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死心

相关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智才(一○六七~一一三八),俗姓施,舒州(今安徽潜山)人。
早年侍佛鉴。
至黄龙,参死心禅师
后住岳麓,丛林呼为才苏噜。
又迁龙牙,住十三载。
再迁住云溪。
高宗绍兴八年卒,年七十二。
为南岳下十五世,太平慧勤佛鉴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偈四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智才舒州施氏子。早岁服勤于佛鉴。及游方谒黄龙死心。翌日入室。死心问曰。会得最初句便会末后句。会得末后句便会最初句。最初末后拈放一边。百丈野狐话作么生会。才曰。入户已知来见解。何须更举轹中泥。心曰。新长老死在上座手里也。才曰。语言虽有异至理且无差。心曰。如何是无差底事。才曰。不扣黄龙角焉知颔下珠。心便打。才初住岳麓。次迁龙牙。三十载以清苦莅众。故衲子畏敬之。又迁云溪。绍兴戊午八月望俄集众付寺事。书偈曰。戊午中秋之日。出家住持事毕。临行自己尚无有。甚虚空可觅。每日垂训如常。至二十三日再示众曰。涅槃生死尽是空花佛。及众生并为增语。汝等诸人合作么生。众皆下语不契。才喝曰。苦苦。复曰。白云涌地明月当天。言讫冁然而逝。火浴获设利五色。塔寺西北隅。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智才。舒州人。与师同姓同门。亦高行衲子。住岳𪋤。迁龙牙。三十年以清苦莅众。为人所归。终于云溪。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一
禅师名智才。
姓施氏。
舒州人也。
进止勇猛。
有囊括之志。
断发为大僧。
趋最上乘。
遂得旨于佛鉴勤公。
公补太平时。
众多务繁。
才自典犁钁。
一众仰焉。
又谒死心禅师于黄龙。
死心辄拈百丈野狐公案。
以徵才。
才遽对曰。
入户已知来见解。
何须更举轹中泥。
死心长老死在上座手里也。
才曰。
语言虽有异。
至理且无差。
曰如何是无差底事。
才曰。
不扣黄龙角。
焉知颔下珠。
死心便打。
才拂袖趋去之。
死心后知乃叹曰。
太平之风果不寂寥。
政和初。
佛鉴自太平移智海。
才造省。
佛鉴以智海之众。
命才首之。
才辞不就。
乃隐岳麓。
佛鉴迁蒋山。
才又造省。
时珣禅师为座元。
有僧以女子出定因缘。
请珣批判。
珣曰。
瞿昙身心如泥。
女子肝肠似铁。
文殊贪寻锅子。
罔明繇来著楔。
历观大地众生。
不解闭门作活。
不动干戈建太平。
雨过春山如黛泼。
其僧不领。
乃请决于才。
才曰。
女子文殊与罔明禅徒。
毕竟如何委。
除非格外妙投机。
始信波涛元是水。
僧有省。
珣笑曰。
须是我才苏噜始得。
才居岳麓时。
因僧问。
德山棒临济喝。
今日请师为拈掇。
才曰。
苏噜苏噜。
曰苏噜苏噜还有西来意也无。
才曰。
苏噜苏噜。
故丛林称为才苏噜云。
才迁潭州龙牙。
龙牙有众数百。
不以声色。
而出入提揭。
如左右手。
均劳逸预。
险夷木榻之侧。
片笠不完。
禅徒饫染其味。
昂昂自若。
一以胎风雨鷇之舌。
敲唱玄猷。
故居十三载如一日。
有语曰。
弹指圆成八万门。
刹那灭却三祇劫。
若也见得行得。
健即经行困即歇。
若也未会。
两个鸬鹚扛个鳖。
绍兴间。
退居云溪。
忽集众曰。
戊午中秋之日。
出家住持事毕。
临行自己。
尚无有甚虚空可觅。
众大惊。
攀恋之。
至二十三日。
又曰。
涅槃生死尽是空花。
佛及众生并为增语。
汝等诸人合作么生。
良久喝曰。
白云涌地。
明月当天。
竟长往。
火浴。
收五色舍利。
塔于本山。
赞曰。
佛鉴尝谓才公云。
住持有三诀。
见事能行果断。
三者缺一。
则见事不明。
终为小人。
忽慢住持不振矣。
故才公开化二十载。
众敬畏之。
如羽族随凤怀其德也。
是时死心善骂天下聋缩。
独于公。
则啧啧延誉于不衰。
岂徒然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智才,舒州施氏子,早岁服勤于佛鉴,及游方,谒黄龙死心。翌日入室,死心问曰:“会得最初句,便会末后句,会得末得句,便会最初句。最初末后拈放一边,百丈野狐话作么生会?”才曰:“入户已来知见解,何须更举轹中泥。”心曰:“新长老死在上座手里也。”才曰:”语言虽有异,至理且无差。”心曰:“如何是无差底事?”才曰:“不扣黄龙角,焉知颔下珠。”心颔之。才初住岳麓,次迁龙牙,三十载以清苦莅众,故衲子畏敬之。又迁云溪。绍兴戊午八月望,俄集众付寺事,书偈曰:“戊午中秋之日,出家住持事毕。临行自己尚无,有甚虚空可觅。”每日垂训如常。至二十三日,再示众曰:“涅槃生死尽是空花,佛及众生并为增语,汝等诸人合作么生?”众皆下语不契。才喝曰:苦苦。复曰:白云涌地,明月当天。言乾,冁然而逝。火浴,获设利五色,塔寺西北隅。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应端(一○六九~一一二九),南昌(今属江西)人。俗姓徐。住潭州法轮寺。为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惟清禅师法嗣。高宗建炎三年卒,年六十一。《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僧宝正续传》卷三有传。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应端南昌徐氏子也。生而眉宇豁如形仪庄肃。幼厌尘秽少入空门。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为大僧。谒真净文机不谐。时灵源分座云居扣之。源稍加痛劄。端负己解。妙入经论乃援引马祖百丈机语及华严经旨相表酬答。灵源笑曰。汝举马祖百丈固错矣。而华严宗旨与个事喜没交涉。端愤然欲去。因辞揭帘。忽大悟汗流浃背。灵源见喜曰。子方识好恶矣。马祖百丈文殊普贤几为汝累。由是声誉四驰道钦七众。政和末太师张司成虚百丈。坚命开堂。举僧问大隋劫火洞然时这个坏也不坏话。遂曰。六合倾翻劈面来。暂披麻缕混尘埃。因风吹火浑閒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坏不坏随不随徒将闻见强针锥。太湖三万六千倾月在波心说向谁。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禅师讳应端。
南昌余氏子。
依化度寺善月落发为大僧。
初游庐山圆通。
以般若夙熏。
