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增忍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皇明名僧辑略
解期 选佛场开定祖机。
辨明邪正在钳锤。
禹门浪暖风雷动。
正是鱼龙变化时。
即今众中莫有冲波激浪者么。
问答不录。
师以拂子打一圆相云。
机前一著。
觌面全提。
复击禅床一下云。
句外一言。
和声揭露。
个里不许停思顾虑。
岂容开口分疏。
只饶眨得眼来。
剑去久矣。
纵是佛祖到此。
也只得攒眉有分。
何也。
盖非言路所通。
亦非心识所测。
若是个英俊衲僧。
向未举以前自当点首一笑。
是故祖师门下法应如是。
嗟观近世以来。
人心不古。
禅学之者。
不务真参实悟。
惟是接响承虚。
以觉识依通为悟明。
穿凿机缘为参究。
破坏律仪为解脱。
夤缘据位为出世。
以致祖风彫弊。
魔说炽然。
塞佛法之坦途。
瞽人天之正眼。
使吾祖教外别传之道于斯而委地矣。
故我大觉释尊。
于二千年外。
已识尽众生心病。
预设多种奇方。
于无渐次法中曲垂修證规则。
不过只要诱引当人一个入路。
故经云。
末世众生。
希望成道。
无令求悟。
惟益多闻。
增长我见。
又云众生未悟。
作何方便。
普令开悟。
佛令结制安居。
剋期取證。
过三期日。
随往无碍。
故知结解之有时也。
且如即今诸大德。
于九十日中还曾證悟也无。
已悟之者置之勿论。
如其未悟之者。
则此一冬不免又是虚丧了也。
若是个本色道流。
以十方法界为个圆觉期堂。
也莫论长期短期。
百日千日。
结制解制。
但以举起话头为始。
若一年不悟参一年。
十年不悟参十年。
二十年不悟参二十年。
尽平生不悟。
决定不移此志。
直须要见个真实究竟处方是放参之日也。
故先哲所谓一念万年岂虚语哉。
遂举起拂子召众云。
还知这九十日内参究的消息落处么。
不见世尊道。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个里明辨得老瞿昙得失誵讹处。
要證圆觉不为难矣。
设或未能见彻。
切忌依语生解。
幻叟今日不辞饶舌。
试为诸人颂出。
猛火铸成金弹子。
当机捏碎又浑囵。
等閒失得俱拈过。
风送潮音出海门。
示秀峰居士 夫念佛者。
当知佛即是心。
未审心是何物。
须要看这一念佛心。
从何处念起。
复又要看破这看的人毕竟是谁。
这里有个入处。
便知圆悟禅师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
故祖师云。
心同虚空界。
示等虚空法。
證得虚空时。
无是无非法。
所言心者。
非妄想缘虑之心。
乃虚明圆湛广大无相之心也。
三世诸佛之所證。
證此心也。
六道众生之所昧。
昧此心也。
诸佛由悟而證。
号曰菩提。
众生因迷而昧。
故曰烦恼。
在圣不增。
在凡不减。
得之不有。
失之不无。
迷则业缘。
悟名佛性。
盖知迷悟在己。
得失非他。
当知此心旷劫至今。
本无生灭。
原非染净。
孤光皎皎。
脱体无依。
妙用真常。
廓周沙界。
无形状可见。
无声响可闻。
虽然无相。
无相不宗。
虽曰无声。
无声不应。
是一切色相之根。
乃一切声响之谷。
色空不二。
动静一如。
法法虚融。
尘尘解脱。
是知心有则法有。
心空则法空
心邪则一切邪。
心正则一切正。
若了此心。
法亦不有。
心法既无。
则一切是非名相皆空。
是非名相既空。
则山河大地。
色空明暗。
直下与当人自性心佛觌体混融。
了无隔碍。
居士于此果能信入。
则与从上佛祖所證所得更无差别。
复何凡圣迷悟得失之可论哉。
设或未然。
亦不用别求玄妙。
厌喧取寂。
但将平日所蕴一切智见扫荡乾净。
单单提起一句阿弥陀佛。
置之怀抱。
默然体究。
常时鞭起疑情。
这个念佛的毕竟是谁。
返复参究。
不可作有无卜度。
又不得将心待悟。
但有微尘许妄念存心。
皆为障碍。
直须打并教胸中空荡荡无一物。
而于行住坐卧之中。
乃至静闹閒忙之处。
都不用分别计较。
但要念念相续。
心心无间。
久久工夫纯一。
自然寂静轻安。
便有禅定现前。
傥正念不得纯一。
昏散起时。
亦不用将心排遣。
但将话头轻轻放下。
回光返照。
看这妄想昏沈从甚么处起。
只此一照。
则妄想昏沈当下自然顿息。
日久坚持此念。
果无退失。
蓦忽工夫入妙。
不觉不知一拶疑团粉碎。
历劫尘劳当下冰消瓦解。
只个身心二字亦不可得矣。
于这不可得处豁开顶门正眼。
洞彻性空源底。
自当点首一笑。
始知涅槃生死秽土净邦俱为剩语。
到此始信山僧未尝有所说也。
更须向真正钳锤下搂空悟迹。
掀翻窠臼。
然后證入广大甚深无碍自在不思议解脱三昧境中。
同佛受用。
以斯治国泽民。
则可以垂拱无为而坐致太平者矣。
以此超脱死生。
则应用施为而无可无不可也。
居士其尚勉之。
示月庭居士 夫格外真机。
难容凑泊。
初参之士。
必假筌蹄。
所谓梵语阿弥陀佛。
