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高燮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方玉斌(?
~?
),淡水厅人,贡生。
道光十八年(1838),呼应淡水同知娄云之倡议,捐洋一百七十圆共立义渡碑。
曾因营兵滋闹建祠,偕沪尾街文昌祠董事林步云、何淡嘉、陈四铨、陈词裕、张振咏、张世庇、翁种玉、林长安、高时若,贡生林春和、林宗衡、王国良、林炳旂等人请淡水厅移会〖参考《新竹县采访册》〈碑碣〉;《淡新档案初编》,台银文丛第二九五种。
〗,为地方上重要士绅。
(施懿琳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林炳旂(?
~?
),淡水厅人,清咸丰四年(1854)恩贡生。
曾因营兵滋闹建祠,偕沪尾街文昌祠董事林步云、何淡嘉、陈四铨、陈词裕、张振咏、张世庇、翁种玉、林长安、高时若,贡生林春和、林宗衡、王国良、方玉斌等人请淡水厅移会。
曹瑾任淡水同知时,曾委以要务,为淡水地区重要文人。
〖参考陈培桂《淡水厅志》、《淡新档案初编》,台银本。
〗(施懿琳撰)
顾保瑢 朝代:清末至现当代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1879-1966,字幼芙,号婉娟,又号怀鹃,江苏松江人,高燮室,南社社员。
谢鲤鱼 朝代:清末至现当代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谢鲤鱼(1892~1959),字溪秋,号竹轩,晚年使用南吼、易畅等笔名。
台南市人。
父亲谢四围白手起家,成为郡城巨富。
兄弟四人,长兄谢友我为文秀才,次兄谢群我为武秀才,三兄谢石秋亦为文秀才。
谢氏六岁时从当地宿儒蔡国琳读汉文,十四岁已有优秀的汉诗作品,为人所称道。
与三兄谢石秋(籁轩)、侄子谢国文(星楼)并称「南社三健将」;进士许南英亦称许之为「谢家三宝树」。
大正四年(1915)与谢国文相偕往日本神户留学。
大正七年(1918)结识前往日本的中国革命者胡汉民、马君武、何香凝,常有诗作往来唱和。
抵日之初,先就读于礼山中学,又于大正九年(1920)入日本中央大学预科就读,大正十四年(1925)经济学部卒业。
在学期间自行研读中国诸子百家,所作汉诗风格豪迈,发表于《台南新报》、《台湾青年》、《台湾民报》。
曾参加「东宁会」,与吴三连、丘念台、翁瑞淡等人有深交。
昭和六年(1931)满州事件发生后,谢氏积极研究汉方医学,对针灸之术尤有心得;昭和十六年(1941)加入「留东诗友会」,与林献堂、甘文芳、高天成等人,互动频繁。
战后,因二二八事件之故,对国民政府至感失望,曾组织「侨日台湾省民和平促进会」,希望争取台人的权益和尊严,可惜未能成功。
民国四十八年(1959)四月十五日病逝于日本同和病院。
谢鲤鱼生前并无作品刊行,逝后,子嗣谢国雄搜集其生平诗文作品,编为《谢溪秋??诗????》,于昭和三十六年(1961)刊印,其中录有古典汉诗四十五题、五十一首。
此外,台南文史专家卢嘉兴于民国五十九年(1970)曾撰〈清末遗儒台南谢氏昆仲文武秀才〉一文,因谢汝川、黄天横、谢国栋诸先生在资料上的协助,又增补了谢鲤鱼早年诗作二十七题、三十一首。
以下即据此二种资料进行编校。
(施懿琳撰)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姚鹓雏(1892-1954) 名雄伯。松江人。入南社。晚年任松江县副县长。有《恬养怡诗》、《苍雪词》、《沈家园传奇》等。
苍雪词
1892-1954,原名锡钧,字雄伯,笔名龙公。
松江县人,家住西门外祭江亭西。
近代文学家。
幼时迟钝,读书常不熟。
至十三、四岁开窍,下笔千言立就;应童子试,得第一名。
入松江府中学堂,博闻强记,好学不倦。
毕业时,松江府知府戚扬亲临监考,于国文试场见其再取试卷,问其故,答以文章未完,须续写。
