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柴中守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罗晋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6—1266 【介绍】: 名或误作晋君。
宋隆兴府进贤人,字晋伯。
必元从子。
早从危稹、危和、柴中守、欧阳镇学。
所居东偏万竹中,作楼聚书万卷,取名“经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0—1358 【介绍】: 元僧。庆元奉化人,字古鼎,俗姓应。年五十四始出主隆教寺,迁杭州径山,赐号慧性宏觉普济大师。有《古鼎外集》。
元诗选
祖铭,字古鼎,奉花应氏子。年十八,从金峨横山锡公学出世法,二十五得度。竺西坦公主天童,使掌书记,后遍参诸尊宿,闻元叟在灵隐,往谒焉。言下豁然开悟,元统元年,始自径山出住昌国之隆教,迁普陀,复迁中天竺。至正七年,还主径山,锡号慧性文敏宏学普济禅师。十七年,退居妙明庵。十九年书偈而逝,有《四会语录》暨外集若干卷,古鼎洞彻玄微,踔厉纵横,袁伯长、胡汲仲、黄晋卿、虞伯生、欧阳原功皆称慕之。原功赠诗,有「上人能举龙文鼎,坐断淩霄第一关」之句。初在中竺时,有童子仇姓者,从师荷包笠。夜宿苏之承天寺,见空中有一宝鼎。左右翼卫皆天神,曰:「天帝以此鼎还赐径山。」诘旦以事质其僧,曰:「此必古鼎师还迁径山也。」俄而径山命下,闻者异之。
皇明名僧辑略
师讳铭。临济十五世孙。四坐道场。将示寂。谓其徒曰。观世音持莲华至矣。安坐而逝。火化。舌根齿牙数珠不坏。五色舍利无数。国史危先生为之碑。有四会语录行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祖铭。字古鼎。奉化应氏子。幼颖悟。不近荤食。稍长学通百氏书。而尤嗜佛典。年十八厌处尘俗。从金峨锡公。学出世法。二十五得度受具戒。出游诸方。首依竺西坦公。掌记室。复走闽浙。多所参访。莫有契者。时元叟在灵隐。师往谒焉。一语之下。遂坦然无疑滞。久之。臻其阃奥。一时德誉蔼著。所与交游。皆雅望之士。去留为丛林重轻。而师愈谦抑自持。有以舆从为相迎者。悉谢绝之。唯杖履而已。顺帝元统元年。师五十有四。始自径山出。住昌国之隆教。学者不惮步险。争愿趋往座下。后八年。迁普陀。浙东都元帅完者都公。威震海上。而于师至礼甚恭。日本商航。数奉国命。盛赍金币来聘。师每避去。未几。迁中天竺。至正七年。还主径山。师在中竺时。有童子仇姓者。从师荷包笠。夜宿苏之承天寺。见空中有一宝鼎。左右翼卫皆天神。若有所告曰。天帝以此鼎。还赐径山。诘旦以事质。其僧曰。此必古鼎师。还迁径山也。因与之俱来。为求给役。俄而径山命下。闻者异之。朝廷以师法席之盛。锡号慧性文敏宏学普济禅师。十一年。颖豪乱作。师治妙明庵于放生池上。曰。吾将老于是。十七年。杭再受兵。师退而庵居。又数月。苗獠焚掠径山。丞相达识帖木迩。延师入云居庵。暇则诣师问道。请礼弥笃。一日请看经次。师惟默坐。公问。长老何不看经。师云。寻行数墨为看经耶。公无语。师翻经云。老僧看经。看经去也。公以手覆经云。请与说破。师云。伊尹周公阿谁做。公遂领悟。已而示微疾。更衣危坐。致书丞相。嘱以外护佛法之意。俄而指语其徒曰。观世音金台至矣。吾平生兼修之功。有验也。乃大书偈曰。生死纯真。太虚纯满。七十九年。摇篮绳断。书已掷笔而逝。留七日。颜貌如生。行院概郡府官僚。设俎奠于道。茶毗。舌根数珠不坏。得五色光舍利无算。建塔于径山及隆教普陀青山。有四会语录。暨外集若干卷。传于世。师意度直率。不为缘饰。居处物用。清苦淡泊。晨兴盥颒以至浣濯。未尝役童仆。自幼至耆年。未尝少休。修净业礼观音像。日必千拜。而于大法。洞彻玄微。开示直截。踔厉纵横。应变无穷。虽门庭峻拔。若不可少杀。随其夙器。慈悲诱掖成就为多。至于文学。乃师之世业。里中袁文清公桷。金华胡公长孺。黄公溍。蜀郡虞文靖公集。长沙欧阳公玄。咸称慕之。见诸文字者。举可徵已。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古鼎禅师。
