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岑文本

相关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僧罗云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2—616 【介绍】: 隋僧。南郡松滋人,俗姓邢。初于上明东寺出家。年十六,讲无常义,容色无挠。后于荆州创还乡寺,传三论奥义。改住龙泉寺,历五十余年,常坐不卧。炀帝诏召入,以病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姓邢氏。南郡松滋人。出家隶上明东寺。时扬都道朗。于兴皇盛业四论。因钻仰焉。年十六。与其徒。论常无常义。而辞色和祥。宾主允畅。众咸嘉尚。朗乃以所服帔赏之。闻誉由尔益进。后从福缘寺亘法师所解亦然。于是以三论奥旨。未被荆南。乡里之念。有不能免。而栖禅寺陟禅师者。定慧兼脩。注心利益。又力助之。方当六合混一之初。玄侣竞臻。郁成盛席。总管。宜阳公王世积。诏使舍人萧子宝。尤加敬慕。居龙泉寺。馀五十年。常坐不卧。岂非模范之不易得者哉炀帝承名。诏邀至。固以疾辞。 道士俞氏讲庄老。妄用内典。云命门人。慧成道胜。往折之。坐定道士曰。人天交接两得相见。成曰。脱珍御服。著毙垢衣。习近穷迷。将开渐化。又俞讳成呼先生。成谓。如是则请去先字。仍依姓。呼之俞生。可乎。道士惭。云轮下众盈五百。皆成胜类也。 神山云所生地。一夏安居。养母其上。始开四经三论于上明东寺。其法堂十二间。盖道安昙翼所造。云兄道颙亦隶寺出家。尝造重阁于安公驴庙之北。古老传以为安公乘赤驴。自襄阳檀溪。一夕返上明。捡校东西两寺。及四层塔。驴庙即系驴处也。 云兄弟五人 俱出家为法师。而云其季者。大业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端坐迁神于龙泉寺房。寿七十五。弟子椿诜澄憩等。荆南经朱粲𡨥扰。寺多残毁。独龙泉完美至今。
续高僧传·卷第九 义解篇五
释罗云。
姓邢氏。
南郡松滋人。
初从上明东寺出家。
志操所怀附参成德。
承金陵道王索隐者若林。
遂轻千里远追胜侣。
会杨都道朗盛业兴皇。
乃倾首法筵钻仰徽烈。
一乘四论大剖津途。
于时常令学徒括究幽隐。
云年十六。
甫在幼冲。
锐志前驱。
问常无常义。
而容色无挠。
宾主绰然众咸嘉赏。
朗乃以所服帔处众赠之。
自此名称踰远所在传之。
而乐法不穷如愚莫滞。
自朗迁后广讯所闻。
又从福缘寺亘法师采酌遗逸。
亘纵解无遗任其钻仰。
云以三论奥义未被荆南二障多阻。
誓当弘演。
有迁禅寺陟禅师。
定慧兼修注心开剖。
于时六合混壹三楚全盛。
众若稻麻人多杞梓。
云创还乡寺。
乘此应机。
居端座为请益之师。
吐清言为住法之首。
总管宜阳公王世积。
诏使舍人萧子宝。
躬临法席咸诵德音。
有龙泉寺。
地隔嚣尘心存闲旷。
乃居之五十馀年。
修缉栋宇常坐不卧。
领徒五百时呈翘楚。
炀帝承名有敕追入。
避迹凿坏以病而退。
昔释道安于上州东寺造堂七间。
昙翼后造五间。
连甍接栋横列十二。
云此堂中讲四经三论各数十遍。
不于文外别有撰述。
皆心思口演冰释理顺。
故得空有两忘教义双举。
时松滋有道士姓俞(抽祐反)者。
学冠李宗业该儒史。
常讲庄老私用内经。
云命门人慧成道胜曰。
彼道士蜂飞蚁聚掠牛盗法。
情实难容。
尔传吾旨摧彼邪踪。
成等诣彼而坐。
道士曰。
