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混丘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兴福篇
福登。
别号妙峰。
山西平阳人。
姓续氏。
春秋续鞠居之后也。
七岁。
父母值凶岁死。
无敛具。
荐席而已。
师无依倚。
为里中富人牧羊。
十二出家。
十八携钵至蒲坂。
先是。
山阴王。
建文昌阁于郡之东山。
延僧朗公居之。
师至。
日行乞于市。
晚投宿于阁中。
适王出游。
见之问朗。
朗告之故。
王曰。
当善视此子。
他日必成大器。
朗遂留为弟子。
会地大震。
师被压不死。
王闻奇之。
谓师曰。
子幸免大难。
何不痛念生死大事乎。
遂入中条山。
闭关习华严观。
取刺棘贴四壁。
不设床坐。
日夜鹄立棘中。
如此三年。
稍有开发。
乃作偈一首呈山阴。
山阴叹曰。
此子见处早如是。
不折之。
他日或狂。
因取宫人敝屣。
割其底洗净。
封寄之。
附一偈曰。
这片臭鞋底。
封将寄与你。
并不为别事。
专打作诗嘴。
师见之。
即对佛作礼。
以线系于顶上。
自此绝无一言矣。
三年破关往见王。
则具大人相。
王甚喜。
乃曰。
子虽知自己本分事。
但未闻佛法。
恐堕邪见。
时介休山中。
有法师讲楞严。
促师往听。
受具戒。
作务而听。
年二十七也。
时王深敬三宝。
居尝自恨不能瓢笠远游。
一日谓师。
为僧不游方。
如井蛙耳。
南方多知识。
子宜往参。
归来可当老夫行脚也。
师遂行。
遍历丛席。
至南京天界。
无极老人座下。
作净头。
打扫粪秽。
洗涤筹杖。
众怪其处洁净异尝。
知净头有道者。
莫知为谁。
憨师。
时为副讲。
侦之累日始得之。
与纳交。
且期同行参访。
不旬日觅之。
已潜行矣。
师归见王。
王喜问所参何人。
师具述之。
师意在居山。
复入中条最深处。
诛茆吊影。
辟谷饮水者三年。
大有开悟。
王日重三宝。
南山建大梵刹成。
强出师居之。
且欲求北藏经。
欲师亲往。
师住山日久。
发长未剪。
乃俗扮入京。
藏板贮大内。
非奉旨不可得。
且久闭不发。
师得之如掇焉。
时憨师。
先已至都下。
听忠法师讲法。
师于马上识之。
下马相劳苦笑。
谓憨曰。
视我何如。
憨曰。
本来面目自在。
因拉憨随藏出京。
曰。
子之宿愿耳。
遂入五台龙翻石。
冰雪堆中。
得老屋数椽。
共栖之。
师夜游五顶。
遣昏散。
日刺舌血。
书华严经。
经完起无遮大会。
结文殊万圣缘于塔院寺。
凡一百二十日。
九边八省缁白。
赴会者路踵相继。
法筵之盛。
前所未有也。
两宫贤师德。
温旨屡降。
私念大名之下难久居。
因入芦芽结庵。
将终身焉。
圣母求师得之。
为建大华严寺于芦芽绝顶。
命师居之。
更造万佛铁塔七成。
紫柏尊者。
手书法华经一部。
安奉其中。
寻奉慈圣懿旨。
送藏云鸡足山。
道出峨眉。
礼银色光。
密矢铜殿之愿。
人弗知也。
自滇还山阴。
请修万固寺大殿。
殿高十三丈。
阔九丈。
渭河病涉。
行者苦之。
大中丞李公。
请建桥其上。
师住二年。
修桥十三孔。
复受请建宣府大河桥两重。
重三十二孔。
大河。
自胡地入中国。
水势汹涌。
最难为力。
师竟成之。
有若神助焉。
二桥与殿。
所费数百万金。
师寔空手无一文。
信施云集雨合。
莫知所从来。
福缘成就。
殆不可思议也。
既还芦芽。
开石窟于宁化所。
窟深广高下。
各三丈五尺。
镌华严世界十方佛刹图。