谈禅衮衮。
老衲多敬异之。
颇自以为至。
及会宗叔僧智屿者折困之。
俾令实参。
繇是走归宗。
依真净禅师。
未几真净迁泐潭。
而罗汉小南禅师道价鼎盛。
往从之。
俄而南公化去。
师方锐意于道。
遽失所从。
闻老演大本灵源之道。
欲见之。
而未能决。
即炷臂香。
祷于像前。
志三老之名而探之。
得灵源。
时灵源首众僧于云居。
于是造焉。
倾心奉事。
虽咨参决择无间。
而义象缠心。
未能脱洒。
灵源尝痛劄之。
师必引援马祖百丈机缘及华严宗旨为表佐。
灵源笑曰。
马祖百丈固错矣。
而华严宗旨与个事喜没交涉。
师愤欲他往。
因造室请辞。
比至门。
方揭帘。
忽大悟。
遍体汗下。
灵源见而喜曰。
是子识好恶矣。
马祖百丈文殊普贤。
几被汝带累也。
自是投机契会。
击节赏音。
若合符契。
死心禅师出世云岩。
灵源遣二三子。
往佐之。
死心迅机逸辩。
雷轰电扫。
学者莫敢婴其锋。
师为侍者。
每当机不少让。
至差别因缘洞下语句。
靡不迎刃而解。
死心抚爱之。
异乎等辈。
及灵源出世太平迁黄龙。
师皆枉焉。
去游京浙。
历讲肆。
学首楞严法界观圆觉肇论。
尤邃于金刚般若。
崇宁中。
省亲南昌。
厥父素诵此经。
而未喻其旨。
因以精义。
直注经文之下。
俾读之易晓。
学者争传之。
目为金刚直解。
死心知之骂曰。
我欲此子荷大法。
今乃在三家村里。
说义学邪。
师闻而笑曰。
以法报亲。
庸何伤乎。
显谟朱世英守临川。
创昭默堂将迎致灵源。
灵源辞以疾。
举师代行。
朱亦雅闻师名。
虚明水以迟其来。
师廉知谢曰。
若以道相期则可。
今尔乃世谛求我矣。
请从此辞。
世英钦叹不已。
大观中。
洪师。
范伯履请任双岭。
师宵遁他境。
久之归云岩。
首众分座。
以法施学者。
政和末。
大师张司成请出世百丈嗣法灵源。
僧问。
如何是宾中宾。
师云。
芒鞋竹杖走红尘。
问。
如何是宾中主。
师云。
十字街头逢上祖。
问。
如何是主中宾。
师云。
御马金鞭混四民。
问。
如何是主中主。
师云。
金门谁敢抬眸觑。
问。
宾主既蒙师指示。
向上宗乘事若何。
师云。
昨夜霜风刮地寒。
老猿岭上啼残月。
僧请益大随劫火洞然因缘。
师以颂答曰。
六合倾翻劈面来。
暂披麻缕混尘埃。
因风吹火浑闲事。
引得游人不肯回。
坏不坏。
随不随。
徒将闻见强针锥。
太湖三万六千顷。
月在波心说向谁。
阅六年退居西庵。
宣和中。
枢密郭公三益帅豫章。
与徐公师川合谋。
欲师促席论道。
以观音致请。
师力辞。
至三返。
不得已。
赴之。
州人以二公之意。
盛饰香舆铙鼓。
江津候迎。
师闻之。
即由间道。
入据丈室。
而人舆知者。
衲子翔集。
至数千指。
二公每过从。
必以微言。
相滞弥日。
稍迁上蓝。
建炎初。
郭镇长沙。
再迁南岳之法轮。
三年六月十一日。
檀越至。
升座。
食罢。
会大众茶。
客退。
徐入方丈。
令侍者遍告有众。
吾且游矣。
侍者承命。
众未及至。
师耸身趺坐。
湛然而化。
幻住六十有一。
僧臈四十二。
师性和易。
以慈摄物。
不事边幅。
得乐说无碍辩才。
每患学者不善致问。
必自激以启疑。
至会处。
亹亹多忘𥨊食。
不畜馀赀。
寺任一𢌿执事者。
每得人则岁粗给。
否则米盐屡空。
人或以是少之。
师曰。
我之所任。
佛祖任也。
彼屑屑然锱铢是计。
顾与流俗何异哉。
后二年。
门弟子奉灵骨舍利。
塔于百丈之大雄峰。
赞曰。
昔张司成师豫章。
命秀峰出世泐潭。
草堂开法黄龙。
端公出世百丈。
是三人盖一时众中巉巉露头角者也。
及司成归见庙堂诸公。
首言出补获三大士出世。
或问。
三大士谓谁。
张以其名答之。
厥后诸公求外补。
必以南州为请。
盖欲面见所谓三大士者。
故徐郭二枢相。
于百丈也眷眷如此。
鸣呼贤者不出世。
抑可谓无贤哉。
盖知贤而后为贤。
吾道滨兹叔世。
释子不励行。
外护不恤贤。
世与道交相丧矣。
悲夫。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应端,南昌徐氏子也。生而眉宇豁如,形仪整肃。幼厌尘秽,少入空门,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为大僧。谒真净文,机不谐。时灵源分座云居,扣之,源稍加砥砺,端自负已解妙入经论,乃援引马祖、百丈机语及《华严》经旨相为酬荅,源见之笑曰:“举马祖百丈固误矣,而《华严》宗旨与个事没交涉。”端愤然欲去,因辞,揭帘,忽大悟,汗流浃背。源见之,喜曰:“子方识好恶矣,马祖、百丈、文殊、普贤几为汝累。”由是,誉问四驰,道钦七众。政和末,太师张司成虚百丈,坚命开堂。举“僧问大隋,劫火洞然时,这个坏也不坏”话,遂曰:“六合倾翻劈面来,暂披麻缕混尘埃。因风吹火浑间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坏不坏,随不随,徒将闻见强针锥。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禅师名德逢。
豫章靖安胡氏子。
生而庵眉颖异。
不为童戏。
不肯混俗。
去依上篮晋禅师。
十七得度。
受满分戒。
晋名重当世。
学兼内外。
师奉巾匜。
颇领其要。
辞之泐潭。
见乾禅师。
参扣久之。
游吴中历讲肆。
博贯诸部。
宿师争下之。
尝窃叹曰。
出家当究竟死生大事。
奚空言之滞哉。
时灵源禅师出世龙舒。
名压丛林。
趋往依之。
师恃慧辩。
与之争锋。
不少下。
灵源曰。
禅止于口吻邪。
师默而负堕。
痛自韬晦。
久之发明己见。
于是不动神色。
而鲲化鹏博。
盖天匝地。
灵源深可之。
英声藉藉。
著丛林间。
及灵源迁席黄龙。
师侍行。
因与死心禅师激昂游戏。
死心称之。
以为类己。
其后楷禅师弘法东都天宁。
适师至。
命居第一座。
分席接衲。
未几楷得罪投临淄。
临淄守虚天宁以致师。
楷亦以偈招之。
略曰。
勿谓皇都留便住。
也应飞锡向东来。
将命者至。
师宵遁南归。
庵新吴山中。
政和初。
出世云岩。
唱灵源之道。
宗风盛行。
六年有旨。
移馀杭中天竺。
以疾固辞。
宣和初。
江西帅徐任道请居天宁。
阅三年。
尚书胡少汲迁任黄龙。
时黄龙自老南晦堂灵源死心三世授道。
天下目为法窟。
师以曾孙继席。
丛林至今称之。
以为能世其家者。
僧问。
人天普集。
龙象交参。
学人上来请师说法。
师曰。
枯木无横枝。
鸟来难措足。
进云。
一音才剖人皆委。
五湖衲子尽沾恩。
师云。
一句截流。
万机𥨊削。
进云。
锦上添花即不问。
毛吞巨海事如何。
师云。
阇黎在里许。
进云。
信手拈来总是禅。
铁牛路破赵州关。
师云。
且缓缓。
进云。
古德道。
二破不成一。
一法镇长存。
如何二破不成一。
师云。
逢上座到这里却不知。
进云。
如何一法镇长存。
师云。
三世诸佛舌上生草。
进云。
承闻和尚亲见灵源。
是否。
师云。
