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载淳

相关人物:共 55 位
共 5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3—1895 【介绍】: 清浙江归安人,字仲复。咸丰六年进士。官至安徽巡抚,署两江总督。抚广西时,教民蚕桑。抚皖时,修水利,设经古书院。喜金石字画,收藏皆精品。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五
沈秉成,字仲复,归安人。咸丰丙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安徽巡抚,署两江总督。
维基
沈秉成(1823年—1895年),原名秉辉,字仲复,号听蕉,自号耦园主人,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进士出身。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乡试中举;咸丰六年(1856年),登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咸丰十年,担任会试同考官。
咸丰十一年,改山西乡试副考官。
同治元年,任翰林院侍讲。
同治二年改翰林院侍读。
此后升任国史馆协修、功臣馆纂修、日讲起居注官、咸安宫总裁、武英殿总纂、文渊阁校理、穆宗毅皇帝实录馆纂修。
同治三年,改任云南迤东道。
同治八年,任江苏常镇通海道。
同治十年,任苏松太道。
同治十三年,任河南按察使。
同治十三年,任四川按察使、湖南按察使。
后一度归隐苏州,购入涉园,延请画家顾沄在此基础上拓展开辟,筑成耦园。
光绪十年,任顺天府府尹。
光绪十二年,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刑部左侍郎。
光绪十三年,任广西巡抚。
光绪十五年,任安徽巡抚。
光绪十七年,兼署两江总督。
光绪二十一年,任安徽阅兵大臣。
俞樾作《安徽巡抚沈公墓志铭》。
杨颐 朝代:清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4—1899 【介绍】: 清广东茂名人,字子异,号蓉浦,晚号蔗农。同治四年进士。授编修。光绪间官至兵部左侍郎。甲午战争时,疏请严惩败将,颇得时誉。
维基
杨颐(1824年—1899年),字子异,号蓉浦,晚号蔗农,广东茂名县(今属高州市)城西广潭村人。
清末政治人物。
杨颐幼孤,九岁通经史,十岁能文,十六岁得学使戴熙赏识,补为生员。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学使李崇阶荐以优贡进京。
咸丰二年(1852年),杨颐中式壬子科顺天乡试举人。
此后回乡办理团练,抵抗陈金缸反清军队。
同治四年(1865年)中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
同治七年(1868年)散馆,授编修,任武英殿总纂、国史馆纂修。
历升詹事府左右赞喜、翰林院侍讲、侍读。
光绪十年(1884年)八月任顺天府丞,次年改奉天府丞兼学政。
光绪十三年(1887年)正月,授大理寺少卿。
光绪十四年(1888年)提督江苏学政。
光绪十七年(1891年)任光禄寺卿、太常寺卿。
次年任都察院左都副御史。
杨颐任内敢于直言不讳,不畏权贵。
屡次弹劾包括曾国荃、李鸿章、刘坤一等封疆大吏。
猜测其是因为直言而被调离都察院。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任兵部左侍郎。
次年兼署工部右侍郎,承修东陵风水围墙,直到慈禧重新接掌此事为止。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兼署工部左侍郎。
同年,告假回乡修墓,次年二月病卒于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8—1909 【介绍】: 清安徽寿州人,字燮臣。咸丰九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光绪间毓庆宫行走,与翁同龢同为帝师。历工、礼、吏、户各部尚书。戊戌新政时为管学大臣,管理官书局,开办京师大学堂。以反对废立,引病解职。辛丑议和后拜武英殿大学士,任学务大臣,充资政院总裁。卒谥文正。
维基
孙家(1827年—1909年),字燮臣,号容卿、蛰生,别号澹静老人,安徽省凤阳府寿州(今淮南市寿县)人,晚清状元、政治家。
咸丰九年(1859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出湖北学政,升侍讲、侍读。
入值上书房。
光绪四年(1878年),命在毓庆宫行走,与翁同龢同任光绪帝师。
历升侍讲学士、侍读学士、侍郎等职。
