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陶望龄

相关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41—1600 【介绍】: 明浙江嘉兴人,字懋中,号葵阳。隆庆五年进士,出张居正门下。授编修。曾奉使朝鲜。累官至少詹事,兼侍读学士。万历初张居正欲使充同考官,意在使第三子得中,洪宪固辞。及张居正败,攻之者至以逆诏籍其家,洪宪叹云:“江陵诚骜,然辅幼主实有功。”因此不为忌者所容,乃辞归。有《朝鲜国纪》、《读礼日钞》、《碧山学士集》等。
槜李诗系·卷十四
洪宪字懋忠号葵阳自称碧山学士秀水人隆庆丁卯解元辛未进士文名冠天下选庶吉士升编修奉使朝鲜止携图书数卷丁丑江陵以人望推宪分较礼闱欲属其子宪坚避之历庶子少詹事侍读学士当宪初入翰林时为馆课辄倾其曹前辈无敢雁行者性又严峻好直言遂为时忌万历戊子主顺天试取王锡爵子衡为榜首李鸿又申时行婿也言者遂以攻宪下廷臣覆试文皆如格事乃白然宪遂自劾求斥慰留再四疏十上竟告疾归著有皇明文宪朝鲜典志銮坡制草学易详说学诗多识碧山学士稿等书诗颇俊雅不多作其于文特精制艺神圣工巧合并为一评者谓其体凡三变初为浑灏踔厉之文嘉靖辛酉甲子间风气冗弱先生与同里赵玉虹独为古学救之以精练典则隆庆辛未后文体复振皆先生力也庚寅归里文益简淡高远宦成之后嗜此不厌文成人争购为奇宝远方之士重茧而来及门数百人如会稽陶望龄晋阳王浚初华亭董其昌同郡朱国祚陈懿典冯梦桢陶铸甚众尝曰此王制也即唐之诗宋之表也君子有从周之思切勿视为羔雁其持论如此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懋忠,嘉兴人。隆庆辛未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使朝鲜历官少詹事掌翰林院事有碧山学士集
维基
黄洪宪(1541年10月3日—1600年9月15日),字懋忠,号葵旸,自称碧山学士,中军都督府嘉兴中左千户所(今浙江嘉兴市)人,祖籍江西新淦,以解元中式隆庆辛未进士。官至詹事府少詹事。隆庆元年(1567年)浙江乡试第一名。隆庆五年(1571年)辛未科联捷会试第二名,殿试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参修《大明会典》,书成,升右春坊右庶子兼侍读。善写文章,“其于文特精制艺,神圣工巧”。张居正二子张敬修与张懋修相继在会试中中式,史孟麟弹劾少詹事黄洪宪监试舞弊。奉旨出使朝鲜。官至少詹事。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八月卒,年六十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41 【介绍】: 明苏州府吴县人,字九逵,以居洞庭西山,称林屋山人,又称左虚子。乡试十四次皆落第,由国子生授南京翰林孔目。好古文,师法先秦、两汉,自视甚高,所作洞庭诸记,欲与柳宗元争胜。有《林屋集》、《南馆集》。
明诗纪事·丁签·卷十二
羽字九达,吴人。
以太学生除南翰林孔目。
有《林屋集》二十卷、《南馆集》十三卷。
(甫田集:九达诗晚更沈著,时出奇丽。
《艺苑卮言》:蔡九达诗如灌莽中蔷薇,汀际小鸟,时复娟然。
一览而已。
《国雅》:九达整秀,《太湖备考》:陶周望云:「馀曩年读蔡羽洞庭记,知有是山,又以兹山知羽。
后四年始至山中,急欲就乡人间羽。
天王寺僧澄源者,好事知文墨,为馀言山有东、西蔡村,族最盛,而羽怪诞,有三间斋,己处其中,缚槁为人,令腰膝俱可屈曲。
朝课《》,夕译《四书》,自为解,而置传注几旁。
每开卷便大诟曰:「某甲谬甚!
」叱童子牵槁人来,跽而杖之。
而置大镜南面,遇著书得意,辄正衣冠北面向镜拜,奢其影曰:「易洞先生,尔言何妙!
