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法演

相关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临邛(今四川邛崃)人。
俗姓李。
年十四出家,尝依毗尼。
南游江淮间,遍历禅席,师事五祖演禅师七年。
后隐居四面山大中庵,又住崇宁万寿寺。
继住舒州龙门寺十二年。
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奉敕住和州褒禅山寺(《古尊宿语录》卷二九)。
踰年,以疾辞,归隐蒋山之东堂。
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
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
事见《筠溪集》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清远诗,以《古尊宿语录》卷三○中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同书卷三四中的《颂古》编为第二卷,同书卷三一语录中散见各处者及见于他书者辑为第三卷。
全宋文·卷二九四六
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俗姓李,邛州(治今四川邛崃)人。年十四受具戒,依太平演道得大悟,后历主崇宁万寿、龙门、褒禅等名刹,归隐于蒋山。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著有《圆融礼文》、《普门礼文》等。见李弥逊《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筠溪集》卷二四)。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禅师讳清远。生李氏。蜀之临邛人。出家。十四具戒。尝依毗尼师究其说。因读法华经。至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持以问。讲师莫能对。乃曰。义学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遂捐旧习。南游江淮间。遍历丛席。闻舒州太平演道者为宗师第一流。往造其室。演一见深奇之。谓可以弘持法忍。壁立不少假。冀其深造。师栖迟七年。未尝妄发一语。一日因拨火。忽有省。即说偈曰。深深拨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由是洞彻超诣。机辩峻捷。莫敢当锋。衲子争归之。师益静默自晦。不自为得。隐居四面山大中庵。属天下新崇宁寺。方择人以处。舒守王涣之迎师住持。未几引去。会龙门虚席。遂补焉。示众曰。学道之士。有二种病。一骑驴觅驴。二骑却驴了不肯下。且如骑却驴了更觅驴。可杀是大病。龙门向道不要觅。灵利人。当下识得。除却觅底病。狂心遂息。既识得驴了。骑却不肯下。此一病最难医。龙门向道不要骑。你便是驴。尽大地是个驴。且作么生骑。你若骑。管取病不去。若不骑。十方世界廓落地。此二病一时去。心下无事。名为道人。所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州从此顿息驰求。识得祖病佛病。无不透得。后来遍到诸方。莫有出其右者。盖缘他识病。又曰。释迦老子在什么处。自云。作么。复云。达磨大师在什么处。自云。只在且作么生。说个只在底道理。也不妨难明。若于斯明得。始知正法常住。禅僧家多分只道那举处便是。你若身坏命终时。若病说不得时。又作么生。须是證入始得。不见。僧问德山。从上诸圣。向甚么处去。山云。作么作么。莫是作么便是诸圣么。你诸人若不将言语会。便落他声响流布。纵饶不落声响言句。便落他无言无说处。此事实无。你意解卜度。若存一丝毫。便成趣向于己疏也。直饶你将玄机妙义去。合他决定合不著。若总不思量。亦不可。须是亲證始得。明见无疑。又曰。有般宗师向人道。莫作计较道理。开口便没交涉。与他不相应。也去空劫已前认取。都无言说。又有一般宗师向人道。痴汉你这一段因何不会。先将自心做个窠臼。然后将心去取證。唤作钉桩了。绕桩走便恁么。流传将去。便恁么承当去。敲床竖拂用将去。唤作将心用心。一似坐个气毬相似。有甚安乐处。又似虾蟆努气相似。你恁么见解。面前一似黑雾罩定了也。师居龙门十有二年。道风大振。四方学者皆曰。吾必师龙门。由是云集座下。居无所容。师应机酬酢。未尝有勌色。示曲折数篇。学者聚而编之。名曰心要。其略曰。不应于无际中立分限。若立分限。是无际空乃自随。所以解空者无空想。若人以言语名状心。终不得心。不以言语名状心。亦不得心。言语本是心名状之故。不得也。无言语本是心不名状之故不得也。种种会当。皆不与自心契。上祖曰。默契而已为若此。又曰。道若为达。但无妄念耳。若人知是妄念。作意止之者。见有妄念故也。见有妄念作意观照。令是正理亦见。有妄念也。知妄元是道。乃无妄焉。故达道乃无所得也。又曰。證者绝能所也。非别有玄理。在寻常日用处。如见色时是證时。闻声时是證时。饮水食粥时是證时。一一绝能所。此非久习不假薰炼。盖见成之事。世人不识。名曰流浪。故云唯證乃知难可测。又曰。学道者明知有是事。何故不得旨而长疑。盖信未极。疑未深也。唯深与极。若信与疑。真是事也。不解如此返照。遂迷乱。不知由绪。困踬中途。能自返省。更无第二人也。既曰此事。又岂更知耶。知是妄虑。此事则不失也。又曰。道不止说与示而后显。盖体自常露。说示者方便道用耳。省悟者亦暂时岐路也。或因说而證。或因示而入。或自觉触以知归。终无异事。别得至心源而止也。又曰。人言悟了方修此。属对治门。虽禅门亦许以正知见治之。若论当人。即不须若是也。又曰。人不识问。遂依来问而答。不知乃自问耳。欲答谁邪。人不识答。遂依言起见。不知乃自答耳。何有旨趣邪。故曰。总是你好看好看。又曰。从上来有二种方便。有真实方便。所谓说无有间。有善巧方便。所谓妙应群机。若从真实方便。得入不假思量。性自神解。求无有退。妙用河沙也。若从善巧方便得入。得坐披衣。向后自看始得。未可将为究竟。此二种方便。皆一法也。不可须臾有失。学者思之。又曰。悟心见性。