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师范

相关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8—1295 【介绍】: 宋元间僧。吴江人,俗姓徐,号高峰。出家净慈寺,住持天目山之狮子院。
全宋诗
释原妙(一二三八~一二九五),号高峰,俗姓徐,吴江(今属江苏)人。年十五出家,投嘉禾密印寺法住为师。十六岁薙发,十七岁受具,十八岁习天台教,二十岁更衣入净慈,立限学禅。二十二岁请益断桥妙伦。继扣雪岩祖钦,景定二年(一二六一)得悟。三年,由国清过雪窦,谒西江谋、希声叟、寓旦过。及祖钦挂牌于道场,开法于天宁,皆随侍。度宗咸淳二年(一二二六),入临安龙须寺,苦行九年。十年,迁湖州双髻庵。帝炳祥兴二年(一二七九),至天目西峰。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一二八一),入张公洞扁死关,不越户十五年。成宗元贞元年卒,年五十八。为南岳下二十一世,雪岩祖钦禅师法嗣。有《高峰原妙禅师语录》二卷、《高峰原妙禅师禅要》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行状》。 释原妙诗,以辑自《语录》、《禅要》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依次分编为二卷。
槜李诗系·卷三十
原妙字高峰姓徐氏吴江人出家崇德密印寺(后析桐乡)得法于雪岩钦禅师立死关于西天目之狮子岩设三关语以验学者世寿五十八有语录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八
禅师讳原妙。出苏州吴江徐氏。为雪岩钦禅师入室之真子也。弘法于天目之狮子岩。因以高峰自号。关居三十载。横拈倒施。而令行吴越。南宋嘉熙戊戌年三月。而公生。公生性迟重寡言。笑行如瘦鹤。望之似懦弱。然其神气精悍夺人。幼喜趺坐。凡见髡流。必合爪劳问成礼。淳祐壬子。从秀水密印寺法住沙门得度。年十五。备知大僧事。及戒得满分。于其律度。开遮进止。不期而咸合焉。寻习教观于天台。其文句义。学弗可难也。公每忖达磨一宗。不立文字。为教外别传。能了当人大事。为之立地成佛。岂徒然哉。即出杭州。参访宗门知识。入湖南净慈净慈。为武林禅窟。伦断桥居焉。公参僧堂。立死限三载。拟求妙悟。竟无所发。时雪岩钦禅师寓北涧。断桥指公往谒。公谒雪岩。雪岩不许通谒。公益心切。乃告香通诚。雪岩许见。未作礼即连棒打出。公垂涕回惶。复入雪岩。便问。阿谁拖你死尸来。又以拳打出之。于是疑团猛结。无所攀仰。乃拟避喧求静。咬嚼话头。于径山禅堂及月。忽忆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匊战胸次。目不交睫者六昼夜。忽睹演五祖真赞云。百年三万六千朝。反覆元来是者汉。从前话头一并打。失其年二十有四矣。雪岩已赴南明。公即走觐。才入雪岩。便问。谁拖你死尸来。公便喝。雪岩拈棒。公把住曰。今日打原妙不得也。曰。为甚打不得。公拂袖而出。次日雪岩召公问曰。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对曰。狗舐热油铛。曰。那里学者虚头来。对曰。正要和尚疑著。雪岩休去。公以为妙契玄旨。自此随问即答。久之雪岩谓公曰。日间浩浩作得主么。对曰。作得主。曰。睡梦中作得主么。对曰。作得主。曰。正睡著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甚么处。公不能对。雪岩曰。从今日去。也不要你学佛学法。也不要你穷古穷今。但只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才睡。觉来却抖擞精神。我者一觉主人公在那里。安身立命。公遂别入龙须。经五载。因邻僧推枕堕地作声。大彻乃曰。元来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咸淳甲戌年。住湖之双髻峰。禅者登峰益众。公即入西天目山之狮子岩。岩绝跻攀。其来决择之者。又满百许人。公乃别居岩西石洞。石洞之险。非梯莫升。大书死关二字为额。尽屏给侍。日用一食。以瓮为铛。断缘撤梯。岩中弟子罕见其面。或垂语以验方来。不契即拒关。其垂语曰。大彻底人。本脱生死。因甚命根。不断佛祖公案。只是一个道理。因甚有明与不明。大修行人。本遵佛行。因甚不守毗尼。杲日当空。无所不照。因甚被片云遮却。人人有个影子。寸步不离。因甚踏不著尽大地。是个火坑。得何三昧。不被烧却。元世祖丁亥年。雪岩遣白拂嘱公。偈曰。上大今已无人。雪岩可知礼也。虚名塞破乾坤。分付原妙侍者。始升座开导。其语恳切。中古尊宿。未之有也。丛林谓之禅经。抱道老成之士并归焉。一日民间讹谣。官选童男女。本小师问曰。忽有人来问和尚。讨童男女时如何。公曰。我但度竹篦子与他。本大彻于言下。或问。诸弟子优劣。公曰。若初院主等一知半解。不道全无如义。首座固是铁根老竹。其如七曲八曲。惟本维那却是上林新篁。它日成材。未可量也。元贞乙未季冬朔日。命鼓告众曰。西峰三十年。妄谈般若。罪犯弥天。今日(或云末后)有一句子。不敢累及平人。自领去也。大众还有知落处者么。良久云。毫厘有差。天地县隔。复曰。来不入死关。去不出死关。铁蛇钻入海。撞倒须弥山。跏趺泊然而寂。七日容色益明润。舍利结于爪𩬊。越三七日。塔全身于死关。坐四十三夏。历世五十有八。仁宗戊午。谥普明广济禅师。 赞曰。古以滹沱机用。如涂毒鼓。闻者皆立死。或先后于近远稍异。迨密庵后。几不横死矣。幸雪岩得无准药授之师。师复涂而击之。以立死中峰辈至今。闻其馀响。犹自胥丧。吁何伟也。非师玄要戈甲。吴越正令。曷克臻此。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原妙,字高峰,吴江人。
出家净慈,参断桥伦,伦示以生从何来,死从何去。
穷究未契,立死限三年,胁不至席,口体俱忘。
或提单遗巾,发箧置鐍,终岁矻矻,若无见闻。
时雪岩钦寓南屏北涧,夙夜孳孳以剖决此心,见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一旦冰消,豁然迥露,无依无欲,得大解脱境界。
扣之灵隐石田,天童痴绝,径山无准,莫不印證。
原妙闻之,欣然怀香往谒。
方问讯,即推出闭门,再往稍得就近,钦忽骂曰:“阿谁与你拖个死尸来?
