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真净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智策(一一一七~一一九二),号涂毒,俗姓陈,天台(今属浙江)人。年十六,依护国楚光落发。后谒国清寂室光、万寿大圆、云岩天游。历住黄岩普泽、天台太平、吉州祥符、越州等慈及大能仁。孝宗淳熙十五年(一一八八),诏居临安径山。光宗绍熙三年七月卒,年七十六。为南岳下十五世,泐潭典牛天游禅师法嗣。事见《攻愧集》卷一一○《径山涂毒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今录诗二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智策号涂毒。天台陈氏子也。生而聪敏卓迈群儿。不乐世华潜思寥廓。幼依护国楚光落发。授以僧仪。一钵萧然研穷三藏。首造国清寂室光公洒然有省。次往明州谒万寿大圆禅师。问甚处来。曰天台。圆曰。曾见智者么。曰即今亦不少圆曰。因甚在汝脚跟下。曰当面蹉过。圆曰。尚人不耘而秀不扶而直也。一日辞圆门送之拊其背曰。宝所在近。此城非实。策敬诺。欲往豫章参典牛游和尚。道由云居。风因雪塞路无客进履。越四十二日午闻板声豁然大悟。及造典牛之门牛独指策曰。何处见神见鬼来。曰云居闻板声来。牛曰。是甚么。曰打破虚空全无柄靶。牛曰。向上事未在。曰东家暗坐西家斯骂。牛曰。崭然超出佛祖。他日起家一麟足矣。后奉旨住双径。大弘典牛之道。四方学者鳞布猬集。将示寂时为文以祭。自危坐倾听至云尚飨为之一笑。后两日沐浴更衣集众说偈曰。四大既分飞。烟云任意归。秋天霜夜月。万里转光辉。泊然而逝。塔全身于寺东冈之麓。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智策。
天台陈氏子。
自号涂毒岩主。
英敏颖异。
风骨巉巉。
有出尘之姿。
年十六祝发。
习经律。
理诣昭彻。
迥出流辈。
十九造国清。
谒寂室光。
洒然有省。
寂室许之。
谓老于丛林者。
不能过也。
育王无示。
万寿大圆。
皆一时大名德。
无不肯可。
大圆曰。
策上人可谓不耘而秀。
不扶而直者。
辞去大圆。
门送之拊师背曰。
宝所在近。
此城非实。
师颔之。
往豫章谒典牛。
道由云居。
风雪塞路。
坐阅四十二日。
午初板声铿然。
豁尔大悟。
典牛印之曰。
崭然超出佛祖。
他日起家。
一麟足矣。
使真净而在。
见子亦当下拜。
典牛。
机辩峻峭。
莫有婴其锋者。
师与之平章今古。
泉涌风驶。
闻者为之齰愕。
别典牛。
庵淮西乌崖之下。
及大圆移大沩。
请居第一座。
尝上方丈问讯。
见大圆俛首不语。
师问曰。
何瞀闷乃尔。
大圆曰。
期子济济多众。
如雪峰沩山之流。
而谈天者。
谓子无后。
子意如何。
师曰。
参学唯恐无本。
苟有本。
对泥像说法。
亦高出诸方。
大圆叹曰。
吾子器识过人。
玄酒太羹。
非常流所能知味也。
东归。
又分座于国清。
此庵元方住护国。
谓师曰。
公来归。
三峰景元。
即收卷波澜矣。
出世住黄岩普泽。
为典牛烧香。
历应台之太平。
吉之祥苻。
越之等慈。
及大能仁。
所至道价兴行。
旋自护国华藏。
来住径山。
而师已老矣。
力行祖道。
众至千馀。
将化。
召门人嘱后事。
仍曰。
尔辈。
盍以文祭我。
师整襟危坐而听。
至尚飨为之盱衡一笑。
越二日。
泊然而逝。
世寿七十六。
坐六十夏。
门人塔全身于东冈之麓。
师性刚简。
居处语嘿肃如也。
尤不喜泛交。
善则慕之。
否则虽亲䁥。
亦绝不与通。
说法度人。
光明俊伟。
倾动一时。
望师而归者。
云涌涛奔。
希获一亲謦欬。
以为至幸。
诚末世津梁。