人天交接两得相见。
成曰。
脱珍御服著弊垢衣。
习近穷迷将开渐化。
时以为名答。
成前呼俞为先生。
俞瞋曰。
我非俗士。
那詺我为先生。
成曰。
汝既讳唤先生。
请除先字。
还依旧姓名曰俞生。
所以句句之中常衔俞生。
于时大众欣笑无已。
道士负惭折角。
云奉执高尚雅镇时俗。
迎送庆吊一无预焉。
或负荣傲道者闻而往造。
及见参礼汗流心战。
生缘在神山之下。
一夏居止静处思玄。
母日自赍登上供设。
有问其故。
答曰。
即此为报母之劬劳也。
昔朱粲寇扰荆南。
寺多焚毁。
惟云所造龙泉独存。
以贼中总管云曾授戒。
所以尊师重法。
寺获存焉。
云兄弟五人。
皆为法师。
而云最小神彩特达。
入室弟子十人。
椿诜澄憩等。
传道开化。
岷蜀江淮故未叙历。
以隋大业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端坐迁于寺房。
春秋七十五。
中书令岑文本制碑。
沙门道颙即云之兄也。
学通大小名闻道俗。
于上明东寺起重阁。
在安公驴庙北。
传云。
安公乘赤驴从上明往襄州檀溪。
一夕返覆捡挍两寺并四层三所人今重之名为驴庙。
此庙即系驴处也。
释法恭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生吴之顾氏。
初娩有异光烛室。
童年事武丘聚法师出家。
登具后。
受成实于馀杭宠公毗昙于玘公。
建宠将终。
乃付以麈尾托之。
道统。
自尔法席之盛。
不减前辈。
复游建康。
询历宗匠。
尽祛平生碍膺之惑。
旋轸乡里。
其进修视昔有加。
隋开皇中。
刺史刘权躬谒山庭。
起住回向寺。
国朝贞观十一年。
诏与常州法宣。
同赴洛对杨黼扆侍燕经筵。
屡赐缣。
且留供养。
魏邸出牧雍州闻而敬慕遥致书疏。
请为戒师。
既发大心。
仍颁丰施。
于是朝野缁素。
骈肩而至。
负笈而趋矣。
十四年十月十六日。
迁化于西京大庄严寺。
春秋七十有三。
诏加赙赠官给灵舆资费。
使弟子慧驡扶护归。
葬。
以十五年二月十五日。
窆于山之南岭。
碑则中书令江陵公岑文本序朝散大夫著作即刘子翼铭。
续高僧传·卷第十四 义解篇十
释法恭。
姓顾氏。
吴郡吴人也。
正信天发成德自然。
妙识悟道高情拔俗。
故知为道者贵其精力。
通方者归其至当。
立朝者宗其笃诚。
招隐者味其闲放。
详之于恭。
谅法侣之羽仪。
人伦之准的矣。
初生之夕室有异光。
爰洎抚尘便能舍俗。
事武丘聚法师为弟子也。
受具之后。
听馀杭宠公成实屺公毗昙。
逮宠将亡。
乃以麈尾付嘱。
凡斯先达皆人杰也。
恭既受法寄相续弘持。
三吴九派之流。
争趋问道。
而劳谦终日应对不疲。
行高而挟如愚。
学广而陈面壁。
后言游建业历询宗匠。
深疑硕难每祛怀抱。
固有无得之道大弘。
遗名之情斯著。
乃旋轸旧壤。
幽居于武丘山焉。
烧指供心。
痛恼之情顿遣。
檐禽庭兽。
长往之志弥存。
开皇中年。
州将刘权。
政成吴土心游释教。
乃严驾山庭屈还城邑。
住回向寺。
既迫兹固请翻然回虑。
以为体道由心。
道存则丧于彼我。
立教在迹。
教行则混其显晦。
乃游洛转法通流甘露。
挹河仰岳均美前奇。
大唐阐化弥崇弘演。
贞观十一年下敕赴洛。
常州法宣同时被召亦既来仪。
深降恩礼对扬帷扆。
辩说纷纶明像教之兴灭。
證遗法之嘱付。
入侍宴筵既摛雅什。
田衣作咏仍即赐缣。
有感圣衷深见颜色。
特诏留住传送京师。
四事资给务令优厚。
雍州牧魏王。
遥加钦请以为戒师。
亲降疏曰。
昔道安晦迹襄阳。
声驰秦阙。
