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周弘正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张讥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清河武城人,字直言。
通《孝经》、《论语》,笃好玄言。
受学于周弘正
仕梁为士林馆学士。
陈文帝天嘉中,为国子助教。
陈叔宝(后主)宴东宫,于士林中唯赏识讥,赐讥新造玉柄麈尾。
后主嗣位,为国子博士。
陈亡入隋,卒于长安,年七十六。
性恬静,不求荣利,教授《》、《老子》、《庄子》,陆元朗、沙门法才、道士姚绥等皆从学。
清人辑有《周易张氏讲疏》。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姓徐氏。
其先东筦人。
后避难。
从昆陵之曲阿县。
祖齐。
右军将军。
父僧达梁临川王咨议。
璚身长七尺五寸。
背胛龙文。
口三十九齿。
幼事沙门法通谢俗。
通器重之。
不使随众服役。
年过志学。
将禀光宅寺云法师。
弗果。
乃听南涧仙师研精数论。
仙尝得其私记览而叹赏。
后因升座。
劝门徒传写。
且令覆述。
时才受具耳。
居轮下未五年。
即为法主。
代仙敷化。
方梁高祖出三教妙旨行世。
璚尤究其义。
帝殊简注。
诏见于寿光殿。
还乡。
住见安寺。
会上黄侯晔为守。
每深尊敬。
忽郡民讹言。
有白龙见寺中。
奔竞屡日。
不能已。
教海大龙。
识者知其为璚谶也。
素与简子周弘正友善。
谓曰子诚京华开导之才也。
于是从请还都。
发成实论题。
拂麈尾答僧正慧令切难。
容止可观。
到茂灌民誉之重任孝恭。
词笔之富。
皆执卷稽疑。
服膺请业。
世谟孝恭之子也。
姿性好学。
偏深玄义。
讲涅槃如水传器。
将谋入道。
奄至无常。
顶暖信宿。
手屈三指。
既葬一日。
其父犹见世谟。
拥神人数辈。
从天来下。
对晤谈话。
宛若平生。
褒赞出家。
称扬法利。
顷之偕翼从陵空而去。
室中香气氤氲。
经日不散。
永定三年夏。
高祖不豫。
诏于重云殿大阁中。
弘宣大品以祷。
梦朱衣神人礼而进曰。
般若多难。
仰祈疾讲。
璚颇以卷数尚多为辞。
请益恳到。
七月十日乃白众云。
夜梦神人催罢法席。
仅馀一卷。
午前当了。
及出殿至寺。
雷而骤作。
高祖遂崩。
逮文帝纂历。
诏为京邑大僧正。
七众肃然。
海东诸国图像遥敬。
至德二年二月二十三日。
示微恙。
三月二十日告终。
先是建初寺宝璚。
小年共学。
名德相配。
夕梦有报已入灭者。
且梦升天。
有疏请讲。
皆符验不少爽。
遗诫毋用铭志掩坎丧事所须。
诏有司给办。
仍以天子卤簿致荣饬。
四月十八日。
窆钟山名僧墓。
初璚入京。
谒僧正慧超于南涧寺。
求住。
超未之许。
见而骇曰。
此子后当有吾位。
法门所赖也。
何独房。
即命寺纲处置。
孝宣屡诏弘阐。
太子见导卫者。
咸脩伟。
盖神人云。
大将军章照达。
尝迎致。
所见亦然。
兄孙普光承藉规训。
与同学道庄明解等。
树碑于金陵之旧墟。
其文则慧日道场释法轮作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吴郡吴人,字干玉。
陆琰弟。
少笃学,美词藻。
曾师事周弘正学《老子》、《庄子》,又从僧滔受《成实论》。
