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法侃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僧靖嵩 朝代: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7—614 【介绍】: 隋僧。涿郡固安人,俗姓张。年十五出家。博习众经,妙通玄理,北齐琅邪王甚器重之,特开讲座,以靖嵩为法主。导悟诸徒,响誉河东。入隋,文帝开皇中敕住崇圣寺。礼诵精苦三十载,其叩头手膝所按之地,悉凹陷成印迹。著有多种经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涿郡固安之张氏。
十五岁出家。
有沙门靖融。
秦究杂心。
兼通大小经论。
嵩始依之。
每以奥义问融。
融莫知所答。
因劝使往京邺受学。
曰必成大器。
既登具。
从太学寺融智律师。
究涅槃十地论。
寻诣晖云二律师所求诲。
唯未遑详阅小乘为恨。
复就道猷法诞二论主。
探讨成杂。
凡婆沙迦延舍利弗等。
皆旁通博揽。
声名藉甚。
齐琅邪王深加器重。
每春聚徒设席。
奉为法主。
以励后学。
属周氏之变。
遂偕玄侣法贵法侃等。
三百馀僧。
渡江。
时宣帝遣侍中袁宪。
至京口礼接。
继遣驸马蔡凝。
宣旨云。
至人以身许道。
法师等。
义明治乱。
归寄有叙。
深可嘉尚。
宜于都郭大寺安置。
所司供给。
务令周洽。
于是僧正使嵩贵对弘。
听众馀五百。
会天竺真谛三藏。
既译摄舍二论。
而未之讲授。
法门法泰。
独得其传。
嵩咨决数年。
遂臻壶奥。
自佛性中边无相唯识异执等。
四十馀部。
其实则二部所区分也。
隋开皇十年北还。
诏改前京兆王寺。
为崇圣。
以居之。
专开摄论。
撰摄论疏六卷。
杂心疏五卷。
九识三藏三聚戒。
二生死等玄义。
行世。
炀帝在蕃邸。
出填扬越。
立四道场。
尝召嵩。
嵩不起。
及御宸极召之。
亦固辞。
门人问其故。
曰沙门名解脱。
何返自累如此。
吾昔游两都。
屡加劳役。
虽内道场。
不如物外。
故其诵脩。
垂三十载。
精苦犹一日。
其手按膝跪。
扣头之迹。
久而宛尔不灭。
性爱文藻。
乐泉石。
大业十年卒。
寿七十有八。
续高僧传·卷第十 义解篇六
释靖嵩。俗姓张。涿郡固安人。幼抱贞干在物不群。迫以俗尘期之道务。十五出家。有同学靖融。早达经论。通该小大尤究杂心。每以佛宗深要。曲流委示。嵩神气俊越聪悟天机。随览义门覆疏陶练。重以心计不测。返以问融。融无以对也乃告曰。卿稚齿末学。彻悟若斯。可往京邺。必成济器。及登冠受具。南游漳辇。属高齐之盛佛教中兴。都下大寺略计四千。见住僧尼仅将八万。讲席相距二百有馀。在众常听出过一万。故宇内英杰咸归厥邦。有大学寺融智法师。大齐国统法上之神足也。解贯众师道光二藏。学徒五百负帙摩肩。常讲涅槃及地论。嵩闻之乃投诚焉。北面从范。攻研数载。随闻覆述。每击奇致。于即学徒举目相与推师。又以行要肇基必先戒约。乃诣云晖二律师所。博求明诲。涉问二载薄镜宗条。唯有小乘未遑详阅。遂从道猷法诞二大论主。面受成杂两宗。咨诹幽奥纂习馀烈。数百僧徒各启龙门。人分凤翼。及嵩之位席。上经五遍。旁探婆沙迦延舍利弗等。妙通文理屡动恒神。便又博观众经师模论道。势倾八位词号四飞。独步河山舟航三藏。凭附参请智光时杰。齐琅耶王深相器重。弘扇风猷。每于肇春广延学侣。大集邺都。特开法座。奉嵩为法主。进励学徒。因尔导悟成津弥逢凉燠。传芳接武响誉东河。俄属周武屏除释门离溃。遂与同学法贵灵侃等三百馀僧。自北徂南达于江左。陈宣帝远揖德音。承风迎引。令侍中袁宪至京口城礼接登岸。帝又使驸马蔡凝宣敕云。至人为法以身许道。法师等善明治乱归寄有叙。可谓怀道正士。深可嘉之。宜于都郭大寺安置所司供给务令周洽。