不可多得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涂毒禅师。名智策。祖籍天台陈氏。幼入塾强记。父携游桐柏宫策。见古石相。问曰。此为谁。其父曰。周之义士伯夷叔齐也。策低首。良久曰。审如是。则人世富贵不足取矣。父奇之。又过护国寺。遍观僧寮佛舍。恍忆前因。坚求脱白。父亦不阻其志。遂为大僧。首谒国清光。光指见万寿圆。圆曰。甚处来。策对曰。天台。曰。见智者大师么。策曰。即今亦不少。曰。因甚在你脚跟下。策曰。当面蹉过。圆曰。上人不耘而秀。不扶而直。款之不可。闻云岩游老人退居武宁。策趋求依。道经云居。阻雪月馀。偶闻板声大悟。不俟霁。达武宁。适游庭坐。乃指策曰。何处见神见鬼来。策曰。打破虚空。全无把柄。游摇手曰。未在。策曰。东家暗坐。西家厮骂。游大喜曰。他日起家。一麟足矣。于是亲侍。久之辞应双径。游谓策曰。阐扬一代时教。必须福与慧齐。汝福不逮慧。吾为汝忧。策对曰。惟愁己眼不明。己眼若明。即独对圣僧吃饭。何歉焉。游以为贤。既而果策一人大唱黄龙之道。盖游初为儒生。不屑贡籍。弃名。出成都。道遇黄山谷。山谷见游风骨不凡。乃同舟下江陵。竟染衣匡庐。而投机于湛堂准。准之师真净文。文师黄龙南。是南为游之四世祖也。游年九十三。退休武宁。扁曰典牛。典牛之户。无冗履閒。和牧牛颂。寄张无尽居士。其颂曰。两角指天。四蹄踏地。拽断鼻绳。牧甚屎屁。无尽发笑曰。狂翁故态也。策主丛席。其拈提大类湛堂。操重坚劲。又似黄龙。故黄龙三关之旨。至策为之一新。尝举教中道。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虽然恁么正是捕得老鼠。打破油瓮。怀禅师道。汝眼在甚么处。虽则识破释迦老子。争柰拈䭔舐指。径山则不然。色见声求也不妨。百花影里绣鸳鸯。自从识得金针后。一任风吹满袖香。又曰。一见便见。犹隔铁围。玄沙老汉脑后痛锥名高。岂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庆元庚申秋。上堂抚法座曰。此床子我不复临矣。汝等当以文祭我。明日沐浴。更衣端坐。命供头设祭。弟子如命。鞠躬拜跪。宣其文。策倾听。至尚飨。为之一笑。遂引声曰。四大既分飞。烟云任意归。秋天霜夜月。万里转光辉。竟化。 赞曰。眇视报缘。独尊道眼。盛衰之迹。何足浼焉。此盖中峰赞公生平之略也。或怪公大泄典牛之气。门士如云。全不肯诺。岂王刀有异耶。抑精金跃冶乎。虽然不肯诺中即肯诺矣。末法觅人肯诺。起自雌黄。哀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智策,字涂毒,天台陈氏子。生而聪敏,卓迈群儿,不乐世华,潜思寥廓。幼依护国楚光落发,授以僧仪,一钵萧然,研穷三藏。首造国清寂室光公,洒然有省。次往明州,谒万寿大圆禅师,问:“甚处来?”曰:“天台。”圆曰:“曾见智者么?”曰:“即今亦不少。”圆曰:“因甚在汝脚跟下?”曰:“当面蹉过。”圆曰:“尚人不耘,而秀不扶而直也。”一日,辞圆出门,送之,拊其背曰:“宝所在近,此城非实。”策敬诺。欲往豫章参典牛游,道由云居,因风雪塞涂,无客进履。越四十二日午,闻板声,豁然大悟。及造典牛之门,牛独指策曰:“何处见神见鬼来?”策曰:“云居闻板声来。”牛曰:“是甚么?”曰:“打破虚空,全无柄靶。”牛曰:“向上事未在。”曰:“东家暗坐,西家厮骂。”牛曰:“崭然起出佛祖,他日起家,一麟足矣。”后住双径,大宏典牛之道,四方学者鳞布猬集。将示寂时,为文以祭,自危坐倾听,至云尚飨,为之一笑。后两日,沐浴更衣,集众说偈曰:“四大既分飞,烟云任意归。秋天霜夜月,万里转光辉。”泊然而逝,塔全身于寺东冈之麓。
译妙伦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译妙伦,字断桥,姓徐氏,黄岩人也。
母梦月而孕,十八落发于永嘉广慈院。
见谷源道于瑞岩,闻麻三称话,疑之。
遍叩诸方,机终未凑,自谓口讷耳瞆,不若根本修行,日以诵经为业。
忽阅《楞伽》于云居,见山堂至𧉬虫蝼蚁无有言说而能办事,顿然有省曰:“赵州柏树子䛡可是直截,然不以语人。
”还谒无准于雪窦,准以狗子因何有业识,令下一语,凡三十转不契。
伦曰:“可无方便乎?
