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真观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4—1032 【介绍】: 宋僧。台州宁海人,俗姓叶,字知白。投东掖山义全出家。年二十受具戒,研律学。后诣普贤像前,自誓习天台教法,遂趋宝云义通师讲席,尽得台宗秘奥。真宗大中祥符中敷席杭州昭庆寺,讲扬所学。后复兴故天竺寺居之。真宗赐号慈云大师。著有《忏仪》多种,世称“百本忏主”、“慈云忏主”。又有《天竺灵苑集》。
全宋诗
释遵式(九六四~一○三二),俗姓叶,字知白,天台宁海(今属浙江)人。少投东山义全出家,太宗雍熙元年(九八四)从宝云义通受业。淳化初,居宝云讲席。真宗咸平中,归天台。大中祥符中,历居景德寺、杭州昭庆寺讲席。后居复兴故天竺寺,赐号慈云。著《净土忏法》、《金光明》、《观音》诸本忏仪行世,又号慈云忏主。仁宗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事见《镡津集》卷一五《杭州武林天竺寺故大法师慈云式公行业曲记》。著述今存《金园集》三卷、《天竺别集》三卷等。 遵式诗,以《续藏经》本《金园集》、《天竺别集》为底本,《金园集》参校日本刻本(简称日刻本,藏上海图书馆)。另从诸书辑得集外诗十七首,共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二○○
遵式(九六四——一○三二),字知白,宁海(今浙江宁海)叶氏子。稍长,潜往东山,依义全师出家,继入国清寺。雍熙元年,见明州宝云寺义通法师北面受业,与知礼同门相契。智解秀出,得天台奥旨。义通入寂,众请居宝云讲《法华》诸经,又历讲诸寺,后定居杭州天竺寺。天禧中赐号慈云,乾兴元年受章懿太后命,为皇室行忏,遂请天台教文入藏,天台宗由是大振。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著述甚丰,今存《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一卷、《大乘止观释要》四卷、《金园集》三卷、《天竺别集》三卷等十数种。见契嵩《慈云式公行业曲记》(《镡津文集》卷一五),《补续高僧传》卷二。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遵式。字知白。台州宁海叶氏。母梦咽明珠而生。出家于东掖山。传天台教于宝云通师。未几。继其席。祥符八年。刺史薛公请居灵山天竺寺。寺久废。师按其旧而新之。王文穆出守。重师之道。奏复天竺名。寻请赐慈云号。章献太后遣使赍白金命修忏。师著金光明护国仪文上之。因奏请天台教文入藏。又依经撰集诸忏法盛行于世。常行三昧以九十日为期。师力行之。感应非一。凡为法祈祷必然指。唯存三焉。及建光明忏堂。每架一椽一甃。必诵大悲咒七遍。屡经兵火。岿然独存。愿力致也。师诗文典雅。有金园灵苑天竺别集。天圣九年归东岭草堂。明年十月十八日夜有大星陨于山。师示寂。累谥法宝禅慧。淳祐八年。其徒明禋祷晴获应。上御宸翰。加谥圣应。淳祐十一年。明禋祷晴复应。上御宸翰。加谥正觉。 赞曰。 台岭一宗  兴于法智  师出宝云  金昆玉季 示无生忍  住不退地  徽号累旌  终古不坠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遵式。
字知白。
天台宁海叶氏子。
母王氏。
乞男于观音。
梦大士与明珠吞之而生。
稍长。
潜往东山。
依义全师出家。
受具戒。
研律学。
继入国清。
普贤像前。
烬一指誓弘教观。
雍熙元年。
见宝云北面受业。
未几智解秀出。
智者讳日。
然顶誓行四三昧。
宝云入寂。
师乃返天台。
以苦学致疾。
至于呕血。
感异梦而愈。
既而顶高寸馀。
手垂过膝。
声若洪钟。
时年二十八也。
众请居宝云。
讲法华维摩金光明等经。
至道二年。
结缁素。
专修净业。
作誓生西方记。
咸平中。
归天台。
主东掖。
以徒属之繁。
即西隅益建精舍。
