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光云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生青丘。志学之岁。依邺都玄统贤公出家。习涅槃。殊进。后复咨禀云晖二匠。而凝滞消释。齐亡。南走淮甸。隋兴。大辟教门。营一刹于曹城之北三里许。以受来学。已而入关住扬化寺。名声益起。仁寿表请置塔于曹上。可之。仍使送舍利以葬。瑞应之盛。较之诸处。所不及。具见别录。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法楷。
曹州人。
十五出家。
依相京贤统而为弟子。
师习涅槃通解文义。
及受具后专攻四分。
云晖两匠振纽齐都。
备经寒暑伏面咨禀。
皆赐其深奥无所子遗。
及齐法俱亡。
南避淮表寿山之阳。
随开律教。
开皇首岁大辟法门。
还返曹州。
欲终山水将趣海岸。
而道俗邀留不许东骛。
揩性虚静。
更于城北三里左丘山营造一寺。
名曰法元。
高显平博下临城邑。
遥望发心皆来受法。
未为安而能迁。
古人所尚。
久在尘厌不无流转。
便入关壤观化京都。
住扬化寺复扬戒律。
仁寿置塔。
奉敕送舍利于曹州。
揩以初基有由。
欲报斯地。
表请树塔还置法元。
上帝不违。
任从所请。
初达曹部。
置舆州内。
广现神瑞。
备如别纪。
但学未经远难得遍知。
故略编之。
想未繁挠。
日别异见。
具如后述。
于三月十四日中时。
见佛半身面白如玉。
舍利舆前佛顶之上。
黄赤光起。
二十九日夜降甘露。
味甜逾蜜。
现于赤光遍于城上。
须臾流照达于塔所。
四月五日。
舍利上踊白色鲜明。
其日申时。
帐上北面忽见光影。
中有白云气。
中生树状如青桐。
下有青色师子。
面西而蹲。
六日卯时复有光影。
见云气内。
有三莲花。
两厢双树下有佛像。
楼阁树林沓重而出。
上有立菩萨像。
辰时又见金色光明出没渐大。
已时复见重阁。
阁上有树叶。
如贝多。
旁立圣僧。
午时复现双树之形。
下列七佛。
申时双树又见一佛二菩萨像三花承足。
又见天人擎花在空黄师子等。
亥时帐后见千佛形。
舍利室内出黄白光。
四月七日。
又见双树黄雀一头及以光云师子等像。
辰时又见金翅鸟身飞龙树林宝盖等像傍现二菩萨及黄师子。
已时又见宝幢树林。
下有菩萨黄衣居士。
白色师子蹲踞石上。
又有气树林楼阁菩萨。
午时又见白色气宝幢树林青色师子。
申时又现双树繁茂须臾变为宫殿楼阁佛坐花台其色黄白。
亥时云起西北雨润三寸上六天一时见身。
四月八日将欲下塔。
平旦之时天雨白花。
飞飏不下。
卯时又见诸天宝盖树侧菩萨及黄师子。
辰时又见大盖两重众宝庄严。
下坐菩萨及白师子踞在石上。
帐上又见光影气。
气中金光乍大乍小。
下有莲花时开时合。
又雨天花。
大者在空。
面阔尺馀。
小者堕地。
状如桃花。
已时帐后见三诸天三师子及莲花水池。
午时将下。
又见双树并立菩萨。
舍利忽分以为五粒。
流转光曜。
四月九日。
填平已后。
帐后板上光影之内叠石文生。
又见大树。
青衣沙门执炉而立。
又感奇香郁烈人鼻。
楷具列闻。
帝大悦。
令图缋之。
以流海内。
自仁寿创塔。
前后百馀。
感徵最优勿高于楷。
后以常业终于本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咸秦人,俗姓高。弱冠登戒。后梁太祖乾化四年至洛阳,创温室以资洗濯。好游历,精吟咏,工丹青。有《五溪烟景图》。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73—956 俗姓高,咸秦(今陕西咸阳一带)人。初于终南圭峰出家。后历游庐山、衡山等地,至高安,师白水本仁。北归后,住洛阳中滩浴院。后梁太祖开平五年(911)归圭峰旧居。后于峰顶创寺院,历45年,度弟子1500人,撰歌颂1000余首。《景德传灯录》卷二〇、《宋高僧传》卷二八有传。《景德传灯录》收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
