
盗依言尽舍。
佛殿由是立成。
无几盗败拘于扬子县狱。
伽乘云下慰喻言无苦。
不日果赦文至免死矣。
昔在长安。
驸马都尉武攸暨有疾。
伽以澡罐水噀之而愈。
声振天邑。
后有疾者告之。
或以柳枝拂者。
或令洗石师子而瘳。
或掷水瓶。
或令谢过。
验非虚设功不唐捐。
却彼身灾则求马也。
警其风厄则索扇欤。
或认盗夫之钱或咋黑绳之颈。
或寻罗汉之井。
或悟裴氏之溺。
或预知大雪。
或救旱飞雨。
神变无方测非恒度。
中宗敕恩度弟子三人慧岸慧俨木叉各赐衣盂令嗣香火。
洎乎已灭多历年所。
尝现形往汉南市漆器。
及商人李善信船至寺觅买斋器。
僧忽见塔中。
形像凝然而指曰。
正唯此僧来求买矣。
远近嗟叹。
又尝于洪井化易材木。
结筏而至焉。
大历中州将勒寺知十驿。
俾出财供乘传者。
至十五年七月甲夜。
现形于内殿乞免邮亭之役。
代宗敕中官马奉诚宣放。
仍赍舍绢三百疋杂䌽千段金澡罐皇太子衣一袭。
令写貌入内供养。
又乾元中州牧李(亡名)有推步者。
云为土宿加临灾当恶弱。
伽忽现形抚李背曰。
吾来福至汗出灾销。
后无他咎。
尝于燕师求毡罽。
稍是泗州寺僧燕使赍所求物到认塔中形信矣。
遂图貌而归。
自燕蓟展转传写无不遍焉。
长庆元年夜半于州牧苏公寝室前。
歌曰。
淮南淮北自此福焉。
自东自西无不熟矣。
其年独临淮境内有年耳。
二年寺塔皆焚。
唯伽遗形俨若无损。
咸通中庞勋者。
本徐州戍卒。
擅离桂管。
沿路劫掠。
而攻泗州围逼其城。
伽于塔顶现形。
外寇皆睡。
城中偶出击之。
惊窜而陷宿州以事奏闻。
仍锡号證圣大师也文德元年外寇侵轶。
州将婴城拒敌。
伽现形于城西北隅。
寇见知坚垒难下。
骇而宵遁。
大顺中彭门帅时溥。
令张谏攻于北城。
除剿戮外有五百馀人。
拘鞠场中。
谏凭桉恍惚间见僧衣紫。
诲之曰。
此辈平人何可杀耶。
不如舍之。
言毕不见。
谏遂纵之而逸。
乾宁元年太守台蒙梦伽云。
寒东南少备。
蒙不喻旨。
以绵衾法服施之。
十二月晦夜半。
有兵士踰垒而入蒙初不知。
复梦一僧以锡杖置于心上。
冷彻心骨惊起。
蒙令动鼓角。
贼惊奔获首领姓韩。
至是方晓矣。
由此多于塔顶现小僧状。
倾州瞻望。
然有吉凶表兆于时乞风者分风。
求子者得子。
今闻有躬礼者。
往往有全不见伽形相者。
或见笑容者吉。
不然则凶。
其不可爰度者如此。
洎乎周世宗有事于江南。
先攻取泗上伽寄梦于州民言。
不宜轻敌。
如是达于州牧皆未之信。
自尔家家梦同告之。
遂降全一郡生民。
赖伽之庇矣。
天下凡造精庐必立伽真相。
榜曰大圣僧伽和尚。
有所乞愿多遂人心。
李北海邕胡著作浩各为碑颂德。
今上御宇也留心于此。
其年三月有尼游五台山回。
因见伽于塔顶作婴孩相。
遂登刹柱舍身命供养。
太平兴国七年敕高品白承睿。
重盖其塔。
务从高敞。
加其累层。
八年遣使别送舍利宝货。
同葬于下基焉。
其日有僧怀德。
预搆柴楼自持蜡炬焚身供养。
灾燎之中经声不绝。
又将欲建浮图。
有巨木三根沼淮而下。
至近浮桥且止。
收为塔心柱焉。
续敕殿头高品李庭训主之。
先是此寺因竁中金像刻其佛曰普照王。
乃以为寺额。
后避天后御名。
以光字代之。
近宣索僧伽实录。
上览已敕还其题额曰普照王寺矣。
弟子木叉者。
以西域言为名。
华言解脱也。
自幼从伽为剃䰂弟子。
然则多显灵异。
中和四年刺史刘让厥父中丞忽夜梦一紫衣僧云。
吾有弟子木叉。
葬寺之西。
为日久矣。
君能出之。
仍示其葬所。
初梦都不介意。
再梦如初。
中丞得梦中所示之处欲施断之。
见有二姓占居。
于是饶钱市焉。
开穴可三尺许乃获坐函。
遂启之。
于骨上有舍利放光。
命焚之收舍利八百馀颗。
表进上僖宗皇帝。
敕以其焚之灰塑像。
仍赐谥曰真相大师。
于今侍立于左。
若配飨焉。
弟子慧俨。
未详氏姓生所。
恒随师僧伽执侍瓶锡。