率众修念佛三昧。
有白鹤庙。
居民甚神之。
师与神授戒。
改祭为斋。
祥符四年。
讲止观于景德寺。
道经黄岩。
有豕奔伏于前。
推其来。
乃逸于屠肆者。
偿其直而豢之。
赤山寺濒海而高。
先是。
山颠有异光。
中现七层浮屠之形。
周山四十里。
皆渔人之[竺-二+(一/(尸@邑))]梁。
或以语师。
师喜其有先兆。
遂建塔焉。
于是居人感化。
不复为渔。
时东山结忏会。
天大旱。
师卓锡石缝。
泉即激涌。
七年。
受杭昭庆请。
大弘法化。
从化者众。
自是居杭矣。
八年。
苏人以郡符。
迓师于开元建讲。
缁素毕集。
不荤饮者。
倾匝邑。
屠酤不售。
官监有失课之言。
师辞其徒曰。
智者遗晋王书。
有言六恨。
其一谓。
以法集动众妨官。
为人所忌。
余今德薄。
安可久留。
遂幡然复杭。
刺史薛颜。
始以灵山。
命师居之。
隋真观所营天竺寺也。
天禧三年。
王钦若抚杭。
与师道契。
奏锡天竺旧名。
复其寺为教。
又奏请西湖。
为放生池。
因赐号慈云。
乾兴元年。
章懿太后。
以师熏修精进。
遣使赍白金。
命于山中。
为国行忏。
天台教文。
于是入藏矣。
天圣四年。
中秋月望之夕。
桂子降于殿庭。
师取其实。
播种林下。
乃作桂子之诗。
九年讲净名经。
忽谓其徒曰。
昔在东掖讲此经。
梦荆溪授我卷。
及出室视日已没。
今吾殆终此讲乎。
因与众诀。
作谢三缘诗。
谓谢徒属。
绝宾友。
焚笔砚也。
随徙东岭之草堂。
明道元年十月八日。
示疾不用医药。
惟说法勉众而逝。
寿六十九。
腊五十。
逝之夕。
山中人。
见大星殒于灵鹫峰。
越明年仲春四日。
奉遐榻。
葬于寺东月桂峰下。
师始出家。
郡挍诸生。
慕师才俊。
勉回业儒。
为诗答卢积。
中有真空是选场。
大觉为官位之句。
人多诵之。
常行三昧。
以九十日为期。
于行道。
四隅置𨫼炽炭。
遇困倦。
则渍手于𨫼。
十指惟存其三。
崇宁三年。
赐号法宝大师。
绍兴中。
又谥忏主禅慧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遵式,字知白,姓叶氏,宁海人。投天台东掖山义全出家,纳戒于禅林寺,习律于守初师。郡校诸生,要其还初服,式答以偈曰:“真空是选场,大觉为官位。”因诣普贤像前,然指自誓,习天台教法,趋宝云义通师讲席,尽得台宗秘奥,遂然顶誓行四禅三昧。后染疾危甚,入灵墟佛室,持咒伏消,梦感神觉,其疾乃愈。于是澄心澈虑,著《观音礼忏文》,复撰《誓生西方记》、《念佛三昧十四大愿文》。大中祥符四年,昭庆齐一律师启请至寺,宣讲四部,兼弘律仪,学者向慕,如水赴壑,沛然莫禦。杭之风俗,以酒肴会葬,式谕以胜缘,其俗皆化,易为蔬果,因著《戒酒肉慈悲法门》以正其事,至今犹则效之。尝赴姑苏开元寺,大敷讲席,听者踵止,户内之履,几不能容。后居天竺灵山,于寺东建日观庵。老撰《天竺高僧传》,补智者大师《三昧行法说》,著《金光明经忏法三昧仪》。名彻上闻,召赐紫衣。乾兴元年,赐号“慈云大师”。明道壬申岁,入寂,葬寺东月桂峰下,所著诗文《金园集》、《灵苑集》,释元复赞曰:“台岭一宗,兴于法智。师出宝云,金昆玉季。示无生忍,住不退地。徽称累旌,终古不坠。”其《慈云集》中有《酬伉上人》诗云:“尘外清閒极,谁能更似君。山光晴后见,瀑响夜深闻。拾句书幽石,收茶踏乱云。江头待无事,终学弃人伦。”又《寄悟和尚》诗云:“无累无机祗任缘,一斋长掩古松边。长垂白发过深雪,不下青林知几年。木叶当薪烧更暖,草苗为履著难穿。竟何人问东林社,时引清流灌碧莲。”其风度超迈,胸怀活淡,可想见矣。