州举秀才,为安成王行参军,迁东宫学士。
宣帝太建中,累迁太子洗马、中舍人。
奉皇太子命抄撰子集,未就而卒,年四十四。
全陈文·卷十七
瑜字,干玉,琼从父弟。天嘉中,州举秀才,除骠骑安成王行参军、,转军师晋安王外兵参军东宫学士。太建中,迁尚书祠部郎中,历桂阳王功曹史、兼东宫管记,累迁永阳王文学、太子洗马、中舍人,卒,至德二年追赠光禄卿,有集十卷。
僧宝琼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4—584 【介绍】: 名或作璚。南朝陈僧。东莞人,号称白琼。俗姓徐。幼年出家,师事沙门法通。后师南涧仙师。博通经论,尤精《成实论》。受戒五年,即为法主。住扬州大彭城寺。自梁武帝大通年间即弘扬《成实论》。入陈,陈武帝请于重云殿讲经。文帝时敕为僧正,后又为宣帝讲道。海东十二国慕其名,遣使奉金帛,求其画像以归。有《成实论玄义》、《成实论疏》等。
续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三
释宝琼。
姓徐氏。
本惟。
东莞避难辞莒。
后居毗陵曲阿县焉。
祖邕齐右军。
父僧达梁临川王咨议。
并高器局崇遵儒素。
琼洁润山水峰澜早被。
身长七尺五寸。
背胛龙文。
口三十九齿。
异相奇挺。
故能疏秀风采蕴籍威容。
少鄙锦裳便欣毳服。
绮年出俗。
师事沙门法通。
通初见而嗟重。
深为道器也。
不使服勤。
年过志学。
欲禀光宅寺云法师义。
但以经藏飙拔声实沸腾无碍奔涌谈吐横逸。
窃疑词富兼骇唱高。
及移听南涧仙师。
研精数论。
名解映彻洞殚义窟。
仙尝览琼私记。
三复嗟赏。
后于高座普劝写之。
自尔门徒传写此疏。
初受具年已能覆述。
未登五岁便为法主。
仍与仙公杭衡敷化。
梁高祖三教妙旨罔不疏通。
选扬名德分寄弘道。
琼之高义简在帝心。
爰降纶绂入寿光殿。
言重茂林更轻云阁。
便辞还乡之建安寺。
上黄侯哗分竹此邦。
每深尊敬情兼师友。
彼郡一旦老少相喧竞云。
建安伽蓝白龙出现。
奔排到寺惟见琼讲。
有识之士异而目之为白琼焉。
素与简子周弘正早申莫逆。
彼骤噫曰。
夫有希世之才。
而不在京华开导。
乘桴之叹令人太息。
乃为学侣复请还都发成实题。
僧正慧令。
切难联环。
琼乃徐拂麈尾从容而对。
令乃引远公旧责曰。
不疾而速杼轴何为答曰。
不思造业安得精固。
令闲举止雅音调。
宾主相悦殊加称尝。
梁祖年暮惟事薰修。
臣下偃风情言扇俗。
搢绅学者必兼文义。
所以屡开理教。
维摩涅槃道被下筵惠飞上席。
解颐利齿木舌锋牙。
畯塞骈罗烟随雾涌。
亦有明王丰貂纡青拖紫车马溢于寺衢。
衣簪满于法座。
斯感物之盛罕有如也。
到茂灌民誉之重任孝恭词笔之富。
皆执卷稽疑伏膺请业。
恭息世谟。
蔬菲好学。
后进英华随父共听。
偏深玄义遂讲涅槃。
传瓶不失于兹乃验。
未仍入道奄至无常。
顶暖信宿手屈三指。
复与诸天飞下住宅。
对父谈话宛若平生。
褒赞出家称扬法利。
俄将翼从凌虚而没。
留香在室经日不消。
故知彼此异人躬为学众。
诚难测其本量也。
逮梁室版荡有陈建业。
武帝尊法嗅味特深。
数引金言频开玉谍。
降狎言笑询访名理。
永定三年夏。
于重云殿阁正弘大品。
梦朱衣神。
礼而谏曰。
波若多难。
仰祈疾讲。
频尔数转词逾恳到。
至七月十日。
乃白僧曰。
昨夜神人见催经馀一卷。
午前取讫讲竟出宫殿。
雷雹已响。
还才至寺骤雨便零。