万佛菩萨像。
精巧细密。
遂成一大道场。
沈藩见而喜曰。
胜因成就。
好息心住山矣。
师白峨眉未了之愿。
王乃𢌿万金于师。
取栈道入蜀。
适王中丞象乾。
总制其地。
迎师问心要。
因笑谓师曰。
三大士兄弟行也。
师于普贤如此。
不虑观自在文殊。
谓师不平等耶。
师曰。
贫道不过空拳。
效奔走耳。
若如所云。
自有公等有力大人在。
王曰。
唯唯。
师一言而三铜殿岿然矣。
随殿各有渗金诸像。
峨眉五台各一。
普陀者不果行。
安置南京之华山。
两宫颁旨。
为三山护持。
复举七处九会道场。
于台山永明寺。
庆赞之。
嗣后建太原之塔。
修阜平之桥。
又辟茶药庵于龙龙关。
上亲书其额。
又修滹沱河大桥。
长五里。
又修省城大塔寺。
寻还台山。
料理所建上下道场。
立为十方丛林。
不留法属一人。
万历庚申八月。
赐金佛绣冠千佛磨衲紫衣。
并真来佛子之号。
是冬十二月。
示微疾。
群鸟悲鸣。
异光匝地。
师乃集众开示毕。
端坐而逝。
年七十三。
腊五十一。
讣闻。
两宫遣中尝侍致祭赐葬于永明之西冈。
立塔焉。
慈宫。
别赐举葬之费。
师貌不胜衣。
语不出口。
始以小王助道。
终致圣天子圣母诸王为檀越。
凡所营建。
应念云涌。
投足所至。
遂成宝坊。
动费辄累钜万。
悉听能事有实行者主之。
师萧远自如。
一衲之外无长物。
飘然若浮云之聚散。
孤鹤之往来。
苟非深證唯心。
遇缘即宗。
其能尔耶。
侍御苏云浦。
尝问道于师。
深有契于心。
乃曰。
人以妙师。
为福田善知识。
而实不知其超悟处也。
大司马汪伯玉。
尝谓憨师。
方今无可为公师者。
唯妙峰耳。
故憨师。
倾心服之严事之。
亦无两人也。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七
释福登,字妙峰。姓续氏,平阳人,续鞠居之裔也。生秉奇姿,唇掀齿露,鼻昂喉结。七岁失怙恃,为里人牧羊。年十二祝发,携一瓢至蒲坡,行乞村市,夜栖文昌阁庑下,阁为山阴王所建。一日,王晨出游,值登裴回阶间,见而异之,谓阁僧曰:“是子五官皆露,而神凝骨坚,他日造诣,殊未可量,曷善视之。”顷之,地大震,屋宇倾覆,登压于下,三日不死。王闻,益奇之,因修中条栖岩兰若,使居焉。登乃闭关习禅,取棘剌列四旁,以绝依倚,不设床坐,尽夜鹄立,三年心忽开悟。始至介休山,听讲《楞严》,遂受具戒。策杖南走,遍参知识,浮南海礼普陀而归。复于中条深处,诛茆辟谷,日饮勺水。又三年,大有会心,山阴王建梵宇于南山,延登居之。登每念二亲,幽灵未妥,卜吉迁葬。剌舌血书《华严经》一部,欲报劬劳,藉感人天。复下山设无遮大会,结文殊万圣缘。时明神宗御极,皇储久虚,遣官武当,祷祈请乞,礼视高媒。登闻之乃曰:“吾徒凡所为,皆为国报本,今宜专诚尽忠,为皇上祈子。”乃启会至百二十日,九边八省,缁白奔赴者,道路不辍。事毕,一钵飘然,结庵芦芽。期年,皇长子生。奉敕就芦芽建华严寺,造万佛铁塔于山巅,加赐金帛,命往秦晋中州饭僧已,忽念故山,往修万固寺,三载,塔殿楼阁,焕然一新。渭川河水病涉,宣府西院议建大河桥。登应命至,度之,水阔沙深,乃建桥二十三孔,亦竟成。尝愿范金成三大士像,以铜为殿,送三名山,各就其显化之地祀焉。己亥春,杖锡潞安,谒藩王。王适造渗金普贤像,送峨嵋。登言铜殿事,王问:“费几何?”登曰:“每座须万金。”王欣然,愿造峨嵋者,即具缁重,送登至荆州,听其监制,用取足于王。殿高广丈馀,渗金雕镂,诸佛菩萨像,精妙绝伦,世所未有。