僧达 朝代: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5—556 【介绍】: 北齐僧。俗姓李,上谷人。十五出家,从勒那三藏学《地论》,深习禅法,有异行。梁武帝引入重云殿,誓为弟子。北魏废帝召之入邺,受菩萨戒。北齐文宣帝尤重之,为立洪谷寺,造定寇寺。后卒于洪谷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姓李。上谷人。形器异伦。虎头长耳。双齿过寸。见者骇异。志学之年始薙染。即事游历。以阅北岱讲席之盛。登具二夏。乃进毗尼。时犹魏历未替。孝文邀以弘阐四分于庙寺。机论适变。人共褒美。寻复振锡洛阳。受地论于勒那三藏。居久之。那迁化。众奉覆述声骇伊谷。俄听光师十地有所发明。遂从禀菩萨戒。雅闻梁武弘法。即南济江入觐。诏驸马殷均。引见重云殿。连席七宵。秘妙宣泄。请从加戒为弟子。仍令旬浃陛对。诏住同泰寺。以便开示。尝与志公遇。公曰。大福德人也。故帝每以为北方鸾法师达法师皆肉身菩萨云。留一纪。归兖州。时侯景方治行台。就天观山筑丈六寺。以迎之。而达且念身为苦器。莫足维持。遽饵苓断粒。誓终此报。顷之魏废帝。诏仆射高隆之聘至邺都。并为中山王授菩萨戒。及齐继魏统。文宣在位。尤礼重。前后归崇。凡十度。诏于林虑山黄华岭下作洪谷寺。又以神武旧庙作定𡨥寺。听其往来燕处。始达将经营洪谷。虎遮其前不可入。祝曰。兹欲创造。以福幽灵。若许者可避去。虎即去。一日议返邺未行。夜见黄服而拜跪者。自称戴山胡曰。王约三谷备供养矣。愿无复还。达谓在山则所利益者寡。在京则所利益者多。贫道观机而动。幸勿沮也。夜有媪闯户而馈米糕者曰。弟子山神之偶也。今僧于礼佛之际。而独遗弟子名。宁非偏乎。得兼唱可矣。达辞其糕。而许之。复为山神读经月馀。失所畜狗。达闻之曰。此必小道人不谨。而檀越警之。以贻祸于狗也。具问焉。则曰。本读金光明经。偶误易以维摩经耳。于是达祝曰。昨虽读馀经。其功德亦属檀越。未几而狗出窦中。视其顶有御啮痕。则知其以虎故。然天保七年六月七日。终于谷寺。寿八十二。大驾奔赴举哀。六军号恸。声震山林。葬谷中立碑岩下。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释僧达。
俗姓李。
上谷人。
十五出家。
游学北代听习为业。
及受具后宗轨毗尼。
进止沈审非先祖习。
年登二夏。
为魏孝文所重。
邀延庙寺阐弘四分。
而形器异伦见者惊奉。
虎头长耳双齿过寸。
机论适变时其高美。
与徐州龙达各题称谓。
寻复振锡洛都。
因遇勒那三岁。
奉其新诲。
不久值那迁化。
覆述地论声骇伊谷。
令望归信相次称谒。
后听光师十地发明幽旨。
遂从受菩萨戒焉。
因从请业有名学众。
又南会徐部随通地论。
梁武皇帝拨乱弘道。
衔闻欣然遂即济江造宫请见。
敕驸马殷均。
引入重云殿。
自昼通夜传所未闻。
连席七宵帝叹嘉瑞。
因从受戒。
誓为弟子。
下敕住同泰寺。
降礼供奉。
旬别入殿开示弘理。
年移一纪道怀有据。
请辞还魏。
乃经七启方许背梁。
时兖州行台侯景为造二寺。
山名天观。
治曰。
丈六达念身为苦器难可维持。
乃试履裁约。
饵苓断粒。
自此终报。
资用通生。
未为魏废帝中王敕仆射高隆之召入邺都。
受菩萨戒。
暨齐文宣特加殊礼。
前后六度归崇十善。
达性爱林泉居闲济业。
帝为达于林虑山黄华岭下立洪谷寺。
又舍神武旧庙造定寇寺。
两以居之。
初达经营山寺将入谷口。
虎踞其前。
乃祝曰。
欲造一寺福被幽灵。
若相许者。
可为避道。
言讫寻去。
及造寺竟安众综业。
达反邺京。
夜有神现。
身被黄服拜而跪曰。
弟子是载山神也。
王及三谷正备供养。
愿不须还。
达曰。
在山利少在京利多。
贫道观机而动。
幸无遮止。
又经静夜有推户者。
称曰。
山神之妻。
白日无暇。
今故参拜。
并奉米糕一筐进而重曰。
僧无偏为。
礼佛之时请兼弟子名也。
达答。
糕可将还。
后当为礼。
因令通为之。
时一拜兼唱。
其含幽识明皆此类也。
达遣弟子道爽。
为山神读金光明经。
月馀有虎来将狗去。
达闻之曰。
此必小道人懈怠。
不为檀越读经。
具问之。
果云三日来别诵维摩耳。
乃烧香礼佛告曰。
昨虽诵馀经。
其福亦属檀越。
若有灵鉴放狗还也。
至晓狗还。
看于顶上有衔啮处。
斯又接统神明。
殆不可测。
讲华严四分十地地持。
虽无疏记而敷扬有据。
特善论议知名南北。
禅法一门开世殊广。
曾游梁境。
志公遇而告曰。
达禅师是大福德人也。
帝亦深敬。
常顾侍臣云。
北方鸾法师达禅师。
肉身菩萨。
恒向北遥礼。
其为时君所重无有加焉。
一时少觉微疾。
端坐绳床口诵波若。
形气调静。
遂终于洪谷山寺。
春秋八十有二。
即齐天保七年六月七日也。
宣帝闻之。
崩腾惊赴。
举声大哭。
