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圆悟

相关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二
释本画,字天岳,别号寒泉子,姓萧氏,蕲春人。
幼性聪慧,年方四周,听塾师诵书,随声咿唔,曰:“我亦能诵。
”试之果然。
因令从读,日数百言,颖异迈俦。
稍长,随父避寇匡卢,恍然旧游,白父出家,就大林慧剃染,锐志苦学。
偶尔婴疾,乃礼诵习禅,以资静摄。
因阅镫录“藏身处灭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怀疑不已。
一日晓起,宿鸟飞鸣,有省。
时往参雪峤信于开先,问:“某也坠地二十年,未知坠地事。
”机语契合,从兹服膺。
后依山翁忞于布木台,会天童密云示寂,相随过四明,乃于龛前受具足戒。
明年,忞继席,尝于侍立次,问:“大慧谓:参禅贵得命根断,若命根未断时如何?
”忞喝曰:“汝识何为命根!
”乃豁然而悟。
后再参信于云门,书云门大树授之。
又参箬庵问于夹山、玉林琇于大雄,皆器重之。
忞往台州广润时,招画至,忞即升座告众,授以衣拂。
后结茅于黄石岩,三年移牧石庵,首开法于龙门。
迁海会,历杭之佛日清流,越之平阳,尝再至焉,为日最久。
康熙丙子,延居天童,年已七十六矣。
圣祖南巡,赐宸翰石砚诸物至山,画对使赋诗,恭谢盛典。
癸未冬,营寿藏于东谷。
乙酉春,搆归来庵退休,命弟子伟载乘主院事。
是冬,书偈云:“辞世向谁辞,西方太远哉?
不如遗蜕葬山阿,日听长松响天籁。
”伏枕数日,吉祥而逝,寿八十五,腊七十三。
有《六会语录》及《牧石吟诗卷》《直木堂》《晚云楼》诸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河东虞乡人,俗姓梁。年十三,初听《涅槃经》,即通文旨。及长,广读各经,义解益深,德行兼善,为海内名僧所重。太宗贞观八年,召住弘福寺。有《涅槃经》、《摄大乘论》等义疏。
全唐文·卷九百四
灵润。俗姓梁氏。河东虞乡人。隋仁寿中出家太岳灵岩寺。贞观八年住京师宏福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俗姓梁。
河东虞乡人也。
家十兄弟。
皆同产。
其间三者愿入道。
父曰。
但习诵观音经。
苟先忆持则听。
润执卷从旦至午。
即忆持。
不少忘。
遂获落发。
依灵粲法师住兴善寺。
年十三禀涅槃。
年十五。
登座。
如宿齿。
仁寿间。
诏其师粲。
送舍利于怀州造塔。
而润徒行相随。
乞食自给。
悉辞去官费。
议者韪其持守。
过泰山。
从灵岩寺副师。
习般舟定。
于时同志五百人。
独润于行坐无替。
顷之受摄论于道奘法师。
仍事奘师。
为和尚。
而登具焉。
年二十三。
反锡京邑。
会智念法师。
方弘小论。
又抠衣轮下。
有辨相法师者。
学兼小大。
于净影寺造摄论疏五卷。
门人五百。
其能竖义者二百。
相与徵诘。
而润始造之。
奋发奇论。
一座叹伏。
辨行法师尤钦挹。
大业初忽属风疾。
后虽勿药而虚幻之相愈益厌。
卜终南之北。
澧鄠之间。
玉山之下逝。
将与沙门空藏慧琎智信智光等。
游于丛祠野冢。
鬼魅群号族啸之地。
以终其身。
大业十年。
诏入鸿胪馆。
教授三韩僧。
并于所居寺。
翻译经本。