从楚州发至淮阴。
同劝东海裴司马妻吝白金沙罗。
而堕水抵盱眙开罗汉井。
宿贺跋玄济家。
俨侍十一面观音菩萨旁。
自尔诏僧伽上京师中宗别敕度俨并慧岸木叉三人。
各别赐衣钵焉。
神僧传·卷第七
僧伽大师。西域人也。俗姓何氏。唐龙朔初来游此土。隶名于楚州龙兴寺。自此始露神异。初将弟子慧俨至于泗洲临淮县。信义坊乞地施标。将建伽蓝。于其标下掘得古香积寺铭记并金像一躯。上有普照王佛字。居人叹异云。天眼先见。吾曹安得不施乎。于是争求布施。尝卧贺跋氏家。身忽长其床榻各三尺许。人莫不惊怪。次现十一面观音形。其家举族欣庆倍加信重。遂舍宅而建寺焉。由此奇异之踪变现不一。初伽化行江表止嘉禾灵光寺。彼泽国也。民家渔梁矰弋交午。伽苦敦喻。其诸杀业陷堕于人。宜疾别图生计。因而裂网折竿者多矣。伽闲而宴息。见神告曰。天方亢阳百姓苗死。身胡藏其懒龙耶。伽曰。为之奈何。神曰。若今夕但小指出窗隙外。其如何。伽依之。其夜霆击异常。质明视之微有红线脉焉。伽曰。吾与此壤无缘。乃行抵晋陵见国祥寺荒废。乃留衣于殿梁而去。后人闻异香芬馥。伽尝记之曰。伊寺有人王重兴去三十年后果有僧。俗姓全为檀那矣。通天万岁中于山阳众中。悬知嫌鄙伽者。乃昌言曰。吾有五十万钱奉助功德。勿生横议。伽于淮岸招呼一船曰。汝有财施吾可宽刑狱。汝所载者剽略得耳。盗依言尽舍。佛殿由是立成。无几盗败拘于扬子县狱。伽乘云下慰喻言无苦。不日果赦文至免死矣。昔在长安附马都尉武攸暨有疾。伽以澡罐水噀之而愈。声震天邑。后有疾者告之。或以柳枝拂者。或令洗石狮子而瘳。或掷水瓶。或令谢过。验非虚设福不唐捐。却彼身灾则求马。警其风厄则索扇。或认盗夫之钱。或咋黑绳之颈。或寻罗汉之井。或悟裴氏之溺。或预知大雪。或救旱飞雨。神变无方莫测恒度。景龙二年。中宗遣使迎师入内道场。尊为国师。寻出居荐福寺。尝独处一室。而顶上有一穴恒以絮塞之。夜则去絮香从顶穴中出。烟气满房非常芬馥。及晓香还顶中。又以絮塞之。师尝濯足人取其水饮之。痼疾皆愈。一日中宗于内殿。语师曰。京邑无雨已是数月。愿师慈悲解朕忧迫。师将瓶水汎洒。俄顷阴云骤起甘雨大降。中宗大喜。诏赐所修寺额以临淮寺为名。师请以普照王寺为名。盖欲依金像上字也。中宗以照字是天后庙讳。乃改为普光王寺。仍御笔亲书其额以赐焉。至四年三月二日。于长安荐福寺端坐而终。中宗即令于荐福寺起塔漆身供养。俄而大风歘起臭气遍满。中宗问曰。是何祥也。近臣奏曰。僧伽大师化缘在临淮。恐是欲归彼处。故现此变也。中宗默然心许。其臭顿息。顷刻之间奇香郁烈即以其年五月送至临淮起塔供养。即今塔是也。后中宗问万回师曰。僧伽大师何人耶回曰。是观音化身也。法华经普门品云。应以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此即是也。先师至长安。万回礼谒甚恭。师拍其首曰。小子何故久留。可以行矣。及师迁化后不数月回亦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僧人。一作菩提留支,意译道希。北天竺人。学宗世亲大乘瑜伽,通三藏,工咒术。神悟聪敏,洞善方言。北魏宣武帝永平初至洛阳,住永宁寺,率领七百梵僧,主持翻译佛经。后随东魏迁邺城,继续译经,前后近三十年。有《入楞伽经》等三十部,一百零一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道希。遍通三藏。妙入总持。志在弘法。永平初。东臻洛都。宣武皇帝处之永宁大寺。时梵僧七百。推为元匠。初翻十地。帝亲笔受。及孝静帝。迁都漳邺。历天平二十馀年。出佛名入楞伽法集深密等经。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沙门僧朗道湛侍中崔光等笔受。凡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时信士李廓撰众经目录。其标拟流支尤悉。尝谓其所居之室。经论梵夹殆盈万。所翻藁本。满一间屋。 然而神悟聪敏。洞善方言。妙工祝术。尝漱灌。人无为汲者。因作梵语。以柳指并。才数遍。水上涌井栏。就酌用之。