此云无量寿。
佛者觉也觉即当人之自心。
心即本来之佛性。
是故念佛者。
乃念自心之佛。
不假外面驰求。
马大师所云即心即佛是也。
或谓即心是佛。
何劳更念佛乎。
只为当人不了自心是佛。
是以执相循名。
妄生倒惑。
横见生死。
枉入迷流。
故劳先圣曲垂方便。
教令注想观心。
要信自心是佛。
则知念佛念心。
念心念佛。
念念不忘。
心心无间。
忽尔念到心思路绝处。
当下根尘颖脱。
当体空寂。
始知无念无心。
无心无念。
心念既无。
佛亦不可得矣。
故云从有念而至无念。
因无念而證无心。
无心之心始是真心。
无念之念方名正念。
无佛之佛可谓无量寿佛者矣。
到此觅一毫自他之相了不可得。
何圣凡迷悟之有哉。
只这不可得处。
即识心达本之要门。
乃超生脱死之捷径。
居士果能于此洞彻自心源底。
始信火宅凡居即为西方安养。
举足动足无非古佛道场。
溪光山色头头章紫磨金容。
谷韵风声历历展红莲舌相。
尘尘契妙。
法法该宗。
不即不离。
心心解脱。
于斯领旨。
管取一笑而无疑矣。
居士其尚勉乎哉。
机缘法语 次日性空首座入室参扣曰。
昨蒙和尚开示济川首座蒙山三关话。
弟子虽获与闻。
心犹未了。
幸望和尚别垂方便。
师云。
照前问将来。
空云。
蟭螟虫吸乾沧海。
鱼龙虾蟹向何处安身立命。
师曰。
长安路上金毛卧。
曰。
水母飞上色究竟天。
入摩醯眼里作舞。
因甚不见。
师云。
五凤楼前铁马嘶。
曰莲湖桥为一切人直指。
明眼人因甚落井。
师云。
明月照见夜行人。
曰请师一颂以为究竟。
师云。
好与痛棒。
曰棒则弟子甘领领。
则望和尚垂慈。
师乃呵呵一笑而为颂曰。
当机把断圣凡津。
拟议知伊屈未伸。
欲识蒙山端的旨。
垂钩意在钓金鳞。
师云。
会么。
空遂作礼而退。
僧宝金山者。
入室参礼次。
师乃问云。
面南观北斗。
低首看青天。
此语明甚么边事。
曰和尚合却口好。
师云。
未在。
曰瞒别人即得。
师云。
差别用处。
非智眼不能无惑。
子欲洞明佛祖真宗。
须具透关正眼。
未审如何是透关正眼。
山振声一喝。
师云。
具得正眼。
当明向上一机。
如何是向上一机。
曰青天日当午。
师云。
犹未梦见在。
曰木人拈玉线。
石女度金针。
师云。
从上佛祖不传之妙。
子作么生领会。
山近前礼一拜。
师云。
转身一句速道将来。
曰雨添山色秀。
风来竹影移。
师拟拈拄杖。
山乃一喝。
拂袖而去。
师云。
放子二十棒。
山复回身近前合掌曰。
谢和尚垂慈。
深锥痛劄。
师云。
子虽有滔天之浪。
且无湛水之波。
山又叉手默然。
师云。
如是如是。
山遂作礼。
僧问有佛处不得住时如何。
师举起手中拂子。
僧云。
无佛处急走过又作么生。
师放下手中拂子。
云。
会么。
僧云不会。
师云。
两头不著。
千圣难窥。
这个且置。
只如古人道藏身处没踪迹。
没踪迹处莫藏身。
意旨如何。
僧云不即不离。
师云。
不即。
不即个甚么。
不离。
不离个甚么。
僧拟对。
师打一拂子云。
这虚头汉。
僧无语。
师宴坐室中。
有胜上座者从外入来。
师云。
是谁。
胜云。
某甲。
师云。
作么。
胜云。
佛殿里拜佛来。
师云。
佛向你道甚么。
胜云。
不曾道。
师云。
你头不曾点地那。
胜云。
下下点地。
师云。
又谓不曾道。
胜云。
某甲会也。
师云。
你会个甚么。
胜云。
吐露太分明。
师便喝。
胜拟对。
师云。
拄杖不在手。
放汝二十棒。
出去。
天溪凝上座来参。
师云。
不用之乎也者。
父母未生前亲切道一句看。
凝云。
千圣觑不著。
师云。
觑不著的是甚么。
凝云。
父母未生前。
师云。
为甚么觑不著。
凝云。
为无踪迹。
师云。
既谓无踪迹。
说甚么觑不著。
你在无踪迹处窠臼。
这个且置。
只如烧了撒了。
你向甚么处安身立命。
凝云。
青山重叠叠。
涧水响潺潺。
师云。
我不问你青山叠叠。
涧水潺潺。
毕竟烧了撒了向甚么处安身立命。
凝云。
日用分明常显露。
师云。
这虚头汉。
脚跟尚未点地在。
说甚么显露不显露。
凝乃触礼一拜。
师云亦未在。
凝又拟开口。
师咄云。
你再乱道。
辟破你口门。
凝礼谢而退。
有僧扣师云。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毕竟是个甚么。
师与僧一掌云。
你道是个甚么。
僧拟开口。
师以手掩其口。
僧于言下悟旨。
师因消遣。
至韶古音关房。
以拄杖扣门三下曰。
关主在么。
韶曰。
他不曾有出入。
谁云在不在。
即开门见师。
乃触礼一拜。
师曰。
此犹是奴儿婢子之事。
请关中主相见。
韶乃叉手默然。
师曰。
此则沈寂默去也。
韶曰。
师适来问甚么。
师曰。
问汝关中主。
韶曰。
唤作寂默得么。
韶遂呈偈曰。
只此寂默非寂默。
非寂默中非亦绝。
渠侬目面已呈师。
动静何曾有区别。
师曰。
恁么则子不在关内耶。
韶曰。
弟子见师亦不在关外。
师以手拍关门一下曰。
怎奈这个何。
韶拟对。
师叱曰。
汝但于心不生分别。
