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元妙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温州人,字通叟。少学佛,后去为道士。徽宗访方士,被召见,赐号通真达灵先生。假天书、云篆,欺世惑众。徒众达二万人,立“道学”,置郎、大夫十等,欲尽废佛教。后加号玄妙先生。在京四年,恣横不悛。后贬为太虚大夫,斥归故里。
全宋诗
林灵素(一○七五~一一一九),字通叟,温州(今属浙江)人。
为道士,善妖幻,以方术得幸徽宗,赐号通真达灵先生,加号元妙先生、金门羽客。
惑众僭妄,众皆怨之。
在京四年,恣横不悛,斥还故里。
宣和元年卒,年四十五(《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三)。
宋史》卷四六二有传。
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二九一八
林灵素(一○七五——一一一九),原名灵蘁,字通叟,永嘉(今浙江永嘉)人。
道士。
政和六年以荐对徽宗,赐名灵素,赐号通真达灵先生,修正道书。
以方术得幸,加赐金门羽客通真达灵元妙先生、冲和殿侍宸。
宣和元年斥还温州,未几卒,年四十五,以侍从礼葬。
靖康元年敕封通真达灵真人。
在京四年,立道学,置郎、大夫十等,废释氏,都人称「道家两府」。
见《宋史》卷四六二本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智曤。更名疏石。字梦窗。姓源氏。势州人。宇多天王九世孙。九岁出家。群书一览辄能记。暨长。绘死尸九变之相。独坐观想。慨然有求道志。一夜梦。游中国疏山石头二刹。一庞眉僧。持达磨像。授之曰。尔善事之。寤而叹曰。洞明吾本心者。其唯禅观乎。遂更名疏石。谒无隐范公。又见一山宁公。不甚契。后求指决于高峰日公。于言下有省。因夕坐久。偶作倚壁势。身忽仆去。豁然大悟。平生碍膺之物。冰解雪融。心眼烂然如月。佛祖玄机。一时烁破。高峰嘱其护持。且出其然无学元公手书一通。𢌿之以寓相传付授之意。师志在烟霞。出世非所愿。聘致皆力辞之。甲州之龙山庵。五台山之吸江庵。与夫泊船庵。退耕庵。兜率内苑。皆师避隐之所。或慕迫之不已。至逃入海屿以避之。春秋五十一。国主后醍醐天王。强起师主南禅。入见引坐。师言所志求退。王曰。吾心非有他。欲朝夕问道耳。及王妃薨。强师再入南禅。请宣说大戒。执弟予礼弥谨。赐国师之号。王即世。太仓天王。复从师受戒。愿为弟子。敷宣之际。有二星降于庭。光如白日。两宫国母。请师于仙洞受五戒。廷议重师名德。复强师入天龙。锡师号正觉心宗普济。遗以手书。其略曰。道振三朝。名飞四海。主天龙席。再转法轮。秉佛祖权。数摧魔垒。国中以为荣。后化于兜率内院。世寿七十九。僧腊六十。弟子奉全身塔于院之后。送者黑白二万馀人。皆哀恸不胜。分存日所剪爪发。瘗于云居。发中累累生舍利云。师仪观高朗。慧学渊深。凡所莅止。如见一佛出世。香花供养。惟恐或后。故管领源公赖之。尝与人言曰。我从先人。听国师剧谈佛法。颇达真乘。遂能死生如一。临事不慑。而先人竟死于忠。吾亦知委身以事君者。皆国师化导之力。然则师之道。非特究明心学。实足增其世教之重。且其抗志高明。视荣名利养。澹若无物。唯欲栖身林泉。虽屡典大刹。皆迫于王命而起。世称大善知识。非师孰能当之。 宋文宪曰。宋南渡后。传达磨氏之宗于日本者。自千光禅师荣西始。厥后无学元公。以佛鉴范公之子。附海舶东游。大振厥宗。高峰纂而承之。师为高峰之遗胤。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同时有智曤者,亦日本国人,势州源氏宇多天王九世孙。
其母祷于大士,梦吞金色光而孕,生时祥光盈室。
九岁出家,依平盐教院,授之书,一览辄能记诵。
稍长,绘死尸九变之相,独坐观想,知色身不异空华,慨然有求道之志。
年十八,为大僧,礼慈观律师受具足戒。
寻学显密二教,垂三年,恐执滞名相,建修期道场以求玄应,满百日,梦游中国疏山、石头二刹,一庞眉僧持达摩像授之曰:“尔善事之。
”既寤,拊髀叹曰:“洞明吾本心者,其唯禅观乎?