讳祖铭。
出于四明应氏。
风骨轩昂。
谈论超人意表。
得道于元叟端公。
出世。
谈禅之会有四。
皆名山广泽之中。
四众围绕。
其升堂入室之鼓。
日不停声。
当是时。
六宗之徒。
互相犯诤。
铭著书千百言以解之。
声达朝廷。
朝廷赐铭号。
曰慧性文敏弘学普济禅师。
丛林共美其功。
楚石琦有语曰。
具眼宗师。
超方哲匠。
传列祖之灯。
息六宗之抗。
身非身相非相。
天教擎在千峰上。
盖铭初与楚石。
同参元叟端。
端公喜怒不测。
所举者皆流俗鄙事。
所诃者皆贤圣章句。
铭大疑之。
乃诣端公之室。
端呵呵大笑。
铭曰。
自远趋风。
师何谑耶。
端公蓦起顿足曰。
山僧罪过不少。
铭瞠愕而却。
会书记寮虚职。
林首座知铭。
欲举铭补之。
端曰。
见弹而求鸮炙。
不亦早乎。
林曰。
何谓也。
曰。
待渠识得西来意方可耳。
不然流成文字蠹鱼。
何益哉。
铭闻大惭陨涕。
自誓求决大事。
一日参罢。
铭复进曰。
黄龙南倾心。
请益于慈明。
慈明屡诟骂之。
何也。
端曰。
赵州道。
台山婆子。
被我勘破。
与慈明笑曰。
是骂耶。
为复肝胆相似。
为复鼻孔不同。
铭曰。
一对无孔铁锤。
曰。
南立悟去。
又且如何。
铭曰。
病眼见空花。
端曰。
金沙混杂。
政未得在。
铭又拟进语。
端震声喝之。
铭失声笑曰。
祖铭此回做得书记也。
端公亦笑而许之。
住后僧问。
如何是佛。
铭曰。
秤锤蘸醋。
又曰。
如何是佛向上事。
铭曰。
仰面不见天。
僧曰。
云门乾矢橛。
又作么生。
曰。
不是好心。
僧曰。
乾矢橛与秤锤蘸醋。
相去多少。
曰。
镬汤里𨁝跳。
僧又拟问。
铭便喝。
铭言行平易。
不以绳墨制学者。
尝曰。
沧海有择流之心。
则成牛迹。
春日有偏炤之意。
仍似萤光。
所以大冶烹金。
不须九转。
众生成佛。
只在刹那。
分之别之。
远之弃之。
岂大慈长者之心哉。
晚住径山。
禅流益心归之。
恕中愠。
早受业于元叟。
既出游方。
闻铭继径山之席。
乃归访铭。
铭请愠归蒙堂
间与商确古今。
于是二公互相肯可焉。
及愠出世灵岩。
法嗣紫箨道公。
铭复称之。
或曰。
愠公向亲先老人。
今其背德承绍无名老衲。
师反奖之。
何也。
铭曰。
不然。
当今吾老人之望。
故重天下矣。
裨贩之徒。
往往承虚接响。
愠公得意于紫箨。
不以声名而忘其本。
节操如此。
岂可及哉。
铭年垂耄。
爱携衲子山游。
不计远近。
意得即到。
归便高枕。
鼻息如雷。
一日命侍者遍插香。
声钟告寂。
众趋绕之。
铭则宴然侧身长往矣。
有遗偈曰。
生死纯真。
太虚纯满。
七十九年。
摇篮绳断。
其门下继居径山者。
象源淑也。
居径山。
百尔躬先率之。
勤奋乃言。
先老人。
弗以絮务劳贤者。
淑曰。
安有贤者。
而弗劳乎。
于是。
冰风四峻。
廉士大集。
一日趋出门。
大叫曰。
杀来了。
杀来了。
众惊集。
淑乃庄立蜕去。
其次门人力金者。
主持天界。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林。
别号了幻。
台宁海黄氏子。
依太虚同公出家。
看睦州语有省。
参元叟于中竺。
洞彻底蕴。
东屿在净慈。
招分半座。
谈说耸震。
有古大老之风。
竺原在浮山。
得师提唱语。
称誉不置。
寻美以偈。
有五百众中居上首。
妙解堪作天人师之句。
蒙堂不出户者九年。
行省脱欢公。
请主万素。
迁中竺。
至元四年。
主灵隐。
顺帝锡以金襕法衣。
时寂炤在径山。
父子同时唱道。
五山人以为盛事。
大能翔席虚。
行院致币焉。
师固辞。
使者往返不已。
师避于会稽山中。
行院知不可强。
仍请领灵隐。
无何退居了幻庵。
至正十五年春。
感疾。
集诸徒叙平生本末。
且诫之曰。
佛法下衰。
无甚于今。
宜各努力。
吾世缘止于斯矣。
书偈曰。
七十二年。
虚空打橛。
末后一句。
不说不说。
奄然而化。
龛留十日。
颜色不变。
窆全身于松源塔西。
塔前古桂。
当春吐花。
清香满路。
见者叹异。
侍讲学士黄晋卿。
目见其事。
书塔铭中。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法林,字竹泉,别号了幻,姓黄氏,宁海人也。