光绪二十年(1894年),孙家鼐反对为朝鲜的宗主权与日本开战,力言「衅不可启」,主张妥协,与李鸿章的见解不谋而合。
二十四年,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成立,任第一任管学大臣。
三十三年,与溥伦同任资政院总裁,妥拟院章,筹画立宪事宜。
戊戌变法期间,孙家鼐主张向欧美学习,指出「中国以礼教为建邦之本,纲常名义,万古常新」,变法乃维护清廷统治的工具,固有制度不可打破,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主张不同。
二十四年,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停止新政,囚禁光绪帝,杀「戊戌六君子」。
孙家鼐变法立场较温和,遂未被追究。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帝后西行陕西,孙家鼐被启用为礼部尚书。
还京后,任体仁阁大学士,历转东阁、文渊阁、武英殿大学士,充学务大臣,注重实学,并与张百熙等制定《奏定学堂章程》,开展教育改革。
后与庆亲王奕劻、军机大臣瞿鸿禨总责核定改革官制。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赏太子太傅。
宣统元年,孙家鼐病逝,晋赠太傅,谥文正。
清史稿》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87 【介绍】: 清宗室,隶正蓝旗,字树南。
直隶总督庆祺子,以任子官礼部主事。
咸丰六年进士。
光绪间历任热河都统、左都御史、礼部尚书。
以劾左宗棠,不随班祝“万寿圣节”,用语过当,革职留任。
旋遵旨巡察海防,疏陈烟台、旅顺间防守事宜。
十二年,两宫谒东陵,慈禧太后不欲在孝贞显皇后(即东太后)陵前行跪拜礼,延煦面诤数四,慈禧不得已跪拜如仪。
维基
延煦(1828—1887年),字青卿,号树南,清宗室,隶正蓝旗满洲。清朝官员,礼部尚书,进士出身。咸丰六年(1856年)二甲进士,改庶吉士。同治四年(1865年)授盛京兵部侍郎,光绪二年(1876年)十月授热河都统,后病解。光绪九年(1883年),再出为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礼部尚书,卒于任。曾任理藩院尚书。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戊子,接替恩承,担任清朝礼部尚书,后去世。由宗室奎润接任。担任《钦定台规》(清都察院刊本,1892)总阅官。祖孙三代皆为进士翰林。
李德元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顺天人。
同治间久任太医院判。
内外科皆精,且善针灸。
以治同治帝疾获咎,为言官所论,几蒙祸。
后卒于官。

人物简介

维基
刘海鳌(1830年1月27日—?
年),派名光绶,字仙洲,号晓澜,道光十年庚寅正月初三日(1830年1月27日)生。
四川省夔州府云阳县水田沟人,民籍,廪膳生。
咸丰二年壬子本省乡试中式第43名,覆试一等第18名,会试中式第250名,覆第二等第22名,殿试二甲42名,朝考一等第29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同治十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十三年六月充国史馆协修,光绪元年大考二等第30名,六年二月充功臣馆纂修,七年四月功臣馆总纂,十二月充文渊阁校理,八年京察一等,奉旨交军机处记名以道府用,三月充国史馆纂修,六月充日讲起居注官,十月补授詹事府右春坊右赞善,二十九日补授云南粮储道。
刘海鳌在京颇有文名。
为赵尔丰家延为西宾,训诲赵尔丰、赵尔巽兄弟。
宣统末年,赵氏兄弟先后赴四川任总督。
赵尔丰曾专门起岸,欲面谒老师。
听说刘已去世,只有师母贫居农村,生活艰难,赵立命接师母下城。
面致慰问,并嘱地方官照颐其生活。
赵离奉后,夔州府县官为她购置田地五十石,怡养天年。
刘做过一任云南粮道官,奉慈禧之命,去云南巡视考察。
至某县,刘在视察中用脚踢一粮仓木质墙壁,墙壁“崆崆”发声,刘心知其中已无存粮,并未露声色。
但盗卖国库粮食的贪官心中有鬼,就在接待筵席中下毒。
奸计得逞刘中毒身亡。
遗体运回奉节甲高,葬于大旁,甲高人至今呼为“道台坟”。
盛植型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维基
盛植型(1829年-1887年),晚清政治人物、书法家。
字钧士,号蓉洲,浙江宁波府镇海县人。
出自宁波府镇海县骆驼桥盛氏,咸丰六年(1856年)登进士,任吏部主事。
光绪元年(1875年),充任《穆宗实录》详校官。
书成后,升任吏部员外郎,掌吏部考功司印,后补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