慧远栖心庐岳。
名振晋京。
故知善言之应非徒千里。
明月所照不隔九重。
法师笠泽上仁震维高德。
律行净于青眼。
威仪整于赤髭。
传灯之智不穷。
法施之财无尽。
弟子摄此心马。
每渴仰于调御。
垦此身田常载怀于法雨。
若得师资有托。
冀以祛此六尘。
善尊启行。
庶无迷于八正。
谨遣咨祈伫承慈诱。
既膺斯请供施特隆。
自尔朝野明达缁素清高。
闻风延伫望室奔凑者。
厥罕书矣。
然其广植德本遐举胜幢。
宝殿临云金容照日。
讲筵初辟负笈相趋。
谈疏才成名都纸贵。
加以博通内外。
学海截其波涛。
鸿笔彫章。
文囿开其林薮。
以贞观十四年十月六日。
迁神于西京大庄严寺。
春秋七十有三。
冕旒兴悼有识含悲降敕加以赙赠。
并造灵舆。
递给传乘。
付弟子慧袭送柩还乡。
以十五年二月十五日。
窆于武丘之南岭。
道俗奔赴望途悼泣。
门人等师资增感岁序易驰。
非夫琓琰孰陈不朽。
乃共竖丰碑。
式陈偈颂。
中书令江陵公岑文本制序。
朝散大夫著作郎刘子翼制铭。
两叙风声各其志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5—647 【介绍】: 唐渤海蓨人,名俭,以字行。
高劢子。
少博涉文史,敏惠强记。
妹嫁长孙晟。
隋末因故谪交州,唐初北归。
高祖武德中为右庶子,封义兴郡公。
累迁雍州治中。
玄武门之变,曾预其谋。
太宗贞观初进侍中,改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设条教督励,风俗顿改,引渠灌溉,蜀人便之。
入为吏部尚书,封许国公。
迁右仆射。
卒谥文献。
曾受诏与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等修成《大唐氏族志》。
全唐诗续补遗
士廉,渤海蓨人。隋大业中,为治礼郎,贬朱鸢主簿。入唐,累迁雍州治中。贞观初,拜侍中,封义兴郡公,进许国公,官至尚书右仆射。二十一年卒,年七十二。诗一首。(《全唐诗》无高士廉诗,传据《旧唐书》卷六五本传)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四
俭字士廉。以字显。渤海蓨人。隋大业中为治礼郎。以事谪朱鸢主簿。交阯太守邱和署为司法书佐。后从和来降。官雍州治中。太宗践位。累官吏部尚书。加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封申国公。拜右仆射。摄太子少师。加开府仪同三司。图形淩烟阁。贞观二十一年卒。年七十一。赠司徒并州都督。谥文献。高宗朝加赠太尉。
袁承序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其先长安人。
高祖武德中,为齐王李元吉府学士,府废,补建昌令。
太宗为晋王选僚属,以岑文本荐召拜晋王友,兼侍读,加弘文馆学士,未几卒。
岑文昭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棘阳人。
岑文本弟。
太宗时为校书郎,多与时人游款。
太宗闻而不悦,尝欲出之为外官,以文本泣请得免。
僧智实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1—638 【介绍】: 唐僧。雍州万年人,俗姓邵。年十一出家,住大总持寺,精习诸经论。高祖武德间,预宏义宫法集,以年幼居下座,发言清卓,惊绝前闻。七年,诏以千僧充军伍,智实上书非之。高祖怒,付法枷禁,寻令还俗,而兵役亦停。太宗贞观初,诏检校佛戒,智实复驰书言其事,诏许依旧出家。十一年,诏以道士在僧尼上,智实复上表反对。太宗不从,将其杖责而死。
