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文雅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宗净。
字月江。
婺人也。
正庵訚公法子。
颀身伟貌。
德本夙植。
觉。
繇性禀。
每以佛乘印参儒典。
默而能融。
辩而不肆。
所著诗文。
皆有足观。
尤以接物利生为己任。
行持无怠。
虽小戒律如践青折萌。
盥手泛席之数。
未尝放心。
翰院侍讲王公时彦。
在秘阁纂修。
少师姚公。
实总其事。
二公论。
及东南名僧。
而师居其一。
总司闻其贤。
举授径山住持。
一时名公钜卿。
皆乐然出疏劝请向振山灵。
师之住是山也。
不大设门径。
不广聚徒众。
抑浑而务实。
尝示人曰。
身是一卷活经。
无时不转。
口是两片死皮。
有说便动。
真知实谬不在言也。
师之为文字。
用济佛事。
过则挥去。
如尘垢秕糠。
了无留意。
至于整顿山门。
事无巨细。
宜为必行。
可以立住。
皆决于俄顷。
无顾虑徬徨之滞。
亦法门英杰也。
或赞其像曰。
神定气冲。
言雄貌伟。
击拂一下。
大海绝流。
咳唾一声。
须弥粉碎。
衲子师模。
佛祖骨髓。
夫是之谓正庵和尚之的传。
妙喜七叶之华裔也。
后念佛而逝。
塔于本山。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法因庵主,俗姓朱,平江府嵎山(今浙江德清)人。
居觉海,为南岳下十四世、慧日文雅禅师法嗣。
年二十四,游方至东林谒文雅,居庐阜三十年,不与世接。
高宗建炎中东归。
晚年称五松散人。
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法因。
姑苏嵎山朱氏子也。
少汩尘俗无意出缠。
年二十四始披缁服。
不终五夏遽尔游方。
谒慧日雅禅师于东林。
慧日举灵云见桃花悟道因缘问之。
拟对。
日曰。
不是不是。
忽有所契。
呈偈曰。
岩上桃花开。
花从何处来。
灵云才一见。
回首舞三台。
慧日戒曰。
子虽见已入微。
更假著鞭当明大法。
于是居庐阜三十年。
不与世接。
四方仰之学者川骛蚁屯就其垆鞴。
因亦不辞煅炼随机说法。
宋建炎末盗起江左。
乃顺流东归。
觉海缁白踵门问道。
尝谓众曰。
汝等当饱持定力。
弗忧晨炊干求外务也。
晚年放浪自若。
称曰五松散人。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法因,姑苏嵎山朱氏子也。少泊尘俗,无意出缠。年二十四始披缁服,不终五夏,遽尔游方,谒慧日雅于东林。慧日举灵云见桃花悟道因缘问之。拟对,日曰:“不是、不是。”忽有所契,呈偈曰:“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云才一见,回首舞三台。”慧日戒曰:“子虽见已入微,更猛著鞭,当明大法。”于是,居芦阜三十年,不与世接,四方仰之,学者奔赴,就其炉鞴。因亦不辞煆炼,随机说法。宋建炎末,盗起江左,乃顺流东归,觉海,缁白踵门问道。尝谓众曰:“汝等当饱持定力,弗忧晨炊,干求外务也。”晚年放浪自若,称曰“五松散人”。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清,严陵(今浙江桐庐南)人。
曾住池州天宁寺,后住隆兴九仙寺,称祖鉴法清禅师。
