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百药

相关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3—631 【介绍】: 隋至唐初僧。
太原介休人,俗姓郭。
年十三,于邺西云门寺出家,从僧稠授禅法。
寻往林虑山中修习。
北周毁佛时,避迹于白鹿山中。
隋初,出山与信行禅师同修禅业。
文帝开皇九年,被召入京,住化度寺。
卒后,塔铭由李百药撰,欧阳询书,为世所珍传。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郭氏。
太原介休人也。
祖宪荆州刺史父韶博陵太守邕神识沈静。
幼齿上庠。
年十有三。
违亲入道于邺西云门寺。
依止稠公。
即授禅法。
才数日。
造诣殊深。
稠抚之。
谓诸门人曰。
五停四念。
尽在此子矣。
俄徙居林虑山周氏废教。
遁于白鹿山中。
阶开皇初定门载辟。
魏之信行禅师。
稔闻名誉。
愿与流通。
遣人招之下山。
九年信行被诏入京。
而邕偕戾止。
逮信行唱灭。
而邕则引众承业。
罔替轨范。
贞观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终于化度寺。
春秋八十有九。
上赙帛追福。
以表崇敬之意。
以其月二十二日。
奉遗命。
阇毗于终南山。
弟子收舍利起塔于信行塔左。
其碑则左庶子李百药文。
率吏令欧阳询书。
续高僧传·卷第十九 习禅四
释僧邕。
姓郭氏。
太原介休人。
祖宪荆州刺史。
父韶博陵太守。
邕神识沈静冥符上德。
世传儒业齿胄上庠。
年有十三违亲入道。
于邺西云门寺依止僧稠而出家焉。
稠公禅慧通灵戒行标异。
即授禅法。
数日便诣。
稠抚邕谓诸门人曰。
五停四念将尽此生矣。
仍往林虑山中。
栖托定门游逸心计属周武平齐像法隳坏。
又入白鹿山深林之下。
避时削迹饵饭松朮。
三径斯绝百卉为群。
麇麚伏其前。
山禽集其手。
初未之异也。
后乃梵音展礼焚香读诵。
辄有奇鸟异兽。
攒聚庭宇。
貌如慕敬心疑听受。
自非行感所及。
何以致斯。
自尔屡降幽灵。
胜言叵载。
开皇之始弘阐释门。
重叙玄宗更联荣问。
有魏州信行禅师。
深明佛法。
命世异人。
以道隐之晨。
习当根之业。
知邕遁世幽居。
遣人告曰。
修道立行。
宜以济度为先。
独善其身非所闻也。
宜尽弘益之方照示流俗。
乃出山与行相遇同修正节。
开皇九年行被召入京。
乃与邕同来至止帝城。
道俗莫匪遵奉。
及行之殁。
世纲总徒众。
甚有住持之功。
以贞观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终于化度寺院。
春秋八十有九。
主上崇敬情深赠帛。
为其追福。
以其月二十二日。
奉灵魄于终南山。
遵邕之遗令也。
门徒收其舍利。
起塔于行之塔左。
邕风范凝正行业精严。
卑辞屈己体道藏用。
及委质寒林悲缠朝野。
佥以身死名灭世有斯人。
敢树玄石用陈令范。
左庶子李百药制文。
率更令欧阳询书。
文笔新华多增传本。
故累诵野外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深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
李百药五世孙。
德宗贞元中任殿中侍御史,累迁御史大夫。
卒于元和四年(809)前。
事迹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太平广记》卷三〇八引《续玄怪录》。
全唐诗》存诗1首,托名于神。
僧玄琬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3—637 【介绍】: 唐僧。弘农华阴人。俗姓杨。初从洪遵学四分,后从昙迁禅师学一切经。太宗贞观初敕召为皇太子及诸王等受菩萨戒。普光寺造就,琬居之。曾以减杀等四条戒太子,太宗闻其说,特为下诏断屠。及卒,道俗哀悼。有《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安养苍生论》等。
全唐文·卷九百四