光绪九年,任湖北安襄郧荆兵备道道员,赴任后大力革除弊政,裁撤十八路差役,兴办义学、书院,创设水龙所(相当于今消防局),扩建粥厂,修复襄阳隆中祠宇。
致仕回乡后兴办教育,曾任宁波府定海县景行书院掌教(相当于今校长)。
1887年正月,卒于任上,享年59岁,身后葬于鄞县西面南乡柴家山之麓,学生晚辈陈三立作墓志铭。
擅长书,尤擅楷书,工整端丽。
行书、草书宗唐宋名家,深研古人笔法,自成一格。
二子盛炳纬,亦考中进士,是为“父子进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900 【介绍】: 清蒙古正蓝旗人,阿鲁特氏,字文山。穆宗孝哲后之父。同治三年一甲一名进士,迁侍讲。以女为后,封三等承恩公。光绪间历任吏部、礼部尚书,与徐桐同为大阿哥溥□师傅。八国联军入京时,随荣禄走保定,自缢死。谥文节。
维基
崇绮(1829年—1900年),字古琴,号文山,阿鲁特氏,出身蒙古正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
晚清状元、大臣。
同治帝孝哲毅皇后的父亲。
咸丰四年(1854年),充督练旗兵处文案。
后叙兵部七品笔帖式。
英国兵舰入天津时,因守城之功擢主事。
迁员外郎。
同治三年(1865年)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是清朝唯一的蒙古族状元。
也是唯一一位非汉籍的汉榜状元。
同治九年,迁侍讲。
同治十一年诏册其女为皇后,赐三等承恩公。
累官至内阁学士,吏部、户部侍郎。
光绪二年,充会试副考官,补镶黄旗汉军副都统。
五年,出为热河都统。
七年,调盛京将军。
九年,称病隐退,授予户部尚书一职。
二十六年翰林院掌院学士。
崇绮思想守旧,反对康有为等提倡变法;戊戌政变后,主张废光绪帝。
庚子拳变时,支持义和团“扶清灭洋”。
八国联军进京,崇绮留守北京,不久逃至保定。
崇绮留在北京的全家自尽,消息传到保定,他留下「圣驾西幸,未敢即死,恢复无力,以身殉之」的遗书后,于莲池书院自尽身亡。
谥文节。
入祀昭忠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0—1904 【介绍】: 清江苏常熟人,字叔平,晚号瓶庵居士,又号松禅。翁心存子。咸丰六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同光两朝皆为帝师。历内阁学士、左都御史、刑、工部尚书,官至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中日战争时,与李鸿藻主战。和议起,力争改约稿。戊戌间以赞助新政罢官革职,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卒于家。宣统元年复原官。工书法,著有《瓶庐诗文稿》、《翁文恭公日记》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五
翁同龢,字声甫,号叔平,晚号瓶庐,又号松禅,常熟人。咸丰丙辰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官至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恭。有《瓶庐诗稿》。
词学图录
翁同龢(1830-1904) 字声甫,号叔平,又号瓶庐、松禅。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授修撰。历官中允、内阁学士、刑部与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与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户部尚书领协办大学士。以主变法革职回籍。宣统间追谥文恭。诗长于七绝,多托兴萧寥之作。词风类诗。有《瓶庐诗钞》、《瓶庐文钞》、《瓶庐词钞》。
维基
翁同龢(1830年5月19日—1904年7月4日),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人称翁帝师、翁师傅,江苏常熟人,清末大臣、书法家、状元。
官至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同治帝和光绪帝的两代师。
翁同龢幼年时的国学教育系由其母亲与姐姐教导完成。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参加科举得恩贡,咸丰二年(1852)壬子顺天乡试中举,咸丰六年(1856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任陕西学政,因病回京。
