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小有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世称寒山子。太宗贞观时人。居天台唐兴县寒、暗二岩幽窟,时往还国清寺。与拾得交友。好吟词偈、状类疯狂,以桦皮为冠,布襦木屐,人莫识之。闾丘胤出守台州,往寺求之,寒山走归寒岩,入穴而去。有《寒山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诗僧。姓名、籍贯、生卒年皆不详。早年周游四方,30岁后,长期隐居于台州始丰县(今浙江天台)翠屏山。其地幽僻寒冷,暑天亦有雪,故又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与台州国清寺僧丰干、拾得相善,时有过从。喜作诗,有1篇1句,即题于树间石上。据云禅僧灵祐、从谂曾见之,但无确据。享年逾70岁,一说过百岁。其生活时代,旧传闾丘胤《寒山子诗集序》以为太宗贞观间。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證》卷二〇考定此序为伪作,并据《仙传拾遗》等记载,推定其应为玄宗先天至代宗大历、德宗贞元间人。今人王运熙、杨明撰《寒山子诗歌的创作年代》,据其诗中所引禅语及五言诗之粘对规则,證定为中宗后所作。《宋高僧传》卷一九、《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有传。其诗多宣扬佛教轮回因果思想,亦杂有道教服食养气炼丹之说,且常讥刺世态人情,表述其对人生哲理之思考。亦有抒写山林景致、隐逸情趣之作。诗风浅显明白,多用俚语村言,语气诙谐,时含机趣。自称曾作诗600首。宪宗元和间,道士徐灵府(一说为僧道翘)从山林屋壁上录得其诗300余首,编为3卷。唐末禅僧本寂曾为作注,成《对寒山诗》7卷。二书皆不存。宋以后传本仅1卷,存诗300余首,版本较多,《四部丛刊》影印复宋本及有正书局影宋本较为通行。今人有项楚、钱学烈等校注本数种。《全唐诗》存诗1卷。另《宗镜录》、《五灯会元》等书中尚存逸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汇评
寒山,生卒年里贯均未详。唐诗僧,曾游历四方,行千万里,后居始丰县(今浙江天台)西之寒岩。又称寒山子。与天台国清寺诗僧拾得为友。旧传为贞观时人,据近人考证,当玄宗时人,贞元中犹在世。其诗通俗诙谐。宣杨佛教出世思想,讽刺世态人情,近王梵志体。有诗三百馀首,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百度百科
寒山(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證,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寒山子者。
世谓为贫子。
风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
隐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
号为寒暗二岩。
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
以为定止。
时来国清寺有拾得者。
寺僧令知食堂。
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
断巨竹为筒。
投藏于内。
若寒山子来即负而去。
或廊下徐行。
或时叫噪凌人。
或望空曼骂。
寺僧不耐以杖逼逐。
翻身抚掌呵呵徐退。
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
以桦皮为冠。
曳大木屐。
或发辞气宛所归归于佛理。
初闾丘入寺访问寒山。
沙门道翘对曰。
此人狂病。
本居寒岩间。
好吟词偈言语不常。
或臧或否终不可知。
与寺行者拾得以为交友。
相聚言说不可详悉。
寺僧见太守拜之。
惊曰。
大官何礼风狂夫耶。
二人连臂笑傲出寺。
闾丘复往寒岩谒问。
并送衣裳药物。
而高声倡言曰。
贼我贼退。
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
复曰。
报汝诸人各各努力。
其石穴缝泯然而合杳无踪迹。
乃令僧道翘寻共遗物。
唯于林间缀叶书词颂。
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录得二百馀首。
