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元普

相关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五
林谷者,绍兴人。
住罗山之西南,破衲麻鞋俨然无闷,唯劝人念佛。
一日见白云中有佛来迎,遂化去。
土人名其庵曰“白云”。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七
释无学,姓王氏,歙人也。
早岁为诸生,后读书齐云岩,阅《华严合论》有省。
游黄山,履险几坠,触悟机。
弃家投庐山,依敬堂披缁受具。
后参诸方,善自深藏,若不识字者。
唯憨心知之,荐往会稽见湛然澄心,心印合。
复谒雪峤,参谷泉,入龙潭,既得法要。
笑曰:“吾决志自了,不随众起倒也。
”因携一瓢至南岳,徒侣云集。
西至湘乡荆紫峰,缚茅以居,署其庵曰“单丁”。
破纳 晏坐六年,四方奔赴,乃为演法授戒。
南入九疑,刘侍御兴秀为筑室以居,闭门独处,而从者麇至。
湘人士苦迎出山,无学示偈云:“世乱懒出山,病多难开口。
閒坐深涧中,高拱两只手。
”已而入常宁访阿育王塔,猺民多信仰。
明崇祯癸未夏,归荆紫。
冬,张献忠陷长沙。
无学叹曰:“际此劫火焚如,正吾横担独步时耳。
”因占偈曰:“五十三年独养机,与人同宿不相知。
者番独自出山去,鸟道音书寄与谁。
”端坐而寂,盖荆紫鼻祖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9—1163 【介绍】: 宋僧。
俗姓奚,宣城人,字昙晦。
张商英与之相契,名其庵曰妙喜。
尝参圆悟禅师克勤,圆悟将所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使掌记室。
以雄辩著名,声震京师。
后住径山。
因议及朝政遭祸,于高宗绍兴十一年毁衣牒屏居衡阳,移居梅阳,后遇赦放还。
孝宗赐号大慧禅师。
卒谥普觉,塔名宝光。
有《正法眼藏》。
全宋诗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
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
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并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
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
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
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
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为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
二十年,移梅州。
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复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
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
又迁江西云门、福州洋屿
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谥普觉。
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
著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
有宋释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
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众等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为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为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为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为第五卷。
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二七