谁向你道。
进云。
且道灵源鼻孔重多少。
师云。
也知你摸索不着。
进云。
六六三十六。
碧眼胡僧数不足。
便礼拜。
师云。
何不早恁么。
法轮实禅师圆寂。
师上堂曰。
缅想当年皖水滨。
师门同叩几经春。
分灯各副全提令。
荷众俱为第一人。
宝月俄惊收慧焰。
昙花何处现迷津。
遥知白塔藏云际。
千古遗踪孰与邻。
大众。
起灭全身。
去来何有。
切忌情中作解。
须知净地无尘。
诸人还识法轮禅师么。
竖起拂子云。
八字眉分新月样。
霜髯白发健精神。
实盖南昌人。
于灵源之道。
最先悟入。
生平苦节力道。
丛林以头陀名之。
六年有诏。
移东都报恩。
皇叔祖(仲荣)奏赐命服通照师名。
晴康建元。
乞身南归。
枢密郭公三益帅长沙。
请居开福。
久之得风痹病。
益厌纷华。
迁小庐山。
时兵戈䆮扰。
师瑟缩以病卧。
建炎四年十月己卯。
力疾说偈辞众。
嘱以火馀。
藏本山之海仓塔。
言讫而逝。
春秋五十有八。
臈四十有一。
师严重有威。
以弘法为己任。
所至丛林勃兴。
临事刚决。
不少假。
虽常所疑密者。
亦敬惮之。
深达教乘。
而提纲训徒。
未尝及经论一字。
特以孤峻门庭。
期学者悟彻而后已。
初在黄龙。
死心室。
灵源以诸子优劣为问。
死心曰。
前逢后才。
才即佛心。
晚乃震耀。
师则早负英望。
灵源实倚之。
兴黄龙宗旨。
不幸疾病而早世云。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禅师名惠方。
道号超宗。
临江龚氏子。
出家禅居寺。
年十九试经得度。
具戒。
遍参知识。
晚入黄龙。
死心禅师
机缘有契。
遂留执待。
阅十有四年。
于时死心高视诸方。
以壁立险绝为方便。
学者莫可近傍。
鲜有投其机者。
独于广众中。
称师堪任正续。
以最后大事𢌿托之。
师膺记莂。
隐迹丛林。
而声价益高。
宣和中。
出世螺川之隆庆。
迁禾山。
宗风大震。
僧问。
如何是一印印空。
答曰。
想你摸索不著。
问。
如何是一印印水。
师曰。
湛湛地。
问。
如何是一印印泥。
师云。
前后相应。
问。
如何是死中活。
答曰。
照中有用。
问。
如何是活中死。
答曰。
用中有照。
问。
如何是死中恒死。
答曰。
照用临时。
问如何是活中恒活。
师曰。
平出。
死心和尚忌日。
僧问。
死心每举只履西归意旨如何。
师云。
还见么。
进曰。
即此见闻非见闻。
未审作么生见。
师曰。
若非见闻。
犹滞迹在。
问。
报德慇勤。
未审死心还赴也无。
师云。
言中有响。
僧云。
若然者。
顶门拶出金刚眼。
照破凌霄千万峰。
师云。
你且道只履西归作么生。
进云。
叶落归根。
来时无口。
师云。
只得一橛。
乃曰。
死心先师。
每好举只履西归话。
问衲子。
且巴陵和尚。
于得法师忌日。
以三转语为报。
禾山今日因行不妨掉臂。
只以明只履西归话。
用报先师之德。
况此话古今难明。
诸方或谓之隐显。
或谓不可两个。
或谓唯此一事实。
若也如是。
殊未识祖师意旨。
诸人要见么。
浊中清清中浊。
勿谓麒麟生只角。
西行东。
向路不差。
大用头头如啐啄。
莫莫玄要。
灵机休卜度。
枢密徐公师川尝致三问。
师各以偈答之。
问曰。
洞山云。
拟将意学玄宗。
大似西行却向东。
十二时中动转施为。
莫非是拟底
到此作么生别辨。
答曰。
拟将意学玄宗。
妙用纵横触处涌。
捩转个中关棙子。
休论南北与西东。
问。
维摩经云。
佛以一音演说法。
或有怖畏。
或断疑者。
答曰。
或有怖畏或断疑。
双明一句绝针锥。
于斯切莫生忻厌。
觌面还须眼似眉间。
维摩经云。
众生病故我病。
即今他人病时。
为什么自己却不病。
答曰。
众生病故维摩病。
妙见全提越我人。
既了病源无个事。
何如出现宰官身。
龙图蒋公宣卿。
亦从之问道。
师居禾山十年。
迁豫章云岩。
建炎三年三月己酉示寂。
寿五十有七。
臈三十八。
火馀齿舌不烬。
舍利五色。
塔于寺之南天台。
师皃清悴。
而悟门超彻。
践履高妙。
圜悟禅师称其纵谈。
雷震波骇。
辨才出没。
电闪星飞。
而性理渊源。
极为奥妙。
真全才也。
世以为礭论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7—1136 【介绍】: 宋僧。和州含山人。十五岁得度受具。后五年,谒长芦信禅师,得其大略。又谒圆悟于夹山,言下得悟。初主彰教,寻迁住平江虎丘寺,大振临济之风。
全宋诗
释绍隆(一○七七~一一三六),和州含山(今属安徽)人。
九岁出家,十五岁削发,二十岁遇长芦净照禅师。
复谒宝峰湛堂准禅师、黄龙死心禅师
得法于圆悟克勤禅师。
初住和州开圣禅院,后主彰教寺,迁住平江府虎丘寺。
为南岳下十五世。
高宗绍兴六年卒,年六十。
事见徐林撰塔铭(《续藏经·虎丘绍隆禅师语录》附),《嘉泰普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九、《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二有传。
今录诗三十二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禅师和之含山人也。名绍隆。机投佛果勤禅师。出世开圣。次迁彰教。果还□移居虎丘。时佛果门贤虽有妙喜辈。尚庵居。楚吴衲子惟趋虎丘。故虎丘法筵之盛。无异佛果之住蒋山也。师凡见学流。必以湛堂死心诸宗匠而龟镜之。盖师初为大僧。辄知有于长芦信公。言下因慕。佛果老人造夹山。而道繇宝峰。见器于湛堂。又过黄龙。抗机于死心。抵夹山。适佛果移道林。师从其行。佛果问曰。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竖拳云见么。对曰见。曰头上安头。师脱然契證。佛果复召曰。见个甚么。师曰。竹密不妨流水过。佛果深肯之。于是二十载。侍从于果。而隆睡虎之名。饫惊丛社矣。宣和间。辞归省亲。因住褒禅山。靖康改元。领开圣。为建炎之扰。退隐铜峰。尚书李公光。起师居彰教。间有老宿。闻而笑曰。瞌睡虎今插翅矣。绍兴癸丑。迁平江之虎丘。虎丘为南国衣冠之薮。怀香请益外。掀禅床喝。大众之辈。腾腾不绝。僧问。为国开堂一句作么生道。师曰。一愿皇帝万寿。二愿重臣千秋。曰秖如生佛未兴时一著。落在甚么处。师曰。吾常于此切。曰官不容针。更借一问时如何。师曰。据虎头收虎尾。曰中间事作么生。师曰。草绳自缚汉。曰毗婆尸佛早留心。直至如今不得妙。师曰。几行岩下路。少见白头人。问九旬禁足意旨如何。师曰。理长即就。曰秖如六根不具底人。还禁得也无。师曰。穿过鼻孔。曰学人小出大遇。师曰。降将不斩。曰恁么则和尚放某甲逐便也。师曰。停囚长智。问如何是大道真源。师曰。和泥合水。曰便恁么去时如何。师曰。截断草鞋跟。问古人到者里因甚么不肯住。师曰。老僧也恁么。曰忽然一刀两段时如何。师曰。平地神仙。