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元载

相关人物:共 40 位
共 4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能诗书,善歌舞。
宰相元载纳为姬,宠惑之,怠于庶务。
瑶英父兄递相出入,以构贿赂,号为关节。
败死,瑶英为里人妻。
卓英璘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金州人。
兄卓英倩为元载主书。
英璘仗兄势,横行乡里,牧宰莫敢问。
元载诛,英璘盗库兵据险以叛,刺史孙道平擒杀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氏乡里。
未暇详考。
先是京师行智首律师四分律疏。
至魏郡法砺律师。
著疏别行。
似亦微有枘凿矣。
隋唐之际。
道宣律师。
本首大疏。
著删补钞三卷。
贞观以来。
江淮闽蜀多传唱之。
后怀素者。
奘三藏弟子也。
咸亨中。
别述开四分律记。
学者趋向焉。
号其书曰新疏。
以宣公之书。
为旧疏故也。
于是新旧二疏。
互相长短。
大历十三年。
诏集两街临坛大德定夺。
时推净为宗主。
建中二年。
奏二疏并行。
盖以相国元载
笃重素公。
而净不得已。
而从之也。
且俾净为新疏作传。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如净。
不详何许人也。
甫参法位。
当纳戒津明练毗尼砥砺名节。
时恒讲勖徒侣云屯。
辞笔偕长博达儒典。
先是关中行智首律师四分律疏。
魏郡法砺律师著疏别行。
尔时关辅河北各竞宗派。
微似参辰。
隋末唐初道宣律师。
以首大疏为本。
造删补律钞三卷。
稍为会要。
行事逗机。
贞观已来三辅江淮岷蜀多传唱之。
次装三藏弟子怀素者。
先习钞宗。
后委弃宣砺之学。
于咸亨年中别述开四分律记。
后号新章欤。
至代宗大历中新章旧疏互相长短。
十三年敕。
集三宗律匠。
重定二家隆杀。
时净推为宗主。
语在圆照传。
至建中二年奏二疏并行净之力也。
盖以国相元公载笃重素公崇其律教。
乃命净为新疏主作传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5—765 【介绍】: 唐潞州壶关人,字元辅。第进士。累迁中书舍人,知吏部选事。贬安康太守,徙魏郡,充河北采访使,徙扶风郡,封高平县男,迁东都留守致仕。玄宗入蜀,肃宗召赴行在,拜左相。平京师,封韩国公。代宗时吐蕃犯京师,胁之而闭口不言,帝还,拜太保。卒谥文贞。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9—765 字元辅,潞州壶关(今山西壶关)人。进士及第,玄宗开元七年(719)中文辞雅丽科,历仕万年尉,金州刺史,监察御史,侍御史,度支、兵部、吏部员外郎,吏部郎中。二十四年拜中书舍人,二十九年任吏部侍郎。天宝二年(743)出为安康郡太守,转魏郡太守。五载改河东太守,徙扶风郡太守,转东京留守。十四载授陕郡太守。肃宗至德二载(757)拜左相,改侍中,封韩国公。代宗永泰元年(765)卒,赠太师。谥文贞。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李华《苗晋卿墓志》、王维《苗晋卿德政碑》。工文善诗。《全唐诗》存诗1首。王维《苗晋卿德政碑》存断句4,《全唐诗续拾》据之补入。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三
晋卿字元辅。
潞州壶关人。
第进士。
累进中书舍人。
天宝中封高平县男。
累迁宪部尚书兼左丞。
肃宗即位。
拜左相。
封韩国公。
改侍中。
册为太保。
罢政事。
永泰元年薨。
年八十一。
赠太师。
谥曰懿献。
元载入相。
以旧恩讽有司改谥文贞。
大历七年配享肃宗庙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0—781 【介绍】: 唐河东人,祖籍太原祁县,字夏卿。
王维弟。
连举草泽及文辞清丽科。
少好学,与兄维俱以文名。
累授侍御史、武部员外郎。
安史之乱时任太原少尹,佐李光弼守太原,以功加宪部侍郎,迁兵部。
代宗广德二年,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南副元帅。
与维均奉佛,不茹荤血,晚年尤甚。
性贪冒,招纳财贿。
元载获罪被杀,缙以附载贬括州刺史。
终太子宾客。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81 字夏卿,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王维弟。少好学,与兄俱闻名于世。开元七年(719)登文词雅丽科,十五年又登高才沉沦草泽自举科。历仕侍御史、武部员外郎。天宝七载(748)任大理丞。安史乱中,任太原少尹,因功加宪部侍郎。乱平,入为国子祭酒,历仕凤翔尹、工部侍郎、蜀州刺史。广德二年(764)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都统河南、淮西、山南东道诸行营。翌年,拜河南副元帅。大历五年(770)授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齐国公。建中二年(781)卒。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一六。工诗文,善书法。曾奉代宗命裒集王维遗文,编成《王维集》10卷。《全唐诗》存诗8首。
唐诗汇评
王缙(700?