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字昙晦,号妙喜,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年十六出家,始从曹洞诸老宿游,后谒泐潭文准。政和中,往汴京天宁寺参克勤圜悟禅师。言下大悟,遂嗣其法,以雄辩名,贤士大夫争与之游。靖康之变,渡江而南,圜悟方主云居席,命宗杲居第一座,为众授道。复避乱辗转入闽,筑庵长乐洋屿。张浚在蜀,与其师圜悟有旧,及浚造朝,遂以临安径山延之。绍兴十一年,秦桧以其为张九成党,勒返初服,屏居衡州十年,又徙梅州数年。二十五年,特恩放还,明年复僧服,寻赐号大慧。后以朝命住育王,又二年移径山。隆兴元年卒,年七十五,谥普觉,塔名宝光。宗杲提倡看话禅,极负盛名,弟子九十馀人,临济一宗至此大盛。所著有《临济正宗记》、《正法眼藏》(存)等,门人蕴闻又辑其法语书疏偈颂铭赞为《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见《大慧普觉禅师年谱》,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参吕澄《宋代佛教》。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宗杲。号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产宣州奚氏。即云峰悦之后身也。灵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无云齐公。十七薙染。初游洞宗之门。洞宗耆宿因师词锋之锐乃燃臂香授其心印。师不自肯弃去。依湛堂准。久之不契。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悟居蜀昭觉。师踟蹰未进。一日闻诏迁悟住汴天宁。喜曰。天赐此老与我也。遂先日至天宁。迎悟且自计曰。当终九夏。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我著无禅论去也。值悟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东山水上行。悟曰。天宁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师闻忽前后际断。悟曰也不易。尔到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岂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要信有这些道理。于是令居择木堂。为不釐务侍者。日同仕夫不时入室。一日悟与客饭次。师不觉举箸饭皆不入口。悟笑曰。这汉参黄杨木禅到缩了也。师曰。如狗舐热油铛。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师遂问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师曰。和尚当时既对众问。今说何妨。悟不得已曰。我问五祖。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师当下释然大悟曰。我会也。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皆酬对无滞。悟喜谓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未几圆悟返蜀。师因韬晦结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一日圆悟讣音至。师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参举。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甚处去。沙曰。东村作驴西村作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骑便骑。要下便下。若是径山即不然。若有僧问圆悟先师迁化向甚处去。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意旨如何。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还有人救得也无。曰无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寻常茶饭。