玄琬俗姓杨氏。宏农华阴人。事昙延法师为师。贞观初敕住普光寺。十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族出弘农华阴杨氏。其先有徙雍之新丰者。子孙繁衍。因别谱谍焉。琬年志学薙落。为昙延法师弟子延公一代名匠。婉既登具。依洪遵律师。习四分三载。即敷演。侪类推敬。又听昙迁法师摄论兼法华大集楞伽胜鬘地论中百等。皆研覈无馀蕴。然以延公在日。愿。造释迦丈六金像。继志述事。罔敢或愆。乃于仁寿二年。袖敛众施。就所住京辇寺。设模以铸。于时空色澄湛。杲日流辉。天华如云母。飘洒四至。终坠像前。观者以为异。及脱模。光相殊特。视关辅间。无与比。且造经四藏。备极庄严。其缮写之际。必精加考證。使无所遗谬。每岁以二月八日。灌沐圣躯。开讲设斋。众兼悲敬。惟受戒以清净为本。运当像末。恐致亏犯。故于春首。礼二十五佛。持千转神咒。庶几毁禁之流。澄源洁已。登檀纳法。明白无疑。贞观初诏为皇太子诸王。授菩萨戒。既而东宫创普光寺。召居之。且诏授皇后妃主。并六宫等戒。问遗填委。而随以施予。及营建功德无蓄积。未几皇后于苑内德业寺。书经一藏。于延兴寺。构藏并书经。皆诏琬监护。于是卷帙自周朝所残毁者。悉从校正。而法宝之全伊琬之力也。九年正月。上书东宫。陈四条。以行慈戒杀。顺气奉斋。为之目。而覼缕数百言极切至。东宫优答之。语多不录。是岁诏禁杀。起三月尽五月。以琬再请。乃特听尽此岁。十年冬有疾。上书东宫。委以大法。寻奉遗表。上国王赏罚三宝法。安养苍生论。三德论。各一卷。十二月七日。卒于延兴寺所居房。寿七十五。讣闻东宫哀恸。𮚐赠如礼。诏恻悼加赐物。特进萧瑀太府萧璟宗正李伯药詹事杜正伦等。并以躬尝北面执心丧。香华幢盖。送者数万人。弟子五百馀人。遵命阇维于终南山寺。建塔葬烬骨。奉灵像。太子洗马兰陵萧钧制铭宗正卿李伯药制碑文。琬无恙日。从受具戒者。三千馀人。受归戒者二千馀万人。右仆射杜如晦临终发誓愿历劫为师。大将军薛万彻母及昆季。钦崇轨范。蔬素终身。普光道岳法师识洞幽微。禀承约饬。武德初天下丧乱。客僧莫可乞丐。琬悉估鬻假贷。以共给存济。尤喜推奖材德。智首律师身处林泉。而名蜚辇毂。卒使毗尼之学。盛于有唐。则亦有所从来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明律下
释玄琬。
俗姓杨。
弘农华州人也。
远祖因徙今居雍州之新丰焉。
青襟悟道履操冲明。
志在学年方游法苑。
事沙门昙延法师。
延震岭宏标遗教法主。
隋文钦重立寺处之。
具见别传。
而琬位居入室恭恪据怀及进具后。
便随洪遵律师伏膺四分。
冠冤遮性镕汰持犯。
涉律三载便事敷演。
使于后进乐推前英叹美。
乃旋踵本师。
涅槃真体。
捃掇新异。
妙写幽微。
又欲钦佩唯识包举理性。
于昙迁禅师禀学摄论。
并寻阅众锋。
穷其心计。
法华大集楞伽胜鬘地论中百等。
并资承茂实。
研覈新闻。
环循弥讨。
其际搜会。
擢其玄理。
然顾福智相导有若轮驰。
慧业略剖于终。
标树创开于始。
永惟延师存日。
愿造丈六释迦。
经略未圆奄便物故。
誓志营复克遂先摸。
于仁寿二年。
提洽有缘便事炉锤。
寺乃京皋冲要。
峙望归心。
故使至感冥通控引咸遂。
当时空色清朗杲日流辉。
上天雨花状如云母。
满空飘洒终坠像前。
僚庶嘉其罕逢。
法属庆斯荣瑞及开摸之后雅相逾圆。
即为关辅栋梁。
金像之大有未过也。
今在本寺。
每于静夜清朝。
飞流八音之响。
而不测其来至。
又造经四藏备尽庄严。
诸有缮写皆资本据。
又以二月八日大圣诞沐之晨。
追惟旧绪敬崇浴具。
每年此旦建讲设斋。
通召四众供含悲敬。
办罗七物普及僧俦。
又常慨运岠象末有亏归禁。
至于授受遮难滋彰乃蓥饰道场寻诸忏法。
每春于受戒之首。
依二十五佛及千转神咒。
洁斋行道。
使彼毁禁之流澄源返净。
登坛纳法明白无疑。
并传嗣于今住持不绝。
从此而求。
可谓护法菩萨也。
而重法尊行。
晨夕相仍。
若值上德异人。
必揖对欣振咨承馀令。
虽闻同昔习。
而翘仰如新。
斯后已谦光。
罕有踪矣。
逮贞观初年。
以琬戒素成治朝野具瞻。
有敕召为皇太子及诸王等受菩萨戒。
故储宫以下师礼崇焉。
有令造普光寺。
召而居之。
供事丰华广沾会响。
又别敕延入为皇后六宫并妃主等。
受戒椒掖问德禁中。
授纳法财日逾填委。
而钦若自守不顾有馀。
䞋施所资悉营功德。
寻有别敕。
于苑内德业寺。
为皇后写现在藏经。
当即下令。
于延兴寺更造藏经。
并委其监护。
琬以二宫所寄惟谷其诚。