”声未绝,继之以掌,如是者三。
而原妙叩礼逾虔。
一日,忽睹五祖演像赞云:“百年三万六千朝,返覆原来是此身。
”蓦然骛破死尸之疑。
明日诣钦,又问阿谁话头,举杖方下,原妙喝住曰:“今日郤不得如此。
”拂袖便出。
自此机锋不让,遂辞入天目,立死关于师子严三十馀载,影不出山。
弘悟普度,名冠元世,所著有《高峰语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3—1323 【介绍】: 元僧。杭州新城人,号中峰,俗姓孙。仁宗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元诗选
明本,号中峰,钱塘人。住雁荡村,姓孙氏,出家吴山圣水寺。闻高峰原妙禅师居天目山,往叩之,一见驩然,薙染于师子院,遂契妙旨。与断厓义公俱为高峰座下,或问优劣,曰:义首座固是根老竹,其如七曲八曲,惟本维那却是竿上林新篁,他日成材,未易量也。元贞间,高峰将迁化,以大觉禅寺相属,辞推第一座祖雍主之。登皖山,游庐阜,至金陵,结庵庐州弁山及平江雁荡,已而还山,领师子院。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辞,因日避走南北间,朝廷闻其名,特赐金襕伽梨衣,进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欲召见阙廷,终不一至。惟再封香下诏,即所居修敬而已。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世寿六十有一,僧腊三十有七。文宗敕词臣制碑,谥曰智觉,塔曰法云,有《中峰广录》三十卷。元统二年,诏收入佛藏,艺文监丞揭徯斯为之序,谓其提倡激扬,如四渎百川,千盘万转,冲山激石,鲸吞龙变,不归于海不已。其大机大用,见于文字有如此者。中峰屡辞名山,屏迹自放。时住一船,或僦居城隅土屋,若入山脱笠,即结束茅而栖,俱名曰幻住。自作《幻住庵记》。其居东林也,赵学士子昂、冯学士海粟为之躬运土木以执役。初,子昂与中峰为友,海粟甚轻之。一日,子昂偕中峰往访,海粟出示《梅花百韵诗》。中峰一览,走笔和之。复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海粟竦然,遂与定交。
梅花百咏
明本号中峰,钱塘人,住雁荡村,姓孙氏,出家吴山圣水寺,得法于高峰原妙禅师,屡辞名山主席,屏迹自放。时赵孟頫与明本友善,子振意轻之,一日,孟頫偕明本往访子振,子振出示《梅花百咏诗》,明本一览走笔和成,复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子振遂与定交。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师。讳明本。俗姓孙。钱塘人。母娠师时。梦无门开道者寄灯笼其家而生师。师生至性不好弄。而好歌梵呗结趺坐。髫𫚇读论孟未终卷。母丧辍学。年十五辄然臂持戒。誓向空寂。久之。阅传灯录有疑。志在参决。遂登死关。见妙公。妙发长不薙。衣弊不易。孤峭严冷。未尝一启齿而笑。亦未尝为其徒剃落。独见师即驩然。欲为祝发。盖亦已知为大器焉。久之。诵金刚经。恍若开解者。师自谓识量疏通。于义趣无不融贯。然非性也。已薙染给侍死关。入天目。于东南诸山最高寒。廪粟屋材。微飞挽则莫能至其上。师昼服力役。夜事禅定。十年胁肤不沾席。后于妙言下。机旨洞契。妙以其克肖。书偈付之。师益自晦。未尝以师道自任也。然而玉在山珠在渊。其光气自不可掩。况审之以咨决。重之以记莂哉。至元间。松江瞿霆□。施田建寺于莲花峰。号大觉正等禅寺。妙将迁化。以寺属师。师辞。师每谓。住者必无上大道。其力可以开明人天。夙植福缘。其力可以荫结徒众。明智通变。其力可以酬酢事宜。故凡住持。道为之体。而缘与智为之用。有其体而缺其用。则化权不周。事仪不备。犹之可也。使无其体。而徒倚其用。则虽处众而众归。制事而事宜。亦不足言矣。况三者并缺而冒焉。尸之者。其于因果。能无惧乎。当五山缺主席。宰执大臣。致书币屡以为请。师皆力辞。至于穷厓孤洲。草栖浪宿。屏遁其迹而避之。然四方学者。北殚龙漠。南踰六诏。西连身毒。东极抟桑。裹粮蹑[尸@憍]。万里奔走。而辐辏赴师者。殆无虚日。南诏僧玄鉴。素明教观。辨博英发如。曰。吾闻。大唐有禅宗。使审是耶。吾将从学。设或未当。吾将易其宗旨。而俾趋教观。繇其国来。一闻师言。即悟昔非洞发源底。方图归以倡其道。而没于中吴。鉴之徒。画师像归国。像出神光烛天。南诏遂宗禅。奉师为禅宗第一祖。至治三年春三日。山木稼。其徒之老异之。秋八月甲子。师遂入寂。即山之西冈。塔其全身。未逝前一日。遣别其外护并法属。一一皆师手书。是日白虹贯山。师世寿六十一。僧腊三十七矣。师所至。四众倾慕。香茗金币。拜礼供养。悉成宝坊。而师一衲一箪。未尝属目。人念其丰肌暑月腠腐。奉葛衣以袣袢者。师一不以近体。他可知已。虽屡辞名山。以自放于山林江海。解縢屩脱袍笠。在处结茆以居。一皆名曰幻住蒲团禅板。昼作夜参。规程条章。