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郑用鉴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郑用锡(1788~1858),原名蕃,字在中,号祉亭,原籍福建漳浦,明末迁居金门浯江,乾隆三十九年(1774)其父崇和移居台地后垄,嘉庆十一年(1806)又徙往竹堑,于是落籍当地。
郑氏立志青云,道光三年(1823)考取进士,成为「开台黄甲」 ,道光十四年(1834)入京任官,签分兵部武选司行走,次年补授礼部铸印局员外郎兼仪制司事务,精勤称职,虽获肯定,但乏再上层楼的官勋,道光十七年(1837)春乞养归里。
在乡期间,建学宫、修桥渡、赈饥寒、恤孤寡,乐善好施,为地方重要仕绅。
曾担任明志书院山长 (约1829~1834、1852~1857年间),栽培后进,不遗馀力。
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舰来犯,郑氏招募乡勇抵禦。
咸丰三年(1853),漳泉械斗纷起,撰〈劝和论〉开导村民,又挺身劝解,获保全者不少,逝后于同治十一年(1872)获祀乡贤祠中。
道光十四年(1834)曾与堂弟郑用鉴合撰淡水厅方志,后世纂修者多以此为基础 ;又著有《周礼解疑》、《周易折中衍义》。
咸丰元年(1851)开始修筑「北郭园」,此庭园遂成为北台重要的文学据点。
郑氏工诗文,诗歌内容小至杂物微咏、个人心绪、家庭琐事、园林赏玩、交游酬答,大至反映社会现象,关心桑梓国事,或欢愉忧叹,或愤慨悲悯,莫不涵括,是一典型的儒士诗人。
文字浅显质朴,不事修饰,喜好说理,杨浚以为是邵雍击壤吟的流衍,颇加推许;但连横以为其诗「平淡、未佳」 ,王国璠则谓:「古体出于宋儒击壤一派,虽有令人繁杂之讥,却具『帝力与我何有』之乐。
近体必琢必鍊,致气息神采,大受束缚,流于生涩。
独五言律绝,颇有田园之趣,应可传也。
」 郑氏诗作目前存有两种版本,其一是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所藏的《北郭园诗钞稿本》;其二系次子郑如梁委托福建举人杨浚编修的《北郭园全集》,于同治九年(1870)刊刻,为北台湾最早出版的诗文集。
此二版本,内容相去甚远,各有特色,基金会所藏较接近郑用锡作品原貌,可惜为残本,内容并不完整;杨浚编修的刊本,虽经杨氏删修润饰,但所存作品较多,且较为普遍,台湾文献丛刊本中之《北郭园诗钞》、龙文出版社之《北郭园诗钞》,均采此版本。
兹以《北郭园全集》为底本,参照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所藏之《北郭园诗钞稿本》(以下简称「稿本」)编校。
稿本有若干不易辨认的字体,则由黄哲永、谢永基两位先生协助辨识完成。
(黄美娥撰)
北郭园诗钞·弁言
北郭园诗钞五卷,郑用锡撰。郑君字祉亭,台湾淡水厅人;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戊申(一七八八),咸丰八年戊午(一八五八)卒,享年七十有一。君于道光三年成进士,台湾土著之登甲科者自君始;因以其著述列为台湾文献丛刊之一。 郑君尝撰钦定周易折中衍义一书,凡数十万言,未刊。其著作之刊行者有北郭园全集,系同治庚午(九年)刻本。全集中有文钞一卷、诗钞五卷、制艺及试帖各二卷。文钞只收赋、序、论、记、诔文各一篇,分量甚少,制艺、试帖不足取,故仅录其诗钞五。 又全集之首有总序七,兹选录林士传、杨浚所作序各一与朱材哲撰郑君墓志铭及杨浚撰文钞序,列为附录二,俾读者得知郑君之生平及其全集之大概焉。卷首有『男如梁稼田校刊』数字,则经略去。(百吉)
北郭园诗钞·杨序
昔高达夫五十始学诗,祉亭先生亦归田后所作为多也。盖发于性情,深得三百篇之遗旨。其品格在晋为陶靖节、在唐为白乐天、在宋为邵尧夫,间有逼肖元遗山者。 先生自家居奉养,托迹郊坰,日以歌咏为事,世比之山中宏景,介休林宗。所筑精舍曰北郭园,万峰环峙,秀甲瀛壖,宜其得江山之助,不求工而自工矣。 同治九年九月,乡愚侄杨浚雪沧氏谨序于堑城之试笔寓庐。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维英(1811~1869),字硕芝,又字实之,号迂谷,清淡水厅人。