”遂更名疏石,字梦窗。
谒无隐范于建仁寺,继至相州巨福山。
山之名刹曰“建长”,缁锡之所萃止,时一山宁主之。
一山见曤,甚相器重,令为侍者,朝夕便于咨决。
俄游奥州,闻有讲天台止观者,往听之,曰:“斯亦何碍实相乎。
”自是融摄诸部,昭揭一乘之旨,虽辩才无碍,然终以心地未明,伥伥然若无所归。
荐修忏摩法,期至七日,感神人见空中,益加振拔。
时一山自建长迁主圆觉寺,曤复蓬累而往,备陈求法之故,至于泣涕。
一山曰:“我宗无语言,亦无一法与人。
”曤曰:“愿慈悲方便开示。
”一山曰:“本来廓然清净,虽慈悲方便亦无。
”如是者三返。
曤疑闷不自聊,结跏澄坐,视夜如昼,目绝不交睫。
久之,往万寿禅寺见佛国高峰,日扣请如前。
高峰曰:“一山云何?
”曤述其问答语甚悉。
高峰厉声曰:“汝何不云和上漏逗不少。
”曤于言下有省,辞归旧隐常牧山,唯分阴是竞,誓不见道不止。
嘉元三年夏五月,一夕坐久,偶作倚壁势,身忽仆去,豁然大悟,平生碍膺之物,冰解雪融,心眼烂然如月,佛祖玄机一时烂破。
乃作偈自庆,有“等间(閒)击碎虚室骨”之句,亟见高峰求印。
高峰喜曰:“西来密意,汝今已得之,善自护持。
”以书卷付之。
退接甲州龙山庵,高峰招住上野州之长乐寺,力辞不赴。
卓庵浓州古溪都,元帅平公之母觉海夫人,慕曤道行,欲一见之。
竟遁入五台山,縳吸江庵。
已而潜入海屿,夫人遣使迹之,使出世云岩寺。
曤复辞,构泊船庵于卧龙山,退耕庵于总州,有终焉之意。
正中二年,国主后醍醐天王命宫使起曤,领南禅禅寺,入见,王赐坐,因自陈“志在烟霞,出非所愿”。
王曰:“吾心非有他欲,朝夕向道耳。
”不得已应命。
王时幸临之,相与谈论,或竟日乃去。
将及期,王逊位,曤亦引退。
道经势州,会新建善应寺成,延之开山。
未几,弃去,抵相州,枢府郡公迫主净智寺,寻归锦屏山营瑞泉兰若。
元德元年,圆觉四众必欲致,曤为勉强一出,又复弃去。
二年,羽州守藤道蕴,初创慧林寺,延曤涖之。
元宏元年,达官贵人,有以见长请者,曤复辞。
二年,瑞光寺又求为第一代主。
三年,王既复辟,召曤入见,以介子都督亲王之邸更为灵龟山临川禅院,命曤为之长,赐以“国师”之号。
建武元年秋,王妃薨,王留曤宫中十馀日,罢政而讲法,因请宣说大戒,执弟子之礼弥谨。
及还,强之再入南禅,王亲率群臣至山,见群僧入定,静不闻声,次第行食,秩然有序,王甚嘉之。
曤每登席提唱,音声闳朗,词意警策。
王益喜,赐田若干亩以饭僧。
先是近臣有毁斥禅宗者,王以问曤,曤曰:“自性三宝,何必强生分别。
”王以为然,至是益知禅学为贵,谤言无自而入。
已而退处兜率内院,而建仁禅寺又欲起之,曤笑而不答。
历应二年,摄州守革西芳教寺为禅,佥谓非曤无以厌众望,遂振锡而往,举扬达摩氏之道,听者改容,为建无缝阁,以水晶宝塔安置舍利万颗其中,他若奇胜之地,多冠以亭榭以憩四方游士,规制灿然可观。
尝梦王作沙门相,乘宝车往灵龟山。
已而即世,征夷大将军源公造天龙资圣禅寺,以助冥福,聘曤住持,遂与前梦协。
阿州守源公新立补陀院。
曤亦徇其意,为之说法,即还天龙。
康永元年春,太仓天王亲往受戒,愿为弟子。
三年,建八幡菩萨灵庙于寺侧。
贞和元年,王复帅群臣来听法,敷宣之际,有二星降于庭,光如白日,赐以金襕紫衣。
二年春,令弟子智元补其处,退归云居庵。
冬复召之入宫,加以“正觉”之号。
观应元年春,两宫国母请曤于仙洞受五戒。
二年春,曤谓左右曰:“天龙宫室幸皆就绪,唯僧堂犹阙,当力为之。
”及堂成,可容七百人。
廷议重曤名德,复强入天龙,为行《百丈清规》,声振朝野。
王复加以“心宗普济”之号,且遗之手书,略曰:“道振三朝,名飞四海。
”主天龙席,再转法轮。
乘佛祖权,数摧魔垒,人以为荣。
曤年已高,又复引退兜率内院。
九月朔,召门弟子曰:“吾世寿七十又七,僧腊亦六十矣,旦夕将西归,凡有所疑可商讨焉。
”于是集座下者如云,曤随机开示,皆充然有得而退。
越七日示疾,两宫游临问起居,曤为陈摄心正因,精神不少衰。
作偈别大将军源公,复书《辞世颂》一首。
至晦日,呜鼓集众,翛然而逝,塔于内院之后。
所度弟子万有五千馀人。
其嗣法者,天龙则志元妙葩,建长则慈永,南禅则通彻周泽。
曤仪观高朗,慧学渊深,举扬正教,如密云广布,甘雨频澍。
凡具生性者,随其根器小大,皆获成就。
上自国王宰臣,下至士庶,莫不顶礼敬信,如见七佛出世,香华供养,唯恐或后。
夫佛法之流于日本者,台衡秘密为最盛。
禅宗虽仅有之,将寥寥中绝矣。
千光院荣西禅师以黄龙九世孙,握佛祖正印,唱最上一乘,飙驰霆鍧,逢者胆落。
