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左宗棠

相关人物:共 68 位
共 6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2—1905 【介绍】: 清湖南茶陵人,字文卿。咸丰六年进士,授编修,历任监察御史、陕西、浙江巡抚,又总督陕甘、闽浙、两广等省。在地方能兴利除弊,在陕浚郑白渠,教民种桑养蚕纺织;在浙修海塘,重建文澜阁。对戊戌变法则不以为然。旋以老乞归。
维基
谭钟麟(1822年—1905年),字文卿,原名谭二监,湖南茶陵人,清朝末年政治人物。
曾任两广总督,任内镇压了杨衢云、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广州起义,下令当时的南海县知县审理陆皓东等革命党人。
谭钟麟于咸丰六年(1856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任编修。
同治年间外放,历任多职。
同治十年(1871年),因左宗棠疏荐,出任陕西布政使,不久代理陕西巡抚。
由于他保证了左宗棠进军新疆期间的粮草供应,为平定阿古柏之乱做出了贡献,光绪元年(1875年),实授陕西巡抚一职。
光绪五年(1879年),谭钟麟调任浙江巡抚,在任期间整修了文澜阁,有政绩。
光绪七年(1881年),升任陕甘总督,在任内大力发展农业,使得当地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光绪十四年(1888年),谭钟麟告病辞职,但三年以后即被再次征召入京,以尚书衔任吏部左侍郎兼署户部左侍郎,管理国库。
光绪十八年(1892年)升任工部尚书,不久调任闽浙总督。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调任两广总督。
任内禁止了当时在广州流行的一种闱姓赌局;也镇压了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广州起义,下令当时的南海县知县审理陆皓东等革命党人的犯罪事实。
其间并多次上疏反对戊戌变法,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谭钟麟因不满租借新界,以病告归。
光绪31年(1905年)病逝于长沙,谥文勤。
胡光墉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3—1885 【介绍】: 清浙江仁和人,字雪岩。
幼贫苦,辗转入浙江巡抚王有龄幕,办理粮械事。
同治初以献所储粮谷作军饷,受左宗棠赏识,命总理粮台。
得其支持贸易日益发达,遂富甲天下,并被保荐为补用道,加布政使衔。
左宗棠西征,胡为之尽力筹措军饷,借中外款项达一千二百余万两,购运西洋军火。
新疆军事结束后,左特为胡请功,破格赏穿黄马褂。
所办阜康钱庄除杭、沪外,各省均有分号。
又在杭开设胡庆馀堂药铺。
后以经营丝茧出口,与外商竞争失败,破产,被革职治罪,忧惧而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3—1901 【介绍】: 清安徽合肥人,字少荃,晚号仪叟。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咸丰三年,回籍从军。从曾国藩于江西。同治元年,受国藩命编淮军,任江苏巡抚。与戈登“常胜军”合力抵抗太平军,复占苏、常、嘉、湖。封一等肃毅伯,署两江总督。五年,任钦差大臣,镇压东、西捻军。九年,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授文华殿、武英殿大学士。于南方创设上海广方言馆、金陵机器局、上海轮船招商局、机器织布局等。又与曾国藩建江南制造局。于北方则开办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津榆铁路等。以“自强”、“求富”为号召,为洋务派首脑。又创建北洋海军。外交以妥协求和为宗旨。中法战争乘胜求和;中日战争力求避战,招致败绩,分别签署《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光绪二十二年签署《中俄密约》,允许沙俄在我国东北建筑铁路。八国联军之役,以全权大臣与奕劻共同签署《辛丑和约》。皆为贬损中国权益之不平等条约。卒谥文忠。有《李文忠公全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四九
李鸿章,字少荃,晚号仪叟,合肥人。道光丁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封一等肃毅伯。赠太傅,进一等侯,谥文忠。有《李文忠公遗集》。
黄鹤楼志·人物篇
李鸿章(1823~1901) 晚清官员。
本名章铜,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晚号仪叟,别号省心,世称“李中堂”。
安徽合肥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
卒赠太傅,封一等肃毅侯,谥文忠。
为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有《李文忠公全集》。
同治八年(1869)正月,李鸿章出任湖广总督,曾两度为黄鹤楼题联,分别有“我来重访鹤,沧桑三度记曾经”和“英雄豪杰,当有共斯楼齐名”之语。
维基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训名章铜,字少荃、子黻、渐甫,号仪叟、省心,谥文忠,人称李中堂「大学士」俗称中堂。
、李傅相李鸿章有「大学士」、「太子太傅」衔,被尊称为「傅相」。。
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近代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实业家、改革家、淮军创始人兼最高领袖。