季年。
四海横溃。
有司禁僧。
毋外出。
于是归隐兴善寺之西院。
自课迄三年。
迁蓝田之感化寺。
慧定禅师
沙门志超等。
一食燕嘿。
终十五载。
时岁荐饥。
宾侣过从。
菽麦共餐。
法会之盛。
虽灵粲师亦歆羡焉。
唐兴诏任兴善住持事。
润以素所托迹。
不敢辞。
贞观八年。
诏迁弘福寺。
就翻译。
仍职證义。
此其大略也。
若其间患难困苦。
皆适有天幸。
不至狼狈。
岂非其善缘所感。
阴相之力耶。
尝以护法罪流欢州。
诏安置洛东。
道俗趋向如初。
疏报京邑。
门人云云仆射房玄龄见之叹曰。
词理恳款。
有其名者。
必有其实。
信哉。
讲涅槃七十馀遍。
摄大乘论三十馀遍。
维摩胜鬘起信等论。
不算。
皆有义疏行世。
其义疏如摄论之黎耶。
真俗无相无生观等。
特异诸说。
弟子净元嗣。
沙门智衍。
其族侄也。
幼承教勖。
善涅槃摄论住蓝田之法池寺。
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义解篇十一
释灵润。
俗姓梁。
河东虞乡人也。
家世衣冠乡闾望族。
而风格弘毅统拟大方。
少践清猷长承馀烈。
故能正行伦据不肃而成。
昆季十人秀美时誉。
中间三者齐慕出家。
父告子曰。
但诵观音。
先度即当许也。
润执卷便诵。
一坐不起。
从旦至中。
文言遂彻。
便预公度。
依止灵粲法师住兴善寺。
粲有正行备于别传。
年十三。
初听涅槃妙通文旨。
将及志学销会前闻括悟新理。
便登讲座宣释教意。
部分科宗英秀诸僧。
咸欣其德。
加又钦重行禁。
动静惟安。
不妄游从常资规矩。
所以兴善大德海内名僧。
咸相顾而言曰。
此沙弥发踪能尔堪住持矣。
于后深心至道通赡群师。
预在见闻包蕴神府。
当即斧藻人法圭璋解行。
皆统其本支该其成败。
仁寿感瑞怀州造塔。
有敕令往。
官供驿乘随师东赴。
乞食徒行独无受给。
既达河内。
道俗服其精通敬其行范。
所有归戒并从于润。
当即名厉河北誉满京师。
闻泰岳灵岩寺僧德肃清四方是则。
乃杖策寻焉。
既睹副师遂从咨训。
乃习般舟行定。
无替晨昏初经三七情事略疲。
自斯已后顿忘眠倦。
身心精励遂经夏末。
于时同侣五百馀人。
各奉行之互相敦励。
至于解坐同行无几。
惟润独节秀出情事莫移。
皆不谋同词敬称徽绩。
时父任青州益都令。
外祖吴超任怀州怀令。
堂祖吴同任齐州山荐令。
姨夫侯援任曹州金乡令。
并润之宗族内外亲姻。
虽经还讲肆游其所部。
事逾行路一无过造。
及生缘背丧。
或有悲慕邀延者。
润情若风传。
不往登践。
斯割爱从道。
皆此类也。
有道奘法师。
擅名海岱讲摄大乘。
又往寻焉。
时未具戒早飞声采。
周流法席文义圆通。
问难深微称传元宰。
预是同席心共揖之。
既承师有本。
即奉奘以为和上。
大戒已后方诣律司。
十地诸经略观文体。
年二十三还返京室。
值志念法师正弘小论。
将欲博观智海。
预在听徒。
有辩相法师。
学兼大小声闻于天。
摄论初兴盛其麟角。
在净影寺创演宗门。
造疏五卷。
即登敷述京华。
听众五百馀僧。
竖义之者数登二百。
润初从关表创预讲筵。
祖习异闻遂奋奇论。
一座惊异侧目嘉之。
登有辩行法师。
机论难拟处众高谢而敬惮焉。
虽则负誉帝京。
而神气自得。
或讥毁达其耳者。
曾若不闻。
以道镇心情无喜怒。
末法攸寄诚可嘉焉。
大业初岁风疾暴增。
后复本心更精新业。
又恐报倾旦夕不守本怀。
讲导世流往还烦杂。
遂脱略人事厌俗归闲。