咸丰九年(1859)举人。
少时受业于庠生黄德辉、举人陈六山、拔贡郑用鉴及其长兄陈维藻。
道光二十五年(1845)任福建闽县教谕;咸丰元年(1851),台湾道徐宗干举为孝廉方正;咸丰九年(1859)乡试中举,授内阁中书。
回籍后掌教于仰山、学海两书院。
同治元年(1862),戴万生起事,因助饷捐得四品头衔,并获赏戴花翎。
晚年建读书之处于剑潭畔,名曰「太古巢」,著有《乡党质疑》、《偷闲录》、《太古巢联集》等。
  《乡党质疑》,并未付梓,今已散佚。
《偷閒录》稿本亦已佚失,在民间有多家抄本,如:新庄陈舜渔抄本(1930)、五股陈灿宝抄本(1931)、陈绕绿抄本(1934)、李见金抄本(1934)、吴朝纶抄本(1934)、新竹郑神宝抄本(1935)。
民国四十二年(1953)八月,台北县文献会曾从某氏手中取得最完善之珍藏抄本,计古今体诗七百二十六首,由廖汉臣重新加以整理并略加注释刊于《台北文物》,以下所收录的陈维英《偷閒录》诗作即以此为底本。
至于,《太古巢联集》由田大熊、陈镦厚编辑,何茂松发行〖参考陈维英撰,田大熊、陈镦厚校编《太古巢联集》,台北:无聊斋,昭和十二年(1937)。〗。
张汉在〈陈迂谷联文序〉谓陈维英乃北台湾著名学者,其文似浅而深,似俗而雅,因有得于古人立言垂世之旨,故质实可味,不徒以隶事赋物裁对见长。
台北帝大东洋文学系主任神田博士亦在《联集》的序文中说迂谷诗,托兴遥深,取材宏富,具声律之美,乃东宁诗人中,首屈一指者。
又认为其联语对仗工整,愈出愈奇。
如银台金阙,珠玉杂陈,使人读之目眩。
该书出版迄今已逾一甲子,世人鲜有见及者。
兹据原刊本,重新编校。
(黄哲永、施懿琳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郑如兰(1835~1911),字香谷,号芝田,清淡水厅竹堑人,郑崇和三子用锦之次子。
少年勤学,取进生员,因成绩优异而补增生,受知于台湾道丁曰健。
光绪十五年(1889),因为办团练有功,由增生授候选主事,赏戴花翎,后加道衔。
家业素丰,但自奉甚俭,尤不喜以财富誇耀于人,唯对公义之事则未有吝色,凡邑中所需困急,莫不慷慨捐输,故人人称诵其德行善举,颇能克承郑崇和、郑用锡、郑用鉴乡贤之风范。
郑如兰对诗歌创作及诗社活动颇为热爱,广结林亦图、郑鹏云、王松、吴澄秋……等诗人,在北郭园中诗酒酬唱,风雅不辍,甚受骚坛雅士的推崇,继郑用锡、林占梅之后,成为竹堑文坛领袖。
平生写作不少,颇多散佚,生前亦未付梓,弃世后三年(1913),其孙郑肇基始裒辑之,并托嘱王松担任校雠,委由台北《台湾日日新报》出版印刷。
诗集名为《偏远堂吟草》,乃因如兰书斋之名而得。
计有古今体诗一百五十八首,涵盖清代及日治时期之创作,尤以清代为主。
民国八十一年(1992),龙文出版社据此版本重新影印,是目前市上通行本,以下所录,即据此编校。
关于郑如兰之诗作,郑家珍以为与陶潜诗风近似;吴曾祺誉其风格冲融凝远,读之使人和静;陈衍也以为「偏远堂诗专主性情,其学陶、白也固宜。」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郑以庠(?~?),字养斋,新竹人。光绪年间(1875~1895)台北府廪学生。乙未(1895)割台时,西渡厦门。后返台,为竹社社员〖参考郑鹏云《新竹县志初稿》〗。(施懿琳撰)
全台诗
郑以庠(1869~1937)〖张子文等撰《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谓郑以庠生卒年为1873~1939。
然大正七年(1918)《台湾日日新报》有数首〈寿养斋竹社长五十〉诗,郑以庠亦有多首和诗,由此推算,其生年应为1869年。
此外,据陈琬琪《张纯甫儒学思想研究》考据,郑以庠卒于1937年12月12日,享寿六十九(政大中文系国文教学硕士论文,2004年1月,页247),此亦可推算郑氏生年应在1869年。