问如何是截铁之言。师曰。满口含霜。曰何必如此。师曰。阇黎又作么生。曰痛领一问。师曰。也须吐却。诸方以师之机。类于五祖。其上堂曰。凡有展托。尽落今时。不展不托。堕坑落堑。直饶风吹不入。水洒不著。简点将来。自救不了。岂不见道。直似寒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拈拄杖一划云。划断古人多年葛藤。点头石。不觉拊掌大笑。且道。笑个甚么。脑后见腮。莫与往来。又曰。目前无法。万象森然。意在目前。突出难辨。不是目前法。触处逢渠。非耳目之所到。不离见闻觉知。虽然如是。也须踏著它向上关棙子始得。所以道。罗笼不肯住。呼唤不回头。佛祖不安排。至今无处所。如是则不劳敛念。楼阁门开。寸步不移。百城俱到。还委悉么。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诸方又以师语类于白云。白云端和尚尝立祖堂。昭享先泽师追绎其事。图其像而安奉之。故有语曰。天子之庙九。诸候之庙七。况金轮世谱。宁甘草草饮水。遽昧其源。于义安乎。于是丛林咸遵行焉。师前后据室。严展化仪。不以狮乳。暴迸非器。所以得法于师者。气宇如王。丙辰五月。佛果讣始至。师乃白众曰。当以第一座宗达。承虎丘院事。复索笔书最后法语。俨然化去。寿六十。坐四十五夏。塔于本山。有门人应庵华禅师。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绍隆,合山人也。年九岁辞亲,投佛慧院,六年得度,受具足戒,精研律部五夏,而后游方。首访长芦信,得其大略而已。一日,见有僧传圆悟勤语录,隆读之,欢曰:“想酢生液,虽未得浇肠沃胃,要且使人庆快,但恨未聆謦咳耳。”遂至宝峰,依湛堂。次见黄龙死心,然后参圆悟于夹山。一日,入室,圆悟问曰:“见见之时,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悟忽举拳曰:“还见么?”隆曰:“见。”悟曰:“头上安头。”隆闻,脱然契證。悟曰:“见个什么?”隆对曰:“竹密不妨流水过。”悟首肯之,俾掌藏錀。有僧问于圆悟,曰:“隆藏主其柔易若此,乌能为哉?”悟笑曰:“瞌睡虎耳。”后因圆悟回蜀,隆乃住邑之城西开圣。宋建炎间,结庐于桐峰之下,郡守李光延居彰教。次迁虎邱,道大显著。尝登座云:“此柱杖一划,划断生法师多年葛藤,有人于此著眼,知前阿师住此山者都从一鼻孔出气,庶不负点头石,拊掌一笑也。”因追绎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为人之后,不能躬行遗训,于义安乎?”遂图像奉安,题赞其上。达摩赞曰:“阖国人难挽,西携只履归。只应熊耳月,千古冷光辉。”百丈赞曰:“迅雷吼破澄潭月,当下曾经三日聋。去郤膏肓必死疾,丛林从此有家风。”开山明教大师赞曰:“春至百花触处开,幽香旖旎袭人来。临风无限深深意,声色堆中绝点埃。”盖白云以百丈海禅师创建禅规之功,宜配享达摩,可谓知本矣。隆既为赞,且发明其道,亦为知礼者欤。绍兴六年丙辰示微恙,白众曰:“当以首座宗达承院事。”索笔,大书伽陀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所以佛法,无有剩语。”加趺而逝,年六十,夏四十五,塔于寺之西南隅。司农少卿徐林铭曰:“于穆初祖,一花东土。谶至马驹,益昭益著。派衍而蕃,实惟圆悟。圆悟得师,如马之絷。大座虎丘,雷动云骛。临济中兴,杨岐再住。只履忽西,聿严龛墓。有神在天,来诃来护。咨尔后昆,展转流布。”后一百七十四年,当元至大二年岁在己酉,吴兴赵孟頫重书,住山寿永立石。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景元(一○九四~一一四六),俗姓张,永嘉(今浙江温州)楠溪人。年十八依灵山希拱为僧,又谒圆悟于钟阜。后住台州护国寺,称此庵景元禅师。为南岳下十四世,昭觉勤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十六年卒(此据《嘉泰普灯录》卷一五,《南宋元明僧宝传》作绍兴二十七年),年五十三。《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八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4—1146 【介绍】: 宋僧。温州永嘉人,俗姓张,号此庵。年十八出家。初习天台教,寻弃去,谒圆悟于钟山,力参得悟,留充侍者,圆悟称为聱头元侍者。因常以布袋自随,人称元布袋。后居天台护国寺。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景元号此庵。
温州永嘉张氏子也。
年十八依灵山希拱和尚圆具戒。
习台教三䆊。
弃去谒圆悟勤禅师于钟阜。
闻僧读死心和尚小参语。
云。
既迷须得个悟。
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
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
元闻而疑。
即趋佛殿以手托开门扉。
豁然大彻机辩逸发。
圆悟目为聱头元侍者。
悟自赞像付之曰。
生平只说聱头禅。
撞著聱头如铁壁。
脱却罗笼截脚跟。
大地撮来墨漆黑。
晚年转复没刀刀。
奋金刚椎碎窠窟。
他时要识圆悟面。
一为渠侬并坫出。
自尔铲彩埋光不求闻达。
后为括苍太守耿延禧慕元欲致开法南明。
物色得元于台之报恩。
迫其受命。
僧问。
三圣道。
我逢人即出。
出则不为人。
意旨如何。
曰八十翁翁嚼生铁。
僧又问。
兴化道。
我逢人即不出。
出则便为人。
又作么生。
曰须弥顶上浪翻空。
元后示疾。
请西堂应庵华付嘱院事。
训徒如常时。
俄握拳而逝。
荼毗得五色舍利。
齿舌右拳不坏。
塔于寺东北刘阮洞前。
世寿五十三。
系曰。
大慧既云峰悦之再来。
可谓具大根器者。
尚受湛堂痛拶不入。
至三十馀方触圆悟钳锤。
始得大悟。
今元公年方二十一。
听傍僧读死心语便乃彻證。
其根器之利过于大慧概可知也。
出世初住南明终居护国。
丛林称为元布袋。
以其有圣者之风。
耳简堂机出于其门。
说法拈椎词雄气伟机锋圆捷。