遂往南山之北西极澧鄠东渐玉山。
依寒林头陀为业。
时与沙门空藏慧琎智信智光等。
京邑贞干同修出离。
既处丛塳。
鬼神斯恼。
或被推荡偃仆。
或扬声震叫者。
润独体其空寂宴坐如空。
诸被娆者皆来依附。
或于深林旷野狼虎行处。
试心安止都无有畏。
当遵此务尽报传持。
属大业末年不许僧出。
遂亏此行。
乃还兴善托于西院。
独静资业一食入净。
常讲涅槃众经。
慧定禅师等。
归依受业相率修课。
不出院宇经于三年。
结侣渐多行清动众。
时僧粲法师。
一寺顶盖。
锐辩无前抗衡京国。
乃率诸翘望五十馀僧。
来至法会详其神略。
人并投问玄隐之义。
润领宗酬答位判泠然。
咸共欣赏妙符经旨。
尔后誉传光价。
众聚相从。
既懿业内传。
将流法味。
大业十年。
被召入鸿胪教授三韩。
并在本寺翻新经本。
并宗辖有承不亏风采。
会隋氏乱伦道光难缉。
乃隐潜于蓝田之化感寺。
首尾一十五载。
足不垂世。
离经专业。
众请便讲以示未闻。
春秋入定还遵静操。
沙门志超。
抗节禅府。
闻风造展。
遂等宿交。
相师念定欣从语默。
时天步饥馁道俗同沾。
化感一寺独延宾侣。
磨谷为饭菽麦等均。
昼夜策勤弘道为任。
故四方慕义归者云屯。
周赡精粗无乖僧法。
共餐菜果遂达有年。
斯诚至德冥符。
兼济有日矣。
润以化洽外流道声载路。
兴善本寺敬奉芳尘。
上陈敕使请充寺任。
便不守专志。
就而维之。
贞观八年敕造弘福。
复被徵召。
即现翻译證义须明。
众所详准又当斯任。
至于词理有碍。
格言正之。
同伦糺位。
斯人最上。
京邑释门寔惟僧杰。
初润隋末在兴善院感魔相娆。
定志不移。
冥致善神捉去。
经宿告曰。
昨日魔子依法严绳。
深知累重自感而死。
若此徵应其量难纪。
武德七年时住化感。
寺主智信为人所告。
敕使围寺大显威权。
润曰。
山居行道心不负物。
贤圣所知计非所告使人逾怒。
忽有大风雷震。
山崩树折。
吹其巾帽坐席。
飘落异处。
人众丧胆遂求悔过。
润曰。
檀越有福能感幽灵。
斯之祥徵昔来未有。
使者深愧释然事解。
贞观年中与诸法侣登山游观。
野烧四合众并奔散。
惟润安行如常顾陟。
语诸属曰。
心外无火火实自心。
谓火可逃无由免火。
及火至。
润熸馀自敛。
据事以量。
知人难矣。
后住弘福。
有僧因事奉敕还俗。
复经恩荡情愿出家。
大德连名同举得度。
上闻天听。
下敕深责投诸南裔。
驩州行道。
于时诸僧创别帝里无非恸绝。
润独安然容仪自若。
顾曰。
三界往还由来恒理。
敕令修道何有悲泣。
拂衣东举忻然而趣。
道俗闻见莫不叹服。
寻尔敕追洛东安置。
化行郑魏负帙排筵。
弘阐涅槃十有馀遍。
奥义泉飞惠流河洛。
乃报京邑门人疏曰。
吾今东行略有三益。
一酬往谴。
二顺厌生。
三成大行。
吾有宿累蒙天慈责。
今得见酬则业累转灭。
惟加心悦何所忧也。
愚夫痴爱随处兴著。
正智不尔。
厌不重生。
夫净秽两境同号大空。
凡圣有情咸惟觉性。
觉空平等何所著也。
自度度人俱利之道。
举人出家依道利物。
愿在三有普济四生常无退转。
三益如是汝等宜知。
各调诤根业与善而住。
吾无虑矣。
仆射房玄龄遇之。
称叹累息曰。
大德树言词理俱至。
名实之副诚所望也。
不久敕追还住弘福。
居宗扬化。
涅槃正义惟此一人。
然其爰初入道。
奉节不亏持操摄仪。
魁质雄雅形器八尺。
动静温和挺超联类。
十三离俗更不重临。
二亲既崩弟兄哀诉。
情守自若曾无动容。