依法庵太虚出家。
因看睦州语有省,白太虚曰:“从生至死,祗是者个,不由别人也。
”时东屿海在净慈,招分半座,居蒙堂不出户者九年。
行省左丞相脱欢请主万寿,还中竺。
元至元间,复迁灵隐,宗风大振。
顺帝闻之,赐以金襕法衣。
时龙翔虚席,累召不赴,遂避会稽山中。
至正十五年二月二日,索笔书偈云:”七十二年,虚空打撅。
末后一句,不说不说。
”遂奄然而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3—? 【介绍】: 宋僧。杭州于潜人,俗姓何氏,号参寥子。居杭州西湖智果寺,能文章,尤善作诗,为时推重。性傲僻寡合,与苏轼、秦观、陈师道诸士人为友。轼守杭州时,尝赴智果精舍居之,相与赋诗作记。徽宗崇宁末,归老江湖。尝赐号妙总大师。有《参寥子集》。
全宋诗
释道潜,本名昙潜,号参寥子,赐号妙总大师。俗姓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续骫骳说》)。一说姓何,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咸淳临安志》卷七○)。幼即出家为僧,能文章,尤喜为诗。与苏轼、秦观友善,常有倡和。哲宗绍圣间,苏轼贬海南,道潜亦因诗获罪,责令还俗。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曾肇为之辩解,复为僧。崇宁末归老江湖。其徒法颖编有《参寥子诗集》十二卷,行于世。参寥子诗,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宋刻《参寥子诗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参校明崇祯八年汪汝谦刻本(简称汪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二一四
道潜(一○四三——?),号参寥子,俗姓何,杭州于潜(今属浙江临安)人。以童子诵《法华经》得度为比丘。初授业于治平寺,后住杭州智果寺。道潜于内外典无所不窥,能文章,尤喜为诗。与苏轼、秦少游等为方外交,苏甚重之。后苏谪居黄州,参寥不远二千里相访。为当路所嫉,得罪返初服。建中靖国初,诏复为僧,赐号「妙总大师」。崇宁末归老于潜山。有《参寥子集》十二卷存世。见《咸淳临安志》卷七○,《补续高僧传》卷二三,苏过《斜川集》卷五《送参寥道人南归序》。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道潜。
字参寥。
杭于潜何氏子。
幼试法华得度。
于书无所弗窥。
能文章。
尤喜为诗。
与秦太虚苏长公。
为方外交。
苏甚重之。
以书告文与可谓。
其诗句清绝。
与林逋相上下。
而通了大义。
见之令人肃然。
苏谪居齐安。
师不远二千里相访。
留期年。
移汝海。
同游庐山。
复归于潜山中。
及苏守钱塘。
卜兆山智果精舍。
率宾客十六人。
各赋一诗。
送入院。
后南迁。
师欲转海访之。
苏以书固止之。
当路亦捃师诗语。
谓有讥刺。
得罪返初服。
建中靖国初。
曾肇在翰院。
言其非辜。
诏复为僧。
赐号妙总大师。
崇宁末。
归老于潜山。
有参寥子集。
行世。
人谓师之诗。
雅淡真率。
上欲窥陶白。
而下有雁行苏黄句。
即未脱子瞻烟火。
雅不乐与宋人同烟火。
如参寥自有为参寥。
非第以子瞻重也。
斯言得之。
宋景濂。
作育王山寺碑。
谓。
大觉琏日。
与九峰韶公。
佛国白公。
参寥潜公。
讲道一室。
扁曰蒙堂
丛林取则焉(可入传记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六
释实定,字闻学。
姓张氏,上海人也。
少喜趺坐,长有出世志。
年二十馀,父母俱丧,入天台山薙发,万年寺受戒。
于湖州万寿寺初入堂,见“心空及第”额,不觉自失,至夜闻引礼唱“罪从心起将心忏”,一时念虑俱清,期满,入侍寮见《六祖坛经》阅之,如获故物。
寻至馀杭圣因寺参澹如,看一归何处有省,及考工次问一归何处,应声曰:“南高峰顶浪滔天。
”问:“如何是此境界?