当如雪峰玄沙。履实践真。当如南泉赵州。今时学者。但以古人方便为禅道。不知与古人同参也。十二时中。学道无顷刻弃舍。此人纵未得入。念念已是修行也。寻常说修行。不过三业六根清净禅门。更不必如是。何故禅定之门。念念与智波罗蜜平等。一切处自无过患也。久久心地通明之日。从前并得满足。名一行三昧。今时人全无定力。复不开智眼。所以机缘语句。只成诤论。生灭心行。夫禅学不是小小。未用超佛越祖得了要超。亦不难也。政和末。道行闻于朝。有旨移和州褒禅山。岁馀以疾辞。时圜悟禅师住蒋山。与师友爱素善。因往依之。尝著三自省察。丛林共高仰之。复以近世问话者。不知伸问致疑咨请之意。后生相承。多用祝赞语。或奉在座官员。或庄严修设檀信。俱无衲子气味。师深恶之。诫曰。夫问话者。激扬玄极。不在多进语。三两转足矣。贵得生人信。不致流荡取笑俗子。又曰。诸方老宿临终必留偈辞世。世可辞耶。且将安之。宣和二年冬至前一日。饭食讫。整衣趺坐。合掌怡然而逝。春秋五十四。坐四十夏。门人奉灵骨舍利。葬龙门之灵光塔。师风仪秀异。操守严正。性淡泊寡言。笑动有规则。学者瞻形仪而服膺。其为教。疏通广大。剀切禅病中衲子之心。至入室提纲。则绝蹊径。离文字。亦不滞乎空荒漫诞之说。其徒非大有契證。不妄许可。平居以道自任。不从事于务。尝曰。长老端居丈室。传道而已。与士大夫游。不为利屈。道合则忻然造之。不尔虽过门。或不得见。君子以是高之。枢密邓公洵武。奏锡命服佛眼之号。左司陈公瓘见师法语。叹曰。诸佛心宗。众生性海。远公涵泳深矣。与灵源禅师少友善。其趣尚施设略相似焉。有三会广语偈颂数万言。行于世。 赞曰。圜悟佛眼同出东山之门。为临济十世孙。圜悟固已名盖天下。佛眼则精深醇粹。克荷正传。殆与圜悟连衡而并驱。学者疑其旋设异乎圜悟。或谓龙门尝与灵源处。而渐习使然。呜呼是何言之陋哉。盖尝三复龙门之录。观其指示心法。辩如百丈黄檗。作为偈句。词如汾阳雪窦。悟门超极。不愧雪峰玄妙。履践明验。端如南泉赵州。真一代之大宗师也。彼以颊舌为禅而欺世每生者。乌足与识龙门灵源相契者哉。要其所以不为圜悟者。譬如韩柳文章。世之悦韩者固多。然子厚非深识博雅之士。则不能窥其缊奥。此所以万世之下不凝并驱而为韩柳也。由是而观。二公之后。抑可见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清素(?
~一一三五),俗姓郭,嘉州(今四川乐山)人。
住嘉州九顶寺。
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五年卒。
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偈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8—1295 【介绍】: 宋元间僧。吴江人,俗姓徐,号高峰。出家净慈寺,住持天目山之狮子院。
全宋诗
释原妙(一二三八~一二九五),号高峰,俗姓徐,吴江(今属江苏)人。年十五出家,投嘉禾密印寺法住为师。十六岁薙发,十七岁受具,十八岁习天台教,二十岁更衣入净慈,立限学禅。二十二岁请益断桥妙伦。继扣雪岩祖钦,景定二年(一二六一)得悟。三年,由国清过雪窦,谒西江谋、希声叟、寓旦过。及祖钦挂牌于道场,开法于天宁,皆随侍。度宗咸淳二年(一二二六),入临安龙须寺,苦行九年。十年,迁湖州双髻庵。帝炳祥兴二年(一二七九),至天目西峰。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一二八一),入张公洞扁死关,不越户十五年。成宗元贞元年卒,年五十八。为南岳下二十一世,雪岩祖钦禅师法嗣。有《高峰原妙禅师语录》二卷、《高峰原妙禅师禅要》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行状》。 释原妙诗,以辑自《语录》、《禅要》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依次分编为二卷。
槜李诗系·卷三十
原妙字高峰姓徐氏吴江人出家崇德密印寺(后析桐乡)得法于雪岩钦禅师立死关于西天目之狮子岩设三关语以验学者世寿五十八有语录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八
禅师讳原妙。出苏州吴江徐氏。为雪岩钦禅师入室之真子也。弘法于天目之狮子岩。因以高峰自号。关居三十载。横拈倒施。而令行吴越。南宋嘉熙戊戌年三月。而公生。公生性迟重寡言。笑行如瘦鹤。望之似懦弱。然其神气精悍夺人。幼喜趺坐。凡见髡流。必合爪劳问成礼。淳祐壬子。从秀水密印寺法住沙门得度。年十五。备知大僧事。及戒得满分。于其律度。开遮进止。不期而咸合焉。寻习教观于天台。其文句义。学弗可难也。公每忖达磨一宗。不立文字。为教外别传。能了当人大事。为之立地成佛。岂徒然哉。即出杭州。参访宗门知识。入湖南净慈净慈。为武林禅窟。伦断桥居焉。公参僧堂。立死限三载。拟求妙悟。竟无所发。时雪岩钦禅师寓北涧。断桥指公往谒。公谒雪岩。雪岩不许通谒。公益心切。乃告香通诚。雪岩许见。未作礼即连棒打出。公垂涕回惶。复入雪岩。便问。阿谁拖你死尸来。又以拳打出之。于是疑团猛结。无所攀仰。乃拟避喧求静。咬嚼话头。于径山禅堂及月。忽忆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匊战胸次。目不交睫者六昼夜。忽睹演五祖真赞云。百年三万六千朝。反覆元来是者汉。从前话头一并打。失其年二十有四矣。雪岩已赴南明。公即走觐。才入雪岩。便问。谁拖你死尸来。公便喝。雪岩拈棒。公把住曰。今日打原妙不得也。曰。为甚打不得。公拂袖而出。次日雪岩召公问曰。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对曰。狗舐热油铛。曰。那里学者虚头来。对曰。正要和尚疑著。雪岩休去。公以为妙契玄旨。自此随问即答。久之雪岩谓公曰。日间浩浩作得主么。对曰。作得主。曰。睡梦中作得主么。对曰。作得主。曰。正睡著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甚么处。公不能对。雪岩曰。从今日去。也不要你学佛学法。也不要你穷古穷今。