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周葵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抚州崇仁人,字虎臣。高宗绍兴中以献所著书补右迪功郎。历敕令所删定官、宗正寺主簿、太常丞、吏部郎官。阿附秦桧,为士流嗤鄙。后知严州,致仕卒。博学,精于考證。有《能改斋漫录》、《环溪文集》。
全宋诗
吴曾,字虎臣,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献所著《左氏发挥》,以布衣特补右迪功郎。二十二年,充敕令所删定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一六三)。二十三年,改奉常主簿,为玉牒所检讨官(《能改斋漫录后序》)。三十年,试太常丞,兼权吏部郎官,被劾,领在外宫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四、一八七)。久之,除知靖州、全州、严州,遂退居乡里。有《得閒文集》、《君臣论》、《负暄策》、《南北事类》等近二百卷,均佚,惟《能改斋漫录》一书传世。明弘治《抚州府志》卷二一、《宋史翼》卷二九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四二六三
吴曾,字虎臣,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人。
应试不第。
绍兴十一年,献《春秋左氏传发挥》等书,据立义證,多有可观,特与补右迪功郎。
二十二年,差充敕令所删定官。
二十四年,改右承奉郎,主太常簿。
历宗正寺主簿、太常丞、吏部郎官。
三十年,为言者劾罢,与在外宫观。
久之,除知严州,复罢,致仕卒。
曾博洽多闻,著《能改斋漫录》(存),以考證精核著称;又有《春秋考异》、《南北征伐编年》、《南北分门事类》、《得闲文集》、《环溪文集》等,近二百卷。
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三、一六六、一八二、一八七,《宋会要辑稿》崇儒五之三三,《攻愧集》卷五二,《宋史·艺文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7—1206 【介绍】: 宋吉州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调零陵丞。张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遂名其书房“诚斋”。孝宗初知奉新县,以荐为国子监博士。历太常博士、广东提点刑狱,进太子侍读。淳熙十四年以反对吕颐浩配享庙祀,出知筠州。光宗立,召为秘书监,出为江东转运副使。宁宗嗣位,乞致仕。后屡召不起。性刚直,不附韩侂胄。立主恢复之计。工诗,自成诚斋体,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号称南宋四大家。有《诚斋集》。
全宋诗
杨万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调赣州司户参军。
历永州零陵丞、知隆兴府奉新县。
孝宗乾道六年(一一七○),召为国子博士(本集卷一三三《国子博士告词》注),迁太常博士、将作少监。
出知漳州,改常州。
淳熙六年(一一七九),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同上书《广东提举告词》注),寻除本路提点刑狱。
召为尚左郎官。
十二年以地震应诏上书,擢东宫侍读。
十四年,迁秘书少监(同上书《秘书少监告词》注)。
十五年,因上疏驳洪迈太庙高宗室配飨议,出知筠州。
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
绍熙元年(一一九○),兼实录院检讨官,会孝宗日历成,宰臣令他人为序,遂以失职丐去,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
因论江南行铁钱不便,忤宰相意,改知赣州,未赴。
宁宗即位,屡召屡辞。
庆元五年(一一九九)致仕(同上书《通议大夫宝文阁待制致仕告词》注)。
开禧二年卒,年八十。
谥文节(《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一○○)。
有《诚斋集》、《易传》等传世。
事见其子长孺撰墓志(清乾隆刊《杨文节公文集》卷末附)。
宋史》卷四三三有传。
 杨万里诗四十二卷辞操一卷,以宋端平间刊本(原书藏日本东京宫内厅书陵部)为底本。
校以宋淳熙、绍熙间递刻之《诚斋先生江湖集十四卷荆溪集十卷西归集四卷南海集八卷江西道院集五卷朝天续集八卷退休集十四卷》(简称宋递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原该共六十三卷,今残存六十卷)、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诚斋集》(简称四库本)。
参校明末毛氏汲古阁钞本《诚斋集》(简称汲古阁本,今藏上海图书馆)、清乾隆六十年吉水杨氏带经轩刊《杨文节公诗集》(简称杨本)。
另从诸书辑得之集外诗,编为第四十四卷。
词学图录
杨万里(1127-1206) 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有《诚斋集》,词附其中。
全宋文·卷五二八五
杨万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陵丞,知隆兴府奉新县。时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迁太常博士,寻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转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就除提点刑狱,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孝宗亲擢为东宫侍读。累迁左司郎中,秘书少监,以直秘阁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出为江东运副,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不赴,遂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自是不复出。宁宗时进宝文阁待制致仕。开禧二年卒,年八十(《宋史》本传作「八十三」,误),谥文节。万里早年受学于张浚,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著有《易传》二十卷(存)、《诚斋集》一百三十三卷(存)等。见《宋史》卷四三三本传,清邹树荣编《杨文节公年谱》。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方玉斌(?