只个门户亦无所有。
门户既非。
则谁在关内谁在关外耶。
虽然理则如是。
亦不可越他世谛规矩。
尤不可违其自己志愿。
正好向这无分别无内外处。
竖立脊梁。
全机坐断。
彻底掀翻。
囫囵嚼破。
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可也。
曰言曰行。
可以模范后学。
抑不负其己灵也。
子其勉而进之。
三载出关之日。
拄杖子再为汝勘过。
韶遂作礼。
行实 师讳绍琦。
楚山其字也。
姓雷。
唐安人。
九岁出家。
初从玄极和尚。
最后谒东普无际和尚得法。
正统六年。
再见东普。
普问子数年来住在何处。
曰我所住廓然无定在。
普曰。
汝有何所得。
曰本自无失。
何得之有。
普曰。
莫不是学得来者。
曰一法不有。
学自何来。
普曰。
汝落。
空耶。
曰我尚非我。
谁落谁空。
普曰。
毕竟事若何。
曰水。
浅石出。
雨霁云收。
普曰。
莫乱道。
只如佛祖来也不许。
纵尔横吞藏教。
现百千神通。
到这里更是不许。
曰和尚虽是把断要津。
其奈劳神不易。
普曰。
克家须是破家儿。
恁么干蛊也省力。
既退。
至晚。
复召入诘之曰。
汝将平昔次第发明处告我。
楚山悉具以对。
普曰。
还我无字意来。
曰这僧问处偏多事。
赵老何曾涉所思。
信口一言都吐露。
翻成特地使人疑。
普曰。
如何是汝不疑处。
曰青山绿水。
燕语莺啼。
历历分明。
更疑何事。
普曰。
未在。
更道。
曰头顶虚空。
脚踏实地。
普召弟子鸣钟集众。
取袈裟拂子以授楚山。
袾宏曰。
所云以提起话头之日为始事。
一年不悟参一年。
乃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尽平生不移此志。
直至大悟方名罢参。
至哉言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绍琦。字楚山。唐安雷氏子。生自不凡。慎动止。寡言笑。九岁出家。从玄极和尚学禅。后获印于东普无际禅师。正统六年。再参东普。普问。子数年住何处。曰我所住处。廓然无定。普曰。有何所得。曰本自无失。何得之有。普曰。莫不是学得来者。曰一法不有。学自何来。普曰。汝落空耶。曰我尚非我。谁落谁空。普曰。克家须是破家儿。至晚复召入。诘之曰。汝将平昔次第发明处告我。师悉具以对。普曰。还我无字意来。师偈答曰。这僧问处偏多事。赵老何曾涉所思。信口一言都吐露。翻成特地使人疑。普曰。如何是汝不疑处。曰青山绿水。燕语莺啼。历历分明。更疑何事。普曰。未在更道。曰头顶虚空。脚踏实地。普召弟子。鸣钟集众。取袈裟拂子授之。师容止庄重。虽宴居。如对清众。具择法眼。勘验学者。百不失一。门徒数十人。唯宝山金者。深入堂奥。读师语录。直捷简明。不在古人下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
楚山禅师。唐安人也。名绍琦。姓雷氏。八岁入乡校。不假师授而知诵。次载失父。遂弃业。而学出世法于玄极通禅师。通爱之。与语辄终日。每至节要处。不敢犯其词。乃跪请益。通叹曰。子根性太利。难于入道。但有疑在。庶可疗耳。琦愕然曰。木偶人。可入道耶。通笑曰。入道须是木偶人始得。琦愤而趋出。益疑之。经昼夜。遂振衣起曰。吾师岂欺我哉。复入。剖于通前。通独以掌反覆示之。不领。遂背去。遍参知识。俱不得意。闻无际悟和尚。居普州之东林。东林禅风。腰包到者即受。曲折流辈窃非之。琦故往扣焉。曰。上座何住。对曰。廓然无定。曰。有何所得。对曰。本来无失。何得之有。曰。学将来底。堪作甚么。对曰。一法不有。学自何来。曰。汝落空耶。对曰。我尚非我。谁落谁空。曰。毕竟如何。琦曰。水浅石出。雨霁云收。悟公笑曰。纵汝横吞藏教。现百千神通。其如老赵州无字公案。怎生消缴。琦又拟对。悟公连叱退之。琦大惭。数日不敢仰视。忽闻净板鸣。豁然荡尽廉纤。急披衣礼谢。悟肯之。遂以断桥源流。嘱琦行化。当是之时。断桥之脉微矣。及悟公继响。而得法者仅七人。惟琦出世最晚。初领天柱。迁皖山。又投子后主成都之天成寺。裔叶翻茂。为大振焉。得其法者。又十六人。有祖玠侍者。齿最少。号圭庵。事琦甚谨。丛林惮其严厉。敬其慧识。以香林远方之一日童子进茶。琦啜罢。顾童子曰。人道汝憨耶。玠曰。它亦有乖处。琦曰。何以见得。玠呼接盏。童子近前。琦曰。道得即还你。无对。琦乃顾玠。玠曰。只者无言语处。不隔纤毫。琦曰。因甚道不得。玠呼童子何不问讯。童子问讯。琦度盏。童子接之。珍重而去。玠曰。道他无语得么。琦曰。只如者童子。恁么端的。是无明使然耶。法性如是耶。曰。迷则积劫无明。了则本来佛性。琦曰。恁么他是知有。是不知有。曰。他若知有则不为迷因。不知有番为隔碍。琦曰。子还有知也无。曰。祖玠不知有。曰。既不知有。何以知宗。玠曰。圣人若知。即同凡夫。凡夫若知。则同圣人。曰。子看老僧。是知不否。玠曰。临机大用。举必全真。说甚知有不知有。曰。只如老僧。即今一语一默。