”准以真净所颂荅之,即竦然良久,忽闻板声,通身汗下,于是始脱然矣。
准移育王双径,俱以伦从。
俾分座出主祗园,迁瑞岩国清。
至净慈,上堂:“荆山有玉,获得者不在荆山。
赤水有珠,拾得者不在赤水。
衲僧有无位真人,證得者不在面门。
”蓦拈拄杖按云:“会么?
幽州江口石人蹲。
”又尝举“慈明室中安一盆水,盆上横一柄剑,剑上安一两草鞋,凡见僧来便指,拟议便打”。
自颂云:“百花丛里跃鞭过,俊逸风流有许多。
未第儒生休眼觑,满怀无奈旧愁何。
”又云:“德山低头,夹山点头,俱胝竖起手指头,元沙筑破脚指头。
”提起柱杖云:“一叶落,天下秋。
”将终,与大众入室,索笔作书,辞诸山及魏国公,公馈药不受。
又使人问曰:“师生天台,因甚死净慈?
”荅云:“日出东方夜落西。
”遂晏然而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妙伦(一二○一~一二六一),号断桥,俗姓徐,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松山人,又号松山子。年十八,依其叔永嘉广慈院宗嗣论禅师出家,即剃发投礼。不满一年行脚,首见谷源道于瑞岩,次年谒灵隐。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初住台州瑞峰祇园禅寺。十年(一二五○),迁瑞岩净土禅寺。后迁天台国清教忠禅寺。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迁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禅寺。景定二年卒,年六十一。有文宝等编《断桥妙伦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行状》。 释妙伦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依原卷次编为二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妙伦。
天台黄岩徐氏子。
母刘。
梦月而娠。
年十八依永嘉广慈院落发。
见谷源道于瑞岩。
闻麻三斤语发疑。
遍叩诸方。
机语未契。
自谓。
吾口讷耳聩。
何能究此。
不若务实修行。
日以诵经为业。
因阅楞伽于云居见山堂。
至蚊虫蝼蚁。
无有言说。
而能办事。
顿然有省。
曰。
赵州柏树子话。
可煞直捷。
然不以语人。
径走雪窦。
见无准范禅师。
无准诘之。
连下语三十转。
不契。
哀恳曰。
可无方便乎无。
范以真净颂答之。
竦然良久。
闻板声。
通身汗下。
于是始脱焉。
无碍矣。
准移育王双径。
皆以师从俾分座。
寻出世祇园。
迁瑞岩国清。
至净慈说法。
简直具格。
外机上识者得之。
而劣器不能凑泊。
有时上堂。
举达观颖禅师示众云。
七佛是性隶。
万法是心奴。
且道。
主人翁在何处。
自喝云。
七佛以下出头。
又自诺云。
各自祇候。
云唤七佛为性𨽻。
指万法是心奴。
达观自谓有出身路及乎。
自喝自诺。
又是奴隶边事。
主人翁何曾梦。
见在大众要见么。
拂子一拂云。
晓来一阵春风动。
开遍园林一样花。
举扬超醒大略如此。
将终。
与众入室。
罢。
索笔作诗。
辞诸山及魏国公。
公馈药不受。
又使人问曰。
师生天台因甚死净慈。
答曰。
日出东方夜落西。
遂嗒焉而逝或云。
初参无范。
范问从何处来。
答曰。
天台。
范曰。
还见石桥么。
答曰。
我一脚踏断也。
自是丛林。
称师为断桥伦公云。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断桥和尚。名妙伦。姓徐氏。台之黄岩人也。弱冠欲入瑞岩。邻寺出家。其父兄不许。强伦治生产。伦不乐业。乃遁永嘉。圆顶于广慈寺。受戒归省。得问道于瑞岩谷源禅师。源以麻三斤话示伦。伦大疑之。如面千尺铁墙。因邻僧读楞伽经曰。蚊虫蝼蚁无有言说。而能辨事。伦有省。会无准范公中兴雪窦。雪窦风峻。禅者不易上谒。伦下包。直趋方丈。左右莫能止。范公怒曰。甚处来底。对曰。瑞岩。曰。到此何为唐突若是耶。伦从容进曰。实为己躬事切。来呈似耳。曰。有甚驴事马事。试举看。伦乃陈其所得。范曰。狗子因何有业识。伦进语。范不顾。如是滚滚不住。连进三十语。范俱不顾。拟再进语。无可凑泊者。乃跪泣请曰。师宁无方便乎。范公怜之。以古颂示曰。言有业识在。谁云意不深。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伦悚慄沉吟。忽闻板响。通身汗下。连拜范公足下。范笑曰。我不汝欺也。伦弗吐一词而出。范公移居育王径山。伦皆从而相之。是时出公门者。雪岩钦别山智等。各化一方。称有道焉。伦亦领祗园小刹。据室烧香。甚有大体。一时名衲。趋其座下。院窄无所容。移居瑞岩。又移国清。伦为人径直无讳。好釆群言。评量古今。议论既出。如束湿薪。然皆援经据史。如披晓镜。人以为博物宗匠。若智若愚。争识一面而后已。晚居净慈。尝谓众曰。荆山有玉。获得者不在荆山。赤水有珠。拾得者不在赤水。衲僧有无位真人。證得者出入不在面门。横按拄杖曰。