~?
),淡水厅人,贡生。
道光十八年(1838),呼应淡水同知娄云之倡议,捐洋一百七十圆共立义渡碑。
曾因营兵滋闹建祠,偕沪尾街文昌祠董事林步云、何淡嘉、陈四铨、陈词裕、张振咏、张世庇、翁种玉、林长安、高时若,贡生林春和、林宗衡、王国良、林炳旂等人请淡水厅移会〖参考《新竹县采访册》〈碑碣〉;《淡新档案初编》,台银文丛第二九五种。
〗,为地方上重要士绅。
(施懿琳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43—1194 【介绍】: 宋婺州永康人,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才气超迈,喜谈兵。曾于孝宗乾道五年,上《中兴五论》,不报。淳熙五年,复诣阙上书,力主抗金,反对和议。遭人嫉恨,两度入狱,出狱后志气益励。淳熙十五年,第三次上书,建议太子监军,为经理建康之计,以振动天下而与金绝。光宗绍熙二年,被人诬告,第三次下狱。绍熙四年登进士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与朱熹友善,论学则冰炭不相容,倡导经世济民“事功之学”。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谥文毅。有《龙川文集》、《龙川词》等。
全宋诗
陈亮(一一四三~一一九四),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
早年尝考古人用兵成败之迹,著《酌古论》,知州周葵礼为上客。
孝宗乾道中婺州以解头荐,补太学博士弟子员,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归。
淳熙五年(一一七八),更名为同,六次诣阙上书,极论时事,为大臣交沮,不果。
孝宗即位,复上书论恢复,不报。
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进士,授佥书建康府判官,未至官,逾年卒,年五十二。
有《龙川集》,今传本已非完帙。
事见《水心集》卷二四《陈同甫墓志铭》,《宋史》卷四三六有传。
今录诗十四首。
词学图录
陈亮(1143-1194) 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全宋文·卷六三一九
陈亮(一一四三——一一九四),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自幼颖异,才气超迈,喜言兵,议论风生。隆兴初,与金约和,亮独以为不可。会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不报。已而退修于家,益力学著书者十年。淳熙五年,复诣阙上书,极论时事,反对和议,力主抗金。孝宗欲官之,弃不顾,遂渡江而归,日狂饮为大言,人以为狂怪。淳熙十五年,亮复上书,乞以太子监军,驻节建康,以示锐意恢复,不报。绍熙四年,亮以状元登第,授佥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未及上任,次年卒,享年五十二。端平初追谥文毅。亮与朱熹友善,往复论学,多所辨难。著有《三国纪年》、《龙川文集》、《龙川词》,又尝辑《欧阳文粹》。见《宋史》卷四三六本传,《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卷一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广州信安人,字汝玉。孝宗乾道七年为全州教授。淳熙中知休宁县,为政清简。尝注《东西铭解》。与朱熹友善,熹曾为之作《新安道院记》。
全宋诗
祝禹圭,字汝玉,西安(今浙江衢州)人。
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进士(明弘治《衢州府志》卷一○)。
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知休宁县,辟新安道院。
宁宗嘉定初除尚书右郎,旋归,立义学、置义庄。
事见《晦庵集》卷八○《徽州休宁县厅新安道院记》,清嘉庆《西安县志》卷三一、三六。
全宋文·卷四九九三