达摩氏之道,藉以中兴。
其示寂之时,且曰:“吾灭后五十年,禅宗当大兴。
”今印原承天目之正传,见道分明,契悟精深,则其悬记之言,已有可徵。
而智曤又以高峰之胤,上纂无学元公,以继佛鉴范之传。
禅学勃兴,若合符节,斯亦验矣。
然而自天目溯而上之,至杨岐十有二世,杨岐黄龙则同宗慈明者也,其道固同矣。
道同则凡嗣其学者,先后奋发,殆有不言而喻者乎。
明金华宋濂既为印原铭其塔,又于明洪武八年秋七月,因日本使臣之请,奉敕撰智曤碑文,俱见《銮坡别集》。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号松源,俗姓吴,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
二十三岁受戒于大明寺。
首谒灵石妙禅师,继见大慧杲禅师于径山。
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此后遍历江浙诸老宿之门。
后入闽见乾元木庵永禅师,逾年,见密庵于衢之西山,从之移蒋山、华藏、径山。
密庵迁灵隐,命为首座。
不久出世于平江府阳山澄照寺。
后徙江阴军君山报恩之光孝寺、无为军冶父山实际寺、饶州荐福寺、明州香山智度寺、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
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诏住临安府景德灵隐寺,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众。
嘉泰二年卒,年七十一。
为南岳下十八世,密庵杰禅师法嗣。
有《松源崇岳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陆游撰《塔铭》。
 崇岳诗,以辑自《语录》者编为一卷,以《语录》卷下单编之偈颂赞及他书所录编为另一卷。
全宋文·卷五四二五
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字松源,俗姓吴,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
年二十三,受戒于天明寺,首造灵石妙禅师,继见大慧宗杲于径山,谒应庵华公于蒋山。
隆兴二年,始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
自是遍历江浙诸大老之门,谒乾元木庵永禅师、密庵禅师,侍密庵住蒋山、华藏、径山。
木庵迁灵隐,遂为堂中第一座。
旋出世,迁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饶之荐福、明之香山、平江之虎丘。
庆元三年,诏住灵隐,居六年,法席鼎盛,退居东庵。
以嘉泰二年八月卒,年七十一。
所著有《松源崇岳禅师语录》二卷(存),编有《密庵禅师语录》(存)。
见《渭南文集》卷四○《松源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崇岳字松源。处州龙泉吴氏子也。隆兴二年得度于杭之西湖白莲精舍。参方最久。后谒密庵杰和尚。闻室中问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话。忽大悟遂得心印。因密庵还灵隐命居第一座。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次居江阴光孝饶之荐福明之香山。宁宗庆元三年诏住灵隐三易寒暑。乞老退居寺之东庵。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书别公卿。垂语示学者曰。有大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又曰。开口不在舌头上。贻嘱弟子以阐法是务。乃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加趺而逝。寿七十一。腊四十。塔全身于北高峰之原。得法者香山光睦云居善开。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崇岳。号松源。处州龙泉吴氏子。幼不好弄。稍长慕出世法。二十三。弃家衣扫塔。服受五戒。首造灵石妙公。继见大慧杲禅师于径山。