六军同号山林为动。
葬于谷中岩下。
立碑于后余以贞观九年亲往礼谒。
骸骨犹存。
寺宇遗迹宛然如在。
自达奉心玄道。
情无间然。
有识同亲无闻嫌隙。
承先私憾倍加事之。
荣胜高流弥所谦退。
自季世佛法崇尚官荣。
侥倖之夫妄生朋翼。
而达为国都眇然无顾。
昭玄曹局曾不经临。
斯乃圣达之所轻。
寔世福之嘉相矣。
神僧传·卷第三
释僧达。俗姓李氏。上谷人。十五出家。游学北代听习为业。初经营山寺。将入谷口虎踞其前。乃祝曰。欲造一寺福被幽灵。若相许者可为避道。言讫寻去。及造寺竟安众综业。达返邺京。夜有神现。身被黄服。拜而跪曰。弟子是戴山胡也。王及三谷正备供养。愿不须还。达曰。在山利少在京利多。贫道观机而动。幸无遮止。又经静夜有推户者。称曰山神之妻。曰日无暇今故参拜。并奉米糕一筐。进而重曰。僧无偏为礼佛之时。请兼弟子名也。达答糕可将还。后当为礼佛兼名也。因令通礼之时一拜兼唱。达遣弟子道爽为山神读金光明经。月馀有虎来盗犬去。达闻之曰。此必小道人懈怠不为檀越读经。具问之。果云。年日来别读维摩耳。乃烧香礼佛告曰。昨虽诵馀经其福亦属檀越。若有灵鉴放犬还也。至晓犬还。看于顶上有衔啮处。一日少觉微疾。端坐绳床。口诵般若。形气调静。遂终于洪谷山寺。春秋八十有二。
僧慧弼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9 【介绍】: 南朝陈僧。常州宜兴人,俗姓蒋。幼聪颖,时许为王佐才。陈初,于惠殿寺出家,习《成实论》。文帝时,游诸讲肆,精通玄极。宣帝时,敕住长城报德寺,讲《涅槃》、《法华》等经,风动一时。寻诏入京。后归住常州安国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生常州宜兴之蒋氏。
祖玄略。
父元晛。
季父元举。
皆有名位。
弼幼神爽。
见者嗟异焉。
永定二年。
陈室龙兴。
武帝躬纡衮冕。
为剪周罗。
诏上方给三衣什物。
仍师事慧殿寺领法师。
领盖东南僧望也。
始从之受成实。
弱冠依宝梁明上弘新实天宫晃公。
敷心论。
遂精研力究。
而六足八犍。
四真五聚。
若指诸掌。
天嘉元年。
乃去小务大。
学四论于绍隆哲公。
阅数旬该贯玄极。
然慧解沈郁。
词吐抑扬。
而名声益重矣。
太建十年。
诏居长城报德寺。
讲涅槃法华。
瓶锡盈堂。
簪裾满席。
禀戒承归者如市。
属哲公垂灭。
遣使招之。
付以曲几麈尾经书等。
以托后事。
江南内附。
因归乡里。
缮治陈武所营安国寺而老焉。
真观法师为制寺碑。
文载别录。
开皇十九年正月疾。
三月十五日奄尔而化。
春秋六十有二矣。
窆华阳山。
弟子慧方立碑。
续高僧传·卷第九 义解篇五
释慧弼。
姓蒋氏。
常州义兴人也。
祖玄略以忠孝登朝。
父元贶以才华待诏。
咸佩印绶并奏弦歌。
季父元举陈世公功。
庭列鼓钟路横骖驷。
车马之客填阶。
琴啸之宾盈席。
见弼青襟之年神爽。
咸异嗟曰。
此子若逢凤德。
终为王佐之才。
既挺龙颐。
必有封侯之应。
弼情存出俗。
因而答曰。
无为之贵可以娱情。
有待之烦徒劳人耳。
于即蔬素迁迟便思脱躧。
陈武龙飞大兴元福。
永定二年。
躬行衮冕为剪周罗。
三衣什物一时通给。
乃伏业于惠殿寺领法师为弟子。
领东南竹箭震泽风声。
王族望僧涂香是属。
弼亲承雅训听受成实。
年登弱冠握锥淮海。
值宝梁明上盛弘新实。
天宫晃公又敷心论。
遂穷神追讨务尽教源。
所以六足八揵四真五聚。
明若指掌罔或有遗。
天嘉元年游诸讲肆。
旁求俊烈备见百梁。
悟茅茨之陋。
频涉三休。
恨土阶之鄙。
乃去小从大徙辙旧章。
听绍隆哲公弘持四论。
才经一悟功倍常徒。
研味数旬精通玄极。
是知大智本行。
与日月而齐明。
名称普闻。
将风云而共远。
然其神思沈郁词吐抑扬。
剪万古之盘根。
朗百年之闇室。
浙左饮德更甚江东。
太建十年。
下敕于长城报德寺。
讲涅槃法华。
瓶锡盈堂簪裾满席。
质疑请道接踵成林。
禀戒承归排肩如市。
莫不谓百步之香草或千年之圣人。
爰至哲公将乎大渐。
仍遣使者召还京室。
鸾几麈尾经书义疏。
预是讲仪一皆付嘱。
欲令法轮不断佛种相仍。
弼顶受遗令时满六年。
敷演论经各盈十遍。
传授之美复见伊人。