祇奉不难义须弘选。
自周季灭法隋朝再兴。
传度法本但存卷秩。
至于寻检文理。
取会多乖。
乃结义学沙门雠勘正则。
其有词旨不通者并咨而取决。
故得法宝无滥于疑伪。
迷悟有分于本末。
纲领贞明自琬始也。
昔育王再集于周时。
今琬定宗于唐世。
彼此诚异。
厥致齐焉。
然其匠训于世。
三藏含之。
偏以苦节自修德。
以律仪驰誉。
言为世范缁素收归。
华夷诸国僧尼从受具戒者三千馀人。
王公僚佐爰及皂隶。
从受归戒者二十馀万。
左仆射萧瑀兄弟。
人伦藻镜久厌时烦。
每咨法华会三之旨。
龙树明中之教。
沈吟移景奉佩而旋。
右仆射杜如晦。
临终委命。
召为历劫师资。
大将军薜万彻毗季。
并及母氏。
并钦崇戒约蔬素形终。
普光道岳法师。
解洞幽关辩开慧府。
敬奉戒香行菩萨道。
而汲引亡疲弘务终日。
因之革励修习者计非恒准。
故京辅士庶继踵烟随。
礼供相寻日盈厨库。
时有巫觋者云。
每至授戒说法。
异类鬼神。
诸方屯聚。
如承受相。
自非至功冥被孰能致乎。
琬以戒劝之至。
物我同钦。
义等风行。
事符草偃乃致书皇太子曰。
元正告始景福惟新。
伏惟殿下。
膺时纳祐罄无不宜但琬夙萦沈痾不获奉庆。
蒙降逮问无任荷戢。
感顾恩隆罔知攸厝。
今略经中要务即可详行者四条。
留意寻检永绥宝祚。
初劝行慈。
引涅槃梵行之文。
令起含养之心存兼济之救也。
二减杀者。
引儒礼无故不杀牛羊者。
皆重其生去其滥逸也。
又言。
王者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
见其生不忍其死。
闻其声不食其肉。
此即上帝悼损害之失。
树止杀之渐也。
故佛经有恕己之喻。
诫之杀打诸事也。
琬闻。
东宫常膳日多烹宰。
审如所承。
诚有大损。
殿下以一身之料遍拟群僚。
及至断命所由。
莫不皆推殿下。
所以长怀夕惕。
望崇慈恕。
自今以往请少杀生。
东宫内外咸减肉料。
则历长命久仁育斯隆。
三顺气者。
如经不杀曰仁。
仁主肝。
肝者木也。
春阳之时万物尽生。
宜育群品用答冥造。
如其有杀是不顺气。
殿下位处少阳福居春月。
行慈以和正气。
施惠以保天龄。
请年别春季断肉停杀。
悯彼含育顺此阳和。
四奉斋者。
如经年三月六能洁六根便资五福。
伏愿遵行受持斋戒。
何者今享此重位咸资往因。
复能进德崇善用成其美。
则善知识者是大因缘。
玄琬道德疏微曲蒙顾眄。
谨率闻见敢尘听览。
登即答曰。
辱师所示妙法四科。
循览周环用深铭佩。
法师旱祛尘累游神物表。
阐鹫岭之微言。
探龙宫之秘藏。
洞开灵府凝照玄门。
固以高步弥天邻几初地。
遂能留情博施开导蒙心。
理实义周词华致远。
包括今古网罗内外。
训诱之至审谕之方。
纵圣达立言师傅弘道。
亦未足髣髴要津拟仪高论。
但行慈减杀顺气奉斋。
斯乃仁人之心。
以成大慈之行。
谨当缄诸心府奉以周旋。
永籍胜因用期冥祐。
馀文不载。
其言令之行化及此类。
九年下诏断杀。
起于三月尽于五月。
琬以仁育兼济。
乃上启更延。
帝又特听尽于岁暮。
贞观十年杪冬。
遘疾知归后世。
又致启东宫累以大法。
又上遗封表于帝曰。
玄琬闻。
真容晦迹像教凌迟。
无不假缁素以住持设内外而为护。
遂得法云再润慧日重辉。
光叶万乘绍隆千载。
窃寻住持之理义有多门。
弘护之方教乃非一。
若不依佛取舍。
仍恐赏罚乖宗。
如其准教验时。
是则简敬当理。
伏以僧尼等不依戒律致犯刑章。
闻彻阙庭尘劳听览。
琬等僧徒无任惭惧。
但恐馀年昏朽疾苦相仍。
弱命不存洪恩未答。
遂于经中。
撰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及安养苍生论并三德论各一卷。
伏愿圣躬亲降披览。
陛下广开上书之路。
冀纳刍荛之言。
谨献秘要之经。
请详金口之教。
但琬忝当传法。
庶无匿教之𮘧。
扶劣署封。
以酬终后之事。
不胜恋仰。
谨奉经以闻。
又遗诫门人在于道检。
言极详切读者垂泪。
又云。
馀荫施诸众生。
馀骸依古焚弃。
制服丧临一无预怀。
遂以腊月七日。
卒于延兴寺房。
春秋七十有五。
道俗失依皇储哀恸。
天子下诏曰。
玄琬律师戒行贞固学业清通。
方寄弘宣正法利益群品。
不幸没世。
情深恻悼。
赐物如别。
斋𡒨所须事由天府。
春宫懿戚卿相重臣。
并舍金贝。
荣嘉赗赠营助追福。
暨于百日。
特进萧瑀。
太府萧璟。
宗正李百药
詹事杜正伦等。
