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常景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河东人。弱龄入道。不轨流俗。既受具。尤拥节自厉。略涉坟索。詶应玄儒。辞彩烂然。时所嘉尚。律部遐被。寔赖斯人。初住胜光寺。晚住禅定道场。供施丰积。未尝妄以受用。僧众四百。同一堂食。瓜菜诸物。人必多取香美者。保随得即啖。且留其子。恐伤种相。其知法之详如此。及投老胜光。行业弥峻。虽直岁灌溉园蔬。亦躬持漉具以往。藁秸之微。必每掇拾。聚敛送竉下。武德之季疾笃。而神气益明爽。谓其友慧满曰。吾兹死矣。而识犹不能超胜柰何。满诘之。答曰。来阴似作守寺神耳。然止在西院佛殿中。吾频以善法欲离去之。终不可得。言讫而绝。自尔人莫敢辄至其所指之地者。盖其风威有在也。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释智保。
河东人。
弱龄入道。
清慎居心。
而在性刚謇不轨流俗。
进受具后正业禁司。
拥节专制挺超群侣。
博听异解贯练心神。
癈立文旨大观掌内。
所以律部遐被寔赖斯人。
故能维摄自他言行相守。
至于流略坟素颇获其宗。
谈对玄儒不后其术。
笔记之工时扬大义。
缘情流采嗣接英华。
初住胜光末居禅定。
国供丰积受用多亏。
所以名僧大德日陈形器。
凭准神解。
可以言传。
至于衣食资求。
未能清涤。
僧众四百同食一堂。
新菜果瓜多选香美。
保低目仰手依法受之。
任得甘苦。
随便进啖。
皆留子实恐伤种相。
由知法者少疑未详检。
其知量敬护皆若此也。
后返胜光厉业弥峻。
园蔬溉灌水杂细虫。
直岁高视但论事办。
保念此无辜交被刑害。
躬执漉具达送方还。
寺有草物堪为僧用者。
必拾掇鸠聚身送厨帐。
其杂行纷纶诚难备举。
以武德末年遘疾将渐。
而正气明爽。
告友人慧满曰。
余其死矣。
而精神不得超胜如何。
有问意故。
答云。
观其来荫。
似作守寺之神耳。
而止于西院佛殿。
余频以法遣之。
卒不能离。
言讫便绝。
自尔所陈殿宇人罕独登。
时须开入无不啬然毛动。
及后百日尝有老姥。
内怀酒食将遗诸僧。
行至寺门忽被神害。
身死委地器物流离。
斯亦严厉之所致也。
故僧侣摄其风威。
有涉鄙吝者。
皆懅而悛正矣。
自保之据道。
卓秀出群一食充躯。
虽经病重不变前节。
不宿俗舍常止僧坊。
虽曾远涉必栖林野。
三衣常被瓶钵自随。
不执俗器不观音乐。
五兵六法誓不身经。
理会高僧闻便赴仰。
故每日再讲必瓶钵自随。
肃然成风无累于教。
处众而食曾无盈长。
残水馀腻并以饼拭而啖之。
一滴无遗。
恐损施福故也。
尝遇重病。
每食有馀一两匕者。
停贮多日可得升许。
亲看温煮命净人食之。
有问其故。
答曰。
僧食难弃。
不可妄轻业耳。
传者目验生常景行。
故直笔书其弘护之相焉。
又尝患疟。
寒则水淋。
热则火炙。
渴则急盐塞其口。
痢则绝食取差。
斯徒众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志静。
永昌中定觉寺沙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2—520 【介绍】: 南朝梁京兆杜陵人,字怀文。刘宋时历官至右军将军。南齐末为上庸太守,从萧衍起兵,多建策功。萧衍代齐称帝(即梁武帝),迁豫州刺史。自天监三年至七年,屡率军破魏军。五年,取合肥。六年,解钟离围,魏军溺死与阵亡者各十余万,被俘五万。体素羸,每战未尝骑马,以板舆自载,督厉众军。善抚士卒,军法严明,威震魏军,世称“韦虎”。普通初迁侍中、车骑将军,未拜卒。谥严。
全梁文·卷四十五
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仕宋为雍州主簿,齐时累迁至建威将军,入梁迁廷尉,封梁都子,改永昌,累迁至护军将军,普通元年卒,赠侍中车骑将军,谥曰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僧人。一作菩提留支,意译道希。北天竺人。学宗世亲大乘瑜伽,通三藏,工咒术。神悟聪敏,洞善方言。北魏宣武帝永平初至洛阳,住永宁寺,率领七百梵僧,主持翻译佛经。后随东魏迁邺城,继续译经,前后近三十年。有《入楞伽经》等三十部,一百零一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道希。遍通三藏。妙入总持。志在弘法。永平初。东臻洛都。宣武皇帝处之永宁大寺。时梵僧七百。推为元匠。初翻十地。帝亲笔受。及孝静帝。迁都漳邺。历天平二十馀年。出佛名入楞伽法集深密等经。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沙门僧朗道湛侍中崔光等笔受。凡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时信士李廓撰众经目录。其标拟流支尤悉。尝谓其所居之室。经论梵夹殆盈万。所翻藁本。满一间屋。 然而神悟聪敏。洞善方言。妙工祝术。尝漱灌。人无为汲者。因作梵语。以柳指并。才数遍。水上涌井栏。就酌用之。