祝禹圭,字汝玉,衢州(治今浙江衢州)人。乾道二年进士。七年,为全州州学教授,淳熙十三年知休宁。尝注《东西铭解》。见《淳熙荐士录》,《湘山事状全集》卷九,弘治《徽州府志》卷四,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
年十一出家,十五落发,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
得度于净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
初住泗州普照寺。
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
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
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
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
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
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
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
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
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为六卷。
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八
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俗姓李,隰州(治今山西隰县)人。
十一岁出家,十八岁游历诸方。
得法于邓州丹霞山德淳禅师。
宣和末出主泗州普照禅寺。
建炎间历游舒州太平、江州圆通能仁、真州长芦禅寺。
继主明州天童寺凡三十年,绍兴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诏谥宏智禅师。
有《天童宏智觉禅师语录》、《天童觉和尚颂古》等著作传世。
见《天童宏智禅师行实》(《天童正觉禅师广录》卷九),周葵《宋故宏智禅师妙光塔铭》(《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正觉。隰州李氏子也。父讳宗道。母赵氏。诞师之夕光出于屋。人皆异之。年七岁日诵书数千言。十三通五经七史。一日乞从释氏学无生法。依郡之净明寺本宗和尚薙发。受具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和尚。年十八游方。因自诀曰。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于是渡河首谒枯木成公于汝州。久之无所入。时丹霞淳禅师道价方盛。乃顶笠造焉入门。霞便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师对曰。井底虾蟆吞却月。三更不借夜明帘。霞曰。未在更道。师拟议。霞打一拂子曰又道不借。师忽大悟作礼。霞曰。何不道取一句。师曰。某甲今日失钱遭罪。霞曰。未暇打尔。在且去。值霞退居唐州大乘寺。师亦从焉。宣和二年霞迁大洪俾掌记室。三年迁首座。时金粟智雪窦宗辈皆参随之。真歇了公住长芦。招师首众。未几出主泗洲普照。高宗建炎间住舒州之太平。迁江之圆通能仁。次补长芦。时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众惧奔散。师独危坐堂中。但以善语谕之。李在稽首馈金赡众僧。于是一方赖安寇静。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钱塘至明州礼补陀大士。天童虚席。郡守驰檄请师住持。无何胡虏犯境虏至登岭。遥望岭上若有神卫。遂敛兵而退。次年被旨主灵隐。将行四众号阻百鸟哀鸣。师居天童三十年。凡寺舍殿廊无不新者。绍兴二十七年九月朔别郡帅檀越。七日还山饭客如常。次辰索浴更衣。