剖析是非。分别名相处。与适来童子。见识是同是别。玠曰。择法智眼。无作妙用。体性虽同。用处县隔。曰。既云择法。安能无作乎。玠曰。智炤非识。妙用非有。用既非用。作亦非作。虽分别。实无分别之能也。曰。今对万法。境相差殊。一一明了。不具分别可乎。玠曰。教不云乎。如我按指海印发光。圆明了知。不繇心念。琦曰。善哉。可谓鹅王择乳矣。未几。玠膺疾。琦下视之。值心上座在侧。琦因问曰。如何是心。玠曰。开口不容情。曰。未在。玠顾心曰。何不作礼。心便珍重。玠曰。呈似了也。曰子既如是。还能觌体颂出乎。玠对曰。祖师心印若为传。有语分明。不在言能向机前亲领得。海门撑出钓鱼船。琦曰。珍调四大。饶益将来。一日玠疾革。作呻吟声。琦问曰。子平日得力句。到此还用得著么。对曰。用得著。曰。既用得著。叫苦作么。曰。痛则叫。痒则笑。琦曰叫与笑者。复是阿谁。曰。四大无我。叫者亦非真。寂体中实无受者。琦曰。主人公。即今在甚么处。曰。秋风不扇。桂蕊飘香。琦曰。恁么则遍界绝遮藏也。曰。有眼觑不见。琦曰。只如三寸。气消时向甚处。安身立命。对曰。雨过天晴。青山依旧。曰。从今别后。再得相见否。对曰。旷劫不违。今何有间。曰。子不病耶。对曰。病与不病。总不相干。琦执玠手曰。此是甚么。玠曰。是祖玠手。曰。祖玠是谁。曰。玠固非我。亦不离我。琦乃叹曰。善哉。妙契无生。彻證真常。子虽妙年。死亦何憾。玠遂合爪谢曰。与祖玠趱。将龛子来。琦命舁龛至。玠顾左右。曰吾当行矣。整衣龛坐化去。玠化后。天成之话大行。时蜀多义学。互以胜劣相比量。琦一以心宗揭之。而小大俱圆。有问。祖师西来意。则答曰。海神撒出夜明珠。又问祖师西来意。曰。雪消山顶露。风过树头摇。又问如何是直指事。答曰。玉栏杆上石狮子。红藕花间白鹭鸶。又问如何是摩醯正眼。琦喝之。又问不涉寒暑是甚么人。琦亦喝之。琦爱以无字问僧。有对曰。风吹秋月冷。雪压老梅寒。又僧对曰。出匣吹毛剑。寒光射斗牛。又对曰。无孔铁锤当面掷。琦皆喜之。后示疾。诸山讯候。有进曰。和尚还有不了公案么。琦展掌曰。会么。拟对。琦喝住曰。今年今日。推车挂壁。撞倒虚空。青天霹雳。阿呵呵。泥牛吞却老龙珠。澄澄性海沤花息。瞑目而寂。时成化九年三月望日也。 赞曰。楚山行化。当明运昌隆之际。纯以心性禅。应接群机。以故。门下一时龙蟠凤翥焉。乃至祖玠辈。风鬯春枝节节是。令见者闻者。莫不神往。但不再传其绪俱𥨊。岂慈父欲子食药而愈疾。遂称没于他方也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0—821 【介绍】: 唐僧。商州上洛人,俗姓杜。少于本州出家,遍参群经。年二十,至襄州受戒,习演《四分律》。后往洪州,礼参马祖道一,得传心印。寻遍参名山圣迹。至长安西明寺,举充两街大德,辞之。至上党,为节度使李抱真所礼重。后住汾州开元寺,历二十年,并汾间多向化之。宪宗、穆宗屡召之,不行。卒谥大达国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杜氏。商州上洛人。母李氏闻空中有声曰。寄居得否。已而娠。及娩异光充室。童年不戏弄。行必直视。坐必跏跗。见者知其为法器。九岁即依郡之开元寺。志本禅师。习诵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年十二乃薙落。阅讲席。晓寤越流辈。满年受具于襄州幽律师。明年夏。乃为众阐四分律疏。兼演涅槃。自尔䌷译经律。冬夏无所倦。俄闻大寂以最上乘。唱化洪州。因往瞻礼。业躯干素颀硕。大寂见而笑曰。巍巍佛堂。奈何无佛。业于是跪而言曰。三乘十二分教。尝穷其说。至于宗门即心是佛。实所不了。大寂曰。只此不了底心。即是。别更无物。盖不了是迷。了之是悟。迷则众生。悟则是佛。佛固不离众生。离众生别无佛。亦如以手作拳。而拳即是手。业由是顿悟。悲喜交集。泣曰。本谓佛道旷劫方成。始知今日亲见法身实相。一切具足。法从心生但有名字。无有实者。大寂曰。如是如是。业既受记莂。寻诣曹溪。礼祖塔。遍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圣迹。自洛抵雍止西明寺。众欲举充两街大德。非其志也。时则相国李抱真。以节镇上党。慕贤嗜善。未尝有倦色。坚以币请。业顾语其门人曰。吾本以避京国浩攘。而来于此今又重烦迎接。可怜哉乃复遁于绵上之抱腹山。又读大藏于清凉山之金阁寺。凡八历寒暑。俄振锡西河。寓众香寺。州牧董叔缠。迎徙开元寺。从容戒弟子曰。吾自至此。不复有它志。岂吾缘法在尔耶。遂领徒说法。垂二十年。化旺并汾间。宪宗皇帝御宇之十四年。玺书起之。辞疾不行。明年加虔降旨。又固以疾辞。穆宗即位。尤渴瞻礼。命两街僧录灵准喻旨。准曰师绝尘物表。秕糠世务。因其理也。然法委国王。请师熟虑。业笑曰。贫道何德。累纡圣眷。行矣。第恐道途不同耳。于是剃发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惠愔等曰。