并亲奉戒约躬尽哀礼。
后旋𡒨山寺。
幢盖相映香花乱空。
从者如云众盈数万。
前傧达于终南。
后尘犹继于城阙。
四十里间皂素充道。
皆云。
我师斯亡。
戒业谁保。
故为时宗如此也。
弟子等五百馀人奉遵遗旨。
尔时云高风静水净油香。
七众弥山一心悲结。
乃命下火依法阇维。
薪尽灰飞廓然归本。
仍于焚所建佛塔一区。
用津灵识仪像存焉。
东宫洗马兰陵萧钧制铭。
宗正卿李伯药制碑立于塔所时为冠绝。
初琬自始及终意存弘济。
生善福智无不缀心。
武德之初。
时经剥丧粒食勇贵。
客僧无托。
乃自竭馀力。
行化魁豪。
随得货贿并充供给。
日到寺厨亲问丰约。
故主客同庆焉。
又像季浇漓多轻戒律。
乃以身轨物引诸法属。
亲执经文依时附听。
乃经十遍远嗣先尘。
智首律师德光荣问于帝京者。
寔资成赞能扇芳风。
自见令达。
罕能推挹如此人矣。
故使唐运搜举岁拔贤良。
多是律宗。
实由琬之笃课也。
而容范端肃声气朗峻。
预瞻敬者莫不懔然。
故图象厥相。
犹令人畏者。
弟子僧伽。
俗姓元氏。
清悟寡嗜欲。
常随琬导物。
而立志贞正。
机谏变适不犯颜色。
以味静为宗。
又不希人世。
依闲业道。
是所谋焉。
临终清𠻳歛容。
明诲而卒。
岂非师资谦德能世其尘。
而恨其早卒清规未远。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杨。弘农华阴人也。居雍州之新丰。青衿悟道。履操冲明。在志学年。方游法苑。事沙门昙延法师。振领宏标。隋文钦重。立寺处之。琬位居入室。恭恪据怀。及进具后。便随洪遵律师。服膺四分。涉津三载。便事敷演。乃旋踵本师涅槃真体。捃掇新异。妙写幽微。又欲钦佩惟识。包举理性。于昙迁禅师。禀学摄论。并寻阅众锋。穷其心计。法华大集。楞伽胜鬘。地论中百等。并资承茂实。研窍新闻。延师存日。愿造丈六释迦。经略未圆。奄便物故。誓志营复。尅遂先模。于仁寿二年。提洽有缘。便事炉锤。当时空色清朗。杲日流辉。上天雨华。状如云母。满空飘洒。终坠像前。及开模之后。雅相逾圆。每于静夜清朝。飞流八音之响。又造经四藏。备尽庄严。诸有缮写。皆资本据。又以二月八日。大圣诞沐之晨。开讲设斋。逮贞观初年。以琬戒素成治。朝野具瞻。有召敕为皇太子及诸王等。受菩萨戒。故储宫以下。师礼崇焉。令造普光寺。召而居之。又别敕。延入为皇后六宫并妃主等。受戒。椒掖问德禁中。授纳法财。日逾填委。而钦若自守。不顾有馀。䞋施所资。悉营功德。寻敕于苑内德业寺。为皇后写见在藏经。并委监护。昔育王再集于周时。今琬定宗于唐世。厥致齐焉。然其苦节自修。言为世范。僧尼从受具戒者。三千馀人。王公僚佐。爰及皂隶。从法归戒者。二十馀万。左仆射萧瑀兄弟。人伦藻镜。久厌时烦。每咨法华会三之旨。龙树明中之教。沉吟移景。奉佩而旋。右仆射杜如晦。临终委命。召为历劫师资。大将军薛万彻昆季。并及母氏。并钦崇戒约。蔬素形终。琬致书皇太子。请少杀生。东宫内外。咸减肉料。则历长命久。仁育斯隆。三顺气者如经不杀曰仁。仁主肝。肝者木也。春阳之时。万物尽生。宜育群品。用答冥造。如经年三月。六斋能洁六根。便资五福。伏愿遵行。受持斋戒。登即下诏断杀。起于三月。尽于五月。琬以仁育兼济。乃上启更延。帝又特听。尽于岁暮。贞观十年杪冬遘疾。又致启东宫。累以大法。又上遗封表。又遗诫门人。在于道检。言极详切。读者垂泪。遂以腊月七日。卒于延兴寺。春秋七十有五。道俗失依。皇储哀恸。天子下诏。情深恻悼。赐物斋殡。须由天府。特进萧瑀太府。萧璟宗正。李伯药。詹事杜正伦等。并亲奉戒约。躬尽哀礼。后旋殡山寺。幢盖相映。香华蔽空。从者如云。众盈数万。前傧远达于终南后尘犹继于城阙。四十里间。皂素充道。弟子等五百馀人。奉遵遗旨。依法阇维。于焚所建佛塔一区。
僧波颇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5—633 【介绍】: 唐僧。中天竺人,刹利王种,姓刹利帝氏。通内外学。高袒武德中至京,敕住兴善寺。与慧乘、玄谟等译有《宝星经》及《般若灯大庄严论》等。卒于胜光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作明知识。一名波颇。华言光智。中天竺人也。本王种。姓刹帝利。十岁出家。随师习学。诵一洛叉大乘经偈。受具后。因习律部。略通戒纲。心乐禅观。更从胜德习定。阅十二年。南游伽陀国。那兰陀寺。