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云岫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怀信。字孚中。姓姜氏。明之奉化人。初从延庆半岩全公。习教旨义。声籍甚。久之叹曰。教相繁多。浩如烟海。算沙徒自困耳。奚益。因改辙而力禅。参承诸名宿下语。多枘凿弗合。不胜愤悱。时竺西坦公。迁主明之天童。师奔质所疑。竺西一见。知为法器。厉色待之。不与交一语。师疑愈炽。自是依止不忍去。得豁然焉。天历间。住补怛洛迦山。迁大龙翔集庆寺。龙翔。元文宗潜邸也。及至践祚。建佛刹于其地。栋宇之丽甲天下。未几毁于火。昙芳忠公新之。功未竟而化。师乃出衣盂之私。补前未备。不日而集成功。虽以名德领钜刹。不效饰车舆盛徒御。以自誇衒。始终一钵萧然而已。会元政大乱。戎马纷纭。寺事艰窘日甚。师处之裕如。不以屑意。一旦晨兴。索兰汤沐浴。更衣趺坐。谓左右曰。吾将归矣。汝等当以荷法自期。励精进行。可也。言毕而瞑。侍者撼且呼曰。和尚去则去矣。宁不留片言以示人乎。师叱之而复瞑。侍者呼不已。师握笔书曰。平生为人戾气。七十八年漏泄。今朝撒手便行。万里晴空片雪。书毕而寂。时丁酉八月某日也。茶毗于聚宝山前。舍利如菽如麻。五色灿烂。虽烟所及处。亦累累然生。贮以宝瓶。光发瓶外。师赋性恬冲。喜溢颜间。生平未尝以声色忤人。人有犯之者。颔首而已。然进脩极勤。自壮至髦。默诵法华经一部。虽暑烁金寒折胶。无一日阙者。屡感莲花香。满院芬郁异。尝非世间者可比。当大明兵下金陵。僧徒风雨散去。师独结跏宴坐。目不四顾。执兵者满前。无不掷杖而拜。上尝亲幸寺中。听师说法。嘉师言行纯悫。特为改龙翔。为大天界。告终前一日。上统兵。驻江阴沙洲上。昼寝。梦师服褐色禅袍来见。上还闻迁化。衣与梦中正同。大悦。诏出内府帛泉。助其丧事。且命卜葬。举龛之夕。上亲致奠。送出都门之外。师说。有五会语录。行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怀信禅师者。
字孚中。
为明州奉化江氏之子也。
十岁求师于其亲。
亲命抱本入乡塾。
不二载。
诸籍了然。
竟罢读。
乃谋法华而诵之。
遂坚图出家。
荷任大法。
又三载。
师事法华院子思沙门。
以试经得度。
竺西坦禅师居天童。
信往谒之。
坦公瘦面如铁。
寻常热棒如雨点。
请益者。
隆冬亦战慄挥汗。
信虽年少。
从容入问大法。
坦器重之。
久经炉鞴。
信乃道通。
担垂问曰。
兴化打克宾。
克宾还有吃棒分也无。
信出对曰。
俊哉狮子儿。
坦深肯之。
未几坦公迁化。
信鸣众请云外岫补居天童。
信与击节酬唱。
拍拍是令。
每称之曰。
信公乃洞宗赤帜。
济室白眉也。
大定丙寅。
出住观音寺。
天历己巳。
迁居普陀。
至正改元。
天童席虚。
当事者必以致信。
信曰。
天童自哲人相继。
化后规制非旧观矣。
今诸公不弃山野。
山野惟据令而行。
诸公若以为可。
则山野以继述为志。
岂敢坚逊而累诸公行李。
如不便诸公。
请更议之。
众皆稽颡曰。
诺。
于是信莅天童。
积弊顿除。
法席不期而再振。
四方以贤誉归之。
当是时。
南北兵荒。
丛林多窘。
天童食堂盈千众。
安居不乏。
尚有馀粮。
以赈饥贫。
楚石琦公尝作偈与信曰。
长庚峰顶白云间。
捧劄西来笑展颜。
几叠岩峦围丈室。
万株松树绕禅关。
当年金碧谁将去。
今日天龙合送还。
老我恰如窥豹者。