见闻觉知。性同太虚。不生不灭。本自空寂。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当知。心性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寔者。故经云。唯有一事实。馀二则非真。常了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同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遂寂。寿六十三。腊四十二。长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葬之寺庭。谥大达国师塔号澄源。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无业。
姓杜氏。
商州上洛人也。
其母李氏忽闻空中。
言曰。
寄居得否。
已而方娠诞生之夕异光满室。
及至成童不为戏弄。
行必直视坐即加趺。
商于缁徒见皆惊叹。
此无上法器。
速令出家绍隆三宝。
年至九岁启白父母。
依止本郡开元寺志本禅师。
乃授与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
五行俱下一诵无遗。
年十二得从剃落。
凡参讲肆聊闻即解。
同学有所未晓。
随为剖析皆造玄关。
至年二十受具足戒于襄州幽律师。
其四分律疏一夏肄习便能敷演。
兼为僧众讲涅槃经。
法筵长开冬夏无倦。
可谓生肇不泯琳远复兴。
后闻洪州大寂禅门之上首。
特往瞻礼。
业身逾六尺。
屹若山立。
顾必凝睇声仵洪钟。
大寂一见异之笑而言曰。
巍巍佛堂其中无佛。
业于是礼跪而言曰。
至如三乘文学粗穷其旨。
尝闻禅门即心是佛。
实未能了。
大寂曰。
只未了底心即是。
别物更无。
不了时即是迷。
若了即是悟。
迷即众生悟即是佛道。
不离众生岂别更有佛。
亦犹手作拳拳全手也。
业言下豁然开悟。
涕泪悲泣向大寂曰。
本谓佛道长远勤苦旷劫方始得成。
今日始知法身实相本自具足。
一切万法从心所生但有名字无有实者。
大寂曰。
如是如是。
一切法性不生不灭。
一切诸法本自空寂经云。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又云。
毕尽空寂舍。
又云。
法空为座。
此即诸佛如来住此无所住处。
若如是知。
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
举足下足不离道场。
言下便了更无渐次。
所谓不动足而登涅槃山者也。
业既传心印。
寻诣曹溪礼祖塔。
回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遍寻圣迹。
自洛抵雍憩西明寺。
僧众咸欲举请充两街大德。
业默然叹曰。
亲近国王大臣非予志也。
于是至上党。
节度使相国李抱真与马燧累有战功。
又激发王武俊同破朱滔。
功多势盛。
然好闻贤善。
虽千里外必持币致之。
深重业名行。
旦夕瞻礼麾幢往来。
常有倦色。
谓门人曰。
吾本避上国浩穰名利。
今此又烦接君侯。
岂娱心哉。
言讫逍遥绵上抱腹山。
又往清凉山。
于金阁寺读大藏经。
星八周天斯愿方毕。
复振锡南下至于西河。
初止众香佛刹。
州牧董叔缠请住开元精舍。
业谓弟子曰。
吾自至此不复有游方之意。
岂吾缘在此邪。
于是撞钟告众作师子吼雨大法雨。
垂二十年并汾之人悉皆向化。
宪宗皇帝御宇十有四年素向德音。
乃下诏请入内。
辞疾不行。
明年再降纶旨。
称疾如故。
穆宗皇帝即位之年。
圣情虔虔思一瞻礼。
乃命两街僧录灵准公。
远赍敕旨迎请。
准至作礼白之曰。
知师绝尘物表糠秕世务。
法委国王请师熟虑。
此回恩旨不比常时。
愿师必顺天心不可更辞以疾。
相时而动无累后人。
业笑曰。
贫道何德累烦圣主。
行即行矣道途有殊。
于是剃发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
汝等见闻觉知之性。
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
一切境界本自空寂。
无一法可得。
迷者不了即为境惑。
一为境惑流转不穷。
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
犹如金刚不可破坏。
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
故经云。
唯有一事实馀二则非真。
常了一切空无一物。
当情是诸佛同用心处。
汝等勤而行之。
言讫加趺而坐奄然归寂。
呜呼可谓于生死得自在也。
俗龄六十二。
僧腊四十二。
道俗号慕如丧考妣乃备香华幢幡。
迁全身就于城西练若。