震动云雷一时都尽。
岂非胜人宣法幽冥敬重。
陈祖升遐方知前告。
文帝纂历礼异弥深。
郁下丝纶。
为京邑大僧正。
辞让虽切敦喻更隆。
乃顾当仁俾膺范物。
遂之斯任。
然以金陵都会朝宗所依。
刹寺如林义筵如市。
五部六郡果含苗杂。
惟调水乳罕和盐梅。
多没象泥终枯鸟树。
乃镇之以清净。
驭之以无为。
篇禁不烦遮罚每省。
故僧尼仰之自肃。
道俗称之益敬。
七众日用而不知。
四远钦风而不足。
故得法位久司疵谤无玷。
屡陈表退去而复升。
始终惟令于是乎在。
自梁僧之于此任熏灼威仪。
翼卫亚于王公。
服玩陈于郑楚。
故使流水照于衢路。
吏卒喧于堂庑。
琼临已来顿祛前政。
自营灵寿惟从息慈。
坏色蔽身尼坛容膝。
萧然率尔有位若无。
朝野嘉其真素。
同侣美其如法。
海东诸国图像还蕃。
顶礼遥敬。
古人有言。
匪驰令誉孰动殊方。
其见贤如此。
以至德二年甲辰之岁二月二十三日。
才觉不豫。
建初寺宝琼法师当时之偶对也。
少而共学声德齐扬。
尔夕神人忽来报曰。
彭城僧正今先无常自梦上天有疏请讲。
暨三月二十日。
正念告终。
遗诫掩坎不烦铭志。
春秋八十一。
有诏慰焉。
丧事所须随由资给。
仍以天子卤簿仗。
借为荣饰。
终古所希幸也。
以四月五日窆于钟山之阳名僧旧墓。
尔时填逵咽陌哀恸相奔。
皂素惊嗟郊垧失色。
初琼入京将临法席。
既无人识不许房居。
乃求僧正慧超寄南涧住。
超闻未许。
见而骇曰。
此少俊当绍吾今位。
法门所托何虑无房。
即命寺纲忻然处置。
及孝宣请讲太子常迎。
屡见神人形甚长伟密来翼从。
末为大将军章照达讲。
通感亦然。
又非测也。
然其厚德容众。
鸣谦俭约。
出处无忤。
言行无择。
剋壮不休孜孜讲道。
吐音遥奕发义昭彰。
或遇勍手时逢命的。
薄麾象扇灌已冰消。
故寔繁有徒服而无斁。
及晚僧望益重居处逾轻。
帷屏罔设饰用不置。
腊岁参谒黑白磨肩。
方便他行避斯荣供。
斯可谓狎人世而空闲。
绾司存而无事也。
又圣人至理开士微言。
月落参横清诵无逸。
及烛然香馥忏礼方宵。
迹怠心勤外和内秘。
宣扬之暇。
绰有馀闲。
兼采玄儒每穷子史彫虫藁隶体物摛玄。
并入性灵悉能该洽。
又可谓不挠大猷无遗小道也。
凡讲成实九十一遍。
撰玄义二十卷。
讲文二十遍。
文疏十六卷。
讲涅槃三十遍。
制疏十七卷。
讲大品五遍。
制疏十三卷。
馀有大乘义十卷。
法花维摩等经。
并著文疏。
故不备载。
布在州邑。
兄孙普光。
承藉风训立履贞确。
思慕平昔追攀日永。
与同学道庄明解。
树碑于金陵之旧墟。
其文慧日道场释法论。
庄入室驰声见于别纪。
解升堂流誉王领江都。
隋末尚存。
安危未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汝南安成人。
周弘正弟。
始仕不得志,隐于句容之茅山,累征不至。
晚仕侯景,为中书侍郎。
梁元帝承圣初,为国子祭酒。
陈文帝天嘉初,以白衣领太常卿,官至光禄大夫。
性简素,博学多通。
有《续高士传》及文集,皆佚。
全陈文·卷五
弘让,弘正弟。始仕不得志,隐句曲之茅山,频徵不出。侯景僭号,以为中书侍郎。承圣初授国子博士,进仁威将军。陈受禅,为太常卿。天嘉初,坐事以白衣领太常,进金紫光禄大夫。有集九卷,后集十二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6—588 【介绍】: 隋僧。蒲州桑泉人。俗姓王。年弱冠听妙法师讲《涅槃》,深悟其旨,遂舍俗服出家,隐太行山百梯寺。后宇文泰深敬之,为之立云居寺。北周武帝建德时以宏义折服陈使周宏正之问难,授为国统。及武帝废佛教,隐于太行山,屏迹人世。入隋,法服执锡至朝廷向帝面申佛家宏理,乃从度僧、建佛寺之请。自此,佛教复兴。寻奉敕住延兴寺,拜平等沙门。著有《涅槃义疏》及《宝性》、《仁王》等疏。