益见元公之垣墙者矣。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禅师名景元。永嘉楠溪张氏子。依灵山院希拱。年十八。剃度为大僧。习天台教。通其说。弃之游方。参蒋山圜悟禅师。一日闻傍僧举死心小参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两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谛味久之。因起行次。豁然有悟。即以告圜悟。圜悟喜之。繇是容为侍者。阅十四年。咨参决择。洞然无间。而机锋卓绝。众以聱头目之。圜悟将归蜀。遽问曰。向后有人问。你作么生道。师抚傍僧背曰。和尚问你何不祇对。圜悟大笑。已而袖木锦僧伽黎授之而别。绍兴初。归隐旧邦。括仓守龙学耿延禧命出世仁寿。迁连云。晚住真如。徙护国。衲子拥随。法席日盛。师说法超格。量绝蹊径。问。学人上来请师相见。师曰。劄问如何是相见底事。师曰。你眼在左边右边。进曰。恁么则万机休罢正眼顷开。师曰。杲日当天。盲人摸地。问。相见与未相见时如何。师云。一时穿却。问。忽遇上上人来。又作么生。师云。列向三椽下。问。还许学人承当也无。师云。兵随印转。问。如何是临济宗。师云。杀人活人不眨眼。曰。如何是云门宗。师云。顶门三眼耀乾坤。曰如何是沩仰宗。师云。推不向前。约不向后。曰。如何是法眼宗。师云。箭锋相拄不相饶曰。如何是曹洞宗。师云。手执夜明符。几个知天晓。曰。向上还有路也无。师云。有。曰。如何是向上路。师云。黑漫漫地。问。高揖释迦。不拜弥勒时如何。师云。三十棒且待。别时僧礼拜。师乃云。释迦弥勒尚是他奴。且道他是阿谁。是则是护国。则不然坐立俨然。顶天履地。十二时中。𡎺著磕著。复是阿谁。还知么著力。今生须了却。莫教累劫受沉沦。题如是轩颂曰。拈却瞿昙闲露布。掀翻诸祖葛藤窠。只将如是当轩挂。铁额铜头不奈何。示禅者颂曰。棒头取證犹劳力。喝下承当未足奇。拨转顶门宗正眼。须教佛祖浪头低。十六年正月九日。被微病而逝。塔于本山。寿五十有三。腊三十有五师资度丰硕。如世所𦘕布袋和尚者。故人以之为称深得圜悟机用而力行之。天下方想。闻其风彩。不幸早世。议者惜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景元。号此庵。永嘉楠溪张氏子。年十八。依灵希拱圆具。后习台教。弃谒圆悟于钟阜。因僧读死心小参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师闻而疑。即趋佛殿。以手托开门扉。豁然大彻。既而执侍。机辨逸发。圆悟操蜀音。目为聱头侍者。遂自题肖像。付之曰。生平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脱却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晚年转复没刁刀。奋金刚椎碎窠窟。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拈出。圆悟归蜀。师还浙东。铲彩埋光。不求闻达。括苍守耿公延禧。尝问道于圆悟。因阅其语录至像赞。得师之为人。乃致开法南明山。遣使物色。至台之报恩。获于众寮。迫其受命。方丈古公。乃灵源高弟。闻其提唱。亦深骇异。住南明几二年。厌迎送。一日示众。举感铁面颂毕。师曰。是则是忒杀露风骨。吾有颂曰休休休。夕阳西去水东流。唯有仰高云势远。抟风九万过南州。将化。召应庵华与诀示训。如常时。俄握拳而逝。茶毗。得五色舍利。齿舌右拳无少损。塔于刘阮洞前。年五十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此庵禅师者。东瓯人也。出张氏。名景元。元以妙年谒圆悟勤公于钟阜。公即许元入侍。时悟公左右皆显名宿德。元与之抗。或议其少丛林。公不顾。然元不离公榻下。洞彻玄旨。机发触众。有诉于公。公笑曰。我家聱头侍者。汝姑避之耳。自是众惮其锋。靖康改元。圆悟归蜀。元辞还淅。悟公曰。向去有人问。你作么生。元拊傍僧背。曰和尚问你。何不抵对。公大笑曰。我有些子禅。被元聱头一布袋盛将去也。丛林又共称为元布袋云。圆悟乃题小像而付元曰。平生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脱却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晚年转复没刁刀。奋金刚锤碎窠窟。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拈出。元既受嘱。铲彩埋光。不求闻达。耿龙学守括苍。因阅圆悟录。得元之为人。时南明虚席。遂遣使物色之。至台之报恩。获于众中。迫授南明之命。众尚咿唔。无信可意。有僧问曰。逢人则出。出则不为人。意旨如何。元曰。八十翁翁嚼生铁。进云。逢人则不出。出则便为人。又作么生。曰须弥顶上浪翻空。报恩方丈古禅师。乃灵源高弟。深骇异之。即推崇元。勉应其命。元受请日。古公先引座。举白云见杨歧。歧举茶陵悟道公案。请元批判。元乃升座曰。诸禅德。杨岐大笑。眼观东南。意在西北。白云悟去。听事不真。唤钟作瓮。检点将来。和杨岐老汉。都在架子上。将错就错。若是新南明则不然。我有明珠一颗。切忌当头错过。虽然觌面相呈。也须一槌打破。举拂子云。还会么。棋逢敌手难藏拙。诗到重吟始见工。于是海众闻风。奔集南明。南明开堂日。僧问。昔年三平道场。重兴是日。圆悟高提祖印。始自师传。如何是临济宗。元曰。杀人活人不眨眼。目前抽顾鉴。领略者还稀。如何是云门宗。元曰。顶门三眼耀乾坤。未举先知。未言先见。如何是沩仰宗。元曰。推不向前。约不退后。三界惟心。万法惟识。如何是法眼宗。元曰。箭锋相值不相饶。建化何妨行鸟道。回途复妙显家风。如何是曹洞宗。元曰。手执夜明符。几个知天晓。僧曰。向上还有路也无。曰有。曰如何是向上路。元曰。黑漫漫地。僧便喝。元曰。贪他一粒米。失却半年粮。又问。天不能盖。地不能载。是甚么物。元曰。无孔铁锤。曰天人群生髅。皆承此恩力也。元曰。莫妄想。又问。三世诸佛说不尽底。请师速道。元曰。眨上眉毛。乃曰。威音王已前。者队汉错七错八。威音王已后。者队汉落二落三。而今者队汉坐立俨然。且道是错七错八落二落三。还定当得出么。举拂子云吽吽。又曰。野干鸣。师子吼。张得眼。开得口。动南星。蹉北斗。大家还知落处么。金刚阶下蹲。神龟火里走。又历应仰山连云诸刹。晚迁天台护国寺。寺久废。元乐而新之。绍兴丁丑。辄请西堂应庵禅师首众。以后事嘱之。俄顷握右拳蜕去。年五十有三。坐三十五夏。茶毗得五色舍利。齿舌右拳无少损。塔于寺东刘阮洞前。松窗居士钱端礼闻讣。乃喟然曰。吾师何独行也。适平田简堂禅师。并瑞岩国清二主人至。礼与详叙达旦。遂书语别之。置笔顾曰。先师握拳而去。礼坐去好卧去好。简堂哂曰。一去便了。理甚坐卧。礼合爪曰。法兄当为祖道自爱。正坐敛目而逝。简堂。名行机。后住国清。或庵住焦山。而元公之道大弘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景元,字此庵,姓张氏,永嘉人也。年十八,依灵山希拱圆具戒,习台教三,弃去。