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洪繻

相关人物:共 12 位
共 1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施菼(1848~1909),原名藻修,字悦秋,一字采生。
清彰化鹿港人。
光绪十二年(1886)因清丈田亩事,违逆知县李嘉棠;适逢施九缎起事抗官,受株连,被刘铭传革去廪生身份,并遭通缉,遂逃往泉州,改名菼。
光绪十九年(1893)中举。
乙未(1895)割台时,曾与士绅施仁思、庄士哲、吴德功于彰化白沙书院设筹防局,事败内渡。
于晋江衙口兴建「?玉山庄」。
曾兴洋学,参与创建泉州府立中学;办洋务,捐资漳厦铁路,并担任铁路协理之职。
生平颇有诗名,诗作大多已散佚。
近年施氏后裔施性山整理《?玉山庄联珠集》、《?玉山庄唱酬集》,收录施菼、施缉亭、施介予祖孙三代的楹联、诗稿,及与诗友间的唱和之作。
兹以《?玉山庄联珠集》所收施菼《慕慕庐庐集稿》诗八十首为底本,并参照洪繻《披晞集》、吴幅员《台湾诗钞》、陈汉光《台湾诗录》、赖子清《台海诗珠》编校。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梁成楠(?
~?
),字子嘉,号钝庵,清广东三水诸生。
少怀才负气,应制科时因得罪有司,离乡出走;遍游长江中下游,曾于吴、楚一带担任幕客。
厌刑名、钱谷之俗,后东渡来台。
居台十馀年(约1885~1895),入巡抚刘铭传幕下,并在中部统领林朝栋军队担任书记,掌理开山抚番之相关文书,深得刘铭传器重。
光绪十二年(1886)负责东势角抚垦事宜,亲自走访各番社,询问民众疾苦,并纳番女为妾,甚得当地住民爱戴。
光绪十三年(1887)安抚万社番民,并有意开发卓兰一带,置产台湾。
乙未(1895)割台,委署彰化县令;未几,日军至,携妾从刘永福内渡,在台之家产尽失。
日治后,再度来台,寓居雾峰林家;曾走访鹿港洪繻,以诗唱和,相谈甚欢。
后因在台不得志,郁郁离去,客死于香江。
洪繻寄鹤斋诗话》评云:「钝庵诗法,盖由昌黎入手而上溯杜公,旁及苏、黄也;故健而峭,宗派甚正。」。
近人李渔叔认为梁成楠诗,即境抒思,吐词真切,能摒除浮词伪语,有清明亢爽情致。
兹以连横《台湾诗荟》收录梁氏六十八首诗为底本,参照洪繻寄鹤斋诗话》、许铁峰《铁峰诗话》、郑鹏云《师友风义录》、赖子清《台湾诗醇》、陈汉光《台湾诗录》等编校。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谢道隆(1852~1915),字颂臣,又作颂丞;因排行第四,人称「谢四」。
原籍广东大埔,乾隆年间曾祖来台开垦,卜居于田心仔庄(今台中县丰原市),以务农为业。
至其父谢树棠习岐黄之术,以医药活人。
谢氏为丘逢甲表兄,早年从苗栗文人谢锡朋受书,后入广东寓台文人吴子光门下,与筱云山庄吕汝修、吕汝玉兄弟交谊颇深。
光绪元年(1875)以第五名入府学;光绪十六年(1890)在自宅设「养閒轩」,傅锡祺、张丽俊于此时受业门下。
光绪二十年(1894)应大雅张家之请,授学于「学海轩」。
张书炳、张德林、张晓峰,皆为其弟子。
台湾割让之际,谢氏募集义勇军,率「诚」字正中营驻扎头前庄(今桃园县芦竹乡);后因义军节节败退,遂西渡避难。
明治二十九年(1896)始再度返台,隐于医。
曾与林痴仙、林资修、连雅堂等文士交游唱和,酒酣耳热之馀,往往痛陈时事。
明治卅九年(1906)自营生圹于大甲溪右锅底窝(俗称「睦督科」);又于风景幽美处筑草堂,称为「小东山」。
春秋佳日,招友朋,携名妓,为文酒之会。
如是数年,竟抑郁以终。
谢氏著有《小东山诗存》,民国三十四年(1945)九月,由其子谢秋涛刊印;民国六十三年(1974)再由其孙谢文昌二度刊印,共收古今体诗一百一十首。
另收丘逢甲、林痴仙等唱和诗三十四首。