十一年五月秦桧以师为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三十六年十月诏移梅阳。不久复其形服放还。十一月诏住阿育王二十八年。降旨令师再住径山。大弘圆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寻示微疾。八月九日谓众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嘱后事。有僧了贤请偈。师乃大书曰。生也秖么死也秖么。有偈无偈是甚么热。委然而逝。世寿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谥曰普觉。塔名宝光。
僧宝正续传·卷第六
禅师讳宗杲。宣州宁国奚氏子。幼警敏有英气。年十三。始入乡校。一日与同窗戏譃。以砚投之。误中先生帽。偿金而去。乃曰。读世书。曷若究出世法乎。即诣东山慧云院出家。先是元丰戊午。院塑释迦像。有异人丁生者。语寺僧曰。立像一纪。当生一导师。大兴宗教。若像有难。是人方来。像毁。则是人亦有难。崇宁甲申。有盗穴像腹。取其所藏。师以是岁适至。事慧齐为师。明年落发受具。繇是智辩自将。淩跨流辈。阅古云门录。恍若旧习。闻老宿绍珵久依天衣怀公。亟往上谒。与闻雪窦奥旨。趋宝峰湛堂准禅师。见师风神爽迈。特加器重。使之执侍。指以入道捷径。师横机无所让。准呵之曰。汝未曾悟。病在意识颂解。则为所知障。时李彭商老参道于准。师适有语曰。道须神悟。妙在心空。体之不假于聪明。得之顿超于闻见。李叹赏曰。何必读四库书。然后为学哉。因结为方外交。准将入灭。师问。孰可依从。准以圜悟勤公语之。已而重趼荆渚。谒无尽居士张公。请铭准塔。公道望倾天下。师登其门。承颜接辞。绰有馀裕。公称誉之。为名庵。曰妙喜。字以昙晦。归宝峰。讫其事。复见无尽。从容问曰。居士谓我禅何如。公曰。子禅逸格矣。师曰。宗杲实未自肯在。公曰。行见川勤可也。于是佩服其言。放浪襄汉。会大阳微禅师。密授曹洞宗旨。寻游东都。宣和六年。圜悟禅师被旨。都下天宁。师自庆曰。天赐我得见此老。不孤湛堂张公指南之意。遂迨天宁。及聆其升堂法要。迥异平日所闻。即倾心依附。阅四旬。圜悟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云。东山水上行。若有人问天宁。只向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于言下。豁然顿悟。圜悟大喜。迁师择木堂。以古今差别因缘。密加研练。一日圜悟饭。超然居士赵公。师预坐。忽忘举箸。圜悟顾师而语超然曰。是子参得黄杨木禅也。师既为所激。乘问扣曰。闻和尚尝问五祖话。不知记其答否。圜悟曰。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作么生。五祖云。描也描不成。𦘕也𦘕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五祖云。相随来也。师廓然脱去。知见玄妙。圜悟深可之。使掌记室。著临济正宗记𢌿焉。分座令接衲。繇是以。竹篦。应机施设。电闪星飞。不容拟议。丛林活然归重。右丞吕公舜徒奏锡佛日之号。虏人犯顺。欲名僧十数比去。师为所挟。会天竺密三藏日与论义。密尤敬服。寻得自便。趋吴门虎丘。闻圜悟迁云居。欲往省觐。道金陵。待制韩公子苍。与语喜之。以书闻枢密徐公师川曰。顷见妙喜。辩慧出流辈。又能道诸公之事业。衮衮不勌。实僧中杞梓也。抵云居。为众第一座。讥诃佛祖。辩博无碍。圜悟亦让其雄。会世扰攘。入云居之西。结庵于古云门寺基。因以为名。阅二年。避地湖湘。转仰山。邂逅竹庵圭禅师。相与还云门。著颂古百馀篇。久之游七闽。居海上洋屿。师闵诸方学者。困于默照。作辨邪正说。以救其弊。泉南给事江公。创庵小溪。延请师居。缁素笃于道者毕集。未半年。发明大事者数十人。鼎需思岳弥光道谦遵璞悟本等皆在焉。一日参政李公汉老。闻举庭柏话。有省。师可之。及公疾革。作偈寄弥光。有深将法力荷云门之句。师平居绝无应世意。圜悟在蜀闻之。嘱丞相张公德远曰。果首座不出。无可支临济法道者。公寻还朝。适径山虚席。必欲致师。师幡然起赴。开法于临安府。治唱圜悟之道。说法竟。侍郎冯公济川问曰。师尝言。不作这虫豸。今日为什么败阙。师曰。尽大地是个。杲上座你作么生见。公无语。及居径山。四方佳衲子靡然坌集。至一千七百。师无他约束。容其自律。发明己见。率常有之。上堂。僧问。逼塞虚空时如何。师便喝。进云。文殊普贤来也。师云。逼塞虚空。甚么处与径山相见。僧亦喝。师云。文殊普贤为甚在。你脚跟下过。僧拟议。师便打。问。高揖释迦。不拜弥勒时如何。答曰。梦里惺惺。进云。将谓和尚忘却。师云。你记得。试道看。进云。虽道不得。要且不失。师云。元来不会。进云。从上来事。分付阿谁。答曰。分付瞎汉。进云。临济一宗。全凭其力。师云。且喜不干你事。问。