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宗觉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七八○
齐玉(?——一一二七),号觉慧,霅川(今浙江湖州)人,俗姓莫。早年入佛门,屡参明师,住苕溪宝藏寺,每岁终大兴净业之社。迁横山,立丈六像,率道俗修行。宣和六年,移主馀杭天竺寺。建炎元年卒,谥曰妙辨。著有《普贤行法经疏》等。见《补续高僧传》卷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四二。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齐玉者。
霅川人。
尚书莫公支子也。
早亲释学。
日记数千言。
屡参明师。
一日赴僧次逊辞之。
或问其故。
答曰。
诚不欲五千之利。
而丧一日之功。
居苕溪宝藏。
每于岁终。
大兴净业之社。
迁横山。
立丈六像。
率道俗修行。
中夜告众曰。
我辈未念佛时。
心随尘境。
作诸不善。
犯一吉罗。
尚受九百千岁地狱之苦。
况犯篇聚重罪乎。
今若念佛。
则可一念能灭八十一劫生死之罪。
况又父母生我。
令我出家。
理当度脱以报重恩。
今若破戒坠陷。
则父母岂不失望。
大众闻之。
无不倾诚忏悔。
举身自扑。
至损额失声者。
尝中夜。
顶像行道。
偶一僧失规。
责之曰。
汝无知。
乃畜生耳。
已而悔曰。
彼虽不肖。
骂为畜生。
有玷三宝。
自是三年。
对佛悔过。
岁大旱。
井竭。
师运密祷。
梦水出西坡
旦掘之。
清流涌出。
因名梦泉。
二师同。
建炎元年迁化。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齐玉,号觉慧。姓莫氏,霅川人。家世显宦,独弃俗荣。蚤亲释学,日记数千言。始参祥符神智,后依慧辨。一日赴僧次,有施予者,辞逊之,或问故答,曰:“诚不欲以五千之利,而丧一日之功。”慈辨得通相三关之旨,秘不授人。齐玉屡叩之不已,乃于密室跪炉以授。初出居苕溪宝藏,每于岁终,大兴净社,迁横山立丈六像,率众薰修,中夜告众曰:“我辈未念佛,时心随尘境,作诸不善,犯一吉罗尚受九百千岁地狱之苦,况犯篇聚重罪乎? 今若念佛,则可一念能减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况又父母生我,令我出家,理当度脱,以报重恩。今若破戒坠陷,父母有知,岂不失望?”大众闻之无不倾诚忏悔,举身自扑至损额失声者。宣和六年,迁居上竺,先是慈辨之去,继之者或不振,学徒谋曰:“得玉公乃兴。”郡守翁彦国闻之,乃具礼以迎,讲道敷化,不异慈辨。尝中夜顶像行道,一僧失规责之,曰:“汝无知,乃畜生耳。”已而悔曰:“彼虽不肖,诋为畜生,有玷三宝。”自是三年,对佛悔过。建炎元年秋,谓弟子修慧密印曰:“吾床前夕宝塔现。”慧曰:“流通《法华》之瑞證也。”玉曰:“所愿见阿弥陀佛耳。”即集众念佛。顷之,举首加敬曰:“佛已来接也。”端坐合掌而化,葬于山西草堂之侧,谥“妙辨”,塔曰“慧寂”。所著《普贤行法经疏》及自释《祖源记》、《无量经疏杂诸记》、《安般守尊法门》、《尊胜忏法》诸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1—1203 【介绍】: 宋僧。临江军新喻人,俗姓彭。幼失怙恃,年二十一出家于本郡光化寺,又云游江南诸地宝寺求法。孝宗淳熙三年,诏居临安灵隐。召对论佛法,称旨,留宿内观堂,赐号佛照,因进《宗门直指》一篇。宁宗庆元元年,归老东庵。嘉泰间别众书偈,坐寂而逝。谥普惠宗觉禅师。
全宋诗
释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号拙庵,赐号佛照,俗姓彭,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年十五,依本郡东山光化寺吉禅师落发。
高宗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大慧宗杲禅师南迁,望见而慕之。
后二年,谒月庵果、应庵华、百丈震等,终不自肯。
二十六年,闻宗杲住阿育王山,依之而大彻。
杲归径山,光奉事益虔。
杲入寂,光分座仰山。
后住鸿福、光孝二寺。
孝宗多次召对。
淳熙七年(一一八○),归老育王广利寺。
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径山。
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还育王。
嘉定三年卒,年八十三,谥普慧宗觉大禅师
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
有《语录》传世,见《续藏经》所收《古尊宿语录》卷四八《佛照禅师奏对录》、《续古尊宿语要》卷五《佛照光和尚语》。
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今录诗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四八七六
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号拙庵,俗姓彭,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少敏悟好学,成年始出家,遍访名师,得大彻悟,名公贵卿多从之游。
孝宗皇帝雅闻其名,淳熙三年召住灵隐寺,应对称旨,赐号佛照禅师。
丐閒山林,处以育王,绍熙中改莅径山。
嘉泰三年坐化,年八十三,赐谥普慧宗觉大禅师