后又有友人题谢氏咏生圹之诗,集为《科山生圹诗集》,录有当时名流洪弃生、连雅堂、蔡启运、陈基六之诗作 。
兹以谢文昌刊印的《小东山诗存》为底本,参照郑鹏云《师友风义录》、王松《台阳诗话》、连横《台湾诗乘》、陈汉光《台湾诗录》及王建竹《台中诗乘》等编校。
全台诗
谢道隆(1852~1915),字颂臣,又作颂丞;因排行第四,因此友人称之为「谢四」。
光绪年间秀才。
原籍广东大埔,乾隆年间曾祖来台开垦,卜居于田心仔庄(今台中县丰原市),以务农为业;至其父谢树棠始习岐黄之术,以医药活人。
谢氏为丘逢甲表兄,早年从苗栗谢锡朋受书,后入吴子光门下,与筱云山庄吕汝修、吕汝玉兄弟交谊颇深。
光绪元年(1875)以第五名入府学;光绪十六年(1890)应大雅张家之请授学于「学海轩」。
傅锡祺、张书柄、张德林皆为其弟子。
台湾割让之际,谢氏募集义勇军,率「诚」字正中营驻扎头前庄(今桃园县芦竹乡);后因义军节节败退,遂西渡避难。
明治二十九年(1896)始再度返台。
隐于医,与林痴仙、林资修、连横等人过往甚密。
酒酣耳热之馀,往往痛陈时事。
晚年自营生圹于大甲溪右锅底窝;又于风景幽美处筑草堂,称为「小东山」。
春秋佳日,招友朋,携名妓,为文酒之会。
如是数年,遂抑郁而终。
谢氏著有《小东山诗存》,民国三十四年(1945)九月,由其子谢秋涛刊印;民国六十三年(1974)再由其孙谢文昌二度刊印。
共收古今体诗一百一十首。
另收丘逢甲、林痴仙等唱和诗三十四首。
后来又有题谢氏咏生圹之诗,集为《科山生圹诗集》,当时名流洪弃生、连雅堂、蔡启运、陈基六均有诗收录其中〖参考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新竹:新竹社教馆,1958年。〗。
以下所收诗作,据谢文昌刊印的《小东山诗存》,及其后所附《科山生圹诗集》进行编校。
(施懿琳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蔡见先(1855~1911),字振丰,又字启运,号应时、运时,以字行。
清新竹县人。
其先原籍福建同安,累世武职。
蔡氏博学能文,喜兵书,好交游,时与诸名士诗文唱酬。
光绪十二年(1886)将「竹社」、「梅社」改组为「梅竹吟社」,并担任社长。
光绪十七年(1891)取中秀才,二十年(1894)迁居苗栗苑里。
乙未割台之际,曾襄助表兄丘逢甲举兵抗日。
明治三十年(1897),与鹿港文人洪弃生、许剑渔等共创「鹿苑吟社」。
同年三月,应苗栗支厅长横堀氏之聘,担任事务嘱托,并授佩绅章。
十月,又应苑里事务署长浅井氏之邀,编修《苑里志》,旋任苗栗办务署参事。
明治三十九年(1906),与林痴仙、林幼春等人创立「栎社」,为创社九老之一。
明治四十年(1907),任苑里区长。
四十三年(1910),「奇峰吟社」因新竹县知事樱井勉离去,改由蔡启运担任社长。
明治四十四年(1911)四月病逝,年五十七。
蔡氏生平好击钵吟,其子蔡汝修编《台海击钵吟集》,收录其击钵吟作百馀首。
所著《养馀轩诗钞》,今已佚。
〖参考《汉文台湾日日新报》,「杂报」栏,诗人作古,1911年4月25日,第三版;《汉文台湾日日新报》,「杂著」栏,蔡启运先生事略,1911年5月2日,第一版;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16年4月;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页710至711。
〗 今蔡氏诗作据《台湾新报》、《台湾日日新报》、《竹梅吟稿》、郑鹏云编《师友风义录》、《莱园第三周年诗会稿》、蔡汝修编《台海击钵吟集》、《栎社第一集‧启运诗草》、曾笑云编《东宁击钵吟前后集》等资料辑录编校。
(江宝钗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李清琦(1856~?