积香薪而行茶毗。
乃有卿云自天五色凝空。
异香西来都馥氛氲。
阖境士庶咸皆闻睹。
及薪尽火灭。
获设利罗璨若珠玉。
弟子慧愔行勤虔纵义幽元度恒泰等。
泣血收之。
殓以金棺。
乃命郢匠琢石为塔。
以长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安葬于练若之庭。
业迁化之岁。
州牧杨潜得僧录准公具述其事。
遂为碑颂。
敕谥大达国师。
塔号澄源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杜。
商州上洛人。
其母李氏。
闻空中言曰。
寄居得否。
遂娠。
诞生之夕。
异光满室。
至成童。
不为戏弄。
行必直视。
坐即跏趺。
年至九岁。
启白父母。
依止本郡开元寺志本禅师。
乃授与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
五行俱下。
一诵无遗。
年十二。
得从剃落。
凡参讲肆。
聊闻即解。
同学有所未晓。
随为剖析。
皆造玄关。
至年二十。
受具足戒于襄州幽律师。
其四分律疏。
一夏肄习。
便能敷演。
兼为僧众讲涅槃经。
法筵长开。
冬夏无倦。
后闻洪洲大寂禅门之上首。
特往瞻礼。
大寂一见异之。
业跪而言曰。
至如三乘文学。
粗穷其旨。
尝闻禅门即心是佛。
寔未能了。
大寂曰。
只未了底心。
即是别物。
更无不了。
不了时。
即是迷。
若了。
即是悟。
迷即众生。
悟即是佛。
道不离众生。
岂别更有佛。
亦犹手作拳。
拳全手也。
业言下豁然开悟。
涕泪悲泣。
向大寂曰。
本谓佛道长远。
勤苦旷劫。
方始得成。
今日始知法身寔相。
本自具足。
一切万法。
从心所生。
但有名字。
无有寔者。
大寂曰。
如是如是。
一切法性。
不生不灭。
一切诸法。
本自空寂。
经云。
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又云。
毕尽空寂舍。
又云。
法空为座。
此即诸佛如来。
住此无所住处。
若如是知。
即住空寂舍。
坐空法座。
举足下足。
不离道场。
言下便了。
更无渐次。
所谓不动足。
而登涅槃山者也。
业既传心印。
寻诣曹溪。
礼祖塔。
回游庐岳天台。
及诸名山。
遍寻圣迹。
自洛抵雍。
憩西明寺。
僧众咸欲举请。
充两街大德。
业默然叹曰。
亲近国王大臣。
非予志也。
于是至上党。
节度使相国李抱真。
与马燧。
累有战功。
又激发王武俊。
同破朱滔。
功多势盛。
然好闻贤善。
虽千里外。
必持币致之。
深重业名行。
旦夕赡礼。
麾幢往来。
常有倦色。
谓门人曰吾本避上国浩穰名利。
今此又烦接君侯。
岂娱心哉。
言讫。
逍遥绵上抱腹山。
又往清凉山。
于金阁寺。
读大藏经。
星入周天。
斯愿方毕。
复振锡南下。
至于西河。
初止众香佛刹。
州牧董叔缠。
请住开元精舍。
业谓弟子曰。
吾自至此。
不复有游方之意。
岂吾缘在此邪。
于是撞钟告众。
作师子吼。
雨大法雨。
垂二十年。
并汾之人。
悉皆向化。
宪宗皇帝。
御宇十有四年。
素向德音。
乃下诏请入内。
辞疾不行。
明年再降纶旨。
称疾如故。
穆宗皇帝即位之年。
圣情虔虔。
思一瞻礼。
乃命两街僧录灵犀公。
远赍敕旨迎请。
业笑曰。
行即行矣。
道途有殊。
于是剃发澡浴。
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
汝等见闻觉知之性。
与太虚同寿。
不生不灭。
一切境界。
本自空寂。
无一法可得。
迷者不了。
即为境惑。
一为境惑。
流转不穷。
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
非因造作。
犹如金刚不可破坏。
一切诸法。
如影如响。
无有实者。
故经云。
唯有一事实。
馀二则非真。
常了一切空。
无一物当情。
是诸佛同用心处。
汝等勤而行之。
言讫跏趺而坐。
奄然归寂。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张氏。
豫章海昏人。
幼事涅槃和尚获薙落。
建受具。
即扣禅门。
后佩记莂于药山之室。
药一日问。
子何处去来。
智云。
游山来。
药云不离此室。
速道将来。
智云。
山上乌儿白似雪。
涧底游鱼忙不彻。
智与云岩侍立次。
药云。
智不到处。
切忌道著道著则头角生。
智头陀怎么生。
智便出去。
云岩问药山。
智师兄为什么不祗对和尚。
药云。
我今日。
背痛。
是他却会汝去问取。
岩问智。
智云。
汝去问取和尚。
岩迁化时。
遣人送书到。
智览之云。
云岩不知有。
悔当时不向伊道。
虽然如是要且不违药山之子。
卧次椑树问云。
作什么答云。
盖覆。
椑云。
卧是坐是。
答云。
不在两头。
椑云。
争奈盖覆。
答云。
莫乱道。
智见椑树坐次云。
作什么椑云和南。