隋师伐罪陈运受终。
思报地恩言旋故里。
安国寺者陈武所营。
基趾仍存房庑彫坏。
弼蒙犯霜露振锡扬烟。
广率良朋愿言修理。
故得寺宇光华门房俨丽。
真观法师制寺碑曰。
花塼锦石更累平阶。
夏藻秋莲还庄竦塔。
月临月殿。
粉壁照于金波。
云映云台。
画梁承于玉叶是也。
至于经像缮修钟磬镕范。
其为法利胡可胜言。
以开皇十九年正月。
忽抱气疾便觉弥留。
至三月半午时从化。
春秋六十有三。
窆于华阳之山。
学士慧方陪随岁久。
义解钩深。
堪任传灯。
咸以付嘱。
乃立碑于寺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龙泉石楼人。地属隰州。群山险隘。夐僻见图谍。多幽僧介士居之。风俗尤薄恶。游僧或有道于其间者。以不知所向而问。其人则遭灰面之辱。通时虽未出家。每厌苦之。开皇末。举室从释。谓人曰。吾今乃得脱杻械。辞钳𮡧矣。抵州委二男二女并妻于僧尼寺。己以弟子。礼事通化寺明法师。自尔道风所被。尽汾晋。莫不推慕。村邑聚落。月建斋会。且则饼饵相馈遗以解斋。高门大第。直造堂奥无拥滞。主人迎笑。如旧知识。此其习俗至今。 尝值县令于甲野间。问通何僧。曰山客。令命拘系以听。通即绝粒。绕狱行道。是夕狐鸣令听事。尊幼寝寐不能安。且欲纵之。通不肯曰。我方以为乐。虽纵我焉适哉。且不食行道自若。狐夕鸣益甚。又明日父老相与譬解。乃引去。 又暮投宿一村舍。犬啮胫。血濡踵。犬寻震死。传者异焉。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释法通。
龙泉石楼人。
初在隰乡未染正法。
众僧行往不达村闾。
如有造者以灰洒面。
通虽处俗情厌恒俗。
以开皇末年。
独怀异概超出意表。
剃二男二女并妻之发。
被以法衣。
陟道诣州委僧尼寺。
时有问者通便答曰。
我舍枷锁志欲通法。
既达州寺如前付嘱。
便求通化寺明法师度出家。
于即游化稽湖。
南自龙门北至胜部。
岚石汾隰无不从化。
多置邑义月别建斋。
但有沙门皆延村邑。
或有住宿明旦解斋。
家别一槃。
以为通供。
此仪不绝至今流行。
河右诸州闻风服义。
有僧投造直诣堂中。
承接颜色譬若亲识。
故通之率导其德难伦。
曾行本邑。
县令逢之。
问是何僧。
答云山客令乃禁守不许游从。
通即绝粒竭诚绕狱行道。
其夜听事野狐鸣叫。
怪相既集通夕不安。
及明放遣。
通曰。
我绕狱行道正得道理。
如何见放。
经日不食。
夜又狐鸣。
宫庶以下莫不震惧。
苦劝引挽方从其请。
尔后巡行无时宁舍。
曾投人宿。
犬咋其胫。
寻被霹死。
风声逾显。
后卒于龙泉。
余以贞观初年。
承其素迹遂往寻之。
息名僧纲住隰州寺。
亲说往行高闻可观。
欣其馀论试后披叙。
夫以高世之量随务不伦。
统其大归莫非通道。
所以九十六部。
兼邪正之津途。
一十七群。
现机缘之化迹。
故能光开佛日。
弘导尘蒙。
摄迷没之鄙夫。
接戒浊之浇首。
并得开智清悟通圣革凡。
弘道利生于是乎在。
今有不达之者。
同世相轻。
睹其家业丛杂。
阅其形骸尘弊遂则雷同轻毁。
曾不大观。
由之自陷。
备于成教。
故文云。
观法师种姓形有。
但受其法开我精灵。
斯言可归。
通有之矣。
朱世卿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全陈文·卷十七
世卿,未详。
(案释真观《因缘无性后论》云,泉亭令德有朱三让者,即其人也。)
僧玄琬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3—637 【介绍】: 唐僧。弘农华阴人。俗姓杨。初从洪遵学四分,后从昙迁禅师学一切经。太宗贞观初敕召为皇太子及诸王等受菩萨戒。普光寺造就,琬居之。曾以减杀等四条戒太子,太宗闻其说,特为下诏断屠。及卒,道俗哀悼。有《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安养苍生论》等。
全唐文·卷九百四