今编成一集人多讽诵。
后曹山寂禅师注解。
谓之对寒山子诗。
以其本无氏族越民唯呼为寒山子。
庭际何所
白云抱幽石句。
历然雅体。
今岩下石亭亭而立。
号幽石焉。
神僧传·卷第六
寒山子者。
世谓为贫子。
风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
隐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
号为寒暗二岩。
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
以为定止。
时来国清寺有拾得者。
寺僧令知食堂。
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
断巨竹为筒。
投藏于内。
若寒山子来即负而去。
或廊下徐行。
或时叫噪凌人。
或望空曼骂。
寺僧不耐以杖逼逐。
翻身抚掌呵呵徐退。
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
以桦皮为冠。
曳大木屐。
或发辞气宛所归归于佛理。
初闾丘入寺放问寒山。
沙门道翘对曰。
此人狂病。
本居寒岩间。
好吟词偈言语不常。
或臧或否终不可知。
与寺行者拾得以为交友。
相聚言说不可详悉。
寺僧见太守拜之。
惊曰。
大官何礼风狂夫耶。
二人连臂笑傲出寺。
闾丘复往寒岩谒问。
并送衣裳药物。
而高声倡言曰。
贼我贼退。
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
复曰。
报汝诸人各各努力。
其石穴缝泯然而合杳无踪迹。
乃令僧道翘寻其遗物。
唯于林间缀叶书词颂。
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录得二百馀首。
编成一集。
人多讽诵。
庭际何所白云抱幽石之句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风狂之士。隐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号为寒暗二岩。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以为定止。时来国清寺。有拾得者。寺僧令知食堂。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断巨竹为筒。投藏于内。若寒山子来。即负而去。或廊下徐行。或为叫噪凌人。或望空曼骂。寺僧不耐。以杖逼逐。翻身抚掌。呵呵徐退。然发辞气。归于佛。理初闾丘入寺。访问寒山。沙门道翘。惊曰。大官何礼风狂夫耶。二人连臂。笑傲出寺。闾丘复往寒岩谒问。并送衣裳药物。而高声倡言曰。贼我。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复曰。报汝诸人各各努力。其石穴缝。泯然而合。杳无踪迹。乃令僧道翘。寻其遗物。唯于林间缀叶。书词颂。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录得二百馀首。今编成一集。人多讽诵。后曹山寂禅师注解。谓之对寒山子诗。

作品评论

闾丘元《寒山子诗集序》
(寒山)出言成章,缔实至理,凡人不测,谓风狂子。
王舟瑶《跋寒山子诗集》
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馀首。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
彦周诗话
“若有人兮坐山楹,云衮兮霞缨。秉芳兮欲寄,路漫兮难征。独惆怅而狐疑,蹇独立兮忠贞。”此寒山语,虽使屈、宋复生,不能过也。
《四库全书总目》
其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至云“不烦郑氏笺,岂待毛公解”,又似儒生语。大抵佛语菩萨语也。今观所作,皆信手拈弄,全作禅门偈语,不可复以诗格绳之。而机趣横溢,多足以资劝戒。
《东目馆诗见》
寒山、拾得诗冲口而出,半是藏身,半是醒世,别为一格,无以摹拟。
康彦民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康彦民,江西泰和人,明朝官员,进士出身。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康彦民中举人。
次年,联捷进士。
先担任青田知县,之后调往仪真县,又调巴陵、天台,永乐初年罢免归乡。
洪熙元年(1425年),御史巡按至天台时,天台县民二百馀人均称道彦民廉公,乞求他重返天台。