吾今拜先生矣。
」羽尤以善易自负,故称易洞也。
」 《六砚齐笔记》:蔡林屋行押书,道美有逸韵。
田按:羽妄自矜翔,解经薄古人。
谈诗文则卑韩、杜,如周望所云,抑何可笑!
竹诧谓羽集诗赋八百馀首,文二百馀首,恒河之沙,钩金安在?
诋之亦遇。
馀为采掇菁摹,亦是六朝人佳制。)

人物简介

维基
王起蛟,字际云,山东兖州府郓城县人。
万历四年(1576年)丙子科山东乡试二十二名举人,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进士。
初授洪洞县知县,升户部主事,督通州仓,卒于官。
公究心理学,陶石篑先生雅重之。

人物简介

维基
周如砥(1550年—1615年),字季平,号砺斋,山东即墨(今属青岛市)人,同进士出身。
幼年丧父,寄养于伯父周民家,万历十七年(1589年)登己丑科进士,改庶吉士,十九年八月授翰林院检讨,二十二年正月奉命编纂六曹章奏,二月充经筵展书官,又充正史纂修官,九月以母于氏殉父死莭,未获表扬,乞付史局收采入传。
伯母孙氏抚养恩深,乞假归葬。
历官右庶子。
二十八年四月升左赞善兼简讨,二十九年二月充经筵讲官,九月升右中允管国子监司业事,三十一年七月与左谕德陶望龄主考应天府乡试,十二月升右谕德俱兼侍讲,三十三年十二月升左谕德,三十四年十二月升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读,次月掌右春坊,三十五年七月升国子监祭酒,三十六年五月以病乞休,三十七年九月以不候明旨,擅自出城,着冠带闲住。
以文章著名,有《青黎馆集》。
退休后仍关心社会,曾上书朝廷减免百姓苛捐杂税。
为人雅好道教、释教,常与道士、僧人来往,据说也曾经信仰罗清教。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母恸而随死。
成伯龙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成伯龙,字为苍,号生洲,直隶大名府开州长垣县人。
同进士出身。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顺天府乡试第二十六名举人,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进士,授曹县知县,历任十年,课士爱民。
擢南京吏部考功司主事,寻转南京户部督饷署郎中,军需无缺。
出为山西佥事,至岢岚道副使而归。
伯龙始终以文章显,少年以制义受知陶望龄,晚以古文称海内,殁祀乡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56—1627 【介绍】: 明陕西长安人,字仲好。冯友子。万历十七年进士。官御史,以上章言帝失德,帝大怒,欲廷杖之,因阁臣劝解得免。后被削籍。居家杜门谢客,钻研理学。光宗立,起尚宝卿。天启时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恭定。有《元儒考略》、《冯少墟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仲好,长安人。万历己丑进士,改庶吉士授山西道监察御史历官副都御史谥恭定有少墟集
维基
冯从吾(1556年—1627年),字仲好,号少墟,陕西长安(今西安市)人,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
万历十七年(1589年)登己丑科进士。
改翰林院庶吉士,十九年八月授河南道监察御史。
巡视中城,有宦官求见,但被他拒绝。
礼科都给事中胡汝宁奸诈狡猾,多次弹劾不去。
冯从吾揭发他作奸犯科之事,遂被调往外地。
当时正值考核外官政绩之时,冯从吾严格巡查,贿赂受请之事便不再发生。
万历二十年(1592年)正月,冯从吾上疏告戒明神宗:“陛下郊庙不亲,朝讲不禦,章奏留中不发。
试观戊子以前,四裔效顺,海不扬波;己丑以后,南倭告警,北寇渝盟,天变人妖,叠出累告。
励精之效如彼,怠斁之患如此。
近颂敕谕,谓圣体违和,欲藉此自掩,不知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陛下每夕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
左右一言稍违,辄毙杖下,外庭无不知者。
天下后世,其可欺乎!