但为修冥福设会千僧。
再度尽京。
施悲田食而已。
至于世情得丧浮艳彫华。
既不附心口亦无述。
时俗往还直知叙对。
皆绝供给随言将遣。
前后所讲涅槃七十馀遍。
摄大乘论三十馀遍。
并各造义疏一十三卷玄章三卷。
自馀维摩胜鬘起信论等。
随缘便讲各有疏部。
而玄义备通颇异恒执。
至如摄论黎耶。
义该真俗。
真即无念性净诸位不改。
俗即不守一性通具诸义。
转依已后真谛义边即成法身。
俗谛义边成应化体。
如未转依作果报体。
据于真性无灭义矣。
俗谛自相有灭不灭。
以体从能染分义灭分能异体虑知不灭。
及资粮章中。
众师并谓。
有三重观。
无相无生及无性性也。
润揣文寻旨无第三重也。
故论文上下惟有两重。
舍得如文。
第一前七处舍外尘邪执。
得意言分别。
第八处内舍唯识想得真法界。
前观无相舍外尘想。
后观无生舍唯识想。
第二刹那即入初地。
故无第三。
筌约三性说三无性。
观据遣执惟有两重。
至如本识三相自相受熏。
依他性中说有总别三灭。
又四涅槃离合义异。
两处三种熏习体无有别。
诸如此等有异诸师。
存废之旨陈具章疏。
弟子净元。
神睿卓越。
博要之举振绩京畿。
讲释经论亟经载纪。
铨辩名理响逸学门。
加以性爱林泉捐诸名利。
弊衣粗食谈玄为本。
元以润之立义。
建志寻求。
转解传风被于当世。
有僧法御。
道定人也。
梦见净元。
两手极大执印凭案。
若有所通。
寤以告之。
正披此义。
即因而遂广。
乃成王路矣。
沙门智衍。
即润之犹子也。
幼携入道勖以教宗。
承明词义深有会击。
讲摄论涅槃。
近住蓝田之法池寺。
统律成匠亟动时誉。
然有法以来。
师资传道其宗罕接。
惟润之绪。
继美前修亚迹安远。
斯尘难济。
见于今日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本晢,字山晓,姓魏氏,长寿人也。
父国琦,家世儒素。
母杨氏梦梵僧授如意而生。
晢髫年有出尘之志,见梵经佛像辄生敬爱,投近邑定慧寺薙染。
初学《法华》、《楞严》,精究义旨。
年十九,下三峡,至金陵听讲,时以所学质法侣,辨晰折衷,同席有声者推服焉。
天童密云至长干,往谒,不会所问,遂弃教参禅。
得报恩大觉指示,疑情辗转,发愤研求,顿释所怀。
遂渡钱塘,参山翁禅师于云门,得契,随司职广润,深自晦藏,结茅东海郁州山中七载。
杜绝人事,愈厉操行。
复移西冷法华山,以“啸堂”名其庐。
山翁再主天童,招充首座,即付以衣钵。
清初入关,雅崇释典,随侍山翁,应诏入都。
陛见之日,世祖优眷,特赐紫僧伽黎。
开法隆安寺,驾临丈室,屡相问證。
复举浮山初参叶县事,淳谕众僧,亲近有道。
尝幸隆安,面承奖训,称其法范森严,风徽远鬯,允足师表人天。
圣祖御宇,恩赐驰驿还山。
凡居禁庭,赐赍隆渥,封奉秘阁。
移主馀杭佛日,振兴凋敝,三载辞归。
复为名流邀居洞庭巴山。
既而重至佛日,继续三载。
康熙壬子,举住天童,湖海奔赴,座盈万指。
锤锻之馀,汇宋元诸尊宿语,成《宝积录》九十三卷,盖继其师残编未竟之志。
修葺殿宇,及诸祖塔,浚万工池,复古山门,增置田亩,勤劬十载。
屡思退休,而众志固留,复力任五稔,以弟子元静代席。
康熙丙寅仲冬示寂,塔陶龛于青凤峰之麓。
所撰有《奏对录》、《全录》、《后录》,诗有《啸堂初集》、《偶录》、《叠秀轩集》。
甬上葛同果叙其语录,谓“其风味似大觉琏焚龙脑钵,政黄牛去国士筵。