全唐文·卷九百三
智实俗姓邵氏。雍州万年人。年十一出家京师大总持寺。武德七年。薛举东逼。僧法雅奏请京师翘勇僧千人充军伍。实致书止之。雅不从。实乃殴雅。事闻。敕令还俗。后雅被诛。复敕出家。卒年三十八。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邵氏。
雍州万年人。
儿时恢诡超异。
与群童戏。
发言必涉佛乘。
眉间白毫。
可长数寸。
光映颏颡。
十一岁出家。
住大总持寺。
听涅槃摄论俱舍毗昙等义。
皆领其微奥。
武德四年。
初平王世充。
上居秦邸。
教旨远召。
慧乘道宗辩相大法师。
并京邑诸德二十馀人。
法集弘义宫。
实年十三。
处末座。
上令对论。
而言辞清卓。
惊施前闻。
馀无敢继响者。
上及诸王叹曰。
此小师俊烈。
异日必能绍隆三宝矣。
沙门吉藏谓之曰。
子有瑞相。
当蹑迹能仁。
恨吾老且死。
不及见耳。
七年突厥犯豳州。
京师戒严。
僧法雅者。
蚤以佞媚。
幸于高祖。
高祖予之妻妾。
而奴畜之。
至是请择京寺之僧骁悍者千人。
别为一军。
使己将之以禦敌。
实年二十一。
察知雅之举事。
诚怀异图。
祸败之来。
为大法累。
乃致书于雅曰。
与子同生像季。
共属陵迟。
悲六道之纷然。
悯四生之未悟。
子每游凤阙。
恒遇龙颜。
理应洒甘露于帝心。
荫慈云于含识。
何起善星之悖见。
鼓调达之恶风。
令善响没于当时。
丑声扬于后世。
岂不以朝含安忍。
省纳刍荛。
恣此愚情。
述斯顽见。
且自多罗既断。
终不更生。
析石已分。
义无还合。
急持衣钵。
早出伽蓝。
使清浊异流。
兰艾殊臭。
则朝廷息于讥论。
梵志寂于谤声。
定水噎而更通。
慧灯晦而还照。
毋终自蔽。
幸悉此言。
雅得书逾怒。
科督糇粮器械益急。
剋日将发。
实宣言于众曰。
雅将构逆。
坏大法轮。
诚为魔事。
因大哭。
千僧同时俱哭。
声震原野。
闻者悲之。
实遂前击雅数拳。
雅走匿。
遽以事闻。
诏付法推劾。
实无惧色。
后以仆射萧瑀奏。
释其罪。
放令还俗。
其千僧亦停罢。
各复所住寺。
贞观元年。
诏遣治书侍御史杜正伦。
检校佛法。
实惧雅犹滥清众。
致书于杜公曰。
沈俗僧智实白。
实怀橘之岁。
涉清信之名。
采李之年。
叨息慈之位。
虽浅智褊能。
然敢希先达。
窃见化度寺僧法雅。
积善因于曩世。
受福果于今生。
如安上之游秦。
似远公之入晋。
理应守护鹅之行。
持结草之心。
思报皇王之恩。
奉酬覆载之德。
顾以支提净院。
恒为宰杀之坊。
精舍禅林。
镇作妻拿之室。
脱千僧之服。
四悔兴动地之悲。
谤七佛之经万国怀诉天之怨。
自汉明感梦。
摩腾入洛以来。
如是之僧。
未之闻也。
皇帝受禅。
抚育万方。
叹使王道惟清。
法界无秽。
公策名奉节。
许道亡身。
除甘蔗之灾。
拔空腹之树。
使禅林郁映。
慧华扶疏。
茂实嘉声。
震于邦国。
宁能忍斯邪佞。
仍捧钵于祇桓。
弃我贞廉。
绝游踪于塔庙。
龙门深浚。
奉见无由。
天陛高悬。
登对何日。
惟公监同水镜。
智察幽微。
仰愿拯惊。
翼于深笼。
济涸鳞于穷辙。
轻尔于陈。
但增悚惧。
伦以闻。
诏曰。
智实曩以暴悖得罪先帝。
自还俗以来。
而戒行弗亏。
守道愈笃。
其令出家如故。
雅后竟以狂捐诛。
十一年。