全隋文·卷三十五
昙延俗姓王,蒲州桑泉人,住京师延兴寺,开皇八年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出蒲州桑泉王氏也。
其先仕齐周。
世皆致贵显而延尤嗜学。
年十六。
偶听妙法师讲涅槃。
遂出家。
逮弱冠。
即就开演。
义理融贯。
词辨优赡。
识者敬慕焉。
每曰。
佛性寔涅槃宗极是诚游神之府也。
既进具。
更听华严大论十地地持佛性宝性等。
部皆统津准的。
超略前导。
尝顾影曰。
余与尔久处沦潜。
今犹飘泊。
将同精思要道。
乐志穷山。
可乎。
遂隐于太行百梯寺。
即中朝山也。
山有薛居士者。
闻见该博。
谒延以方圆动静请赋。
延应声曰。
方如方等城。
圆如智慧日。
动则识波浪。
静类涅槃室。
薛惊叹以为未尝见。
尔后往来。
恒质疑义。
延念著涅槃疏。
夜梦人白服白马。
谈授经旨。
而马髦尾拂地。
延则手执马鬃。
觉而知为马鸣大士。
委寄宗纲之兆。
疏成。
遂陈于州治仁寿寺舍利塔前。
祷曰。
若幽致微达愿示明灵。
如无所感。
誓不传授。
言讫。
卷轴光明竟夜。
塔中舍利。
放光接之。
亘三昼夜。
表闻。
帝悦。
诏延就讲。
佥议以比远公所制云。
延既长讲。
帝常送供。
然犹以百梯路远。
为卜中朝西岭形胜之地。
造云居寺。
给以国俸。
玄侣如归。
建德中。
陈使周弘正来聘。
朝廷闻其才辩。
议择所以抗论者。
蒲州刺史中山公宇文氏。
承诏举延是日帝躬御法筵观听。
弘正诚为勍敌。
僧望二人皆挫衄不振。
群僚失色。
于是延居坐末。
不次而起。
帝曰位未至。
何遽起也。
延曰。
若是他方大士。
固足仰烦诸德。
今远国微臣。
在小僧堪任其事。
径升高座。
帝又曰。
何不礼三宝。
答曰自力有馀奚待加助帝大悦。
弘正方构责致难。
延复引义开辟。
弘正颇挟讥调用前殿后。
延乘势窘辱。
事同拉朽。
弘正即顶拜。
自陈云。
弟子往来三国。
访可师者。
不图今日乃遇于此。
弘正辞归。
宿构风云山海诗四十首。
上延。
延一经目。
命笔和之。
辞意清美。
弘正益悦服焉。
遂跪而启曰。
愿示一言。
佩之终身。
延曰。
为宾设席宾不坐离人极远热如火规矩之用皮中裹。
弘正曰。
敢不奉教。
俄诏授国统。
武帝废教。
谏不听。
居隐太行。
帝屡以辅弼徵。
不出。
天元间。
帝疾。
诏仍立尊像度菩萨僧二十人。
延有名焉。
然犹以未全形服不许。
逮隋革命。
即祝发服僧伽黎。
执锡来廷。
遽先奏曰。
敬闻皇帝。
以四海为务。
而劳神佛法。
天下幸甚。
帝曰。
弟子久有此意。
所恨未能如愿耳。
遂与论复教端绪。
请多度僧。
诏先度千人以副其请。
所废伽蓝。
并从脩举。
僧亦自尔而度者多矣。
迁都龙首。
诏给地于广恩坊。
立延众寺。
以处法师。
开皇四年。
诏改延众。
为延兴。
且改旧所居云居寺。
为栖岩寺。
诏太乐令齐树。
提造中朝山。
佛曲以传世。
供养一日。
诏赐寺烛。
始至。
未爇而自明。
延奇之。
以事闻。
因又改延兴为光明。
后复别建光明寺。
六年旱。