),字璧生,号石鹤。
籍晋江。
光绪初寓居茄冬脚,遂隶籍彰化。
光绪八年(1882)以台湾彰化籍身份取中举人,光绪二十年(1894)中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与曾维桢、黄彦鸿称台湾三翰林〖参考赖子清《台海诗珠》,台北:赖子清自印,1982年;汪毅夫《台湾近代诗人在福建》,台北:幼狮出版社,1998年。
编者按:「琦」,《台海诗珠》误作「奇」。〗。
散馆后改刑部主事,复改知县。
曾任福建清源书院山长。
李清琦学问渊博,书法瘦劲,名重一方。
曾于友人处见洪弃生所作诗文策论,惊为「海外奇士」,曾有句赠云:「前身共作龙华客,他日愿为骥尾人」,其诗则见于洪弃生《谑蹻集》〈遇李石鹤孝廉赋赠二首〉附录,今据以移录。
(吴福助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郑贻林(1859~1927),字登如,号绍堂。
原籍福建泉州,清光绪年间渡台至鹿港设席,遂定居当地。
光绪九年(1883)参加岁试,蒙台澎兵备道刘璈取进县学,后来捐输赈恤,以增生援例授贡生。
日治后,于明治卅年(1897)与鹿港洪弃生、许剑渔,苑里蔡启运,聚集两地文人,成立「鹿苑吟社」。
明治卅二年(1899)应聘担任鹿港公学校汉文科教师,大正三年(1914),因公学校汉学科教材废四书乃辞职。
郑氏自少即喜临摩汉、魏碑帖,并受清代金石学家吕世宜影响,以隶书见长。
公学校辞职后,更是专心致力于书法上,是台湾少数碑帖派书法家之一,与当时鹿港另一位书法名家郑鸿猷并称,雾峰诗家林朝崧更以「板桥书法兼工隶」赞誉之。
书法之外,郑贻林亦喜好栽种,署其书斋为「书草堂」。
大正九年(1920)日人作家佐藤春夫曾登门拜访,大正十年(1921)十月八日,为栎社二十年题名碑落成典礼座上嘉宾,显示其在中部诗社重要的地位。
〖参考赖子清〈古今台湾诗文社〉(二),《台湾文献》十卷三期,1959年9月,页79;林朝崧〈台中遇郑君贻林及同社庄君太岳赋赠〉,《无闷草堂诗存》;许雪姬〈日治时期台湾的「通译」〉,发表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海峡两岸台湾史学术研讨会」,2004年8月15、16日,页460;傅锡祺《栎社沿革志略》,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3年。
〗生平诗作多发表于《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等报刊,以下据此编校。
吕乔南 朝代:清末民国初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吕乔南(1864~1918),号竹巢。
彰化鹿港人,光绪年间邑庠生。
性谨慎,博闻强记,有才名。
曾从当地文人陈才花学,读书自六经史汉外,更旁及汉魏唐宋典籍。
日本治台后,仕途之路中断,遂肆力于诗。
与当地文人庄士勋、王秋田、王舜年、蔡德宣等任教于鹿港文开书院,分课经史子集各科;又与蔡振丰、洪弃生等人共创「鹿苑吟社」,与同乡诗人施梅樵、许梦青、陈怀澄等相友善。
曾于鹿港、彰化、草湖等地设帐教学,晚年又返回文开书塾设教。
以舌耕为业,长达二十年之久,栽培弟子极多。
哲嗣吕申甫、外甥朱启南并皆能诗。
〖参考《彰化县志稿‧人物志》,彰化:彰化县政府,1961年。
〗 吕乔南诗深具唐人风韵、宋人新意;其文亦议论清新,博赡工整。
有《兰雪草堂诗稿》,惜泰半毁于战火。
1983年孙吕正雄出版其父吕岳诗集《醉雪轩吟草》,又辑录祖父吕乔南诗作残稿,附于其后。
兹以此为底本,并参考《台湾日日新报》、住江敬义编《江濒轩唱和集》、《栎社癸丑年鹿港小集诗稿》、鹰取田一郎编《寿星集》等,辑录编校。
(施懿琳撰)
陈占明 朝代:清末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占明(1872~?