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答。是天上天下奈何不得底人。进云。为什么在径山座下。答曰。家无小使不成君子。问。一夏百念日已满。出门或有人问。如何是径山道底。且作么生答他。师云。径山曾说甚么来。进云。争奈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师云。你作么生会。僧便喝云。三十年后大有人笑在。师云。何必三十年后。只今大有人笑你。乃示众曰。寻常向诸人道。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向举起处承当。不得向意根下卜度。不得下语。不得良久。或有人问。毕竟如何即向他道也无。毕竟也无如何正当。恁么时四楞塌地掇在诸人面前。眼辨手亲底一逴逴得去。便能罗笼三界。提拔四生。其或未然。自是你诸人根性迟钝。且莫错怪径山好。师居数年。法席日盛。宗风大振。号临济中兴焉。张侍郎子韶从师之游。洒然脱去玄解。遂尊以师礼。时慧云院忘丁生之谶。毁释迦故像而新之。实绍兴辛酉夏五月也。师于是月。坐与张厚善。著逢掖编。置衡州。廖通直李绎为结茅圃中。师既拘文。不与众俱。率令散处。花药开福伊山。时容其受道。门庭益峻。乃裒先德机缘。间与拈提。离为三帙。目曰正法眼藏。前参政李公太发时居铎津。翰林汪公彦章税驾零陵。数通书问道。当轴者滋不悦。移师梅州。其地荒僻瘴疠。药物不具。学徒百馀。赢粮从之。阅六稔。毙者过半。师以道处之怡然。由是居民向化。至绘师像。饮食必祀焉者有之。乙亥冬。蒙恩北还。明年春。复僧伽黎。寻领朝命。住明州育王山。逾年有旨。改住径山。天下宿衲。复集如初。时上潜藩。雅闻师名。遣内都监。诣山问佛法大意。师升堂有偈云。豁开顶门眼。照彻大千界。既为法中王。于法得自在。仍作颂献曰。大根大器大力量。荷担大事不寻常。一毛头上通消息。遍界明明不覆藏。上嘉美久之。建邸立复遣内知客。入山供养五百应真。请师说法。亲书妙喜庵大字。并制赞宠寄曰。生灭不灭。常住不住。圆觉空明。随物现处。师升堂有偈曰。十方法界至人口。法界所有即其舌。只凭此口与舌头。祝吾君寿无间歇。亿万斯年注福源。如海滉漾汞不竭。师子窟内。产狻猊鸑鷟定出丹山穴。为瑞为祥遍九垓。草木昆虫皆欢悦。稽首不可思议事。瑜如众星拱明月。故今宣扬妙伽陀。第一义中真实说。师春秋高。求解寺。任辛巳春。得旨退居院之明月堂。然宏法为人。老而不勌。上即位。特赐号大慧禅师。隆兴建元。自恣前一夕。有星殒于院之西。流光赫然。有声如雷。师示微疾。八月九日。学徒问候。师勉以宏道。徐遣之曰。吾翌日始行。至五鼓亲书遗奏。侍僧固请留颂。为写四句。掷笔就寝。湛然而逝。寿七十有五。塔全身于堂之后。寻诏所居为妙喜庵。谥曰普觉。塔曰宝光。师荷佛祖正续。全体作用。扫除知见。无法与人。虽古宗师。无以加之。殆其纵无碍辩。融通宗教。则奄有圜悟之风。是以高峻门庭。容摄多众。若海涵地负。绰绰有馀。至于棒喝讥诃戏笑怒骂。无非全提向上接人。第学者难于凑泊耳。其阔略宏度脱去绳捡。所至学徒趋事。虽崭崭露头角。号称诸方领袖者。师目使赜令。如侍执然。所为偈赞颂古。绝妙古今。与贤士大夫往复论道书。并上堂普说法语。凡五帙。行于世。 赞曰。近世吕公居仁尝谓。赵州说禅。如项羽用兵。直行径前。无复辙迹。所当者破。所摧者服。非如他人铢称寸度。较量轻重。然后以为得也。予观大慧说禅。抑居仁称赵州者。是矣。凡中夏有祖以来。彻法源。具总持。比肩列祖。世不乏人。至于悟门广大肆乐说无碍辩才。浩乎沛然。如大慧禅师。得非间世者欤。盛矣哉。其应机作略。能奢能俭。能崄能易。能纵能夺。机机尽善。扄扄皆新。此所以风流天下。名动九重。号称中兴临济。不是过也。迨其去世。未几道价愈光。法嗣日盛。天下学禅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产宣州奚氏。即云峰悦之后身也。灵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慧云齐公。十七薙染。初游洞宗之门。洞宗耆宿。因师词锋之锐。乃燃臂香。授其心印。师不自肯弃去。依湛堂准久之不契。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悟居蜀昭觉。师踟蹰未进。一日闻诏迁悟住汴天宁。喜曰。天赐此老与我也。遂先日至天宁迎悟。且自计曰。当终九夏。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我著无禅论去也。值悟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山东水上行。悟曰。天宁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师闻忽前后际断。悟曰。