管中时复见斑斑。
江表大龙翔寺行御史。
奉诏迎信。
信欣然自来。
时至正十四年甲午也。
越二载。
明太祖兵下金陵。
寺众风散。
信独趺坐不去。
顷之兜鍪蚁集。
信俨然在定。
如不知也。
及太祖入寺。
信合爪相迎。
太祖问曰。
众僧因甚不见。
信曰。
明眼难瞒。
太祖甚喜。
乃命招僧还寺。
太祖尝听信说法。
归为近侍曰。
龙翔信僧。
言行纯悫。
真太平有道沙门也。
遂改龙翔为天界。
命褒章而赐之。
信德腊虽高。
未尝以声色加学者。
学者自化。
信日课莲经七卷。
寒暑不间。
有僧问曰。
和尚诵经。
还解义么。
信曰。
清晨吃白粥。
而今又觉饥。
僧曰。
此语却与经文不合。
曰。
明眼师僧灼然犹在。
僧呵呵大笑曰。
和尚是甚么心行。
信曰。
且喜信受奉行。
丁酉元旦日食。
太祖召信问之。
对曰。
食后自明。
太祖又深喜。
复论古今符谶之理。
信曰。
圣哲以至公为心。
不求符谶。
而符谶自合矣。
愚昧以私欲为念。
虽凤麟昼现。
仍成怪物。
故曰在此不在彼。
太祖称善。
尽欢而罢。
八月二十四晨起。
沐浴更衣。
召众告曰。
吾行矣。
汝等当以荷法自期。
瞑目而逝。
侍僧撼且呼曰。
和尚不留片语。
以示人乎。
信复展目索笔书曰。
平生为人契戾。
七十八年漏泄。
今朝撒手便行。
万里晴空片雪。
乃瞑目长往。
时太祖督戎江阴。
前一日。
梦信告别。
及还金陵闻讣。
与梦合。
太祖甚嗟悼。
左右皆言。
前日梦。
金甲大人相报曰。
天界古佛入灭矣。
太祖益惊异。
赐帑金以资后事。
举龛日。
太祖临奠。
依法阇维于聚宝山前。
获舍利五色。
命贺齐叔。
为卜牛首山建塔。
又命儒臣铭之。
天童所塔者。
爪发衣履也。
初信承诏。
去龙翔天童。
左右谏曰。
当今扰攘兵戈。
有志者求入山林不暇。
师独受元主隆誉之名。
某等似不取也。
且天下事未知何若耳。
信答曰。
我汝均为佛祖儿孙。
力当撑拄佛祖家庭。
任缘赴感。
职宜然也。
若俱以祸福撄心。
埋身藏影。
岂大慈旷济之道哉。
且戈矛剑戟之场。
独非安乐邦乎。
于是愿起从行者甚众。
赞曰。
径山三代。
门庭施设。
虽各不同。
究其机要。
皆通权达变之宗匠也。
度公至老。
尚力图兴复。
信公至殁。
犹示应明主。
是其荷负祖道之任。
真难释肩。
如吴人游楚者。
病中闻之。
仍吴吟也。
先辈之苦心若此。
忽之可乎。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怀信,字孚中。
姓姜氏,奉化人也。
父尝为县校官,母刘氏,夜梦火星堕,室中有光如火,亟取吞之,俄而有孕。
及诞,状貌异凡,而性端凝,不妄举动,唯见沙门,辄喜与亲。
稍长,受三经于宋进士戴公表元,声入心通,经旨鬯达。
然不乐帖括,独企清幽。
年十五离家,从法华院僧子思,执童子役,已而祝发为大僧,受具戒于五台寺。
闻延庆半岩全弘三观十乘之旨,复与之游。
久之,且叹曰:“教相繁多,浩如烟海,苟欲穷之,是诚算沙,徒自困耳。
”即弃去,渡浙而西,凡过名蓝,辄往参叩,语多枘凿,不胜愤悱。
华藏竺西坦迁主四明天童景德禅寺,信随质所疑,竺西知为法器,厉色待之,不交一语。
一曰上堂,举兴化与克宾案问之,信拟曰:“俊哉,师子儿也。
”自是依止,不忍去。
竺西入灭,天宁云外岫,来继其席,命司经藏管钥。
文章渐彰,不可掩遏。
元泰定丙寅,行宣政院请居四明观音,策励徒众,珍惜时光,唯恐失坠。
天历己巳,迁住补怛洛迦山。
清望日崇,修行益苦,尝持一钵,乞食吴楚间。