为南岳下十四世,慧日文雅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今录诗三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清。严陵人也。貌颀硕而言清亮。多见耆宿。所至嘿嘿。不衒耀知见。触之则发。人无识之者。尝于池之天宁。以伽梨蒙首而坐。适侍郎曾开入寺。见而问曰。上座仙乡何处。曰严州。曰与此间。是同是别。师拽伽梨下地。揖曰。官人曾到严州否。曾罔措。师曰。待官人到严州时。却向官人道。既而游径山。佛日请为座元。师辞曰。一千七百大众。皆是英杰。安敢行立其前耶。坚不𠃔。佛日曰。只如举一不得举二放过。一著落在第二意作么生。师曰。惺惺底惺惺。懵懂底懵懂。佛日曰。如何做径山首座不得。遂与众送归寮。后开法隆兴之九仙。嗣慧日雅和尚。

人物简介

皇明名僧辑略
小参 灵隐入院至晚小参。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若至。其理自彰。是故达摩大师十万里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谓之教外别传。于是二祖求个安心法门。师云将心来与汝安。祖云觅心了不可得。师云与汝安心竟。冬瓜印子一印印定了也。然师资契会。千载难逢。山僧今夜小参。禅客问话。现前一众。坐立俨然。岂不是时节因缘。时节因缘既尔。毕竟佛性义在什么处。莫是在觅心了不可得处么。莫是在与汝安心竟处么。若道在觅心了不可得处。是埋没二祖。若道与汝安心竟处。是辜负大师。到这里不可容易。直须明自本心。见自本性。未明明取。未见见取。若也明见不了。缁素不分。一生只成得个颟顸佛性。儱侗真如。这般汉。腊月三十日到来。手忙脚乱。如个落汤螃蟹相似。无人替汝。光阴迅速。各自勉旃。复说偈曰。年登六十一春秋。只合投间待死休。不料业风吹到此。又同衲子结冤雠。 浴佛上堂。举药山俨禅师因遵布衲作殿主。浴佛次。山问汝祇浴得这个。还浴得那个么。遵云把将那个来。山休去。师云。者一个。那一个。一一从头都浴过。药山布衲谩商量。仔细看来成话堕。成话堕。转誵讹。拍禅床云。武林春已老。台榭绿阴多。 佛诞上堂。举世尊才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唯吾独尊。真成大人相不是小儿嬉。云门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死与狗子吃。贵图天下太平。要作老胡种族。直须恁么始得。法昌云。好一棒。太迟生。未离兜率。脚根下便与一锥。岂到今日。虽然如是。大似贼过后张弓。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黄面老子故是末上卖俏。似乎旁若无人。云门法昌虽则见义勇为。争奈剑去久矣。尔方刻舟。以主杖画一画召众云。还会么。一把柳丝收不得。和烟搭在玉栏杆。 碧峰和尚阇维。奠茶。五台山拾得来。诚非凡种。关西子没头脑。却是灵根。惟兹一味清茶。荡涤众生热恼。只如则川抛下茶篮。仰山撼动茶树。毕竟明甚么边事。度盏云。踏翻生死海。靠倒涅槃城。 龙山次韵 龙山吾兄瘦无肉。度量汪汪几千斛。看他小小现神通。弹指遍游诸佛国。枯禅久甘藜藿肠。节身不在餐枫香。顶𩕳一著超言义。二三四七空抟量。从古风颠称普化。格外玄机未为蹉。等閒打出觔斗来。传得师真能几个。而今痛自韬其光。卧云深处开岩房。是非荣辱我何有。二时粥饭还如常。 乳虎已有食牛气。况是亲从道场至。入门未辨主与宾。辄问西来祖师意。水之冰也蓝之青。