久之。大慧升堂。称蒋山应庵华公。为人径捷。师闻之。不待旦而行。既至入室。未契。退愈自奋励。中夜自举狗子无佛性话。豁然有得。以扣应庵。庵举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师云。钝置和尚。庵厉声一喝。自是朝夕咨请。庵大喜。以为法器。说偈劝使祝发。栋梁吾道。隆兴二年。师始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自是遍历江浙诸大老之门。罕当其意。乃浮海入闽。见木庵永公。木庵。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师云。裂破。木庵云。琅琊道好一堆烂柴聻。师云。矢上加尖。如是应酬数反。木庵云。老兄下语。老僧不过如此。秪是未在。他日拂柄在手。为人不得。验人不得。师云。为人者。使博地凡夫。一超入圣域。固难矣。至于验人。打向面前过。不待开口。已知渠骨髓。何难之有。木庵举手云。明明向汝道。开口不在舌头上。后自知。逾年见密庵于衢之西山。随问即答。密庵微笑曰。黄杨禅尔。师切于明道。至忘寝食。密庵移住蒋山华藏径山。皆从之。一日密庵入室次。问傍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侍侧。豁然大悟。乃云。今日方知木庵道开口不在舌头上。自是机辩纵横。锋不可触。木庵迁灵隐。遂命师为第一座。旋出世于平江澄炤。为密庵嗣。迁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饶之荐福。平江之虎丘。皆天下名山。惟冶父最寂寞。又以火废。师一临之。四方名衲踵至。栋宇亦大兴。人谓师能使所居山大。庆元丁巳。被旨住灵隐。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众。法席为一时冠。而师有栖隐之志。即上章乞罢住持事。上察其诚许之。退居东庵。俄属微疾。犹不少废唱道。忽垂一则语。以验学者。曰。有力量人。为甚么抬脚不起。开口不在舌头上。又贻书诸嗣法。嘱令传持大法。因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跏趺而寂。实嘉泰二年八月四日也。得年七十有一。坐夏四十。徒辈奉全身。塔于北高峰之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
禅师名崇岳。号松源。乃龙泉吴氏子也。师事密庵。得法后。凡七竖刹竿。有嗣一十二人。人各有名。岳为人重。嘿每见贵客。则问曰。大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见禅流。则问曰。明眼衲僧。因甚脚跟红线不断。有对者辄哂而顾之。时称岳得应庵之机得密庵之用云。盖岳早岁厌尘弃家。以白衣参灵石妙。不契即上径山。径山万指轩腾。岳随众末听妙喜杲和尚说法。蒙无所知。但闻杲盛赞。当今应庵真得临济正传。岳辄走参应庵。应庵益难近。岳乃奋励。垢面露肘。不暇恤。应庵怜之示岳曰。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岳随声进曰。钝置和尚。应庵喝之。岳有省。应庵笑曰。者俗汉成得甚么。岳乃求剃发。时年三十矣。既受满分戒。入闽见木庵永。永谛视曰。树倒藤枯。知落处么。对曰。裂破。曰。琅琊道好一堆柴聻。对曰。矢上加尖。永休去。于是岳益自负。永曰。公每下语。老僧不能过。其如未在。他日拂柄在手。为人不得。验人不得。岳曰。为人者。使博地凡夫。一超入圣。固难矣。验人者。打向面前过。不待开口。已知骨髓。何难哉。永举手反覆曰。明明向你道。开口不在舌头上。岳愤去之。出岭逢二道者。耦坐评论诸方。岳所举心肯者。道者皆拂之。岳曰。如是则谁可君意。道者以指。书密庵不凡四字。岳已知密庵为人。遂至衢之西山。折节事之。几进商略。密庵几笑之。岳复心疑。乃至密庵移居双径。于入室时始彻。木庵道。开口不在舌头上。久之出世澄炤。演唱宗乘。以报密庵。湖海以岳言行无欺。多从之。迁光孝。遂有大名。庆元间。诏移灵隐。盖晚年也。是时门弟有文礼辈。已阐化大方。岳仍升堂入室。从未以风晨雪夕不打参钟尝以秘魔擎叉语。接谦头陀。以有贼无赃语。接肇道者。以心学无闻语。接陆游枢密。游得證后。隐镜湖。自称放翁。嘉泰壬戌秋。岳年七十有一。忽召众言别。有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跏趺脱去。