集僧二百于正殿祈雨。
无应。
帝谓延曰。
天何由而久不雨。
延奏以事由一二。
帝与群僚。
莫达一二之意。
诏京兆太守苏威问之。
答曰。
上愆玄化。
下违治术。
此在陛下万机之主。
诸公毗赞之臣。
故雨而不雨。
事由一二耳。
帝躬祈雨。
诏延登御座。
南面授戒。
帝及百官五品已上。
咸席地。
北面受八戒。
日正中且讫事。
忽天起片云。
须臾遍布甘霔。
沾足近远。
帝悦。
赐帛三百匹。
延一时散给悲敬殆尽。
寺主道睦。
尝告以粮可仅支两食。
急散众则庶几。
延曰。
使都竭。
众乃散。
明日诏送来二十车。
项又遗以五百石别馈延。
方荐饥。
僧侣赖以安堵。
延非有先见。
讵臻此。
诏拜平等沙门。
录天下僧尼事。
犯刑网者。
对之涕泣。
使惭愧忏悔而后已。
开皇八年八月十三日。
终于所住寺。
寿七十三。
遗表不录。
帝哀恸。
王公以下。
并往吊临。
罢朝三日。
赙五百匹。
齐千僧。
以举灵舆。
弟子沙门童真洪义通幽觉朗道逊玄琬等则秉香炉前导。
文武职僚。
如膝王咸被发徒跣而从。
阇维于终南之下。
俄诏斋三千僧于阇维地。
斋毕举火。
天无云翳。
而细雨飘洒。
众叹以为何异如来入灭。
而诸天堕泪之状哉。
延长九尺五寸。
手垂过膝。
目不邪视。
而光射尺馀。
容止邕肃。
风骨奇峻自其师上权衡教门饮食衣裳出乘舆之副。
其富贵亦至矣。
然而卑牧慈诱。
自他兼利。
度量浑融。
诚莫窥其涯涘也。
平居祈生安养。
注想不移。
未终之前。
寺邻任金宝父子犹信向见空中。
幡盖列柩前两行而引。
由寺之南。
达于西山。
内史薛道衡白吊有文。
见别集。
续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篇四
释昙延。
俗缘王氏。
蒲州桑泉人也。
世家豪族官历齐周。
而性协书籍乡邦称叙。
年十六因游寺。
听妙法师讲涅槃探悟其旨。
遂舍俗服膺幽讨深致。
出言清越厉然不群。
时在弱冠便就讲说。
词辩优赡弘裕方雅。
每云。
佛性妙理为涅槃宗极。
足为心神之游玩也。
延形长九尺五寸。
手垂过膝。
目光外发。
长可尺馀。
容止邕肃慈诱汎博。
可谓堂堂然也视前直进顾必转身。
风骨陶融时共传德。
及进具后。
器度日新机鉴俊拔。
遐迩属目。
虽大观奥典。
而恐理在肤寸。
乃更听华严大论十地地持佛性宝性等诸部。
皆超略前导统津准的。
自顾影而言曰。
与尔沈沦日久。
飘泊何归。
今可挟道潜形精思出要。
遂隐于南部太行山百梯寺。
即所谓中朝山是也。
时山中有薛居士者。
学总玄儒多所该览。
闻延年少知道夙悟超伦。
遂从而谒焉言谑相高未之揖谢。
薛乃戏题四字。
谓方圆动静。
命延体之。
延应声曰。
方如方等城。
圆如智慧日。
动则识波浪。
静类涅槃室。
薛惊异绝叹曰。
由来所未见。
希世挺生。
即斯人也。
尔后恒来寻造质疑请义。
延幽居静志欲著涅槃大疏。
恐有滞凡情。
每祈诚寤寐。
夜梦有人被于白服乘于白马。
騣尾拂地而谈授经旨。
延手执马騣与之清论。
觉后惟曰。
此必马鸣大士。
授我义端。
执騣知其宗旨。
语事则可知矣。
便述疏说偈曰。
归命如来藏。
不可思议法等。
缵撰既讫。
犹恐不合正理。
遂持经及疏。
陈于州治仁寿寺舍利塔前。
烧香誓曰。
延以凡度仰测圣心。
铨释已了具如别卷。
若幽微深达愿示明灵。
如无所感誓不传授。
言讫涅槃卷轴并放光明。
通夜呈祥。
道俗称庆。
塔中舍利又放神光。
三日三夜辉耀不绝。