殿成,送至峨嵋。大中丞霁宇王公抚蜀,闻登至,请见,问心要有契,公即愿助南海者。乃采铜于蜀,就匠氏于荆门,工成,载至龙江。时普陀僧力拒之,不果往,遂卜地于南都之华山,奏圣母赐建殿宇安置,遂成一大刹。登乃造五台者,所施皆出于民间,未几亦就,乙巳春躬送至五台,议建台怀显通寺。上闻,遣御马太监王忠,圣母遣近待太监陈儒,各赉帑金往视,卜地建殿安奉。以丙午夏五月兴工鼎新,创立大殿,前后六层,周匝楼阁,重重列耸,规模壮丽,赐额“大护国圣光永明寺”。工竣,先事蛾嵋,继事南海。会倭夷搆难,海氛未靖,中途而止。乃三卜三吉,至得宝华山,诣京都奏请,特敕许之,赐予有加,慈圣太后更赐造寺金及藏经、佛像、幢幡之属。落成乃之五台,鸠工庀材。帝与太后复赐内帑建寺赐额,建华严七处九会道场,所费悉出内帑。初五台山路崎岖,行者苦之,至是平铺石片,三百馀里,溪有津梁,道有亭院,以相接待,迄今利赖。造桥于阜平县,赐名曰“普济”。筑庵于龙关外,敕曰“惠济院”。渴饮病医,皇慈施舍,岁费帑金。御书著妙峰额之于院,随颁龙藏,起阁供之。更创七如来殿。又于阜平立长寿庄,为太后祈福,建殿阁七层,赐“慈佑圆明”额,以尊异之。他如修会城道路石桥,皆人力所不能,登一一成之,人服其神。忽以微疾还山。一日,鸟雀翻飞,绕檐喧噪,逐之不去。登曰:“百鸟哀鸣,吾将行矣。”即命治龛,众见红光接引,端然而逝,寿七十有三。帝闻,赐葬祭,建塔于永明之西,御书封号“真正佛子妙峰高僧之塔”。太后赐金千两,布五百匹,供葬事。登起于孤微,刻志苦修,终身胁不著席,一衲外无长物。足迹所至,屡有建立,动费亿万,天子圣母王侯卿相,皆乐助其成,岂偶然哉。

人物简介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号朝宗。
常州陈氏子。
弱冠出家。
谒天童于金粟。
茫无所入。
遍礼诸方。
后随童赴育王请。
寺碑有刻大千禅师垂语云。
山中猛虎。
以肉为命。
何故不食其子。
被童逼拶。
坐卧不安。
经两旦。
蓦然除去鲠胸之物。
趋见童下。
语曰。
惟人自肯乃方亲。
童曰。
亦未在。
师笑曰。
和尚只做得大千儿孙。
便出。
已而闻童自答曰。
自肉食不尽。
方省悟未在之旨。
住后上堂。
僧问狗子佛性。
赵州因甚道无。
师曰。
一字入公门。
九牛拔不出。
居士问。
如何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师曰。
上大人丘乙己。
士不觉失笑。
师乃大笑曰。
元来是你家常茶饭。
士无语。
又居士阅语录。
至敛手哭苍天处。
笑问曰。
他当时为甚么哭。
师曰。
你今为甚么笑。
曰弟子解他这一哭不得。
师曰。
你今还解得你这一笑么。
曰我笑他这一哭。
师曰。
他正哭你这一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僧。镇江府丹徒人。俗姓杨,字幻依,号麓亭。性深沉,不贪世俗繁华。入龙蟠山出家。后游少室、伏牛,遍访诸高行,尽得清凉宗旨。住镇江万寿寺,演华严大钞。万历间住苏州莲华峰下。预示寂期而终。王世贞为之作铭。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祖住字幻依麓亭其号也。丹徒人。姓杨氏。母朱氏梦。梵比丘入其室。觉而诞师。少沈密不贪世缘。喜作佛事。年十三父母舍入龙蟠山。依朝阳和尚受法华华严诸大部经。十七薙染十九受具。