续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初
菩提流支。
魏言道希。
北天竺人也。
遍通三藏。
妙入总持。
志在弘法广流视听。
遂挟道宵征远莅葱左。
以魏永平之初。
来游东夏。
宣武皇帝。
下敕。
引劳。
供拟殷华。
处之永宁大寺。
四事将给七百梵僧。
敕以留支为译经之元匠也。
其寺本孝明皇帝熙平元年。
灵太后胡氏所立。
在宫前阊阖门南御道之东。
中有九层浮图。
架木为之。
举高九十馀丈。
上有金刹复高十丈。
出地千尺。
去台百里已遥见之。
初营基日掘至黄泉。
获金像三十二躯。
太后以为嘉瑞。
奉信法之徵也。
是以饰制瑰奇穷世华美。
刹表置金宝瓶。
容二十五斛。
承露金盘一十一重。
铁锁角张。
盘及锁上皆有金铎。
如一石瓮。
九级诸角皆悬大铎。
上下凡有一百三十枚。
其塔四面九间。
六窗三户。
皆朱漆扉扇。
垂诸金铃。
层有五千四百枚。
复施金铎铺首。
佛事精妙。
殚土木之工。
绣柱金铺惊骇心目。
高风永夜铃铎和鸣。
铿锵之音闻十馀里。
北有正殿。
形拟太极。
中诸像设金玉珠绣。
作工巧奇冠绝当世。
僧房周接千有馀间。
台观星罗参差间出。
彫饰朱紫缋以丹青。
栝柏桢松异草丛集。
院墙周匝皆施椽瓦。
正南三门楼开三道三重。
去地二百馀尺状若天门。
赫奕华丽。
夹门列四力士四师子。
饰以金玉庄严焕烂。
东西两门例皆如此。
所可异者。
唯楼两重北门通道但路而置。
其四门外树以青槐。
亘以渌水。
京师行旅多庇其下。
路断飞尘不由渰云之润。
清风送凉岂藉合欢之发。
乃诏中书舍人常景制寺碑。
景河内人。
敏学博通知名海内。
太和十九年。
高祖擢为修律博士。
有诏令刊定条格。
永成通式。
景乃商攉今古。
条贯科猷。
即魏律二十篇是也。
历官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秘书监幽州刺史。
居室贫俭事若农家。
唯有经史盈车。
所著文集百馀篇。
给事中封炜伯。
作序行世。
寺既初成。
明帝及太后共登浮图。
视宫中如掌内。
下临云雨上天清朗。
以见宫内事故。
禁人不听登之。
自西夏东华游历诸国者。
皆曰。
如此塔庙阎浮所无孝昌二年。
大风拨屋拔树。
刹上宝瓶随风而堕入地丈馀。
复命工人更安新者。
至永熙三年二月。
为天所震。
帝登淩云台望火。
遣南阳王宝炬录尚书长孙稚。
将羽林一千来救。
于斯时也。
雷雨晦冥霰雪交注。
第八级中平旦火起。
有二道人不忍焚烬投火而死。
其焰相续经馀三月。
入地刹柱乃至周年。
犹有烟气。
其年五月。
有人从东莱郡至云。
见浮图在于海中光明俨然。
同睹非一。
俄而云雾乱起失其所在。
至七月。
平阳王为侍中斛斯椿所挟。
西奔长安。
至十月。
而洛京迁于漳邺。
先时流支奉敕。
创翻十地。
宣武皇帝命章一日亲对笔受。
然后方付沙门僧辩等。
讫尽论文。
佛法隆盛英俊蔚然。
相从传授孜孜如也。
帝又敕清信士李廓。
撰众经录。
廓学通玄素条贯经论。
雅有标拟。
故其录云。
三藏流支自洛及邺。
爰至天平二十馀年。
凡所出经。
三十九部。
一百二十七卷。
即佛名楞伽法集深密等经。
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是也。
并沙门僧朗道湛。
及侍中崔光等笔受。
具列唐贞观内典录。
廓又云。