会么幽州江口石人蹲。又曰。德山低头。夹山点头。俱脂竖起手指头。玄沙筑破脚指头。拈拄杖云。都来不出山僧拄杖头。何以见得。卓一卓曰。一叶落天下秋。又曰。达观。颖云。七佛是性隶。万法是心奴。且道主人翁在甚么。处自喝云。七佛以下出头。又自喏云。各自祇候唤七佛作性。𨽻指万法为心奴。达观自谓。有出身路。及其自喝自。喏又是奴𨽻边。事主人翁。何曾梦见。在要会么。挥拂云。晓来一陈春风起。开遍园林百树花。伦晚年罢上堂。一日忽挂牌入室。已而谓众曰。斯乃老僧末后一场搬弄也。复问訚上人曰。临济三遭黄檗痛棒是否。对曰是。曰。因甚大愚肋下筑三拳。对曰。得人一牛还人一马。伦怡然抚几曰。后当有人据此。为你證明在(訚号悦堂。后嗣介石朋)。遂以后事分付门人方山宝竹屋。简又裁书。别诸方知己。魏国公阅伦书。大惊。即遣使问曰。师生天台。为甚死在杭州。伦微笑。以手指左右曰。日出东方。夜落西。其使拟拜。伦已化去。 赞曰。断桥和尚以英伟之姿。入雪窦范公之门。始知肘。后灵符不从人得。及出世而簸扬淘汰。可谓精于得人矣。以故方山宝辈数传而世其家。诸方称之曰。断桥一脉有以也。不然。则如世暴流。朝盈夕涸。而断桥一派嘉声何从而挹之。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慧照。字大千。永嘉麻氏子。童年骏利异。尝闻人诵习契经。合爪谛听。长老良公。度为弟子。禀持犯于处之天宁。蝉脱万缘。力究大事。首谒晦机熙公于净慈。一日阅员净语。至头陀石掷笔峰处。默识悬解。流汗浃背。即腰包。走谒东屿海公于苏之荐严。反覆辨勘之。师如宜僚掷丸。飞舞空中。东屿甚嘉之。遂留执侍左右。师以为心法既通。不阅修多罗藏。无以阐扬正教。耸人天之听。乃主藏室。及东屿迁净慈。师分座。表仪四众。天历戊辰。出世乐清之明庆。升座示众曰。佛法欲得。现前莫存。知解缚禅。看教未免。皆为障碍。何如一物不立。而起居自在乎。所以德山之棒。临济之喝。亦有甚不得已尔。闻者说怿而去。至正乙未。迁四明之宝陀。寻宣政院。署师主育王。师悯大法陵夷。孳孳诱掖。不遗馀力。尝垂三关语。以验学者。其一曰。山中猛虎以肉为命。何故不食其子。其二曰。虚空无向背。何缘有南北东西。其三曰。饮乳等四大海水。积骨如毗富罗山。何者是汝最初父母。此第三关。最为峻切。惜未有契其机者。居九年。退于妙喜。泉上筑室。曰梦庵。因自号梦世叟。掩关独处。凝尘满席弗顾也。一日召门弟子曰。吾将西归矣。属后事于住持。约之裕公。沐浴更衣书偈。怡然而逝。时洪武癸丑十月也。寿八十五。腊七十。茶毗。齿睛数珠不坏。舍利五色。烂然者无算。师三坐道场。有语录若干卷。师智度冲深。机神坦迈。昼则凝坐。夜则兼修净业。真积力久。至于三际不住。觉观湛然。非言辞之可儗议。且服用俭约。不如恒僧。虽不与时俗低昂。贤士大夫。知其诚实。不事矫饰。多倾心为外护。其遇学徒。一以真率。或以事忤之。而声色不变动。出语质朴。不尚葩藻。而指意超言外。嗟夫。禅宗至宋季而敝。胶滞局促。无以振拔精明。使直趋觉路。横川璜公。当斯时。密授天目法印。持降魔杵。树真正幢。升堂入室者。不翅受灵山付嘱。佛法号为中兴。横川之同门。有石林者。奋兴实角立东西。共斡化机。西来之道。于斯为盛。师盖石林之诸孙也。故其死生之际。光明盛大。有如此者。岂无自而然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慧照,字大千,姓麻氏,永嘉人也。
父均,母黄氏,家有积庆,照生宝之,胜摩尼珠。
童年聪俊,雅慕超凡,闻人诵习经偈,便合爪谛寀。
年十五,往依沙门了定于县之瑞光院。
了定者,族从兄也。
长老良公知为法器,即剃落为弟子。
明年,禀持犯于处之天宁。
蝉蜕万缘,誓究大乘不思议事。
首谒晦机熙于杭之净慈,未契圆證。
一日,阅真净语至头陀石掷笔峰处,默识悬解,流汗浃背。
时东屿海以石林巩正派,提倡于苏之荐严,杖锡从之,反覆勘辩,灵机响应,遂留执侍。
照以为心法既通,不阅脩多罗藏,无以阐扬正教,耸天人之听,乃主藏室于郡之万寿。
及东屿迁净慈,邀照分坐,表仪四众。
元大历戊辰,始主乐清之明庆,尝集诸僧伽而诲之曰:“佛法欲得现前,莫存知解,缚禅看教,未免皆为障碍,何如一物不立,而起居自在乎?
所以德山之棒,临济之喝,亦有甚不得已尔。
”闻者说怿。
至正乙未,迁四明之宝院。
先是,寺以搆讼废,照谓:“讼兴在乎辨难太迫。
”一处之以宽慈,绝弗与较。
且曰:“我佛得无诤三昧,所以超出群品。
我为佛子,可不遵其教?
”众服其化。
未几,行宣政院署照住阿育王山,由是云侣景附,不远千里。
照亦善诱孳孳,不遗馀力。
因垂三关语以验学者,其一曰:猛虎伺杀为性,何以不食其子?
其二曰:虚空无向背,何缘有南北东西?
其三曰:饮乳等四海水,积骨如毗富罗山,何者是汝最初父母?
语皆峻切,惜未有契其机者。
居九年,退于妙喜泉上筑室,曰“梦庵”,因自号为“梦世叟”。
掩关独处,凝尘满席,澹然无虑。
明洪武癸丑十月朔,诏门弟子曰:“吾将西归。
”越七日,沐浴更衣,索纸书记,恬然化灭。
寿八十五,历夏七十。
经三日,荼毗,牙齿数珠不坏,馀成舍利罗五色烂然。
是年十二月九日,葬灵骨于梦庵之后。
