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云林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颜(一○九四~一一六四),号卐庵,俗姓鲜于,潼川府飞乌(今四川射洪西南)人。
少依净安谏律师试经得度。
南游遍扣耆宿,及悟还蜀。
后依大慧宗杲禅师,分座径山。
迁住无为,荐福及报恩,晚居东林。
孝宗隆兴二年圆寂,年七十一。
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大慧宗杲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道颜诗,以《古尊宿语录》所收《东林和尚颂古》编为第一卷,《嘉泰普灯录》等书所收,合编为第二卷。
全宋文·卷六二六○
道颜(一○九四——一一六四),字卐庵,俗姓鲜于,梓州飞乌(今四川中江东南)人。师事宗杲,居江州东林寺,人目为庐山高贤。后住抚州报恩寺。隆兴二年卒,年七十一。见《嘉泰普灯录》卷一八,《大明高僧传》卷六。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道颜号卐庵。潼川鲜于氏了也。初参圆悟。但登堂未能造其玄奥。圆悟将还蜀。以书遗大慧曰。颜彩绘已。特未点眼耳。他日嗣后未可量也。于是朝夕质疑于慧。方大悟彻。于是声光遐溢黑白咸被其化。僧问。如何是佛颜。曰志公和尚。曰学人问佛何答志公。颜曰。志公不是閒和尚。曰如何是法颜。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曰是甚章句。颜曰。绝妙好辞。曰如何是僧。颜曰。钓鱼船上谢三郎。曰何不直说。颜曰。玄沙和尚。颜凡所说法大概简易如此。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道颜,字卐庵,潼川鲜于氏子也。初参圆悟,但登堂,未能造其玄奥。圆悟将还蜀,以书遗大慧曰:“颜彩绘己,特未点眼耳,他日未可量也。”于是,朝夕质疑于慧,方大悟彻,声光遐溢,黑白咸被其化。僧问:“如何是佛?”颜曰:“志公。”曰:“学人问佛,何答志公?”颜曰:“志公不是閒和尚。”“如何是法?”颜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曰:“是甚章句?”颜曰:“绝妙好辞。”曰:“如何是僧?”颜曰:“钓鱼船上谢三郎。”曰:“何不直说?”颜曰:“玄沙和尚。”凡所说法,简易如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12—1581 【介绍】: 明僧。金台锦衣卫人,字月心,号笑岩,俗姓吴。嗣龙泉,住圆通寺。有《笑岩集》。
皇明名僧辑略
上堂 举世尊升座。文殊白槌话。师乃曰。不忆黄面老子当时也知有这个时节。争柰未遇知音。往往义学云。世尊升座。文殊白槌。乃是作家相见。师资倡和。盖不知文殊多口相席。打令赃诬一上。大煞放过。山僧今日也不敩伊做处。亦不独为。贵欲求个知音出来。与伊把臂共行。宁不为之好事。遂拈拄杖云。有么有么。时有僧出作礼。劈脊便打云。多口作么。僧云。某甲一言也未发。何为多口。师复打云。再犯不容。 翌日上堂云。昨举世尊升座公案未圆。未能解得诸人惑。未能令诸人与世尊把臂共行。何谓。若是知音作者。才恁么。便解不恁么。然后没交涉。