玄琬俗姓杨氏。宏农华阴人。事昙延法师为师。贞观初敕住普光寺。十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族出弘农华阴杨氏。其先有徙雍之新丰者。子孙繁衍。因别谱谍焉。琬年志学薙落。为昙延法师弟子延公一代名匠。婉既登具。依洪遵律师。习四分三载。即敷演。侪类推敬。又听昙迁法师摄论兼法华大集楞伽胜鬘地论中百等。皆研覈无馀蕴。然以延公在日。愿。造释迦丈六金像。继志述事。罔敢或愆。乃于仁寿二年。袖敛众施。就所住京辇寺。设模以铸。于时空色澄湛。杲日流辉。天华如云母。飘洒四至。终坠像前。观者以为异。及脱模。光相殊特。视关辅间。无与比。且造经四藏。备极庄严。其缮写之际。必精加考證。使无所遗谬。每岁以二月八日。灌沐圣躯。开讲设斋。众兼悲敬。惟受戒以清净为本。运当像末。恐致亏犯。故于春首。礼二十五佛。持千转神咒。庶几毁禁之流。澄源洁已。登檀纳法。明白无疑。贞观初诏为皇太子诸王。授菩萨戒。既而东宫创普光寺。召居之。且诏授皇后妃主。并六宫等戒。问遗填委。而随以施予。及营建功德无蓄积。未几皇后于苑内德业寺。书经一藏。于延兴寺。构藏并书经。皆诏琬监护。于是卷帙自周朝所残毁者。悉从校正。而法宝之全伊琬之力也。九年正月。上书东宫。陈四条。以行慈戒杀。顺气奉斋。为之目。而覼缕数百言极切至。东宫优答之。语多不录。是岁诏禁杀。起三月尽五月。以琬再请。乃特听尽此岁。十年冬有疾。上书东宫。委以大法。寻奉遗表。上国王赏罚三宝法。安养苍生论。三德论。各一卷。十二月七日。卒于延兴寺所居房。寿七十五。讣闻东宫哀恸。𮚐赠如礼。诏恻悼加赐物。特进萧瑀太府萧璟宗正李伯药詹事杜正伦等。并以躬尝北面执心丧。香华幢盖。送者数万人。弟子五百馀人。遵命阇维于终南山寺。建塔葬烬骨。奉灵像。太子洗马兰陵萧钧制铭宗正卿李伯药制碑文。琬无恙日。从受具戒者。三千馀人。受归戒者二千馀万人。右仆射杜如晦临终发誓愿历劫为师。大将军薛万彻母及昆季。钦崇轨范。蔬素终身。普光道岳法师识洞幽微。禀承约饬。武德初天下丧乱。客僧莫可乞丐。琬悉估鬻假贷。以共给存济。尤喜推奖材德。智首律师身处林泉。而名蜚辇毂。卒使毗尼之学。盛于有唐。则亦有所从来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明律下
释玄琬。
俗姓杨。
弘农华州人也。
远祖因徙今居雍州之新丰焉。
青襟悟道履操冲明。
志在学年方游法苑。
事沙门昙延法师。
延震岭宏标遗教法主。
隋文钦重立寺处之。
具见别传。
而琬位居入室恭恪据怀及进具后。
便随洪遵律师伏膺四分。
冠冤遮性镕汰持犯。
涉律三载便事敷演。
使于后进乐推前英叹美。
乃旋踵本师。
涅槃真体。
捃掇新异。
妙写幽微。
又欲钦佩唯识包举理性。
于昙迁禅师禀学摄论。
并寻阅众锋。
穷其心计。
法华大集楞伽胜鬘地论中百等。
并资承茂实。
研覈新闻。
环循弥讨。
其际搜会。
擢其玄理。
然顾福智相导有若轮驰。
慧业略剖于终。
标树创开于始。
永惟延师存日。
愿造丈六释迦。
经略未圆奄便物故。
誓志营复克遂先摸。
于仁寿二年。
提洽有缘便事炉锤。
寺乃京皋冲要。
峙望归心。
故使至感冥通控引咸遂。
当时空色清朗杲日流辉。
上天雨花状如云母。
满空飘洒终坠像前。
僚庶嘉其罕逢。
法属庆斯荣瑞及开摸之后雅相逾圆。
即为关辅栋梁。
金像之大有未过也。
今在本寺。
每于静夜清朝。
飞流八音之响。
而不测其来至。
又造经四藏备尽庄严。
诸有缮写皆资本据。
又以二月八日大圣诞沐之晨。
追惟旧绪敬崇浴具。
每年此旦建讲设斋。
通召四众供含悲敬。
办罗七物普及僧俦。
又常慨运岠象末有亏归禁。
至于授受遮难滋彰乃蓥饰道场寻诸忏法。
每春于受戒之首。
依二十五佛及千转神咒。
洁斋行道。
使彼毁禁之流澄源返净。
登坛纳法明白无疑。
并传嗣于今住持不绝。
从此而求。
可谓护法菩萨也。
而重法尊行。
晨夕相仍。
若值上德异人。
必揖对欣振咨承馀令。
虽闻同昔习。
而翘仰如新。
斯后已谦光。
罕有踪矣。
逮贞观初年。
以琬戒素成治朝野具瞻。
有敕召为皇太子及诸王等受菩萨戒。
故储宫以下师礼崇焉。
有令造普光寺。
召而居之。
供事丰华广沾会响。
又别敕延入为皇后六宫并妃主等。
受戒椒掖问德禁中。
授纳法财日逾填委。
而钦若自守不顾有馀。
䞋施所资悉营功德。