当阳哮吼人皆惊。豁开自己神通藏。剖破微尘出大经。永嘉作歌唯證道。凡圣两途俱净扫。曹溪一宿归去来。珊瑚枝上日皓皓。 净慈次韵 十里平湖一镜开。六桥险峻滑如苔。直饶不滞程途者。到此依然吃跌回。 行实 师讳慧明。字性原。别号幻隐。生于元。父项。母陈氏。七岁发疽。忽失所在。求得之。则曰四童子舁我至此。识者知师为天神所祐矣。未几出家。后谒竺元道公于仙居紫箨山。又谒径山元叟端公。端问东岭来。西岭来。师指草鞋曰。此是三文钱买得。端曰。未在。更道。师曰。某甲只如此。和尚作么生。端云。念汝远来。放汝三十棒。师乃悟其旨。久之。遂罄底蕴。曰才涉思惟。皆为剩法。洪武十九年示寂。寿六十九。夏五十八。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慧明。字性原。别号幻隐。台之黄岩项氏子。母陈氏。七岁患疽。几死置床上。忽不见。已而求得之。问其故。曰。顷睡中。有四童子。舁至此。识者。知师为天神所祐矣。既长。不甘处俗。往依温之宝冠东山鲁公出家。谒竺元道公于仙居紫箨山。咨问心要。不大省发。去参径山元叟。叟问。东岭来西岭来。指草鞋对曰。此是三文钱买得。叟曰。未在更道。师曰。某甲只如此。和尚如何。叟曰。念汝远来。放汝三十棒。师乃悟其旨。久之。遂罄底蕴。执侍掌藏钥。未几。出世邺之五峰。迁金峨。洪武五年。与泐季潭。同奉诏入京。季潭被旨住天界。延师居第一座。提纲举要。得表率丛林体。俄而补金山。十一年升住灵隐。学徒坌集。宗道大振。师始至。经画大雄殿。仅一载而落成。巍然山峙。尝室中垂语曰。莲华峰。被蜉蝣食却半边。为何不知。又云。冷泉亭吞却壑雷亭即不问。南高峰与北高峰斗额。是第几机。罕有契之者。住灵隐十周寒暑。无何寺火无孑遗。逮捕。或劝师早自为计。师不顾。怡然诣有司。未鞫。即庑下说偈。端坐而逝。寿六十九也。
续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讳慧朗。字性原。别号幻隐。生于元世台州府之黄岩县项宅。母陈氏。七岁患疽几死。置床上。忽不见。已而求得之。问其故。曰。顷睡中有四童子舁至此。无他也。翌日疽愈。识者已知师为天神所祐矣。既长。不甘处俗。乃往依永嘉乐清宝冠寺鲁山东公出家。后诣径山。参元叟端公。端云。东岭来。西岭来。师指草鞋云。此是三文钱买得。端云。未在。更道。师云。某甲只恁么。未审和尚作么生。端云。念汝远来。放汝三十棒。师乃悟其旨。久之究尽底蕴。既而出世鄞之五峰。 皇明洪武五年。 诏建佛会于钟山。召高行沙门。师与季潭泐公与焉。后住灵隐。逮十寒暑。无何。遭无妄之灾。逮捕。或劝师早自为计。师不顾。怡然诣所司。未鞠即庑下说偈。端坐而逝。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禅师。
出夏氏。
台州黄岩人也。
讳慧明。
字性原。
居家不治生产。
日游僧寺。
父兄以不才子目之。
父卒。
明益无赖。
尝贷餐亲里姑舅之家。
或得斗米百钱归。
又作饭僧佛事。
俄有长耳黄面病僧之门乞食于明。
明目碗羹施之。
复乞。
明踌躇答曰。
柰我无有何。
病僧曰。
无有亦须施我。
明莫知其意。
病僧指明内灶曰。
那是甚么。
明回视。
失僧所在。
明乃大惊。
即走乐清。
依宝冠沙门。
斩其发焉。
每遇禅者。
则虚己请问。
或有闻即拜下风。
久经岁月。
而知有此事。
即腰包行脚。
上双径见元叟。
叟曰。
东岭来。
西岭来。
明指草鞋曰。
三文钱买的。
曰。
未在更道。
对曰。
慧明只恁么。
和尚作么生。
叟曰。