直教两头撒开。中间放下。自然活卓卓底随处作主。如水投水。似空合空。佛祖不能知。鬼神莫能测。设到此地。要与世尊握腕。犹间一线道在。如欲豁通这一线道。须是更听山僧重宣一偈云。佛身等空座称身。何曾升也何曾下。文殊睹影生狂华。引得儿孙成话𣠽下座。 拈古 举佛果勤佛鉴勤佛眼远同侍五祖至夜深。祖云各下一转语看。佛鉴云。彩凤舞丹霄。佛眼云。铁蛇横古路。佛果云。看脚下。祖云。灭吾宗者。克勤是也。徵三人之语。还有优劣也无。若道无优劣。五祖何以恁么道。若道有优劣。什么处是优劣处。 开示 诸佛与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悟者心能转物。物物皆归自心。即是诸佛。迷者背心向物。妄随物转。即是众生。是故诸佛与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且我释迦文佛未成正觉时。于雪山六年苦行。静虑功极。至午夜举头见明星出。豁然大悟。彼当时悟个甚么。悟者惺也。只是惺得自己本有之心。不从人得。本来现成。本来常住。随即普观大地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常住真心成佛种性。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證得。遂运慈悲普度一切。便有四十九年所说言教。非真实也。皆不得已。见诸众生疑多信少。不能直下大信自心。生起万差。不免应病与药。引众权而归一实。又恐一切众生随语生解。认著言说堕于教网。后复升座不发一言。唯拈起青莲花一枝。默顾四众。欲人人当下直明本心觌面亲会。不意大众依然蹉过。独有迦叶动容微笑会合本机。便付法立为第一祖。展转相传。至于第二十八祖达磨尊者。观见此土众生有大乘根器。遂航海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不用能巧。唯一直心当下自契。大众。即此便是从上以来。佛佛祖祖。共一切众生直悟一心见性成佛底样子也。 行实 师云。予金台世族也。父吴门。母丁氏。弱冠出家。礼大寂能和尚为师。后遍参知识。修进开悟行道因缘。备载全集。恐繁不录。 袾宏曰。予游京师。参遍融笑岩二师。次年二师俱示寂。融师一味实心实行。无著述传世。岩师隐柳巷。罕接见人。有笑岩集四卷。今撮其少分云。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德宝。
字月心。
金台锦衣卫族。
父吴公。
母丁氏。
举师于正德壬申年。
既冠。
偶过讲肆。
闻法师讲华严大疏。
至十地品初地菩萨舍国城妻子头目髓脑处。
发愤叹曰。
千古犹今。
同一幻梦。
富贵功名。
纵得奚益。
遂投广慧院能长老出家。
既祝发具戒。
知有向上事。
不自便休。
必期真悟。
即腰包行脚。
一时老宿。
号称明眼者。
罔不蒙参而户谒。
指点功夫。
揩磨见地。
造诣日益深密。
后因宝峰指。
见关于岭和尚
入室次。
连下语数十转。
皆不契。
师心路俱绝。
一日因洗菜水边。
忽一茎堕水。
随水圆转。
捉之不著。
忽有省。
喜甚。
提篮归。
立檐下。
问师是甚么。
曰一篮菜。
曰。
何不别道一句。
师曰。
请和尚别问来。
复诘以灵云桃花。
赵州柏子。
皆随问而答。
复问玄沙不肯话。
师随声便喝。
拂袖而出。
次早入室。
问讯侍立。
顾视傍僧曰。
汝等欲解作活计。
这上座。
便是活样子也。
师即震喝而出。