谒圆悟勤于钟阜,间读死心小参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元闻而疑,即趋佛殿,以手托开门扉,豁然大彻,机辩逸发,圆悟目为聱头元侍者。悟《自赞像》,付之曰:“生平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脱郤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晚年转复没刀刀,奋金刚椎碎窠窟。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拈出。”自尔沈彩埋光,不求闻达。后为括苍太守耿延禧慕仰元,欲致开法南明,得元于台之报恩,迫其受命。僧问:“三圣道,我逢人即出,出则不为人,意旨如何?”曰:“八十翁翁嚼生铁。”僧又问:“兴化道,我逢人即不出,出则便为人,又作么生?”曰:“须弥顶上浪翻空。”元后示疾,请西堂应庵华付嘱院事,训徒如常时,俄握拳而逝。茶毗得五色舍利,齿舌右拳不坏,塔于寺东北刘阮洞前,世寿五十三。
释惠渊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惠渊首座。
向北人。
孤硬自立。
参晦堂真净。
实有契悟处。
泯泯与众作息。
人无知者。
洪州奉新慧安院。
门临道左。
衲子往还。
黄龙泐潭洞山黄檗。
无不经繇。
偶法席久虚。
太守移书真净。
命择人主之。
头首知事耆宿辈。
皆惮其行。
师闻之。
白真净曰。
惠渊去得否。
净曰。
汝去得。
遂复书举师。
师得公文即辞去。
时湛堂为座元。
问师曰。
公去如何住持。
师曰。
某无福。
当与一切人结缘。
自负栲栳打街供众。
堂曰。
须是老兄始得。
作颂饯之。
师住慧安。
逐日打供。
遇暂到。
即请归院中歇泊曰。
容某归来修供。
如此三十年。
风雨不易。
鼎新创佛殿。
轮藏。
罗汉堂。
凡丛林所宜有者。
咸修备焉。
黄龙死心禅师访之。
师曰。
新长老。
汝尝爱使没意智一著子。
该抹人。
今夜且留此待。
与公理会些细大法门。
新惮之谓侍者曰。
这汉真个会底。
不能与他剺牙劈齿得。
不若去休。
不宿而行。
师终于慧安。
阇维。
六根不坏者三。
获舍利无数。
异香满室。
累月不绝。
奉新兵火。
残破无子遗。
独慧安诸殿。
嶷然独存。
岂非愿力成就。
神物护持耶。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号湛堂,俗姓梁,兴元(今陕西汉中)人。初住豫章云岩寺,移居隆兴府泐潭寺。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徽宗政和五年卒,年五十五。事见《石门文字禅》卷三○,《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五
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俗姓梁,兴元府唐固(今陕西南郑)人。八岁辞亲从沙门虚普游,后师真净。政和五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见《石门文字禅》卷三○《泐潭准禅师行状》。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讳文准。
兴元府唐固梁氏子。
生始幼见佛像辄笑。
童牙不喜闻酒胾。
金仙寺沙门虚普乞食至其家。
师膺门酬酢。
始老成。
时年八岁。
即辞父母。
愿从普。
归授以法华经。
伊吾即上口。
元丰僧检童子较所习。
以籍名失后度。
师艺精。
坐年少。
不得奏名。
陕西经略范公过普庐。
普腊高。
应对领略。
师侍其傍。
伸辩详明。
进止可喜。
范公欲携与俱西。
师辞曰。
登山求玉。
入海求珠。
人各有志。
本行学道。
世好非素心。
范公阴奇其语。
度以为僧。
剔发。
既往依梁山乘禅师。
呵曰。
驱乌未受戒。
敢学佛乘乎。
师捧手曰坛场是戒邪。
三羯磨梵行阿阇黎是戒邪。
乘大惊。
师笑曰。
虽然敢不受教。
遂受具足戒于唐安律师。
遍游成都讲肆。
唱诸部纲目。
即弃去曰。
吾不求甚解去。
师昙演佳其英特。
抚之曰。
汝法船也。
南方有大开士。
若沩山真如九峰真净者。
可往求之。
师拜受教。
与同学志恭。
诣大沩。
久之不契。
乃造九峰见真净。
问曰。
甚处来。
曰。
兴元府。
问。
近离甚处。
曰。
大仰。
问。
夏在甚处。
曰沩山。
真净展手曰。
我手何似佛手。
师罔然。
真净呵曰。
适来句句。
无丝毫差错。
灵明天真。
才说个佛手。
便成隔碍。
病在什么处。
师曰不会。
净曰。
一切见成。
更教谁会。
师服膺。
就弟子之列馀十年。
所至必随。
真净晚居泐潭。
师一日举杖决渠。
水溅衣。
因大悟。
走叙其事。
真净骂曰。
此中乃敢用藞苴邪。
自是迹愈晦。
而名愈著。
待制李景直守豫章。
仰其风。
请开法于云岩。
未几。
殿中监范公帅南昌。
移居泐潭。
师辞辩注射。
迅机电扫。
衲子畏而慕之。
槌拂之下。
常数千指。
自号湛堂。
每曰。
我只畜一条拄杖。
佛来也打。
祖来也打。
不将元字脚涴汝枯肠。
如此临济一宗不致冷落。
一日新到相看展坐具。
师云。
未得人事。
上座近离甚处。
曰。
庐山归宗。
师云。
宗归何处。
僧曰。
嗄。
师云。
虾蟆窟里作活计。
僧云。
和尚何不领话。
师曰。
是你岂不是从归宗来。
僧云。
是。
师曰。
驴前马后汉。
问。
第二上座近离甚处。
僧曰。
袁州。
师云。
夏在甚处。
曰。
仰山。
师曰。
还见小释迦么。
僧云。
见。
师曰。
鼻孔长多少。
僧拟议。
师云。
话堕阿师。
问。
僧你来作么。
曰。
特来问讯和尚。
师云。
云在岭头闲不彻。
水流涧下太忙生。
僧云。
和尚莫暪人好。
师曰。
马大师为什么从阇黎。
脚跟下走过。
僧无语。
师云。
却是阇梨谩老僧。
僧云。
有口道不得时如何。
师云。
洞庭湖里倒撑船。
云居先驰到。
师问。
未离欧阜。
文彩已彰。
既到宝峰。
如何吐露。
驰云。
目前有路。
师举起书云。
既是云居底。
为甚在宝峰手中。
驰云。
兵随印转。
将逐符行。
师云。
下坡不走拍一拍。
驰拟议。
师曰。
想先驰只有先锋。
且无殿后。
一日法堂上逢首座。
便问。
自甚么处去。
座云。
拟与和尚商量一事。
师云便请。
座曰。
东家杯柄长。
西家杓柄短。
师云。
为甚拈起。
巩县茶瓶。
却是饶州瓷碗。
座云。
临崖看浒眼。
特地一场愁。
师云。
达磨大师叶屈。
座吐舌而退。
师在分宁。
死心和尚
问。
你此回到山里么。
师云。
须去礼拜师兄。
云。
你来时善看方便。
师曰何故。
云。
我黄龙路滑。
师云。
曾跶倒几人来。
云。
你未到黄龙。
早脚涩也。
师云。
和尚何得闭门相待。
死心又问。
准老你安许多僧。