”定无语,乃重加策发,行住无间。
已而复入天台,上腾空殡,云雾四塞,忽见日轮涌出,身心廓然。
自此动静二相,截然不生,回视古德,差别机缘,洞无隔碍,及再见澹如,遂为印可,传法为上首。
后澹如主天目禅原寺,定随侍数载。
澹如既寂,乾隆十八年,定乃继主天目。
二十一年退居蒙堂,已而历主绍兴之吉祥,江阴之香山,寻至姑苏居灵岩山下华藏庵,又时入城住文星阁,居士彭际清从受菩萨优婆塞戒。
尝言“达本之人,功未齐于诸圣,得生净土,果行方圆。
”故晚岁提倡念佛法门。
著净土诗百八首,言诸佛法身含裹十方世界。
居常称心而谈,随机赴感,如泉原涌地,高下平满,睛云映空,卷舒无迹,闻其妙旨,罔不鬯怿,以乾隆四十三年正月三日,说偈而寂。
有“莲华池上见弥陀”之句,示得所归也。
定于有为佛事未尝措意,而治业资生具有条理,众颇讶之,及闻末后脱去,始知其生平密行不可测度。
然读净土诗,诚足信矣。
中峰正令,频唱弥陀;楚石宗风,遍扬净土。
显唯心之妙谛,證不退之真修,以今视昔,宁有异焉。
彼掠影宗门,拨无因果者,观其去来,可以自反矣。
所著语录、颂偈、诗集,共十卷。
世寿六十七,僧腊四十四。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能义。
字无言。
别号损庵。
四明象山高氏子。
颖悟聪敏。
年十三出家智门寺。
精行业。
稍长。
见复原报公于径山。
公默识之。
授以楞严。
讲诵通贯。
旋主藏于雪窦。
恍然有得。
作偈。
有扫空文字五千卷。
流出胸襟一盖天。
复原深嘉许之。
洪武中。
住馀杭普宁。
岿刹竿而皈。
四众久而退席。
隐居径山之蒙堂
永乐丙戌。
太宗皇帝。
命僧录司。
遴选精通楞严经旨者。
以师应诏。
师为说以进。
上览之。
心甚契合。
乙未。
纂修永乐大典。
命师总释典之纲。
极承眷顾。
既而灵谷定岩戒公。
延师为上座。
模范后学。
定岩示寂。
灵谷席虚。
仁宗皇帝在青宫。
儗师补其处。
令入朝。
上见师道容。
喜甚。
除僧录左觉义。
赐锦衣一袭貉裘煖帽靴袜。
并钞二百锭。
遣中官送回南京。
于钟山第一禅林。
举唱宗乘。
缁素悦服。
未几复入朝。
升左讲经。
寓庆寿寺疾作。
上闻赐医药。
中使相望于道。
集众说偈曰。
已住阎浮七十年。
皇恩如海浩无边。
如今撒手西归也。
万里无云月正圆。
掷笔而逝。
上览偈为之感叹。
赐谕祭。
命工部作龛。
茶毗于平则门外。
上有五色云现。
拾骨得舍利数十颗。
弟子请回钟山。
仁宗践位。
复遣祭命。
以灵骨舍利归径山。
建塔于寂炤祖垄之傍。
师梵貌清整。
人见而意消。
善韵语。
应制和御韵。
送大宝法王。
有云有时论到无言处。
心融神会尧眉开。
颇为人传诵云。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释能义,字无言,四明人。本世家子,素志清苦,不事华丽,旁无长物,以一钵自随。居钟山閒房,非行谊高洁者不与之接。日惟禅定为事,暇则与学侣演说经藏要义。成祖雅重之,召对无虚月,每入大内,即命讲说楞严大义。居灵谷,授僧录,以奉诏北来,卒于庆寿僧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