但只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才睡。觉来却抖擞精神。我者一觉主人公在那里。安身立命。公遂别入龙须。经五载。因邻僧推枕堕地作声。大彻乃曰。元来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咸淳甲戌年。住湖之双髻峰。禅者登峰益众。公即入西天目山之狮子岩。岩绝跻攀。其来决择之者。又满百许人。公乃别居岩西石洞。石洞之险。非梯莫升。大书死关二字为额。尽屏给侍。日用一食。以瓮为铛。断缘撤梯。岩中弟子罕见其面。或垂语以验方来。不契即拒关。其垂语曰。大彻底人。本脱生死。因甚命根。不断佛祖公案。只是一个道理。因甚有明与不明。大修行人。本遵佛行。因甚不守毗尼。杲日当空。无所不照。因甚被片云遮却。人人有个影子。寸步不离。因甚踏不著尽大地。是个火坑。得何三昧。不被烧却。元世祖丁亥年。雪岩遣白拂嘱公。偈曰。上大今已无人。雪岩可知礼也。虚名塞破乾坤。分付原妙侍者。始升座开导。其语恳切。中古尊宿。未之有也。丛林谓之禅经。抱道老成之士并归焉。一日民间讹谣。官选童男女。本小师问曰。忽有人来问和尚。讨童男女时如何。公曰。我但度竹篦子与他。本大彻于言下。或问。诸弟子优劣。公曰。若初院主等一知半解。不道全无如义。首座固是铁根老竹。其如七曲八曲。惟本维那却是上林新篁。它日成材。未可量也。元贞乙未季冬朔日。命鼓告众曰。西峰三十年。妄谈般若。罪犯弥天。今日(或云末后)有一句子。不敢累及平人。自领去也。大众还有知落处者么。良久云。毫厘有差。天地县隔。复曰。来不入死关。去不出死关。铁蛇钻入海。撞倒须弥山。跏趺泊然而寂。七日容色益明润。舍利结于爪𩬊。越三七日。塔全身于死关。坐四十三夏。历世五十有八。仁宗戊午。谥普明广济禅师。 赞曰。古以滹沱机用。如涂毒鼓。闻者皆立死。或先后于近远稍异。迨密庵后。几不横死矣。幸雪岩得无准药授之师。师复涂而击之。以立死中峰辈至今。闻其馀响。犹自胥丧。吁何伟也。非师玄要戈甲。吴越正令。曷克臻此。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原妙,字高峰,吴江人。
出家净慈,参断桥伦,伦示以生从何来,死从何去。
穷究未契,立死限三年,胁不至席,口体俱忘。
或提单遗巾,发箧置鐍,终岁矻矻,若无见闻。
时雪岩钦寓南屏北涧,夙夜孳孳以剖决此心,见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一旦冰消,豁然迥露,无依无欲,得大解脱境界。
扣之灵隐石田,天童痴绝,径山无准,莫不印證。
原妙闻之,欣然怀香往谒。
方问讯,即推出闭门,再往稍得就近,钦忽骂曰:“阿谁与你拖个死尸来?
”声未绝,继之以掌,如是者三。
而原妙叩礼逾虔。
一日,忽睹五祖演像赞云:“百年三万六千朝,返覆原来是此身。
”蓦然骛破死尸之疑。
明日诣钦,又问阿谁话头,举杖方下,原妙喝住曰:“今日郤不得如此。
”拂袖便出。
自此机锋不让,遂辞入天目,立死关于师子严三十馀载,影不出山。
弘悟普度,名冠元世,所著有《高峰语录》。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混丘 无极老人 宝鉴国师 字丘乙。
旧名清玢。
俗姓金氏。
赠佥议评理弘富之子。
清风郡人。
忠宪王辛亥生。
以九山选。
首登上七科。
弃去徒普觉学。
忠烈王下批至大禅师。
德陵即政。
特授两街都僧统。
加大师。
子册命师为鉴智王师。
两王同枢衣请益。
因命住莹源寺。
至理二年。
移锡于松林寺。
年七十三。
僧夏六十三。
赠谥塔曰妙应。
有语录两卷。
歌颂杂著二卷。
新编水陆仪文二卷。
重编指颂事苑三十卷。
近世有大比丘。
推明佛祖之道。
以开学曰普觉国尊。
其徒盖数百千人。
而能钻坚挹深。
妙契啐啄者。
惟宝鉴国师为然。
幼与群儿戏。
聚瓦石为塔庙。
休则面壁。
若有思念。
形貌端严。
性又慈祥。
故亲戚目为小弥陀。
十岁投无为寺禅师天镜祝发。
以九山选。
首登上七科。
弃去。
从普觉学。
自诡非睹阃奥不止。
始普觉梦一僧来。
自谓五祖演
诘朝师往谒。
心独怪之。
及是叹其敏而勤。
语众曰。
吾梦有徵矣。
洎嗣席开堂。
其师众规绳。
讲若画一。
而雍容闲雅过之。
德陵谢位。
处永安宫。
屡遣中使。
舆而致之。
从容谈道。
或至日暮。
于是谂国王。
以祖宗旧例。
册命师为悟佛心宗解行圆满鉴智王师。
两王抠衣。
前古未有。
数年乞退。
许之。
命住莹源寺。
寺本禅院。
元贞中为智者宗所有。
以师故始复其旧焉。
盥浴说法别众。
其略曰。
荆棘林中下脚。
干戈丛里藏身。
今日路头果在何处。
白云断处是青山。
行人更在青山外。
既乃还方丈。
据床而逝。
师况厚寡言。
学无不窥。
为诗文富赡。
行丛林门中。
吴蒙山异禅师。
尝作无极说。
附海舶以寄之。
师默领其意。
自号无极老人。
臣闻。
佛氏喜言福智修己。
而物应者也。
缺一于二。
不足以自立。
宁能信于人乎。
师凡七增秩。
六锡号。
九历名蓝。
再住内院。
为一国释林之首。
受两王函丈之礼。
人无异论。
咸谓之宜。
非所谓福智二严者。
畴克如是哉。
其撰词刻石。
传示后世。
臣可以无愧矣(并李齐贤撰碑文)。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渊(?~一一五三),住潭州道林寺。为南岳下十六世,大沩月庵善果禅师法嗣。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卒。事见《嘉泰普灯录》卷二一、《五灯会元》卷二○。今录诗二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渊禅师者。
失其里氏。
木讷寡文。
为人无竞。
尝点胸自警曰。
参方须具择法眼。
不然。
踏碎铁鞋。
何益哉。
是时吴楚法席。
以物色相胜。
独大沩月庵果公峭甚。
室中惟置一方木榻。
兀坐如铁橛。
霜雪不释。
每诫知事。
不可以软语诱人。
学流见辄引去。
惟渊坚依决择。
每受诃责。
株立弗避。
月庵每切齿熟视而休。
有檀家入山求法。
月庵因起谓众曰。
奚仲造车一百幅。
拈却两头除却轴。
蓦打圆相曰。
切莫错认定盘星渊。
于此尽脱廉纤。
后出世潭州道林。
法嗣月庵。
月庵嗣开福宁。
宁入五祖演禅师之炉鞴。