有语录若干卷,宋文宪濂为之碑文,词甚清朗,载在私集曰《护法录》。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宝印(一一○九~一一九一),字坦叔,号别峰,俗姓李,嘉州龙游(今四川乐山)人。少从德山院清素得度具戒,听《华严》、《起信》,既尽其说,弃依密印于中峰。会圆悟归昭觉,留三年。后南游,谒佛性泰、月庵果、草堂清。晚至径山,谒大慧宗杲禅师。大慧南迁,乃西还。后再出峡,住保宁、金山、雪窦。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敕补径山,召对选德殿。光宗绍熙元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谥慈辩。为南岳下十六世,华藏密印安民禅师法嗣。事见《渭南文集》卷四○《别峰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有传。今录诗三十九首。
全宋文·卷四五七四
宝印(一一○九——一一九○),字坦叔,号别峰,俗姓李,龙游(今四川乐山)人。世居峨嵋之麓。从德山院清远道人得度,又从中峰密印禅师得悟。住临邛、广汉、崇庆、武信东禅、成都龙华、眉山中岩诸寺,复住金山。淳熙七年敕住径山。十年,孝宗制赐《圆觉经注》。绍熙元年卒,年八十二。谥曰慈辩,塔曰智光,庵曰别峰。门人集有《语录》。见陆游撰《别峰禅师塔铭》(《渭南文集》卷四○)。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宝印号别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经长穷七史。忽厌尘俗志慕竺坟。乃从德山清素和尚得度。往听华严起信尽得旨。觉劳算沙终非解脱。遂依中峰密印民禅师。密印举。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岩叱曰。是谁起灭。师闻大悟。会圆悟归昭觉。遣师往省。随众入室。悟问。从上诸圣以何接人。师竖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从上诸圣用底。师以拳挥之。悟亦举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谒大慧于径山。慧问。甚处来。曰西川。慧曰。未出剑门关。与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动和尚。慧忻然。后出奉诏住雪窦。淳熙七年秋召师问道。赐肩舆入选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这个理否。对曰。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初无二也。帝曰。但圣人所立门户则不同耳。如孔子性以中庸设教。印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间。故法华云。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华严云。不坏世间相而成出世法。帝曰。今时士大夫学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语言。不见夫子之道不识夫子之心。惟释氏禅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顿令悟入。不乱于生死之际。此为殊胜。印曰。非独后世不见夫子之心。尝见孔门颜子号为具体。尽平生力量只道得个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摸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开向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观之。夫子未尝回避诸弟子。而诸弟子自蹉过了也。昔张商英曰。吾学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实为至当。帝曰。朕意亦谓如此。帝又问。庄子若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声闻以下人也。盖小乘厌身如桎梏。弃智如杂毒。化火焚身入无为界。即如庄子所谓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若大乘人则不然。度众生尽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将以斯道觉斯民也。有一夫不彼其泽者。若已推而内沟中也。帝大悦诏住径山。开堂曰。三世诸佛以一句演百千万亿句。收百千万亿句秖在一句。祖师门下半句也无。秖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诸仁者且道。