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萧子良

相关人物:共 64 位
共 6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一 明律
释道营。
未详何人。
始住灵曜寺习禅。
晚依观询二律师咨受毗尼。
偏善僧祇一部。
诵法华金光明。
蔬素守节。
庄严道慧治城智秀皆师其戒范。
张永请还吴郡。
蔡兴宗复要住上虞。
永后于京师娄胡苑立闲心寺。
复请还居。
讲席频仍学徒甚盛。
升明二年卒。
春秋八十有三矣。
时有释慧祐者。
本丹徒人。
年三十出家。
厉身苦节精寻律教。
齐初入东山讲摩诃僧祇部。
齐竟陵王子良遣迎出都。
仍止闲心寺焉。
僧念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5—504 【介绍】: 南朝梁女僧。
泰山南城人,俗姓羊。
十岁出家,为比丘尼法护弟子。
禅思精密,博涉诸经。
齐孝武永明中移住禅林寺,咨学者众,竟陵王萧子良四时供养。
比丘尼传·卷第四
僧念。
本姓羊。
泰山南城人也。
父弥州从事吏。
念即招提寺昙睿法师之姑也。
圭璋早秀才监明达。
立德幼年十岁出家。
为法护尼弟子。
从师住太后寺。
贞节苦心禅思精密。
博涉多通文义兼美。
蔬食礼忏老而弥笃。
诵法华经日夜七遍。
宋文孝武二帝常加资给。
齐永明中移住禅林寺。
禅范大隆诸学者众。
司徒竟陵王四事供养。
年九十。
梁天监三年卒。
葬秣陵县中兴里内。
僧远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4—484 【介绍】: 南朝齐僧。渤海重合人。本皇氏子。其先为北地皇甫氏,避难海隅改姓皇。从沙门道凭受学出家。宋孝武帝时渡江住彭城寺。后厌礼俗乃隐入钟山上定林寺。萧道成曾至寺咨访,以老疾辞,未迎送。齐朝建,萧道成为齐高帝,再幸山寺,远持操不动,乃遣使劳问而去。居山蔬食五十余年,涧饮二十余年,世皆仰其高行。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皇氏。
渤海重合人也。
年十六。
欲出家。
父母不听。
因剋苦忏诵。
又二年为沙门。
从道慧法师受学。
通大小乘经论。
宋大明中。
住彭城寺升明中。
住牛落山龙渊寺。
年三十一。
乃于青州孙秦寺讲授。
吐词清彻。
风度凝远。
一座尽倾。
琅琊王僧达有重名于时。
特敬礼。
造寺以延之。
远性仁慈。
行青园。
脱衣以衣寒者。
乞食以食饥者。
时大疫。
病者相枕。
人人料理之。
死者为葬。
如骨肉。
里中化其孝敬。
王子鸾造新安寺。
荐其毋殷贵人。
诏选天下奇德。
应选。
被徵。
大明六年九月。
右司谏言。
臣闻。
邃拱凝居。
非期宏峻。
奉跪槃伏。
岂止让恭。
将以昭张四维。
缔制八寓。
故虽儒法支派。
名墨条流。
至于崇亲严上。
厥繇摩爽。
唯浮屠教特异于此。
臣等参议以为。
沙门接见。
皆当尽礼敬之容。
诏曰可。
远闻叹曰。
我剃头沙门。
本出家求道。
何关于帝王。
即曰谢病。
移止定林。
明帝践祚。
迎远为师。
不答。
建平王景素以栖玄寺致远。
又不答。
齐太祖将传位。
入山访远。
辞以老病。
足不垂床。
太祖诣床下。
咨访委悉。
及登位。
复驾幸远房。
以房閤狭小。
不容舆盖。
驻辇遣使问候而去。
远前后居山五十馀年。
初犹食。
食不继。
遂饮涧二十年。
以齐永明二年正月。
示疾。
文慧文宣二王。
侍剂药。
没寿七十一。
帝以书与沙门法献曰。
承远上无常。
弟子夜中已自知之。
远上此去。
甚得好处。
不必增悲也。
诸佳非一二。
迟见法师。
方可叙瑞梦耳。
今正宜为作功德。
所须可具疏来也。
竟陵王文宣王为塔于南山。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僧远。
姓皇。
勃海重合人。
其先北地皇甫氏。
避难海隅故去甫存皇焉。
远幼而乐道。
年十六欲出家。
父母不许。
因蔬食忏诵晓夜不辍。
年十八方获入道。
时有沙门道慧。
高才秀德声盖海岱。
远从受学。
通明数论贯大小乘。
宋大明中。
度江住彭城寺。
升明中于小丹阳牛落山立精舍。
名曰龙渊。
远年三十一。
始于青州孙泰寺南面讲说。
言论清畅风容秀整。
坐者四百馀人莫不悦服。
琅琊王僧达才贵当世。
藉甚远风素延止众造寺。
远赒贫济乏身无留财。
有玄绍比丘。
每给以金贝。
远让而弗受。
尝一时行青园。
闻里中得时气病者。
悯而造之。
见骈尸侣病者数人。
人莫敢近。
远深加痛惋。
留止不忍去。
因为告乞敛死抚生。
恩加骨肉。
宋新安孝敬王子鸾。
为亡所生母殷贵妃造新安寺。