塔于北高峰。岳居灵隐时。与密庵尊严无异。初密庵居灵隐。岳首众僧。密庵常称疾。阖户不许通谒。潜上座窃议之。岳曰。不然。师严道尊千古。明鉴当今。汲引豪贵者。将谓行道建立为心。殊不知礼。轻则慢易生。辞繁而情识长。尘劳卜度。安有了期。缁俗既为道而来。必发露真心。至诚激切。然后一言入耳。永为道种。兜率悦之待张无尽。叶县省之接浮山远。是也。若区区老婆禅。何足重哉。 赞曰。岳公以白衣有省。于应庵语下。固非草草矣。终乃死心于密庵。其祖父壸奥。如樊将军拥盾入鸿门。孰得而禦之。故驱耕夺食。于分座灵隐时。班班著闻见焉。不然。彼天目礼辈。各抱奇志。其甘入公彀中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崇岳,字松源,龙泉吴氏子也。幼卓荦不凡,长慕出世法。年二十三,弃家依埽塔服。谒大慧杲于径山,杲称应庵华为人径捷,岳闻之即行,晨夕咨请。应庵大喜,以为法器,劝令祝发,栋梁吾道。隆兴二年,得度于杭之西湖白莲精舍,参方最久,后谒密庵杰。闻室中问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话,忽大悟,遂得心印。因密庵还灵隐,命居首座。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次居江阴光孝、饶之荐福、明之香山,最后居虎邱,道化盛行,得法者众。宁宗庆元三年,诏住灵隐,三易寒暑,以老乞退,居寺之东庵。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书别公卿,垂语示学者,曰:“有大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又曰:“开口不在舌头上。”遗嘱弟子以阐法是务,乃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跏趺而逝。寿七十一,腊四十,塔全身于北高峰之原。得法者,香山光睦、云居善开。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智度。号白云。处之丽水吴氏子。年十五。慨然有出尘志。父母峻拒之。师不火食者累日。若将灭性焉。父母无奈何。使归禅智寺。礼空中假公。剃发具戒。即寺侧楞伽庵。深习禅定。每趺坐。达旦不寐。如是者数年。已而叹曰。六合之大如此。颓然滞一室可乎。遂出游七闽。遍历诸山。无有契其意者。旋浙。见灵石芝公于净慈。又登天目。参断崖义公。谈锋铦利。人莫之敢撄。时无见睹公。说法天台华顶峰。大振圆悟之道。师往拜之。一见刳心焉。服勤数载。尽揭底蕴。无见嘱之曰。昔南岳。十五出家。受大鉴记莂。后得马祖。授之以心法。针芥相投。岂在多言耶。勿掉三寸舌诳人。须真正见解。著于行履。方为报佛之深恩耳。师佩伏之弗敢忘。又走长沙。见无方普公。走云居。见小隐大公。皆无异辞。既而旋福林。与毒种昙。成山钦二公。互相策励。如恐失之。后从御史中丞章公溢之请。出世龙泉之普慈。众至八百人。移茅山。迁武峰。从者恒如初。国初吴元年。隐禅智之岑楼。洪武己酉。诏起天下名僧。敷宣大法。师与焉。初力辞。戍将强起之。适师至。而会事解严。遂还杭。杭人奉师居虎跑。又入华顶。未几示微疾。浩然有归志。四众坚留之。师曰。叶落归根。吾所愿也。遂回福林。五日忽沐浴易衣。索笔书偈云。无世可辞。有众可别。太虚空中。何必钉橛。掷笔而逝。寿六十七。腊五十二。阇维。得五色舍利。塔于院之西。师静谧寡言。机用莫测。临众无切督之威。严厉之色。唯以实相示人。所至之处。人皆钦慕。如见古德。或持香花供养。或绘像事之。不可以数计。见客无懈容。无蔓辞。有问则言。无则终日澄坐。所作偈语。不许人录。故今无传者。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二
禅师。
名智度。
号白云。
处州丽水吴氏子也。
初住普慈。
终于福林。
度居福林时。
以无见睹公藤杖手卷嘱累古拙俊。
是为断桥一脉。
有克肖之者也。
盖睹公。
法继方山宝。
宝嗣断桥伦。
故度望断桥。
为四叶之祖焉。
度为人沉默而旷达。
初受业于郡之白云空中假禅师。
假。
阴察度根器。
使行卑劣行以挫之。
每呼度名。
度每应诺。
假曰。
将谓将谓。
度不领。
乃使度南询曰。
善财。
是菩萨中行脚样子也。
赵州。
是祖师中行脚样子也。
庞蕴。
是居士中行脚样子也。
今人行脚。