勿以天变为不足畏,勿以人言为不足恤,勿以目前宴安为可恃,勿以将来危乱为可忽,宗社幸甚。
”神宗盛怒,想要在大殿之上杖责冯从吾。
恰逢仁圣太后寿辰,加上阁臣们竭力化解才得以倖免。
随即便告老还乡,后被起用为巡查长芦等地盐政。
冯从吾洁身自好,任内惠利商人,违法乱纪之事均有所收敛。
不久,冯从吾返回京师,适逢神宗因军政之事大罢谏官。
冯从吾也因而被革职,仍然是因为之前上疏谏言的缘故。
冯从吾生性纯朴诚实,有志于濂、洛之学,受业于许孚远。
罢官归乡后,闭门谢绝客人来访,拿来古代贤人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体察考验自己的身心,学问造诣更加精深。
在家闲赋了整整二十五年。
万历四十八(1620年)明光宗登基。
冯从吾被起用为尚宝卿,后晋升为太仆寺少卿,因为兄长去世而未赴任。
不久改任大理寺少卿。
天启二年(1622年)擢左佥都御史。
不到两个月,又升任左副都御史。
廷议梃击、红丸、移宫等三大案,冯从吾说:“李可灼以至尊尝试,而许其引疾,当国何心!
至梃击之狱,与发奸诸臣为难者,即奸人也。
”自此以后朝中群小皆畏惧他。
不久,与邹元标共同创建了首善书院,召集志同道合的人在这里讲学,给事中朱童蒙上疏诋毁书院。
冯从吾说:“宋之不竞,以禁讲学故,非以讲学故也。
我二祖表章《六经》,天子经筵,皇太子出阁,皆讲学也。
臣子以此望君,而己则不为,可乎?
先臣守仁,当兵事倥偬,不废讲学,卒成大功。
此臣等所以不恤毁誉,而为此也。
”于是冯从吾再次称病求归,明熹宗温言安慰挽留。
但是给事中郭允厚、郭兴治又相继努力诋毁邹元标。
冯从吾又说:“臣壮岁登朝,即与杨起元、孟化鲤、陶望龄辈立讲学会,自臣告归乃废。
京师讲学,昔已有之,何至今日遂为诟厉?
”于是再次上疏请求归乡。
天启四年(1624年)春,起任南京右都御史,都接连推却不任。
被熹宗召见授予工部尚书。
恰逢赵南星、高攀龙等人相继离开朝廷,冯从吾连续上疏,极力请辞,熹宗遂同意其致仕。
天启五年(1625年)秋,魏党张讷上疏诋毁冯从吾,冯从吾被革职。
同乡人王绍徽向来对冯从吾怀恨在心,等到他成为吏部官员,就立刻派遣乔应甲任陕西巡抚,想搜集各种罪證获罪于他,但都没有收穫。
于是便毁掉了书院,推倒了圣贤塑像,将其扔到了城墙边角。
冯从吾不能忍受心中怒火,得病去世。
崇祯初年(1628年)明思宗恢复冯从吾官职,并追赠其太子少保,谥恭定。
与邹元标、钟羽正等人并称“西台三正人”。
黄琜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黄琜(16世纪—1610年),字玄成,号凤东、凤署,浙江绍兴府馀姚县人。
黄琜本名黄应玄,孺名黄学,是追赠太仆寺卿黄曰中的同辈、万历丙辰进士黄尊素的族父,为国子监生员时经义有名气,但间中偏离规矩,万历十六年(1587年)中浙江乡试举人第十四名,之后某次参加会试中,考官陶望龄拿出一份考卷对同僚说:「这一份卷必定是馀姚黄应玄的。
」拆去糊名果然如此,他得知后为之折服,于是拜对方为师。
其后他担任北通州儒学学正,到三十八年(1610年)会试中式第四十七名,成第三甲二百十一名进士,授文林郎,不久去世,葬在慈溪黄土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四川南充人,字平倩,一字昭素。
万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时同馆诗文推陶望龄,书画推董其昌,辉诗及书与之齐名。