诸佛是祖师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时俱是一时俱不是。颟顸不少。且截断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虫里纸帽。好笑又惊人。十年二月帝注圆觉经。赐师命作叙流行。绍熙元年十一月往见智策禅师决别。策问行日。师曰。水到渠成。索纸书云。十二月初七夜鸡鸣时九字。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颜色明闰发长顶温葬全身于西冈。谥曰慈辩。塔曰智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别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经。长穷七史。忽厌尘俗。志慕竺坟。乃从德山清素得度。往听华严起信。尽得旨。觉劳算沙。终非解脱。遂依中峰密印民禅师。密印举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岩叱曰。是谁起灭。师闻大悟。会圆悟归昭觉。遣师往省。随众入室。悟问从上诸圣。以何接人。师竖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从上诸圣用底。师以拳挥之。悟亦举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谒大慧于径山。慧问甚处来。曰西川。慧曰。未出剑门关。与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动和尚。慧忻然。后出。奉诏住雪窦。淳熙七年秋。召师问道。赐肩舆入选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这个理否。对曰。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初无二也。帝曰。但圣人所立门户则不同耳。如孔子以中庸设教。印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间。故法华云。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华严云。不坏世间相。而成出世法。帝曰。今时士大夫学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语言。不见夫子之道。不识夫子之心。惟释氏禅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顿令悟入。不乱于生死之际。此为殊胜。印曰。非独后世不见夫子之心。尝见孔门颜子。号为具体。尽生平力量。只道得个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模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开。向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观之。夫子未尝回避诸弟子。而诸弟子自□□了也。昔张商英曰。吾学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寔为□□。帝曰。朕意亦谓如此。帝又问。庄子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声闻以下人也。盖小乘厌身如桎梏。弃智如杂毒。化火焚身。入无为界。即如庄子所谓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若大乘人则不然。度众生尽。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将以斯道觉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内诸沟中也。帝大悦。诏住径山。开堂曰。三世诸佛。以一句演百千万亿句。收百千万亿句。祇在一句。祖师门下半句也无。祇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诸仁者。且道诸佛是。祖师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时俱是。一时俱不是。颟顸不少。且截断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虫裹纸帽。好笑又惊人。十年二月。帝注圆觉经。赐师命作叙流行。绍熙元年十一月。往见智策禅师决别。策问行日。师曰。水到渠成。索纸书云。十二月初七夜鸡鸣时九字。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颜色明闰。发长顶温。葬全身于西冈。隘曰慈辩。塔曰智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别峰禅师。