端坐为书嘱后事讫书偈曰。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连天。掷笔而逝。诏谥曰宏智禅师。塔曰妙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禅师名正觉。姓李氏。李氏为隰州善族。觉公生则肉环特起于臂。盖其母孕时。梦感之徵也。七岁日诵数千言。佛陀逊禅师见而大异。以法室祥麟记之。又四载公果得度。年十八游方。决誓而行。亲友俱贤之。遂依枯木成禅师于香山。香山多佳士。成独器公。公受严折不发。闻诵法华经有省。即陈所悟于成。成指台上香盒曰。里面是甚么物。对曰。是何心行。曰你悟处又作么生。公画圆相呈之。又抛向后。成曰。弄泥团汉有甚么限。曰错。成曰。别见人始得。公诺诺而去。造丹霞。时丹霞淳禅师居焉。淳为芙蓉楷之子。揩嗣投子青。青嗣太阳玄。玄公神观奇伟。慎其付授。年至八十。叹无可继者。乃以皮履直裰。寄浮山远录公。使为求法器。兼谶以偈。偈曰。杨广山头草。凭君待价焞。异苗翻茂处。深密固灵根。远既任荷两宗。居圣岩。出洞下宗旨示青。青悉妙契。远以大阳顶相皮履直裰。令青续其宗系。故青为淳之祖。而淳为青原思下十二世也。淳受公展讫。即问曰。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对曰。井底虾蟆吞却月。三更不借夜明帘。曰未在更道。公拟议。淳以拂打曰。又道不借。公大悟其旨。便作礼。淳曰。何不道取一句。对曰。某今日失钱遭罪。淳辗然曰。未暇打得你。自此丹霞白椎日。非公莫敢发响。淳移大洪。命公居七众之首。四年又分同门真歇了之座于圆通。六年出住泗州普照。历舒州太平江州圆通能仁真州长芦。俱为禅衲区薮。而洞上之风大廓。有问五位宗旨。公以颂示曰。 正中偏。霁碧星河冷浸天。夜半木童敲月户。暗中惊破玉人眠。 偏中正。海云依约神仙顶。妇人鬓发白垂丝。羞对秦台寒照影。 正中来。午夜长鲸蜕甲开。大背摩天振云翼。翔游鸟道髅难该。 兼中至。觌面不须相忌讳。风化无伤的意玄。光中有路天然异。 兼中到。斗柄横斜天未晓。鹤梦初醒露叶寒。旧巢飞出云松倒。 建炎初。又住天童。屋庐湫隘。衲子结草树居。常数千指。未几所废俱成。而宏胜冠南国焉。有羽客。私进乾汞之术。公曰。我辈非不能也。顾欲檀家有所植福耳。为汝验之。以汞纳口坐。踰时吐白金于地。客骇谢而去。公之再住天童。适金人陷明州。诸刹皆燬。及窥小白岭。见谷积阴云。疑有伏甲。惧而退。时江声绝渡。千二百众俱安床藉。知事忧之。顷之嘉禾钱氏致谷千斛。岁虽艰。远施无厌。赡众之馀。存活白衣老少数万人。有诏移灵隐。未越月解归。公于天童计三十载。而名号所彰。万方革面。上堂曰。黄阁帘垂。谁传家信。紫罗帐合。暗撒真珠。正恁么时。视听有所不到。言诠有所不及。如何通得个消息去。梦回夜色依稀晓。笑指家风烂熳春。又曰。诸禅德。吞尽三世佛底人。为甚么开口不得。照破四天下底人。为甚么合眼不得。许多病痛。与你一时拈却了也。且作么生得十成通畅去。还会么。擘开华岳连天色。放出黄河到海声。僧问。清虚之理毕竟无身时如何。曰文彩未痕初。消息难传际。僧曰。一步密移玄路转。通身放下劫壶空。曰诞生就父时。合体无遗照。僧曰。理既如是。事作么生。曰历历才回分化事。十方机应又何妨。僧曰。恁么则尘尘皆现本来身也。曰透一切色。超一切声。僧曰。如理如事又作么生。曰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僧曰。入市能长啸。归家著短衫。公曰。木人岭上歌。石女溪边舞。又僧问。如何是向去底人。公曰。白云投壑尽。青嶂倚空高。如何是向来底人。公曰。满头白发离岩谷。半夜穿云入市廛。如何是不来不去底人。公曰。石女唤回三界梦。木人坐断六门机。公提唱语句。湖海争馨炙之。均以为因公得见青楷二尊宿也。公虽年老。日常过午不食。缕丝不衣。有巨贾献奇制新锦。公坚却之曰。为老僧一人。劳千里信施。老僧不忍居也。必不已。估直以供众。是以廉约成风。天下效之。绍兴丁丑九月。出队言别于越帅赵公令詪。及诸檀信。次月七日还山。遂作书请妙喜主我法门后事已。而沐浴更衣。告众曰。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连天。俄报妙喜至。公泊然蜕去。妙喜为公剃发。舍利随指而下。龛留七日。颜不少异。塔于东谷。谥曰宏智。塔曰妙光。 赞曰。观觉公唱教。当乾坤鼎沸之秋。辟启东南。缜言密行。为湖海倾归。妙喜尚左逊之。其馀欲并驾争驱。