也不易你到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岂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要信有这些道理。于是令居择木堂。为不𨤲务侍者。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师遂问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师曰。和尚当时既对众问。今说何妨。悟不得已曰。我问五祖。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师当下释然大悟曰。我会也。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皆酬对无滞。悟喜谓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未几圆悟返蜀。师因韬晦结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一日圆悟。讣音至。师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参。举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甚处去。沙曰。东村作驴。西村作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骑便骑。要下便下。若是径山即不然。若有僧问圆悟先师迁化。向甚处去。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意旨如何。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还有人救得也无。曰无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寻常茶饭。十一年五月。秦桧以师为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三十六年。十月。诏移梅阳。不久复其形服放还。诏住阿育王。寻降旨令师住径山。大弘圆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寻示微疾。八月九日。谓众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嘱后事。有僧了贤请偈。师乃大书曰。生也祇么。死也祇么。有偈无偈是甚么。委然而逝。世寿七十五。坐五十八夏。谥普觉。塔名宝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禅师宗杲者。字昙晦。别号妙喜。大鉴十五世圆悟勤公之嗣也。妙喜出宣州宁国奚氏。年十三。就乡校。不旬而弃之。亲奇其志。乃许衣缁成大僧。遍探诸家语录。于云门睦州。尤笃意焉。竟有五家浅深门庭之疑。遂请益于广教珵公。珵示其节目。妙喜辄领意。珵私叹曰。杲乃再来人也。妙喜又弃之。遂至真如哲座下。入庆藏主贤蓬头之室。因之过黄龙谒晦堂。跨东林参昭觉。俱雅珍爱。妙喜又弃之。往见心印询。询与语连三日。大奇之。欲留不可。因指见湛堂准公于宝峰。机辨纵横。准漠然不诺。妙喜始伏膺事之。及准疾革。妙喜惶启曰。某向后当见何人。准曰。有个勤巴子。当能了子事。准殁。乃茧足千里。请塔铭于张公无尽。无尽时为禅室领袖。契之嘱妙喜必。见川勤老也。会东京天宁席虚。诏起蒋山勤禅师为住持。妙喜心庆曰。此天赐我也。其禅若不异诸方。妄相许可我。则造无禅论去也。遂入勤公之室。闻公拈提。期年不敢犯其机。一日公举东山水上行公案。以示众。妙喜跃然。急呈所得于公。公曰。未未。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令居择木寮。为不釐务。侍者日同士大夫入室。公每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妙喜拟对。公辄禁之。乃至握箸忘食。公笑曰。者汉却参黄杨木禅也。妙喜益茫然无措。乃坚请公在五祖时问答。公良久曰。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先师但向我道。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句归何处。先师则云。相随来也。妙喜豁然大彻。连呼曰。我会也。于是随声酬对势如涌泉。公拊掌称善。举以首众。宿衲皆下之。士绅争相从游。丞相吕公舜徒尤悦之。奏赐紫衣。号佛日禅师。是时已有诏。移勤公住云居。赐号圆悟。圆悟又以妙喜。首云居之众。其秉拂小参。万指轩腾。昭觉元禅师出问曰。眉间挂剑时如何。妙喜曰。血溅梵天。圆悟于座下。