为另一重臣曾国藩的弟子。
官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赠太傅,追晋侯爵。
李鸿章历经讨伐太平军、平定捻军、洋务运动、清法战争、甲午战争及义和团运动,是清朝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并且为清朝建立了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
李鸿章被近代史学家唐德刚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有着灵巧的外交手腕,与曾国藩、左宗棠和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李鸿章曾获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
美国总统格兰特称李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宰相俾斯麦齐名。
他的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6—1878 【介绍】: 清河南项城人,字小午。
袁甲三子。
道光三十年进士。
授编修。
先后从父及李鸿章镇压捻军。
又从左宗棠赴陕,督西征粮饷。
官至刑部左侍郎。
卒谥文诚。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
袁保恒,字小午,号筱坞,项城人。道光庚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刑部侍郎。谥文诚。
维基
袁保恒(1827年—1878年),字小午,号筱坞。
河南项城人。
晚清大臣,官至刑部左侍郎。
袁甲三之子,袁世凯从父。
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
改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后随父袁甲三在安徽随大臣周天爵辨理团练。
咸丰九年(1859年)回京供职。
咸丰十年(1860年)覆命再回袁甲三军营帮办军务,旋即回京任职至翰林院从四品侍讲学士。
同治二年(1863年),袁甲三病殁,朝廷乃命其接统其父淮北所部,多行不法之事。
隔数年,遭御史参劾,朝廷命所部由各巡抚衙门接管,降一级,在京候补。
同治七年(1868年)西捻张宗禹犯京,袁保恒乃自请效力戎行讨捻。
朝廷命赴李鸿章大营委用,不数日,即遭释出,乃又回京候补。
隔数月,左宗棠入京觐见,袁保恒又自请效力戎行入陕。
左宗棠乃上摺请朝廷奏请其协办陕甘军务,朝廷允准,赐袁保恒二品顶戴,派入陕甘,诫袁保恒于安徽所为,仍无办理军务之权。
后经左宗棠保举,出任西征粮台总办,再兼西安制造局总办,最后又取原陕西布政使林寿图而代之,一肩三职。
然袁保恒统军之心未亡,先是于刘松山战殁时谎称:「湘,卓二军受此大创,兵额仅存十之五六,请将两军归并。
」后又未经左宗棠同意,擅调旧部入陕,私划粮饷与之。
此时陕甘战事正酣,左宗棠闻之怒不可遏,连夜拜发两摺,加急送往朝廷。
朝廷接摺得知袁保恒私掌军权,急下圣旨痛斥袁保恒,命其不得再轻率行事。
左宗棠遂将袁保恒旧部人马打散,派往各军。
又密保祝垲代袁保恒行西征粮台总办和西安制造局总办二职。
袁保恒正式退出左军幕僚,后官至刑部侍郎。
光绪四年(1878年),逝世。
谥文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甘肃河州人,回族。
同治二年聚众起事。
马化龙率领的反清军失败,清左宗棠军西进静宁。
十一年,率回军与清军激战于太子寺,一度获胜。
后传闻西宁回军已败,即率部降清。

人物简介

维基
保昌(1828年—?
),字子猷,号奎垣,曹氏,汉军正红旗人,籍顺天府宝坻县。
清朝官员,进士出身。
隶正红旗汉军崇继佐领下。
咸丰八年(1858)戊午科顺天乡试举人,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科三甲进士,随即补授甘肃伏羌县(今甘谷县)知县。
光绪四年(1878)升任知府衔甘肃肃州直隶州知州(驻地今甘肃酒泉市)。
陕甘总督左宗棠在推荐保昌任肃州知州的奏折中写道,“今肃州直隶州知州为新疆出入门户,地冲差烦,且有驻扎兵勇,兼办转运,以及抚绥弹压,非精明强干之员不足以资治理”;“保昌年壮才明,办事稳慎,在甘有年,于西路地方情形最为熟悉,现莅伏羌,严禁罂粟及筹办善后一切事宜,均臻妥协。
以之升补肃州直隶州知州,实堪胜任,人地极其相宜”。
光绪元年(1875)乙亥、十四年(1888)戊子,出任甘肃乡试同考官。
甘肃光绪元年(1875)乙亥乡试(清朝陕甘分闱后甘肃第一次乡试)第六房考官保昌的拟作范文载入该年《甘肃乡试闱墨》。
家族除保昌中进士外,另出七位科举人,包括乾隆朝的三位文举人和一位武举人(均载《钦定八旗通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87 【介绍】: 清宗室,隶正蓝旗,字树南。
直隶总督庆祺子,以任子官礼部主事。
咸丰六年进士。
光绪间历任热河都统、左都御史、礼部尚书。
以劾左宗棠,不随班祝“万寿圣节”,用语过当,革职留任。
旋遵旨巡察海防,疏陈烟台、旅顺间防守事宜。
十二年,两宫谒东陵,慈禧太后不欲在孝贞显皇后(即东太后)陵前行跪拜礼,延煦面诤数四,慈禧不得已跪拜如仪。
维基
延煦(1828—1887年),字青卿,号树南,清宗室,隶正蓝旗满洲。清朝官员,礼部尚书,进士出身。咸丰六年(1856年)二甲进士,改庶吉士。同治四年(1865年)授盛京兵部侍郎,光绪二年(1876年)十月授热河都统,后病解。光绪九年(1883年),再出为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礼部尚书,卒于任。曾任理藩院尚书。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戊子,接替恩承,担任清朝礼部尚书,后去世。由宗室奎润接任。担任《钦定台规》(清都察院刊本,1892)总阅官。祖孙三代皆为进士翰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馀姚人,字蔚亭。