上属天汉下照山河。
合境望光皆来谒拜。
其光相所照。
与妙法师大同。
则师资通感也。
乃表以闻。
帝大悦敕延就讲。
既感徵瑞便长弘演。
所著文疏详之于世时诸英达佥议。
用比远公所制。
远乃文句惬当。
世实罕加。
而标举宏纲通镜长骛。
则延过之久矣。
周太祖素揖道声尤相钦敬。
躬事讲主亲听清言。
远近驰萃观采如市。
而获供事曾不预怀。
性好恬虚罔干时政。
大祖以百梯太远咨省路艰。
遂于中朝西岭形胜之所。
为之立寺。
名曰云居。
国俸给之通于听众。
有陈躬使周弘正者。
博考经籍辩逸悬河。
游说三国抗叙无拟。
以周建德中年衔命入秦。
帝讶其机捷举朝恧采。
敕境内能言之士不限道俗。
及搜采岩穴遁逸高世者。
可与弘正对论。
不得坠于国风。
时蒲州刺史中山公宇文氏。
夙承令范。
乃表上曰。
昙延法师器识弘伟风神爽拔。
年虽未立而英辩难继者也。
帝乃总集贤能期日释奠。
躬御礼筵朝宰毕至。
时周国僧望二人伦次登座。
发言将讫寻被正难。
徵据重叠投解莫通。
帝及群僚一朝失色。
延座居末第未忍斯惭。
便不次而起。
帝曰。
位未至何事辄起。
延曰。
若是他方大士。
可藉大德相临。
今乃远国微臣小僧足堪支敌。
延径升高座。
帝又曰。
何为不礼三宝。
答曰。
自力兼拟。
未假圣贤加助。
帝大悦。
正遂搆情陈难。
延乃引义开关。
而正颇挟机调用前殿后。
延乘势挫拉事等摧枯。
因即顶拜伏膺。
慨知归之晚。
自陈云。
弟子三国履历。
访可师之师。
不言今日乃遇于此矣。
即请奉而受戒。
昼夜咨问永用宗之。
及返陈之时。
延所著义门并其仪貌。
并录以归国。
每夕北礼以为昙延菩萨焉。
初正辞延日。
预构风云山海诗四十首。
并抽拔奇思。
用上于延。
以留后别。
及一经目竟不重寻。
命笔和之。
题如宿诵。
酬同本韵。
意寔弘通。
正大服焉。
更无陈对。
乃跪而启曰。
愿示一言缄诸胸臆。
延曰。
为宾设席宾不坐。
离人极远热如火。
规矩之用皮中裹。
正曰。
此则常存意矣。
帝以延悟发天真五众倾则。
便授为国统。
使夫周壤导达。
延又有功。
至武帝将废二教。
极谏不从。
便隐于太行山。
屏迹人世。
后帝召延出辅中使屡达。
而确乎履操。
更深岩处。
累徵不获。
逮天元遘疾。
追悔昔愆开立尊像。
且度百二十人为菩萨僧。
延预在上班。
仍恨犹同俗相。
还藏林薮。
隋文创业未展度僧。
延初闻改政即事剃落。
法服执锡来至王庭。
面伸弘理未及敕慰。
便先陈曰。
敬问。
皇帝四海为务无乃劳神。
帝曰。
弟子久思此意。
所恨不周。
延曰。
贫道昔闻尧世。
今日始逢云云。
帝奉闻雅度欣泰本怀。
共论开法之模孚化之本。
延以寺宇未广教法方隆。
奏请度僧以应千二百五十比丘五百童子之数。
敕遂总度一千馀人以副延请。
此皇隋释化之开业也。
尔后遂多。
凡前后别请度者。
应有四千馀僧。
周废伽蓝并请兴复。
三宝再弘功兼初运者。
又延之力矣。
移都龙首。
有敕于广恩坊给地。
立延法师众。
开皇四年下敕改延众可为延兴寺。
面对通衢。
京城之东西二门。
亦可取延名以为延兴延平也。
然其名为世重。
道为帝师。
而钦承若此。
终古罕类。
昔中天佛履之门。
遂曰瞿昙之号。
今国城奉延所讳。
亚是其伦。
又改本住云居。
以为栖岩寺。
敕大乐令齐树提。
造中朝山佛曲。
见传供养。
延安其寺宇结众成业。
敕赍蜡烛。
未及将爇而自然发焰。
延奇之。
以事闻帝。
因改住寺可为光明也。
延曰。