御史回朝后汇报,明宣宗听后感叹:“彦民离去天台有二十馀年了,百姓仍然怀念他,其善政可知。
”于是启用为江宁县丞。
钱源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简介

维基
钱源(?
—17世纪),字伯开,应天府江宁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钱源在崇祯三年(1630年)中举人,崇祯十年(1637年)成进士,担任东阳知县。
其时浙东饥荒,东阳旁边的天台有富人囤积粮食待售,他得知后即时解散;不久人阴谋报复富人,在其准备与饥民的酒中置鸠,令十多人受害。
天台知县逮捕富人,他说:「此为穷民诬告。
」避免大狱发生。
弘光年间,他得起用为兵科给事中,弹劾李挺正直名声;南京失陷后和弟弟诗人钱汇出家为僧。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朱氏。
会稽人。
始名法京。
少有异志。
尝遇僧乞食。
谓之曰。
郎性嗜善。
天台山有初依菩萨。
说法其间。
可从以出家。
陈太建十四年。
乃入山。
适值智者处高座开讲。
明遽礼拜。
智者下座笑曰。
宿愿力故。
复尔相遇。
因受禅法。
兼习法华。
行方等般舟观音忏悔。
陈祯明元年。
侍智者游杨辇。
诏居光宅。
以脩定业。
仍命之纲纪。
陈亡。
智者西上。
止庐山东林寺。
明行忏法于陶侃瑞像阁。
僧谓曰。
至理晓朗。
照了三世。
因易名普明。
智者以为然。
及智者欲铸铜钟。
归天台供养。
而盲人适至炉韛之所。
明大恶之。
及出模。
果破缺不完整。
再铸而后克全。
声闻七十里。
国清房居水上。
其下多礓石。
不便于汲。
独念曰。
苟石能出水者。
岂不快哉。
数日石果出水。
国清讲堂狭小。
明欲易而高大之。
顶禅师谏以为不可。
俄括州刺史周孝节。
舍杉柱泛海。
至明往迓之。
顶于赤城见明行林木中。
身长出林木上。
翼从数十人。
语顶曰。
兄勿苦谏我。
我事成矣。
顶知其异。
合掌曰。
不敢一听仁者所为。
立柱之日。
山灵见相。
尤奇诡。
造金铜丈六卢舍那坐像。
施金十一两者。
曰从漕溪村来。
迹之无
侍者恒闻其房人语声。
而明劝之脩善者。
视之则寂寥如常时。
忽晨起。
呼诸弟子励曰。
夫人命危脆。
宜自知时。
因更衣而逝。
寿八十六遗体端坐。
屈三指。
颜色经信宿不变。
寺主慧纲。
维持后事尤备。
而塔则其弟子荣泰奉焉。
续高僧传·卷第十九 习禅四
释普明。本名法京。俗姓朱氏。会稽人。少小志操有异恒童。口常称佛。聚砂以为福事。蒿艾以为殿塔。不俗谈戏。惟志崇法。有僧乞食因即劝云。郎子既有善性。可向天台山出家。其中有四依菩萨在彼说法。遂以陈太建十四年。踰山越涧来入天台。正值智者处坐说法。下讲竟。顶礼归依愿尽此生以为弟子。智者笑云。宿誓愿力今得相遇。晓夕左右伏膺无懈。专求禅法兼行方等般舟观音忏悔。诵法华经一部。至祯明元年。陈主敕迎智者出都。从往金陵居光宅寺。专以禅思为业。同堂坐者奉命检校。俄而陈国云亡。智者即上江州庐山东林寺。明于陶侃瑞像阁内。行观音忏法。冬十一月身不衣絮苦节行道。见一僧云。所名法京未为嘉称。可改为普明。此名晓朗照了三世。忏讫启智者述之。便云。此冥中所示。宜即改旧从新。又随智者往荆州玉泉寺。每于泉侧练若专思。智者反路台峰令造大钟。天台供养。江陵道俗竞为经营。当欲铸时。盲人来看。明悬鉴机知相不吉。果尔开模钟破缺。仍即倍工修造。约语众中。支不具者勿来看铸。遂得了亮铮鑅声七十里。钟今见在佛陇上寺。后还国清所住之房。去水悬远。房头空地纯是礓石。乃怀念曰。若令此石出水。岂不快乎。言竟数日。石中泉溜周给东西。国清精舍随高置立。明以讲堂狭小欲毁广之。共顶禅师商量。顶劝勿改。有括州都督周孝节。遥闻此事即施杉柱泛海送来。顶向赤城。感见明身长一十馀丈。高出松林之上。翼从数十许人。语顶曰。兄勿苦谏。事愿剋成。顶知神异。合掌对云。不敢更谏。一依仁者。竖堂之日感动山王。晨朝隐轸状若雷震。摧树倾枝阔百步许。自佛垄下直到于寺。至乎日没还返旧踪。砰砰磕磕势若初至。又愿共道俗造当殿金铜卢舍那像坐身丈六。时有一人称从槽溪村来。施金十一两用入像身。问其姓名终不肯说。礼拜辞退。周访彼村无人识者。又比房侍者恒闻房内共人语话。阴伺察视不见别形。所听言音唯劝修善。既而化缘就毕。大渐时至。清旦呼诸弟子。夫人寿命不可常保。汝等宜知。便自脱新净之衣。著故破者。换衣才竟奄然就灭。春秋八十有六。经二宿左手仍内屈三指。当于其时有房内弟子荣泰难提二人。剃头沐浴见如此事。即报寺主慧网。合众惊集倍恸于怀。然其为性不畜私财。淅南诸州男女黑白归向者数不可纪。所得布施随缘喜舍。每参隋帝悉蒙命坐。赐绢一百二十段。用充六物。不留寸尺。悉造经像。有敕施僧基业。见于寺录。造金铜尊像小大十躯。悉人中已上十回作僧施。读藏经二遍。其外书写经论。彫画殿堂。修诸寺宇。傍为利益。及诸灵验。功德费用。运心应念即自送来充其支度。不可具载。