至于卒年,张子文认为应在昭和十四年(1939),且谓是年郑氏曾邀集全台诗人举行「五州联吟会」。
查《台湾日日新报》,全岛诗人大会于1937年以后已停止未活动,1939年之说应有误。
此处姑采陈琬琪说,将卒年定在1937年。
〗,谱名安国,号养斋、蜕窝,新竹人。
为乡先贤郑用鉴之孙,因家学渊源,幼年即入台北府学就读。
乙未割台,内渡泉州原籍,不久又回竹堑,此后闭门读书,不问世事,有「高士」雅名。
曾任「台湾文社」理事,为新竹「竹梅吟社」成员、「竹社」社长。
「竹社」经常与台北「瀛社」、桃园「桃社」三社联吟,每逢该社值东,往往于郑氏家宅「北郭园」举行集会,蔚为盛况。
郑以庠曾历沧桑之变,诗多感伤,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新竹市志。
人物志》谓其著有《拾翠园诗稿》,恐误〖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新竹市志。
人物志》皆谓郑以庠有《拾翠园诗稿》。
查「拾翠园」为新竹人士曾宽裕的庭园,《台湾日日新报》上有新竹林幼侯〈题曾君拾翠园〉、樱井儿山〈曾君宽裕招饮拾翠园席上赋此〉,曾宽裕亦有和诗〈喜儿山先生辱小园〉。
林钟英有诗〈赠宽裕芸兄〉,注云:「宽裕君园名拾翠。
」由此看来,王国璠之说,恐须再考索。〗。
今郑氏诗作据《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师友风义录》、《台阳诗话》、《诗报》、《台海击钵吟集》、《东宁击钵吟前后集》等报刊合集编辑校录。
(翁圣峰撰)
全台诗
郑以庠(1869~1937)〖张子文等撰《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谓郑以庠生卒年为1873~1939。
然大正七年(1918)《台湾日日新报》有数首〈寿养斋竹社长五十〉诗,郑以庠亦有多首和诗,由此推算,其生年应为1869年。
此外,据陈琬琪《张纯甫儒学思想研究》考据,郑以庠卒于1937年12月12日,享寿六十九(政大中文系国文教学硕士论文,2004年1月,页247),此亦可推算郑氏生年应在1869年。
至于卒年,张子文认为应在昭和十四年(1939),且谓是年郑氏曾邀集全台诗人举行「五州联吟会」。
查《台湾日日新报》,全岛诗人大会于1937年以后已停止未活动,1939年之说应有误。
此处姑采陈琬琪说,将卒年定在1937年。
〗,谱名安国,号养斋、蜕窝,新竹人。
为乡先贤郑用鉴之孙,因家学渊源,幼年即入台北府学就读。
乙未割台,内渡泉州原籍,不久又回竹堑,此后闭门读书,不问世事,有「高士」雅名。
曾任「台湾文社」理事,为新竹「竹梅吟社」成员、「竹社」社长。
「竹社」经常与台北「瀛社」、桃园「桃社」三社联吟,每逢该社值东,往往于郑氏家宅「北郭园」举行集会,蔚为盛况。
郑以庠曾历沧桑之变,诗多感伤,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新竹市志。
人物志》谓其著有《拾翠园诗稿》,恐误〖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新竹市志。
人物志》皆谓郑以庠有《拾翠园诗稿》。
查「拾翠园」为新竹人士曾宽裕的庭园,《台湾日日新报》上有新竹林幼侯〈题曾君拾翠园〉、樱井儿山〈曾君宽裕招饮拾翠园席上赋此〉,曾宽裕亦有和诗〈喜儿山先生辱小园〉。
林钟英有诗〈赠宽裕芸兄〉,注云:「宽裕君园名拾翠。
」由此看来,王国璠之说,恐须再考索。〗。
今郑氏诗作据《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师友风义录》、《台阳诗话》、《诗报》、《台海击钵吟集》、《东宁击钵吟前后集》等报刊合集编辑校录。
(翁圣峰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