袁中道称其诗奇而藻,但佳作多散佚。
官终少詹事兼侍读学士。
有《贻春堂集》、《铁庵诗选》。
槜李诗系·卷四十
字平倩南充人官少詹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平倩,一字昭素,南充人。万历己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少詹事兼翰林侍读学士有怡春堂集
维基
黄辉(1562年4月12日—1612年),字平倩,一字昭素,号慎轩,四川顺庆府南充县人,明朝文学家,公安派成员之一。少时在顺庆府金泉书院读书,入翰林任瀚门下。万历四年丙子中乡试,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中进士二甲二十四名。选翰林院庶吉士,十九年辛卯八月编修,推崇乐天、东坡诗文,是为“公安派”。迁右春坊右中允。万历二十五年,李贽居京郊,士大夫谈禅大盛。公安三袁、黄辉、江盈科等人在京结葡萄社,以禅证儒。大学士沈一贯憎恶黄辉等狂禅。二十七年己亥升右中允,充皇长子讲官,二十八年庚子升右谕德,三十年壬寅升右庶子,掌司经局。是年,李贽遇难,同年十月,黄辉请辞归里。万历三十九(1611年),升少詹事兼侍读学士,万历四十年(1612年),卒于官。葬南充县东十五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僧。常州府宜兴人,俗姓蒋,字觉初,号密云。崇祯中住持天童寺。有《天童语录》。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密云。姓蒋。宜兴人。生即端严。总角时。念世无常。勤持佛号。偶见坛经。宗门向上一路。觉有入处。凡山行及穿城历市。咸事参究。一日负薪过山。触积薪而省。闻禹门传。演法龙池。往侍薙染。阅三年。每自勘心境对立。以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语。请益。往往被诃。抱愤成疾。因闭关。池过关前。话及有心无心之旨。师呈偈云。心心即自心。有无皆自心。有无皆自心。无心无自心。池未许可。又三年。命监院务。奋发精进。忽于铜官山顶。悟情与无情。焕然等现。遂往觐龙池于都门。池心折之。因以无住法。嘱师南游。自双径。两目。天台。为诸名宿。开发积疑。莫不惊叹。得未曾有。迨池归。叩师以扶持佛法。师呈赏罚都与三十棒之偈。池笑付拂。未几。池迁化。师感法乳恩深。心丧三年。茕茕在疚。触目注存。大明万历丁巳。远涉匡衡。还息于天台通玄寺。宗风大播。次年应金粟请。依荆榛。餐葵藿。龙象竞归之。不踰时。轮奂𨔛起。悉具丛林规制。食以万指。凡师。所过。缁素瞻礼者。喧填杂沓。每至遮道不得行。其山川阻隔。从数千里外。勤尺寸以请者。师为之发蒙导滞。一如亲承热棒。而声教四讫。崇祯庚午冬。自黄檗归金粟。四方归依者益众。昌治入室授法名通昌。司李黄元公。请住天童。昔天童山。巍冠五山。及到。因洪水漂没。丹崖翠璧之间。遗构萧萧。遂任缔造之役。积十年。台阁崇隆。堂室复叠。望之若云蒸霞郁。瓢笠济济。三倍金粟。师修列祖塔竟。即有退藏之志。一生开示。举从前千七百则公案。悉落麈尾。而斩葛藤。拨开云雾。其接引者。自王公长者。以至厮隶末流。五比丘。十弟子。以及一阐提辈。统以慈光摄受。如偶成偈云。十方世界恣横眠。那管东西南北天。惟我独尊全体现。人来问著只粗拳。其著述者。为法證辨。如钟声镜影。不堕语言文字之障。共创复者法幢所贲即为宝坊。而一杖一拂。飘然物外。绝不作一住相。崇祯辛巳。田太傅。承皇贵妃田氏命。躬赍紫衣入山。祈师演法。因请住留都大报恩寺。师以衰迈力却之。是年七月之七日。示疾。跏趺而逝。全身塔于天童南岗。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禅师。