敕选三州招延英哲。
远与小山法瑶南涧显亮。
俱被徵召。
皆推远为元举之首。
大明六年九月有司奏曰。
臣闻邃拱凝居非期宏峻。
拳跪槃伏岂止敬恭。
将欲昭张四维缔制八宇。
故虽儒法枝派名墨条流至于崇亲严上。
厥繇靡爽。
唯浮图为教逿自龙裔。
宗旨缅邈微言沦远。
拘文蔽道在末弥扇。
遂乃凌越典度偃居尊戚。
失随方之妙迹。
迷制化之渊美。
夫佛法以谦俭自牧。
惠虔为道。
不轻比丘遭人必拜。
目连桑门遇长则礼。
宁有屈膝四辈而间礼二亲。
稽颡耆腊而直骸万乘者哉。
故咸康创议元兴载述。
而事屈偏党道挫馀分。
今鸿源遥洗群流仰镜。
九仙赆宝百神从职。
而畿辇之内含弗臣之氓。
阶席之间延抗礼之客。
惧非所以澄一风范详示景则者也。
臣等参议以为沙门接见皆当尽虔礼敬之容。
依其本俗则朝徽有序乘方兼远矣。
帝虽颇信法而久自骄纵。
故奏上之日诏即可焉。
远时叹曰。
我剃头沙门本出家求道。
何关于帝王。
即日谢病仍隐迹上定林山。
及景和之中此制又寝。
还遵旧章。
宋明践祚请远为师。
竟不能致。
其后山居逸迹之宾。
傲世陵云之士。
莫不崇踵山门展敬禅室。
庐山何点汝南周颙。
齐郡明僧绍濮阳吴苞。
吴国张融。
皆投身接足咨其戒范。
后宋建平王景素谓栖玄寺。
是先王经始。
既等是人外。
欲请远居之。
慇勤再三遂不下山。
齐太祖将升位入山寻远远固辞老疾。
足不垂床。
太祖躬自降礼咨访委悉。
及登禅复銮驾临幸将诣远房。
房阁狭小不容舆盖。
太祖欲见远。
远持操不动。
太祖遣问卧起。
然后转跸而去。
远曾不屑焉。
至于寝疾。
文惠文宣伏膺师礼。
数往参候。
时贵卿士往还不绝。
远蔬食五十馀年。
涧饮二十馀载。
游心法苑缅想人外。
高步山门萧然物表。
以齐永明二年正月卒于定林上寺。
春秋七十有一。
帝以致书于沙门法献曰。
承远上无常。
弟子夜中已自知之。
远上此去甚得好处。
诸佳非一不复增悲也。
一二迟见法师方可叙瑞梦耳。
今正为作功德。
所须可具疏来也。
竟陵文宣王又书曰。
远法师一代名德志节清高。
潜山树美四海餐风。
弟子闇昧谬蒙师范。
方欲仰禀仁化用洗烦虑。
不谓比疾奄成异世。
悲痛之心特不可忍。
远上即业行圆通旷劫希有。
弟子意不欲遗形影迹杂处众僧墓中。
得别卜馀地。
是所愿也。
方应树刹表奇刻石铭德矣。
即为营坟于山南立碑颂德。
太尉琅琊王俭制文。
时定林上寺又有法令慧泰。
并善经论继誉于远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6—484 【介绍】: 南朝齐僧。河西金城人。出家于凉州,初名慧智,师事禅师玄高,改前名。洞晓经律,深入禅要,传讲《华严经》自畅始。又能绘画,曾绘金刚密迹等十六神像。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北魏太武帝禁佛教,坑杀沙门,畅脱走南下,避难扬州。宋文帝深加敬重,请为太子师,畅固让。刘宋末,游成都,止大石寺,入齐后山,结草为庵。入齐,文惠太子萧长懋遣使征迎,辞不获免,带病至京,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赵氏。河西金城人也。少时羌酋尽歼其家。见畅戒勿杀曰。此儿目光外射。非凡器也。遂获为凉州玄高弟子。会羌灭佛法。害诸沙门。畅乃以杨枝击沙尘蔽空。使追骑无所见。急则以葱塞鼻通气。投身水中。自平城代郡上谷。踰太行。渡孟津。而至扬州。善经律。博观子史百氏之言。初华严文义浩博。畅首为疏释之。以三论为学者所宗。文帝请为太子师。不可。久之。辞游西蜀。至大石寺。手画金刚密迹十六躯。又建寺于岷山郡之席阳县齐山。名曰齐兴。是日正当太祖受九锡之辰。或以天时人事。万里符合。作齐山赞。叙其事。寄成都傅琰者。琰闻诸州郡。岁时存问。畅能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豫章王凝镇荆州。迎至城。文惠太子又遣使。迎归建邺灵根寺。没年六十九。永明二年冬葬独龙冈。
神僧传·卷第三
释玄畅。姓赵氏。河西金城人。少时家门为胡虏所灭。祸将及畅。虏师见畅而止之曰。此儿目光外射非凡童也。遂获免。仍往凉州出家。其后虐虏剪灭佛法害诸沙门。唯畅得走。以元嘉二十二年闰五月十七日发自平城。路由代郡上谷。东跨太行。路经幽冀。南转将至孟津。唯手把一束杨枝一扼葱叶。虏骑追逐将欲及之。乃以杨枝击沙。沙起天闇人马不能前。有顷沙息骑已复至。于是投身河中。唯以葱叶内鼻孔中通气度水。以八月一日达于扬州。洞晓经律深入禅要占记吉凶靡不诚验。迄宋之季年乃飞舟远举。适成都止大石寺。手画作金刚密迹等十六神像。升明三年又游西界观瞩岷岭。乃于岷山郡北部广阳县界见齐后山。遂有终焉之志。仍倚岩傍谷结草为庵。弟子法期见神人乘马著青单衣。绕山一匝还示造塔之处。以齐建元元年四月二十三日。建刹立寺名曰齐兴。其后惠太子遣使徵迎。敕命重叠辞不获免。于是汎舟东下。中途动疾带恙至京。倾众阻望。少时而卒。春秋六十有九。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玄畅。