答云。
隔阔来多少时。
椑云恰是。
乃拂袖出。
因沩山问云岩菩提以何为座。
岩云。
以无为为座。
岩却问沩山。
山云。
以诸法空为座。
沩山又问智。
智云坐也。
听伊坐。
卧也听伊卧。
有一人不坐不卧。
速道速道。
沩山问。
智什么处去来答云看病来沩云。
有几人病答云有病底。
有不病底。
沩云不病底。
莫是智头陀否。
答云。
病与不病总不于他事。
一日到五峰。
五峰问。
还识药山老宿否。
答云不识。
峰云为什么不识。
答云不识不识。
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
智下禅床作女人拜云。
谢子远来。
都无祗待。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
 答云。
东土不曾逢。
石霜问。
百年后。
有人问极则事。
作么生向他道。
智唤沙弥。
沙弥应诺。
智云添却净瓶水著良久却问石霜。
适来问什么霜再举智便起去。
太和九年乙卯九月。
示疾。
僧众慰问其苦。
智曰有偿无受。
汝知之乎。
众皆愁然。
十一日谓众曰。
吾今西迈。
理无东移。
言讫告寂。
寿六十有七。
阇维获灵骨数片。
金色玉声。
瘗于石霜山之阳。
谥脩一大师塔号宝相。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圆智。俗姓张。豫章海昏人也。总丱之年顿求出离。礼涅槃和尚躬执鉼屦。爰登戒地誓叩禅门。见乎药山示其心决。后居长沙道吾山。海众相从犹蜂蚁之附王焉。以太和九年乙卯九月十一日长逝。享年六十七。阇维得不灰之骨数片。脑盖一节特异而清莹。其色如金其响如铜。乃建塔于石霜山。敕谥脩一大师宝相之塔。得其道者则普会焉。智公初领悟药山宗旨。俨师诲之曰。吾无宝玉大弓以为分器。今赏汝犊鼻一腰。虽云微末而表亲亵欤。南岳僧玄泰著碑颂。
释慧恭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罗氏。闽人。母梦。所居地涌浮图参天而娠。逮童孺。聪寤异常。年十七举进士。偕计到京师。游终南山。睹祖师遗像于奉日寺。释然有得。遂求隶本寺执僧役。时安国寺。新创开坛。年二十二。始薙落受具戒。谒宣鉴禅师于德山。山问云会么。恭云作么。山云请相见。恭云识了也。山大笑。乃许入室。 山既示寂。偶客信州爱玉山之胜。而居焉。刺史为营西禅寺。聚学者数百人。未几以其城市嚣䢇。复入福州长溪之马冠山。泉州之富阳山。所至檀施骈集。徒侣臻拥。志所欲。为立就。景福三年。率弟子观览天台。州牧京兆杜雄。辟紫凝山。筑瑞龙院。以留之。天复三年癸亥十二月。忽命声钟。顾瞻左右云去。遂瞑目。春秋八十四。僧夏六十二。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慧恭。
俗姓罗氏。
福州闽人也。
家传儒素不交非类。
母妊之初。
梦所居涌出浮图上参于天。
迨恭诞生嶷然聪悟。
年十七举进士。
名随计车将到京阙。
因游终南山奉日寺。
目祖师遗像释然世网。
遂求出家。
操执僧事备历艰辛。
二十有二适值新创安国寺受具足戒。
寻乃游方。
缘崄涉荒而无难色。
尝遇黑蛇伤指。
不求医而毒螫自销。
见魑魅占山。
谕罪福而妖物遄息。
至武陵德山诣宣鉴禅师。
领会风飞。
由兹道合。
因挂锡施门人礼。
鉴公顺世后游玉山至信州。
刺史营西禅院而礼之。
其徒数百人。
居岁馀。
以郛郭喧繁复入福州长溪马冠山。
自马冠抵泉州富阳山。
所至之所檀施臻集。
徒侣解钵禅坊立就。
其为士庶向奉如此。
景福三年与门人游天台。
州牧京兆杜雄留之而止。
杜因创瑞龙院于紫凝山。
祈恭兴扬法席以悟沦迷。
缁俗云驰。
香花山积。
天复三年癸亥十二月午时。
命众声钟。
顾瞻左右。
促言云去。
加趺瞑目俨然而化。
春秋八十四。
僧夏六十二。
阐圆顿之宗居道德之最。
殁无易名塔无题榜。
足见浮名为桎梏耳。
门人上足师遂植松负土力崇塔庙。
所谓法空不坏因缘矣。
因缘有之孝行曷伤于道云。
僧元慧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9—896 【介绍】: 唐僧。
吴郡人,俗姓陆。
文宗开成二年于嘉兴法空王寺,依清进为弟子,立志持“三白法”,即白饭、白水、白盐,时称“三白和尚”。
武宗会昌五年,例遭澄汰,权隐民间。
宣宗大中初,还入法门。
大中七年,重建法空王寺。
懿宗咸通中,曾随送佛中指骨舍利,往凤翔重真寺。