讳圆悟。
字觉初。
自号密云。
宜兴人也。
明嘉靖丙寅。
生于蒋氏。
师生八岁。
知世相无常。
年二十六。
发宿慧。
二十七负薪有省。
三十弃家。
又四岁为僧。
四十桐棺悟道。
又六岁。
得受记莂。
五十二开化龙池。
于是。
六建法幢。
示寂之年。
七十有七。
然生不为家。
四海归之。
老不奉诏。
朝廷慕之。
及不忘慈。
今古戴之。
窣堵不虚尊。
人天共享之。
实为龙池之真乳。
溯滹沱而拓曹溪。
远绍鸡足之正裔也。
师初弃家。
赤手空肩。
走事幻有传禅师。
传嘉其志节。
喜而度之。
为大沙门。
当机辄不爽旨。
众皆惊异。
师终不自肯。
心苦神劳。
且代众役。
不知有己。
偶过桐棺山顶。
豁然大悟。
情与无情。
焕然等现。
觅纤毫过患不可得。
时传公已居燕都。
师即趋省传公。
公见乃大喜。
喜师可倚以支我临济也。
经二载辞还。
南上天台探禹穴。
因与周公汝登陶公望龄王公舜鼎。
本色相见。
脱略窠臼三公甚敬服。
越之有道缁素。
争识师焉。
传公还龙池。
师因归省。
公问。
你到诸方。
会见甚么人。
师顿脚拍膝。
以对公。
公笑曰。
许多时一些气息也无。
师曰。
和尚疑则别参。
公挝鼓集众。
付师衣拂。
复召入杨前。
以扶持佛法。
勉师力行。
以报先宗师。
即呈偈曰。
若据某甲扶佛法。
任他○○○○○。
都来总与三十棒。
莫道分明为赏罚。
时年四十有六矣。
三载传公迁化。
又三载。
众请继席龙池。
自是意缘移徙。
酬香之会。
有六。
计二十六年。
掀翻露布。
洞示真元。
座下蹴踏。
常足万馀指。
师则当轩据座。
威震狮猊。
海内英灵。
饮气自失。
凡刹竿树对。
成大宝坊。
不许门下干倚王公。
尝语学者。
贞观响道欲瞻风彩。
上表逊谢。
往返三四。
引颈就刃。
神色俨然。
吾敬道信大师。
茅茨石室。
累烦圣主。
且请前行。
吾从别道。
澡身净发。
结跏趺逝。
吾敬汾阳无业。
休心息念。
断绝攀援。
赐紫及号。
力陈昔誓。
收付有司。
恬然受刑。
吾敬芙蓉道揩。
牢著草鞋。
腰包住院。
去就之间。
轻同学子。
不为蚖蛇恋彼窟穴。
吾敬应庵华祖故。
师生平。
意有不可。
撩衣即行。
首住龙池五载。
一日因事上堂曰。
者里无人證明。
且向别处寻讨。
下座。
便去。
次住天台古通玄寺。
茅堂草座。
法政冰霜。
晨暮参请。
间不容发。
虽三载而日新。
海盐金粟。
使符至再。
师悯其迫切。
曳杖赴之。
居六载。
无作无为。
崇成大厦。
床历几满千辈。
名卿达士。
一目相遇狞拳辣掌之下。
掉臂而去者夥矣。
有挟贵而问道者。
师辄掌之。
贵人曰。
和尚独不欲获法乎。
师曰。
山僧法也无。
护个甚么。
又连掌之。
断际故山曰。
黄檗者。
鼓寂钟沉。
闽人来请。
师不忍先迹零落。
篮舆度岭。
仅五阅月又拂衣。
则明州黄司理端伯。
以鄮峰育王寺。
而待驾焉。
黄公又考。
太白名山。
为历祖庭。
废之已久。
遂与有道绅士俱怆然。
先以意容。
恐师腊高。
师慨然移锡。
至天童古佛殿基曰。
虚空作殿。
日月为灯。
且道。
是甚么人境界。
还会么。
设或未会。
且看新长老。
撒开坐具。
大展三拜。
于是十一载。
天龙失守之区。
历祖藏身之处。
无不斩新扶起。
壮甲东南。
翼集鳞宗。
蔚为僧海。