驾幸洛。
诏以道士女道士。
凡斋供行立之地。
悉处僧尼之上。
实闻之。
因与大德法常。
进表谏。
其略曰。
国家以本系出自柱史。
故推尊祖之心。
以尊其教。
然不知今之道士。
乃三张之流。
寔非老子之裔也。
若使位在僧尼之上者。
诚恐真伪混淆。
有损国化。
谨录道经。
及汉魏诸史。
佛先道后之事于前。
伏冀天慈。
曲垂听览。
上遣中书侍郎岑文本
宣诏曰。
明诏久行。
不伏者赐杖。
遂各杖之放还。
寻遁迹于渭阳之三原。
信慕之士。
日云拥。
未几。
感气疾垂亟。
命弟子四人。
舁其床。
归所住大总持寺诀别曰。
实以虚薄。
妄厕僧俦。
脩短有命。
夫复何恨。
但以教法下衰。
人根浅劣。
用以慨然。
比梦阿私陀仙见语云。
自尔生生常得出家。
想非徒言也。
顷之乃瞑。
即二年之正月也。
寿三十有八。
葬南郊僧墓中。
沙门普应。
姿性明爽。
有材略。
通涅槃摄论。
方傅奕肆谗毁。
群僧坐视。
莫之用力。
应乃入太史局。
召奕对论。
凡所问。
奕不能答。
但云。
秃丁妖语。
谁复叙接。
应曰。
自古圣贤崇尚。
而卿独侮慢。
非妖孽而何。
退而著破邪论二卷。
背负籧篨。
诣朝堂经进。
且剩治藁本。
委之翰馆郎署。
使达上听。
以售其说。
苟遇奕。
则牵挽遮邀。
折以正理。
奕素无学。
至是辄杜口而已。
其师法行。
尤刚断。
房居日常自课不少怠。
见废塔坏祠。
必加缉理。
武德初。
所在诸刹。
尤未复行开接待。
以济往来者。
老幼归美焉。
并隶大总持寺。
故兹得以附见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护法下
释智实。
俗姓邵氏。
雍州万年人也。
童稚儿丛谲诡超异。
预有谈论必以佛理为言先。
十一出家。
住大总持寺。
听叙玄奥。
登共器之。
随以小缘而能通畅宏远。
自涅槃摄论俱舍毗昙。
皆镜其深义开其关钥。
兼以思力坚明才气雄雅。
武德之岁初平郑国。
三大法师慧乘道宗辩相等。
西赴京师。
主上时为秦王威明寓内志奉释门。
乃请前三德并京邑。
能论之士二十馀僧。
在弘义宫。
通霄法集。
实年十三。
最居下座。
上命令对论。
发言清卓惊绝前闻。
新至诸僧无敢继响。
上及诸王异声同叹曰。
此小师最俊烈。
后必绍隆三宝矣。
实眉间白毫可数寸。
光映颜颡。
沙门吉藏。
摩其顶捋其毫曰。
子有异相。
当蹑迹能仁。
恨吾老矣。
不见成德。
武德七年。
猃狁孔炽屡举烽爟。
前届北地官军相拒。
有僧法雅。
夙昔见知。
武皇通重给其妻媵任其愆溢。
僧众惘然无敢陈者。
奏请京寺骁捍千僧用充军伍。
有敕可之。
雅即通聚简练别立团队。
既迫王威寂无抗拒。
实时年二十有一。
深究雅怀恐兴异度。
事或彰陈必累大法。
乃致书于雅曰。
与子同生像季。
共属陵迟。
悲六道之纷然。
悯四生之未悟。
子每游凤阙。
恒遇龙颜。
理应洒甘露于帝心。
荫慈云于含识。
何乃起善星之勃见。
鼓调达之恶心。
令善响没于当时。
丑迹扬于后代。
岂不以朝含安忍省纳刍荛。
恣此愚情述斯顽见。
嗟乎可悲寔伤其类。
且自多罗既断。
终不更生。
折石已分义无还合。
急持衣钵早出伽蓝。
使清浊异流兰艾殊别。
使群臣息于讥论。
梵志寂于谤声。
定水噎而更通。
慧灯晦而还照。
此言至矣。
想见如流。
雅得书逾怒。
科督转切。
备办军器。
剋日将发。
实腾入其众。
大哭述斯乖逆。
坏大法轮。
即是魔事。
预是千僧同时号叫。
听者寒心下泪。
实遂擒撮法雅殴击数拳告云。
我今降魔。
使邪正有据。