以手约曰。问得极好。答得更奇。于是海众争颂老东山之再见也。圆悟还蜀。妙喜始庵居古云门。迁湖南。转江右。入八闽。又结庵洋屿。僧昙懿者。久依圆悟。自谓不疑。绍兴初。出住祥云。法席颇盛。妙喜知其所见未实。致书令来。懿故不起。妙喜鸣鼓痛斥。榜告四众。懿乃破夏来洋屿。妙喜鞫其所證。大笑曰。汝恁么见解。敢嗣我圆悟老人耶。懿傀汗浃背。即退院求侍于妙喜。入室次。妙喜曰。我要个不会禅的做国师。懿对曰。我做得国师去也。妙喜喝出。复召曰。阇黎香严悟处。不在击竹边。俱胝得处。不在指头上。懿失声横趋而去。妙喜笑曰。懿阇黎此回堪住院子也。又僧弥光。字晦庵。流誉诸方。趋风来见。妙喜命坐而商略。光一一具对。妙喜曰。虽有落处。只是不著所在。今诸方浩浩说禅者。见解秖如此。何益也。其杨岐正传三四人而已。语讫呵呵大笑。光愠而起去。妙喜即挝鼓入室。光颦额而至。妙喜曰。吃粥了也。洗钵盂了也。去却药忌。道将一句来。光遽对曰。裂破。妙喜震威喝曰。汝又说禅也。光乃得旨。遂以书招其友鼎需曰。洋屿庵主手段。与诸方别。需乾笑而已。需字懒庵。乃闽人。幼登进士。绝婚为比丘。一锡湖湘。遍参名宿。以为法无异味。归隐羌峰绝顶。久不下山。佛心才禅师已挽出。首众于大乘。需尝以即心即佛问学者。毅然无可意。光强速其至。会入室鼓鸣。需随喜焉。妙喜以拂指曰。即心即佛作么生。速道。需从傍下语。妙喜诟之曰。汝见解如此。敢妄为人师耶。即普说。讦其生平珍重得力处。排为邪解。需涕泪交颐。不敢仰视。乃归心决择。一日垂问。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正恁么时如何。需拟对。妙喜连击之。需释然厉声曰。和尚已多了也。曰。今日方知。吾不汝欺。妙喜之精猛开发。约多类此。时及门者五十三辈。期未半得法者十三人。丞相张公浚在蜀时。圆悟为言。杲真得吾宗之髓。张公还朝。遂以杲补径山。径山之席。常随二千馀辈。方来无地以容。乃搆千僧阁安之。侍郎张子韶。状元汪圣锡。少卿冯济用。悉预其列。当是时。秦桧居权。司谏詹大方阿之曰。鼓唱浮言。谤讪朝政。张九成为之首。径山僧宗杲和之。乃坐编置。九成毁衣焚牒。窜妙喜于衡阳。起遣日而恻声载道。识者曰。日月无私成其明。圣贤无择成其大。岂杲公之化应南。故天假之以示现于衡阳者耶。且法门正气。表烛千秋。又以群愿所系。公必寿还。何忧哉。凡十载徙梅杨。虽瘴疠之乡。而妙喜竖拂不倦。缁素腾腾。仍光风霁日也。又五载。有旨赐还复僧衣。四方虚席迎之。皆不就。最后有旨。强起主育王。筑涂田数百顷。以继众食。赐其庄。名般若。又二年。改移径山。径山益盛。虽龙象互相蹴踏。而上堂每赞犹子应庵。深得先人机用。于是天下益称其公。妙喜腊高。屡求退居明月堂。告谢方来。莫可禁止。先是孝宗居藩时。遣内监。至径山。见妙喜。献以偈。孝宗大悦。及在建邸。复遣近侍。请上堂。亲书妙喜庵额。并赞真制赐之。及即位。又锡法号大慧禅师。洎召对。妙喜已示疾。一夕忽大星陨地。流光四散。鸟兽皆鸣。遂乃告寂于明月堂。亲封遗疏。侍僧请留偈。妙喜厉声曰。无偈便死不得也。乃大书曰。生也只恁么。死也只恁么。有偈与无偈。是甚么热大。掷笔长往。时隆兴改元八月十日也。世寿七十五。坐夏五十八。上览遗语悽然。制词奠曰。生灭不灭。常住不住。圆觉空明。随物现见。诏以明月堂。为妙喜庵。全身瘗于庵后。谥曰普觉。塔曰普光。入其全录八十卷于大藏焉。 赞曰。端祖云。悟了须是遇人始得。余虚度林间数十载。每耳目所有诸道者。莫不据高广座。自称曹溪正脉少室真传。但惜未遇大慧老人耳。若遇。自当别有壶天。而端祖之言岂谬哉。呜呼马逢伯乐。薪遇中郎。吾宗之大幸也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宗杲,字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宣州奚氏子,或云即云峰悦之后身也。灵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慧云齐公受经论,五载涵泳,乃从薙染。初游洞宗之门,洞宗耆宿因其锋锐,乃燃臂香,授厥心印。杲殊不自肯,弃去,依湛堂准,久之不契。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悟居蜀昭觉,杲躇踌未进。一日,闻诏迁悟住汴之天宁。喜曰:“天赐此老与我也。”遂先日至天宁迎悟,且自计曰:“当终九夏,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我著无禅论去也。”值悟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东山水上行。”悟曰:“天宁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杲闻,忽前后际断。