三藏法师流支房内经论梵本。
可有万甲。
所翻新文笔受藁本。
满一间屋。
然其慧解与勒那相亚。
而神悟聪敏。
洞善方言兼工咒术则无抗衡矣。
尝坐井口。
澡罐内空。
弟子未来无人汲水。
流支乃操柳枝聊撝井中。
密加诵咒才始数遍。
泉水上涌平及井栏。
即以钵酌用之盥洗。
傍僧具见莫测其神。
咸共嘉叹大圣人也。
流支曰。
勿妄褒赏。
斯乃术法。
外国共行此方不习。
谓为圣耳。
惧惑世网遂秘不宣。
于时又有中天竺僧勒那摩提。
魏云宝意。
博瞻之富理事兼通。
诵一亿偈。
偈有三十二字。
尤明禅法意存游化。
以正始五年初届洛邑。
译十地宝积论等大部二十四卷。
又有北天竺僧佛陀扇多。
魏言觉定。
从正光元年。
至元象二年。
于洛阳白马寺及邺都金华寺。
译出金刚上味等经十部。
当翻经日。
于洛阳内殿。
流支传本。
馀僧参助。
其后三德乃徇流言。
各传师习不相询访。
帝以弘法之盛。
略叙曲烦。
敕三处各翻讫乃参校。
其间隐没互有不同致有文旨。
时兼异缀。
后人合之共成通部。
见宝唱等录。
初宝意沙门神理标异。
领牒魏词偏尽隅隩。
帝每令讲华严经。
披释开悟精义每发。
一日正处高座。
忽有持笏执名者。
形如大官云奉天帝命来请法师讲华严经意曰。
今此法席尚未停止。
待讫经文当从来命。
虽然法事所资独不能建。
都讲香火维那梵呗咸亦须之。
可请令定。
使者即如所请见讲诸僧。
既而法事将了。
又见前使。
云奉天帝命故来下迎。
意乃含笑熙怡告众辞诀。
奄然卒于法座。
都讲等僧亦同时殒。
魏境闻见无不嗟美。
时又有沙门法场于洛阳译辩意长者问经一卷。
虽阙传对而是正文。
见法上录。
又熙平元年。
有南天竺波罗柰城婆罗门。
姓瞿昙氏。
名般若流支。
魏言智希。
从元年至兴和末。
于邺城。
译正法念圣善住回诤唯识等经论。
凡一十四部。
八十五卷。
沙门昙林僧昉等笔受。
当时有沙门菩提流支与般若流支前后出经。
而众录传写率多轻略。
各去上字但云流支。
而不知是何流支。
迄今群录译目相涉难得详定。
又期城郡守杨衒之。
撰洛阳伽蓝记五卷。
故其序略云。
三坟五典之说。
九流百氏之言。
并理在人区而义非天外。
至如一乘二谛之言。
六通三达之旨。
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若夫顷日感梦满月流光。
阳门饰毫眉之象。
夜台图绀发之形。
尔来奔竞其风遂广。
至如晋室永嘉寺。
惟有四十二。
皇魏受图嵩洛京寺出馀千数。
皆帝王士庶笃信经营。
名僧异瑞纷纶间起。
今采摘祥异者。
具以注之。
文多不载。
时西魏文帝大统中。
丞相宇文黑泰。
兴隆释教崇重大乘。
虽摄总万机而恒扬三宝。
第内常供百法师。
寻讨经论讲摩诃衍。
又令沙门昙显等。
依大乘经。
撰菩萨藏众经要及百二十法门。
始从佛性终尽融门。
每日开讲。
即恒宣述以代先旧。
五时教迹迄今流行。
香火梵音礼拜唱导。
咸承其则。
虽山东江表乃称学海。
仪表有归未能逾矣。
至周文帝二年。
有波头摩国律师攘那跋陀罗。
周言智贤。
共耶舍崛多等。
译五明论。
谓声医工术及符印等。
并沙门智仙笔受。
建武帝天和年。
有摩勒国沙门达摩流支。
周言法希。
奉敕为大蒙宰晋阳公宇文护。
译婆罗门天文二十卷。
又令摩伽陀国禅师阇那耶舍。
周言藏称。
共弟子阇那崛多等。
于长安故域四天王寺。
译定意天子问经六部。
沙门圆明道辩。
及城阳公萧吉等笔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0—583 【介绍】: 南朝梁吴兴武康人,字子厚,一作德厚。好学,博览群书。武帝时,任五经博士。元帝即位,至江陵。承圣三年,西魏攻占江陵,立萧察为后梁主,留其事察,累官至都官尚书,领羽林监。北周武帝慕其名,致书礼聘,诏令讨论《五经》,校定钟律。授以骠骑大将军、露门博士。讲述经义,为儒林所重,推为当世儒宗。后复归梁,拜散骑常侍、太常卿。有《周礼义》、《毛诗义》、《周礼音》、《毛诗音》等。