禅师名智晖。咸秦人。生高氏。童稚时。至精舍。辄留止如家。圭峰温禅师。见而异之。为剃发。年二十。受满足戒。师事高安白水本仁禅师。十年而还洛京。爱中滩佳山水。创屋以居。号温室院。日以施水给药为事。人莫能浅深之。梁开平五年。忽欲还圭峰。山行翛然深往。坐岩石间。如常寝处。顾见磨衲数珠。铜瓶棕笠。藏石壁间。触之即坏。敛目良久曰。此吾前身道具也。因就其处建寺。以酬夙心。方薙草。有祥云出众峰间。遂名曰重云。虎豹引去。有龙湫。险恶不可犯。晖督役。夷塞之。以为路。龙亦移他处。但见云雷随之。后唐明宗闻而佳之。赐额曰长兴。住持馀四十年。节度使王彦超微时。尝从晖游。欲为沙门。晖熟视曰。汝世缘深。当为我家垣墙。彦超后果镇永兴。申弟子之礼。周显德三年夏。诣永兴与彦超别。嘱以护法。彦超泣曰。公遂忍弃弟子乎。晖笑曰。借千年亦一别耳。七月二十四日书偈一首曰。我有一间舍。父母为修盖。住来八十年。近来觉损坏。早拟移别处。事涉有憎爱。待他摧毁时。彼此无妨碍。乃跏趺而化。阅世八十有四。坐六十有四夏。初晖居中滩。有病比丘。为众恶弃之。比丘哀曰。我以夙业白癞。师能为我洗摩。晖为之无难色。俄有神光异香。方讶之。忽失所在。归视疮痂。亦皆异香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高氏。咸阳人。少从圭峰温禅师剃䰂。年二十。乃受具。学律习禅。博揽藏教。然尤工于翰墨吟咏。且效僧珍道芬。六法作画。物像生动。若其济众之心。盖出天禀。固非勉强而行者。梁乾化四年。自江表来京邑。历观诸刹。以为所须皆备。而独于浴室。似有缺典。于是相攸洛汭。治屋若干楹。购山给薪。凿沼储水。轮汲而槽受。其汤之富未易。言则瓶锡之侣。冠簪之伦。搢绅先生之流。其至者。日不暇给。而脱履则木写承足。卸衣则枲裙障身。五日一开。开凡七十有二而岁周矣。其所浴。殆数万人不啻。又辟浴圣室于西庑。以象十六应真。其内中则观自在堂也。侍即扬凝式笃重晖为作碑颂德。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智晖。姓高氏。咸秦人也。权舆总角萌离俗之心。不狎童游动循天分。欻遇圭峰温禅师。气貌瑰伟虚心体道。趋其门者淑慝旌别矣。谓晖曰。子实材器多能之士也。请祈摄受。二十登戒。风骨耸拔好尚且奇。山中阒然曾无他事。唯钩索藏教禅律亘通日。诵百千言义味随嚼。闻佛许一时外学。颇精吟咏得骚推之体。翰墨工外小笔尤嘉。粉壁兴酣云山在掌。恒言。吾慕僧珍道芬之六法。恨不与同时。对壁连图各成物象之生动也。然真放达之士哉。或振锡而游纵观山水。或蹑屩而至历览市朝。意住则留兴尽而去。或东林入社。或南岳经行。悟宗旨于曹溪。宁劳一宿。访神仙于阮洞。拟到三清。事以志求时无虚度。此外采药于山谷。救病于旅僧。惟切利他心无别务。洎梁乾化四年。自江表来于帝京。顾诸梵宫无所不备。唯温室洗雪尘垢事有阙焉。居于洛洲凿户为室。界南北岸葺数亩之宫。示以标榜。召其乐福业者占之。未期渐构欲闰皆周。浴具僧坊奂焉有序。由是洛城缁伍道观上流。至者如归。来者无阻每以合朔后五日一开洗涤。曾无间然。一岁则七十有馀会矣。一浴则远近都集三二千僧矣。晖躬执役未尝言倦。又以木舄承足。枲麻缝衣。彼迦叶波相去几何哉。其或供僧向暇吟咏。馀闲则命笔墨也。缅想嘉陵碧浪太华莲峰。凝神邈然得趣乃作。五溪烟景四壁寒林。移在目前。暑天凛冽矣。加复运思奇巧造轮汲水神速无比复构应真浴室。西庑中十六形像并观自在堂。弥年完备。时杨侍郎凝式致政。佯狂号杨风子者而笃重晖为作碑颂德。莫测所终。
神僧传·卷第九