仍令推荐义学长者即弘像教。时建业僧正。令嵩贵二人对弘小论。神理疏畅赡勇当时。学侣相近数过五百。晷漏分业茂绩新奇。有天竺三藏厥号亲依。赍摄舍二论。远化边服。初归梁季终历陈朝。二十馀年通传无地。虽云译布讲授无闻。唯嵩独拔玄心玩味兹典。才有讲隙便诣沙门法泰咨决疑议。数年之中精融二部。自佛性中边无相唯识异执等论四十馀部。皆总其纲要。剖会区分。隋高廓清百越文轨大同。开皇十年敕僚庶等。有乐出家者并听。时新度之僧乃有五十馀万。爰初沐化未曰知津。嵩与灵侃等二百许僧。闻机乘济俱还江北。行达徐方盛开讲肆。上柱国徐州总管乞符令和。率其所部。同延住前京兆王寺。具状闻奏。有敕给额为崇圣寺焉。于是常转法轮。江淮通润遂使化移河北。相继趋途望气相奔俱咨摄论。嵩学资真谛义寔天亲。思逸言前韵高传后。大乘极旨于是乎通。自此领匠九州垂章四海。撰摄论疏六卷杂心疏五卷。又撰九识三藏三聚戒二生死等玄义。并流于世。为时所宗。隋文封禅岱宗銮驾齐鲁。关中义学因从过于徐部。诣嵩法肆伏膺受业。由此门徒推盛。章疏大行。隋炀昔镇杨越立四道场。教旨载驰。嵩终谢遣。及登紫极又有敕徵。固辞乃止。门人问其故。答曰。王城有限动止严难。虽内道场不如物外。沙门名为解脱。如何返以事业累乎。吾曾游两都屡逢播荡。弊此劳役耳。恒每清素自洁私立道场。日加礼诵修诸净业。讲道相续策众六时。精苦已来垂三十载。然其扣头手膝按地之所悉成坑迹。状若人模。其景行徵明为若此也。自有论师多迷行旨。而嵩奉遵法度初不坠伦。常遇天雨澡罐在庭。恐伤地性令净人知举。方自从用。同诸学士咸敬惮其知量焉。加以性爱文藻时摛诗颂。重复嘉尚林泉。每登践陟。子史篆隶摸揩于今。世论剧谈颇有承绪。忽以大业十年遘疾卒于本寺。春秋七十有八。光禄大夫彭城道留守顺政公董纯。与部内道俗殡于神皋之原。益州道基昔预末筵。餐风饮德。悼流魂之安放。悲坟隧之荒侵。为之行状广于世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7 【介绍】: 隋僧。寓居洛州,俗姓张。早岁出家,并通三藏,尤擅《大论》。数涉法会,时僧莫敢抗言。隋大臣高颎闻其名,迎至京。文帝开皇十六年,诏为《大论》众主,住真寂寺。奉诏送舍利于汝、沂二州,颇有异状。卒年六十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姓张氏。
寓居洛州。
蚤岁出家。
志隆大法。
而聪明冠拔伦类。
虽三藏并通。
偏以大论驰誉。
神爽英特。
见者畏伏。
或得彦所造言句。
宾主藏去以为荣。
齐公高颖尤加礼重。
因迎至京邑以事弘演。
江表法侃法师
入关中。
尝谓人曰。
吾乡大德渊法师者。
每以为天地虽广。
识达者稀。
晚学之秀。
惟法彦一人而已。
开皇十六年。
诏彦为大论众主。
住真寂寺。
仁寿造塔。
诏送舍利于汝州。
四年又诏送沂州善应寺。
其瑞徵则刺史郑善果以表闻。
事具别传。
大业三年卒。
春秋六十。
续高僧传·卷第十 义解篇六
释法彦。
姓张。
寓居洺州。
早岁出家。
志隆大法。
而聪明振响冠远侪伦。
虽三藏并通。
偏以大论驰美。
游涉法会莫敢抗言。
故齐周及隋。
京国通惧。
皆畏其神爽英拔也。
故得彦所造言。
宾主兼善。
使夫妙义精致出言传旨。
齐公高颖访道遐方。
知彦声绩乃迎至京邑。
虽复智亮冒于当时。
而谦素形于声色。
所以新故挟情。
有增陵勃者。
彦奉而敬之。
不以年齿相顾。
由此识者弥爱而珍重焉。
法侃法师
本住江表。
被召入关。
彼方大德渊法师者。
正法高粲义学所推。
曰。
天地虽广识达者希。
晚学之秀。
法彦一人。
可与论理。
馀则云云从他取悟耳。
至京。
相见方知渊之远鉴也。
开皇十六年下敕以彦为大论众主。
住真寂寺。
镇长引化。
仁寿造塔。
复召送舍利于汝州。
四年。
又敕送于沂州善应寺。
掘基深丈乃得金沙。