时戒贤师。方弘十七地论。复获听受。然以此论兼明小教。仍诵小乘论一洛叉偈。门人般若因陀罗跋摩传灯本国。托以绍承。乃展转北行。达于西面可汗叶护衙。以法训勖。曾未浃旬。可污信向。武德九年。高平王使而见之。将载与俱。而叶护君臣未即许。高平驲奏闻。诏叶护津发。毋滞留。十二月偕高平诣京师。谒帝。诏居兴善寺。赐䌽段纳帔。从僧加常供给。问劳勤至。三年三月。诏所司。𢯱扬硕德一十九人。就波颇所居寺传译。沙门慧乘等證义。沙门玄暮等译语。沙门慧赜。慧净。慧明。法琛。等缀文。上柱国。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散骑常侍。太子詹事。杜正伦。参助铨定。光禄大夫。太府卿。萧璟。总知监护。出宝星。胜光。般若灯。大庄严经论。合三部三十五卷。六年缮写云毕。上闻。赐波颇䌽百假。馀赐束帛有差。当是时。或谤以为故聚名达。废弃讲贯。侥倖取誉。诚非弘通本意者。监护使以沙门灵佳之辨弗听。会太子疾。迎入内。承顾问。宠眷益隆渥。然其气刚志确。终以前谤。不能平。遂分散衣资。造诸净业。贞观六年四月六日。观佛坐逝于胜光寺。遗表施身。诏阇维收舍利起塔。
续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三
波罗颇迦罗蜜多罗。
唐言作明知识。
或一云波颇。
此云光智。
中天竺人也。
本刹利王种。
姓刹利帝。
十岁出家。
随师习学。
诵一洛叉大乘经可十万偈。
受具已后便学律藏。
博通戒网心乐禅思。
又随胜德修习定业。
因修不舍经十二年末复南游摩伽陀国那烂陀寺。
值戒贤论师盛弘十七地论。
因复听采。
以此论中兼明小教。
又诵一洛叉偈小乘诸论。
波颇识度通敏器宇冲邃。
博通内外研精大小。
传灯教授同侣所推。
承化门人。
般若因陀罗跋摩等。
学功树绩深达义纲。
今见领徒本国匡化。
为彼王臣之所钦重。
但以出家释子不滞一方。
六月一移任缘靡定。
承北狄贪勇未识义方。
法藉人弘敢欲传化。
乃与道俗十人展转北行。
达西面可汗叶护衙所。
以法训勖曾未浃旬。
特为戎主深所信伏。
日给二十人料。
旦夕祇奉。
同侣道俗咸被珍遇。
生福增敬日倍于前。
武德九年。
高平王出使入蕃。
因与相见。
承此风化将事东归。
而叶护君臣留恋不许。
王即奏闻。
下敕徵入。
乃与高平同来谒帝。
以其年十二月达京。
敕住兴善。
释门英达莫不修造。
自古教传词旨。
有所未踰者。
皆委其宗绪。
括其同异。
内计外执指掌释然。
徵问相雠披解无滞。
乃上简闻。
蒙引内见。
躬传法理无爽对扬。
赐䌽四十段。
并宫禁新纳一领。
所将五僧加料供给。
重频慰问劳接殊伦。
至三年三月。
上以诸有非乐。
物我皆空。
眷言真要无过释典。
流通之极岂尚翻传。
下诏所司。
搜扬硕德备经三教者一十九人。
于大兴善创开传译。
沙门慧乘等證义。
沙门玄谟等译语。
沙门慧赜慧净慧明法琳等缀文。
又敕上柱国尚书左仆射房玄龄。
散骑常侍太子詹事杜正伦。
参助勘定。
光禄大夫太府卿萧璟。
总知监护。
百司供送四事丰华。
初译宝星经。
后移胜光。
又译般若灯大庄严论。
合三部三十五卷。
至六年冬。
勘阅既周。
缮写云毕。
所司详读乃上闻奏。
下敕各写十部散流海内。
仍赐颇物百段。
馀承译僧有差束帛。
又敕太子庶子李百药制序。
具如论首。
波颇意在传法。
情望若弦。
而当世盛德自私诸己。
有人云。
颇侥倖时誉取驰于后。
故聚名达废讲经论。
斯未是弘通者时。
有沙门灵佳。
卓荦拔群妙通机会。
对监护使具述事理云。
颇远投东夏情乖名利。
欲使道流千载声振上古。
昔符姚两代。
翻经学士乃有三千。
今大唐译人不过二十。
意在明德同證。
信非徒说。
后代昭奉无疑于今耳。
识者佥议攸同。
后遂不行。
时为太子染患众治无效。
下敕迎颇入内。
一百馀日。
亲问承对不亏帝旨。
疾既渐降辞出本寺。
赐绫帛等六十段并及时服十具。
颇誓传法化不惮艰危。
远度葱河来归震旦。
经途所亘四万有馀。
躬赍梵本望并翻尽。
不言英彦有坠纶言。
本志颓然雅怀莫诉。
因而搆疾自知不救。
分散衣资造诸净业。
端坐观佛遗表施身。
下敕特听。
寻尔而卒于胜光寺。
春秋六十有九。
东宫下令给二十人。
舆尸坐送至于山所。
阇维既了。
沙门玄谟收拾馀骸。
为之起塔于胜光寺。
在乘师塔东。
即贞观七年四月六日也。
有识同嗟法轮辍轸。
四年之译三帙献功。