—781),字夏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
开元中,遂登草泽自举及文词雅丽科。
天宝中,累授侍御史、武部员外郎。
安史乱起,选为太原少尹。
以守太原功,加宪部侍郎。
入拜国子祭酒。
改凤翔尹、秦陇呤御使、蜀州刺史。
历工部侍郎、左散骑常侍。
广德二年,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
出为河南副元帅,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未节度、营田观察等使。
归朝授门下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
坐附元载,眨括州刺史,移处州刺史。
大历末除太子宾客,留司东都,卒。
缙与兄维俱有文名。
全唐诗》存诗八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
缙字夏卿。
本太原祁人。
举草泽及文词清丽科上第。
历工部侍郎左散骑常侍。
广德二年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
进侍中。
拜河南副元帅。
大历三年领幽州卢龙节度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营田观察等使。
归朝以本官复知政事。
坐附元载贬括州刺史。
移处州。
十四年除太子宾客。
留司东都。
建中二年卒。
年八十二。

作品评论

新唐书本传
(缙)少好学,与兄维俱以名闻。举草泽、文辞清丽科上第。
《载酒园诗话又编》
“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静无尘。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一高旷尽之,“声名不问十年馀,老大谁能更读书!林中独酌祁家酒,门外时闻长者车。”更觉英英不群,有笼罩一世之概,视卢象之“环堵蒙笼一老儒”,真孤凫介双鹄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下阶欲离别,相对映兰丛。含辞未及吐,泪落兰丛中。高堂静秋日,罗衣飘暮风。谁能待明月,冂首见床空:置之乐府无辨。不愧难兄,又不专效阿兄,因笑苏公动称家法之陋。
崔涣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9 【介绍】: 唐博陵安平人。
崔玄炜孙。
博综经术,长论议。
初为亳州司功参军。
累迁司门员外郎。
玄宗奔蜀,迎谒于道,房琯荐之,即日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肃宗立,诏为江淮宣谕选补使,收采遗逸。
代宗时迁御史大夫。
元载辅政,涣论其奸,恶之。
贬道州刺史。
卒谥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京兆蓝田人,俗姓张。十岁依景云,寻究经论,访问师承,旁及儒墨,兼擅诗歌。代宗大历十三年,以《四分律》有法砺旧疏及怀素新疏,每致异议,奉诏至安国寺,与名僧大德十四人签定之。德宗建中初奏进。累官内供奉、鸿胪少卿。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张氏。京兆蓝田人。十岁依西明寺景云律师。受近圆。乃究维摩法华因明唯识涅槃中观华严新经。频敷座席。屡主坛场。开元中。诏参译务。大历十三年。诏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至安国寺。定夺新旧两疏是非。照材学优赡。其所编稡制作。多不具述。于教门颇有功绪。在代肃二朝。尤用事。职至应奉。赐紫充临坛两街。十望大德。内供奉捡校。鸿胪少卿。食封一百户。终于别院。寿八十二。腊五十八。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圆照。
姓张氏。
京兆蓝田人也。
年方十岁笃愿依西明寺景云律师。
云亦一方匠手四部归心。
照当应法乃受近圆。
谨愿执持如怀宝器寻究经论访问师承。
维摩法华因明唯识涅槃中观华严新经。