全梁文·卷六十八
重字子厚,吴兴武康人,中大通中补国子助教,后除五经博士。
元帝即位,迎致江陵。
江陵陷,留事宣帝,累迁都官尚书,领羽林监。
周主宇文邕聘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露门博士,还事明帝,拜散骑常侍太常卿。
至隋开皇三年卒,年八十四,赠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许州刺史,有《毛诗义疏》二十八卷,《周礼义疏》四十卷,《礼记义疏》四十卷,《乐律义》一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河东汾阴人,字仁直,本名沙陀。世为河东著姓。少有志操,励精笃学。年十七,司空高乾辟为参军。以天下纷乱,弃官归乡里。后归宇文泰,为大丞相府户曹参军。西魏文帝大统三年,从宇文泰与东魏大战,擒东魏将窦泰,复弘农,战沙苑,以功累迁军司马,加侍中、骠骑大将军,进爵为侯。赐姓宇文氏,赐名端。入北周,孝闵即位,除工部中大夫,进爵为公。晋公宇文护将废帝,端不附从,出为蔡州刺史,有惠政,寻转基州刺史。未几卒,年四十三。遗诫薄葬。
全后周文·卷六
端字仁直,河东汾阴人,魏常主守孝通从子,本名沙陁。
司空高乾辟为参军,赐爵汾阴县男。
弃官。
大统中征为大丞相府户曹参军,加冠军将军、中散大夫,进爵为伯,转丞相东阁祭酒,加本州大中正,迁兵部郎中,改封文城县伯,加使持节、平东将军、吏部郎中,出为李弼行军长史,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转尚书左丞,进吏部尚书,赐姓宇文氏。
恭帝末拜军司马,加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进爵为侯。
孝闵受禅,除工部中大夫,转民部中大夫,进爵为公,出为蔡州刺史。
明帝初转基州刺史,卒,谥曰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3—557 【介绍】: 北周云中人,本名如愿。
善骑射,北魏孝明帝正光末与贺拔度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
后为武卫将军、大都督。
入朝,后单骑从魏孝武帝西迁,进爵浮阳郡公,时荆州陷东魏,信为荆州刺史。
东魏将高敖曹、侯景等攻荆州,遂奔梁。
西魏文帝大统三年归,从宇文泰征战,以功累除陇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
示礼教,劝农桑,州以富实,流民归附。
宇文泰以其信著遐迩,赐名信。
孝闵帝即位,迁太宗伯,进封卫国公。
旋为宇文护所逼,自杀。
信长女为北周明帝后,四女为唐高祖母,七女为隋文帝后,历周、隋、唐三代为外戚。
隋文帝追谥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0—568 【介绍】: 北周沛国沛人,字宝义。少好读书,兼善文笔,为梁上黄侯萧晔所器重。仕梁,元帝时宜丰侯萧循为雍州刺史,璠为循平北府司马。旋在南郑降宇文泰,以为中外府记室,迁黄门侍郎。明帝时官内史中大夫,掌制诰,在职不合于时,左迁同和郡守,善抚羌民。有《梁典》。
全后周文·卷十九
璠字宝义,沛国沛人,徙居广陵,仕梁为王国常侍,出为萧循北徐州主簿兼记室参军,领刑狱。