掩抑慧灯望照惑累。
用兹弘道未敢有闻。
既而人丧法崩归𮘧斯及。
伊我东鄙匪咎西贤。
悲夫。
僧法常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7—645 【介绍】: 唐僧。白水人,俗姓张。少习儒业,颇知梗概。年十九,从昙延法师学。太宗贞观中,召居普光寺,寻兼知空观寺上座。时听讲者众,四方而至,后皆为法匠。有《摄论义疏》、《玄章》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张氏。南阳白水人也。高祖隆。仕魏之河北。子孙因占籍焉。少业儒。性厌烦杂。年十九。投昙延法师祝发。即学涅槃。而随以讲说。听者叹异。延尝三摩其顶曰。子当住持佛法矣。年二十二。摄论初兴。常以师门。多守旧章。鲜获奇致。于是历游秦齐赵魏。尽覈成实毗昙华严地论之旨。积劳五年。而后出疏于上京以决群疑。隋齐王暕。以时望。召升高座。自是俦侣四臻。敷唱相续。大业间。诏居禅定道场。陶治尤盛。 国朝遐迩晏清。化风腾播。贞观译经。资以證义。且诏常知翻译任。普光寺成。诏居之。未几。诏为皇太子。授菩萨戒。九年诏为中宫戒师。兼补空观寺上座。新罗王金慈藏。弃位入道。航海求见。从受菩萨戒以归。十四年。僧有误陷宪网者。有司以闻。诏集京寺诸德于玄武门。普加责让。于是常上殿奏曰。僧等蒙荷恩惠。得预法门。不能严奉律科。致有上闻天听。特由常等。寡于训诲。不胜愧耻。遂引涅槃付嘱之语。上然之。因诏宥大理狱囚。又赐食而退。后以上惑于姓所自来。诏李位释上。屡疏争之。不听。俄发疾。终于所住寺。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也。寿七十九。七月二日。葬南郊高阳之原。弟子德逊等立碑。宗正卿李伯药制文。惟常慈忍进脩。每感祯瑞。神王冠服皆素。拥部从旋绕。堂壁所画乐天。一时起舞。观音菩萨。身相瑰琦。佩服缨络。从外入户。上住空中。良久而灭。普贤菩萨。从东方来。去地五六丈。光夺曙彩。是岂可诞妄哉。吁异矣。
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义解篇十一
释法常。
俗姓张氏。
南阳白水人也。
高祖隆仕魏因移于河北郡焉。
少践儒林颇知梗概。
而厌其諠杂情欣出家。
奉戒自守不郡非类。
霜怀标举为众所推。
年十九。
投昙延法师。
登蒙剃落既预听限。
大阐宏猷。
学不逾岁。
即讲涅槃。
道俗听者咸奇理趣。
自尔专亲侍奉晓夕咨谋。
每击幽致。
延欣其情理深当。
乃摩顶曰。
观子所涉。
必住持正法矣。
于即研精覃思无释寸阴。
时年二十二。
摄论初兴。
随闻新法仰其弘义。
于时论门初辟。
师学多途。
封守旧章鲜能回觉。
常乃博听众锋校其铦锐。
秦齐赵魏靡不周行。
时积五年钻覈名理。
至于成实毗昙华严地论。
博考同异皆为轨辙。
末旋踵上京慨兹异叙。
随讲出疏示显群迷。
隋齐王暕。
召结时望盛演释经。
登预法座敷陈至理。
词义弘远罕得其门。
佥共美之嘉叹。
成俗遂有。
胥徒归凑。
相续依承。
四时讲解以为恒任。
大业之始荣唱转高。
爰下敕旨入大禅定。
相寻讲肆成济极多。
唐运初兴遐迩清晏。
四远投造增倍于前。
每席传灯播扬非一。
贞观之译證义所资。
下敕徵召恒知翻任。
后造普光宏壮华敞。
又召居之。
衣服供给四时随改。
又下敕令为皇储受菩萨戒。
礼敬之极众所倾心。
贞观九年。
又奉敕召。
入为皇后戒师。
因即敕补兼知空观寺上座。
抚接客旧妙识物心。
弘导法化长镇不绝。
前后预听者数千。
东蕃西鄙难可胜述。
及学成返国皆为法匠。
传通正教于今转盛。
新罗王子金慈藏。
轻忽贵位弃俗出家。
远闻虔仰思睹言令。
遂架山航海远造京师。
乃于船中梦瞩颜色。
及睹形状宛若梦中。
悲涕交流欣其会遇。
因从受菩萨戒。
尽礼事焉。
十四年。
有僧犯过。
下敕普责京寺。
大德纲维因集于玄武门。
召常上殿。
论及僧过。
常曰。
僧等蒙荷恩惠得预法门。
不能躬奉教网。
致有上闻天听。
特由常等寡于训诲。
耻愧难陈。
遂引涅槃付属之旨。
上然之。
因宥大理狱囚百有馀人。
又延设供。
食讫而退。
及李道居先。
不胜此位。
率僧邀驾随顿表上。
既不蒙遂。
因染馀疾。
的无痛所右胁而终于住寺。
春秋七十有九。
即贞观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也。