或深入堂皇或略从染指。
仍旁求于儒墨。
兼擅美于风骚。
律藏珠珍专探日用。
后则霜坛秉法雁序度人。
洎乎开元年中。
敕选名德僧参其译务。
照始预焉至代宗大历十三年。
承诏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
齐至安国寺定夺新旧两疏是非。
盖以二宗俱盛。
两壮必争被擒翻利于渔人。
互击定伤于师足。
既频言竞。
多达帝聪。
有敕令将二本律疏定行一家者。
时照等序奏云。
按四分律部主。
梵云昙无德。
秦言法藏。
自姚秦弘始五年壬寅岁。
罽宾三藏佛陀耶舍。
秦言觉明。
讽出梵文。
沙门竺佛念听而笔受。
成四十五卷。
至十一年岁次戊申。
支法领又从西国将梵本来。
于长安中寺重雠校。
殆十四年辛亥译毕。
沙门慧辩等笔受。
成六十二卷。
后有魏朝道覆律师。
于法聪讲下纂成疏六卷。
北齐慧光律师造疏二本。
次道云律师修疏九卷。
次道晖撰疏七卷。
隋朝法愿裁疏十卷。
自唐平一天下也。
四方昌阜三宝增明。
有智首律师述疏二十一卷。
次慧满律师造疏二十卷。
事各一时流通绝矣。
当武德元年戊寅岁。
有相州日光寺法砺律师制疏。
至九年丙戌岁成十卷。
宗依成实论。
今称旧疏是也。
洎高宗天皇大帝咸亨元年岁在庚午。
有西太原寺怀素律师。
撰开四分律宗记十卷。
宗依根本一切有部大毗婆沙俱舍等论。
称新章疏是也。
至我皇帝受佛付嘱钦尚释门。
信重大乘遵承密教。
见两疏传授各擅颛门学者如林。
执见殊异数兴诤论。
圣慈悯念务息其源。
使水乳无乖一味和合。
时遣内给事李宪诚。
宣敕勾当京城诸寺观功德使镇军大将军刘崇训。
宣敕云。
四分律旧疏新疏。
宜令临坛大德如净等于安国寺律院佥定一本流行。
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俱集安国寺。
遣中官赵凤诠敕尚食局索一千二百六十人斋食并果实解斋粥一事。
已上应副。
即于安国寺供僧慧彻如净等十四人。
并一供送充九十日斋食。
用茶二十五丳藤纸笔墨。
充大德如净等佥定律疏用。
兼问诸大德各得好在否。
又敕安国寺三纲。
佥定律疏院一切僧俗辄不得入。
违者录名奏来云。
其时天长寺昙邃。
净住寺崇睿。
西明寺道邃兴泚。
本寺宝意神朗智钊超侪。
崇福寺超證。
荐福寺如净。
青龙寺惟干。
章信寺希照。
保寿寺慧彻圆照。
共奉表谢。
答诏云。
师等道著依经功超自觉。
承雪宫之旨奥。
为火宅之凉飔。
四分律仪三乘扃键。
须归总会永息多门。
一国三公谁执其咎。
初机眩曜迷复孔多。
爰命有司婢供资费。
所烦笔削伫见裁成。
所谢知悉。
其日品官杨崇一。
宣敕荐福温国两寺三纲与净土院检校僧等。
严饰道场命僧行道。
用五十四人。
起今月一日转经礼佛六时行道至来年二月一日散。
其设斋食料一事已上。
令所司祇供。
宜各精诚。
问师等好在。
及解道场。
中官李宪诚宣敕语温国寺转念道场四分律临坛大德等。
释门三学以心印相传。
无上菩提以戒法为根本。
道场毕日即宜赴大安国寺楷定律疏十道流行。
至二月八日敕检校道场大德昙邃飞锡等。
道场定取十日散。
设斋外各赐绢帛。
其十四人律师并令赴安国寺修疏。
程才品用各得其宜。
众推如净慧彻同笔削润色。
圆照笔受。
正字宝意纂文佥定。
超侪笔受。
其崇睿已下九人證义。
共议篇题云。
敕佥定四分律疏卷第一。
京城临坛大德。
某等奉诏定。
以此为题也。
照为首唱诸公和之。
其间厥义非长若农夫之去草。
其义合理犹海客之采珠。
可谓名解毗尼不看他面。
俄属德宗即位。
改元建中。
其年五月疏草毕。
六月望敕圆照。
依国子学大历新定字样抄写进本。
至十二月十二日。
送祠部进新佥定疏十卷。
仍乞新旧两疏许以并行从学者所好。
敕宜依。
照务其搜集专彼研寻。
著大唐安国寺利涉法师传十卷。
集景云先天开元天宝诰制三卷。
肃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
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
隋传法高僧信行禅师碑表集三卷。
两寺上座乘如集三卷。
佥定律疏一行制表集三卷。
般若三藏续古今翻译图纪三卷。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音义二卷。
三教法王存没年代本记三卷。
上卷明佛。
中道。
下儒也。