姓赵。
河西金城人。
少时家门为胡虏所灭。
祸将及畅。
虏帅见畅而止之曰。
此儿目光外射非凡童也。
遂获免。
仍往凉州出家。
本名慧智。
后遇玄高事为弟子。
高每奇之。
事必共议。
因改名玄畅。
以表付嘱之旨。
其后虐虏剪灭佛法害诸沙门。
唯畅得走。
以元嘉二十二年闰五月十七日发自平城。
路由岱郡上谷。
东跨太行。
路经幽冀。
南转将至孟津。
唯手把一束杨枝一扼葱叶。
虏骑追逐将欲及之。
乃以杨枝击沙。
沙起天闇。
人马不能得前。
有顷沙息骑已复至。
于是投身河中。
唯以葱叶内鼻孔中通气度水。
以八月一日达于扬州。
洞晓经律深入禅要。
占记吉凶靡不诚验。
坟典子氏多所该涉。
至于世伎杂能罕不必备。
初华严大部文旨浩博。
终古以来未有宣释。
畅乃竭思。
研寻提章比句传讲迄今。
畅其始也。
又善于三论。
为学者之宗。
宋文帝深加叹重。
请为太子师。
再三固让。
弟子谓之曰。
法师之欲弘道济物广宣名教。
今帝主虚己相延。
皇储蓄礼思敬。
若道扬圣君则四海归德。
今矫然高让将非声闻耶。
畅曰。
此可与智者说。
难与俗人言也。
及太初事故方知先觉自尔。
迁憩荆州止长沙寺。
时沙门功德直出念佛三昧经等。
畅刊正文字辞旨婉切。
又舒手出香掌中流水。
莫之测也迄宋之季年乃飞舟远举。
西适成都。
初止大石寺。
乃手画作金刚密迹等十六神像。
至升明三年又游西界观瞩岷岭。
乃于岷山郡北部广阳县界见齐后山。
遂有终焉之志。
仍倚岩傍谷结草为庵。
弟子法期见神人乘马著青单衣。
绕山一匝还示造塔之处。
以齐建元元年四月二十三日。
建刹立寺名曰齐兴。
正是齐太祖受锡命之辰。
天时人事万里悬合。
时傅琰西镇成都。
钦畅风轨待以师敬。
畅立寺之后。
乃致书于琰曰。
贫道栖荆累稔年衰。
疹积厌毒人諠。
所以远托岷界卜居斯阜。
在广阳之东去城千步。
逶迤长亘连叠。
岭关四涧亘列五峰。
抱郭怀邑回望三方。
负峦背岳远瞩九流。
以去年四月二十三日创功覆篑。
前冬至此访承尔日。
正是陛下龙飞之辰。
盖闻道配太极者。
嘉瑞自显。
德同二仪者。
神应必彰。
所以河洛炳有周之兆。
灵石表大晋之徵。
伏谓兹山之符验。
岂非齐帝之灵应耶。
檀越奉国情深。
至使运属时徵不能忘心。
岂能遗事。
辄疏山赞一篇以露愚抱。
赞曰。
峨峨齐山。
诞自幽冥。
潜瑞几昔帝号仍明。
岑载圣宇。
兆祚休名。
峦根云坦。
峰岳霞平。
规岩拟刹。
度岭缔经。
创工之日龙飞紫庭。
道侔二仪。
四海均清。
终天之祚。
岳德表灵。
琰即具以表闻。
敕蠲百户以充俸给。
齐骠骑豫章王嶷作镇荆峡遣使徵请。
河南吐谷浑主遥心敬慕乃驰骑数百迎于齐山。
值已东赴遂不相及。
至齐武升位。
司徒文宣王启自江陵旋于京师。
文惠太子又遣徵迎。
既敕令重叠辞不获免。
于是泛舟东下。
中途动疾带患至京。
倾众阻望。
止住灵根少时而卒。
春秋六十有九。
是岁齐永明二年十一月十六日。
即窆于钟阜独龙山前。
临川献王立碑。
汝南周颙制文。
释慧基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钱唐吕氏。
幼俊迈。
初弃家去。
依祇洹寺慧义为童子。
至年十五。
义为启宋文帝落发。
立操刻苦洞晓经史。
僧伽跋摩自西域来。
义遣基入室事之。
诣蔡州受具足戒。
跋摩曰。
汝当道王江东。
不可久留京邑。
于是遍历江淮讲肆。
精小品法华思益维摩金刚般若胜鬘等经。
然义爱其纯懿。
久留京师。
与之同住。
义亡。
还钱塘止显明寺。
已而绝浙栖会稽山阴法华寺。
学者千馀人。
宋太宗诏之。
以疾力辞。
元徽初又诏。
不得已而行。
次浙江疾作。
还龟山建宝林寺。
启普贤忏法。
高士周颙刘瓛张融。
并抠衣问道。
文宣王慕仰致书。
讯法华宗旨。
基乃著法华义疏凡三卷。
注遗教经。
世敬仰其书为僧主。
名重三吴。
建武三年冬卒。