镇南王具香华迎至府中,虚心问道,语中肯綮,且出菩提达摩像求赞,信拈豪挥洒,略无停思,而辞旨渊邃,王甚叹服。
宣让王亦遣使者奉旃檀香、紫伽黎衣,请示法要。
信随其性资,利而道之。
二王雄藩之望,首加崇礼,诸侯庶士,莫不望风瞻仰,施资填委。
姑苏产奇石,因求善工,造多宝佛塔十三成载归。
海东驸马都尉高丽王绎而吉尼、丞相撒敦,以行谊上闻,赐号为广慧妙悟智宝弘教禅师,及金襕法衣一袭。
至正壬午,主中天竺永祚寺。
天历乙酉迁天童,矢志振兴,百废具举,佛殿岿然,厥工甚钜,亦彻弊而更新之,丹辉碧朗,照耀海滨。
复造塔中峰,若将终焉。
己丑冬十月,江表大龙翔集庆寺虚席,行御史台奉疏迎信主之。
龙翔文宗潜邸,及践祚,改建佛刹,栋宇宏丽甲天下。
其住持若笑隐䜣、昙芳忠,皆一时硕德,励行《百丈清规》,为东南楷则。
亡何燬于火,忠竭力兴复海会堂,未就而化。
信初升座,提唱宗乘,万指所指,委蛇不迫,而玄机自融,无大无小,皆驩相亲戴。
因出衣盂私赀,缵续前功,不日而集。
会元纲失纽,天下丧乱,戎马纷纭。
寺院萧条,日见艰窘,信处之夷然,若不介意。
明室龙兴,初号吴国,大兵下金陵,徒侣风雨飘散,信独结跏晏坐,目不他顾。
执兵者满前,无不弃仗而拜。
太祖尝幸寺中,听信说法,嘉其道行,命改龙翔为大天界寺,以宠异之。
寺有逋租在民间者,官为徵集。
僧众日归,法施益盛。
一旦晨兴,索汤沐浴,更衣趺坐,谓左右曰:“汝曹荷法,自期励精进行,吾将归矣。
”言毕而瞑,侍者呼曰:“去则去矣,宁不留片言以示人乎。
”乃握笔书曰:“平生为人戾契,七十八年漏泄。
今朝撒手便行,万里晴空片雪。
”掷简而逝,时丁酉八月二十四日也。
寿七十八,腊六十九。
荼毗聚宝山下,舍利如菽,五色粲烂,烟所及处,亦累累攒珠,贮以瓶水,光发于外。
弟子致凯坎牛首山东麓为宫,藏之,建塔其上。
将迁之夕,明帝驻兵江阴,梦信褐服而来,问何之,曰:“将归,且告别。
”及还归,闻其寂灭,为之惊异。
乃出内府泉币,助其丧事,且亲致奠送于都门之外。
荣贶之加,近代无比。
著有《五会语录》。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日,东明寺僧,与释云岫同时(《云外云岫禅师语录》附录)。
(按:《哭云外老人》诗自注有泰定甲子八月二十二日,由此可推知卒年当在此之后。)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九
禅师名大證。
号无印。
鄱阳史氏子也。
年十四。
投昌国寺智节出家。
以所习试。
优等得度。
为大僧。
乃焚膏继𠷳。
研穷秘典。
节喜资證。
游方首谒荆溪琬禅师于庐山之圆通寺。
琬貌寒寻常。
鼻涕沾衣。
證易之欲发去。
复心计曰。
逢人草草。
安辨玄黄也。
因私入室。
求说祖师心诀。
琬换手槌胸。
大叫曰。
逼杀人。
證疑惧而退。
有宿衲思庵睿者。
以年迈寓国通。
閒房晦养。
自怡林下。
虽知名不得而亲之。
證几欲就请。
莫得其便。
一日睿如厕归。
證从后随入。
睿曰。
是谁。
證曰。
欲求法耳。
睿大怒趁出。
便掩户。
證大惊疑。
复乘间乞见睿。
睿曰。
佛法自有方丈。
汝到此讨甚热碗。
證曰。
大證初参。
不蒙方丈和尚指示。
但见其槌胸大叫而已。
睿曰。
头上安头。
證恍然涕泣。
礼谢曰。
吾师婆心一至此乎。
睿曰。
据子机智。
不宜滞此。
比来天童有云外岫禅师
提唱洞宗。
昨见新录。