循为梁州,复为参军,领南郑令,补华阳太守。
元帝承制,授树功将军、镇西府咨议,仍为循平北府司马。
武陵王纪称制,召为中书侍郎,又以为黄门侍郎,复以为循随郡王府长史,加蜀郡太守。
寻降于魏,为文帝中外府记室,迁黄门侍郎、仪同三司,明帝初授内史中大夫,封平阳县子,左迁同和郡守,后为陈公纯陇右总管府司录,天和三年卒,有《梁典》三十卷,《集》二十卷。
僧猛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7—588 【介绍】: 隋僧。京兆泾阳人,俗姓段。性聪敏,童孺出家。数十年间躬事讲说。及北周武帝废佛教时退屏人事,幽栖以待。入隋,文帝以猛年高德重,召至京住兴善寺,讲扬十地。帝悦,授隋大统三藏法师,委以佛法,令其宏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生京兆泾阳段氏。童孺出家。遣缘进业。素负重望。数十年间。即事讲说。始魏文帝。迁都长安。诏猛常居寝殿。阐扬般若。一时勋戚。皆味道腴。及周受禅。诏住天宫寺。敷畅十地。听众奔萃。又诏于紫极文昌二殿。往来说法。当是时帝或有所顾问。猛必拔古据今。对奏详敏。往往称旨。黄巾之徒。或相构聚。妄加诘难。猛则徐握谈尘。一一穷破。上宣政间。将废释而存道。猛知不可谏。乃南渡而屏处。焉反建德并废二教。则猛无复闻于世。大象二年隋祖方龙潜。以大冢宰辅魏。政追访至京。令兴梵宇。仍诏住大兴善寺。即故陟岵寺也。十地之学。于是乎在。隋受禅。遂升国大统三藏法师。且委以弘护佛法。后徙寺于遵善里。而猛则每居云化。开皇八年二月四日卒。寿八十二。葬之城东马头穴。刻石立铭于云化寺。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护法上
释僧猛。
俗姓段氏。
京兆泾阳人。
姿荫都雅神情俊拔。
童孺出家素知希奉。
聪慧利根幽思通远。
数十年间躬事讲说。
凡有解悟靡不通练。
昔魏文西位。
敕猛在右寝殿阐扬般若。
贵宰咸仰味其道训。
周明嗣历。
诏下屈住天宫永弘十地。
又敕于紫极文昌二殿。
更互说法。
当时旨延问对酬答无穷。
黄巾之徒纷然搆聚。
猛乃徐摇谈柄。
引敌深涡。
方就邪宗一一穷破。
故使三生四见之语并屈当时。
元始真文之经纷碎。
曩日天师徒侣瓦解乖张。
道俗肃然更新耳目。
初帝。
始齐三教。
猛分为九十五门。
后退一乘。
更进三十有生之善。
词甚崇粹学观所归。
既不预帝览。
遂沦俗侣。
猛退屏人事幽栖待旦。
随文作相佛日将明。
以猛年德俱重。
玄儒凑集。
追访至京。
令崇法宇。
于大象二年。
敕住大兴善寺。
讲扬十地。
寺即前陟岵寺也。
声望尤著殊悦天心。
寻振为隋国大统三藏法师。
委以佛法令其弘护。
未足以长威权。
固亦光辉释种。
移都南顿寺。
亦同迁于遵善里。
今之兴善是也。
名虽居隶。
而恒住云花勖徒课业。
以开皇八年四月四日。
卒于住寺。
春秋八十有二。
初将大渐。
深照苦空。
话言盈耳。
翕然欲绝。
语众曰。
吾其去也。
遂即神迁。
时贵其置心不乱。
葬于城东马头穴刻石立铭于云花寺。
今犹存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1—574 【介绍】: 北周安康人,字孝彦。
仕梁为东梁州刺史。
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降于宇文泰。
以战功授直州刺史。
与田弘同讨信州,北周明帝初,授信州刺史。
武帝天和三年进位大将军。
后封安康郡公。
性华侈,妾媵百数,第宅无数。
卒谥壮武。
共 2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