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无来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八
释仁里,字尊美。
姓王氏,邵阳人也。
生性淳朴,幼失恃怙,早岁祝发青云山。
年二十,受具于岐山恒志
志宗规严厉,不稍宽假仁乘戒俱,急冤亲等,慈杜多行,成道誉渐著。
光绪初,邵北缁素于白云岩辟创毗卢寺,迎仁主之。
此地林壑幽险,风气浑噩,未几禅侣蒸蒸竟成丛席。
邵城东有点石庵者,自颛愚禅师开化后已,百有馀年,风雨剥落,栋宇将倾。
庵众乞仁主持,再弘悲愿,不数稔殿阁巍巍,照耀山谷。
丁未冬传戒于毗卢,得新学一百九十馀人,诱掖孜孜不倦津梁。
独以寺无大藏,学子虽勤,莫窥秘要。
庚戌夏,诣阙请经,绕道名山,再经霜雪,始达京都。
时寄禅敬安主天童,邀之入山度夏,及其行也。
并勖以诗,多叙其平生懿行,有可采者,略云“多生忍辱运悲深,刀割香涂不动心。
蚤虱纷纷来乞食,舍身为彼立丛林。
”盖仁尝蚤蛩满衣,或为去之。
仁笑谢曰:“我已舍身,为彼立丛林,奈何迁去,违我本愿。
”又,“锡杖绳床手自将,广行方便作津梁。
欲知德被䖵虫细,看取随身漉水囊。
”仁恐水中有虫,先以纱囊漉之,始饮故云。
又,“闻师行脚宿山庵,饥吃拳头味亦甘。
月出窥园犹拔草,令人思念每生惭。
”仁尝行脚至一庵投宿,拒而不纳,棒喝随之。
仁竟怡然顺受,月出犹为之除草。
庵主感悟向之礼谢。
其居点石也,每苦乏绝,而仁四来不拒一粒同餐,禅诵自若,故诗又云:“点石庵中苦异常,平居十日九无粮。
唯将一滴𣍘溪水,散作醍醐上味尝。
”寄禅赠诗十四章,多不备录,录其纪实者。
仁虽专心持念,而禅景清超,亦时动吟兴。
《除夕》云:“清间佳趣在林泉,淡薄风光不世缘。
瓦灶通烧松火煖,砂铛烂煮菜根鲜。
从来处富争浓艳,自古居贫淡爨烟,输我山僧忘岁月,不知明日又新年。
”癸丑腊初,偶有不适静坐,二十日,沐浴更衣,合掌西向,一声佛号,遽辞尘世。
癸丑岁十有二月二十三日巳时也,寿七十有五,腊五十有五,塔于庵左。
仁坚忍精进,形容枯寂,口期期若不能言,而笔下洒洒千言立就,长坐不卧者,五十馀年。
冬夏一衲,不蓄私财。
参父母未生前句得悟后,即翘心净土,四十年不二心力,故说法示众以念佛为指南云。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八
释敬安,字寄禅,号八指头陀,湘潭人,本姓黄。湘阴法华寺僧。后居京师法源寺。有《八指头陀诗集》。
黄鹤楼志·人物篇
释敬安(1852—1913) 诗僧。字寄禅,俗姓黄,名读山,字福馀。湖南湘潭人。因在佛前烧残二指,又号八指头陀。曾为宁波天童寺首座、宁波僧教育会会长,辛亥后任中华佛教协会会长。光绪年间曾三次登黄鹄山游黄鹤楼及故址,先后写有《将之普陀登黄鹤楼》《登黄鹤楼》《黄鹤楼故址》《又观所状赤壁、卧龙冈、黄鹤楼诸古迹,再题二绝句》等诗作。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六
释敬安,字寄禅。
姓黄氏,湘潭人也。
其先世为山谷苗裔,宋时由江西迁茶陵,明季乃徙湘潭之石潭。
世业农,父宣杏,母胡氏。
尝祷白衣大士,梦兰而生。
数岁时,好闻仙佛事,常终日喃喃,若有所吟诵。
七岁失母,诸姊皆嫁,父或他适,则以安兄弟,寄食邻家。
日昃不返,即啼号踪迹之,里人为之恻。
然年十一,始就塾师,授《论语》未终篇,父又没,零丁孤苦,极厥惨伤。
其弟以幼,依族父安,独无所得食。
尝为人牧牛,辄携书于牛背诵之。
一日与群儿避雨,村中闻读唐诗,至“少孤为客早”句,潜然泪下。
塾师周云帆,骇问其由,以父没不能读对,云帆甚怜之,曰:“尔为我炊爨、洒埽可乎?
”即下拜云帆,喜甚。
每语人曰:“此儿耐苦读,后必有所树立,余老不及见耳。
”无何,云帆病没,安遂散去,然犹不废业。
闻里中豪家,欲觅一僮伴儿读,即欣然往就,至则使供驱役,自读辄遭诃叱。
因悲叹“以为屈身为读书计,既违所愿,岂可为区区衣食为人奴乎?
”即辞去,习工艺,鞭挞尤甚,绝而复苏者数。
一日见篱间白桃花,忽为风雨摧败,不觉失声大哭。
因慨然动出尘想,遂投湘阴法华寺出家,礼东林长老为师,时同治七年也。
冬初,复诣南岳祝圣寺,从贤楷律师受具。
首参恒志于岐山,专司苦行诸职,暇则随众坐禅。
越五年,颇有省。
时精一首座为维那间,以诗自娱,安讽之曰:“出家人不究本分上事,乃学世谛文字耶?
”因笑曰:“汝髫龄精进,他日成佛,未可量至。
文字般若三昧,恐今生未能證得。
”后省舅氏至巴陵,登岳阳楼,友人分韵赋诗,安独澄神,趺坐下视,湖光一碧万顷,忽得“洞庭波送一僧来”句,归述于郭菊荪,谓有神助,且言其有宿根,力劝之学,授唐诗三百篇,一百成诵,后精一见安所作大奇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一
释无彼,字高岸。
姓陈氏,清泉人也。
身干雄伟,胸怀磊落,有古豪士风,曾以军功授蓝翎千总。
发逆平定,还乡省亲,闻衡阳罗汉寺法空成说法有省,乃叹曰:“世相无常,荣名非宝,吾当于兹披精进铠,除烦恼贼矣。
”成因为剃染,命从东林律师圆具,后佐恒志开法岐山紫云。
无彼持律精苦,常以杜多行自励,闻九疑岩谷幽邃,携杖孤往,道过东安麒麟观,因留习定,士民向其梵行,争营净宇,衲子从者如云,遂成丛林。
晚年专修净业,入太华山缚茅以居,而檀施所集,轮奂斯崇,戒定薰修,蛇虎驯伏,其慈心密行,感物若是。
未几,邑人迎还麒麟阁,开阐毗尼,四众从之乞戒者,凡百有七十馀人。
寂于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世寿七十有七,僧腊三十有五。
弟子遵其遗命,奉龛归太华建塔。
释敬安状其道行,以昭来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