名宝印。字坦叔。生为龙游李氏子。世居峨嵋之麓。少而奇警。然不喜在家。乃从德山院清远道人得度。自成童时。已博通六经及百家之说。至是。复从华严起信诸名宿。穷源探赜。不高出同学不止。时密印禅师民公。说法于中峰道场。乃挈一笠往从之。一日密印举。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头叱曰是谁起灭。师豁然大悟。自是锋不可触。密印恨相得之晚。会圆悟自南归成都昭觉。乃遣师往省。因随众入室。圆悟举从上诸圣以何法接人。师举起拳。圆悟曰。此是老僧用者。孰为从上诸圣用者。师即挥拳。圆悟亦举拳相交。大笑而罢。圆悟叹异之曰。是子。他日必类我师。留昭觉三年。密印犹在中峰。以堂中第一座致师。师辞。密印大怒曰。我以法得人。人不我传。尚何以说法。为欲弃众去。众皇恐亟趋昭觉。罗拜恳请。圆悟亦助之请。始行。道望日隆。学者争归之。虽圆悟密印。不能掩也。久之。南游历见诸大禅老。最后扣妙喜于径山。为师独扫一室。堂中皆大惊。妙喜南迁。师亦西归。始住临邛凤皇山。举香。嗣密印。道既盛行。筑都不会庵。松竹幽邃。暇日名胜毕集。闻师一言。皆自谓意消稍或间阔。辄相语曰。吾辈鄙吝萌矣。其道德服人如此。俄复下硖挟金陵。应庵华方住蒋山。馆师于上方。白留守张公焘。举以代己。师闻。即日发去。会陈丞相俊乡来。为金陵。以保宁延师。俄徙京口金山。学者倾诸方。金山自兵乱后。虽屡葺莫能成。至是始复大兴。如承平时。而有加焉。异时居此山。鲜踰三年者。师独安坐十五夏。魏惠宪王牧四明。虚雪窦来请。住四年。乐其山林。有终老之意。而名益重。被敕住径山。淳熙七年五月也。七月至行在所。寿皇降中使。召入禁中。以老病足蹇。赐肩舆于东华门内。赐食于观堂。引对于选德殿。赐坐劳问良渥。师目举古宿云。透得见闻觉知。受用见闻觉知。不堕见闻觉知。上悦。毕其说乃退。后十馀日。又命开堂于灵隐山。中使赍赐御香。恩礼备至。十年二月。上制圆觉经注。遣使驰赐。且命作序。师老益厌住持事。门人惧其远游不返。相与筑庵于山北俟其归。光宗在东宫。书别峰二大字榜之。十五年冬。奏乞养疾于别峰。得请。明年。光宗受内禅。取向取赐宸翰。识以御宝。复赐焉。绍熙元年冬十一月。忽往见嗣住山智策告别。策问行日。师曰。水到渠成。归取幅纸大书曰。十二月七日夜鸡鸣时。如期而化。奉蜕质。返寺之法堂。留七日。颜色精明。须发皆长。顶温如沃汤。是月十四日。葬于别峰之西冈。寿八十有二。腊六十有四。得法弟子实繁。指不能一二屈。有慧绰者。山阴陆氏子。当以荫得官辞之。从师祝发。得记莂。遁迹岩岫。终身不出。师既示寂。上为敕有司。定谥曰慈辩。塔曰智光。庵曰别峰。极方外之宠。师说法数十年。所至门人。集为语录。晚际遇寿皇。被宸翰咨询法要。皆对使者具奏。别具行世。此不悉著。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宝印禅师者。
嘉州人。
号别峰。
初业儒。
弃儒剃染。
业华严。
又弃华严。
从华藏民禅师。
悟明心要。
其祖圆悟每誉之谓。
印有超师之略。
印之名遂著。
乃通谒于妙喜。
自称西川法侄。
时径山多士。
窃笑之。
妙喜问曰。
未出剑门关。
与你三十棒了也。
印遂展拜曰。
不合起动和尚。
妙喜忻然。
顾左右曰。
你们骑马趁不及。
是日万指。
丛林为之震动。
于是西还开法。
而两川素称义虎之雄者。
皆从印游。
印仍慰其开讲曰。
宗教无二致。
而公白岐耳。
公以无欺心而演教。
教中之宗也。
我以无欺心而弘宗。
宗中之教也。
我佛初转四谛于鹿苑。
而憍陈如乃无欺之首也。
后拈枝花于灵峰。
而迦叶乃无欺之终也。
故其间谈经三百馀会。
皆以无欺法。
而利无欺众。
公但自反能无欺乎。
既无欺矣。
以无欺舌而流无欺教。
则教与宗。
是一是二乎。
惟诸公勉之。
印又出峡。
住持保宁。
次迁金山。
自金山移雪窦。
自雪窦补双径。
其众盛矣。
尝示众曰。
世尊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
转四谛法轮。
憍陈如比丘最初悟道。
真净拈云。
今日新丰洞里。
秖转个拄杖子。
遂拈拄杖卓左边云。
还有最初悟道者么。
若无丈夫。
自有冲天志。
莫向如来行处行。
遂喝一喝。
下座。
若是印上座不然。
今日向凤凰山里。
初无工夫。
转四谛法轮亦无气方。
转拄杖子。
秖教诸人。
行须缓步。
语要低声。
何故欲得不招无间业。
莫谤如来正法轮。
又曰。
三世诸佛。
以一句演百千万亿句。
收百千万亿句只在一句。
祖师门下半句也无。
祗恁么合。
吃多少痛棒。
诸仁者。
且诸佛是祖师是。
若道祖是佛不是。
佛是祖不是。
取舍未忘。
若道祖佛一时是。
佛祖一时不是。
颟顸不少。
且截断葛藤一句。
作么生道。
大虫裹纸帽。
好笑又惊人。
又曰。
将心除妄。
妄难除。
即妄明心道转。
纡桶底趯穿。
无忌讳等閒。
一步一芙蕖。
印年迈。
日常宴坐。
匡床颓然。
一老比丘士夫访拜床下。
爱慕倍于父母。
孝宗皇帝知而召之。
印以足疾。
辞不奉诏。
帝赐肩舆。
于东华门内。
迎入选德殿。
初礼臣议。
朝仪及见。
印直登榻跏趺。
群臣皆失色。
帝喜其真率。
乃问圆觉之旨。
印随机酬对。
帝默有契。
辄注圆觉经。