故渊为克肖之孙也。
同出月庵之门。
有八人。
各化一方。
独渊瞿然。
以卑自牧。
群贤竞起。
成褫之故。
道林声价甚迈。
穷谷琏尝曰。
道林颔下有逆鳞。
不可撄他。
有僧挺身曰。
便撄时如何。
琏曰。
横尸万里。
僧传语道林。
渊曰。
穷谷瞎秃错下名言。
僧请别置一答。
渊曰。
只恐不是玉。
是玉也大奇。
于是禅流往来。
馨炙其语。
僧问曰。
雪峰一问德山低头便归方丈意旨如何。
渊曰。
奔雷迸火。
曰。
岩头道其未会末后句。
又作么生。
渊曰。
相随来也。
曰。
未审。
那里是岩头密启其意处。
渊曰。
万年松在祝融峰。
曰。
三年后果迁化。
还端的也无。
渊曰。
摩尼达哩吽癹吒。
渊令不易出。
出则风行草偃。
而便懒之毙。
靡然易向。
然复不驰刺檀家。
日以锄钁为佛事。
普请归。
忽拈拄杖。
告众曰。
离却色声言语。
道将一句。
来众无对。
渊曰。
动静色声外。
时人不肯对。
世间出世间。
毕竟是谁会。
言讫倚杖。
当轩庄立而逝。
赞曰。
余读东山祖语录。
则青山白云。
开遮自在。
嗣后尊宿肖之者几几。
岂碧潭明月。
捞摝方知乎。
今拣道林数语。
颇类之。
不可不传之也。
然月庵恣于孤硬。
而道林继之。
青阳解冻矣。
万类不获荣。
愿者未之有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3—1176 【介绍】: 宋僧。眉州眉山人,俗姓彭,字瞎堂。年十三因其兄而出家,先至成都习经论学于大慈寺,留四年乃出游。云游各地近四十年,问答无滞,机锋峻发。孝宗乾道中,居临安灵隐寺。帝屡召入内殿,咨论法要,赐号佛海大师。淳熙中,说偈预示终期,安坐而逝。
全宋诗
释慧远(一一○三~一一七六),号瞎堂,俗姓彭,眉山(今属四川)人。年十三隶药师院为僧,后依灵岩徽禅师。会圆悟领昭觉,往见之,得悟,机锋峻发,众目为铁舌远。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由虎丘奉诏住皋亭崇光。六年,被旨补灵隐。曾召入禁中,赐号佛海禅师。淳熙三年卒,年七十四。为南岳下十五世,天宁佛果圆悟克勤禅师法嗣。有齐已等编《瞎堂慧远禅师广录》,收入《续藏经》。事见《周文忠集》卷四○《灵隐佛海禅师远公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补续高僧传》卷一○有传。 慧远诗,以辑自《佛海慧远禅师广录》卷一至卷三者编为卷一,以见于《广录》卷四者编为卷二,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慧远眉山彭氏子。年十三从药师院宗辩和尚薙染。首诣大慈讲肆。次参灵岩徽禅师。微有所入。会圆悟复领旨住昭觉远投之。值悟普说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因缘。远忽顿悟仆于众。众掖之。起远乃曰。吾梦觉矣。至夜小参远出问曰。净裸裸空无一物。赤骨力贫无一钱。户破家亡。乞师赈济。悟曰。七珍八宝一时拿。远曰。祸不入谨家之门。悟曰。机不离位堕在毒海。远便喝。悟以拄杖击禅床云。吃得捧也未。远又喝。悟连喝两喝。远便礼拜。自此机锋峻发无所抵捂。出世初住皋亭山显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诏迁灵隐。上堂僧问。即心即佛时如何。曰顶分了角。僧曰。非心非佛时如何。曰耳坠金环。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颓顶脩罗舞柘枝。七年二月十五日召入选德殿赐坐。孝宗问。如何免得生死远对曰。不悟大道终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远曰。本有之性究之无不悟者。帝曰。悟后如何。远曰。悟后始知脱体现前了无毫发可见之相。帝首肯之。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远曰。目前无法。陛下唤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远正身叉手立曰。只这是。帝大悦。八年秋八月七日召远入东阁赐坐。帝曰。前日梦中忽闻钟声。遂觉不知梦与觉。是如何。远曰。陛下问梦耶问觉耶。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若问梦而梦觉无殊。教谁分别。梦即是幻。知幻即离。觉心不动。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帝曰。梦幻既非。钟声从甚处起。远曰。从问处起。帝又问曰。前日在此阁坐。忽思得不与万法为侣有个见处。远曰。愿闻。帝曰。四海不为多。远曰。一口吸尽。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阙。远曰。才涉思惟便成剩法。正使如断轮如闪电了无干涉。何以故。法无二故。见无二见。心无别心。如天无二日。帝悦赐佛海大师之号。淳熙二年乙未秋示众说偈曰。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闹处莫出头。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种作贵人。教谁卖柴炭。向尔道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没涯岸相唤。相呼归去来。上元定是正月半。明年正月忽感微疾。果于上元说偈曰。拗折秤锤。掀翻露布。突出机先。鸦飞不度。安坐而逝。留七日颜色不异。全身塔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眉山彭氏子。年十三。从药师院宗辩薙染。首诣大慈讲肆。次参灵岩徽禅师。微有所入。会圆悟领旨住昭觉。远投之。值悟普说。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因缘。远忽顿悟。仆于众。众掖之起。远乃曰。吾梦觉矣。至夜小参。远出问曰。净裸裸空无一物。赤骨力贫无一钱。户破家亡。乞师赈济。悟曰。七珍八宝一时拿。远曰。