通晓诸经大义。自谓。觉识所依非关真际。遂担簦游少室。依大章和尚五载复至伏牛依高安十二夏。先后所得二师印可。次游都下谒松秀二法师。尽得清凉宗旨。淮安胡给事延住钵池山。造大藏经作水陆无遮会。至南京访无极法师居第二座。犍槌之暇即入众作务。事竣往京口万寿寺演华严大钞。至入法界品地震天雨甘露宝华。时无极率徒与焉。妙峰承印二禅衲亦居座下。自是道价郁跂丛林倾挹。师智崇礼卑如常不轻。提奖唱诱孜孜不倦。所至皆成宝坊。师演四十八愿时。有异人顶白冠。冠有蛇。四足来听说法。人怪问之。对曰。吾乃法冠而乃境观。忽不见。万历甲申憩锡苏之莲华峰下。建精舍居之。丁亥九月忽示疾。语众曰。二十二日不作离散。便可再展华严。但老僧不得曲徇人情。至日晨起沐浴。跏趺说偈曰。虚空无面目。无位强安排。话头不话头。处处是如来。又曰。今年六十六。不知做甚么。咦诸人著眼。看这个消息。佛祖到来也。用他不著。言讫而逝。异香积时不散。奉全身三日。颜色自若生。荼毗敛遗骨塔于莲华峰之阴。寿六十有六腊五十有四。王世贞作铭。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幻依。丹徒人姓杨。母朱氏。梦梵比丘入其室。觉而诞师。少沉密。喜作佛事。年十三。父母舍龙蟠山。依朝阳和尚。受法华华严诸大部经。十七薙染。十九受具。通晓诸经大义。自谓觉识所依。非关真际。遂担簦游少室。依大章和尚。五载复至伏牛。依高安。十二夏。先后所得。二师印可。次游都下。谒松秀二法师。尽得清凉宗旨。淮安胡给事。延住钵池山。造大藏经。作水陆无遮会。至南京访无极法师。居第二座。犍搥之暇。即入众作务。事竣。往京口万寿寺。演华严大钞。至入法界品。地震。天雨甘露宝华。时无极率徒与焉。妙峰承印二禅衲。亦居座下。自是道价郁跂。丛林倾挹。提奖唱诱。孜孜不倦。所至皆成宝坊。师演四十八愿。时有异人。顶白冠冠。有蛇四足。来听说法。忽不见。万历甲申憩锡苏之莲华峰下。建精舍居之。丁亥九月忽示疾。至二十二日。晨起沐浴。跏趺说偈曰。虚空无面目。无位强安排。话头不话头。处处是如来。言讫而逝。异香积时不散。茶毗。敛遗骨。塔于莲华峰之阴。寿六十有六。腊五十有四。王世贞作铭。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祖住。
字幻依。
𪋤亭其别号也。
生丹徒杨氏。
沉密不贪。
世缘十七。
从剃染。
十九领具戒。
通晓诸经大义。
走少室依大章。
入伏牛依高安。
凡经十二夏。
次至都下。
谒松秀二师。
至南京。
无极老人
为西堂。
犍槌之暇。
即入作务。
昼夜不休。
寻演华严钞于京口万寿寺。
缁白听者。
日以千数。
老人率其徒观焉。
既而谓众曰。
吾殆不如也。
虽然有不如我者一。
吾向者。
彼上人为我西堂。
今西堂有彼上人者否。
自是道价郁跂丛林倾挹。
师智崇礼卑。
如常不轻。
提奖唱诱。
孜孜不倦。
前后登法座者。
以十指数。
能使所至立成宝坊。
然而三衣之外。
一衲周身。
齑粥仅延。
犹存五观。
其诸衬施。
不以挂眼。
且奉律精严。
纤过无犯。
以万历之甲申。
入吴山之莲华峰。
登支道林讲座。
山林隐秀。
有终焉意。
未几迁化。
茶毗。
敛灵骨。