神僧传·卷第五
释普明。本名法京。俗姓朱氏。会稽人。少小志操有异。有僧乞食因劝云。即子既有善性。可向天台山出家。其中有初依菩萨在彼说法。遂以陈太建十四年。踰山越涧来入天台。正值智者处坐说法。智者笑云。宿誓愿力今得相遇。随智者往荆州玉泉寺。每于泉侧练苦专思。智者反路台峰令造大钟天台供养。江陵道俗竞为营造。当欲铸时盲人来看。明悬鉴机知相不吉果尔。开模钟便破缺。后还国清所住之房。去水悬远。房头空地纯是礓石。仍怀念曰。若令此石出水岂不快乎。言竟数日石中泉溜。周给东西。国清精舍。隋高帝置立。明以讲堂狭小欲毁广之。共顶禅师商量。顶劝勿改。有括州都督周孝节遥闻此事。即施杉柱泛海送来。顶向赤城感见明身长一十馀丈。高出松林之上。翼从数十许人语顶曰。兄勿苦谏事愿剋成。顶知神异合掌对曰。不敢更谏一依仁者。竖堂之日感动山王。晨朝隐轸状若雷震。摧树倾枝阔百步许。自佛垄下直到于寺。至于日没还返旧踪。砰砰磕磕势若初至。又愿共道俗造堂殿金铜卢舍那像坐身丈六。时有一人称从曹溪村来。施金十一两用入像身。问其姓名终不肯说。礼拜辞退。周访彼村无人识者。又比房侍者恒闻房内共人语话。阴伺察视不见别形。所听言音唯劝修善。既而化缘就毕。大渐时至清晨呼诸弟子曰。夫人寿命。不可常。保汝等宜知。便自脱新净之衣著故破者。换衣才竟奄然就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8—1249 【介绍】: 宋僧。隆庆府梓潼人,俗姓雍氏,字无准。九岁出家,无资薙发,人称“乌头子”。游天台、雁荡,历住清凉、焦山、雪窦、育王等寺。理宗尝召入慈明殿说法,赐号佛鉴禅师。淳祐中,书遗表遗书及偈而逝。
全宋诗
释师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据《语录》卷二),号无准,赐号佛鉴,俗姓雍,梓潼(今属四川)人。九岁出家,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尧首座,请益坐堂之法。同年秋出峡,至荆南见玉泉俨。七年,见保宁无用全、金山退庵奇。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岩瑞。后至钱塘,见松源岳于灵隐,往来南山,屡入肯堂充室,栖迟此山六年。继至吴门谒万寿无證修,又往西华秀峰依破庵先,往华藏依遁庵演。三年复还灵隐。时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开山广惠,三年散席,同登径山。又三年,偕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观,又返径山。破庵死,访旧友云窠岩于穹窿,并随之迁瑞光,皆为首座。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庆元府清凉寺开法。居三年,移住镇江焦山普济寺。又迁庆元府雪窦山资圣寺、阿育王山广利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诏住临安府兴圣万寿寺。淳祐九年卒。为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粲无文撰《径山无准禅师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鉴禅师墓志铭》。 释师范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颂古、偈颂、赞等编为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四一
师范(一一七八——一二四九),字无准,俗姓雍,梓潼(今四川梓潼)人。年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出家。绍熙五年始具戒游成都,谒于老僧尧和尚,有省。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人称乌头子。侍破庵居灵隐,大悟。同月石溪游天台、雁荡,历住清凉、焦山、阿育王,移住径山。召入大内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号佛鉴禅师。淳祐八年,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次年三月,书遗表及偈而卒,年七十二。其弟子编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五卷、《无准和尚奏对语录》一卷,今存。见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鉴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师范字无准。