翻经大德翰林待诏光宅寺利言集二卷。
再修释迦佛法王。
本记一卷。
佛现八相身利益人天成正觉记一卷。
判方等道场欲受近圆沙弥忏悔灭罪辩瑞相记一卷。
五部律翻译年代传授人记一卷。
庄严寺佛牙宝塔记三卷。
无忧王寺佛骨塔记三卷传法三学大德碑记集十五卷。
建中兴元贞元制旨释门表奏记二卷。
御题章信寺诗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
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三卷。
照自序云。
伏以开元十八年岁在庚午沙门智升修撰释教录。
洎乎甲戌经六十五年中间三藏翻经藏内并无收管。
恐年代𡩻远人。
疑伪经又先圣大历七年许编入。
制文犹在。
时帝敕宜依。
至今江表多集此集中经而施用焉。
照于律道颇有功多。
肃代二朝尤为杰立。
累朝应奉赐紫充临坛两街十望大德内供奉检校鸿胪少卿。
食封一百户。
后终于别院。
春秋八十二。
法腊五十八云。
系曰。
刊正二宗会归一见。
庶几知有定分不横驰求。
何以诸师却请双行。
不其感欤。
通曰。
是此举也。
元载所请。
帝乃曰俞。
究其始因乃新章也。
挟力轮摧相部。
独存于我专利于人。
亦犹纪昌俄遇飞卫并其箭术成我材官御大辂而废其椎轮得火生而焚其木母。
窃量诸德微愤不平。
故奏双行。
同不佥定则何异乎眼头生目。
匪成三点之伊。
必须声后知音方验一夔之足。
因排法砺三本生焉。
旧有南山四家出矣。
又如东汉季也。
灭一跋扈生四强臣。
初止政出一门。
末云赂归四贵。
若然者骈拇悬瘤虽多无用。
然则吾善用多矣。
大集经云。
如是诸见不妨诸佛法界及大涅槃。
依之修行皆得解脱。
此通方之大解也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张。京兆蓝田人。年十岁。依西明寺。景云律师。寻究经论。访问师承。维摩法华。因明唯识。涅槃中观。华严新经。代宗大历十三年。承诏至齐安国寺定夺。新旧两疏是非。敕令将二本律疏。定行一家。时照等序奏云。按四分律部。自姚秦弘始。五年壬寅岁。罽宾三藏佛陀耶舍。讽出梵文。沙门竺佛笔受。成四十五卷。至十一年戊申。支法领又从西国将梵本来。于长安中寺。重雠校。殆十四年辛亥。译毕。沙门慧辩等。笔受成六十二卷。武德元年戊寅。有相州日光寺法砺律师制疏。至九年丙戌。成十卷。宗依成寔论。今称旧疏。是也。洎高宗咸亨元年庚午。有西太原寺怀素律师。撰开四分律宗记十卷。宗依根本。一切有部。大毗婆沙。俱舍等论。称新章疏。是也。两疏传授。各坛颛门。学者如林。执见殊异。数兴诤论。圣慈悯念。务息其源。使水乳无乖。时遣内给事李宪诚。镇军大将军刘崇训。宣敕云。四分律旧疏新疏。宜令临坛大德如净等。于安国寺律院。佥定一本流行。遣中官赵凤。敕尚食局。索一千二百六十人斋。又敕安国寺三纲佥定律疏。一切俗僧。辄不得入。其时天长寺昙𨗉。净住寺崇睿。西明寺道𨗉兴此。本寺宝意。神朗。彼钊。超侪。崇福寺超證。荐福寺如净。青龙寺惟干。章信寺希照。保寿寺慧彻。圆照。共奉表谢。俄属德宗即位。改元建中。敕照。依大历新定字样。杪写进本。至十二月。送祠部新进佥定疏十卷。仍乞新旧两疏并行。敕依照搜集。专彼研寻。著大唐安国寺利涉法师传十卷。集景云先天开元天宝。诰制三卷。肃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隋传法高僧。信行禅师碑表集三卷。两寺上座乘如集三卷。佥定律疏。一行制表集三卷。般若三藏续古今翻译图记三卷。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音义二卷。三教法王本记三卷。利言集二卷。释迦佛法王本记一卷。佛现八相成正觉记一卷。忏悔罪辩瑞相记一卷。五部律翻译传授记一卷。庄严寺佛牙宝塔记三卷。无忧王寺佛骨塔记三卷。传法三学碑记集十五卷。建中兴元贞元制旨释门表奏记二卷。御题章信寺诗。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续开元释教录三卷。照自序。照于律道颇有功多。肃代二朝。尤为杰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8—784 【介绍】: 唐人,祖籍南兰陵,字梅臣。
萧瑀曾孙。
以荫授陕州参军、金城丞。
吏事清干。
累迁侍御史、考功员外郎、左右司郎中。