其得髓之子。
一十二人。
然点胸自许。
招手横趋者。
不可胜计。
崇祯辛巳。
天子命外戚田公弘遇。
赍香赐紫。
徵住金陵报恩寺。
师固以老辞。
退卧通玄峰顶。
天下图其顶相。
书其名号。
而亲之。
壬午七月七日辰。
犹巡寮视务。
午刻宴然示化。
塔于天童南山。
缁素奔送者万人。
临圹恸而失声。
声震山谷。
清顺治庚子。
住天童门人弘觉禅师道忞。
编师六会语录。
进颁大藏。
赞曰。
斗柄东指。
鼓腹讴歌。
于不识不知之中。
即释氏儒童。
难赞辞焉独今之薄海内。
外据大宝坊。
横说竖说者。
操鈯斧于山边水边者。
皆师法会中人也历考少林至杨岐。
其世十七。
杨歧二十有三世以得师。
其间法利之普。
如师者几何人哉。
今丛林公论。
以曹溪高峰永明大慧等。
类师始末。
呜呼虽实录也无。
乃琼枝析玉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一
释圆悟,字觉初,亦号密云,姓蒋氏,宜兴人也。
父曦,母潘氏,家世田作。
悟生而渊穆,不逐尘戏,八岁便知佛号,稍长樵耕给养,归则独处,颇切世相无常之想。
既冠,诵经怿然默记,尝负薪入市,释肩横陈,积柴面前侧立,竟日若不见人。
壮岁置妻孥,从龙池山禹门寺幻有传祝发,数载勤劳,多所未彻。
一日,过铜官山顶,秋爽天高,豁焉开朗,凝膺涣释。
时传已入都北来,觐之。
二祀而归,礼天台,探禹穴。
海门周公汝登唱道东南,以宗传證圣学,与悟深相契结。
祭酒陶公望龄、司空王公舜鼎,交参扣击,悟之道法遍于东海,自兹始也。
传归龙池且老,以衣付悟。
由是六坐道场,龙池、通玄、金粟、黄檗、育王、天童,临济之传称中兴焉。
初之金粟也,梦旂亭下有大井,可饮千人,一丈者指曰:“是师住处。
”盖金粟故千人井。
悟居六年,食指盈万,果符斯兆。
天童古刹,岁久荒芜,悟为完饰,高檐触云,连阁四周,金田香界随地涌出,又壤接海宇,轮舶交至,南诏北貊,重译炷香,近古以来所未有也。
崇祯癸巳,天步方艰,物多疵疠,国戚田弘遇奉御香祈福普陀,随赍紫衣赐悟。
又以南都大报恩寺属悟住持,以老病辞。
逾年,寂于天台通玄,还塔天童南山下。
清室龙兴,嗣法弟子道忞于顺治乙亥应召入京,奏悟道行,天语咨嗟,有生不同时之叹。
又进曾鲸所绘遗像呈入御览,复命供奉。
王国材临摹二帧,世祖雅善丹青,亲为著墨,赐藏天童,谕所编语录采入大藏,其眷慕如是。
康熙四十四年,赐谥曰“慧定禅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上虞人,字用言。
嘉靖二十三年进士。
官至太常寺卿。
仿《论衡》著《山堂随钞》,以所属有金罍山,陶望龄为删汰其书,改名为《金罍子》。
维基
陈绛(1513年—1587年),字用阳,号罍山,浙江绍兴府上虞县人,民籍。嘉靖十六年(1537年)丁酉科浙江乡试第六十一名举人,二十三年(1544年)甲辰科三甲进士。曾任彰德府知府、青州府知府,四十一年(1562年)五月升山东按察司副使、兵备宁前。四十三年(1564年),重修辽东广宁城,共官军六千八百一十四名。复除广东按察司副使,隆庆四年(1570年)三月升江西右参政,转福建右参政,五年(1571年)正月升福建按察使,再升山东右布政使,十二月升江西左布政使。以考察不及,万历二年(1574年)六月调任四川左布政使,三年(1575年)四月升光禄寺卿,九月转直隶应天府府尹,被礼科左给事中陈耀弹劾庸老,遂乞休归里。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