井井森列。仪矩慎严。如临千众。至于激扬提唱。机用翕㸌。婴之者胆丧。闻之者意消。每谓其教传佛心宗。单提直指。恶有所谓微妙授受。恶有所谓言语依解哉。故于教法。欲救其弊砭其病。皆以身先之师之于物。洪纤高下。缓急后先。拒之不遗。接之不携。人虽见其发于悲愿。而不知其一以诚。而匪事夫空言也。当世公卿大夫。如徐君威卿。郑君鹏南。赵君子昂。一闻师之道。固已知敬。及亲炙言容。无不歆慕终其身。江浙丞相脱驩公。最号严重。读师之书。敛衽望拜。高丽沈王。以天属懿亲。万里函香拜礼。起谓左右曰。某阅人多矣。未有如师福德最胜者。获师开示。涕泣感发。师躬己以究其道。岂有毫发涉世意哉。然而其名不行而彰。其道不言而信。自非行戒相应声。寔一致永久益。章而弗昧。亦何以致此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九
中峰普应国师者。
讳明本。
其先临济玄。
玄七传杨岐会。
会八传无准范
传雪岩钦。
钦传高峰妙。
妙之嗣四人。
师居其首。
师自临济其世十八。
临济自少林其世十一。
是师为少林二十九世之正胤也。
师出钱塘孙姓。
母李氏梦。
无门开道者。
持灯至其家而生。
师生之时。
内室五色光明者三昼夜。
襁褓即具大人相。
坐则跏趺。
嬉戏则为佛事。
既冠。
阅传灯录。
至明知生是不生之理。
为甚却被生死之所流转。
大疑。
乃求依狮子院高峰妙禅师。
妙公喜度之。
三载观流泉有省。
求妙公印證。
被打趁出。
自此日作夜侍。
常至晨钟鸣不去。
妙公不顾。
久而洞彻玄旨。
妙公大悦。
书自相赞与师曰。
我相不思议。
佛祖莫能视。
独许不肖儿。
得见半边鼻。
洎十载。
妙公告寂时。
以大觉寺属师。
师推首座祖雍主之。
遂一笠吴楚。
西至皖山匡庐。
乃东还。
结幻住庵于吴雁荡。
遂成丛席。
霆发瞿公请主大觉。
不就。
举定叟泰应之。
泰尝受职于一山万矣。
乃欲改嗣于师。
师大不然。
以书却之曰。
昨者坐语。
未及它论。
而首以住院承嗣扣之者。
惟恐足下苟循世谛故也。
本与足下。
纳交十六年。
彼此心怀。
洞然明白。
岂意足下不谅愚情。
反欲相及。
何临事反覆若此耶。
古人于法嗣嫡传。
所以深明宗系者。
大法源委。
不可诬也。
世漓俗薄。
奉金请拂。
以院易嗣者有之。
本尝痛心于此。
夫大觉虽先师开山。
然十方丛林尽有尊宿。
舍彼不取。
而必欲本尸。
何识量之不广也。
本非畏住持。
实畏嗣法于开山也。
故退避力辞。
而举足下为之主政。
以足下自师一山禅师。
岂可苟循世俗而易其所师哉。
繇此言之。
本犹不欲以先师座下人。
迭尸大觉。
而况牵枝引蔓。
欲为本之嗣乎。
闻命骇然。
专浼逆流。
塔主预此拜闻。
望以玉峡之音。
直与拈出。
或欲循俗易嗣。
则本断然不敢与足下一日相聚也。
至扣至扣。
师还天目庐高峰塔。
至大戊申。
仁宗在青宫。
聘之不就。
赐金纹衣。
加号法慧禅师。
师隐去仪真。
己酉。
即船以居。
乃吟曰。
懒将前后论三三。
端的船居胜住庵。
为不定方真丈室。
是无住相活伽蓝。
烟村水国开晨供。
月浦花汀放晚参。
有客扣舷。
来问道。
头陀不用口。
喃喃庚戌。
又还天目。
辛亥。
复船居。
吴江陈子聪为师建幻住庵。
师又去之。
北隐汴梁。
吟曰。
廛市安居尽自繇。
百般成现绝驰求。
绿菘紫芥拦街卖。
白米青柴倚户收。
十二时中生计足。
数千年外道缘周。
苟于心外存诸见。
敢保驴年会合头。
明年又结幻住庵于六安山。
吟曰。
胸中何爱复何憎。
自愧人前百不能。
旋拾断云修破衲。
高攀危磴阁枯藤。
千峰环绕半间屋。
万境空閒一个僧。
除此现成公案外。
且无佛法继传灯。
丞相脱驩公望风访师。
师又弃庵。
去之东海州。
吟曰。
道人孤寂任栖迟。
迹寄湖村白水西。
四壁烟昏茅屋窄。
一天霜重板桥低惊涛拍岸明生灭。
止水涵空示悟迷。
万象平沉心自照。
波光常与月轮齐。
驩公戒邑吏强师至私第。
乃与中书平章并诸山。
必致师于灵隐。
师固辞曰。
夫住持者。
须具三种力。
庶不败事。
一道力。
二缘力。
三智力。
道体也。
缘智用也。
有其体而缺其用。
尚可为之。
但化权不周。
事仪不备耳。
使道体既亏。
便神异无算。
虽缘与。
智亦奚为哉。
或体用并缺。
冒然居之。
曰因曰果。
宁无慊于中乎。
贫道无其实。
故不敢尸其名。
竟称病还天目。
延祐丙辰。
上谕宣政院。
简釆名山宿德。
以闻。
承旨者期入天目。
师闻遁去。
南徐丹阳蒋均为建幻住庵。
戊午。
又还天目。
明年九月。
朝旨褒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改狮子院。
为正宗禅寺。
驸马沈王王璋。
又赍御香紫衣。
即所居而修敬慕焉。
宣政又以径山请师。
师不就。
乃结幻住庵于中隹山。
中隹去西峰三十里。
岩磴险绝。
缁素跋涉甚难。
求师归院。
至治癸亥。
西峰冻涸。
大木摧折。
师自叙曰。
余初心出家。
志在草衣。
垢面习头陀行。
以冒服田衣。
抱愧没齿。
平昔懒退。
非矫世绝俗。
盖以文字则失于学问。
参究则缺于悟明。
寻常为好事者之所称道。