后为元载所挤,出为袁、润等六州刺史,所莅有政声。
代宗大历时,迁户部侍郎、太常卿。
德宗建中时,朱泚反,变姓名匿里中。
事平,擢为太子少师,卒。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四
定字梅臣。太子太保瑀曾孙。以荫起家陕州参军事。擢右司郎中。外历袁州润州刺史。大历中迁户部侍郎。转太常卿。朱泚反。变姓名为张诞。不污贼。事平。擢太子少师。兴元元年卒。年七十七。赠太子太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69 【介绍】: 唐濮州濮阳人,字之巽。杜鹏举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初为朔方判官。安禄山乱起,太子按军平凉,未知所适。鸿渐遣使力劝太子至灵武,又与裴冕等劝太子即帝位,以系中外之望。肃宗立,累迁河西节度使。两京平,又节度荆南。久之,召为尚书右丞、太常卿,充礼仪使,综正泰、建二陵制度。代宗广德二年,以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崔旰据成都,命以宰相往镇抚之。鸿渐性畏怯,畏杀戮,既至,惮旰雄武,礼遇之,反委以政。寻复入辅政,进门下侍郎。卒谥文宪。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9—769 字之巽,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登进士第,累至朔方度支副使。
天宝十五载(756)迎肃宗至灵武,劝进皇位,迁兵部郎中,知中书舍人,寻转武部侍郎。
累历河西、荆南节度使,太常卿等,封卫国公。
代宗广德二年(764)拜相。
大历元年(766)兼山南、剑南副元帅等,入川平崔旰之乱,二年表让节制于旰,返京仍知政事。
三年兼东都留守,四年十一月卒,谥文宪。
生平见元载《故相国杜鸿渐神道碑》,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2句。
全唐文·卷三百六十四
鸿渐字子选。濮州濮阳人。第进士。解褐延王府参军。安思顺表为朔方判官。安禄山乱。从肃宗至灵武。授兵部郎中。累除河西节度使。两京平。徙荆南。封卫国公。广德二年以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中书侍郎。以宰相兼成都尹山南西道剑南东川副元帅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入朝进门下侍郎。大历四年卒。年六十一。赠太尉。谥文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84 【介绍】: 唐琅邪临沂人,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颜师古五世从孙。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又擢制科。累擢武部员外郎。为杨国忠所挤,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叛,约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等起兵抵抗,响应者众,共推为盟主,兵至二十万。肃宗立,为河北招讨使。诸郡复陷,间道奔凤翔,累除御史大夫,出为冯翊太守。以直不容,屡贬官。历迁尚书右丞、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德宗时,卢杞恶之,会李希烈叛,命往劝谕,遂为希烈缢死。谥文忠。工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创为“颜体”。有集及《韵海镜源》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9—784 字清臣,排行十三,京兆(今陕西长安)人。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进士及第,天宝元年(742)中文词秀逸科,历仕秘书省校书郎、醴泉尉、监察御史。