而其调护心宗,申晰大义,则虎邱隆、明教嵩,柔刚并济也。
若其应机杼绪,游戏墨林,劳于求贤,精于付授,梵海之砥柱,末法之针石”,斯可谓知言矣。
遂宁李侍郎仙根铭其塔焉。

人物简介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号五峰。陕西人。律身严谨。遇事精勤。一夕与天童话次。童蓦伸脚曰。你作么生。师以脚踢之。童笑曰未在未在。师曰和尚道看。童倒卧。师曰。也只是困。童曰。你又与么去也。师礼拜。一日辞行。童握拂曰。唤作拂子则触。不唤作拂子则背。不得拈起。不得放下。不得不语。不得无语。不得错举。若不错举。即分付汝。师连跳两跳曰。不要不要。童曰。犹是乱叫乱跳。更试举看。师转身曰。某甲去也。童乃付。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一
释如学,字无为,晚号五峰。
姓任氏,临潼人。
降生之辰,白光满室,与佛生同日,故莲胎含素,鹤骨出尘,有自来也。
年二十,恃怙并失,薙发五台,从天齐师观修净业,昼夕思维向上,以了生死,斯心未安,决志行访。
始谒熊耳无言,即往圆戒于澄律师,依止律堂,勤披藏卷。
复遍游金刚台、虎跑、伏牛、终南,行力艰深,境界叠更,自得解释。
历抵黄檗、匡庐、云门、径山,还至龙池参密云悟,深契法旨,及从入天台通玄,亲承煆炼,屡临血捧,机不放过。
久之,入室请辞,握拂云:“唤作拂子则触,不唤作拂子则背,不得拈起不得放下,不得下语不得无语,不得错举,若不错举即分付汝。
”学即跃起云:“不要不要。
云:“犹是乱叫乱跳,更试举看。
”乃转身云:“学今去也。
即付之,承受记别去。
后省于金粟。
崇祯辛未,来主大沩同庆,斩石诛茅,仅蔽风雪,从侣朋兴,宗绪丕振。
癸酉,出山将行化于五台,至金陵,为余集生中丞请说法祗陀林,吼声弘亮,四众惊服,东南望为大法幢。
无何,自期厌世,是秋七月二十二日示寂。
先以手书入山属法于养拙明使主沩山,示众偈云:“痛举钳锤为阿谁?
可怜漆桶自狐疑。
为伊结下来生债,五夜霜花开玉墀。
”依法阇维,塔于大沩,羊城陶汝鼐为之铭。
先是,崇祯戊辰有圆上座者,骑犊披榛,把茆晏坐,觇枯杏复芽之异。
明年,大宗伯李公 腾芳来访白牛寻源黄木,与圆公一宿树下而去,属同游者陶子汝鼒作记,胡子懋选造庵得前令周公瑞豹所请,复官田三十馀亩供香积,咸钦聚石之风,颇忆画灰之语。
俄而学至,才举南宗,遽还中印。
时有金铜瑞像,宫绣幢幡,赍自行僧,出于大内,诸方闻者莫不谓“大沩之山兴复有日也”。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八
释性愿,字虚白。
姓林氏,江阴人。
少而颖异,记诵不忘,与群儿游,未尝嬉戏。
年十五,随父过城山,访无生大德,欣慕禅林,恳求二亲,允从出家。
天童密云开法黄檗,多以棒喝接人,心甚疑之。
有超宗自槜李还,与人言,举临济参黄檗三棒因缘,性闻之跃然,始知知识用处,回出常情。
因励志参究,尝诣狮岩叩隐元,见而契之,及应黄檗携之入山,遂登戒具。
又往参金粟费,问:“蚯蚓斩作两段,佛性在那一头?
”性请开示,即蓦然一棒,直得迷闷盈臆,寝食不宁,欲彻此怀。
因看《百丈政禅师语录》老宿见日影透窗问䛡因缘,忽有省,乃颂曰:“窗就日兮日就窗,现成一物露堂堂。
房中有客好归去,莫向渠侬问短长。
”呈似西堂玄密,密曰:“何物露堂堂?