昭宗乾宁中示寂。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嘉禾之陆氏。晋平原内史机裔孙也。父丹。文林郎云骑尉温州紏曹。开成元年。于京师之法空王寺。师事清进落发。会昌初。造洹阳。纳戒法。即习毗尼部。寻游五台。睹光相不可纪极。二年归里。居建兴寺持三白。谓日食白盐白汤白饭也。诵五部曼拿罗。爇香臂上。五年。诏汰天下僧尼。遽隐白衣舍。大中初。诏复教。七年再造法空王寺成。仍隶业。奉报恩山佛牙舍利。且爇香臂上。以供养焉。览天台石桥之胜。咸通中。佛中指骨舍利。反凤翔重真寺。慧从往。爇左手拇指。口诵法华经。以谢。所爇之指。不踰月而复。如未尝爇者。乾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以疾卒于尊胜院。报龄七十八。僧腊五十八。弟子端肃等。备礼葬之吴中。世号三白和尚。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元慧。
俗姓陆氏。
晋平原内史机之裔孙也。
父丹文林郎云骑尉温州紏曹慧。
即仲子也。
髫龄颖悟长而温润。
畏作枯龟思为瘦雁。
以开成二年辞亲。
法空王寺依清进为弟子。
会昌元年往恒阳纳戒法。
方习毗尼。
入礼五台。
仍观众瑞。
二年归宁嘉禾居建兴寺。
立志持三白法讽诵五部曼拿罗。
于臂上爇香炷。
五年例遭澄汰权隐白衣。
大中初还入法门。
至七年重建法空王寺。
又然香于臂供养报恩山佛牙。
次往天台山度石桥。
利有攸往略无忧虞焉。
咸通中随送佛中指骨舍利往凤翔重真寺。
炼左拇指。
口诵法华经其指不踰月复生如故。
乾宁三年。
偶云乖悆。
九月二十八日归寂于尊胜院。
报龄七十八。
僧腊五十八。
弟子端肃等奉神座葬之吴会之间。
谓为三白和尚焉。
其礼拜诵持不胜其计。
如别录也。
系曰。
炼大拇指火尽灰飞。
如何于焦炭之末。
骨肉随生不久如故。
此与火中莲华同种而异态耳。
何谓三白。
通曰。
事理二种。
一白饭白水白盐事也。
二身不遍触。
口诵真经。
意不妄缘。
此三明白非黑业也。
故亨此名欤。
释无迹 朝代:后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史氏。
朔方人。
大中九年。
迹十三岁。
乃捐俗。
依白草院法空大师落发。
咸通三年。
获进戒于京师之西明寺。
既工讲贯。
复善琴书。
先是恒夫唐公。
尝镇朔方。
至是待以家僧。
为请于两街功德使。
隶名西明寺。
会诏迎真身于凤翔法门寺。
右军副使张思广奏迹充赞导。
时上躬御法筵。
大悦。
宣赉稠厚。
光启中。
归乡里。
以所传于京师。
佛顶炽盛光降吉祥道场法。
为府帅韩公。
结坛脩设。
感致瑞应尤多。
晋景福中。
韩公奏请。
住持广福寺。
塞垣之求受菩萨戒者。
日填拥。
梁贞明二年。
中书令韩洙奏。
署号曰鸿远。
同光三年。
四月一日。
坐逝于丈室。
貌如生。
观者叹异。
中令命布漆以奉。
军府从事薛昭。
纪其事于碑。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无迹。
姓史氏。
朔方人也。
当宣宗御宇佛法中兴。
大中九年年正十三决志舍家。
投白草院法空大师为弟子。
操执密缜拂攘嚣尘。
咸通三年用宾于京室。
得戒度于西明寺矣。
凡于百艺悉愿游焉。
慕定林威能画戴安道能琴。
我则讲贯之馀兼而综习。
先是唐恒夫尝作镇朔方。
后于辇下相遇。
以家僧之礼待焉。
盖知言行相高复能唱导。
闻恒夫白两街功德使。
请隶西明寺。
旋属懿宗皇帝于凤翔法门寺迎真身。
右宣副使张思广。
奏迹充乎赞导。
悦怿上心宣赉稠厚。
光启中传授佛顶炽盛光降诸星宿吉祥道场法归本府。
府帅韩公闻其堪消分野之灾。
乃于鞠场。
结坛修饰。
而多感应。
景福中太尉韩公创修广福寺。
奏迹住持。
皆以律范绳之。
塞垣閒求戒者必请为力生焉。
梁乾化丙子岁中书令韩公洙。
奏署师号曰鸿远欤。
后唐同光三年乙酉岁四月一日坐终于丈室。
筋骨如生风神若在。
蕃汉之人观礼称叹曰。
昔至德中当府龙兴寺有高士辩才坐亡。
遂漆布之。
乾宁元年府帅举奏。
敕谥曰能觉。
今迹师可不异时而同事哉。
中书令韩公命工布漆焉。
庄宗朝军府从事薛昭纪为碑颂德云。
后唐明州国宁寺𧦬光传 释𧦬光。
字登封。
姓吴氏。
永嘉人也。
唐史官左庶子兢之裔孙也。
幼舍家于陶山寺剃度。
居必介然不与常人交杂。
好自标遇慢易缁流。
多作古调诗。
苦僻寡味。
得句时有得色。
长于草隶。
闻陆希声谪宦于豫章。
光往谒之。
陆恬静而傲气居于舟中。
凡多回投刺且不之许接。
一日设方计干谒。
与语数四。
苦祈其草法。
而授其五指拨镫诀。
光书体当见酋健。
转腕回笔非常所知。
乃西上昭宗诏对御榻前书。
赐紫方袍。
后谒华帅韩建。
荐号曰广利。
自华下归故乡。
谒武肃王钱氏。
以客礼延之。
而性畔岸弗惬王情。
乃归甬东终焉。
有文集知音者所贵。
出笔法弟子从瑰。
温州僧正智琮。
皆得墨诀。
有朝贤赠歌诗。
吴内翰融罗江东隐等五十家仅成一集。
时四明太守仰诠素重光高蹈。
躬为丧主理命令葬。
后三年准西域焚之发棺俨若生相。
髭发爪皆长。
茶毗收舍利起小塔焉。
则后唐长兴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