雅以事闻帝云。
此道人大粗。
付法推刻。
即被枷禁。
初无怖色。
将欲加罪。
仆射萧瑀等奏。
称精进有闻。
敕乃罢令还俗。
所选千人并停复寺。
实虽处俗壤。
而兵役得停。
欣泰其心曾无憾结。
贞观元年。
敕遣治书侍御史杜正伦。
捡挍佛法清肃非滥。
实恐法雅犹乘先计滥及清徒。
乃致书于使曰。
沈俗僧智实白。
实怀橘之岁。
陟清信之名。
采李之年。
染息慈之位。
虽浅智褊能。
然感希先达。
窃见化度寺僧法雅。
善因曩世受果今生。
如安上之游秦。
似远公之入晋。
理应守护鹅之行持结草之心。
思报皇王之恩奉酬覆载之德。
乃于支提静院。
恒为宰杀之坊。
精舍林中。
镇作妻孥之室。
脱千僧之服。
四海怆动地之悲。
谤七佛之经。
万国嗟诉天之怨。
自汉明感梦摩滕入洛已来。
无数名人颇曾闻也。
皇帝受禅抚育万方。
欲使王道惟清法海无秽。
公策名奉节。
许道亡身。
除甘蔗之灾。
拔空腹之树。
使禅林郁映慧苑扶疏。
茂实嘉声振于邦国。
宁可忍斯邪佞。
仍捧钵于祇桓。
弃我贞廉。
绝经行于灵塔。
龙门深浚奉见无由。
天意高悬流问何日。
惟公鉴同水镜。
智察幽微。
仰愿拯惊翼于华箱。
济涸鳞于穷辙。
轻以忓陈。
但增悚惧。
后法雅竟以狂狷被诛。
伦以事闻。
乃下敕云。
智实往经论告法雅。
预知粗勃。
自还俗已来。
又不亏戒行。
宜依旧出家。
因返寺房综括前业。
捃讨幽致有誉京室。
十一年。
驾往洛州。
下诏云。
老君垂范。
义在清虚。
释迦贻则。
理存因果。
求其教也汲引之迹殊涂。
求其宗也弘益之风齐致。
然大道之行。
肇于遂古。
源出无名之始。
事高有形之外。
迈两仪而运行。
包万物而亭育。
故能经邦致治。
反朴还淳。
至如佛教之兴基于西域。
逮于后汉方被中土。
神变之理多方。
报应之缘匪一。
洎乎近世崇信滋深。
人冀当年之福。
家惧来生之祸。
由是滞俗者闻玄宗而大笑。
好异者望真谛而争归。
始波涌于闾里。
终风靡于朝廷。
遂使殊俗之异郁为众妙之先。
诸华之教翻居一乘之后。
流遁忘返于兹累代。
今鼎祚克昌。
既凭上德之庆。
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
宜有解张阐兹玄化。
自今已后。
斋供行立至于称谓。
道士女道士可在僧尼之前。
庶敦反本之俗。
畅于九有。
贻诸万叶。
时京邑僧徒各陈极谏。
语在别纪。
实惟像运湮沈开明是属。
乃携大德法常等十人。
随驾至阙。
上表曰。
法常等言。
法常等。
年迫桑榆。
始逢太平之世。
貌同蒲柳。
方值圣明之君。
窃闻父有诤子君有诤臣。
法常等。
虽预出家。
仍在臣子之例。
有犯无隐。
敢不陈之。
伏见诏书。
国家本系出自柱下。
尊祖之风形于前典。
颁吾天下无德而称。
令道士等处僧之上奉以周施。
岂敢拒诏。
寻老君垂范。
治国治家。
所佩服章亦无改异。
不立观宇不领门徒。
处柱下以真全。
隐龙德而养性。
智者见之谓之智。
愚者见之谓之愚。
非鲁司寇莫之能识。
今之道士不遵其法。
所著衣服并是黄巾之馀。
本非老君之裔。
行三张之秽术。
弃五千之妙门。
反同张禹漫行章句。
从汉魏已来。
常以鬼道化于浮俗。
妄托老君之后。
实是左道之苗。
若位在僧之上诚恐真伪同流有损国化。
如不陈奏。
何以表臣子之情。
谨录道经及汉魏诸史佛先道后之事。
如前伏愿。
天慈曲垂听览。
敕遣中书侍郎岑文本
宣敕语僧等。
明诏久行。
不伏者与杖。
诸大德等。
咸思命难。
饮气吞声。
实乃勇身。
先见口云。
不伏此理。