寿八十三。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慧基。姓偶。吴国钱塘人。幼而神情俊逸机悟过人。初依随祇洹慧义法师。至年十五。义嘉其神彩。为启宋文帝求度出家。文帝引见顾问允怙。即敕于祇洹寺为设会出家。舆驾亲幸公卿必集。基既栖志法门厉行精苦。学兼昏晓解洞群经。后有西域法师僧伽跋摩。弘赞禅律来游宋境。义乃令基入室供事。年满二十度蔡州受戒。跋摩谓基曰。汝当道王江东不须久留京邑。于是四五年中游历讲肆备访众师。善小品法华思益维摩金刚波若胜鬘等经。皆思探玄颐鉴勜幽凝。提章比句丽溢终古。基师慧义既德居物宗道王荆土。士庶归依利养纷集。以基懿德可称。乃携共同活。及义之亡后。资生杂物近盈百万。基法应获半。悉舍以为福。唯取粗故衣钵协以东归。还止钱塘显明寺。顷之进适会稽。仍止山阴法华寺。尚学之徒追踪问道。于是遍历三吴讲宣经教。学徒至者千有馀人。宋太宗遣使迎请。称疾不行。元徽中复被徵诏。始行过浙水。复动疾而还。乃于会邑龟山立宝林精舍。手叠塼石躬自指麾。架悬乘险制极山状。初立三层匠人小拙。后天震毁坏更加修饰。遂穷其丽美。基尝梦见普贤因请为和上。及寺成之后。造普贤并六牙白象之形。即于宝林设三七斋忏。士庶鳞集献奉相仍。后周颙莅剡请基讲说。颙既素有学功特深佛理。及见基访覈日有新异。刘瓛张融并申以师礼崇其义训。司徒文宣王钦风慕德。致书慇勤。访以法华宗旨。基乃著法华义疏。凡有三卷。及制门训义序三十三科。并略申方便旨趣会通空有二言。及注遗教等。并行于世。基既德被三吴声驰海内。乃敕为僧主掌任十城。盖东土僧正之始也。于是从容讲道训厉禅慧。四远从风五众归伏。基性烈而能温。气清而且穆。故预在门人莫不兢战。以齐建武三年冬十一月卒于城傍寺。春秋八十有五。初基寝疾。弟子薨见梵僧数人皆踞砌坐。问所从来。答云。从大乘国来奉迎基和上。后数日而亡。因窆于法华山南。特进庐江何胤为造碑文于宝林寺。铭其遗德。基弟子德行慧旭道恢。并学业优深。次第敷讲。各领门徒继轨前辙。后有沙门慧谅接掌僧任。谅亡次沙门慧永。永风姿瑰雅德行清严。亦游刃众经。时当讲说。永后次沙门慧深。亦基之弟子。深与同学法洪。并以戒洁见重。深后次沙门昙与。亦沈审有器局。
僧印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朱氏。寿春人。少沈厚。耐劳苦。弃家得度。从彭城昙度。受三论。又从庐山慧龙。受法华义。还京师止中兴寺。大明中。徵君何默。请印为法匠。以大阐讲席。听者七百馀人。印学虽博涉。而偏嗜法华。故捉麈尾者。凡二百五十二遍。永明元年没。寿六十五。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僧印。
姓朱。
寿春人。
少而神思沈审安苦务学。
初游彭城从昙度受三论。
度既擅步一时四远依集。
印禀味钻研穷其幽奥。
后进往庐山。
从慧龙咨受法华。
龙亦当世著名。
播于法华宗旨。
印偏功构彻独表新异。
于是东适京师止中兴寺。
复陶思涅槃及馀经典。
宋大明中徵君何点招僧大集。
请印为法匠。
听者七百馀人。
司徒文宣王东海徐孝嗣。
并挹敬风猷屡请讲说。
印戒行清严禀性和穆。
含恕安忍憙愠不彰。
时仗气之徒。
问论中间。
或厝以嘲谑。
印神彩夷然曾无外意。
虽学涉众典而偏以法华著名。
讲法华凡二百五十二遍。
以齐永元元年卒。
春秋六十有五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8—514 【介绍】: 或作保志、宝志。世称宝公或志公。南朝僧。金城人。俗姓朱。少出家于京师道林寺,师事沙门僧俭,修习禅业。宋明帝泰始中,出入钟山,往来都邑。好作预言,语如谶记,当时帝王士庶皆视为神僧而信奉之。齐武帝迎入华林园,梁武帝准其出入禁内。
全梁文·卷七十一
宝志一作保志,俗姓朱,金城人,宋泰始中年已五六十,俗呼为志公。齐永明中迎入华林园,寻住东宫后堂,天监十三年卒,葬钟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测之人也。
宋元嘉中。
金陵人朱氏妇于上巳日。
闻儿啼鹰巢中。
梯树得之。
养以为子。
方面莹彻如镜。
手足皆鸟爪。
七岁去。
依钟山大沙门僧俭。
为童子。
长而落发。
脩习禅观。
坐必阅旬浃。
久之。
忽无定居。
多来往皖山剑领之下。
发而徒跣。
著锦袍。
饮啖同流俗。
恒以剪刀。
及镜缣帛等。
负之柱杖而。
趋经聚落。
儿童哗逐之。
或微索酒。
或累日不食。
尝从食鲙者。
求鲙。
食者与而心非之。
即吐水中皆成生鱼游去。
时时题诗。
初不可解。
后皆有验。
建元间。
异迹甚著。
丞相高嵩为武帝言之。
以礼自皖山。
迎至都下。
馆于陈征虏家。
辄自剺其面。
出十二首。
观世音相。
慈严妙丽。
倾都观叹。
后帝忿其惑众。
收付建康狱。
而游行市里。
不少变。
然在狱中者自若也。
一夕使吏取门外所食物。
且则文惠太子竟陵王以金钵盛饭。
满两舆送供。
至建康令吕文显以事启帝。
诏迎至禁中。
俄有诏屏除后宫。
为家人𡩷。
吏亦以例出公。
已而犹见公于景阳山上。
引比丘七辈行道。
帝怒使推验失所在。
吏曰。