亦报缘之偶然耳。
秋示微疾。
有省候者。
师皆曰。
幻住庵漏且朽矣。
不可久住也。
有僧告归吴门。
师曰。
何不过了。
中秋去十三日。
手书属弟子曰。
幻者朝死夕化。
骨便送归三塔。
依清规仪式。
不许循世礼也。
次日白虹贯山。
巅师跏趺。
书偈而化。
停龛三日。
颜益和悦。
道俗奔集踰万。
奉全身塔于寺西望江石。
阅世六十一。
坐夏三十七。
明宗己巳赐谥。
曰智觉禅师。
塔曰法云。
元统甲戌。
追尊为普应国师。
乃以广录三十卷。
颁入大藏。
更命重臣。
铭国师道行于碑南诏五比丘。
绘师顶相还国。
四众迎相。
入中庆城相。
放五色异光。
繇是倾信禅宗。
奉师为南诏第一祖。
时皆曰。
本公圆辩不閟。
针砭多方。
哀讲士之趋岐。
伤禅流之混继。
乃推大觉以嗣开先。
接玄鉴而化南诏。
𠃔有大愚安龙潭信之高风。
至于大功不宰。
至让无名。
杖履萧然。
云行鹤举视声名。
而若浼甘。
肥遁以如饴。
楷芙蓉讷圆通不足过之。
以其瀚海馀波。
烟屯雨骤。
提凤阁之儒臣。
醒天潢之贵戚。
而永明寿明教嵩。
庶可并驾云。
赞曰。
人人抱荆山之璧。
个个得赤水之珠。
何难兄释迦。
而弟弥勒。
及读本祖自叙之语。
愧汗横流。
俯仰无地矣。
嗟乎非真祖师心语不吐。
非正嫡裔背汗不流。
心语不吐者昧后也。
背汗不流者欺先也。
昧后欺先。
互相啖啖。
则本祖隐现。
堪忍世界。
何日而休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明本,字幻住,晚号中峰,姓孙氏,钱塘人。幼好梵呗,长乃出家。初依吴山圣水,闻高峰原妙居天目山师子岩立死关,以待参学。明本往叩之,原妙欣许,知为大器。久之,明本诵《金刚经》恍有开解者,谓“识量依通,虽于义趣通解,终非悟也。”已而薙染。时原妙闭关独居,誓不接纳,独见本授以䛡头。由是给侍死关,昼服力役,夜事禅定,十年而学成,豁然超脱。宗旨别传,九流诸子,罔不淹贯,激扬提唱,机锋翕靃,圆转不穷,时称大辩焉。元贞间,高峰将迁化,以大觉禅寺相属,辞之。登皖山,游庐阜,至金陵结庵庐州弁山,及平江雁荡。已而还山,领师子院。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辞,因日避走南北间。朝廷闻其名,特赐金襕伽梨,进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元统二年,并诏明本所著《广录》三十卷收入佛藏,揭徯斯为之序。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寿六十一,腊三十七。文宗敕词臣制碑,谥曰“智觉”,塔曰“法云”。明本身履长大,倍于时人,所遗麻履二,尚藏寺中。寂时茶毗于天目,虞集铭其塔,赵孟頫书其净土诗。初,松雪极致敬礼,冯海粟意殊不然,及示《梅花诗》六十首,明本和之,复成百咏,及九言一首,冯由是叹服加礼焉。今有爪发舍利塔在圣水寺。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薰(一一七一~一二四五),号石田,赐号佛海,俗姓彭,眉山(今属四川)人。年十六出家,从丹棱石龙山法宝院智明。年二十二薙发受具戒。南游湖湘,江西疏山柏庭文、怀衲裢皆延留之。未几至浙见无用全于天童,见秀岩瑞、空叟印于鄮峰。往依吴门穹窿破庵禅师,破庵迁吴兴凤山资福,使为知藏。资福散席,又遍谒灵隐松源岳、净慈肯堂充、华藏遁翁演。后往霅川道场,即挽以分座。宁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入平江府高峰寺出世,八年,住平江府枫桥普明寺。十六年,住建康府太平兴国寺。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迁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寺。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迁景德灵隐寺。淳祐五年卒,年七十五。为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有《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四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大观撰《行状》。 释法薰诗,依《语录》卷次辑编为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六九七二
法薰(一一七一——一二四五),号石田,俗姓彭,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年十六从丹棱石龙山法宝院智明出家,后随破庵祖先禅师学,遂得其法。历住高峰、枫桥、钟山、净慈、灵隐诸刹。淳祐五年卒,年七十五。其讲法之语、题跋偈颂,由门弟子辑为《石田法薰禅师语录》。见《语录》后所附《行状》,《补续高僧传》卷一一。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薰。