续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初
菩提流支。
魏言道希。
北天竺人也。
遍通三藏。
妙入总持。
志在弘法广流视听。
遂挟道宵征远莅葱左。
以魏永平之初。
来游东夏。
宣武皇帝。
下敕。
引劳。
供拟殷华。
处之永宁大寺。
四事将给七百梵僧。
敕以留支为译经之元匠也。
其寺本孝明皇帝熙平元年。
灵太后胡氏所立。
在宫前阊阖门南御道之东。
中有九层浮图。
架木为之。
举高九十馀丈。
上有金刹复高十丈。
出地千尺。
去台百里已遥见之。
初营基日掘至黄泉。
获金像三十二躯。
太后以为嘉瑞。
奉信法之徵也。
是以饰制瑰奇穷世华美。
刹表置金宝瓶。
容二十五斛。
承露金盘一十一重。
铁锁角张。
盘及锁上皆有金铎。
如一石瓮。
九级诸角皆悬大铎。
上下凡有一百三十枚。
其塔四面九间。
六窗三户。
皆朱漆扉扇。
垂诸金铃。
层有五千四百枚。
复施金铎铺首。
佛事精妙。
殚土木之工。
绣柱金铺惊骇心目。
高风永夜铃铎和鸣。
铿锵之音闻十馀里。
北有正殿。
形拟太极。
中诸像设金玉珠绣。
作工巧奇冠绝当世。
僧房周接千有馀间。
台观星罗参差间出。
彫饰朱紫缋以丹青。
栝柏桢松异草丛集。
院墙周匝皆施椽瓦。
正南三门楼开三道三重。
去地二百馀尺状若天门。
赫奕华丽。
夹门列四力士四师子。
饰以金玉庄严焕烂。
东西两门例皆如此。
所可异者。
唯楼两重北门通道但路而置。
其四门外树以青槐。
亘以渌水。
京师行旅多庇其下。
路断飞尘不由渰云之润。
清风送凉岂藉合欢之发。
乃诏中书舍人常景制寺碑。
河内人。
敏学博通知名海内。
太和十九年。
高祖擢为修律博士。
有诏令刊定条格。
永成通式。
乃商攉今古。
条贯科猷。
即魏律二十篇是也。
历官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秘书监幽州刺史。
居室贫俭事若农家。
唯有经史盈车。
所著文集百馀篇。
给事中封炜伯。
作序行世。
寺既初成。
明帝及太后共登浮图。
视宫中如掌内。
下临云雨上天清朗。
以见宫内事故。
禁人不听登之。
自西夏东华游历诸国者。
皆曰。
如此塔庙阎浮所无孝昌二年。
大风拨屋拔树。
刹上宝瓶随风而堕入地丈馀。
复命工人更安新者。
至永熙三年二月。
为天所震。
帝登淩云台望火。
遣南阳王宝炬录尚书长孙稚。
将羽林一千来救。
于斯时也。
雷雨晦冥霰雪交注。
第八级中平旦火起。
有二道人不忍焚烬投火而死。
其焰相续经馀三月。
入地刹柱乃至周年。
犹有烟气。
其年五月。
有人从东莱郡至云。
见浮图在于海中光明俨然。
同睹非一。
俄而云雾乱起失其所在。
至七月。
平阳王为侍中斛斯椿所挟。
西奔长安。
至十月。
而洛京迁于漳邺。
先时流支奉敕。
创翻十地。
宣武皇帝命章一日亲对笔受。
然后方付沙门僧辩等。
讫尽论文。
佛法隆盛英俊蔚然。
相从传授孜孜如也。
帝又敕清信士李廓。
撰众经录。
廓学通玄素条贯经论。
雅有标拟。
故其录云。
三藏流支自洛及邺。
爰至天平二十馀年。
凡所出经。
三十九部。
一百二十七卷。
即佛名楞伽法集深密等经。
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是也。
并沙门僧朗道湛。
及侍中崔光等笔受。
具列唐贞观内典录。
廓又云。
三藏法师流支房内经论梵本。
可有万甲。
所翻新文笔受藁本。
满一间屋。
然其慧解与勒那相亚。
而神悟聪敏。
洞善方言兼工咒术则无抗衡矣。
尝坐井口。
澡罐内空。
弟子未来无人汲水。
流支乃操柳枝聊撝井中。
密加诵咒才始数遍。
泉水上涌平及井栏。
即以钵酌用之盥洗。
傍僧具见莫测其神。
咸共嘉叹大圣人也。
流支曰。
勿妄褒赏。
斯乃术法。
外国共行此方不习。
谓为圣耳。
惧惑世网遂秘不宣。
于时又有中天竺僧勒那摩提。
魏云宝意。
博瞻之富理事兼通。
诵一亿偈。
偈有三十二字。