公出久矣。
今在省中。
吏就视之。
则身如涂墨者。
帝闻而大惊。
陈显达镇江州殷齐之以大司马从行。
往辞公公。
引纸画鸦授之。
曰缓急可用也。
显达叛。
齐之遁去。
显达遣骑追之。
将及。
齐之窘甚。
时晚景嚑黑。
树林阴翳。
无所见群鸦噪其上。
因念公前日所授画。
意即匿其处以免。
鄱阳忠烈王饭公于私弟。
去则置荆枝于门上。
俄诏王领荆州。
卫尉胡谐病。
以书邀屈。
语尤切。
公题其书尾曰。
明屈翌日果尸出。
僧法正欲以衣施而求之龙光罽宾两寺。
皆无有。
曰夜宿此黎明去矣。
厉侯伯。
公所厚善者。
又求之其家。
侯伯曰。
公昨就吾家行道倦。
今卧未兴。
求者视之。
笑而起。
公在花林园。
忽重著三布帽。
然亦不知何自得也。
俄而武帝崩。
文慧太子豫章文献王相继薨。
而齐亦自此季矣。
灵味寺沙门宝亮。
欲施公衲帔。
未及有言。
公辄自来持帔去。
仲熊尝问己仕所至。
直解杖头左索。
掷予之。
仲熊后。
果至尚书左丞。
永明中。
馆东宫后堂。
旦暮每出入诸门无他。
末年忽褰衣疾走。
以避云。
门有血污人。
逮西昌害郁林先令。
载尸寄故阉人徐龙驹家。
其犊车所过颈血涂。
户限皆满。
建武中。
明帝害诸生高士。
江泌忧之。
南康王子琳访公祸福。
公以香炉举覆其灰曰。
都尽都尽。
后皆如其语。
徐陵儿时。
父𢹂诣公。
公拊之曰。
天上石麒麟也。
屯骑桑偃谋不轨。
公见之戟手。
诟曰。
若欲斮头穴胸邪。
偃汗下不敢仰视。
梁受禅。
武帝以前朝过于禁锢。
至是诏释之。
尝问曰。
弟子烦惑未除。
何以治之。
答曰十二。
又问。
十二之旨。
曰在书字时节刻满中。
又问。
何时得净心脩习。
曰安乐禁。
又问年祚远近曰。
元嘉元嘉。
帝欣然。
以为享祚倍宋文之年。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
而雨不降。
志谓左右曰。
吾病不差。
就官乞活。
傥不奏白。
官应得祸。
即上启愿于华光殿。
讲胜鬘经请雨。
帝即命沙门法云讲之。
终夕而雪。
志又以刀横水盂上。
良久雨。
帝初繁刑。
公假以神力。
令见高祖受极苦于地下。
自是省刑。
诏画工张僧繇写公像。
藏禁中僧繇下笔辄不自定。
扣头哀恳。
公笑曰。
毗婆尸佛蚤留心。
直至如今不得妙。
帝偶同公临江。
纵望。
有物溯流而上。
公举杖引之。
随杖至。
盖紫旃檀也。
诏供奉官俞绍雕公像。
顷刻而成。
神情如生。
帝大悦。
置内庭。
为子孙世世福。
时法云寺云光师讲经。
天为雨华。
帝意其證圣。
夜于含光殿。
焚疏请约志云光傅大士四老斋。
翌日。
云光不至。
公尝听法云讲法华。
至假使黑风。
问风果有否。
曰世谛故有。
第一义谛故无。
公曰。
若体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邪。
法云默然。
公则自为主客。
辨难锋出。
一座莫有解者。
帝尝从容。
问国祚有流难否。
公指其喉视之。
侯景之乱。
尤追绎其言焉。
有僧一曰石头。
浮杯来谒帝。
帝方与客棋。
吟曰杀之。
棋罢问。
僧所在。
侍卫奏适蒙旨。
已杀之矣。
帝嗟悼。
以问公。
公曰。
陛下前身蚯蚓也。
僧尝为锄草者。
误 杀蚯蚓。
今偿债耳。
天监十三年。
公移花林园像置所居房。
帝闻之曰。
大师将去我耶。
是岁十二月忽命。
奏丝竹彻昼夜。
至六日终于兴皇寺临亡然一烛。
付后閤舍人吴庆以闻。
帝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将以后事嘱我乎。
帝昔与公临钟山之定林指前独龙冈阜曰。
此为阴宅。
则永其后。
帝曰。
谁当得之。
志曰先行者得。
至是以金十二万。
易其地。
以葬焉。
皇女永康公主薨。
尽施其妆奁。
建浮图五层于其上。
且冠以无价宝珠云。
仍建开善精舍敕陆倕制铭干冢内。
王筠勒碑于寺门。
处处传其遗像焉。
毕工。
上幸其寺。
公忽见于云间。
万众欢呼。
声震山谷。
敕谥广济大师。
公显迹之始。
可五六十许。
及终亦不老。
有徐栖道者。
年九十三。
自言是公外舅弟少公四岁计其亡时。
盖九十七矣。
神僧传·卷第四
释宝志。
本姓朱氏。
金城人。
初朱氏妇闻儿啼鹰巢中。
梯树得之。
举以为子。
七岁依钟山僧俭出家修习禅业。
往来皖山剑水之下。
面方而莹彻如镜。
手足皆鸟爪。
止江东道林寺。
至宋大始初忽如僻异。
居止无定饮食无时。
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
执一锡杖。
杖头挂剪刀及镜。
或挂一两匹帛。
齐建元中稍见异迹。
数日不食亦无饥容。
与人言始若难晓。
后皆效验。
时或赋诗言如谶记。
江东士庶皆共事之。
