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大阐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九
释持荃,字嵩来。
六龄芟染,初依镇海海云庵,虽属沙弥,已露头角。
年十六为大僧。
始参学于育王秋远,一见器之,留掌书记。
大藏之外兼及百家,颖悟贯通,颇穷纱理。
迨秋老谢世,荃以次相继主席。
初育王久经残燬,一望萧然,舍利殿外仅方丈数楹。
荃苦心焦虑,缔构经营,荒烟蔓草间,忽见金碧煇煌,远近缁白,咸深赞颂,宗风大阐,学侣云集。
乾隆十六年春,翠华南幸,荃随班奉迓于武林,乃圣眷东顾,稠人广众中独奇荃仪表,召至马前,垂讯殷殷,酬荅无爽,赏赉有差,回銮后又赐御书《心经》一卷。
二十一年,再觐天颜,特赐紫衣,他物称之。
荃自遭际恩荣,益知策励,复造承恩堂,以大其赐,精进修持,老而更笃。
寂于乾隆己卯十一月二十日,著有《语录》一卷,弟子證性编而刻之,今见传本。

人物简介

甬上耆旧诗·卷二十一
先生后字士峐,号石雪,大父中丞公玉父石盂山人坦先生少负异才嗜学能读大父父书治古文家言工诗兼善书法先生既三世擅为文章复从学嘉则先生之门得其指授由是名日益重虽里中宿老无不翕然称长文者尝一客京师游于太学未几即弃归所居曰大雷山房岚栖云构人望之若三壶仙宅先生至中年即尽谢客坐卧一山楼著书虽妻子绝不得见垂二十年少工书楼上遍置静楮笔于左偏开一穴下置容五石大缸使人楗其外每一诗成既书纸熟视良久辄手取捼之投穴中积岁时缸满家人发户出纸好事者候得每争取之稍传布人间余家亦得四五纸先生自序言吾每草书成悬置壁间卧观之真若神龙蜿蜒健鹘翥𦐠欲出斯实一奇也先生所居当四明径口初嘉则游四明从大雷入先宿汪氏山房搜讨故事先生与同行每至一奇处辄相酬唱有诗嘉则记其首合为四明游籍一卷一时词人竞相传写屠长卿余君房诸先生俱为作序余谓自谢遗尘栖神此山高风轶世然徒假皮陆口中遥相拟似未得其真宋以后诗人过相刻画复失自然未有善写云窗大阐岚瀑若两先生文章之丽者也先生他著作甚多俱未行世自先生殁后数十年大雷山房亦燬遗文散失余仅从故选家觅得遗诗一卷四明游籍一卷因为论定以存百一每诵先子年先生入大雷山访汪长文隐居二百言为忾慕久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三
释超乘,字天钟,姓缪氏,南阳人也。
父曰以政,明崇祯庚辰进士。
母冉氏,信心佛果,檀施无吝,梦游香岩寺,有老僧乞屋,许之,方惊而诞乘。
清顺治丁亥,随宦来楚,甲午失怙,以荫入国学。
丁酉选定海县,莅任一载,因海寇猖獗,失地而归,迥翔燕都,郁抑无聊,时上西山一纵心目,因与丛社知识辩析儒佛,颇穷玄理,已有离世之感,以母老子幼复还乡里。
终苦尘嚣,更携二仆游南岳,过紫荆峰,至大隐龙山慈云谒杲日,杲曰:“君子乐游山耶、水耶?
”乘曰:“二途俱不涉。
”杲云:“截断两头,向父母未生前道将一句?
”乘乃嘿然。
数日,即哀恳薙发,随众习勤,朝夕无倦。
杲以法门柱石期之,乃诏参学远方。
于是,径至湘潭,泛舟江汉。
庚戌,谒蒋山介庵,一日晚参,大雨,介曰:“好雨滴滴,不落在别处,且道落在何处?
”乘曰:“一点也瞒学人不得。
”因呈偈曰:“自叹从前错用心,东飘西逐作游人。
今朝勘破閒 家具,云散长空月色清。
”介肯之。
已而入浙至南涧谒天竺,竺见便问:“是圣是凡?
”乘举拳示之。
竺云:“是何面目?