释智晖。咸秦人。姓高氏。童稚时至精舍辄留止如家。圭峰温禅师见而异之为剃发。年二十受满足戒。师事高安白水本仁禅师十年。而还洛京。爱中滩佳山水创屋以居。号温室院。日以施水给药为事。人莫能浅深之。梁开平五年忽欲造圭峰山行。翛然深往坐岩石间如常寝处。顾见磨衲数珠铜缸棕笠。藏石壁间。触之即坏。敛目良久曰。此吾前身道具也。因就其处建寺以酬夙心。方薙草有祥云出众峰间。遂名曰重云。虎豹引去。有龙湫险恶不可犯。晖督役夷塞之以为路。龙以移他处。但见云雷随之。后唐明宗闻而佳之。赐额曰长兴。住持四十馀年。节度使王彦超微时。尝从晖游欲为沙门。晖熟视曰。汝世缘深当为我家垣墙。彦超后果镇永兴申弟子之礼。周显德三年夏诣永兴。与彦超别嘱以护法。彦超泣曰。公遂忍弃弟子乎。晖笑曰。借千年亦一别耳。七月二十四日书偈一首。乃加趺而化。阅世八十有四。坐六十有四夏。初晖居中滩。有病比丘为众恶弃之。比丘哀曰。我以宿业白癞。师能为我洗摩。晖为之无难色。俄有神光异香。方讶之。忽失所在归视疮痂亦皆异香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云禅师智晖。
生咸秦高氏。
总角时。
即好游佛寺。
喜动颜色。
自誓出家。
年二十受满足戒。
印心于白水仁禅师。
因爱中滩山水。
创屋居之。
号温室院。
日以施水给药为事。
有比丘患白癞。
众恶之。
师引归。
日夕与摩洗。
久之。
忽神光异香焕发。
失僧所在。
视疮痂皆异香也。
梁开平中。
思故山。
乃还终南圭峰。
于是翛然深往。
独步岩石。
徘徊顾望。
忽见磨纳数珠铜瓶棕笠。
在石壁间。
触之即坏。
宛如常寝处。
遂恍然曰。
此吾前身道具也。
因就其处建寺。
以酬昔因。
方薙草有祥云。
出众峰间。
遂名重
虎豹引去。
有龙湫险恶不可犯。
师夷之为路。
龙亦去之。
后唐明宗。
闻而嘉叹。
赐额曰长兴。
住持四十馀年。
接引后学。
老而无倦。
节度使王彦超。
微时尝从晖游。
愿为沙门。
晖曰。
汝世缘深。
当为吾家垣墙。
彦超后果镇永兴。
于是益敬师。
周显德三年夏。
诣别彦超。
嘱以山门事。
初秋体尚无恙。
忽说偈曰。
我有一间舍。
父母为修盖。
住来八十年。
近来觉损坏。
早拟移他处。
事涉有憎爱。
待他摧毁时。
彼此无相碍。
乃加趺而化。
阅世八十有四。
腊六十四。
塔于本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0—961 【介绍】: 五代时僧。嘉禾人,俗姓张。住秀州灵光寺,不谈世务,唯以佛法为己任,誓不出寺门。吴越钱弘佐赐署大德,号崇法。有《金光明经随文释》及《传录记赞》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嘉禾张氏子。
九岁舍家。
隶灵光精舍。
习经法。
年弱冠。
抵四明阿育王寺。
受具足戒于希觉律师。
由是于南山部义。
通明无壅。
寻从金华云法师
究名数论。
法华经。
遂徇吴兴缁侣之请。
而开导焉。
时武肃钱王。
尤归诚大教。
闻端誉。
召就王府罗汉寺敷演。
复徙真身塔寺。
居无几。
乃依天台玄烛法师。
禀止观之道。
撰金光明经随文释十卷。
忠献王借赐紫衣。
仍署崇法大德号。
晚年慕庐山远公之为人。
足迹不入俗。
仅二十馀载。
建隆二年。
三月十八日。
坐逝于所居房。
寿七十二。
腊五十。
著述凡七十许卷。
秘书监钱昱。
为录其行焉。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皓端。
姓张氏。
嘉禾人也。
九岁舍家入灵光精舍。
师授经法如温旧业焉。
年登弱冠受形俱无表。
于四明阿育王寺遇希觉律师盛扬南山律。
端则一听旋有通明义门无壅。
寻投金华云法师学名数一支并法华经。
后受吴兴缁伍所请讲论焉。
两浙武肃王钱氏。
召于王府罗汉寺演训。
复令于真身塔寺宣导。
于时有台教师玄烛者。
彼宗号为第十祖。
端依附之果了一心三观。
遂撰金光明经随文释十卷。
由是两宗法要一径路通。
忠献王钱氏借赐紫衣。
别署大德号崇法焉。
后誓约不出寺门。
慕远公之不渡虎溪也。
高尚其事。
仅二十馀年。
身无长衣口无丰味。
居不施关坐唯一榻。
以建隆二年三月十八日坐灭于本房。
容貌犹生。
三日焚之于城西。
得舍利于煨烬之末。
俗年七十二。
僧腊五十二。
凡著述传录记赞七十许卷。
学得其门者止八十馀人。
端性耿介言无苟且。
一坐之间不谈世论。
唯以佛法为己务。
可谓傅翼之象王矣。
秘书监钱昱尝典秀郡。
躬睹端之标格。
为著行录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