塔于本山。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祖住,字幻依,麓亭其号也。姓杨氏,丹徒人。母朱氏,梦梵比丘入其室,觉而诞。住少沈密,不贪世缘,喜作佛事。年十三,父母舍入龙蟠山,依朝阳受《法华》、《华严》诸大部经。年十七薙染,逾年受具,通晓诸经大义,自谓觉识所依,非关真际。遂担簦游少室,依大章五载,复至伏牛依高安十二夏,先后所得,二师印可。次游都下谒松秀二法师,尽得清凉宗旨。淮安胡给事延住钵池山,造大藏经,作水陆无遮会。至南京访无极法师,居第二座,犍搥之暇,即入众作苦事。后径京口万寿寺,演《华严大钞》至《入法界品》,地震天雨甘露宝华,时无极率徒与焉,妙峰、承印二禅衲亦居座下,自是道价郁跂,丛林倾挹。住智崇礼卑,如常不轻,提奖唱诱,孜孜不倦,所至皆成宝坊。住演四十八愿,时有异人顶白冠,冠有蛇四足来听说法,人方怪问之,对曰:“吾乃法冠,而乃境观。”忽不见。万历甲申,憩锡苏之莲华峰下,建精舍居之。丁亥九月,忽示疾,语众曰:“二十二日不作离散,便可再展《华严》,但老僧不得曲徇人情。”至日晨起沐浴,跏趺说偈曰:“虚空无面目,无位强安排。话头不话头,处处见如来。”又曰:“今年六十六,不知做甚么。咦!诸人著眼看,这个消息,佛祖到来,也用他不著。”言讫而逝,异香积时不散,三日颜色若生。茶毗敛遗骨,塔于莲华峰阴,寿六十有六,腊五十有四,王世贞作铭。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吴兴人,费氏子。谒楚石千岩无见无闻诸大尊宿。因缘不契。后之匡庐。遇无极源和尚。亲炙之。源终日不语。无所启发。一日值源如厕。师急趋前问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源擒住曰。道道。师豁然顿悟。
槜李诗系·卷三十一
惟则,字天真,小字僧宝,湖州人,海盐海门寺僧。洪武初,徵高僧赴天界,白庵金公首荐之。以足疾辞。澉川有胡秋碧者,善传神,尝欲画师像百幅施人,画将半而师化。俄而日本夷人至见之,皆罗拜曰:“此吾国祖师也,安得在此。”竞以金购之。有《冰檗禅师语录》,曲江钱惟善为之序。又有《鸦臭吟颂古百二十偈》,宗门多传之。黄鹤山樵王蒙题其像曰:“道人自是门户别,萝户松窗总奇绝。时将无心拈似人,笑指寒潭印秋月。”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天真。姓费。吴兴人。父君泽。母沈氏。梦异僧分卫。觉而有娠。及诞。异香袭人。其父卒。随母适秦川澉上髫年志求出家。礼本郡祐福高林寿公为师。十六岁受具。二十三首谒楚石琦公。次谒千岩长公。无见睹公。无用宽公等。一十八人。皆因缘不契。后之匡庐。闻无极源者。乃雪岩钦禅师之子。年已百岁。独坐茅庵。终日不语。师径造之。值源厕上。乃趋问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被擒住云。道道。师于言下释然顿悟。但摇手而已。源曰。子有所得耶。疾答之云。何得之有。源又云。子作道理耶。师拂袖而出。自是机辩澜翻。有不可婴之锋。遂服勤月馀。日益玄奥。诸方闻而咸畏服之。灵隐平山林公招致。俾掌藏钥。后众请开法于海门祐福禅院。千指围绕。如示众云。鱼吹浪。鸢掀风。鸡鸣犬吠异不同。于斯荐得未为切。俯仰黑云千匝蒙。若要彻。急下工。慎勿解会。须磨砻。不因立志久无变。一喝安能三日聋。显机用。奚有穷。铁壁银山一拶通。生擒活捉不留迹。吞吐回互称大雄。若向秋风江上过。芦花定白蓼定红。洪武初。徵天下高僧赴京。师列首名。俄以足疾还海上。化木造禅院。神输鬼运。木从井中出。时值大旱。澉盐至嘉兴。河涸不通。本府太尊。闻师名。特诣澉川祈雨。师许太尊备座船回去。即时书一小匙。付一童子。出澉城东门。投之海中。嘱童子竟归。莫转头观望。此童不及入城。而大雨如注。河路尽通。太尊乘鹢而返。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