尤明禅法意存游化。
以正始五年初届洛邑。
译十地宝积论等大部二十四卷。
又有北天竺僧佛陀扇多。
魏言觉定。
从正光元年。
至元象二年。
于洛阳白马寺及邺都金华寺。
译出金刚上味等经十部。
当翻经日。
于洛阳内殿。
流支传本。
馀僧参助。
其后三德乃徇流言。
各传师习不相询访。
帝以弘法之盛。
略叙曲烦。
敕三处各翻讫乃参校。
其间隐没互有不同致有文旨。
时兼异缀。
后人合之共成通部。
见宝唱等录。
初宝意沙门神理标异。
领牒魏词偏尽隅隩。
帝每令讲华严经。
披释开悟精义每发。
一日正处高座。
忽有持笏执名者。
形如大官云奉天帝命来请法师讲华严经意曰。
今此法席尚未停止。
待讫经文当从来命。
虽然法事所资独不能建。
都讲香火维那梵呗咸亦须之。
可请令定。
使者即如所请见讲诸僧。
既而法事将了。
又见前使。
云奉天帝命故来下迎。
意乃含笑熙怡告众辞诀。
奄然卒于法座。
都讲等僧亦同时殒。
魏境闻见无不嗟美。
时又有沙门法场于洛阳译辩意长者问经一卷。
虽阙传对而是正文。
见法上录。
又熙平元年。
有南天竺波罗柰城婆罗门。
姓瞿昙氏。
名般若流支。
魏言智希。
从元年至兴和末。
于邺城。
译正法念圣善住回诤唯识等经论。
凡一十四部。
八十五卷。
沙门昙林僧昉等笔受。
当时有沙门菩提流支与般若流支前后出经。
而众录传写率多轻略。
各去上字但云流支。
而不知是何流支。
迄今群录译目相涉难得详定。
又期城郡守杨衒之。
撰洛阳伽蓝记五卷。
故其序略云。
三坟五典之说。
九流百氏之言。
并理在人区而义非天外。
至如一乘二谛之言。
六通三达之旨。
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若夫顷日感梦满月流光。
阳门饰毫眉之象。
夜台图绀发之形。
尔来奔竞其风遂广。
至如晋室永嘉寺。
惟有四十二。
皇魏受图嵩洛京寺出馀千数。
皆帝王士庶笃信经营。
名僧异瑞纷纶间起。
今采摘祥异者。
具以注之。
文多不载。
时西魏文帝大统中。
丞相宇文黑泰。
兴隆释教崇重大乘。
虽摄总万机而恒扬三宝。
第内常供百法师。
寻讨经论讲摩诃衍。
又令沙门昙显等。
依大乘经。
撰菩萨藏众经要及百二十法门。
始从佛性终尽融门。
每日开讲。
即恒宣述以代先旧。
五时教迹迄今流行。
香火梵音礼拜唱导。
咸承其则。
虽山东江表乃称学海。
仪表有归未能逾矣。
至周文帝二年。
有波头摩国律师攘那跋陀罗。
周言智贤。
共耶舍崛多等。
译五明论。
谓声医工术及符印等。
并沙门智仙笔受。
建武帝天和年。
有摩勒国沙门达摩流支。
周言法希。
奉敕为大蒙宰晋阳公宇文护。
译婆罗门天文二十卷。
又令摩伽陀国禅师阇那耶舍。
周言藏称。
共弟子阇那崛多等。
于长安故域四天王寺。
译定意天子问经六部。
沙门圆明道辩。
及城阳公萧吉等笔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1 【介绍】: 北齐姑臧武威人,字孝先,小名铁伐。
段荣子。
袭父爵。
从高欢战于邙山,又从战于玉壁。
历事高澄、文宣帝、废帝、孝昭帝、武成帝、后主。
武成帝河清二年,北周引突厥兵攻齐,逼晋阳。
次年,韶总督齐军大破周军。
旋周军复围洛阳,与兰陵王高长恭、斛律光再败之。
韶出总军旅,入参帷幄,长于计略,功高望重,然好色吝财。
官至左丞相、封平原郡王,别封永昌、乐陵等数郡公爵。
卒于军中,谥忠武。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陈氏。
鄱阳人。
宣帝诸孙也。
幼依永昌寺薙落。
即趋蕲之东山法席。
日夕参扣。
久之未有得也。
咸亨间。
能大师方以居士事舂碓。
秀公居第一座。
众皆属。
意谓。
衣盔所传必无他。
既而乃密付居士。
于是众耻之。
遂蹑迹追及于大庾岭。
独明最先见居士。
居士遽掷衣盔石上曰。
此以表信。
可争邪。
听自持去。
明素号勇力者。
再三拈不能动。
因谓能曰。
我来为法。
不为此也。
惟居士幸教之。
士曰。
不思善不思恶。
正恁么时。
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明当下大悟。
遍体汗流。
涕泣而礼曰。
上来密语密意外。
还更有不。
士曰我今为汝说者。
非密也。
汝若返照。
密却在汝边。
将别。
又问曰。
某宜何之。
士曰。
逢袁可止。
遇蒙当居。
明退而绐其众曰远矣。
徒取倦苶耳。
曾奚益。
俄易其名之慧。
为道。
以避能名。
后果住袁之蒙顶山。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慧明。