),字竹溪,号竹溪生。
彰化鹿港人,后迁居员林。
幼时尝受教于洪月樵,奠定深厚的汉学根基。
及长参加「栎社」徵诗活动,活跃于汉诗坛。
大正十三年(1924)黄溥造、林天爵创立员林地区重要诗社「兴贤吟社」,陈占明为创社元老之一。
其诗颇多与人唱和之作,与员林黄溥造、萧如松、张庐山、鹿港施让甫等人相友善。
以下作品据《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诗报》、《南方》等辑录编校。
〖据张瑞和研究,昭和十五年(1940年)陈占明时年69岁,有资料显示仍与诗坛友人往来唱和,其后文献及户籍记录上则无任何资料。
参考张瑞和《员林兴贤吟社研究》,国立云林科技大学汉学资料整理研究所硕士论文,2007年6月,页124。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许梦青(1870~1904),字炳如,又字荆石、荫亭,泮名梦青,号剑渔,又号云客、冰如、高阳酒徒,清鹿港邑庠生。
父咸中,亦邑庠生,以能文著。
祖母贺太安人,以节孝旌于朝,奉诏入祀彰化节孝祠。
  梦青生有奇才,子史百家,过眼成诵,文思敏捷,下笔立就,乡先辈皆以大器目之。
光绪17年(1891)春,梦青二十二岁,以前茅拔府县试,名声赫赫,震于一时,乡里多以为荣。
梦青为人傲然不拘,尤富正气,喜抱不平。
以身逢乱世,欲挽狂澜,因自号「高阳酒徒」,盖欲效郦生之匡乱世。
光绪二十一年(1895)闻割台之议成,悲愤慷慨,号泣三日。
乃联络生员,共谋抗日,并上书唐景崧,请领兵驻防。
七月初,日军攻彰化,随练勇赴八卦山抗拒,惜寡不敌众,奔回鹿港,拟再举事,不幸其弟猝逝,伤心至极,无心与事。
八月末,日军攻取台南,刘永福亦西渡,知大势已去,从此寄情诗酒,不问世事。
其间家庭又连遭四次亲丧,形单影只,身世萧条,壮志未酬,满怀悲愤,乃更加潜心诗文,以舒胸中块磊,耽身醉酒,藉忘忧伤。
每当大醉,或歌或哭;梦中醉后,时发悲歌。
或醉卧庙阶,旦醒始回;或闭户孤吟,三日不出。
以奔放绝足之才,为自由不羁之行,遂一转而为跌荡诗人、浪漫文士,愤世嫉俗,终至抑郁成疾而病逝,享年仅三十五岁。
  梦青历尽人世沧桑,半生苦况,尽托于诗,诸家早有评论。
洪弃生评曰:「诗思空灵,才致活泼,不事劖削,自臻雅妙。
」王竹修评曰:「凡咏物、怀人、哀时、感事,无不蕴蓄精微,淋漓尽致,恺恻沉痛,情见乎词,盖欲藉此以抒胸中牢骚,非特扬风扢雅已也。
」施梅樵评曰:「悲壮淋漓,激昂慷慨,非俗手所可望其肩背。
」杨云萍评曰:「抱俊异之才,丁家国之痛,长吉不寿,其境过悲,然诗作却时露清新之气。
」许常安评曰:「虽时有浪漫自由、清狂、豪放之作风,然其实质,乃具有严肃、悽凉、写实之社会骨格,故其诗多为心底之声,时代之反映。
」梦青诗悲壮淋漓,激昂慷慨,与洪弃生、施梅樵并为弃地遗民精神之典型代表。
  梦青诗作生前未曾整理出版。
今存者惟有幼年时期所作之《听竹山房诗稿》、《梦青堂诗稿》,及少年时期所作之《鸣剑斋诗草》之一部分。
青年时期所作之《听花山房诗集》近八百首已佚。
1916年《台湾文艺丛志》曾刊出《鸣剑斋遗草》之一部分。
1960年裔孙许常安辑为《鸣剑斋遗草》,由高雄大友书局出版。
以下即据许常安辑本移录,删去联句、断句,共计477题1063首。
许常安辑本虽精校再三,仍有一些脱误,兹覆核《台湾文艺丛志》,详加校正。
又许本书末附录有勘误表,凡该表已标出的误字,均直接据以改正,不再附注说明。
(吴福助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丁宝光(1872~1903),讳朝炳,名朝勋,字式勋、锡勖,号士雄,又号筱澄。
为鹿港进士丁醴澄二子。
自幼资聪敏,长辈多以大器视之。
光绪十七年(1891)入彰化县学为邑庠生。
光绪十九年(1893)与蔡谷元之女蔡槎结婚。
丁家与蔡家为当时鹿港的名门望族,丁蔡联姻,婚礼极隆重,为时人所称羡。
甲午战起,丁宝光随族人归返祖籍泉州陈埭避难;事平后,曾返鹿港,流连岁馀后又返回陈埭。
此后,于当地设塾教授宗族后辈,并为陈埭家乡宗族撰写赞文、祭文,及重修祖祠、家祭、墓祭等序文,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逝世止。
丁氏书法娟秀,曾用馆阁体抄录〈史记本纪〉、〈圣祖御批通鉴纲目全录〉。
与鹿港著名诗人洪弃生为忘年之交,两人经常吟诗唱和,诗中流露出相知相惜之情谊;亦与鹿港文人施梅樵、许志坤有来往。
返鹿期间,曾加入「鹿苑吟社」,其诗文作品,有:〈诗抄〉(完稿于1893年)、〈吟香山馆什作〉、〈对联作品〉、〈论文习作集〉、〈孙太尊观风课稿〉等。
〖参考赖子清《台海诗珠》,台北:赖子清自印,1982年;李昭容《鹿港丁家之研究》,中正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2001年。
〗以下诗作辑录自《洪弃生先生遗书(二)。
寄鹤斋乙未以后披晞集》、林文龙编《台湾诗录拾遗》。
共 1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