号石田。
眉公彭氏子也。
生而慧敏。
三四岁时。
见僧即喜。
年十六从丹棱石龙山法宝院智明出家。
二十二薙发受具戒。
游方至石霜。
礼雷迁塔。
述偈曰。
一念慈容元不隔。
何须特地肆乖张。
平高就下婆心切。
恼得雷公一夜忙。
薰名因是大著。
闻吴门穹窿破庵先禅师道望。
遂往依焉。
一见知为法器。
室中举世尊拈华迦叶微笑。
薰云。
焦砖打著连底冻。
赤眼撞著火柴头。
破庵阴奇之。
每于日用语默。
故起其疑。
薰于是决志。
依栖随时咨询。
无准范
日相激励。
后见松源岳。
肯堂充。
遁庵演。
咸谓。
其从作家炉韛中来。
自不同也。
初住苏州之高峰。
次迁枫桥。
钟山虚席。
亦补其处。
宝庆初。
迁净慈。
端平二年。
迁灵隐。
淳祐甲辰三月望。
示徒云。
但得本莫愁末。
唤甚么作本。
唤甚么作末。
松柏千年青。
不入时人意。
牡丹一日红。
满城公子醉。
山僧恁么道。
若有不肯底是我同参。
弟子绘像求赞。
有云。
末后一句。
分付厨山。
众讶之。
明日示疾而逝。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智曤。
更名疏石。
字梦窗。
姓源氏。
势州人。
宇多天王九世孙。
九岁出家。
群书一览辄能记。
暨长。
绘死尸九变之相。
独坐观想。
慨然有求道志。
一夜梦。
游中国疏山石头二刹。
一庞眉僧。
持达磨像。
授之曰。
尔善事之。
寤而叹曰。
洞明吾本心者。
其唯禅观乎。
遂更名疏石。
谒无隐范公。
又见一山宁公。
不甚契。
后求指决于高峰日公。
于言下有省。
因夕坐久。
偶作倚壁势。
身忽仆去。
豁然大悟。
平生碍膺之物。
冰解雪融。
心眼烂然如月。
佛祖玄机。
一时烁破。
高峰嘱其护持。
且出其然无学元公手书一通。
𢌿之以寓相传付授之意。
师志在烟霞。
出世非所愿。
聘致皆力辞之。
甲州之龙山庵。
五台山之吸江庵。
与夫泊船庵。
退耕庵。
兜率内苑。
皆师避隐之所。
或慕迫之不已。
至逃入海屿以避之。
春秋五十一。
国主后醍醐天王。
强起师主南禅。
入见引坐。
师言所志求退。
王曰。
吾心非有他。
欲朝夕问道耳。
及王妃薨。
强师再入南禅。
请宣说大戒。
执弟予礼弥谨。
赐国师之号。
王即世。
太仓天王。
复从师受戒。
愿为弟子。
敷宣之际。
有二星降于庭。
光如白日。
两宫国母。
请师于仙洞受五戒。
廷议重师名德。
复强师入天龙。
锡师号正觉心宗普济。
遗以手书。
其略曰。
道振三朝。
名飞四海。
主天龙席。
再转法轮。
秉佛祖权。
数摧魔垒。
国中以为荣。
后化于兜率内院。
世寿七十九。
僧腊六十。
弟子奉全身塔于院之后。
送者黑白二万馀人。
皆哀恸不胜。
分存日所剪爪发。
瘗于云居。
发中累累生舍利云。
师仪观高朗。
慧学渊深。
凡所莅止。
如见一佛出世。
香花供养。
惟恐或后。
故管领源公赖之。
尝与人言曰。
我从先人。
听国师剧谈佛法。
颇达真乘。
遂能死生如一。
临事不慑。
而先人竟死于忠。
吾亦知委身以事君者。
皆国师化导之力。
然则师之道。
非特究明心学。
实足增其世教之重。
且其抗志高明。
视荣名利养。
澹若无物。
唯欲栖身林泉。
虽屡典大刹。
皆迫于王命而起。
世称大善知识。
非师孰能当之。
宋文宪曰。
宋南渡后。
传达磨氏之宗于日本者。
自千光禅师荣西始。
厥后无学元公。
佛鉴范公之子。
附海舶东游。
大振厥宗。
高峰纂而承之。
师为高峰之遗胤。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同时有智曤者,亦日本国人,势州源氏宇多天王九世孙。
其母祷于大士,梦吞金色光而孕,生时祥光盈室。
九岁出家,依平盐教院,授之书,一览辄能记诵。
稍长,绘死尸九变之相,独坐观想,知色身不异空华,慨然有求道之志。
年十八,为大僧,礼慈观律师受具足戒。
寻学显密二教,垂三年,恐执滞名相,建修期道场以求玄应,满百日,梦游中国疏山、石头二刹,一庞眉僧持达摩像授之曰:“尔善事之。
”既寤,拊髀叹曰:“洞明吾本心者,其唯禅观乎?
”遂更名疏石,字梦窗。
谒无隐范于建仁寺,继至相州巨福山。
山之名刹曰“建长”,缁锡之所萃止,时一山宁主之。
一山见曤,甚相器重,令为侍者,朝夕便于咨决。
俄游奥州,闻有讲天台止观者,往听之,曰:“斯亦何碍实相乎。
”自是融摄诸部,昭揭一乘之旨,虽辩才无碍,然终以心地未明,伥伥然若无所归。
荐修忏摩法,期至七日,感神人见空中,益加振拔。
时一山自建长迁主圆觉寺,曤复蓬累而往,备陈求法之故,至于泣涕。
一山曰:“我宗无语言,亦无一法与人。
”曤曰:“愿慈悲方便开示。
”一山曰:“本来廓然清净,虽慈悲方便亦无。
”如是者三返。
曤疑闷不自聊,结跏澄坐,视夜如昼,目绝不交睫。
久之,往万寿禅寺见佛国高峰,日扣请如前。
高峰曰:“一山云何?