姓陈氏。
鄱阳人也。
本陈宣帝之孙。
国亡散为编氓矣。
明少出家于永昌寺。
怀道颇切扣双峰之法。
高宗之世依忍禅师法席。
极意研寻。
初无證悟若丧家之犬焉。
忽闻五祖密付衣钵与卢居士。
率同意数十许人。
蹑迹急追至大庾岭。
明最先见。
馀辈未及。
能祖见已便掷袈裟。
明曰。
我来为法非望衣钵也。
时能祖便于岭首一向指订。
明皆洞达悲喜交至。
问能曰。
某宜何往。
能记之曰。
遇蒙当居。
逢袁可止。
明再拜而去。
便更其名。
以旧云道明也。
下岭绐诸僧曰向陟崔嵬远望杳无踪迹。
僧即退转。
一说居士掷衣钵于磐石曰。
此衣为信。
岂可力争耶。
任君拈去。
明遂手掀如负钧石而无举分。
拱立舍旃。
则咸亨四年也。
以明未舍家曾署诸卫。
故有将军之号矣。
宜春太守秦琢奏谥号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沧州景城人。弱冠明经擢第。历迁殿中侍御史。开元初击吐蕃,大败之,寻除并州大都督府长史。讨突厥有功,授兵部尚书,复充朔方军大总管,封清源县公。累拜户部尚书,复为朔方军节度使。卒年七十余。赠尚书左丞相,谥忠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2?—732 沧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人,后徙家洛阳(今河南洛阳)。
长安尉王行果子。
弱冠明经及第,调清苑尉。
永昌令、殿中侍御史,出为渭南令。
景龙末授桂州都督,转鸿胪大卿,充朔方军副大总管,兼安北大都护。
以击吐蕃功进并州大都督长史。
迁左散骑常侍、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御史大夫。
开元八年(720)授兵部尚书,复充朔方军大总管,次年贬梓州刺史,后拜太子詹事,封中山郡公。
迁吏部尚书。
十一年代张说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坐王乔谋反,贬蕲州刺史,转定州。
入迁户部尚书,官终朔方军节度使。
二十年卒,赠尚书左丞相,谥曰忠烈。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唐会要》卷七〇。
晙好学能文,《全唐诗》存诗1首。
又《全唐诗》有王俊,乃王晙之误。
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晙。沧州景城人。徙家洛阳。弱冠明经擢第。景龙末充朔方军副大总管兼安北大都护陇右偫牧使。开元十年拜太子詹事。累封中山郡公。十一年同中书门下三品。充朔方军节度大使。二十年卒。年七十馀。赠尚书左丞相。谥曰忠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7—726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
韦安石从父兄子。
举明经第。
睿宗景云初,为永昌令,不事威刑而治,前令无及者。
玄宗开元三年,自左庶子出为益州长史。
四年,入为黄门侍郎,累迁御史大夫兼按察京畿。
坐荐御史非其人,授安州都督,改蒲州刺史。
官终刑部尚书。
卒谥贞。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7—726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明经及第,补魏州参军。累迁殿中侍御史,转主客、吏部二员外郎,进吏部郎中。景云初(710),为洛阳令,迁御史中丞兼礼部尚书。转兵部尚书。开元三年(715),自太子左庶子出为益州长史。四年,入拜黄门侍郎。历鸿胪卿、御史大夫,出为安州都督。十一年,入拜大理卿,迁刑部尚书。封武阳伯。十四年卒,赠太子太傅,谥曰贞。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苏颋《刑部尚书韦抗神道碑》。《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三百二
抗字抗。京兆万年人。中明经。景云初官右台御史中丞。开元中拜大理卿。进刑部尚书。封武阳伯。十四年卒。年六十。赠太子太傅。谥曰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