祸不入谨家之门。悟曰。机不离位。堕在毒海。远便喝。悟以拄杖击禅床云。吃得棒也未。远又喝。悟连喝两喝。远便礼拜。自此机锋峻发。无所抵捂。出世。初住皋亭山显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诏迁灵隐。上堂。僧问即心即佛时如何。曰顶分了角。僧曰。非心非佛时如何。曰耳坠金环。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秃顶修罗舞柘枝。七年二月十五日。召入选德殿赐坐。孝宗问如何免得生死。远对曰。不悟大道。终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远曰。本有之性。究之无不悟者。帝曰。悟后如何。远曰。悟后始知。脱体现前。了无毫发可见之相。帝首肯之。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远曰。目前无法。陛下唤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远正身又手立曰。只这是。帝大悦。八年秋八月七日。召远入东阁赐坐。帝曰。前日梦中。忽闻钟声遂觉。不知梦与觉是如何。远曰。陛下问梦耶。问觉耶。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若问梦而梦觉无殊。教谁分别。梦即是幻。知幻即离。觉心不动。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帝曰。梦幻既非。钟声从甚处起。远曰。从问处起。帝又问曰。前日在此阁坐。忽思得不与万法为侣。有个见处。远曰愿闻。帝曰。四海不为多。远曰。一口吸尽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阙。远曰。才涉思惟。便成剩法。正使如断轮。如闪电。了无干涉。何以故。法无二故。见无二见。心无别心。如天无二日。帝悦。赐佛海大师之号。淳熙三年正月。忽感微疾。于上元说偈曰。拗折秤锤。掀翻露布。突出机先。雅飞不度。安坐而逝。留七日。颜色不异。全身塔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慧远。号瞎堂。眉山金流镇彭氏子。年十三。𨽻药师院为僧。听习经论。弃而依灵岩。徽公。微有省发。会圆悟领昭觉。师即之闻。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因缘。师大悟。仆于众。众掖之。师乃曰。吾梦觉矣。自是机锋峻发。众目为铁舌远。圆悟顺寂。师东下。屡迁名刹。繇虎丘。奉诏住皋亭崇光。时孝宗留心空宗。召师入对选德殿。或入内观堂见。必延坐进茶。称师而不名。礼数视诸师有加。上曰。前日睡中。忽闻钟声遂觉。未知梦与觉如何。师曰。梦觉无殊。觉心不动。上曰。梦幻既非。且钟声从何处起。师曰。从陛下问处起。上曰。然则毕竟如何。免得生死。师曰。不悟大乘。终不能免。曰。如何得悟。师曰。本有之性磨之。岁月自然得悟。曰。悟后如何。师曰。悟后。始知今日问答皆非。曰。一切处不是后如何。师曰。脱体现前。更无可见之相。上首肯之。赐号佛海禅师。一日车驾幸其室。室挂行道影。上指问师曰。此是水墨空尘。而真者安在。师叉手近前曰。春气和暖。恭惟圣躬万福。上大笑。因书赞焉。师一身系法门之望。奇言妙句。传播诸方。学者云奔川委。视师所在为归正。如一佛出世。乙未秋。示众曰。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闹处莫出头。冷地着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种作贵人教。谁卖柴炭向汝。道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没涯岸。相唤相呼归去来。上元定是正月半。都下喧传而疑之。至期诸王卿相皆至。师升座说法。遂入方丈扄闭。师旧蓄一猿。颇驯狎因衣之。命曰猿行者。久之。众窥窗隙声息并无。惟见猿持卷侍侧。亟入师已逝矣。猿书。乃辞世偈也。偈曰。拗折秤锤。掀翻露布。突出机光。鸦飞不度。留七日颜色不变。塔全身于寺之乌峰。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瞎堂禅师者。
名慧远。
生眉山之彭氏。
为圆悟禅师之晚子也。
圆悟复领昭觉时。
年老。
乃以化柄属之门贤。
其门贤已播海内矣。
以故摩竭之令。
复行于昭觉。
而远新从灵崖来。
灵崖为徽禅师所居。
得起铁拂为首座。
敲唱黄龙宗旨。
远事之二载。
于徽言下。
得其概焉然起首座。
屡诱掖之。
远无留意。
乃抵昭觉。
侯十日。
始得通谒于悟公。
公与语大奇之。
叹曰。
吾道未衰也。
许远得非时入室。
远每大跪请益。
公但笑曰。
将谓吾老矣。
故如此著急耶。
远屏气自失。
不敢进言。
一日闻举庞居士不与万法为侣因缘。
大彻其旨越众进问曰。
净裸裸空无一物。
赤骨立贫无一钱。
户破家残。
乞师赈济。
公曰。
七珍八宝一时拿。
曰贼不入谨家之门。
公曰。
机不离位。
堕在毒海。
远便喝。
公以拄杖击禅床曰。
吃得棒也未。
远又喝。
公连喝两喝。
远作礼趋而去。
自此机发莫禦。
丛林共加其号。
为铁舌远。
遂与元布袋辈齐名。
绍兴间。
嵋守请居象耳山。
不赴。
未几圆悟顺世。
远勃然起曰。
芳躅云亡。
继之者谁。
高卧北窗。
顾可得耶。
扁舟出峡。
抵淮南开化龙蟠。
迁琅琊。
繇琅琊迁普济。
繇普济迁定业。
繇定业迁光孝。
历十八载。
名辈归之。
僧问。
即心即佛时如何。
远曰。
顶分丫角。
非心非佛时如何。
曰。
耳堕金环。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又作么生。
曰。
秃顶修罗舞柘枝。
又问。
浩浩尘中如何辨主。
远曰。
木杓头边镰切菜。
莫便是和尚为人处也无。
曰。
研槌撩馎饦。
又问。
不与万法为侣。
是甚么人。
远曰。
脚踏辘轳。
曰。
庵里人为甚不知庵外事。
远曰。
拄杖横挑铁蒺藜。
又问。
昔有一秀才。
作无鬼论。
论成。
鬼叱曰。
争柰我何。
意作么生。
远以手斫额曰。
何似生。
曰。
祇如五祖以手作鹁鸠嘴曰。