”乘云:“一鼻两眼。
”乃留度夏,遂历览灵隐、显圣、云门、天台诸胜,至平阳天箬留居一载,微示付属之意,乘乃辞之入都,还践五台、汾阳、少林、风穴,习静于石门,见诸方付授淆滥,不再言禅,前所留稿投之一炬,但持念诵为自了计。
康熙二十三年,闻杲寂,回山奠之。
踰年,至荆州龙山,遥望松枝两处,云峦秀耸,心焉向之。
丙辰秋,渡江觅憩居之地,过西来寺礼云锡,会云与众论《楞严》,每以言挑之,不露一词。
一夕云举“《楞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有僧举问,古德擎拳云: 还见么。
”乘不觉答云:“头上安头。
”云曰:“似则似,是则未是。
”乘云:“疑则再参。
”复颂曰:“春至园林花自开,几人识得解拈来。
堪笑瞿昙藏不住,机前绕弄嘴头乖。
”云首肯之,付以偈云:“四七二三𠪱代传,重兴临济遍山川。
老僧付汝全担荷,大阐洪宗鼻祖禅。
”又嘱云:“识汝天钟,圆音最洪。
透彻三界,刹海尽融。
龙象闻声云集,圣凡逐响皈崇。
亦任兴扬祖道,处处流通。
”丁卯春,同游南岳,过天龙山,拓基开作丛林,曰竺云精舍。
庚午夏,主报恩寺,壬申辞归双林静室,时云锡已寂。
甲戌,乘为云遍刻《语录》入藏,以康熙四十三年正月六日示寂,塔于沙市宝塔观音寺,著有《语录》三卷。
释显文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三
释显文,字魁印。
姓杨氏,易人也。
幼有慈性,与群儿嬉戏,见草虫跃跃,相诫勿伤。
父知其有自,年十一途之永阳高明寺,投觉实祝发。
弱冠得戒于西域山慈霞。
自是识深力果,每念出家将求闻道,何敢自逸。
乃游温阳红螺山,昼夜精勤,诵《楞严》、《法华》诸经,研穷六载,洞悉奥旨。
然自以为囿于一隅,见闻憾寡,欲遍名山,以廓知识。
遂造九华翠峰,日趋讲座,顿悟性海,受持《华严·如来出现品》。
游江乘赤山,依法忍参向上一宗。
偶逢石子击足,忽惊呼有省。
由是深窥堂奥,结习尽除。
壬寅春,结茅庐山,旦暮勤修,胁不著席,几出死生。
刘观察思训耳其道誉,请主金陵毗庐。
斯时新学方行,倡毁偶像,多假僧堂,改为校舍。
毗卢殿宇蚤已佔去,神像迁移蒙诸污秽。
显文至此,惄焉伤之,思所以救护,未得其端。
会江南官吏公宴至寺,或询法要,或契禅机。
显文为具道学徒鸱张,佛地弗宁,惨雨凄风,目不忍睹,非赖大德,莫由保持。
诸公皆为动容,合词以请制府,魏公光焘竟如其议,别建学堂。
寺复旧观,佛龛神貌,更极尊严。
群侣庆幸,叹其遭逢。
而显文但感善缘,愧无酬答。
唯是大阐宗风,春夏演讲,秋冬勤参,发明心地。
时或弘戒一期,食众数百人,而寺无盖藏。
前后制府,若周公馥、端公方,皆分盐馀助之,故无竭乏。
宣统初元,腊将终,示微疾。
与天台谛闲论慧命,当体无生。
俄而复曰:“色相虽圆,扬华严,心犹未已。
”因问后事如何,乃曰:“心显身中主,意隐两家宾。
火后一堆骨,且休认为真。
”即说偈曰:“参透人间世事禅,半如云影半如烟。
有时得遇东风便,直向山头驾铁船。
”言讫而寂,年五十有三。
有《法语》一卷,弟子清池为之记录,且刊行焉。

人物简介

列朝诗集