”性举拳示之曰:“见么?
”密击一棒云:“且道,是赏、是罚?
”性喝,密亦喝,遂作礼而退。
俄随密回闽,住芙蓉。
密寂,复还檗山,后住长乐德成岩。
忽忆古人云“差别未明,住山无益。
”重诣黄檗,更进侍寮。
潜鞭密练,益臻玄奥。
及隐元乘桴浮海,倡道扶桑,性乃潜处松溪白云庵。
隐元遣使,航海万里,付与法衣以表信。
寻有江西之行,路出宁化,缁素恳留,重兴东山古刹。
寺前长桥久颓,行者病涉。
乃募千金,先为筑造,鼎建寺宇,规制弘丽,遂为甲观。
落成未几,黄檗耆宿以玉融檀信敦请继席。
性至,重法剔蠹,拣魔辨异,登堂演说,如香象渡河,径截逆流,鹅王择乳,不事乱唼。
以故诸方翘仰,龙象骈趋。
有浙僧冒称福严法糸,持数十金入山扫塔,性验其非是而郤之。
有楚僧频以怪异惑众,领宰官善信至寺设宴,性疾其邪,斥之而逃。
时或以为执拗,后两僧皆败露,人始服其卓识。
居山十载,怡养恬静,气韵孤特。
而诱进初机,唯恐不及。
挫败类之偷心,指学人于实地,皆从自證中发用,真切生平。
法利所获,悉付司库。
及将迁化,囊钵空悬。
以康熙十二年癸丑六月十四日示寂,得年五十有八,坐夏四十三,塔于黄檗宝峰山。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天隐禅师者。
讳圆修。
出荆溪闵氏。
说法磬山报恩。
初与天童悟禅师同出龙池传之门。
是师为笑岩真孙也。
师幼明敏。
生知佛乘。
常以心斋报母。
然留连俗谛。
几失前因。
一日过讲肆。
闻楞严经云。
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师惕然惊畏。
择龙池幻有传和尚。
而依止焉。
传示赵州无字话头。
师参之半载不发。
改看本来面目。
提撕猛切。
一日普请出窑次。
有觉所道者云。
闻常多菩萨。
出现于四大名山。
神通广大。
传公厉声曰。
我者里亦不少。
师佥曰。
如何是神通。
传曰。
快度砖来着。
师染指法味。
心不外缘。
经百馀日。
偶阅楞严。
佛咄阿难云。
此非汝心。
师脱然庆快。
如善财入弥勒大阁。
了释前疑。
及侍传公。
入城被喝。
便契临济主宾炤用之句。
于是。
上天界访云松。
过能仁谒文斋。
出没奇机。
不无可纪。
万历辛丑。
传合掩关于龙池曰。
汝既有新入处。
不妨更加精进。
他日利导有情。
则吾望足矣。
未几。
传公北行。
师怅然消遣关中。
惟拈颂而已。
于其古德公案。
如庖丁之解牛。
而无碍刃游也。
独疑乾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话。
复枯坐蒲团二载。
忍闻驴鸣。
大悟差别玄旨。
有偈曰。
忍闻驴子叫。
惊起当人笑。
万别与千差。
非声非色闹。
甲辰。
北省传公于燕京之普炤寺而师资深契合焉。
仍涉猎讲庭。
澜翻藏海。
探竿禅席。
料拣权宜。
住后常曰。
山僧南北往还。
亲近知识一十八载。
跋涉劳碌为己躬。
切无少怠也。
呜呼。
师之入道。
诚异今时。
故得处真实。
用处谛当。
常以虚空扑落地语。
酬僧理藏锋之问。
以湖州萝卜宣州姜。
酬事藏锋之问。
以有水皆涵月。
无山不带春。
酬理事藏锋之问。
以无手人行拳。
酬不涉理事藏锋之问。
又僧问。
如何句到意不到。
师曰。
言言见谛。
步步迷踪。
如何意到句不到。
师曰。
只在舌尖头尽力道不出如何是意句俱到。
师曰。
有时独倚庭栏上。
閒看梅花四五枝。