戚扬阅其卷,大为称赏。
毕业后,拟投考京师大学堂,其父不许,要他习商。
戚扬就以“父母在,不远游”为题以试。
鹓雏援笔即成,却于题外“游必有方”加以发挥。
戚扬认为才气横溢,宜予深造,力助其行。
在京师大学堂学习,师事林纾(琴南),为文婉约风华。
又善诗词,与同学林庚白齐名,曾刊有《太学二子集》。
好杂览,常向图书馆借书。
生活放达不拘。
辛亥革命后,学堂解散,南归。
加入南社,为该社“四才子”之一,诗词誉满东南。
曾与社友陈匪石组织“七襄社”,编《七襄》刊物;还与高吹万、姚石子等发起创建“国学商兑会”参加编辑《国学丛选》,该刊物被称为松江派刊物。
后得陈陶遗介绍,任上海《太平洋报》编辑。
后又改任《民国日报》编辑。
民国7年(1918年)春,应聘赴新加坡《国民日报》馆任职。
半年后,因纵酒得失眠症转剧,乃回国。
此后,历任上海《申报》及《江东》、《春声》等杂志编辑,经常发表小说、诗、词,蜚声当时。
才思敏捷,能日写数千言,各体无不工妙,被称为“松江才子”。
兼工书法,常乘兴挥毫,得者宝之。
民国14年,任江苏省长陈陶遗秘书。
嗣后,历任江苏省教育厅秘书、南京市政府秘书长、江苏省政府秘书等职,虽入官场,但不同流合污。
从政之余,先后在东南大学、河海工程学院、南京美专、江苏医政学院等校兼课,主讲国文。
抗战爆发,挈眷内迁入蜀,任监察院主任秘书。
抗战胜利,递补为监察委员。
解放后,受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
旋由松江专区领导推荐,出任松江县副县长,为桑梓服务,推心置腹,襄赞擘划,多所建树。
1954年,患胃溃疡,误断为胃癌,妄施手术;继又罹胆石症,不愿再开刀而卒。
著述甚多,有《榆眉室文存》(5卷)、《鹓雏杂著》、《止观室诗话》、《桐花萝月馆随笔》、《檐曝余闻录》、《大乘起信论参注》、《春奁艳影》、《燕蹴筝弦录》、《沈家园传奇》、《鸿雪影》、《龙套人语》(即《江左十年目睹记》)、《恬养簃诗》(5卷)、《苍雪词》(3卷)等。
又与邑人朱鸳雏合著《二雏余墨》行世。
高曾 朝代:清末至民国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高曾(1881-1943) 字卓庵,号澹庵、佛子、大雄、觉佛、秋士等。
江苏金山人。
光绪二十九年与兄高旭、叔父高燮等组织民社,鼓吹反清。
辛亥后,失望隐居。
有《自怡轩诗钞》、《澹庵诗存》、《啸天庐词存》与杂剧多种。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1891-1945,谱名后超,字凤石,号石子,又号复庐。
上海金山张堰人,为高燮之甥。
7岁入私塾,11岁即能文,15岁入秦山实枚学堂,17岁(1907年)入上海震旦学校,未数月即因大病辍学,遂乡居自学。
少年时不满清廷腐败和丧权辱国,自名曰“光”,号“复庐”含光复汉土之意。
1932年重印正德《金山卫志》,姚光作《跋》指明金山卫地理位置在战略上的重要,5年后,日军果从金山卫登陆,人们感佩其有先见之明。
家乡沦陷前,他任金山抗日组织委员会征募处救济股长,支持抗战。
家乡沦陷后,姚光蛰居上海,致力《金山艺文志》的编著,1919年始,历20余年终完成。
同时抢救国家重要文献典籍,免遭外劫。
1945年患腹膜炎卒于上海。
宣统元年(1909年)11月13日近代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成立,姚光即首批入社,成为南社最年轻的社友。
继续在《南社丛刻》以诗文鼓吹革命。
民国七年(1918年),南社内部发生分歧,柳亚子愤而辞职,经社友推举姚光继任主任。
故论南社主政者有“前有柳亚子,后有姚石子”之称。
姚接任后,曾举行雅集于上海徐园,社中经费不足,他曾出资刊印《南社丛刻》第21、22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