不效此三老。
则枉费芒鞋。
徒自困耳。
度即遍参南北禅席。
已而归省。
假公喜曰。
你来也。
吾事毕矣。
一日说偈曰。
地水火风先佛记。
掘地深埋第一义。
一免檀那几片柴。
二免人言无舍利。
乃端坐蜕去。
度掩面哭曰。
苍天苍天。
或曰。
君哭迟矣。
度乃大笑。
遂庐于塔。
日取楞严圆觉研究。
悉能贯之。
然于日用之际。
又不能得大自在。
叹曰。
参禅不求大彻痴禅也。
吾师岂虚语哉。
但恨游方时。
未抵天台参无见睹。
当是时。
睹公称为宗门绣虎。
居华顶。
禅流惮之。
度即趋华顶谒睹。
以西来密意扣之。
睹掀眉视曰。
得娑罗峰点头。
向汝道。
度以手摇曳。
睹便喝。
度悟旨曰。
娑罗峰顶。
白浪滔天。
花开芒种后。
叶落立秋前。
睹曰。
我家无残羹馊饭。
曰即今亦不少。
睹欣而肯之曰。
我四十年住此山。
一老道者耳。
别无甚奇特。
惟先师未了公案。
今以责汝。
汝善保任。
睹便趋寂。
度住后。
以为先师遗嘱在躬。
因时接物。
随机开导。
声重湖江。
与梦堂愚庵诸老齐名。
明洪武二年。
有诏赴京。
即疏辞还。
门下有以不耐事谏者。
度怒责曰。
汝不闻古德有言乎。
纵饶弄到帝王家。
也是一场乾打閧。
将来法门。
滥竿窃符之弊。
必汝辈也。
未几。
迁化于福林。
有遗偈曰。
无世可辞。
有众可别。
太虚空中。
何必钉橛。
火浴收五色舍利。
大如菽。
塔于寺西。
度随所说法偈颂。
弗许记录。
禅者窃书其语。
度乃瞋逐。
曰。
奴流敢裨贩吾语。
作口头人事以衒丛林耶。
复有老宿。
以未见度语句为恨。
潜探众中。
值度入室。
徵判险要。
如揭贯花。
老宿大喜曰。
不意断桥犹在。
赞曰。
睹公居山四十载。
耽耽坐视。
非白云解其项下之铃。
几钝置耳。
白云行道。
垂手低眉。
盖亦苍颉造书契。
而代结绳者耶。
及暮年。
仍袭睹公之风。
翛然高枕。
瞋责子弟有窃符滥竽之弊。
又何异延恩安之笑法云秀也。
语云。
百花丛里过。
一叶不沾身。
其白云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智度,字白云,姓吴氏,丽水人也。父德大,母叶氏,具有善愿。度生而灵颖,迥异凡近。年十五,洒然有出尘之趣,欲就浮屠学。父母方珍爱,峻辞拒之,因不火食者累日,若将灭性,父母知不可夺,使归禅智寺,礼空中假薙发,受具戒,习禅定。于楞伽庵,每趺坐达旦,如是者数年。已而叹曰:“六合之大,如此颓然滞一室可乎?”遂出游七闽,遍历诸山,无有契其意著。复还郡之白云山,因澄禅师道场遗址,筑福林院,为憩息之所。日取《楞严》、《圆觉》二经钞疏读之。既熟,不假师授,章旨自通。久居此山,遂以为号。已而复叹曰:“拘泥文字,如油入麦粉,了无出期,德山所谓‘穷诸玄义,若一豪置于大虚’者,信不诬也。”乃去之,出游浙河之西,见灵石芝于净慈。未几,又上天目山,参断崖义,谭锋铦利,莫之敢撄。时无见睹说法天台华顶峰,大振圆悟之道。更踰涛江叩之,曰:“西来密意何如?”无见曰:“待娑罗峰点头,乃与汝言。”度儗答,无见遽喝,度曰:“娑罗峰顶,白浪滔天,花开芒种后,叶落立秋前。”无见颔之,服勤数载,乃翩然辞还。无见嘱之曰:“昔南岳十五岁出家,受大鉴记莂,后得马祖授之以心法,针芥相投,岂在多言?勿掉三寸舌诳人,须真正见解,著于行履,方为报佛深恩。”度佩服之,弗敢忘。然既有所證入,俨然如白云在天,卷舒无碍。又走长沙见无方普,入云居见小隐大,当机问答,无异华顶。元至正甲申,县令长徇缁素之请,迎还福林,与毒种昙、成山钦,互相策励,如恐失之。甲午,复隐楞迦庵。壬寅,王府参军胡公深安复请至福林。甲辰,御史中丞章公溢招致龙泉之普慈,徒侣景从,云输川委,至八千馀指,而檀施日集,食用无缺。乙巳,移茅山。丙午,迁武峰。元季乱扰,复隐岑楼。明室龙兴,首崇正教。洪武己酉,始建法会于蒋山,有诏起天下名僧,敷宣大法,而度与焉。初犹力辞,戍将疆起之。度曰:“心境双忘,随缘去住,复何拘碍。”遂行,将至而会散,乃还杭。杭人奉居虎跑,历夏及秋,便趋华顶。明年春二月,示微疾,浩然有归志,四众坚留之。度曰:“落叶归根,吾所愿也。”遂旋福林,五日,忽沐浴易衣,索笔书偈曰:“无世可辞,有众可别。大虚空中,何必钉撅。”掷笔而逝。时洪武庚戌三月一日也,寿六十七,腊五十二。阇维之夕,送者千馀人,火馀得五色舍利及齿牙数珠。弟子仁哲瘗骨院西,善女子唐净德为建塔其上。度静谧寡言,机用莫测,临众无切督之威,严厉之色,唯以实相示人。所至人皆钦慕,如见古德,或持香华供养,或绘像事之,不可数计。盖信心为一切功德之母,苟能信,奚道之不造,法之不明。