”曤述其问答语甚悉。
高峰厉声曰:“汝何不云和上漏逗不少。
”曤于言下有省,辞归旧隐常牧山,唯分阴是竞,誓不见道不止。
嘉元三年夏五月,一夕坐久,偶作倚壁势,身忽仆去,豁然大悟,平生碍膺之物,冰解雪融,心眼烂然如月,佛祖玄机一时烂破。
乃作偈自庆,有“等间(閒)击碎虚室骨”之句,亟见高峰求印。
高峰喜曰:“西来密意,汝今已得之,善自护持。
”以书卷付之。
退接甲州龙山庵,高峰招住上野州之长乐寺,力辞不赴。
卓庵浓州古溪都,元帅平公之母觉海夫人,慕曤道行,欲一见之。
竟遁入五台山,縳吸江庵。
已而潜入海屿,夫人遣使迹之,使出世云岩寺。
曤复辞,构泊船庵于卧龙山,退耕庵于总州,有终焉之意。
正中二年,国主后醍醐天王命宫使起曤,领南禅禅寺,入见,王赐坐,因自陈“志在烟霞,出非所愿”。
王曰:“吾心非有他欲,朝夕向道耳。
”不得已应命。
王时幸临之,相与谈论,或竟日乃去。
将及期,王逊位,曤亦引退。
道经势州,会新建善应寺成,延之开山。
未几,弃去,抵相州,枢府郡公迫主净智寺,寻归锦屏山营瑞泉兰若。
元德元年,圆觉四众必欲致,曤为勉强一出,又复弃去。
二年,羽州守藤道蕴,初创慧林寺,延曤涖之。
元宏元年,达官贵人,有以见长请者,曤复辞。
二年,瑞光寺又求为第一代主。
三年,王既复辟,召曤入见,以介子都督亲王之邸更为灵龟山临川禅院,命曤为之长,赐以“国师”之号。
建武元年秋,王妃薨,王留曤宫中十馀日,罢政而讲法,因请宣说大戒,执弟子之礼弥谨。
及还,强之再入南禅,王亲率群臣至山,见群僧入定,静不闻声,次第行食,秩然有序,王甚嘉之。
曤每登席提唱,音声闳朗,词意警策。
王益喜,赐田若干亩以饭僧。
先是近臣有毁斥禅宗者,王以问曤,曤曰:“自性三宝,何必强生分别。
”王以为然,至是益知禅学为贵,谤言无自而入。
已而退处兜率内院,而建仁禅寺又欲起之,曤笑而不答。
历应二年,摄州守革西芳教寺为禅,佥谓非曤无以厌众望,遂振锡而往,举扬达摩氏之道,听者改容,为建无缝阁,以水晶宝塔安置舍利万颗其中,他若奇胜之地,多冠以亭榭以憩四方游士,规制灿然可观。
尝梦王作沙门相,乘宝车往灵龟山。
已而即世,征夷大将军源公造天龙资圣禅寺,以助冥福,聘曤住持,遂与前梦协。
阿州守源公新立补陀院。
曤亦徇其意,为之说法,即还天龙。
康永元年春,太仓天王亲往受戒,愿为弟子。
三年,建八幡菩萨灵庙于寺侧。
贞和元年,王复帅群臣来听法,敷宣之际,有二星降于庭,光如白日,赐以金襕紫衣。
二年春,令弟子智元补其处,退归云居庵。
冬复召之入宫,加以“正觉”之号。
观应元年春,两宫国母请曤于仙洞受五戒。
二年春,曤谓左右曰:“天龙宫室幸皆就绪,唯僧堂犹阙,当力为之。
”及堂成,可容七百人。
廷议重曤名德,复强入天龙,为行《百丈清规》,声振朝野。
王复加以“心宗普济”之号,且遗之手书,略曰:“道振三朝,名飞四海。
”主天龙席,再转法轮。
乘佛祖权,数摧魔垒,人以为荣。
曤年已高,又复引退兜率内院。
九月朔,召门弟子曰:“吾世寿七十又七,僧腊亦六十矣,旦夕将西归,凡有所疑可商讨焉。
”于是集座下者如云,曤随机开示,皆充然有得而退。
越七日示疾,两宫游临问起居,曤为陈摄心正因,精神不少衰。
作偈别大将军源公,复书《辞世颂》一首。
至晦日,呜鼓集众,翛然而逝,塔于内院之后。
所度弟子万有五千馀人。
其嗣法者,天龙则志元妙葩,建长则慈永,南禅则通彻周泽。
曤仪观高朗,慧学渊深,举扬正教,如密云广布,甘雨频澍。
凡具生性者,随其根器小大,皆获成就。
上自国王宰臣,下至士庶,莫不顶礼敬信,如见七佛出世,香华供养,唯恐或后。
夫佛法之流于日本者,台衡秘密为最盛。
禅宗虽仅有之,将寥寥中绝矣。
千光院荣西禅师以黄龙九世孙,握佛祖正印,唱最上一乘,飙驰霆鍧,逢者胆落。
达摩氏之道,藉以中兴。
其示寂之时,且曰:“吾灭后五十年,禅宗当大兴。
”今印原承天目之正传,见道分明,契悟精深,则其悬记之言,已有可徵。
而智曤又以高峰之胤,上纂无学元公,以继佛鉴范之传。
禅学勃兴,若合符节,斯亦验矣。
然而自天目溯而上之,至杨岐十有二世,杨岐黄龙则同宗慈明者也,其道固同矣。
道同则凡嗣其学者,先后奋发,殆有不言而喻者乎。
明金华宋濂既为印原铭其塔,又于明洪武八年秋七月,因日本使臣之请,奉敕撰智曤碑文,俱见《銮坡别集》。
僧某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僧某,释师范徒。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梵思,号讷堂,俗姓朱,苏台(今江苏苏州)人。
年二十一祝发受具,往来佛鉴、佛眼会下。
晚依圆悟。
住衢州天宁寺。
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十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了惠(一一九八~一二六二),蓬州蓬池(今四川仪陇南)人。
年十九出家受具,初谒坏庵照于昭觉,后出三峡,由湖湘至江浙,谒浙翁琰、高原泉、无准范、石田董、妙峰善诸禅师。
历住平江府定慧、温州雁山能仁、江州东林、庆元府天童景德、瑞岩山开善诸禅寺。
理宗景定三年卒,年六十五。
有《西岩了惠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大观撰《行状》。
 释了惠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编为二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九八二
了惠,宝祐间为天童景德禅寺住持。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别山祖智禅师者。
蜀人也。
其先杨姓。
世有显任。
智既生正信之家。
幼绝世缘。
七岁绍印沙门化为行童。
授以圭峰圆觉叙。