见周必大《文忠集》卷八○《圆鉴塔铭》。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德光赐号佛照。临江军彭氏子也。志学之年即依本郡光化寺吉和尚薙发受具。一日入室吉问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光。罔措通夕不寐。次日复登方丈请曰。昨蒙和尚垂问。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毕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吉乃震威喝曰。这沙弥更要我与你下注脚在。拈棒劈脊打出。于是有省。次谒月庵杲应庵华百丈震。皆无所入。适大慧奉旨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鳞集。光亦造焉入室。大慧举竹篦问曰。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光拟对。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从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价降诏命住灵隐。一日召问对答称旨。留宿内观堂。后示寂。塔全身于东庵。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德光。
临江彭氏子。
彭氏故旧族。
母袁。
梦异僧入室。
惊窹而娠。
既生。
其祖曰。
吾家世积德。
此子必光吾门。
因是命名。
九岁值寇扰。
辟地于袁之木平寺。
有妙应大师伯华善相曰。
是子。
伏犀贯顶。
出家必作法门梁栋。
俄失恃怙归伯氏。
年二十一。
闻人诵金刚经。
有省。
自伯母曰。
适闻诵经。
身心欢喜。
世间万事。
真如幻梦。
儿愿出家。
即散家赀与其族。
诣光化院足庵老宿薙落。
足庵携之入闽。
语师曰。
是行。
为子择所依。
东禅月庵果公。
具衲僧眼。
子依之。
时复有吾足矣。
见月庵。
机语相契。
是时老宿。
多集闽中。
如妙湛佛心圆觉。
望重丛林。
师无不参叩。
遍历五十馀员善知识。
最后见大惠于育王。
为举竹篦话。
师儗对。
痛棒随之。
遂大悟。
从前所得。
为之冰释。
惠曰。
尔这回始彻也。
说偈以顶相付之。
随过蒋山。
谒应庵。
庵称赏不已。
谓人曰。
光兄插翅虎。
吾当避之。
乾道丁亥。
住台之鸿福。
徙光孝。
台守李侍郎浩。
延之也。
孝宗。
雅闻师名。
淳熙三年。
被旨住灵隐。
入对选德殿。
问佛法大意曰。
朕心佛心。
是同是别。
对曰。
直下无第二人。
曰。
如是则佛即是心。
心即是佛耶。
对曰。
成一切性即心。
离一切相即佛。
又问。
释迦雪山六年所成何事。
对曰。
将谓陛下忘却。
上悦。
赐号佛照禅师。
自是召见无虚岁。
至留内观堂。
五宿而出。
恩遇异常。
绍熙改元。
孝宗御重华宫。
称寿皇。
而径山命下。
师力辞。
寿皇曰。
欲频相见耳。
何以辞为。
庆元初。
请老许归育王。
师之在内观堂也。
上时乘小辇过堂。
至则促席而坐。
或曳袂而行。
欢如平生。
宣赐金玉器用缯䌽。
计缗三万馀。
及王臣长者所施。
悉以置育王赡众之田。
国史陆游。
详记其事。
自创数椽。
曰东庵。
掩关自娱。
以休世焉。
以嘉泰癸亥三月。
告众曰吾世缘将尽。
未几问左右曰。
今日月半耶。
对曰然。
即索纸作遗书。
与平昔所厚者。
集众叙别。
皆法门之旨要。
无半语及他事。
索浴更衣。
大书云。
八十三年。
弥天罪过。
末后殷勤。
尽情说破。
泊然而逝。
弟子塔全身于庵后。
僧腊六十。
谥普慧宗觉大禅师
塔曰圆鉴。
明河曰。
南渡后宗师。
唯妙喜老子。
得人为多。
开堂说法。
显然为天人师者。
不下数十人。
然皆不数传寂寂矣。
能使道脉长永。
枝叶繁茂。
不忝师门传受。
唯师一人而已。
古称妙喜。
能大圆悟之门。
愚谓。
妙喜之得师。
犹圆悟之得妙喜。
续灯举妙喜之嗣。
契悟广大者。
九人。
师不与焉。
已失其鉴。
至谓弟子之超卓者。
又蚤世不使久开法。
俾法嗣广布。
然则师岂非超卓。
而夭者耶。
噫。
所谓瞋目而不见泰山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德光,赐号佛照,临江彭氏子也。志学之年,即依郡之光化吉薙发,受具。一日,入室,吉问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光罔措,通夕不寐。次日复登方丈,请曰:“昨蒙垂问,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毕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吉乃震威喝曰:“这沙弥更要我与你下注脚!”拈棒劈脊一击。于是有省。次谒月庵杲、应庵华、百丈震皆无所入,适大慧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鳞集,光亦造焉。入室,大慧举竹篦问曰:“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光拟对,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从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价,降诏命住灵隐,一日召问,对答称旨,留宿内观堂。后示寂,塔于东庵。
释子亲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子亲,姓潘氏,乐成人也。
幼从西坡觉祝发,年二十听《妙经》于七宝戬,并圆大戒,戬问:“无量义处定与法华三昧是同?
是异?
”亲曰:“说默虽异是同。
”戬深器之,辞归故居。
未几,与其徒文表,重兴白岩寿圣。
尝示众云:“台宗三观十乘,乃治心法要,至简至精,最近最易。
除我见,去妄情,莫尚乎空。
辨邪正,晓偏圆,莫尚乎假。
融事理,明体德,莫尚乎中。
惟在信之坚,行之勿退,他日必至佛祖之所澈證。
其或好异厌故悦新,则徒劳其心苦其身,何益于已,何益于人。
”宋淳熙初,乃之鄞,卓锡延庆,重兴讲堂。
一日无疾,说法而逝。
弟子奉灵骨,归葬自岩。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一
(释常照)弟子肇圆,字峰屏,丹阳束氏子。
年十九,感因缘幻化,人事无常,厌尘舍家,投句容宝塔德生剃度,逾年受具焦山芥航。
旋参金山、高旻、宝华、天宁诸丛林,得善知识。
往复寻究,默识潜通,数年之间,竟尔直透三关,了明最上。
又以道贵朗澈,事在躬行,遂归焦山,专礼《华严》,夙夜兢兢,寒暑无懈。
照知为龙象,付传心印,继主法席。
辛勤十载,院宇增修,寺寮严肃。
退后示微疾,索浴更衣,安然坐化,塔于夹山西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