谷孤孤。
又且如何。
远曰。
自领出去。
曰。
东山水上行。
明甚意旨远曰。
初三十一不用择日。
曰。
十二时中如何用心。
远曰。
蘸雪吃冬瓜。
其机海无涯。
约多类此。
又过南岳寓南台。
是时琏禅师住龙王。
与方广行公。
皆月庵高弟。
道著湖湘。
私相语曰。
此间壁立万仞。
远来何所措足乎。
故请升座。
设三十馀问。
皆从上誵讹。
险节关棙。
远毕酬之。
辞旨超伦。
琏等屈服。
欲以名刹居远。
远不顾。
东隐天台。
来往国清护国鸿福三寺。
乾道丁亥。
平江守以虎丘迎远。
又奉旨历崇光灵隐二处。
孝庙常召见。
咨询法要。
加号佛海禅师。
名儒日绕座下。
以居士身而嗣法者。
则有内翰曾开知府葛郯。
郯号信斋。
闻远发挥即心即佛之案。
有省。
而呈颂曰。
非心非佛亦非物。
五凤楼前山突兀。
艳阳影里倒翻身。
野狐跳入金毛窟。
远曰。
公见处只可入佛。
难入魔在。
郯愕曰。
何也。
远曰。
何不道金毛跳入野狐窟。
郯乃领旨。
曾开字天游。
久升圆悟大慧之堂。
闻风来访。
故问曰。
如何是善知识。
远曰。
露柱灯笼。
猫儿狗子。
曰。
为甚赞即欢喜。
毁即烦恼。
远曰。
侍郎曾见善知识否。
开变色曰。
三十年参方。
何言不见。
曰。
向烦恼处见。
向欢喜处见。
开拟议。
远喝之。
开复拟进语。
远摇手曰。
开口底不是。
开愧汗透重襟。
远召曰。
侍郎向甚处去也。
开猛省踊跃。
说偈曰。
咄哉瞎驴。
丛林妖孽。
震地一声。
天机漏泄。
有人更问意如何。
拈起拂子劈口截。
远笑曰。
也秖得一橛。
妙喜在岭南。
因阅远语录。
大骇曰。
老师暮年有子如是耶。
遂以圆悟所付法衣。
寄赠之。
于是江湖以为。
远公见超妙喜云。
一日忽示众曰。
淳熙二年。
闰季秋九月旦。
闹处莫出头。
冷处著眼看。
明暗不相干。
彼此分一半。
一总作贵人。
教谁卖柴炭。
向你道。
不可毁不可赞。
体若虚空没涯岸。
相唤相呼归去来。
上元定是正月半。
时都下喧传。
颇疑之。
遂达上听。
至期无疾。
升座如常。
然士庶竞集。
上亦密遣中使。
伺起居。
远命侍者。
并赴堂。
及斋毕。
寝室窅然。
白气氤氲。
侍者入帷。
见猿行者手捧卷庄立榻前。
远已化矣。
急取行者手卷视之。
乃辞世偈也。
偈曰。
拗折秤锤。
掀翻露布。
突出机先。
鸦飞不度。
四众殷留十日。
受朝廷最后之供。
其颜不少异也。
年七十四。
坐五十九夏。
远公素蓄一黑猿。
驯知人意。
名曰猿行者。
亦悠然脱去。
其小师道济及缁素。
奉远公塔于寺之乌峰。
亦葬猿行者于其侧焉。
赞曰。
姬氏曰贞胜者也。
余考佛海提唱。
如赤帝子断蛇。
而神姥夜号。
其出没纵横。
五祖演公类也。
此妙喜宁不望风而骇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慧远,眉山彭氏子。年十三,从药师院宗辩薙染。首诣大慈讲肆,次参灵岩徽禅师,微有所入。会圆悟复住昭觉,遂投之。值悟普说,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因缘,远顿悟,仆于众中,众掖之起,远乃曰:“吾梦觉矣。”至夜小参,远出问曰:“净裸裸空无一物赤骨力,贫无一钱,户破家亡,乞师赈济。”悟曰:“七珍八宝一时拿。”远曰:“祸不入谨家之门。”悟曰:“机不离位,堕在毒海。”远便喝,悟以拄杖击禅床云:“吃得棒也未?”远又喝,悟连喝,远便礼拜。自此,机锋俊发,无所抵午。初住皋亭山显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诏迁灵隐,上堂,僧问:“即心即佛时如何?”曰:“顶分了角。”僧曰:“非心非佛时如何?”“耳坠金环。”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颓顶修罗舞柘枝。”七年七月十五日,召入选德殿,赐坐,孝宗问:“如何免得生死?”远对曰:“不悟大道,终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远曰:“本有之性,究之无不悟者。”帝曰:“悟后如何?”远曰:“悟后始知脱体现前,了无毫发可见之相。”帝首肯之。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远曰:“目前无法,陛下以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远正身叉手立,曰:“只这是。”帝大悦。八年秋八月七日,召远入东阁,赐坐,帝曰:“前日梦中忽闻钟声,遂觉,不知梦与觉是如何?”远曰:“陛下问梦耶?问觉耶?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若问梦而梦觉无殊,教谁分别?梦即是幻,知幻即离,觉心不动。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帝曰:“梦幻既非,钟声从甚处起?”远曰:“从问处起。”帝又问曰:“前日在此阁坐,忽思得不与万法为侣,有个见处。”远曰:“愿闻。”帝曰:“四海不为多。”远曰:“一口吸尽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阙。”远曰:“才涉思维,便成剩法,正使如断轮如闪电,了无干涉。何以故?法无二故,见无二见,心无别心,如天无二日。”帝悦,赐“佛海大师”之号。淳熙二年乙未秋,示众说偈曰:“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闹处莫出头,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种作贵人,教谁卖柴炭。向你道,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没涯岸。相唤相呼归去来,上元定是正月半。”明年正月,忽感微疾,果于上元说偈曰:“拗折秤锤,掀翻露布,突出机先,鸦飞不度。”安坐而逝,留七日,颜色不异,全身塔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
俗姓王,潼川人,号正觉。
少为进士有声,后出家昭觉寺。
晚年从五祖演和尚学道,颇有声誉。