至七月二日。
葬于南郊高阳之原。
时炎景陵天游尘翳日。
逮至发引之前。
夜降微雨。
及于明旦。
天地清朗云雾四除。
纤尘不飞道路无拥。
京寺僧侣门人子弟等。
各建脩幢三十馀车。
前后威仪四十馀里。
信心士女执素幡花列侍左右。
乃盈数万。
卿相傧从。
佥以荣之。
初常涉诣义门妙崇行解。
故众所推。
美归于摄论。
而志之所尚慕涅槃。
恒欲披讲未之欣悟。
遂依众请专弘此论。
陶冶理味精贯匈怀。
依时赴讲全无读诵。
才有馀暇课业行道。
六时自励片无违缺。
有大神王冠服皆素。
率其部从随其旋绕。
道俗时见。
密以高之。
又曾宵夜至佛堂中。
壁画乐天一时起舞。
后于中夜又在佛堂。
观音菩萨从外入户上住空中。
身相瑰奇佩服璎珞。
晃发希有良久便灭。
后经五年。
天将欲曙。
又感普贤菩萨从东而来。
去地五六丈许。
常之专精。
徵应为如此也。
故立志清峻逾久逾剧。
所获法利多造经像。
但务奇妙不言其价。
岁建檀会终尽京师。
悲敬两田无遮供养。
自所服用粗弊而已。
讲扬别供一不受之。
还布众中持操无改。
著摄论义疏八卷玄章五卷。
涅槃维摩胜鬘等。
各垂疏记。
广行于世。
弟子德逊等。
为立碑于普光之门。
宗正卿李百药为文。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张。南阳白水人。高祖隆仕魏。因移于河北郡焉。少践儒林。情欣田家。年十九。投昙延法师剃落。学不逾岁。即讲涅槃。道俗听者。咸奇理趣。年二十二。摄论初兴。随闻新法。秦齐赵魏。靡不周行。时积五年钻覈名理。至于成寔毗昙华严地论。博考同异。皆为轨辙。隋齐王暕。召结时望。盛演释经。常预法座。敷陈至理。词义弘远。佥共美之。大业之始。荣唱转高。爰下敕旨。入大禅定。相寻讲肆。成济极多。唐运初兴。遐迩清晏。四远投造。增倍于前。贞观之译。證义所资。下敕徵召。恒知翻任。后造普光。宏壮华敞。又召居之。衣服供给。四时随改。文下敕令为皇储受菩萨戒。礼敬之极。众所倾心。贞观九年。又奉敕召。入为皇后戒师。因即敕补兼知空观寺上座。弘导法化。前后预听者数千。及学成返国。新罗王子金慈藏。轻忽贵位。弃俗出家。远闻虔仰。思睹言令。遂架山航海。远造京师。乃于船中梦想颜色。及睹形状。宛若梦中。悲涕交流。欣其会遇。因从受菩萨戒。尽礼事焉。十四年。有僧犯过。下敕普责京寺大德纲维。因集于玄武门。召常上殿。论及僧过。常曰。僧等蒙荷恩惠。得预法门。不能躬奉教纲。致有上闻天听。特由常等。寡于训诲。耻愧难陈。遂引涅槃付嘱之旨。上然之。因宥大理狱囚百有馀人。又延设供。食讫而退。因染馀疾。右胁而终于住寺。春秋七十有九。乃贞观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七月二日。葬于南郊高阳之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青州益都人。隋炀帝大业中为尧城令。窦建德招之,拒而去隐太行山。唐太宗贞观六年诏拜兴势丞。官终秦川令。时有扬州录事参军郑世翼遇之,闻信明有“枫落吴江冷”之句,愿见其余。信明欣然多出旧篇,世翼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投卷于水,引舟去。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
后魏七兵尚书崔光伯之曾孙。
少英敏,及长,博闻强记,下笔成章。
隋大业中,任尧城令。
其族弟在窦建德军中,劝信明归之,不肯从,逾城而走,隐于太行山。
太宗贞观六年(632)应诏举,授兴势丞,迁秦川令,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
信明恃才傲世,常赋诗吟啸,自谓过于李百药,时人多不许之。
全唐诗》存诗1首及“枫落吴江冷”断句,此一名句盛传当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卫州卫人,本姓直勒氏,其祖仕北齐,改姓谢。
偃初仕隋,为散从正员郎。
唐太宗贞观初,应诏对策高第,引为弘文馆直学士,迁魏王府功曹。
官终湘潭令。