弘化须广。
未可自专以额。
重奏别立一所。
帝然之。
今光明寺是也。
其幽显呈祥例率如此。
至六年亢旱朝野荒然。
敕请三百僧于正殿祈雨。
累日无应。
帝曰。
天不降雨有何所由。
延曰。
事由一二。
帝退与僚宰议之。
不达意故。
敕京兆太守苏威。
问延一二所由。
答曰。
陛下万机之主。
群臣毗赞之官。
并通治术俱愆玄化。
故雨与不雨。
事由一二耳。
帝遂躬事祈雨。
请延于大兴殿登御座南面授法。
帝及朝宰。
五品已上咸席地。
北面而受八戒。
戒授才讫日正中时。
天有片云须臾遍布便降甘雨。
远迩咸感。
帝悦之。
赐绢三百段。
而延虚怀物我不滞客主为心。
凡有资财散给悲敬。
故四远飘寓投告偏多。
一时粮粒将尽。
寺主道睦告云。
僧料可支两食。
意欲散众。
延曰。
当使都尽方散耳。
明旦文帝果送米二十车。
大众由是安堵。
惑者谓延有先见之明。
故停众待供。
未几帝又遗米五百石。
于时年属饥荐。
赖此僧侣无改。
帝既禀为师父之重。
又敕密戚懿亲咸受归戒。
至于食息之际。
帝躬奉饮食手御衣裳。
用敦弟子之仪。
加敬情不能已。
其为时君礼重。
又此类也。
敕又拜为平第沙门。
有犯刑网者。
皆对之泣泪。
令彼折伏从化或投迹山林不敢容世者。
以隋开皇八年八月十三日终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三矣。
临终遗启文帝曰。
延逢法王御世偏荷深恩。
往缘业浅早相乖背。
仰愿至尊。
护持三宝。
始终莫贰。
但末代凡僧虽不如法。
简善度之自招胜福。
帝闻之哀恸敕王公已下。
并往临吊。
并罢朝三日。
赠物五百段。
设千僧斋。
初延康日。
告门人曰。
吾亡后。
以我此身且施禽狩。
馀骸依法焚扬。
无留残骨以累看守。
弟子沙门童真。
洪义通幽觉朗道逊玄琬法常等。
一代名流。
并文武职僚如滕王等。
例咸被发。
徒跣而从丧至于林所。
登又下敕。
于终南焚地。
设三千僧斋。
斋讫焚之。
天色清朗无云而降细雨。
若阇毗如来之状也。
大众惊嗟得未曾有也。
又隋文学吕叔挺。
美其哀荣碑其景行。
文如别集。
然延恒以西方为正任。
语默之际注想不移。
侍人观之若在深定。
属大渐之始。
寺侧有任金宝者。
父子信向。
云见空中幡盖列于柩前。
两行而引。
从延兴寺南达于山西。
斯亦幽冥叶赞。
谅非徒拟。
自延之莅道。
势总权衡。
而卑牧自居克念成治。
解冠群术行动物情故为七众心师。
岂止束形加敬。
及闻薨背无不涕零。
各修铭诔赞扬盛业。
时内史薛道衡。
白吊云。
延法师。
弱龄舍俗。
高蹈尘表。
志度恢弘。
理识精悟。
灵台神宇。
可仰而不可窥。
智海法源。
可涉而不可测。
同夫明镜瞩照不疲。
譬彼洪钟有来斯应。
往逢道丧玄维落纽。
栖志幽岩确乎不拔。
高位厚礼。
不能回其虑。
严威峻法。
未足惧其心。
经行宴坐夷险莫二。
戒德律仪始终如一。
圣皇启运像法再兴。
卓尔缁衣郁为称首。
屈宸极之重。
伸师资之义。
三宝由其弘护。
二谛藉以宣扬。
信足追踪澄什超迈安远。
不意法柱忽倾仁舟遽没。
匪直悲缠四部。
固亦酸感一人。
师等杖锡挈瓶承风训导。
升堂入室具体而微。
在三之情理百恒恸。
往矣奈何。
其为时贤珍敬如此。
所著涅槃义疏十五卷。
宝性胜鬘仁王等疏各有差。
其门人弟子绍绪厥风。
具见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