只是聚头打閧了噇饭。
你毕竟将何为人。
师云。
因风吹火。
云。
乱糺作么。
师云。
从来有些子。
师却问。
和尚山中安多少众。
云。
四百人尽是精峭衲子。
师云。
师子窟中无异兽。
云。
你来时也须照顾。
师云。
也待临时。
云。
临时作么生。
师云。
唤来洗脚。
云。
你川僧家开许大口。
师云。
准上座从来如此。
云。
三十年弄马骑。
问僧。
乡里甚处。
云青州。
师云。
近离甚处。
云云居。
师云安乐树下道将一句来。
僧无语。
师却问傍僧云。
你道得么。
僧云。
某甲道不得。
却请和尚道。
师云。
向北驴似马大。
僧云。
与么那。
云。
你鼻孔为甚在宝峰手里。
僧便喝。
师云。
水里火发。
见僧看经。
问。
看什么经。
曰。
金刚经。
师云。
经中道。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是否。
僧云。
是。
师云。
为什么云居山高。
宝峰山低。
僧云。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师曰。
你却做得个座主使下。
僧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师云。
且放你鼻孔出气。
一日廊下见僧。
问。
你还会也未。
僧云。
不会。
师曰。
左青龙右白虎。
僧云。
久向宝峰。
元来只是个卖卜巡官。
师乃点指云。
上座今日不好。
僧云。
老汉败阙也。
师云。
路逢剑客须呈剑。
师问僧。
安乐么。
僧云。
无事。
师云。
你大有事在。
曰。
未审某甲有甚事。
师云。
近日上蓝金刚兴。
天宁土地相打。
僧无语。
师云。
元来无事。
问僧。
如何是上座得力处。
僧便喝。
师云。
好好相借问。
何得恶发。
僧又喝。
师云。
元来是作家。
僧以坐具便打。
师低头。
嘘一声。
僧云。
放过一著。
师云。
遮里不可放过。
随后便打。
师普说次。
众欲散。
忽问僧。
明来明打。
暗来暗打。
你作么生会。
僧便喝。
师云。
点即不到。
僧又喝。
师云。
到即不点。
僧云。
忽遇不明不暗来时。
又作么生。
师云。
今日天寒。
且归堂向火。
随后喝一喝便起。
一日上堂云。
宝峰一夜睡不著计较。
今日上堂揣腹搜胸。
总思量不就。
而今临时逼节。
事出急家门。
遂拈起拂子云。
准上座近日作得一柄子。
且权将供养大众。
乃掷下云。
竹根棕叶麻绳击。
样度天然别一家。
政和五年夏六月。
𥨊疾。
首座问。
和尚近日尊位如何。
师云。
跛驴上壁。
座云。
和尚也好吃一服药。
师云。
朽木搭桥。
座云。
也知和尚不解忌口。
师云。
你作么生。
座拟进语。
师云。
你也好吃一服药。
以七月二十二日。
更衣说偈而化。
阅世五十五。
坐三十五夏。
灵骨舍利塔于石门之南原。
丞相张无尽制其碑。
谏议洪驹父叙语录。
名士李商老撰次逸事。
同门弟德洪觉范纪师行实。
其高道硕德。
可想见矣。
赞曰。
云居真牧和尚谓人曰。
出关走江淮。
阅三十年。
参一十八人善知识。
于中无出佛果佛眼死心灵源湛堂五大士而已。
诚哉斯言。
盖真正宗师。
考其全才。
如此之难。
若佛果佛眼死心灵源之嗣。
固已光明于世。
独湛堂开法日浅。
未有继其高躅者。
然览其遗编。
想其𮌎次。
信馀子未易跂及也。
觉范称准于真净之门。
所谓家名辩才气宇逸群者。
抑知言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印肃。号普庵。袁州宜春余氏子。生六岁。梦一僧点其心。曰他日当自省。既觉以臆示其母。见当心有一点。红莹大如樱珠。未几。从寿隆院贤公出家。年二十七。落发具戒。师容貌魁奇。智性巧慧。贤。器之。勉读法华。师曰。尝闻诸佛元旨。必贵了悟。数墨巡行。何益于事。遂辞师。游湖湘。谒牧庵忠公于大沩。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忠竖起拂子。师遂有省。寻归受业院。院有邻寺慈化者。众请住持无尝住。师布衾纸衣。调粥二时。禅寂外。唯阅华严经论。忽大悟。遍体汗流。喜曰。我今亲契华严境界。述颂曰。捏不成团拨不开。何须南岳又天台。六根门首无人用。惹得胡僧特地来。自后发为语句。动悟幽显。有不期然而然者。一日忽一僧冒雪至。师目之。喜曰。此吾不请友也。拉与寂坐。交相问答。或笑或喝。僧曰。师再来人也。不久当大兴吾教。乃指雪书颂而行。自是慕向者众。师随宜说法。或书偈与之。有病患者。折草为药。服之即愈。或有疫毒人迹不相往来者。与之颂。咸得十全。至于祈禳雨晹。伐怪木。毁淫祠。灵响非一。繇是。鼎新梵宇。或问师修何行而得此。师当空一画。云会么。云不会。师曰。止止不须说。将化。书偈于壁。集众垂示曰。诸佛不出世。亦无有涅槃。入吾室者。必能玄契矣。善自护持。无令退失。索浴跏趺而逝。乾道五年七月也。世寿五十五。僧腊二十八。塔全身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普庵禅师。
名印肃。
政和乙未冬。
生于袁州宜春。
余姓肃生。
祥光烛天。
莲生道周。
异香远馥。
襁褓中即善世言。
梦异僧点其胸曰。
汝他日当自省去在。
即寤白母王氏。
视胸有赤点。
如含桃状。
王氏恍悟初徵。
遂舍肃于寿隆寺。
师事沙门贤公。
贤尝授以法华经。
肃曰。
诸佛玄旨。
贵悟于心。
数墨循行。
何益乎道。
贤大惊。
以大器期之。
遂遣行脚。
侣戒修谒牧庵忠于沩山。
度岭。
望丛谷中。
有跨黄犊人。
近之则忠公所跨者虎也。
修拟避。
肃下腰包。
进前不审。
忠微笑以手西指。
令其前行。
将及寺门回望。
惟忠公策杖而来。
失虎所在。
二人具威仪。
请益于忠。
忠曰。
何迟乎。
望汝久矣。
肃进曰。
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
忠以拂示之。
肃有省。
时年二十九矣。
归寿隆。
袁州尹梦金甲人告曰。
普庵大士。
行道时至。
言讫。
天光五色。
尹惊异。
适刘长者亦感异徵。
捐资鼎建大伽蓝。
袁尹俾物色于寿隆。
请肃主之。
号曰大慈化寺。
肃既居慈化。
楮衣粝食。
胁不沾席。
十有二年。
一日诵华严论。
至达本忘情知心体合。
通身汗流。
乃大声示众曰。
我今亲契华严法界矣。
李公长者。
于此大经之首。
痛下一椎。
击碎三千大千世界。
如汤消雪。
不留毫发。
许于后进作得滞碍。
普庵一见。
不觉吞却五千四十八卷。
化成一气。
充塞虚空。
方信释迦老子出气不得之句。
然后破一微尘。
出此华严大经。
遍含法界。
无理不收。
无法不贯。
便见摩耶夫人是我身。
弥勒楼台是我体。
善财童子是甚茄子。
文殊普贤是我同参。
不动道场遍周法界。
悲涕欢喜踊跃无量。
大似死中得活。
如梦忽醒。
良久云。
不可说不可说又不可说。
即说偈曰。
捏不成团擘不开。