念你新到。
放你三十棒。
明退参。
三月方罄其旨。
久之。
出世宁波五峰寺。
明既莅师首。
以身先众。
间有憍懦不振者。
明亦委致起之。
凡垂机即宿。
倔𠎦者。
为之失色。
于是。
湖江笑称五峰门庭。
为曝腮处。
洪武间。
诏明主钟山法会。
而天镜净。
璧峰金。
季潭泐。
皆与焉。
内翰宋危诸公。
尝问道于诸禅师。
一日间咨国事。
有答曰。
扫腥膻。
建礼乐。
万代一时也。
复何虑焉。
明曰。
不然。
礼乐有三代之隔。
人心无夷夏之分。
敬天惧人。
思危防安。
天下平矣。
诸公悦服。
高帝闻明答语。
以为有王佐略。
欲留居都中。
时辞还山。
景濂宋公。
疏明居灵隐。
明不就。
乃荐同门天镜净禅师。
明还山日。
邻寺故老相讯。
明乃萧然布衲藤杖而已。
或问大内隆遇典故。
明缄口无一语。
惟审山问岁节节俱至。
明退居。
无何而灵隐天镜。
被流言坐忤时。
流徙陕西。
道经宝应。
夜宿宁国寺。
端坐而殁。
以故灵隐席虚。
师僧皆散。
诸方不肯应。
复请明。
明叹曰。
时哉时哉。
不可避乎。
明既任灵隐。
年虽迈。
接纳无少倦。
尝垂问曰。
莲花峰。
被蜉蝣食却半边。
因甚不知。
僧进语曰。
不哑。
不聋。
不作阿家翁。
明喜之。
又问曰。
冷泉亭吞却壑雷亭即不问。
南高峰与北高峰斗额。
是第几机。
又僧进语曰。
和尚今日放参。
明亦喜之。
于是。
禅子蚁从。
元叟家声。
复大振。
阐提阴嫉之。
明又被议逮捕。
或劝明引去。
明怒曰。
潜形苟免。
岂道人所为乎。
适浴佛。
明上堂曰。
者一个。
那一个。
一一从头俱浴过。
药山布衲谩商量。
仔细看来成话堕。
成话堕将誵讹。
拍禅床曰。
武林春色老。
台榭绿阴多。
下座。
直诣法司。
从者如云。
有感泣愿以身代。
未鞠。
明跏趺庑下。
为众说偈。
忽入灭。
天立变瞑。
雷雨暴作。
拔木飘瓦。
吏司惧而释之。
丛席无恙。
时洪武十九年也。
嗣明法者。
正庵訚上座。
訚有劲操。
晚以衣拂授月江净。
净主径山。
大廓性原之风。
殁时有偈曰。
祖师门下客。
开口论无生。
老我百不会。
日午打三更。
赞曰。
南黄龙坐事抵狱。
两月得释。
皮骨仅存。
真点胸迎于途。
不自知泣下。
南公吒之。
明净二尊宿。
不知狱吏之贵。
而冷处抽身。
可谓矍铄矣。
呜呼。
风波亦丛林时所有也。
标格如此。
足验生平。
然际时能表里叶赞。
乃愿力也。
岂偶然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四
释宗妙,字觉庵,别号堆云叟。
姓赵氏,钱塘人也。
父好施予,喜诵《法华》,亦尝持斋。
母感异僧入梦,觉而生。
妙幼性闲静,见佛像致礼唯谨。
十岁落发,即从慧云正庵訚受具,既而往参灵隐空叟,命主藏室。
时空叟倡道东南,妙尝分座演说,遂主嘉兴广法禅寺,久废之馀,一力新之。
迁杭之万寿、报国,昔䜣公笑隐主此寺,时最号名胜。
继者非其人,日以颓坏。
妙至,首建万松门及方丈,翼以重屋,作舞凤楼、碧梧轩、香积厨,屋后掘地得泉,遂潴为池,构亭其上。
作大悲阁,以奉观世音像,佛殿后又造大殿,刻卧佛其中,环以十弟子。
土木采章,皆极巨丽,缭以外垣,凡四百丈。
殚心竭力,二十馀年,而寺乃复旧观。
荐为副都纲,精修力践,以振起宗风为己任。
先是海昌汤镇,潮水荡激,屡坏堤岸,民不安其居。
妙领名僧十二人,于其地号佛,吁请风潮,竟尔止息,卒免其患。
明宣德初,入主净慈,首建三门。
越五年,寺众不戒于火,大殿燬焉。
乃捐资重造,历岁告成,壮丽宏伟有加于昔。
中作三大像,诸天、十地皆旁侍焉,费以巨万。