如何是意句俱不到。
师曰。
落花流水去。
空负浪游人师暮年。
从石磬山。
迁湖之报恩寺。
示众曰。
老僧住个破院子。
不能时时为众提持佛法。
赖土木瓦砾。
与诸人转大法轮。
发诸人大机大用。
诸人切不得当面蹉过。
若蹉过。
只知事逐眼前去。
不觉老从头上来。
一日俄集众谆诫。
复以后事付嘱及门上首。
趺坐俨然而寂。
瘗全身于报恩之左。
顺治戊戌。
大觉琇禅师。
应北诏时大会诸山。
移塔于宜兴之白云庵。
初师居右磬。
诸方有以临济玄要。
配合教乘。
作奇特商量者。
师[凭-马+氏]其惑。
常著书复问之。
并颂示诸识者。
其颂曰。
第一玄。
一字不加画。
分明是个贼。
咄咄咄。
咄处且最毒。
第二玄。
快手何曾先。
撒沙并撒土。
露露露。
露出娘生裤。
第三玄。
一曲江村岸。
风月随时看。
收收收。
收去个中流。
第一要。
蓦地忽一笑。
笑倒须菩提。
搀起迦叶老。
第二要。
袖里个金圈。
拈出是茎草。
瞬目牛吞了。
第三要。
伸缩谁能炤。
只手握双拳。
打得虚空叫。
师之提唱精奥。
大率如此。
其门贤箬庵问禅师。
编师全录流通。
天童悟
齐名于世。
赞曰。
世传曹溪下。
惟青原南岳应谶。
殊不知嫩桂者。
代不乏人也。
而石霜下。
有杨岐积翠也。
次出佛果之门者。
大慧虎丘也。
次无准下。
复出雪岩断桥也。
师既出龙池。
又与天童并驾。
化周宇内。
其久昌二桂。
凡五抽嫩矣。
其根芽悬谶于少林。
有以也夫。

人物简介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号汉月。
梁溪苏氏子。
十九圆顶于德庆庵。
廿九岁读高峰语录有疑。
历十馀秋。
闻折竹声。
忽然大彻。
天启甲子春。
天童悟
唱道金粟。
师往参焉。
值童上堂。
举僧问古德云。
朗月当空时如何。
德曰犹是阶下汉。
僧曰。
请师接上阶。
德曰。
月落后相见。
童乃顾师曰。
且道月落后。
又如何相见。
师便出。
童上堂。
举起拄杖曰。
举一不得举二。
放过一著。
落在第二。
掷下拄杖曰。
落二去也。
且一又如何举。
便下座。
师掣拄杖便行。
童归方丈。
师以拄杖呈曰。
此是打尽天下人底拄杖。
今日还却和尚。
童接得便打。
曰先打汝一个起。
师曰。
幸得还和尚杓柄。
童曰。
犹嫌少在。
又打数下。
师作礼而出。
住后上堂云。
攀跻不住忽然翻。
打破吾宗向上关。
剩得一双穷相手。
始知无法付人间。

人物简介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蔡。
长乐人。
生即绝腥。
依本里金钟寺。
道然本然两叔出家。
志存释典。
离蜀之江南。
入讲肆。
大明天启丁卯。
息肩当湖。
会毛俞诸公。
于德藏斋头。
谈楞严。
即留掩关阅藏。
适反送密云师语录。
展卷。
至参禅偈曰。
一念未生前。
试看底模样。
顿觉疑情猛发。
𥨊食俱亡。
至庚午春。
密老人过当湖。
因遣护关子传话。
嘱云。
教他关中莫妄想。
此心益疑。
不觉失足堕楼。
如梦忽觉。
便会一念未生前的道理。
遂破关。
走姑苏。
见密师于清凉庵。
力为参究。
时老人举世尊初生。
便解指天指地。
汝诸人。
犹向老僧拟讨甚么碗。
拽拄杖一时打散。
自此全身脱落。
深彻棒喝之旨。
乙亥冬。
于素履黄公园中付拂。
共 18 首上一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