万刃之下甘心受罪。
遂杖之放还。
抱思旋京晦迹华邑。
处于渭阳之三原焉。
信心之侣敬奉如云。
情计莫因。
遂感气疾。
知命非久。
欲与故人相别。
而生不骑乘。
乃令弟子四人各执床角舆至本寺。
精爽不杂。
召诸知友执手诀云。
实以虚薄妄厕僧俦。
一期既至知复何述。
但恨此身虚死未曾为法。
以为慨然。
近梦阿私陀仙见及云。
常得出家。
想非徒说。
少时卒于大总持寺。
春秋三十有八。
即贞观十二年正月也。
实自生能不入市廛。
不执钱宝。
不求利涉。
三衣瓶钵常不离身。
虽当日往还。
而始无辄离。
志行严肃殊有轨度。
摄诱多方。
故四远道俗逃放之僧。
多依附之。
亲侍沙门七人。
皆供承有叙。
通共嘉焉。
总持故塔修奉者希。
实香灯供养以为己业。
病转就笃。
渧水不通已经旬日。
侍人非时进浆。
实曰。
大圣垂诫其可欺乎。
吾见临终犯戒者多矣。
岂使累劫之诚而陷于一咽者哉。
遂闭气而止。
又问以终事。
答云。
譬如弯弓放矢。
随处即落。
观于山水未有亲疏之心。
任时量处省事为要乃葬南郊僧墓中。
斯亦达性之一方矣。
终后三原信士。
方三十馀里皆为立灵庙。
夜别四五百人。
聚临如丧厥亲。
迄于百日众方分散。
初总持寺有僧普应者。
亦烈亮之士也。
通涅槃摄论。
有涯略之致。
以傅奕上事群僧蒙然无敢谏者。
应乃入秘书太史局公集。
郎监命奕对论。
无言酬赏但云。
秃丁妖语不劳叙接。
应曰。
妖孽之作有国同诛。
如何贤圣俱崇。
卿独侮慢。
奕不答。
应退造破邪论两卷。
皆负籧篨径诣朝堂。
以陈所述。
时执事者以圣上开治通谏。
刍荛虽纳奕表未将。
理当不为程达。
应乃多写论本。
日往朝省。
卿相郎暑鼓言奕表。
牵挽奕手与谈正理。
素本浅学。
假词于人。
杜口不对。
斯亦彭享强捍。
僧杰不可抑也。
应之所师法行者。
亦贞素之僧也。
俱住总持。
众首之最。
立操孤拔与物不群。
每日六时常立参像。
自问自答入进殿中。
乃至劳遣应声如在。
精悫特立众难加焉。
故又目之为高行也。
行见塔庙必加治护。
饰以朱粉摇动物敬。
京寺诸殿有未画者。
皆图绘之铭其相氏。
即胜光褒义等寺是也。
武德之始。
犹未有年。
诸寺饥馁烟火不续。
总持名胜。
普应为先。
结会僧伦誓开粮路。
人料一勺主客咸然。
时来投者日恒仅百。
夙少欣欣曾不告倦。
而行微念起厌怠怀。
即悔告人大开鬼业。
如何自累惜他食乎。
每旦出门延顿客旅。
欢笑先言顾问将接。
多办钵履安处布置。
乃达时丰初不休舍。
后住楚国讲遗教论。
以毕终矣。
岑植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荆州江陵人,字德茂。
岑文本孙。
弱冠补修文生,明经擢第。
解褐同州参军,迁蒲州司户参军。
玄宗初,坐亲累,贬夔州云安丞。
丁忧后,调衢州司仓参军。
擢润州句容令,有善政,县人为建德政碑。
历仙、晋二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1 【介绍】: 唐南阳棘阳人。
岑文本从子。
高宗永淳中累转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武则天垂拱初,拜文昌右相,封邓国公。
则天初擅位,喜符瑞事,长倩惧罪,颇有陈奏。
天授二年,加特进、辅国大将军。
凤阁舍人张嘉福等请立武承嗣为太子,长倩不署名,由是忤诸武,乃被充武威道行军大总管西征吐蕃,中路召还,下狱,被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襄州襄阳人,迁居河南巩县。