脱口成诵。
宋嘉定癸酉。
试所习得度。
其年十四矣。
又五年。
参[仁-二+幻]牛全于昭觉。
经二载苦。
制话头。
不敢展衾。
每至后夜。
或假寐而已。
偶闻姑苏僧诵杀六岩法语。
字字皆点著自己禅病。
时岩住姑苏之穹窿山。
智径走见。
以古德因缘求指。
岩惟瞑目端坐。
展掌示之。
不决请益。
岩如前无它语。
于此又二载。
智所求益哀。
岩竟不换机智。
乃拟简藏经。
融会本参。
因阅华严。
善财入弥勒楼阁。
见阁中有无量不可思议诸佛境界。
有省。
默举祖师公案。
皆会节目。
举似于岩。
岩方启齿曰。
灵云见桃意在甚处。
对曰。
万绿丛中红一点。
几人欢喜几人嗔。
岩以为然。
乃可之。
智复遍历名席。
俱获美誉。
渡钱塘。
游天台。
友断桥伦。
无准范禅师于雪窦。
棒喝风驰。
智结舌不能仰对。
每受参垂问。
智每拟当机。
瞻视范公
不能进措一辞。
乃私叹曰。
我生平所参所悟底。
皆死法也死法何济哉。
乃尽捐宿负。
坚依范公
久之于范公棒喝中。
大通妙旨。
遂呈偈曰。
用尽工夫夜欲阑。
东挑西拨见还难。
无端豆爆寒灰里。
便把柴头作火看。
范公迁育王。
径山。
智皆负包与俱。
径山燬。
知事者多惧。
劝范弃之。
智曰。
不可。
昔南禅师住归宗。
归宗被火。
有司责其咎。
南尚顺而居之。
以故南公之名大重。
今径山虽火。
而时清道泰。
且堂头和尚以咎自归。
无弃去之心。
我辈为人子臣。
当仰体君父之心。
父子君臣道合。
反废为新。
庸何虑焉。
智于是自充化主。
而殿阁楼台。
从鼓舞中。
涌起五峰矣。
嘉熙二年。
出住洞庭之天王寺。
以真言实践。
接纳方来。
然好贬剥诸方。
江湖以智天王哂之。
痴绝冲尝问。
洞庭来僧曾见智天王否。
对曰。
学人适从天王来。
曰寻常有何言句。
僧举天王示众语曰。
带锁担枷招罪犯。
安禅入定坐深坑。
两头踢脱无依倚。
一个閒人天地间。
冲笑曰。
恁么则智天王罪过不少。
丞相游公侣以西余虚席。
请智补之。
未久智自西余。
荷策迁金陵之蒋山。
参徒蚁聚。
名满淮南。
悦堂訚道者。
初游吴。
闻智寻常怒气噀人不减。
居天王时。
乃谒智。
智问曰。
是何法讳。
对曰。
祖訚。
近离何处。
对曰。
江西曰马大师安否。
对曰。
起居和尚。
智拽杖便起。
訚蹑履便行。
侍僧问曰。
适来者僧未知留否。
智笑曰。
是必去也。
侍僧出访。
旦过堂。
果去矣。
訚住后乃曰。
我当时只肯别山收。
不肯别山放。
宝祐四年。
天童火。
无少剩。
州帅吴公潜以疏闻上。
上以智居天童智。
曰携。
吾白骨以伴。
青山足矣。
兴复之事。
岂吾望也。
遂于瓦砾堆中。
搆草庐。
以安众。
三载之间。
松关尽处青山。
捧出梵宫。
而壮甲东南焉。
智处众。
能耐小节。
深得衲子之心。
衲子互相颂曰。
吾师讳祖智。
即弘智再来也。
景定改元九月朔。
示众曰。
云淡月华新。
木脱山露骨。
有天有地来。
个个眼睛活。
乃掩室。
复令传语曰。
不及相见。
各自努力。
越十日。
珍嘱后事。
叉手捐世。
寿六十一。
坐四十七夏。
塔于中峰。
赞曰。
我师翁悟老人。
新天童时。
修辑历祖。
石塔。
余得见智公之塔。
圮于荆棘丛中。
及考天童中兴图志。
惟公大有功于天童者也。
公初事无准
居径山。
以大义鼓舞。
遽成五峰楼阁。
后公居天童。
不三载而重兴莫大之精蓝。
亦座下有其人。
而鼓舞之。
嗟乎非忠于事上。
诚以接下。
曷克有此哉。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祖智,字别山。
姓杨氏,顺庆人也。
年十四得度,初闻僧诵六岩语悦之。
时岩住苏之穹窿,亟往从焉,因阅《华严经》“弥勒楼阁……入已还闭”之语,恍如梦觉。
越二年,遍叩浙翁琰、无际派、高原泉、淳庵净、妙峰善,最后见无准范于雪窦,知是法器,待之弥峻。
时或棒喝,交并语不少贷,智欲拟答,禁不能发。
由是知解,都丧久之,作而言曰:“吾生平皆守死法,今始行活路。
”既而移径山,命智分座。
嘉熙戊戌,洞庭天王虚迎智主之。
宝祐丙辰,天童寺燬,制相吴公潜判州事,奏智道行,被旨携一钵一囊至缚茅以居。
时州地久旱,祈祷辄应,人情奔凑,不三载,百废具举,天童乃复旧观。
庚辰九月朔旦,忽示众云:“云淡月华新,木脱山露骨。
有天有地来,几个眼睛活。
”越十日,夜分重别大众,叉手而逝。
世寿六十有一,坐四十七夏,塔于中峰密庵禅师之右,玉局文复之为之铭云。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可湘(一二○六~一二九○),号绝岸,俗姓葛,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
无准师范禅师得旨。
理宗宝祐元年(一二五三),初住嘉兴府流虹兴圣寺。
历住温州雁山能仁寺、越州九岩慧云寺、天台护国广恩寺、临安府崇恩演福寺、温州江心龙翔兴庆寺。
度宗咸淳八年(一二七二),住福州雪峰崇圣寺,十年,客南山太清(《语录·示宗度禅者法语》)。
后再住崇圣寺凡十年,谢院事,退居杭州宝寿寺。
元世祖至元(原误作正,据原校改)二十七年卒,年八十五。
为南岳下二十世,无准师范禅师法嗣。
有《绝岸可湘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继灯录》卷三有传。
 释可湘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合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七九八六
可湘(一二○六——一二九○),号绝岸,台州宁海(今浙江宁海)人,葛氏子。
无准师范禅师,嗣为南岳第二十世。
历嘉兴府、温州、越州、临安府诸禅寺讲席,后驻锡福州雪峰崇圣禅寺。
至元二十七年卒,年八十五。
其弟子编有《绝岸可湘禅师语录》十卷,今存。