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
既旦人见其入市。
还检狱中志犹在焉。
志语狱吏。
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
汝可取之。
既而齐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
并送食饷志。
果如其言。
建康令吕文显以事闻。
武帝即迎入宫居之后堂。
一时屏除内宴。
志亦随众出。
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
帝怒遣推检其所閤。
吏启云。
志久出在省。
方以墨涂其身。
时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
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
并云昨宿且去。
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
伯云。
志昨在此行道。
旦眠未觉。
使还以告献。
方知其身分三处宿焉。
志常盛冬袒行。
沙门宝亮欲以衲衣遗之。
未及发言。
忽来引衲而去。
后假齐武帝神力。
使见高帝于地下常受锥刀之苦。
帝自是永废锥刀。
武帝又常于华林园召志。
志忽著三重布帽以见。
俄而武帝崩。
文惠太子及豫章王相继而薨。
永明中常住东宫后堂。
一日平明从门出入。
忽云。
门上血污衣褰衣走过。
及郁林见害车载出。
此帝颈血流于门限。
齐卫尉胡谐疾病请志。
志注疏云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谐亡。
载尸还宅。
志曰。
明日尸出也。
齐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镇江州辞志。
志画纸作树。
树上有乌。
语云。
急时可登此。
后显达逆节。
留齐之镇州。
及败齐之叛入庐山。
追骑将及。
齐之见林中有一树。
树上有乌如志所画。
悟而登之。
乌竟不飞。
追者见乌谓无人而返。
卒以见免。
齐屯骑桑偃将欲谋反。
往诣志。
志遥见而走。
大呼云。
围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
后又旬事发。
偃叛走朱方。
为人所得。
果斫头破腹。
梁鄱阳忠烈王尝屈志至第。
忽令觅荆子甚急。
既得安之门上莫测所以。
少时王出为荆州刺史。
其预鉴之明此类非一。
志多去来兴皇净名两寺。
及梁武即位下诏曰。
志公迹均尘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焦濡。
蛇虎不能侵惧。
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
谈其隐沦则遁仙高者。
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陋一至于此。
自今行来随意出入勿得复禁。
志自是多出入禁中。
尝于台城对梁武帝吃鲙。
昭明诸王子皆侍侧。
食讫武帝曰。
朕不知味二十馀年矣。
师何为尔。
志公乃吐出小鱼依依鳞尾。
武帝深异之。
如今秣陵尚有鲙残鱼也。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而未降雨。
志忽上启云。
志病不差就官乞活。
若不启白官应得鞭杖。
愿于华光殿讲胜鬘经晴雨。
梁武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
竟夜便大雨。
志又云。
须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
高下皆足。
舒州灊山最寄绝。
而山麓尤胜。
志公与白鹤道人皆欲之天监六年二人俱白武帝。
帝以二人皆具灵通。
俾各以物识其地得者居之。
道人云。
某以鹤止处为记。
志云。
某以卓锡处为记。
已而鹤先飞去。
至麓将止。
忽闻空中锡飞声。
志公之锡遂卓于山麓。
而鹤惊止他所。
道人不怿。
然以前言不可食。
遂各以所识筑室焉。
有陈征虏者。
举家事志甚笃。
志尝为其见真形。
光相如菩萨像焉。
志知名显奇四十馀载。
士女供事者不可胜数。
然好用小便濯发。
俗僧闇有讥笑者。
志亦知众僧多不断酒肉讥之者。
饮酒食猪肚。
志勃然谓曰。
汝笑我以溺洗头。
汝何为食盛粪袋。
讥者惧而惭服。
晋安王萧纲初生日。
梁武遣使问志。