命印撰经首之序。
自是东华门置禅师舆。
以备顾问。
十五年冬。
力请庵居。
绍熙改元。
过访智策禅师。
兼与言别。
策问行日。
印曰。
水到渠成。
归索纸书十二月初七夜。
鸡鸣时。
如期而化。
奉蜕质。
返寺之法堂。
留七日。
颜色明润。
发长顶温。
又七日择退居之西冈而閟焉。
谥慈辨禅师。
塔曰智光。
赞曰。
民禅师义坛之翅虎也。
一入昭觉之门。
翻然易辙与夫抱英敏之姿。
负昂藏之表甘。
若捉月之猿。
趋阳之鹿者。
岂非日劫相倍乎哉师。
以己愈之方。
施之别峰印。
自然水乳合。
而针芥投。
为万古我慢之正鉴。
是则西山亮。
何足为多耶。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宝印,字别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经,长穷七史。忽厌尘俗,志慕竺典,乃从德山清素得度。往听《华严》、《起信》尽得旨,觉劳算沙,终非解脱,遂依中峰密印民禅师。密印举“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岩叱曰:“是谁起灭?”印闻大悟。会圆悟归昭觉,遣印往省,随众入室,悟问:“从上诸圣以何接人?”印竖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从上诸圣用底?”印以拳挥之,悟亦举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谒大慧于径山,慧问:“甚么来?”曰:“西川。”慧曰:“未出剑门关,与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动尊者。”慧欣然。后住雪窦。淳熙七年秋,召印问道,赐肩舆入选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这个理否?”对曰:“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初无二也。”帝曰:“但圣人所立门户则不同耳,如孔子性以中庸设教。”印曰:“非中庸如何安立世间?故《法华》云‘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华严》云‘不坏世间相,而成出世法。’”帝曰:“今时士大夫学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语言,不见夫子之道,不识夫子之心。惟释氏禅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顿令悟入,不乱于生死之际,此为殊胜。”印曰:“非独后世不见夫子之心,尝见孔门颜子,号为具体,尽平生力量,只道得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摸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开,向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观之,夫子未尝回避诸弟子,而诸弟子自错过了也。昔张商英曰:‘吾学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实为至当。”帝曰:“朕意亦谓如此。”帝又问:“庄子若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声闻以下人也。盖小乘厌身如桎梏,弃智如杂毒,化火焚身入无为界,即如庄子所谓形固可使如稿木,心固可使如飞灰。若大乘人则不然,度众生尽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将以斯道觉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内沟中也。’”帝大悦,诏住径山。开堂曰:“三世诸佛以一句演百千万亿句,收百千万亿句秪在一句,祖宗门下半句也无,秪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诸仁者,且道诸佛是?祖师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时俱是,一时俱不是,颟顸不少,且截断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虫裹纸帽,笑人又惊人。”十年二月,帝注《圆觉经》赐印,命作叙流行。绍熙元年十一月,往见智策禅师诀别,策问行日,印曰:“水到渠成。”索纸书云:“十二月初七夜,鸡呜时也。”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颜色明润,发长顶温,葬全身于西冈。谥曰“慈辩”,塔曰“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