寻有别敕。
于苑内德业寺。
为皇后写现在藏经。
当即下令。
于延兴寺更造藏经。
并委其监护。
琬以二宫所寄惟谷其诚。
祇奉不难义须弘选。
自周季灭法隋朝再兴。
传度法本但存卷秩。
至于寻检文理。
取会多乖。
乃结义学沙门雠勘正则。
其有词旨不通者并咨而取决。
故得法宝无滥于疑伪。
迷悟有分于本末。
纲领贞明自琬始也。
昔育王再集于周时。
今琬定宗于唐世。
彼此诚异。
厥致齐焉。
然其匠训于世。
三藏含之。
偏以苦节自修德。
以律仪驰誉。
言为世范缁素收归。
华夷诸国僧尼从受具戒者三千馀人。
王公僚佐爰及皂隶。
从受归戒者二十馀万。
左仆射萧瑀兄弟。
人伦藻镜久厌时烦。
每咨法华会三之旨。
龙树明中之教。
沈吟移景奉佩而旋。
右仆射杜如晦。
临终委命。
召为历劫师资。
大将军薜万彻毗季。
并及母氏。
并钦崇戒约蔬素形终。
普光道岳法师。
解洞幽关辩开慧府。
敬奉戒香行菩萨道。
而汲引亡疲弘务终日。
因之革励修习者计非恒准。
故京辅士庶继踵烟随。
礼供相寻日盈厨库。
时有巫觋者云。
每至授戒说法。
异类鬼神。
诸方屯聚。
如承受相。
自非至功冥被孰能致乎。
琬以戒劝之至。
物我同钦。
义等风行。
事符草偃乃致书皇太子曰。
元正告始景福惟新。
伏惟殿下。
膺时纳祐罄无不宜但琬夙萦沈痾不获奉庆。
蒙降逮问无任荷戢。
感顾恩隆罔知攸厝。
今略经中要务即可详行者四条。
留意寻检永绥宝祚。
初劝行慈。
引涅槃梵行之文。
令起含养之心存兼济之救也。
二减杀者。
引儒礼无故不杀牛羊者。
皆重其生去其滥逸也。
又言。
王者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
见其生不忍其死。
闻其声不食其肉。
此即上帝悼损害之失。
树止杀之渐也。
故佛经有恕己之喻。
诫之杀打诸事也。
琬闻。
东宫常膳日多烹宰。
审如所承。
诚有大损。
殿下以一身之料遍拟群僚。
及至断命所由。
莫不皆推殿下。
所以长怀夕惕。
望崇慈恕。
自今以往请少杀生。
东宫内外咸减肉料。
则历长命久仁育斯隆。
三顺气者。
如经不杀曰仁。
仁主肝。
肝者木也。
春阳之时万物尽生。
宜育群品用答冥造。
如其有杀是不顺气。
殿下位处少阳福居春月。
行慈以和正气。
施惠以保天龄。
请年别春季断肉停杀。
悯彼含育顺此阳和。
四奉斋者。
如经年三月六能洁六根便资五福。
伏愿遵行受持斋戒。
何者今享此重位咸资往因。
复能进德崇善用成其美。
则善知识者是大因缘。
玄琬道德疏微曲蒙顾眄。
谨率闻见敢尘听览。
登即答曰。
辱师所示妙法四科。
循览周环用深铭佩。
法师旱祛尘累游神物表。
阐鹫岭之微言。
探龙宫之秘藏。
洞开灵府凝照玄门。
固以高步弥天邻几初地。
遂能留情博施开导蒙心。
理实义周词华致远。
包括今古网罗内外。
训诱之至审谕之方。
圣达立言师傅弘道。
亦未足髣髴要津拟仪高论。
但行慈减杀顺气奉斋。
斯乃仁人之心。
以成大慈之行。
谨当缄诸心府奉以周旋。
永籍胜因用期冥祐。
馀文不载。
其言令之行化及此类。
九年下诏断杀。
起于三月尽于五月。
琬以仁育兼济。
乃上启更延。
帝又特听尽于岁暮。
贞观十年杪冬。
遘疾知归后世。
又致启东宫累以大法。
又上遗封表于帝曰。
玄琬闻。
真容晦迹像教凌迟。
无不假缁素以住持设内外而为护。
遂得法云再润慧日重辉。
光叶万乘绍隆千载。
窃寻住持之理义有多门。
弘护之方教乃非一。
若不依佛取舍。
仍恐赏罚乖宗。
如其准教验时。
是则简敬当理。
伏以僧尼等不依戒律致犯刑章。
闻彻阙庭尘劳听览。
琬等僧徒无任惭惧。
但恐馀年昏朽疾苦相仍。
弱命不存洪恩未答。
遂于经中。
撰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及安养苍生论并三德论各一卷。
伏愿圣躬亲降披览。
陛下广开上书之路。
冀纳刍荛之言。
谨献秘要之经。
请详金口之教。
但琬忝当传法。
庶无匿教之𮘧。
扶劣署封。
以酬终后之事。
不胜恋仰。
谨奉经以闻。
又遗诫门人在于道检。
言极详切读者垂泪。
又云。
馀荫施诸众生。
馀骸依古焚弃。
制服丧临一无预怀。
遂以腊月七日。