八载迁殿中侍御史,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安史乱起,起义兵抵抗。肃宗至德元载(756)拜宪部尚书、御史大夫,出为同、蒲、饶、升州刺史。代宗广德二年(764)迁刑部尚书,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大历三年(768)出为抚州刺史。八年至十二年移刺湖州,召集32位文人修撰韵编类书《韵海镜源》,并形成一个多达95人之联唱诗人群,其唱和作品结集为《吴兴集》10卷。十二年召为刑部侍郎,德宗建中三年(782)改太子太师,充淮宁军宣慰使。兴元元年(784)为李希烈所害,谥文忠。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令狐峘《颜真卿墓志铭》、殷亮《颜鲁公行状》。宋留元刚有《颜鲁公年谱》。工诗善文,又为杰出书法家,著述甚富,多佚。今传《颜鲁公集》15卷,为留元刚所辑。《全唐诗》存诗1卷,另收其所参与联句诗21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联句1首,断句2。
唐诗汇评
颜真卿(708—784),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二十二年(734),登进士第,又登拔萃科及文词秀逸科,调醴泉尉,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宰相杨国忠恶之,出为平原大守。
起兵抗安史叛军,诏拜户部侍郎。
肃宗即位,拜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为河北招讨使。
至德二载(757)为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
军国事知无不言,为宰相所忌,出为冯翊太守,累贬至蓬州长史。
代宗立,除尚书左丞,寻除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封鲁国公。
元载不合,贬峡州别驾,迁抚、湖二州刺史。
德宗立,改大子少师。
时李希烈叛,受命往劝谕,被拘,不屈被害。
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世称“颜体”。
善诗文,著作甚富,有《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又《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各十卷,均佚。
宋人辑有《颜鲁公集》十五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长安人。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及第,历仕玄、肃、代诸朝,封鲁国公。李希烈陷汝州,卢杞奏遣真卿往谕,拘胁累岁,不屈而死。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六
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人。开元中举进士。又擢制科。累官武部员外郎。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加户部侍郎。肃宗幸灵武。授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北采访招讨使。代宗朝封鲁郡公。为刑部尚书。加改太子太师。卢恶之。奏使谕李希烈。希烈胁之。不屈。遂缢杀之。年七十七。赠司徒。谥曰文忠。

作品评论

《唐诗品》
鲁公情欣所遇,悉综古调,颇尚格气,不事弥文。虽有一二近体,不过游戏之作,非所以系幽悰也。今集中所载不及百篇,大都守吴兴时,与皎僧、陆处士之流结思岩林,相忘外道者也,然旷世之情,优入三昧,殊非守平原时色相。
共 4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