蜀之梓潼雍氏子也。
年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和尚出家。
读书过目成诵。
南宋绍熙六年始腰包游于成都正法寺。
请益尧和尚坐禅工夫。
尧曰。
禅是何物。
坐的是谁。
师于是昼夜体究。
一日如厕。
因提前话有省。
明年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
照问。
何处人。
曰剑州。
又问。
带得剑来么。
师便喝。
佛照笑曰。
这乌头子也乱做。
师贫无资薙发。
故人目之曰乌头子。
破庵居灵隐。
师侍次时有一道者问破庵。
猢狲子捉不住奈何。
破庵曰。
用捉作么。
如风吹水自然成文。
师于言下大悟。
未几同月石溪公游天台雁宕。
时雪峰云和尚住瑞岩留师分座。
夜梦一伟人。
手持把茅授与师。
次日明州清凉寺专使迎师。
方入院见伽蓝神牌书茅姓。
然其衣冠与梦所见无异。
住三年迁焦山次雪窦。
又奉旨领主阿育王。
久之补双径。
无何召入大内修政殿说法称旨。
赐金襕衣加佛鉴禅师之号。
师住径山。
其殿宇两遭回录。
皆两复新之。
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接待云水。
额曰万年正续。
次于其西数百步结庵。
为归藏之所。
又建重阁其上藏朝延所赐御翰。
师之先世居蜀。
遇乱绝嗣。
乃于山中设祠祀俗之祖父。
事闻于朝赐额曰圆照。
以徵其孝思。
宋淳祐戊申乃筑室明月池上。
榜曰退耕。
是年三月旦日疾作。
遂升座谓众曰。
山僧既老且病。
无力与诸人东语西话。
今勉强出来。
将从前说不到的。
尽情向诸人抖擞去也。
遂起身抖衣曰。
是多少。
便归方丈。
十五日集众亲书遗表遗书数十言。
而与客言笑谐谑如平时。
至夜书偈曰。
来时空索索。
去也赤条条。
更要问端的。
天台有石桥。
移顷而逝。
停龛二七日。
遗表上闻。
帝遣中使降香赐弊帛。
奉全身塔于圆照。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师范。
梓潼雍氏子。
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出家。
经书过目成诵。
绍熙五年冬。
登具戒。
明年。
成都坐夏。
遇老宿名尧者。
范请益坐禅之法。
尧曰。
禅是何物。
坐是何人。
范受其语。
昼夜体究。
一日如厕提前话。
有省。
遂出蜀。
谒佛炤于育王。
炤问何处人。
曰。
剑州人。
炤曰。
将得剑来否。
范随声便喝。
炤笑曰。
这乌头子乱做。
范懒剃发长故。
佛炤室中。
尝以乌头子呼之。
久之。
欲观台雁。
拉石溪月公同往。
至瑞岩。
时云巢领住持事。
留分座。
忽夜。
梦伟衣冠者。
持把茅见授。
翼日。
明州清凉专使至。
师受请入院。
见所设伽蓝神。
茅其姓衣冠。
与所梦无异云。
上堂。
遂为破庵拈香。
以示法切得旨深也。
嗣迁焦山雪窦。
被旨移育王。
住径山。
最久。
虽两丁火厄。
而旋复旧观。
号法席全盛。
理宗尝召师。
入慈明殿。
升座说法。
上亲御垂听大悦。
赐佛鉴禅师号。
并金襕僧伽黎。
淳祐戊申秋。
筑室明月池上。
榜曰退耕。
乞老于朝。
而旧疾适作。
三月旦升堂别众。
至十五日。
区画后事。
亲遗表。
及遗书十数封。
言笑如平时。
其徒以遗偈为请。
乃执笔疾书云。
来时空索索。
去亦赤条条。
更要问端的。
天台有石桥。
移项而逝。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无准禅师者。
讳师范。
蜀都雍氏子也。
九岁依阴平山沙门。
试经。
目不遗炤绍。
熙五年。
具戒访道。
乃求坐禅诀于老宿尧公。
有信入。
即出峡。
谒佛炤光禅师。
光曰。
生缘何处。
对曰。
剑州。
曰。
带得剑来么。
师便喝。
光笑曰。
者乌头子也乱做。
又过灵隐。
参密庵禅师。
密庵不易见乃入破庵先首座之室。
先与语。
阴奇之。
一日要师游石笋庵。
有道者问。
胡狲子捉不住时如何。
先答曰。
如风吹水自然成纹。
师恍然大彻。
失声曰。
诺。
先大喜而归。
师遂事先公。
赴穹窿。
盖先以师深得玄要主宾之旨。
可倚重正宗也。
先公移居卧龙。
师辞。