自圆悟八传,至于无见,究其所得所證,何莫不由于此。度自幼龄,即能信道,决可脱离死生,一息不少怠,所以卒能彻究心源,纵横自在。平昔教人,随机开导,无懈容,无蔓辞,有问则言,否则终日澄坐而已。金华宋濂为之铭曰:“华顶之峰,有道所居。随时演法,大音铿如。当机一喝,见者惊愕。言出霆奔,无蛰不作。振锡而归,我亦何心。举首睇之,白云在岑。乘运而游,或出或处。落叶归根,古今一轨。尘缘既尽,翛然而化。掷笔坐蜕,如人赴家。世相有灭,其性常在。谁谓师亡,青山不改。”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诗,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月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夜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风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云:「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云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
陶村诗稿·林序
余生也晚,不获于伯康先生之古香楼而修士相见礼,仅于先生之门下士藉悉其为人,有践绳之节;并读其遗著数篇,爱其质不过朴、丽不伤雅,洵足以光扬缉熙,昭章元妙
然卷帙无完,究不能窥其全豹为憾!
近有杨君珠浦者,抱先生之遗集过务滋园而告之曰:『此前清道、咸间陈伯康孝廉之遗著也;惜版已散佚,特为之抄而存之』。
余喜而浏览,如见故人。
读至七、八卷,觉当日戴万生之乱状历历如现,可藉以知台湾往昔之史迹;其关系于文献,固不少矣。
杨君并言欲翻印以存于世;笃矣乎仁者之情,近今罕觏。
此不独伯康先生之幸,亦吾台文献保存之幸也。
韩昌黎答崔立之书,尝谓『发潜德之幽光』;杨君其有焉。
故为加墨简端,表而出之。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夏,树德村人林耀亭撰于守拙山房。
陶村诗稿·陈肇兴先生略传
陈肇兴先生,字伯康,彰化人。少颖悟,抱豪胆;事亲至孝。曾入邑庠。道光季年,翰林高鸿飞先生署彰化县;提倡风雅,乃聘廖春波先生长白沙书院主讲,以诗赋文课士,高县主躬莅讲席。是以文化大兴,士竞吟咏,就中陈肇兴先生为杰出。先生咸丰八年举于乡;颜所居曰古香楼,读书歌咏以自娱。 迨同治元年戴万生变,先生慨然投笔从军。彰城陷,只身冒险逃入集集。日则奋练强悍民番,援官军、诛叛逆;夜则秉烛赋诗,追悼阵亡将士,语多忠诚壮烈。事平,不仕;设教于里,时雨化人,桃李争妍,而杨馨兰、杨春华、林宗衡、许尚贤,俱列门墙。于是相谋刊此「陶村诗稿」,以惠后学。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彰化杨珠浦辑叙。
陶村诗稿·杨记
「陶村诗稿」共八卷,系磺溪陈肇兴先生壮年时所作也;贵写实、尚平易。余二十五年前,偶然得之书笥;回环三复,不求甚解。民国八年,请示于吴德功先生;先生喜出望外,详为说明:『此卷乃台湾诗学之结晶,现存殆无完本;卷中虽有蛀失,当为补记』。至十年,阅毕;告曰:『好自珍藏』!余以是更加爱惜。屡思翻版,踌躇莫进。此次受林耀亭先生及乡中父老之怂恿,乃决意付印重刊,以公同好,藉以保存台湾地方文学之一助,亦可以谢故吴德功先生指导后学之劳也。爰为之记。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秋,杨珠浦记于南屯爱仁医院。
陶村诗稿·题词
一 一卷新诗百感生,经年避寇赋长征;壮怀不作偷安计,又向桃源起义兵。 二 数载书生戎马间,杜陵史笔纪瀛寰;采风若选「东征集」,咄咄吟中见一斑。 三 浣花溪畔少陵祠,绝代诗才赋乱离;谁料千年才更出,有人继和「北征」诗。 荆楚陈懋烈芍亭顿首拜题。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深,号已庵,温州(今属浙江)人。
住温州光孝寺。
为青原下十六世,中竺痴禅妙禅师法嗣。
有《已庵深和尚语》,附《续古尊宿语录》卷二之末。