涛汰成纯。
凡二升许。
光耀夺目。
又感黄牛自至塔前。
屈膝前足两拜而止回身。
又礼文帝。
比景象一拜。
及入石函。
三万许人并见天云五色长十馀丈阔三四丈四绕白云状如罗绮。
正当基上空中。
自午及未方乃歇灭。
灭后复降五色云。
从四方来。
状同前瑞。
又感玄鹤五头从西北来回旋塔上乃经四度去复还来。
复感白鹤于上徘徊久之乃逝。
又感五色蛇屈盘函外长可三尺头向舍利惊终不怖如此数度。
刺史郑善果。
表曰。
臣闻敬天育物。
则乾象著其能。
顺地养民。
则坤元表其德。
是以。
陶唐砥躬弗懈。
休气呈祥。
夏后水土成功。
玄圭告锡。
方知天时人事影响若神。
伏惟陛下。
秉图揖让。
受命君临。
区宇无尘。
声教尽一。
含弘光大慈悯无边。
天佛垂鉴降兹荣瑞。
塔基六处并得异砂。
炫耀相辉俱同金宝。
牛为礼拜太古未经。
云腾五色于今方见。
又感蛇形杂采盘旋塔基。
鹤飏玄素徘徊空际。
虽轩皇景瑞空传旧章。
汉帝庆徵徒书简册。
自非德隆三宝道冠百王。
岂能感斯美庆。
致招灵异。
帝悦之。
著于别记。
彦传业真寂。
道俗承音。
左仆射高颖。
奉以戒法合门取信。
于今不倾。
并彦之开济。
以大业三年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馀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僧。不详所出。初住扬都大寺,与慧恺、僧宗、法忍等共知名于梁代。时天竺沙门真谛在岭南,法泰与宗恺等诣广州制旨寺。笔受文义,咨探研索,近二十载。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不知何许人。
早与慧恺僧宗法忍等知名。
梁代天竺沙门真谛。
流寓岭南。
泰偕宗恺等事之。
以赴广州刺史欧阳頠之请。
传译于制旨寺。
陈太建三年。
讲所译新经于建邺。
惊异时众。
会彭城静嵩来扣。
泰为随机按旨。
披释无遗。
事见嵩传。
慧恺曹姓。
义理淹博。
词力尤殷赡。
赞谛译事。
每恨相见之晚。
住广州显明寺。
延谛房中。
讲俱舍论。
光大间。
僧宗法准法忍等。
就谛求学。
为讲摄论。
与获听受请恺于智慧寺。
讲俱舍。
至业品疏第九卷。
遘疾不救。
明年春。
谛又化。
有受菩萨戒弟子曹毗。
恺之叔子也。
少随恺入南中。
既善摄论。
兼承诸部。
晚住江都。
尝以章甫缝掖。
登座开演而沙门僧荣日严法侃等。
皆咨禀焉。
时智敷道尼亦为恺所赏识。
故恺之亡。
谛抚膺哀恸。
率敷尼等十有二人。
于法准房。
传香火。
誓弘摄舍。
后敷虽遇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
从究涅槃论。
仅得叙分。
而哿以疾殂。
乃专讲摄论。
续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初
释法泰。
不知何人。
学达释宗跨轹淮海。
住杨都大寺。
与慧恺僧宗法忍等。
知名梁代。
并义声高邈宗匠当时。
有天竺沙门真谛。
挟道孤游远化东鄙。
会虏冠勍殄。
侨寓流离一十馀年。
全无陈译。
将旋旧国。
途出岭南。
为广州刺史欧阳頠固留。
因欲传授。
周访义侣。
拟阅新文。
泰遂与宗恺等。
不惮艰辛。
远寻三藏。
于广州制旨寺。
笔受文义。
垂二十年。
前后所出五十馀部。
并述义记。
皆此土所无者。
泰虽博通教旨。
偏重行猷。
至于律仪所及。
性无违越。
谛又与泰译明了论。
释律二十二大义。
并疏五卷。
勒于座右遵奉行之。
至陈太建三年。
泰还建业。
并赍新翻经论创开义旨。
惊异当时。
其诸部中。
有摄大乘俱舍论。
文词该富理义凝玄。
思越恒情鲜能其趣。
先是梁武宗崇大论。
兼玩成实。
学人声望从风归靡。
陈武好异前朝。