卒于延兴寺房。
春秋七十有五。
道俗失依皇储哀恸。
天子下诏曰。
玄琬律师戒行贞固学业清通。
方寄弘宣正法利益群品。
不幸没世。
情深恻悼。
赐物如别。
斋𡒨所须事由天府。
春宫懿戚卿相重臣。
并舍金贝。
荣嘉赗赠营助追福。
暨于百日。
特进萧瑀。
太府萧璟。
宗正李百药。
詹事杜正伦等。
并亲奉戒约躬尽哀礼。
后旋𡒨山寺。
幢盖相映香花乱空。
从者如云众盈数万。
前傧达于终南。
后尘犹继于城阙。
四十里间皂素充道。
皆云。
我师斯亡。
戒业谁保。
故为时宗如此也。
弟子等五百馀人奉遵遗旨。
尔时云高风静水净油香。
七众弥山一心悲结。
乃命下火依法阇维。
薪尽灰飞廓然归本。
仍于焚所建佛塔一区。
用津灵识仪像存焉。
东宫洗马兰陵萧钧制铭。
宗正卿李伯药制碑立于塔所时为冠绝。
初琬自始及终意存弘济。
生善福智无不缀心。
武德之初。
时经剥丧粒食勇贵。
客僧无托。
乃自竭馀力。
行化魁豪。
随得货贿并充供给。
日到寺厨亲问丰约。
故主客同庆焉。
又像季浇漓多轻戒律。
乃以身轨物引诸法属。
亲执经文依时附听。
乃经十遍远嗣先尘。
智首律师德光荣问于帝京者。
寔资成赞能扇芳风。
自见令达。
罕能推挹如此人矣。
故使唐运搜举岁拔贤良。
多是律宗。
实由琬之笃课也。
而容范端肃声气朗峻。
预瞻敬者莫不懔然。
故图象厥相。
犹令人畏者。
弟子僧伽。
俗姓元氏。
清悟寡嗜欲。
常随琬导物。
而立志贞正。
机谏变适不犯颜色。
以味静为宗。
又不希人世。
依闲业道。
是所谋焉。
临终清𠻳歛容。
明诲而卒。
岂非师资谦德能世其尘。
而恨其早卒清规未远。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杨。弘农华阴人也。居雍州之新丰。青衿悟道。履操冲明。在志学年。方游法苑。事沙门昙延法师。振领宏标。隋文钦重。立寺处之。琬位居入室。恭恪据怀。及进具后。便随洪遵律师。服膺四分。涉津三载。便事敷演。乃旋踵本师涅槃真体。捃掇新异。妙写幽微。又欲钦佩惟识。包举理性。于昙迁禅师。禀学摄论。并寻阅众锋。穷其心计。法华大集。楞伽胜鬘。地论中百等。并资承茂实。研窍新闻。延师存日。愿造丈六释迦。经略未圆。奄便物故。誓志营复。尅遂先模。于仁寿二年。提洽有缘。便事炉锤。当时空色清朗。杲日流辉。上天雨华。状如云母。满空飘洒。终坠像前。及开模之后。雅相逾圆。每于静夜清朝。飞流八音之响。又造经四藏。备尽庄严。诸有缮写。皆资本据。又以二月八日。大圣诞沐之晨。开讲设斋。逮贞观初年。以琬戒素成治。朝野具瞻。有召敕为皇太子及诸王等。受菩萨戒。故储宫以下。师礼崇焉。令造普光寺。召而居之。又别敕。延入为皇后六宫并妃主等。受戒。椒掖问德禁中。授纳法财。日逾填委。而钦若自守。不顾有馀。䞋施所资。悉营功德。寻敕于苑内德业寺。为皇后写见在藏经。并委监护。昔育王再集于周时。今琬定宗于唐世。厥致齐焉。然其苦节自修。言为世范。僧尼从受具戒者。三千馀人。王公僚佐。爰及皂隶。从法归戒者。二十馀万。左仆射萧瑀兄弟。人伦藻镜。久厌时烦。每咨法华会三之旨。龙树明中之教。沉吟移景。奉佩而旋。右仆射杜如晦。临终委命。召为历劫师资。大将军薛万彻昆季。并及母氏。并钦崇戒约。蔬素形终。琬致书皇太子。请少杀生。东宫内外。咸减肉料。则历长命久。仁育斯隆。三顺气者如经不杀曰仁。仁主肝。肝者木也。春阳之时。万物尽生。宜育群品。用答冥造。如经年三月。六斋能洁六根。便资五福。伏愿遵行。受持斋戒。登即下诏断杀。起于三月。尽于五月。琬以仁育兼济。乃上启更延。帝又特听。尽于岁暮。贞观十年杪冬遘疾。又致启东宫。累以大法。又上遗封表。又遗诫门人。在于道检。言极详切。读者垂泪。遂以腊月七日。卒于延兴寺。春秋七十有五。道俗失依。皇储哀恸。天子下诏。情深恻悼。赐物斋殡。须由天府。特进萧瑀太府。萧璟宗正。李伯药。詹事杜正伦等。并亲奉戒约。躬尽哀礼。后旋殡山寺。幢盖相映。香华蔽空。从者如云。众盈数万。前傧远达于终南后尘犹继于城阙。四十里间。皂素充道。弟子等五百馀人。奉遵遗旨。依法阇维。于焚所建佛塔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