偃善赋,而李百药工诗,时人称为“李诗谢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3 卫州卫县(今河南浚县西南)人。
仕隋为散从正员郎。
太宗贞观初,应诏对策及第,授高陵主簿。
十一年(637)擢弘文馆直学士,迁魏王府功曹参军,预撰《括地志》。
尝为《尘》、《影》二赋,甚工。
十七年,府废,出为湘潭令,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李百药工诗,偃善赋,时人称为“李诗谢赋”。
新唐书·艺文志四》录有《谢偃集》1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续拾》补诗2句。
全唐文·卷一百五十六
偃。卫州卫人。本姓直勒氏。贞观初应诏对策高第。历高陵主簿。十一年谷洛溢。诏求直言。偃上封事。擢宏文馆直学士。拜魏王府功曹。府废。出为湘潭令。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处林,字平山,姓王氏,仁和人也。
母黄氏,方诞之,旦有异僧过其家,持木刻梵僧像长尺许,遗其父曰:此即汝所生儿也。
言讫不知所往,其家人始异之。
年十二,即欲出家学佛,父母以其有夙因,弗夺也。
礼邑之广严寺僧广脩为薙度师。
年十七受戒具。
溯涛江,上金华山,谒及庵信于西峰。
一见器之,命居侍席。
一夕,及庵燃纸沁膏以代烛,举示林曰:“龙息吹灭,作何观念?
”因之有省。
会及庵迁主湖之道场,携林与偕,遂典藏钥,分座说法。
冬至之夕,秉拂跻席,新学毕萃,发百馀问,随叩随应,响如钟鸣,辩同瓶泻,众皆叹服。
已而及庵化去,若失所依,闻虚谷陵在仰山,时门庭孤峻,莫有当其机者,因之江西求印焉。
初在众中,未有知者,一日为茶瓢僧作颂,虚谷读之不胜惊喜,曰:“宗门有人。
”乃处以副座,主宾之间,相与激扬。
此事犹灵树之待云门也。
久之去,游江汉湖湘间,遍礼祖塔而还。
皇庆癸丑,始出世于大慈山定慧禅院,瓣香所归,为及庵嗣。
延祐戊午,嘉兴之当湖张氏新建兰若曰福源,请林开山,乃为创立制度,重规垒矩,纤悉备具,昭示来者,有所遵守。
至元庚辰,迁中天竺。
三年,高公纳麟由枢密使掌行宣政院事,知林有道行,贯通宗教,谓“净慈虚席,非有德望不容倖进”,遂迎林主之。
学徒云集,动至万指,檀施泉涌,不期而至,因以馀力造建庭宇,观音罗汉诸殿,华饰备臻,近而祖堂,远而三塔,凡所宜有,皆一新之。
然林自奉则甚薄,二时粥饭,必首众赴堂,不厌粗粝,寒暑布衲而已。
至于勘辩学者,随机策励,皆得其归趣。
或滞于文字,必从容诱导,曰:“当知佛祖心传,不碍教相,乃成妙觉。
”居净慈十八年,始终如一日。
时灵隐方燬于火,丞相达识帖睦尔起林移住灵隐,将事脩复,已庀材具,会天下多故。
泰州张氏自苏入杭,明太祖以兵讨之未下,灵隐宿兵,殿材焚焉。
未几,兵事亦解,忽谓左右曰:“吾缘殆尽。
”遂入城别丞相与素所往还者,至净慈取纸笔作《辞世颂》,泊然而化。
元至正辛丑五月一日也。
寿八十有三,腊六十有六。
所著有《净居吟》二百馀首,虞文靖公集读之大喜,因为作记,叙其前代住持传次,赖之不坠。
高丽国王遣僧赉币迎阐宗旨,林辞以老,其使乞林所撰《四会法语》录之而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徐州彭城人。
少志于学,与孙万寿、李百药友善。
高祖武德中为信都令。
高宗永徽初累转著作郎、弘文馆学士,与令狐德棻、阳仁卿等撰国史及实录,以劳封阳城县男。
终楚州刺史。
李䔄 朝代:唐初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䔄”,一作“{艹岳}”,误。
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
唐初名臣李百药五世孙。
曾为缙云令。
约为代宗、德宗时人。
事迹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
《括苍金石志补遗》卷一收其诗1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全唐诗》误以此诗为李阳冰作。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