同治九年举人。
精历算之学,曾为左宗棠测造沿海经纬舆图。
旋受聘主讲宁波辨志精舍。
有《黄忠端公年谱》、《五纬捷术》、《交食捷算》、《测地志要》、《诵芬诗略》。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四
黄炳垕,字蔚亭,余姚人。同治庚午举人。有《诵芬诗略》。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李望洋(1829~1901)字子观,号静斋,清噶玛兰厅头围堡(今宜兰头城镇)人。
幼从祖母郑氏读书,因家道中落而几乎废学。
十六岁负笈堂叔家就傅读书,先后师事朱品三与俞昭文,二十岁起设馆训蒙为生。
咸丰四年(1854)中秀才,九年(1859)中举人,与杨士芳、李镜如、黄佩卿、陈抟九等请将噶玛兰厅与淡水厅分学,并与杨士芳倡修仰山书院及五夫子祠。
同治十年(1871)以大挑一等签分甘肃试用知县(十一年六月到任),历任渭源、河州、狄道州,颇有政声。
左宗棠赏识而不次拔擢,官至知州。
光绪十年(1884)闻法军佔领基隆,乞假归兰阳。
游宦十三年后有感于宦海浮沉,人心叵测,因此报请开去河州知州实缺,在故乡协助办理善后劝捐、清赋与团练事宜,主讲仰山书院。
李氏素与鸾堂关系密切,据闻甘肃任内即有「飞鸾问政」之事,回宜兰后不但倡建「新民堂」,且充当鸾生。
这种由士人高度参与鸾堂活动的现象,乃台湾颇为独特的宗教现象〖编者按:参见王见川〈李望洋与新民堂——监论宜兰早期的鸾堂〉,《宜兰文献》十五期。〗。
日本治台初期,李氏获聘为宜兰支厅参事,授绅章,且为宜兰参加「扬文会」的代表。
  李望洋著《西行吟草》两卷,明治三十四年(1901)出版,由其二子登第、登科与女婿张镜光校订发行,目前流传的版本乃龙文出版社出版的《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二辑(以下简称《汇刊》本),并参考陈汉光《台湾诗录》(以下简称《诗录》)、连横《台湾诗乘》(以下简称《诗乘》)、《台湾省通志》(以下简称《通志》)、《宜兰县志》(以下简称《县志》)等文献进行编校。
(黄宪作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0—1890 【介绍】: 清江苏吴县人,字伯寅,号郑盦。潘世恩孙。咸丰二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数掌文衡典试,在南书房近四十年。光绪间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勤。通经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有《攀古楼彝器图释》。辑有《滂喜斋丛书》、《功顺堂丛书》。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四
潘祖荫,字伯寅,号郑盦,吴县人。咸丰壬子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官至工部尚书。谥文勤。
词学图录
潘祖荫(1830-1890) 字伯寅,号郑盦。吴县人。为历任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高官的状元宰辅潘世恩之孙。历任侍读学士、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衔,以疾卒于位,赠太子太傅,溢文勤。好金石,图书金石收藏甲于吴中,闻名南北,有"潘神眼"之称。《清史稿》有传。李慈铭为撰《潘文勤公墓志铭》。辑有《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一卷。有《四本堂文集》二卷及外集二卷、《滂喜民斋丛书》、《攀古楼彝器款识》等,诗无专集,《晚晴簃诗汇》自《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中录存二十余首。
维基
潘祖荫(1830年—1890年),字伯寅,一字东镛、凤笙,号郑盦、龟盦、龙威洞天主,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今苏州市)人,祖籍安徽歙县,为状元潘世恩孙,曾任晚清政府要职,赐谥文勤。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参加顺天乡试挑取[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5019/?index=8 誊录] 。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获恩赏为举人。
道光三十年(1850年)被选任为国子监学正学录。
咸丰二年(1852年)考上壬子恩科第一甲第三名探花,授职翰林院编修。
后左迁侍读,入值南书房,任日讲起居注官。
历任侍读学士、光禄寺卿、左副都御史、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大理寺卿,礼部右侍郎、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军机大臣。
咸丰十年(1860年),上疏力保被弹劾的左宗棠,说:“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
”光绪八年(1882年),任军机大臣;次年(1883年)正月,服父丧去职。
光绪十六年(1890年),忽感寒身,热汗不止,十一月病逝于任上;朝廷追赠太子太傅,谥文勤 。
共 6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