游天台。
寻开法明州清凉。
以香酬破庵先公。
于是吴越知名。
师初寓瑞岩。
梦伟衣冠者持茅授。
师及至清凉。
见伽蓝像。
即向所梦者也。
茅乃神之姓焉。
三年迁焦山。
次三年迁雪窦。
有大名者皆归之。
乃示众曰。
面面相看。
眼眼厮觑。
衣外别传。
有甚凭据。
到却门前刹竿著。
凤栖不在梧桐树。
又曰。
[一/几][一/几]地思量。
无可得思量。
无可思量处。
真个好思量。
大庾岭头逢六祖。
鳌山店上见曾郎。
又曰。
贼火相逢恰五更。
现成赃物不须争。
暗中多少都分了。
天晓依然各自行。
又曰。
日面月面突出难辨。
拟欲抬眸空中两片。
师居雪窦三年。
诏补育王。
又三年。
住径山。
居无何。
径山燬。
知事者惧。
师引咎自归。
一众咸安。
师整顿荒基。
说法如故。
仍请希叟为副寺。
退耕为监院。
别山智为化主。
雪岩钦为座元。
未久寺成。
朝旨召入慈明殿升座。
师举宾头卢尊者赴阿育王宫因缘。
乃曰。
君王一语出如纶。
尊者眉毛八字分四海风清烟浪静。
碧天无际水无垠。
上大悦。
赐金纹袈裟。
号佛鉴禅师。
六年径山复燬燬之夕。
风雨暴作。
师端座别舍。
漠然不问。
且笑且吟曰。
雨散云收后。
崔嵬数百峰。
王维虽妙手。
难落笔头踪。
仍结茅安众。
寺复成。
又去四十里。
别筑万年。
正续以憩。
云水不远。
复建精舍为归藏所。
藏前后所赐宸翰。
敝室左右奉祖师。
与先世香火。
或期诞讳。
必为饭僧佛事。
以赞冥福。
盖蜀乱。
师之先祀绝矣。
故祠之上。
闻嘉叹赐。
名圆炤庵。
淳祐戊申。
又小筑于明月池上。
为退休计。
师腊既高。
纶音次序。
存问不间。
师惟历书古德机缘。
谢对而已。
或大宾过山。
师独揭心宗要领。
间咨南比国运。
师俯首一默而已。
己酉三月望。
升座曰。
山僧既老且病。
无力得与诸人东语西话。
今日勉强出来。
从前所说。
不到底尽情向诸人。
面前抖擞了也。
乃起抖衣曰。
是多少。
遂区嘱后事。
复手书达上言别。
上遣中使慰问后事。
师曰来时空索索。
去时赤条条。
更欲问端的。
天台有石桥。
移顷而寂。
塔于圆照庵。
嫡嗣雪岩钦禅师。
赞曰。
南堂谓。
师居五峰。
法席之盛。
不下妙喜时也。
众多粮少。
而重罹回禄。
不无奔走四方之劳。
想见其曲折。
苟非以荷负正宗为心。
则安能籧篨若此。
呜呼南堂其知言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师范,字无准,梓潼雍氏子也。
年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出家,读书过目成诵。
绍熙六年,始游成都,谒正法尧,问坐禅工夫,尧曰:“禅是何物?
坐的是谁?
”范于是昼夜体究。
一日,偶提前话有省。
明年,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照问:“何处人?
”曰:“剑州。
”又问:“带得剑来么?
”范便喝。
佛照笑曰:“这乌头子也乱做。
”师贫,无资薙发,故人目之曰乌头子。
破庵居灵隐,范侍次,有一道者问破庵:“猢狲子捉不住奈何?
”庵曰:“用捉作么?
如风吹水,自然成文。
”范于言下大悟。
未几,同月石溪公游天台雁宕,时雪峰云住瑞岩,留之分座,夜梦一伟人手持把茅,授与范。
次日,明州清凉寺专使来迎,方入院,见伽蓝神牌书茅姓,其衣冠与梦所见无异。
住三年迁焦山,次雪窦,复主阿育王,久之补双径。
无何,召入大内修政殿,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佛鉴禅师”之号。
范住径山,其殿宇再燬于火,皆复新之。
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额曰“万年正续”。
次于其西数百步结庵,为归藏之所。
又建重阁其上,藏朝延所赐御翰。
其先世居蜀,遇乱绝嗣,乃于山中设祠,祀其所生祖父,事闻于朝,赐额曰“圆照”,以徵其孝思。
宋淳祐戊申,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
是年三月旦日,疾作,遂升座谓众曰:“山僧既老且病,无力与诸人东语西语,今勉强出来,将从前说不到的尽情向诸人倾吐。
”遂起身披衣曰:“是多少?
”便归方丈。
十五日,集众亲书遗表书数十言,而与客言笑如平时。
至夜书偈曰:“来时空索索,去时赤条条。
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
”移顷而逝。
停龛二七日,遗表上闻,帝遣中使降香,赐币帛,塔于圆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