出主保福寺卒。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宗显号正觉。
潼川王氏子也。
少选为进士有声。
尝昼掬溪水为戏。
至夜思之遂见水泠然盈室。
欲汲之不可得。
忽尔尘境自空叹曰。
吾世网裂矣。
往依昭觉白公得度。
萧然一衲随众咨参。
一日白公问。
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作么生会。
忽于言下顿悟曰。
钉杀脚跟也。
白拈起拂子曰。
这个又作么生。
显一笑而出。
服勤七祀。
出游至京都淮浙遍历丛林。
晚登五祖见演和尚问。
未知关棙子。
难过赵州桥。
如何是关棙子。
祖曰。
汝且在门外立。
显进步一踏而退。
祖曰。
许多时茶饭元来也有人知滋味。
明日入室。
祖见显便问。
是昨日问话僧否。
我固知尔见处。
秖未过得白云关在。
显珍重便出。
时圆悟为侍者。
乃以白云关意扣悟。
悟曰。
直下会取。
显笑曰。
我不是不会。
祇是未谙。
待见这老汉共伊理会一上耳。
次日祖往舒城。
显与悟继往。
适会于兴化。
祖问记得曾在那里相见来。
显曰。
全火秖候。
祖顾悟曰。
这汉饶舌。
后游庐山回举高高峰顶立话所得之意。
白五祖。
祖曰。
吾尝以此事诘先师。
先师曰。
我曾问远和尚。
远曰。
猫有软血之功。
虎有起尸之德。
非索达本源不能到也。
显侍之久。
祖钟爱之。
辞返蜀祖为小参。
复送之以颂曰。
离乡四十馀年。
一时忘却蜀语。
禅人回到成都。
切须记取鲁语。
显归昭觉。
白公尚无恙。
再侍之声誉蔼然。
初出住长松。
次主保福。
大张炉鞴。
煅炼四方学者。
故龙象多出其轮下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显。
潼川王氏子。
少举进士。
有声。
尝掬溪水为戏。
至夜思之。
见水。
泠然盈室。
欲汲不可。
而尘境自空。
悟曰。
吾世网裂矣。
往依白得度。
随众咨参。
一日白问。
高高峰顶立。
深深海底行。
子如何会。
显于言下顿悟。
曰。
钉杀脚跟也。
白举起拂子。
显一笑而出。
服勤七祀。
南游见五祖演和尚
久处侍寮。
澈法底蕴。
四十馀年始还。
时白尚无恙。
举应长松。
迁保福信相。
太常卿苏元老。
序其语录云。
顷者吾蜀。
但以讲席律坛。
为无等等法。
未知祖道之高。
晚得真觉胜禅师。
自黄檗。
阐化成都昭觉寺。
初会易之广大。
变动周流六虚者。
又原道之微妙。
混成先天地生者。
遂言曰。
吾法函盖乾坤不为大。
销殒虚空不为难。
当体现成。
随用立具。
西南缁素。
骤闻者多。
瞪瞢不入。
久各怃然。
莫不失喜落涕。
恨遭遇之晚。
胜禅师既殁。
绍禅师继之。
其法犹胜禅师也(绍即白)。
而化度加众。
绍禅师既殁。
显禅师继之。
其法犹绍禅师也。
而缘合加盛。
前住长松。
今居保福。
皈依之侣未可计。
济拔之功未有艾也。
呜呼。
释迦别传。
迦叶亲授。
西天祖师所护念。
中华耆宿所承袭。
遐哉邈矣。
不图今日及吾身亲见之。
然师奥句微言。
某未敢窥测。
聊举大略。
晓吾党新发意者。
蕲与交臂作舞。
同趍师门云。
盖其为时贤致叹。
如此。
明河曰。
显出蜀得东山。
磨淬最久。
始臻源奥。
及出世。
独为绍觉烧香。
议者谓。
其以小技溷掩道望。
以故情谬紊师承。
丛林目为显牛子云。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宗显,字正觉,潼川王氏子也。少选为进士,有声于时。尝昼掬溪水为戏,至夜思之,遂见水泠然盈室,欲没之不可得,忽尔尘境自空,叹曰:“吾世网裂矣。”往依昭觉白公得度,萧然一衲,随众咨参。一日,白公问:“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作么生会?”忽于言下顿悟,曰:“钉杀脚跟也。”白拈起佛子曰:“这个又作么生?”显一笑而出。服勤七祀,出游至京都淮浙,遍历丛林,晚登五祖见演,问:“未知关捩子难过赵州桥,如何是关捩子?”演曰:“汝且在门外立。”显进步一踏而退。演曰:“许多时茶饭,原来也有人知味。”明日,入室,演问:是昨日问话僧否?我固知尔见处,秪未过得白云关。显珍重便出。时圆悟为侍者,乃以白云关意扣悟,悟曰:“直下会取。”显笑曰:“我不是不会,秪是未谙得耳。”次日,演往舒城,显与悟继住,适会于兴化,演问:“记得曾在何处相见?”显曰:“全火秪候。”演顾悟曰:“殊饶舌。”后游庐山,回举“高高峰顶立”话所得之意白演,演曰:“吾尝以此事诘先师,先师曰:‘我曾问远和尚,远曰猫有歃血之功,虎有起尸之德,非素达本源,不能到也。’”显侍之久,演钟爱之。辞返蜀,演为小参,复送之以颂曰:“离乡四十馀年,一时忘郤蜀语。禅人回到成都,切须记取鲁语。”显归昭觉,白公尚无恙,再侍之,声誉蔼然。初出住长松,次主保福,大张炉鞴,煆炼学者,故龙象多出其门。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初,俗姓马,梓州(今四川三台)人。
住蕲州龙华寺。
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偈二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表自。
怀安人也。
五祖演和尚
最久。
未有省。
时圆悟分座接纳。
师亲炙焉。
悟曰。
公久于老师法席。
何须来探水。
脱有未至。
举我品评可也。
师乃举德山小参话。
悟高唤曰。
吾以不堪为公师。
观公如是则有馀矣。
遂令再举。
至今夜不答话处。
悟蓦以手掩师口曰。
但恁么看。
师不胜愤。
趋出以坐具槭地曰。
那里有因缘。
只教人看一句。
于是朋辈竞勉。
未几有省。
悟私告五祖曰。
渠只得一橛。
大法未明在。
须臾锻鍊。
必为法器。
居无何。
五祖宣言。
请自立僧。
实欲激其远到。
师闻之。
深有所待。
一日上堂。
以目顾师曰。
莫妄想。
便下座。
师气不平。
趋琅琊启公法社。
久之。
圆悟往抚存。
遂于言下大彻。
乃同归。
五祖方命立僧。
圆悟即还蜀既委顺。
郡守以师继席焉。
拈香云。
若为今成都昭觉勤禅师去。
我于此时。
如得其髓。
为何不为他。
不见道。
鱼因水有。
子由母亲。
自是。
衲子四至不可遏。
师榜侍者门曰。