杜审言从兄。
登进士第。
九岁能属文,及长博学,为岑文本所器。
初补渭南尉。
高宗咸亨初,迁殿中侍御史。
尝道遇李敬玄不避,敬玄恨,召为考功员外郎屈之。
时裴行俭与敬玄不平,易简因上书言敬玄罪,帝恶易简等朋党,贬开州司马。
有《御史台杂注》及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杜审言从祖兄。9岁能属文。登进士第,补渭南县尉。高宗咸亨中,历殿中侍御史、司封员外郎,改考功员外郎。贬为开州司马,寻卒。生平见《新唐书》本传,《旧唐书·杜审言传》,《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六、卷一〇。易简博学有高名,善著述,撰有文集2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3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 【介绍】: 唐南阳棘阳人,字伯华。
岑文本孙。
第进士。
武则天时历广武、金坛令,有能名。
中宗神龙初,为中书舍人。
时武三思用事,敬晖欲上表削诸武封王者,众畏三思,不敢为草,独羲为之。
进吏部侍郎,分掌选事,时议美之。
睿宗立,历刑、户二部尚书,门下三品,进侍中,封南阳郡公。
监修国史,删定格令,仍修《氏族录》。
玄宗先天元年,坐预太平公主谋逆被杀,籍没其家。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2 字伯华,荆州江陵(今湖北荆州)人。
岑文本之孙。
登进士第,累迁太常博士。
因伯父累,贬郴州司法参军,迁金坛令,转纪水令,武后长安中为广武令,有能名,入为吏部员外郎,进吏部郎中。
神功初,为中书舍人。
下迁秘书少监,进吏部侍郎。
中宗景龙三年(709),迁中书侍郎,睿宗景云元年(710),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罢为右散骑常侍。
出为陕州刺史。
入迁刑部尚书,转户部尚书。
三年,复召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侍中,封南阳郡公。
玄宗先天元年(712),坐预太平公主谋逆诛。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睿宗本纪》,《新唐书》本传,《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三、四。
曾预修《则天皇后实录》。
能诗文。
全唐诗》存诗6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七
羲字伯华。
侍中文本孙。
第进士。
累迁太常博士。
神龙初拜中书舍人。
坐为敬晖草疏请削诸武之为王者。
左转秘书少监。
进吏部侍郎右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睿宗立。
出为陕州刺史。
复历刑户二尚书。
迁侍中。
先天元年。
坐预太平公主谋逆诛。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