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今录诗十四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9—1692 【介绍】: 明末清初湖南衡阳人,中年一度改名壶,字而农,号姜斋、夕堂、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明崇祯十五年举人。南明永历时任行人司行人。旋归居衡阳石船山。永历政权覆灭后,曾匿居瑶人山区,后在石船山筑土室名观生居,闭门著书。自署船山病叟,学者称船山先生。吴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终其身不剃发。治学范围极广,于经、史、诸子、天文、历法、文学无所不通,有《正蒙注》、《黄书》、《噩梦》、《读通鉴论》、《姜斋诗话》等。《船山遗书》至道光间始刻,同治间始有全书,后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晚晴簃诗汇·卷一十一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人,学者称船山先生。明崇祯壬午举人,永历时官行人司行人。入国朝,隐居不出。从祀孔庙。有《姜斋诗集》。
词学图录
王夫之(1619-1692) 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另有双髻外史、一瓢道人等别号,中年一度更名壶。衡阳人。崇祯举人。初在衡山举义军抗清,败走肇庆投南明永历帝,授行人司行人。从军瞿式耜部。后见复明无望,决意隐遁,居衡阳之石船山,著述终老,学者称船山先生。为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学者,后人将其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为"清初三大儒"。曾撰《夕堂永日绪论》、《诗绎》传其诗论。有《姜斋文集》、《姜斋诗集》。今人辑有《王船山诗文集》。词集名《鼓棹初集》、《二集》及《潇湘怨词》,亦合称《姜斋词》。
黄鹤楼志·人物篇
王夫之(1619~1692) 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清初曾参与抗清活动,官南明政权行人司行人,后隐居衡阳石船山,人称“船山先生”。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大儒”,有各类著述近百种。王夫之曾四次到武昌参加乡试,所作诗文涉及黄鹤楼处多有。崇祯十五年壬午科乡试时,王夫之与黄冈王源曾、熊寔(字渭公)等百馀人会于黄鹤楼,“拈韵赋诗”。有诗《黄鹤须盟大集用熊渭公韵》;所作《广哀诗》有“黄鹤高楼秋,酹酒邀江月”之句。
姜斋诗集·本传
王夫之湖南衡阳人明举人张献忠陷衡州设伪官招夫之夫之走匿南岳贼执其父为质夫之引刀自刺肢体舁往易父贼见其创也免之父子俱得脱归居石船山杜门著书神契张载正蒙之说演为思问录内外二篇所著书有周易稗疏书经稗疏诗经稗疏其言易不信陈抟之学亦不信京房之术于先天诸图及纬书杂说排之甚力而亦不空谈元妙附会老庄之旨故言必徵实义必切理其说尚书诠释经文多出新义然词有根据不同游谈其说诗辨正名物训诂以补传笺诸说之遗皆确有依据不为臆断又辨叶韵一篇持论名通足解诸家之轇轕又著尚书引义春秋稗疏春秋家说康熙閒吴逆在衡湘夫之又逃入深山吴逆平巡抚嘉之馈粟帛请见夫之辞帛受粟未几卒
姜斋诗集·自叙
境识生则患不得熟则患失之与其失之也宁不得此予所知而自惧者也五十以前不得者多矣五十以后未敢谓得一往每几于失中閒不无力为檠括而檠括之难予自知之抑自提之诗言志又曰诗以道性情赋亦诗之一也人苟有志死生以之性亦自定情不能不因时尔楚人之谓叶公子高一曰君胡胄一曰君胡不胄云胄云不胄皆情之至者也叶公子高处此殆有难言者甲寅以还不期身遇之或谓予胡胄或谓予胡不胄皆爱我者谁知予情予且不能自言况望知者哉此十年中别有柳岸吟欲遇一峰白沙定山于流连骀宕中学诗几四十年自应舍旃以求适于柳风桐月则与马班颜谢了不相应固其所巳彼体自张子寿感遇开之先朱文公遂大振金玉窃谓使彭泽能早知此当不仅为彭泽矣阮步兵髣髴此意而自然别为酒人故和阮和陶各如其量止于阮陶之边际不能欺也 庚申上已湘西草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