何须南岳又天台。
六根门首无人用。
惹得胡僧特地来。
复谓心斋圆通二子曰。
达本情忘知心体。
合汝作么生会。
二人各以颂呈。
肃不诺。
乃引声长吟。
以示之曰。
先天先地。
何名何样。
阿曼陀无物比况。
触目菩提。
自是人不肯承当。
且轮回滞名著相。
圆融法界无思无想。
庐陵米不用商量。
血脉才通。
便知道击木无声。
打虚空尽成金响。
又曰。
柏庭立雪一场败缺。
了无为当下休歇。
百匝千围但只者孤圆心月。
不揩磨镇常皎洁。
无馀无欠。
无听无说。
韶阳老只得一橛。
十圣三贤闻举著。
魂消胆裂。
惟普庵迥然寂灭。
俄有异僧。
名称道存。
冒雪而来。
肃大喜。
互相徵诘。
棒喝交驰。
心心密契。
存合爪叹曰。
师再来人也。
大兴吾道。
非师而谁。
乃指雪书颂而别。
于是肃大唱佛眼宗旨。
盖其师牧庵忠观水磨。
发明心要于佛眼拂下。
后尝以白木剑。
死心禅师
死心引颈而笑。
忠作舞而出。
故冯济川曰。
佛眼磨头悟法轮之常转。
死心室内容慧剑以相挥。
忠出入江湖。
人莫测之。
宣和间。
湘潭大旱。
祷雨不应。
忠跃入龙渊。
呼曰。
业畜当雨一尺。
雨随至。
时以佛僧目忠。
肃既见忠后。
亦以神异。
利济含灵。
藏污耐垢。
不知有己。
演释谈章咒。
旋天地。
转阴阳。
世盛传之。
布于弦谱。
而弭灾焉。
至其异迹。
不可胜纪。
有问曰。
师修何行业。
而得此三昧。
肃当空一画云。
会么。
曰。
不会。
肃曰。
止止不须说。
归宗贤禅师曰。
慈化乃吾党黄钟也。
惜哉时流独传其迹耳。
肃道满异邦。
义学窃疑。
其宗趣莫详。
肃悯而说偈曰。
苍天苍天。
悟无生法。
谈不说禅。
开两片皮。
括地该天。
如何是佛。
十万八千。
一日书偈方丈西壁云。
乍雨乍晴宝象明。
东西南北乱云深。
失珠无限人遭劫。
幻应权机为汝清。
乃结跏趺坐。
令侍者鸣钟众集。
瞑目而逝。
时乾道己丑年。
七月二十一也。
赞曰。
荻苇之间。
病鸟栖焉。
六合之外。
曲士藐焉。
故肃公现三头六臂。
而传持祖道。
良苦矣。
悠悠者独以神通见推。
则公之大慈悲愿足乎否邪。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善清(一○五七~一一四二),号草堂,俗姓何,南雄州保昌县(今广东南雄)人。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剃度。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住黄龙,后居曹疏二山,移住隆兴府泐潭草堂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祖心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十二年卒,年八十六。《嘉泰普灯录》卷六、《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十首。
全粤诗·卷二四
释善清(一○五七 — 一一四二),号草堂,俗姓何。南雄保昌(今南雄)人。宋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剃度,初谒大沩哲禅师,无所得。宋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谒黄龙,豁然契悟。依止七年,乃辞。遍访丛林,后出世黄龙,终于隆兴府泐潭草堂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祖心禅师法嗣。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卒,年八十六。宋释正受《嘉泰普灯录》卷六、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诗十首。
全宋文·卷二七八○
善清(一○五七——一一四二),一名怀清,号草堂,南雄州保昌(今广东南雄)人,俗姓何。年三十始出游方,参黄龙祖心禅师得法。闻见淹博,机辩绝伦。辅弼祖心二十馀年,政和中遂嗣其席。后迁泐潭山,学侣云集,推诸山之冠。绍兴十二年卒,寿八十六。见《嘉泰普灯录》卷六。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禅师讳善清。
生何氏。
南雄保昌人也。
依香林寺法恩。
试所习。
得度具戒。
年三十。
始游方。
依黄龙晦堂禅师。
久之有悟献颂。
晦堂曰。
得道易。
守道难。
守道犹在己。
说法为人难。
吾宗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
向后自看。
师复立成一颂。
有刹刹尘尘。
奉此身之句。
晦堂可之。
去游江浙。
遍叩宗匠。
退归庐山。
见真净禅师问。
甚处来。
曰。
下江。
净曰。
将得什么来。
曰。
和尚要什么。
净曰。
一切要。
师提起坐具。
净曰。
闲家具。
曰。
莫要急切底么。
净曰。
试拈出看。
师摵一坐具。
净骇异之。
会死心出世。
灵源走书。
招之俾辅佐。
死心师奇。
厖福艾刚。
严有识度。
死心由翠岩。
再住云岩。
迁黄龙。
师皆在焉。
率居第一座。
分席接衲。
死心周旋。
垂二十年。
闻见淹博。
机辩绝伦。
政和五年。
死心去世。
大师张司成请师继席。
开法唱晦堂之道。
时黄龙号称法窟多奇杰之士。
师上堂曰。
昨日林间为野客。
今朝堂上住持人。
放开捏聚全由我。
万像之中独露身。
越明年谢院事。
结茅寺侧。
自号草堂。
久之再住。
上堂曰。
掩息茅堂过六冬。
忘境寂万缘空。
不知幻业从何起。
依旧令教振祖风。
建炎末。
避地临川。
太守蒋宣卿请居曹山。
迁疏山。
绍兴五年。
以院事𢌿得法弟子了如禅师。
乃遂闲居。
然接物无勌。
学者奔趋。
之唯恐后。
道价遂为天下第一。
南昌帅张参政闻风而悦。
患不能致。
会枢密徐山过洪。
相与虚泐潭以起。
师时年八十有三。
辞避甚力。
而敦请之。
礼有加。
不获已而赴。
大师就请说法于州之东山。
倾城拥观。
叹未曾有。
及居泐潭。
学者不约而自治。
不化而自行。
未期年而厖鸿绝特之士。
至自远方者五千指。
军兴之后。
丛林未有若此之盛。
十二年正月晦日。
出衣盂唱之。
付以后事。
明日端坐而化。
住世八十有六。
坐六十夏。
烬馀目睛不坏。
灵骨舍利。
塔于黄龙。
每对重客。
或语以世故。
则张目直视。
久乃厉声曰。
老僧耳重。
及受参入室。
应机酬酢。
电击星驰。
虽初机学者。
且莫咨扣。
未始有厌色。
犹日诵般若心经一藏。
其弘道力法。
老而益勤如此。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