后复同爽庵。
参襄西大觉圆和尚。
觉门庭孤峻。
自办粥饭。
始许挂搭。
亲炙四五月。
语言无滞。
觉曰。
若以今时诸方。
子当绝类为不可测人。
今则不然。
老僧将你烂熟底一则因缘问你。
外道问佛。
不问有言不问无言。
世尊良久。
外道便大悟佛旨。
且既不涉有无。
良久亦是閒名。
正恁么时。
外道大悟个甚么。
师儗答。
觉急以手掩师口曰。
止止。
犹更挂齿在。
师豁然顿省。
乃曰。
可谓东土衲僧。
不如西天外道。
自是名震海内。
海内禅子。
皆奔走座下矣。
师随缘开化。
靡定所居。
有语录四卷。
曰笑岩集。
笑岩。
师别号也。
邓定宇曰。
笑岩上堂。
棒喝纵横矣。
卒无一人承当。
即笑岩不失利安在。
为时雨而化。
无亦婆子心切欤。
晚年屏居京师柳巷。
几至结舌亡锋。
而具真实。
为生死心者。
亦不惜为一见。
如师者。
固末世之光明幢也。
以万历辛巳正月示寂。
阅世七十。
僧腊四十有九。
塔全身于城西之北门。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四
笑岩禅师。名德宝。字月心。生于正德壬申腊之望日。其父吴氏。乃金台世袭锦衣也。师以父卒。锐自立。不乐嗣职。爱游佛地。因听华严。恍如破梦。乃卸世籍。为大比丘。历参南北知识三十馀人。然访隐者于西山。质单丁于破院。又莫计也。卒得道于龙泉聪禅师。出世。高座牛首圆通诸处。当是时。义学纷纭。禅宗落寞。而少室一枝。流入评唱。断桥一派。几及平沉。虽南方刹竿相望。率皆半生半灭。佛祖慧命。殆且素矣。师力弘法柄。随方建立。可行则行。否则默之。然铲邪劈胶。间不容发。即据室匡徒之辈。雕龙吐凤之俦。始与师抗。次与师游。终乃俛首。入煅死尽偷心。至于盘根固执三隅不反者。师不少假词色。图为孽生种草也。有庐阜五禅客。请曰。窃闻。和尚阐化多年。而得人未见其广。况今禅社萧然。异知殊见。茅塞宇内矣。师掌珠不展。其晚近何繇得入。伏冀。曲以垂慈。入草求人。以为何如。昔船子不得夹山。而药山宗风。不几扫土乎。师曰。诸公之言。不无可采。但无上佛祖心印。力荷者。毕世一人足矣。下迄曹溪。时英竞发。不得已。而印可亦不繇不如是而然也。山僧秖是任分。未敢越理穿凿。待彼自化。虽无人。未为多罪也。故师法幢所树不定何所。有龙象八人。常随师游。时号八杰。师尝于楚汉两间寓夏。新秋二日。衲子随侍。于金沙滩头地坐。四顾无人。忽有庞眉沙门。逼前庄立。朗声问曰。仁者。可识从上相承密论密义否。师。从容答曰。善来仁者。密则非论。论则非义。沙门乃以锡横肩。翘一足曰。是甚么义。师于地书更字酬之。又以锡画地。阔两胫立画上。复以锡横按。亚身而视曰。者是甚么义。师书嘉字酬之。又卓锡于地。两手叉腰翘一足。切齿怒目。作降魔势曰。是甚么义。师书之字酬之。又分手指天地。周行一匝曰。是甚么义。师书尤字酬之。又复进前一步。作女人拜。分手指两衲子曰。是甚么义。师书蚕字酬之。又绕师三匝作礼。立于师右。师书[佛/(佛*佛)/魔]字示之曰。会么。沙门拟对。师止曰。设到此地。复书[佛/(佛*佛)/魔]字曰。更须知有者个始得。沙门欢喜合爪。面师叹曰。咦。真摩诃衍萨婆若上士。振锡而去。二衲子惊喜曰。彼是何沙门。所为复是何义。师良久曰。还识么。俱对曰。不识。师曰。此乃应真圣贤。所呈金刚王变相三昧。及三昧王三昧。用来勘吾。然彼亦将有新證耳。又过潼关。礼熊耳祖塔。寺僧叱曰。憨拜空塔奚为。师指曰。空塔乎。曰。然。师曰。祖师聻。曰。携履西逝久矣。师曰。苍天苍天。师尝倒握拂柄。以示僧曰。会么。曰。