巧譬傍引。
奔逸绝尘。
其绵密可观。
子宜往事之。
嗣直翁举。
举嗣东谷光。
光嗣华藏祚。
祚嗣净慈晖。
晖乃弘智觉之子也。
證机投云外岫公
乃灯传弘智七世焉。
岫公一日上堂罢。
厉声叫曰。
天童今日大死去也。
你作么生救。
證对曰。
请和尚吃饭。
又曰。
天童今日大死去也。
你不要相救。
又对曰。
作么作么。
又曰。
天童今日大死去也。
阿谁与我同行。
證又对曰。
和尚先行。
大證随后。
岫公呵呵大笑而殁。
證乃备述岫公风度于中峰本和尚。
峰喜而赞曰。
太白峰为屏。
二十里松为座。
云影外藏身。
几多人蹉过。
不蹉过元是隰州古佛再来。
切忌机前说破。
于是诸方共称岫公
为弘智真传也。
丞相脱欢公。
请證出世衢之南禅。
而次地迁锡。
六会说法。
然所居之室。
如传舍。
惟入草求人。
不厌饥渴。
尝曰。
我当时错登圆通门。
入思庵室。
被渠哄。
到江浙。
七上八落。
至今没个合煞。
若有代山僧。
鼻孔出气者。
山僧两手分付。
虽然相逢没量汉。
莫作假鸡声。
晚居雪窦。
示众曰。
千说万说。
不若觌面。
一见昨日二十九。
今朝七月一报你参玄人。
光阴如箭疾。
娘生两只眼。
个个黑如漆。
急急急回头。
看取天真佛。
良久云。
是何面孔。
下座。
巡堂吃茶。
又曰。
妙不妙衲僧鼻孔无多窍。
玄不玄刹竿头上无青天。
至士宁容袖手。
良马岂待挥鞭。
全超棒喝不落蹄筌。
百鸟不来春又去。
岩房赢得日高眠。
證老年退居定水之圆明庵。
其示寂时。
春秋六十有五。
阇维有不坏者二。
曰牙齿。
曰数珠。
舍利明莹。
门人景云建窣堵于本庵。
赞曰。
洞室宗旨绵密。
弘智数传之下。
弗克大鬯者。
何也。
盖学者卤莽。
艰于入彀耳。
至无印师资力挥鲁戈。
顿返羲轮。
猗欤杰也。
若以临末舍利明莹。
而识其生平。
则负圆通老衲。
不胜言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9—1439 【介绍】: 明宗室。明太祖第五子周定王朱橚长子。号诚斋,又号全阳子、老狂生、锦窠老人。洪熙元年袭爵。博学善书,留心翰墨,集古名迹十卷,手自临摹勒石,名《东书堂法帖》。尤工词曲,著《诚斋乐府》,杂剧今存三十一种,音律谐美,流传内府,有金元风范。《关云长义勇辞金》、《豹子和尚》、《团圆梦》等均为佳作。另著有《诚斋录》、《诚斋新录》、《诚斋牡丹百咏》等。
明诗纪事·甲签·卷二(上)
王周定王长子,太祖孙。
洪熙元年袭封,景泰三年薨。
有诚斋录、新录诸集。
(朱谋㙔藩献记:宪王好文辞,兼工书画。
书史会要》:宪王集古名迹十卷,手自摹临,勒石传世,名曰东书堂法帖。
沈德符顾曲杂言:周宪王所作杂剧最夥,名诚斋乐府。
虽警拔稍逊古人,而调入弦索,稳叶流丽,犹有金、元风范。
列朝诗集》:宪王遭世隆平,奉藩多暇,制诚斋乐府传奇,音律谐美,流传内府,至今中原弦索多用之。
李梦阳汴中元宵绝句云:「中山孺子倚新妆,赵女燕姬总擅场。
齐唱宪王新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王诗如春日云:「深巷日斜巢燕急,小楼风静落花闲。
」春夜云:「彩槛露浓垂柳湿,珠帘风静落花香。
」秋夜云:「梧桐露滴鸳鸯瓦,杨柳风寒翡翠堂。
」牡丹亭书景云:「莺啼小院穿青柳,燕蹴飞花过粉墙。
」日暮云:「林鸠唤友常知雨,海燕将雏不避人。
」云林清趣云:「采药一僧云外去,巢松双鹤雨中还。