广流大品。
尤敦三论。
故泰虽屡演。
道俗无受。
使夫法座绝嗣阒尔无闻。
会彭城沙门静嵩。
避地金陵。
学声早被独拔千载。
希斯正理。
昼谈恒讲夜请新宗。
因循荏苒乃经凉燠。
泰振发玄门明衷弘诣。
覈其疑义每凑玄极。
皆随机按旨。
披释无遗。
事出嵩传。
泰博咨真谛。
传业嵩公。
知我者希。
浮谚斯及。
不测其终。
智恺。
俗姓曹氏。
住杨都寺。
初与法泰等前后异发。
同往岭表奉祈真谛。
恺素积道风词力殷赡。
乃对翻摄论。
躬受其文。
七月之中文疏并了。
都合二十五卷。
后更对翻俱舍论。
十月便了。
文疏合数八十三卷。
谛云。
吾早值子。
缀缉经论絓是前翻。
不应缺少今译两论词理圆备。
吾无恨矣。
恺后延谛。
还广州显明寺。
住本房中。
请谛重讲俱舍。
才得一遍。
至陈光大中。
僧宗法准慧忍等。
度岭就谛求学。
以未闻摄论。
更为讲之。
起四月初。
至腊月八日方讫一遍。
明年宗等又请恺。
于智慧寺讲俱舍论。
成名学士七十馀人。
同钦咨谒。
讲至业品疏第九卷。
文犹未尽。
以八月二十日遘疾。
自省不救。
索纸题诗曰。
千秋本难满。
三时理易倾。
石火无恒焰。
电光非久明。
遗文空满笥。
徒然昧后生。
泉路方幽噎。
寒陇向凄清。
一朝随露尽。
唯有夜松声。
因放笔。
与诸名德握手语别。
端坐俨思奄然而卒。
春秋五十有一。
即光大二年也。
葬于广州西阴寺南岗。
自馀论文。
真谛续讲。
至惑品第三卷。
因尔乖豫。
便废法事。
明年肇春三藏又化。
谛有菩萨戒弟子曹毗者。
恺之叔子。
明敏深沈雅有远度。
少携至南受学摄论。
咨承诸部皆著功绩。
太建三年。
毗请建兴寺僧正明勇法师。
续讲摄论。
成学名僧五十馀人。
晚住江都综习前业。
常于白塔等寺开演诸论。
冠屦裙襦服同贤士。
登座谈吐每发深致。
席端学士并是名宾。
禅定僧荣日严法侃等皆资其学。
时有循州平等寺沙门智敫者。
弱年听延祚寺道缘二师成实。
并往北土沙门法明。
听金刚般若论。
又往希坚二德。
听婆沙中论。
皆洞涉精至研覈宗旨。
必得本师临听言无浮杂义得明畅者。
方始离之。
馀例准此。
及翻摄论。
乃为广州刺史安南将军阳山公頠请宅安居。
不获专习。
后翻俱舍方预其席。
及恺讲此论。
敫与道尼等二十人。
并掇拾文疏。
于堂听受。
及恺之云亡。
谛抚膺哀恸。
遂来法准房中。
率尼响敫等十有二人。
共传香火。
令弘摄舍两论誓无断绝。
皆共奉旨仰无坠失。
至三藏崩后。
法侣彫散宗嗣将亏。
太建九年。
敫相续敷弘。
最多联类。
同听谛席。
未有高者。
太建十一年二月。
有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者。
本住中原。
值周武灭法。
避地归陈。
晚随使刘璋至南海获涅槃论。
敫曾讲斯经。
欣其本习伏膺请求。
便为开说。
止得序分种性分前十三章玄义。
后返豫章鹤岭山。
敫又与玑法师随从。
因复为说第三分。
具得十海十道。
及进馀文。
哿因遘疾不任传授。
乃令敫下都觅海潮法师当穷论旨。
以十四年至于建业。
所寻不值。
乃遇栖玄寺晓禅师。
赐与昙林解涅槃疏释经后分。
文兼论意而不整足。
便还故寺。
常讲新文十三章义。
近二十遍。
开皇十二年。
王仲宣起逆。
焚烧州境及敫寺房。
文疏并尽。
其年授敫。
令任广循二州僧任。
经五载废阙法事。
后解僧任方于本州道场寺。
偏讲摄论十有馀遍。
坐中达解二十五人。
玑山瞰等并堪领匠。
仁寿元年。
遘疾终于本寺。
敫撰谛之翻译历。
始末指订。
并卷部时节人世详备。
广有成叙。
道尼住本九江。
寻宗谛旨。
兴讲摄论腾誉京师。
开皇十年下敕追入。
既达雍辇开悟弘多。
自是南中无复讲主。
虽云敷说盖无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