志合掌云。
皇子诞育幸甚。
然冤家亦生。
于后推寻历数与侯景同年月日而生也。
会稽临海寺有大德。
常闻杨州都下有志公语言颠狂放纵自在。
僧云。
必是狐狸之魅也。
愿向都下觅猎犬以逐之。
于是轻船入海。
趋浦口欲西上。
忽大风所飘。
意谓东南六七日。
始到一岛中望见金装浮图千云秀出。
遂寻径而往至一寺。
院宇精丽花卉芳菲。
有五六僧皆可年三十。
美容色并著真绯袈裟。
倚杖于门树下言语。
僧云。
欲向都下为风飘荡。
不知上人此处知何州国。
今四望环海。
恐本乡不可复见。
答曰。
必欲向扬州即时便到。
今附书到钟山寺西行南头第二房觅黄头付之。
僧因闭目坐船。
风声定开眼。
如言奄至西岸。
入浦数十里至都。
径往钟山寺访问。
都无字黄头者。
僧具说委曲报云。
西行南头第二房。
乃风病道人。
志公虽言配在此寺。
常在都下聚乐处。
百日不一度来。
房空无人也。
问答之间不觉志公。
已在寺厨上乘醉索食。
人以斋过日晚未与。
间便奋身恶骂寺僧。
试遣沙弥绕厨侧漫呼黄头。
志公忽曰。
阿谁唤我。
即逐沙弥来到僧处。
谓曰。
汝许将猎狗捉我。
何为空来。
僧知是非常人。
顶礼忏悔。
授书与之。
志公看书云。
方丈道人唤我。
不久当亦自还。
志公遂屈指云。
某月日去。
便不复共。
此僧语众。
但记某月日。
至天监十三年冬。
于台后堂谓人曰。
菩萨将去。
未及旬日无疾而终。
尸骸香软形貌熙悦。
临亡然一烛以付后閤舍人吴庆。
庆即启闻。
梁武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将以后事属我乎。
因厚加殡送。
葬于钟山独龙之阜。
仍于墓所立开善寺敕陆倕制铭于冢内。
王筠勒碑文于寺门。
传其遗像处处存焉。
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释保志。
本姓朱。
金城人。
少出家止京师道林寺。
师事沙门僧俭为和上修习禅业。
至宋太始初忽如僻异。
居止无定饮食无时。
发长数寸。
常跣行街巷。
执一锡杖。
杖头挂剪刀及镜或挂一两匹帛。
齐建元中稍见异迹。
数日不食亦无饥容。
与人言语始若难晓后皆效验。
时或赋诗言如谶记。
京土士庶皆共事之。
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
明旦人见其入市。
还检狱中志犹在焉。
志语狱吏。
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
汝可取之。
既而齐文慧太子竟陵王子良并送食饷志。
果如其言。
建康令吕文显以事闻武帝帝即迎入居之后堂。
一时屏除内宴。
志亦随众出。
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
帝怒遣推检失所在。
问吏启云。
志久出在省。
方以墨涂其身。
时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
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
并云。
昨宿旦去。
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
伯云。
志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觉。
使还以告献。
方知其分身三处宿焉。
志常盛冬祖行。
沙门宝亮欲以衲衣遗之。
未及发言。
志忽来引纳而去。
又时就人求生鱼鲙。
人为办觅。
致饱乃去。
还视盆中鱼游活如故。
志后假武帝神力。
见高帝于地下。
常受锥刀之苦。
帝自是永废锥刀。
齐卫尉胡谐病请志。
志往疏云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谐亡。
载尸还宅。
志云。
明屈者明日尸出也。
齐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镇江州辞志。
志画纸作一树。
树上有乌。
语云。
急时可登此。
后显达逆。
即留齐之镇州。
及败齐之叛入庐山。
追骑将及。
齐之见林中有一树。
树上有乌。
如志所画。
悟而登之。
乌竟不飞。
追者见乌谓无人而反。
卒以见免。
齐屯骑桑偃将欲谋反。
往诣志。
志遥见而走。
大呼云。
围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
后未旬事发。
偃叛往朱方。
为人所得。
果斫头破腹。
梁鄱阳忠烈王尝屈志来第。
会忽令觅荆子甚急。
既得安之门上莫测所以。