」送人云:「南浦断虹收雨去,西风新雁带霜来。
」漫兴云:「南国音书归雁尽,西园风雨落花愁。
」和王长史云:「采得药苗还竹径,著残棋子坐花阴。
」红心驿云:「枕上梦回莺语滑,窗前凤定柳阴凉。
」横堤晚望云:「神如秋水十分净,心似中原万里平。
」皆风华和婉,沨沨乎盛世之音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定光(九三四~一○一五),本名郑自严,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年十一出家,年十七至卢陵从西峰圆净大师学。太祖乾德二年(九六四)驻武平县南安岩。真宗景德初迁虔州,终三年复返。大中祥符八年卒,年八十二。遗偈一百一十七首,苏轼、郭祥正等尝有题咏,均佚。《永乐大典》卷七八九五引《临汀志》有传。今录偈三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4—1015 【介绍】: 宋僧。同安人。俗姓郑,名自严。十一岁出家,十七岁为大僧出游,至庐陵契悟于西峰圆净大师,自此神异不可测。住武平南岩寺,迁南康郡槃古山,屡有奇行。后还里卒。谥定光圆应禅师。
禅林僧宝传·卷第八
禅师讳自严。
生郑氏。
泉州同安人也。
年十一弃家。
依建兴卧像寺沙门契缘为童子。
十七为大僧。
游方至庐陵。
谒西峰耆宿云豁。
豁者清凉智明禅师高弟。
云门嫡孙也 太宗皇帝。
尝诏至阙。
馆于北御园舍中。
习定久之。
恳之还山。
公依止五年。
密契心法。
辞去渡怀仁。
江有蛟。
每为行人害。
公为说偈诫之。
而蛟辄去。
过黄杨峡。
渴欲饮。
会溪涸。
公以杖擿之。
而水得。
父老来聚观。
合爪以为神。
公遁。
去武平南黄石。
岩多蛇虎。
公止住。
而蛇虎可使令。
四远闻之大惊。
争敬事之。
民以雨旸男女祷者。
随其欲应念而获。
家𦘕其像。
饮食必祭。
邻寺僧死。
公不知法当告官。
便自焚之。
吏追捕坐庭中。
问状不答。
索纸作偈曰。
云外野僧死。
云夜野僧烧。
二法无差互。
菩提路不遥。
而字画险劲。
如擘窠大篆。
吏大怒以为。
狂且慢已。
去僧伽梨。
曝日中。
既得释。
因以布帽其首。
而衣以白服。
公恨所说法。
听者疑信半。
因不语者六年。
岩寺当输布。
而民岁代输之。
公不忍折。
简置布束中祈免。
吏张晔欧阳程者。
相顾怒甚。
追至问状不答。
以为妖。
火所著帽明鲜。
又索纸作偈曰。
一切慈忍力。
皆吾心所生。
王官苦拘束。
佛法不流行。
自是时亦语。
去游南康槃古山。
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经始。
谶曰。
却后当有白衣菩萨。
来兴此山。
公住三年。
而成丛林。
乃还南安。
江南眠槎。
为行舟碍。
公舟过焉。
摩挲之曰。
去去莫与人为家槎。
一夕荡除之。
有僧自惠州来。
曰河源有巨舟著沙。
万牛挽不可动。
愿得以载砖。
建塔于南海。
为众生福田。
公曰此阴府之物。
然付汝偈取之。
偈曰。
天零灞水生。
阴府船王移。
莫立沙中久。
纳福荫菩提。
僧即舟倡偈。
而舟为动。
万众欢呼。
至五羊。
有巨商。
从借以载。
僧许之。
方解繂。
俄风作。
失舟所在。
有沙弥无多闻性。
而事公谨愿。
公怜之。
作偈。
使诵。
久当聪明。
偈曰。
大智发于心。
于心何处寻。
成就一切义。
无古亦无今。
于是世间章句。
吾伊上口。