海舟名普慈,吴郡海虞钱氏子。世业儒,出家破山寺。往参邓尉山万峰和尚,付以法偈,遂结庐太湖西洞庭山。三十年不过湖。闻虚白旵公在安溪东明说法,亲承万峰祖印,遂往叩。旬日大悟,遂居东明演法,为万峰法嗣。景泰元年,示寂,全身塔在东明左侧。有《颂古诗》行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二
禅师。
名永慈(讹作普慈)。
其法号海舟。
明洪武二十七年甲戌。
生于蜀之成都余氏(讹作常熟钱氏)。
弱龄。
闻说生死事大。
即蕴于膺。
经旬不就寝。
决志趋彭县之大隋山(讹作破山)景德寺。
礼独炤月禅师。
坚求法要。
月喜其端厚慎重。
可为法门梁栋。
遂度之。
永乐癸巳。
月殁。
师竟入西山。
庵隐八载。
形影偶偕。
忽觉相应。
乃弃庵出谒大初和尚。
时年二十有八矣。
初受师半展。
遽问曰。
向父母未生前。
速道将来。
师从东过西。
初曰。
未在更道。
师曰。
两眼相对。
初正色瞬师。
师趋去之。
复至东浦访无际。
抵灵谷见雪峰。
雪峰以师悟处谛当。
延师为灵谷第一座。
师竟自许。
常与同辈蹴踏。
峰窃骇之。
然师无留意。
解制拂衣至安溪。
投机于虚白旵公。
公以临济正脉。
嘱师保任。
师乃辞去。
复陆沉牛首诸山。
正统丁巳。
师年四十四。
始领东山翼善禅寺。
师晦养既久。
且弘大化。
四方宿艾。
虚怀而仰风裁。
然师虎视来机。
故踵息未舒。
而神气先萎者多矣。
正统五年庚申六月。
旵公化去。
东南学众。
惟归东山。
王公贵人。
虚己以礼致师。
师未常以一言开凿智窦。
故一时虽尽爱敬。
莫得而亲疏焉。
缁素为师预建身后之域。
有范作头者。
失斧伤足。
痛甚索酒。
师谓之曰。
范作头。
伤足犹可。
假若斫去头时。
有千石酒。
与作头。
作头能吃否。
范于言下知归。
即求为僧。
师录之。
乃充火头。
刻意究竟。
不觉被火燎面。
如刀刈。
取镜炤之欣舞。
以偈呈师。
师为肯可。
当是时。
出入东山。
皆称俊杰。
不无有望于师。
师惟目送而已。
至有已据高座。
而声驰国中者。
求入筹室。
师弗顾。
或谓。
东山网。
漏于吞舟之鱼。
师哂之。
间有古溪澄禅师。
常过东山。
师与盘桓。
喜其见处稳实。
叹曰。
真断桥之后也。
乃举澄以住高座寺。
澄初出世。
衲子不甚知名。
师以澄法语。
缄达诸山。
诸山始归重。
兼仰师有卫法至公之德云。
天顺五年辛巳。
师升座说法毕。
一喝而逝。
逝之日。
白虹横贯。
异鸟悲鸣。
古溪澄。
哭之恸。
挽之以诗。
吊之以文。
其略曰。
道扬湖海。
德播神州。
慈济隆乎品汇。
声名动乎王侯。
来西蜀而全堤正令。
坐东山而大阐玄猷。
续高峰七世之灯。
烁群昏而独炤。
绍旵祖百年之踵。
吞众派以周流。
将入涅槃现衰相。
而白虹贯日。
既归圆寂殓法身。
而夜壑藏舟。
澄自后不上堂。
亦趺坐迁化于香岩。
香岩之众悽然。
澄徐展目曰。
不须如是。
复宴然长往。
师之门人智瑄(作明瑄讹也)。
开法金陵。
瑄传天奇本瑞。
瑞之法嗣大振。
瑄即范作头也。
赞曰。
邓尉至东山。
历传四世。
孑孑乔松。
其本孤矣。
自宝峰燎破面门。
而得天奇瑞公。
枝秀云峦。
叶荫寰中。
或疑其先净而后滥。
殊不知我此世界大。
贤劫中小劫二十。
当有千佛出兴。
迄今劫过有九矣。
自拘留孙至我释迦本师。
才出四佛。
弥勒师子后。
仍有九百九十馀尊。
第十五小劫中。
一齐出现。
惟馀楼至。
设以盛衰净滥。
而较之可乎。
否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