少时王便出为荆州刺史。
其预鉴之明此类非一。
志多去来兴皇净名两寺。
及今上龙兴甚见崇礼。
先是齐时多禁志出入。
今上即位下诏曰。
志公迹拘尘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燋濡。
蛇虎不能侵惧。
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
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
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狭一至于此。
自今行道来往随意出入勿得复禁。
志自是多出入禁内。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而未降雨。
志忽上启云。
志病不差就官乞治。
若不启百官应得鞭杖。
愿于华光殿讲胜鬘请雨。
上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
讲竟夜便大雪。
志又云。
须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
上尝问志云。
弟子烦惑未除。
何以治之。
答云。
十二识者。
以为十二因缘。
治惑药也。
又问十二之旨。
答云。
旨在书字时节刻漏中。
识者以为书之在十二时中。
又问。
弟子何时得静心修习。
答云。
安乐禁。
识者以为禁者止也。
至安乐时乃止耳。
后法云于华林寺讲法华。
至假使黑风。
志忽问风之有无。
答云。
世谛故有。
第一义则无也。
志往复三四番。
便笑云。
若体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难可解。
其辞旨隐没类皆如此。
有陈御虏者。
举家事志甚笃。
志尝为其现真形。
光相如菩萨像焉。
志知名显奇四十馀载。
士女恭事者数不可称。
至天监十三年冬。
于台后堂谓人曰。
菩萨将去。
未及旬日无疾而终。
尸骸香软形貌熙悦。
临亡然一烛以付后阁舍人吴庆。
庆即启闻。
上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将以后事属我乎。
因厚加殡送葬于钟山独龙之阜。
仍于墓所立开善精舍。
敕陆倕制铭辞于冢内。
王筠勒碑文于寺门。
传其遗像处处存焉。
初志显迹之始。
年可五六十许。
而终亦不老。
人咸莫测其年。
有徐捷道者。
居于京师九日台北。
自言是志外舅弟。
小志四年。
计志亡时应年九十七矣。
时梁初蜀中又有道香僧朗。
亦并有神力云。
僧净曜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1—492 【介绍】: 南朝齐女僧,建康人。
本姓杨。
初出家从济瑗,志诚习经,专究大乘奥秘,十年后便为宗匠。
齐竟陵王尝请讲《维摩经》于第。
住普贤寺,为寺主二十余年。
弟子四百余人。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南齐
净晖本姓杨。
建康人也。
志道专诚乐法翘恳。
具戒之初从济瑗禀学。
精思研求究大乘之奥。
十腊之后便为宗匠。
齐文惠帝竟陵文宣王莫不服膺。
永明八年竟陵王请于第讲维摩经。
后为寺主。
二十馀年。
长幼崇奉如事父母。
从为弟子者四百馀人。
年七十二。
永明十年卒也。
时寺又有僧要光净。
并学行有闻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483 【介绍】: 南朝齐陈郡阳夏人。谢灵运孙。宋文帝元嘉中,坐灵运事,随父谢凤徙岭南,元嘉末还。好学,有文辞,盛得名誉。起家奉朝请。补新安王国常侍。帝称其文“殊有凤毛,灵运复出矣”。宋明帝泰始中,为尚书殿中郎。入齐,为黄门郎。恃才使酒,坐失仪,出为南郡王中军司马。寻免官遭禁锢。武帝即位,使掌国史。娶张敬儿女为子妇,敬儿诛,被迫自杀。
全齐文·卷十四
超宗,陈郡阳夏人,宋临川内史灵运孙。
孝建初为奉朝请,选补新安王子鸾国常侍,转抚军参军,泰始初为建安王司徒参军、尚书殿中郎,迁司徒主簿、丹杨丞、建安王司徒记室、正员郎,兼尚书左丞中郎,左迁通直常侍。
高帝为领军,引为长史、临淮太守,徙义兴太守,升明中为骠骑咨议。
齐受禅,转黄门郎,出为南郡王中军司马,以怨望免。
武帝即位,使掌国史,除竟陵王征北咨议参军,永明元年徙越州,行至豫章,赐死。
共 6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