禅师。
名惟则。
字天真。
祖姓费。
湖州人也。
慕禅宗而脱白焉。
即跋涉谋道。
不计得失。
历见一十八员知识。
俱不契。
千岩禅师。
以则为大器。
乃谓之曰。
当今佛法。
大有子知见迥别。
不能了悟。
无极源老人者。
隐西江匡庐。
将六十年矣。
虽腊高百岁。
未将此道易赚于人。
子宜见之。
或缘在彼。
亦不孤负子行脚苦心也。
则往谒之。
见源枯坐木龛。
常达旦不卧。
霜眉如戟。
威德逼人。
惟三五白发侍僧同居。
则展拜足下。
拟请益。
弗能申词而出。
私问侍者曰。
和尚座下。
有禅者来往否。
侍者曰。
来者多矣。
柰老汉煞不近情。
率以孤寂引去。
纵有求住者。
难受龛前曲折。
则曰。
我求依栖可乎。
曰。
住即得。
只是不可问佛法。
则闻说大惊。
居三月馀。
果不蒙一言启发。
一日值源如厕。
则遂问曰。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源公擒住曰。
道道。
则气索不能对。
源托开。
则失脚倒地。
大悟。
失声发笑。
源曰。
子有得耶。
则便连摇其手。
源曰。
黄河三千年一度清。
于是服勤久之。
源公乃谓曰。
当时雪岩先师言。
我福薄不宜出世。
只可山边水边。
觅一个半个足矣。
今住此山。
不意子来。
然子缘十倍于我。
时至矣。
宜东行。
则既受命。
遂应嘉禾海门之请。
上堂曰。
三三三。
九九九。
海门潮音似雷吼。
香浮菊圃献金钱。
灵感杞堤呈玉狗。
你也有。
我也有。
捩转南辰看北斗。
忽涌身。
作修罗擎日月势。
便下座。
有僧问。
如何是日面佛。
则曰。
今日云生。
如何是月面佛。
曰。
夜来再看。
僧又问。
作么是佛祖为人处。
则曰。
狗舐热油铛。
秖如和尚。
还有为人处也无。
曰。
猛虎当路坐。
问。
吃茶去意旨如何。
曰。
舌头不出口。
进云。
便是向上事否。
曰。
掩鼻偷香。
洪武初。
蒲车徵则。
赴皇都法会。
则因足疾疏辞。
高帝手敕曰。
无心野鹤。
不忘霄汉翱翔。
跛脚老僧。
可任山云自在。
乃赐还山。
示众曰。
菊绽东篱香正浮。
海天空阔月华秋。
当阳拈出吹毛利。
剿绝纵横六不收。
又诫其门人智安曰(安号懒云)。
镜非不明也。
盲者持之以盖卮。
琴非不高也。
聋者用之以拄户。
有此境界。
方得自在。
否则总被高明二病。
侵入膏肓。
妄为人师。
自招罪犯。
故吾无极老人
一生不为高明所买。
所以人天莫柰渠何。
癸酉二月。
则有捐座意。
弟子请遗语。
则笑曰。
平常说底不是耶。
遂奄化。
初胡秋碧。
欲写则顶相千辐。
流施人间。
将半。
适日本人至见之。
皆罗拜曰。
吾国祖师也。
安在此乎。
竞以金贸之东归。
赞曰。
凡读史至精神相贯处。
惟恐其欲尽。
盖今古之同心也。
余读天真行状。
至参无极老人
老人一段威德。
犹在纸上逼人。
恨不展日为年。
使老人绪馀。
广满人间。
饶益浇漓之俗。
可胜幸哉。
然天真操履。
酷肖其师。
岂非蟠桃有核乎。
或谓。
丹山羽王。
不容伪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