生平温厚凝重,道貌伟然,每升席说法,音如洪钟。
四众聚观,欢喜赞叹,起其信心。
济人利物,甚于为己,惓惓之怀,至老不倦。
当日名公巨子,若黄少保宗豫、黄尚书宗载、王侍郎子清、周侍郎恂如、张都督以诚,皆极推许,或赠以诗文,人多荣之。
妙则歉然,以为方外,不可以此相慁也。
示寂于正统癸亥七月十二日,塔于南屏山阳,王真为之铭,文具寺志。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如皎。
字性天。
四明周氏子。
七岁患肠痈。
医剥生蟾蜍以治。
师见惕然曰。
物我皆命。
奈何害之。
夺而纵去。
父母奇之曰。
必佛种也。
乃命出家。
礼正庵中公为师。
而落发焉。
随侍正庵入京。
参同庵简禅师于天界。
典藏钥。
究楞严。
昼夜讲读不辍。
过劳得咳血疾。
同庵谢世。
正庵主饶之景德。
师侍行。
旧疾亟增。
欲还天界养病。
正庵曰。
吾方赖汝匡辅。
若去我独处此。
无益也。
遂退席偕还。
疾愈。
闻古拙俊公居繁昌。
乃函香而往。
古拙命参无字话。
复还天界。
立誓不出山。
禁语千日。
永乐丁亥。
会古拙奉诏旨天界。
山居终老。
师幸亲炙。
一夕夜静推帘见月。
蓦然有省。
叹曰。
元来得如此也。
翌日见古拙。
入门不作礼。
震威一喝。
古拙曰。
皎上人。
今日冷灰豆爆。
莫是贫人得宝耶。
师曰。
宝即不得。
得即非宝。
曰。
凭何如此。
师即趋前问讯。
退位叉手立。
古拙曰。
父母未生前。
毕竟如何。
师屹然一默。
良久。
古拙曰。
还我向上句。
语未绝。
师以衫袖蒙首趋出。
呈偈云。
午夜推帘月一弯。
轻轻踏破上头关。
不须向外从他觅。
只么怡怡展笑颜。
古拙阅之。
以掌抚师背曰。
此正是持不语底人也。
述伽陀为之助。
喜遂归侍正庵。
正庵示寂。
乃飘然度岭。
至西坑筑庵居之。
影不出山者二十年。
坐死关千日。
宣德壬子。
武林请主虎跑。
不应。
祖堂幽栖。
复固请之。
不获已一出。
据猊提唱。
学徒云集。
将终。
集弟子曰。
文章佛法空中色。
名利身心柳上烟。
惟有死生真大事。
殷勤了办莫迁延。
复问云。
死生既大。
汝等且道如何了办。
众不能对。
徐云。
我今无暇为君说。
听取松风涧水声。
言讫而逝。
寿七十。
徒众奉全身。
塔于庵之左陇。
师仪状魁伟。
性格清奇。
度量含弘。
戒简坚峻。
口不言人过失。
徒众越度者。
惟以冰颜示之。
待其自化。
有犯之者。
怡然不与较。
兼涉外典。
平日漫成偈语。
无非祖意。
以示人光明显赫。
近古耆宿难与为比也。
释通榛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
释通榛,字茂霞,别号全愚。
姓姜氏,永嘉人也。
家世儒素,代有闻达。
榛幼而颖悟,五岁失怙,母氏悯其孤贫,尝戏谓之曰:“汝愿栖空门为苾刍不耶?
”榛即欣然领诺,知其具有佛性,送入江心寺。
正庵禅师方主席,见其行止端详,审为法器,遂与剃度。
正庵寂,因嗣席焉。
时年二十二,虔意焚修,晨钟暮梵,积行不怠。
初西塔荒圯,惄焉伤之,矢愿重兴。
乾隆五十四年,制府伍公、中丞琅公、福公,先后来瓯,感其精诚,共捐廉俸,守宰以下,同献金帛,宝殿更新。
伍公三至江心,嘉其志也。
至龙翔、兴庆两刹,均自舍衣资,兴筑补葺,不假斗粟尺布之助,而事自集,以是人服其勤。
晚卜,塔于福昌寺左,寂乃藏焉。
陈丰为之铭,文具《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