公示人多以偈。
然题赠以之中四字于其后。
莫有识其旨者。
异迹甚著。
所属状以闻 诏佳之。
宰相王钦若。
大参赵安仁已下。
皆献诗。
公未尝视。
置承尘上而已。
淳化乙卯正月初六日。
集众曰。
吾此日生。
今正是时。
遂右胁卧而化。
阅世八十有二。
坐六十有五夏。
谥曰定光圆应禅师。
赞曰。
圆通诮曹将军。
而不屈。
问军旅事而不答。
此其识能知宗也。
南塔初不受南平王之请。
及闻移祸及人。
因屑就之。
此其行高一世也。
学者囿于法爱。
故初公语分生死。
所以发其机。
至于定应。
则全提大用。
于其化时曰。
吾此日生。
于化时而曰生。
最后之训也。
临祸福死生之际。
能如彼四老人。
则正宗已坠之纲。
尚可理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南安岩自严尊者。
生郑氏。
泉州同安人。
年十一出家为童子。
十七为大僧。
游方至庐陵。
谒西峰老宿豁公。
豁云门之孙也。
师依止五年。
尽得其法。
自是神异不测。
世传定光佛化身。
怀仁江。
有蛟害人。
师临渡说偈戒之。
蛟引去。
未几。
拥沙涨塞。
潭遂为洲。
梅州黄杨峡乏水。
师以杖擿之遂涌。
父老以为神来。
聚观师遁去。
所至遇旱涝。
书偈投之。
无不如愿。
武平南黄石岩。
多蛇虎。
师止住。
蛇虎可使令。
师凡示人。
必以偈。
偈尾必题四字。
曰赠之以中。
世奠能测四。
远敬事师如神明。
家画其像。
饮食必祭。
邻寺僧死。
师不知法当告官。
便自焚之。
吏追捕坐庭中。
问状不答。
索纸作偈曰。
云外野僧死。
云外野僧烧。
二法无差互。
菩提路不遥。
字画险劲。
如擘窠大篆。
吏大怒。
以为狂且慢。
已去僧伽黎曝日中。
既得释。
因以布巾幪首。
而衣白服。
师恨所说法。
听者疑信各半。
因不语六年。
岩寺当输布。
民岁代之。
师不忍。
置书布束中求免。
吏得之愈怒。
追问亦不答。
以为妖。
焚其布帽。
火尽而帽益明鲜。
乃索纸作偈曰。
一切慈忍力。
皆吾心所生。
王官苦拘束。
佛法不流行。
自后稍发语。
后游南康槃古山。
先是西竺波利尊者。
经始谶曰。
却后当有白衣菩萨。
来兴此山。
师住三年成丛林。
乃还南安。
江南眠槎。
为行舟碍。
师舟过焉。
摩挲之曰。
去去。
莫与人为害。
槎一夕荡除。
有僧自惠州来曰。
河源有巨舟著沙。
万牛挽不可动。
愿得以载砖建塔于南海。
为众生福田。
师曰。
此阴府之物。
然付汝偈取之。
偈曰。
天零灞水生。
阴府船王移。
莫立沙中久。
纳福荫菩提。
僧即舟唱偈。
而舟为动。
万众欢呼。
至五羊。
有巨商从借以载。
僧许之。
方解繂。
俄风作。
失舟所在。
有沙弥。
无多闻性。
而事即谨愿。
师怜之作偈。
使诵久当聪明。
偈曰。
大智发于心。
于心何处寻。
成就一切义。
无古亦无今。
于是世间文字语言。
一览诵念。
无所遗忘。
偈语章句。
援笔立就。
师异迹甚著。
所属状以闻。
诏佳之。
宰相王钦若。
大参张安仁以下皆赠诗。
师未尝视。
置承尘上而已。
淳化乙卯正月六日。
集众曰。
吾此日生。
今正是时。
遂右胁而化。
谥定光圆应禅师。
系曰。
至人。
聚于心者灵。
发于言者验。
寂音谓。
师偈语皆称性之句。
非智识所到之地。
良然。
良然。
才涉思惟。
便是鬼家活计。
自尚满身雾露。
安能使物不迷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