知其孰可也。嗟乎洞上宗风。微公孰慰浮山之望。而足太阳之心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正觉,隰州李氏子也。父讳宗道,世学般若。母赵氏,尝梦五台山僧解右臂环与之,诞觉之夕,光出于屋,人皆异之。年七岁,日诵书数千言。十三,通五经、七史。一日,乞从释氏学无生法,依郡之净明寺本宗薙发,受具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年十八游方,因自诀曰:“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于是,渡河首谒枯木成于汝州,久之无所入。时丹霞淳禅师道价方盛,乃顶笠造焉。入门,霞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觉曰:“井底虾蟆呑郤月,三更不借夜明帘。”霞曰:“未在,更道。”觉拟议,霞一击拂子。曰:“又道不借。”觉忽大悟,作礼。霞曰:“何不道取一句?”觉曰:“今日失钱遭罪。”霞曰:“未暇罪,尔且去。”后霞退唐州大乘寺,觉亦从焉。宣和二年,霞主大洪,俾掌记室,三年迁首座。时金栗智、雪窦宗辈皆参随之。真歇了公住长芦,招之首众。未几,出主泗洲普照。高宗建炎间,住舒之太平,迁江之圆通、能仁,次补长芦。时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众惧奔散,觉独危坐堂中,但以善语谕之,李在稽首,馈金赡众僧,于是一方赖安寇静。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钱塘,至明州礼补陀,会天童虚席,郡守驰檄召之。无何,胡虏犯境,虏至登岭,遥望岭上若有神卫,遂歛而退。次年,被旨主灵隐,将行,四众号阻,百鸟哀鸣。未两月,获旨再主天童。初礼祖塔,时梦至一山寺,长松夹道,有句纪之曰:“松径森森窈窕门,到时微月正黄昏。”及至天童,苑如梦境,有终焉之志。故觉居天童三十年,凡寺舍殿廊无不新者。绍兴二十七年九月朔,别郡帅檀越,七日还山,饭客如常,次辰索浴更衣,端坐为书嘱后世讫,书偈曰:“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连天。”掷笔而逝。先是育王缺席,觉举妙喜佛日主之,相得益欢,尝于白椎倾倒,剧谈阔论,执其手曰:“吾二人皆老大,苟一旦溘然先去,则存者为之主。”及佛日得遗书,夜至天童,凡送终之典悉主之。塔于东谷,诏谥曰“宏智禅师”。塔曰“妙光”。
王沂之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泉州晋江人,字春伯。
以荫知新昌,有惠政。
曾祖王秉尝立义斋,延师教学,后废。
沂之遗命子起震继其志,辟学堂于家之南,并捐学田三百余亩以赡师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泉州晋江人,字仲珍。
傅伯成子。
宁宗庆元间进士。
嘉定三年,以宣教郎知崇安县,审狱明察,又增筑旧堤,创均惠仓,广学田,立义冢,颇有惠政。
历知漳州、抚州,以都官郎中召,未至卒。
全宋诗
傅壅(一作雍),字仲珍,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进士。嘉定三年(一二一○),知崇安县(明嘉靖《建宁府志》卷六)。十年,除大理寺丞(《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三之五○)。历知莲城、清溪县,南剑州(清道光《福建通志》卷九四、一二六)、漳州、抚州(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四六)。
郑伯海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温州永嘉人,字彦容。
郑伯英弟。
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进士。
授海门尉,历浦城丞、南昌令,除沿海制置司参议。
持身廉慎,家居时立义塾,聘师授徒,人名其所居为学堂里。
卒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