见《绝岸可湘禅师语录》,《释氏疑年录》卷九。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妙伦(一二○一~一二六一),号断桥,俗姓徐,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松山人,又号松山子。年十八,依其叔永嘉广慈院宗嗣论禅师出家,即剃发投礼。不满一年行脚,首见谷源道于瑞岩,次年谒灵隐。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初住台州瑞峰祇园禅寺。十年(一二五○),迁瑞岩净土禅寺。后迁天台国清教忠禅寺。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迁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禅寺。景定二年卒,年六十一。有文宝等编《断桥妙伦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行状》。 释妙伦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依原卷次编为二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妙伦。
天台黄岩徐氏子。
母刘。
梦月而娠。
年十八依永嘉广慈院落发。
见谷源道于瑞岩。
闻麻三斤语发疑。
遍叩诸方。
机语未契。
自谓。
吾口讷耳聩。
何能究此。
不若务实修行。
日以诵经为业。
因阅楞伽于云居见山堂。
至蚊虫蝼蚁。
无有言说。
而能办事。
顿然有省。
曰。
赵州柏树子话。
可煞直捷。
然不以语人。
径走雪窦。
无准范禅师
无准诘之。
连下语三十转。
不契。
哀恳曰。
可无方便乎无。
以真净颂答之。
竦然良久。
闻板声。
通身汗下。
于是始脱焉。
无碍矣。
准移育王双径。
皆以师从俾分座。
寻出世祇园。
迁瑞岩国清。
至净慈说法。
简直具格。
外机上识者得之。
而劣器不能凑泊。
有时上堂。
举达观颖禅师示众云。
七佛是性隶。
万法是心奴。
且道。
主人翁在何处。
自喝云。
七佛以下出头。
又自诺云。
各自祇候。
云唤七佛为性𨽻。
指万法是心奴。
达观自谓有出身路及乎。
自喝自诺。
又是奴隶边事。
主人翁何曾梦。
见在大众要见么。
拂子一拂云。
晓来一阵春风动。
开遍园林一样花。
举扬超醒大略如此。
将终。
与众入室。
罢。
索笔作诗。
辞诸山及魏国公。
公馈药不受。
又使人问曰。
师生天台因甚死净慈。
答曰。
日出东方夜落西。
遂嗒焉而逝或云。
初参无
问从何处来。
答曰。
天台。
曰。
还见石桥么。
答曰。
我一脚踏断也。
自是丛林。
称师为断桥伦公云。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断桥和尚。
名妙伦。
姓徐氏。
台之黄岩人也。
弱冠欲入瑞岩。
邻寺出家。
其父兄不许。
强伦治生产。
伦不乐业。
乃遁永嘉。
圆顶于广慈寺。
受戒归省。
得问道于瑞岩谷源禅师。
源以麻三斤话示伦。
伦大疑之。
如面千尺铁墙。
因邻僧读楞伽经曰。
蚊虫蝼蚁无有言说。
而能辨事。
伦有省。
无准范公中兴雪窦。
雪窦风峻。
禅者不易上谒。
伦下包。
直趋方丈。
左右莫能止。
范公怒曰。
甚处来底。
对曰。
瑞岩。
曰。
到此何为唐突若是耶。
伦从容进曰。
实为己躬事切。
来呈似耳。
曰。
有甚驴事马事。
试举看。
伦乃陈其所得。
曰。
狗子因何有业识。
伦进语。
不顾。
如是滚滚不住。
连进三十语。
俱不顾。
拟再进语。
无可凑泊者。
乃跪泣请曰。
师宁无方便乎。
范公怜之。
以古颂示曰。
言有业识在。
谁云意不深。
海枯终见底。
人死不知心。
伦悚慄沉吟。
忽闻板响。
通身汗下。
连拜范公足下。
笑曰。
我不汝欺也。
伦弗吐一词而出。
范公移居育王径山。
伦皆从而相之。
是时出公门者。
雪岩钦别山智等。
各化一方。
称有道焉。
伦亦领祗园小刹。
据室烧香。
甚有大体。
一时名衲。
趋其座下。
院窄无所容。
移居瑞岩。
又移国清。
伦为人径直无讳。
好釆群言。
评量古今。
议论既出。
如束湿薪。
然皆援经据史。
如披晓镜。
人以为博物宗匠。
若智若愚。
争识一面而后已。
晚居净慈。
尝谓众曰。
荆山有玉。
获得者不在荆山。
赤水有珠。
拾得者不在赤水。
衲僧有无位真人。
證得者出入不在面门。
横按拄杖曰。
会么幽州江口石人蹲。
又曰。
德山低头。
夹山点头。
俱脂竖起手指头。
玄沙筑破脚指头。
拈拄杖云。
都来不出山僧拄杖头。
何以见得。
卓一卓曰。
一叶落天下秋。
又曰。
达观。
颖云。
七佛是性隶。
万法是心奴。
且道主人翁在甚么。
处自喝云。
七佛以下出头。
又自喏云。
各自祇候唤七佛作性。
𨽻指万法为心奴。
达观自谓。
有出身路。
及其自喝自。
喏又是奴𨽻边。
事主人翁。
何曾梦见。
在要会么。
挥拂云。
晓来一陈春风起。
开遍园林百树花。
伦晚年罢上堂。
一日忽挂牌入室。
已而谓众曰。
斯乃老僧末后一场搬弄也。
复问訚上人曰。
临济三遭黄檗痛棒是否。
对曰是。
曰。
因甚大愚肋下筑三拳。
对曰。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
伦怡然抚几曰。
后当有人据此。
为你證明在(訚号悦堂。
后嗣介石朋)。
遂以后事分付门人方山宝竹屋。
简又裁书。
别诸方知己。
魏国公阅伦书。
大惊。
即遣使问曰。
师生天台。
为甚死在杭州。
伦微笑。
以手指左右曰。
日出东方。
夜落西。
其使拟拜。
伦已化去。
赞曰。
断桥和尚以英伟之姿。
入雪窦范公之门。
始知肘。
后灵符不从人得。
及出世而簸扬淘汰。
可谓精于得人矣。
以故方山宝辈数传而世其家。
诸方称之曰。
断桥一脉有以也。
不然。
则如世暴流。
朝盈夕涸。
而断桥一派嘉声何从而挹之。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