东山有三句。
道得即挂搭。
衲子皆披靡。
有一僧。
携坐具径造丈室曰。
某甲道不得。
祇要挂搭。
师大喜。
呼维那于明窗下安排。
师奇言妙旨。
传播诸方。
诸方尊之曰。
自老惜法嗣不昌。
仅一龙华高。
而道声亦不振。
或以圆悟于师有卵翼功。
而师掩之所致云。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讳惠勤。
舒州铜城人。
出家试所习。
得度具戒。
参太平演禅师
发明大事。
时太平法窟。
龙象最盛。
师与圜悟佛眼。
崭然露其头角。
众望翕然推重。
迁五祖。
灵源禅师继主太平。
登师第一座。
以法施学者。
灵源退席。
舒守雅闻誉望。
命出世太平。
开五祖法要。
僧问。
万法本来归一。
一法了无踪迹。
白莲峰下传来。
未审以何为的。
师举拂子云。
用遮个为的。
曰。
与么则兵随印转。
将逐奉行。
师云。
上座见个什么。
曰。
验人端的处。
下口便知音。
师云。
不妨具眼。
曰。
此日一会。
超越灵山。
师云。
那个是超越底事。
僧提起坐具云。
三世诸佛尽向遮里纳败阙。
师云。
三十棒且待别时。
乃云。
祖师心印。
状似铁牛之机。
去即印住。
住即印破。
不去不住。
坐断要津。
凡圣路绝。
当是之时。
不见有众生可度。
不见有佛果明成。
亦无烦恼可除。
亦无菩提可證。
唯彰本体。
应用堂堂。
出没卷舒。
得大自在。
天堂地狱虎穴魔宫。
处处道场。
头头佛事。
然虽如是。
也须到遮田地始得。
此事不从脩證。
不陟言诠。
莫非妙智发明。
超然独脱。
或末至此。
当宜忘情绝虑。
深切谛观。
久久之间。
自然云霞消散。
孤月白圆。
砂砾尽时。
真全始见。
又曰。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桃花红。
李花白。
谁道融融只一色。
燕子语。
黄莺鸣。
谁道关关只一声。
不透祖师关捩子。
空认山河是眼睛。
又曰。
日出卯。
用处不须生善巧。
拈起柱杖云。
柱杖横山河。
大地一时横。
柱杖坚山河。
大地一时坚。
十方如来所说法。
不能与此为譬喻。
绝聱讹无巧妙。
灸疮瘢上著艾燋。
若能于此究根源。
方透衲僧向上窍。
如何是衲僧向上窍。
击禅床下座。
又曰。
昔日僧问赵州。
如何是不迁义。
州以手作流水势。
其僧有省。
复有僧。
问法眼云。
不取于相。
如始不动。
如何不取于相。
见于不动。
法眼云。
日出东方夜落西。
其僧亦有省。
若于斯明得。
便见道。
旋岚偃岳而常静。
江河竞注而不流。
其或未然。
更为饶舌。
天左旋。
地右转。
古往今来经几遍。
金乌飞。
玉兔走。
才方出海门。
又落青山后。
江河波渺渺。
淮济浪悠悠。
直入沧溟昼夜流。
遂高声云。
诸禅德。
还见如如不动底么。
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又曰。
乍语莺喉涩。
初来燕语新。
莫惊双𩯭白。
又是一年春。
林上花铺锦。
堤边草织茵。
谁知造化体。
元是法王身。
举起拂子云。
看看。
若也识得。
海印发光。
苟或未然。
尘劳先起。
击禅床下座。
师居太平八年。
宗风大震。
政和二年有诏。
请住东都智海。
十月九日。
就大相国寺三门开堂。
遣中便降香。
鸿胪少卿赍疏。
兼拨赐金宝。
充办斋筵。
师谢恩。
祝圣罢。
僧问。
才升猊座。
便爇天香。
祝圣之言。
请师速道。
师云。
祥云笼殿阁。
瑞气满乾坤。
进云。
一朵昙花开上国。
声香从此播人间。
师云。
别是一家春。
曰。
灵山一会俨然犹在。
师云。
作么生是灵山会上事。
曰。
明朝自有明君鉴。
学人三拜谢师恩。
师云。
一任流通。
问。
太平古曲久播徽音。
学人上来。
乞师垂示。
师云。
尺头有寸。
秤尾无星。
曰。
与么则智海洪波。
普施馀润。
师云。
真不掩伪。
曲不藏直。
曰。
只如无阴阳地上生个什么。
师云。
唤什么作无阴阳地。
曰。
灵苗瑞草寻常事。
优钵罗花物外春。
师云。
谢子供养。
乃云。
问话且止。
不见道。
穷诸玄辩。
若一毫置于太虚。
竭世枢机。
似一滴投于巨浸。
况祖师心印。
诸佛本源。
蠢动含灵。
无增无减。
唯圣与圣。
即能知之。
恭闻失圣仁宗皇帝有修心诗云。
初祖安禅在少林。
不传经教但传心。
后人若悟真如性。
密印从来妙理深。
敢问诸人。
如何是真如之性。
如何是密印妙理。
假使目连鹙子智慧神通。
到此也须亡锋结舌。
山僧今日幸逢快便。
为国开堂。
得路便行。
岂畏傍观怪笑。
乃举拂子云。
看看。
岂不是诸人真如之性。
岂不是诸人密印妙理。
于斯见得。
共报国恩。
其或未然。
别容理论(中谢)。
复云。
适来所举。
初祖安禅在少林。
不传经教但传心。
且道心作么生传。
我仁宗皇帝。
在位四十馀年。
万机之暇。
留心此道。
既得之于心。
乃形之于言。
流布无穷。
后人取则。
吾祖达磨初至少林。
二祖侍立次。
遂问。
我心未宁。
乞师与安。
达磨云。
将心来。
与汝安。
二祖云。
觅心了不可得。
达磨云。
与汝安心竟。
二祖于是豁然大悟。
自此传衣付法。
继袭祖位。
且道二祖当时悟得个什么。
英灵之者。
举著便知。
影响之流。
卒难领会。
聊成鄙颂。
少助发挥。
觅心无得。
乃安心悟了。
争如未悟深。
万丈碧潭秋月白。
一声云外老猿吟。
积尘成岳。
削铁为针。
少室山前无异路。
游人来往自崎嵚。
枢密邓公子常。
奏赐椹服。
佛鉴师名。
留智海三年。
累表恳辞归山。
寻得旨住江宁府蒋山。
政和七年十月八日。
沐浴更衣。
端居丈室。
手写别故旧书数幅。
停笔而化。
灵骨舍利塔于本山。
师法才富赡。
道学渊源。
履践高妙。
当时天下丛林推仰。
以为深得东山真机大用三昧。
初受太平日。
即具仪。
扣灵源之室。
请曰。
住院董众。
宜何所先。
灵源曰。
此无他。
当以杖笠包具。
置方丈壁间。
去住如衲子之轻则至矣。
师终身奉行之。
遂为一代宗师典刑云。
赞曰。
常闻慈受禅师初出世真州资福。
嗣法净照禅师。
俄退席。
寓蒋山。
佛鉴会中。
聆其夜参所举。
皆平昔未谕。
心因异之。
忽一夕于佛鉴言下大悟。
即欲炷香。
改嗣佛鉴。
佛鉴深却之。
不许。
于戏曷有末代欺世负官。
以院易嗣。
奉金请拂者。
曾佛鉴奴之非若也。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