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是翁同龢发现诸多疑窦,同治帝下令重审此案,其中涉及“两湖派”与“江浙派”的权力斗争。
光绪元年(1875年),翁同龢署刑部右侍郎。
次年四月,慈禧太后命教授光绪帝读书。
不久,迁户部侍郎,充经筵讲官,晋都察院左都御史。
历任刑部、工部尚书。
光绪五年十一月,崇厚擅自与俄国签订通商十八条,六年八月十八日,翁同龢等人在养心殿面对两宫皇太后,翁认为伊犁可以割走,但十八条不能应允,特别是在西安、汉中设立通商口岸以及在松花江上行船等两条不可许。
光绪八年(1882年),充任军机大臣。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中,主张进兵结合谈判,不可一味依仗刘永福之黑旗军。
不久,罢直军机。
历加太子太保,赐双眼花翎、紫缰。
翁同龢因曾国藩及李鸿章曾经检举其兄,因而终身与李鸿章有私怨。
翁同龢对于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推行的洋务运动颇为排斥,对于该运动也有所批评,并影响往后光绪帝亲政后的举措。
任户部尚书期间,处处以反腐等各理由刁难北洋水师,光绪十七年,暂停南北两洋购买洋枪、炮弹、机器事两年。
当时有一副讥讽对联描写二人无能:「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安徽合肥的李鸿章,下联「常熟」即江苏常熟的翁同龢。
李翁二人的恩怨间接导致日后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失利。
光绪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再任军机大臣,深得光绪帝信任。
在甲午战争中,坚决主战。
次年,清军战败,中日和议期间,翁同龢与李鸿藻极力反对割地,指出:「宁增赔款,必不可割地。
」又联合俄、英、德三国谋阻割地,最终情势无法挽回。
次年,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开始后,6月15日,翁同龢突然遭光绪帝将其开缺回籍。
传统说法认为翁支持维新变法,推荐康有为,拟定并颁发了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明定国是诏》,故遭到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之名加以罢黜;另外一个说法,则是甲午战争之所以失败,在于翁同龢对于北洋舰队的武器更新百般刁难所致,有次恭亲王奕䜣病重,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前往探望,光绪皇帝曾询问恭亲王奕䜣翁同龢是否值得重用,恭亲王奕䜣对光绪帝表达反对意见,最后光绪皇帝在与慈禧讨论后决定忍痛罢黜翁同龢。
戊戌政变后又遭严厉斥责,将其罢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翁先到侄子江西巡抚翁曾桂署中暂住,然后回常熟故乡。
光绪三十年(1904年)病逝于故乡。
死后康有为誉之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然而,根据雷家圣《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一书指出: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说道:「那拉氏(慈禧太后)忽将出一朱谕,强令皇上宣布。
…皇上见此诏,战栗变色,无可如何。
此朱谕实那拉氏与荣禄最毒之计,闻系出于荣禄私人李盛铎所拟云。
翁同龢一去,皇上之股肱顿失,然后可以为所欲为也。
」可见罢黜翁同龢的诏书,为「荣禄私人」李盛铎所草拟。
但是康有为在《自编年谱》却记载翁同龢被罢前夕,康有为「为御史李盛铎草译书、游历及明赏罚、辨新旧摺,李上之。
」可见康有为替李盛铎草拟之「明赏罚、辨新旧」的奏摺,即是弹劾翁同龢的奏摺,将翁同龢视为「旧」而加之以「罚」。
变法派领袖康有为竟然帮「荣禄私人」李盛铎草拟奏摺,岂非怪事?
因此,李盛铎不但非「荣禄私人」,而且可能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与拟稿之下,上书弹劾翁同龢。
翁同龢的被罢,不是「那拉氏与荣禄最毒之计」,而是康有为「除旧布新」的结果。
宣统元年(1909年),翁同龢获得官方「平反」,追复官衔,并追加谥号为文恭。
著作有《瓶庐诗稿》、《翁文恭公日记》、《翁文恭公军机处日记》等。

人物简介

简介
福建长乐人,字受恒,又字锡三,谥文恭。
清同治、光绪年间翰林院侍读学士,同治皇帝的帝师之一,逝于江苏学政任上。
1920年,清退位宣统皇帝谥敕墓碑。
共 5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