某已识和尚做处也。师曰。你道荆州黄四娘。礼佛求个甚么。又僧问。打破镜。未审。作么生相见。师曰。惭愧杀人。僧顿领旨(即昙芝上座)。于是。江湖闻而慕之者虽切。然搆之者益稀矣。万历丁丑。燕京缁素建精舍。挽师归隐。师既谢游辙。门无杂宾。乃整齐先觉经纶。提掇古德纲目。或徵或赞。或判或颂。高巘晓霜。千江秋月也。又五年。悬衣大寂。阅世七十一。坐夏四十八。塔于京城西直门外高浪桥之北郊。署师正宗南行者。幻有传禅师也。代师阐化北之东台者。瑞峰和尚也。其卧隐于优昙苑者。幻也。老宿也。识者谓。济宗鼎峙。则师不负于龙泉矣。师前后所参尊宿。约出天奇之门。独于襄西得谒大觉圆。圆为海舟慈公之四叶。其腊高貌硕。词如截铁。因历举古公案。以诘师。师对无滞响。圆曰。若以诸方子当绝类。为不可测人。老僧却不然。再将烂熟底一则机缘问你。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大悟。且既不涉有无。良久亦是閒名。正恁么时。外道悟去。悟个甚么。师拟对。圆急掩师口曰。止。止。师顿契其机。即以偈献圆。圆大喜曰。奇哉。斯乃从上果地人语也。师住后。常道圆公之为人。

人物简介

甬上耆旧诗·卷二十二
先生,字伯翼。
父美益,官太仆卿。
先生少有异质,嗜书,尤喜读班、马二史,工于诗。
年十五六,为诸生。
沈嘉则先生一见奇之,欣然曰:今日建五丈旗,当以杨生居吾前,所谓猘儿难与争锋也。
因作戏赠杨伯翼诗,呼为德祖。
先生以是有重名。
为诗日益高,每传一篇,诸宿老无不叹服。
先生为人守古独行,执廉隅于当世。
少所许,每言是是非非,贤贤黜不肖,此古今儒者大权,断断不可枉。
尝以年家子谒王弇州司寇,弇州见其行卷,绝惊赏,先生默然竟别去。
退与人言:以吾诗求王先生一序有馀。
顾王先生博大心慈,客持片楮求誉,辄津津不休,即孺儒贾竖,人人谓王先生知已。
其知已多矣。
仆尚容厕其间耶。
又曰:王先生论历下忠笃有馀。
朗鉴不足。
历下持诡道。
所得者古人匡郭耳。
闻者莫不咋舌。
既以太学生北上作蓟门行。
一日名满京师。
客辐辏至。
不胜款对。
病百馀日,即谢归。
居里中,布袍芒屩,翛然逸尘。
性爱佳山水,不极幽险不止。
尝夜半过送骨岩,雾黑林深,风飒飒竖毛骨,怡然也。
于城南小筑曰翛园,日啸咏其中。
与友人书云:家有遗业一区,柽枫白栗,隐映若碧城,风涛生几席间,菱菰荷芰、蹲鸱薯预之属,至死不饥。
伏腊之暇,想足老矣。
其高致若此。
文章高妙,诗于五言律更为长城。
少善法书,萧疏似晋人,沙门亦多从受业。
其高弟曰传慧云林和尚,最能诗,诸所从交游,尽名士第一流。
及先生早死,哭之最恸。
遗集二种传于世。
先生论文,自谓守古尺度满不敢溢,卑者必有当于先民。
盖先民彀率备至,不入其彀即手发百函口尽万卷,亦于斯道无当。
又曰:古今诗文,自有真黄口执笔,字剽句窃,百缀成篇,遂抗手高引,前无古人,此不以溺自照耳。
又曰:今海内一二大老为声诗,未尝不轰轰盛,顾暗中摸之,知其今人诗也。
使读之不谓为今人,而无一蹈乎古人,斯善之善矣。
譬如学书然,方其精心毕力,必尽肖古人乃已及其成也,必尽不肖乃成家。
凡先生所论俱绝精,故备录于此。
里中余君房尝曰:国家诗如伯翼有几人?
屠长卿亦曰:今世灵心伟手,吾伯翼是也。
吴门刘子威曰:明卿诸君附王、李而起,蛮夷,大长老耳。
若伯翼,打天下手也。
余谓三君子于论伯翼,斯可谓知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