悟曰:“也不易,你到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岂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要信有这些道理。”于是,令居择木堂,为不釐务侍者,日同仕夫,不时入室。一日,悟与客饭次,杲不觉举箸,饭皆不入口。悟笑曰:“这汉参黄杨木禅,到缩了也。”杲曰:“如徇舐热油铛。”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杲遂问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杲复曰:“当时既对众问,今说何妨?”悟不得已,曰:“我问五祖:‘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杲当下释然曰:“我会也。”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皆酬对无滞。悟喜谓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未几,圆悟返蜀,杲因韬晦结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一日圆悟讣音至,杲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参,举“‘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甚么处去?沙曰:东村作驴,西村作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骑便骑,要下便下。’若是径山即不然,若有僧问:‘圆悟光师迁化向甚处去?’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意旨如何?’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还有人救得也无?’曰:‘无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寻常茶饭。’”十一年五月,秦桧以杲为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二十六年十月,诏移梅阳,不久复其形服放还。十一月,诏住阿育王。二十八年,令再住径山,大宏圆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寻示微疾。八月九日,谓众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瞩后事。有僧了贤请偈,杲乃大书曰:“生也秪么,死也秪么,有偈无偈是甚么𤍠?”委然而逝,世寿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谥曰“普觉”,塔名“宝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东松僧。
不知何许人。
机变莫测。
与人语应答如响。
人疑之。
后无不验。
岳武穆。
尝提兵过。
问僧何处响涓涓。
僧遽应。
接竹引清泉。
岳云。
春夏尝如此。
僧应。
秋冬亦自然。
岳心奇之。
先是。
僧种芋。
为土墼砌壁涂之。
不使人知。
及岳过请得犒三军。
僧乃挖壁间芋作羹。
以给殆遍。
岳益奇之。
及进岳面。
置酱面底。
待其索而与之。
谓曰。
好食搅动有酱。
语多隐。
岳心解之不能。
题诗于壁而去。
后及祸。
始悔不从东松僧言。
秦桧以为僧。
尝教岳。
使李吉往杀僧。
僧先知。
题诗云。
急忙收拾破袈裟。
钟鼓楼台莫管他。
袖拂白云归古洞。
杖挑明月到天涯。
可怜松顶新巢鹤。
犹忆篱边旧种花。
好把犬猫随带去。
莫教流落野人家。
以佛像一轴。
置庵西桥。
复题壁云。
李吉从东来。
我向西头走。
不是佛力大。
几乎作场丑。
乃遁入山中。
其庵不一二里。
吉见诗。
尚欲追之。
及展佛像。
始见为一。
俄乃成千。
吉错谔不知所为。
赞叹而返。
后于遁所坐化。
所置佛像桥。
为千佛桥。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牟氏。
其先涪陵人。
晋义熙九年。
朱龄石伐蜀。
以涪陵獽三百家随军。
因止于广汉之金渊山谷间。
其子孙遂家焉。
崖幼岐嶷。
寡言笑。
绝戏弄。
饮水必加拜。
尝终日坐。
谛观不瞬。
或问其故。
曰我念此身可恶耳。
后当烧之。
及长。
殊刚正。
一日与人捕鱼而分之。
投己得者于水。
曰杀非好业。
我今誓当痛断矣。
遂焚弃其具。
并辍猎。
又见异蛇。
首尾皆赤。
始长尺馀大二寸许。
顷之忽长踰丈。
而大约五六尺。
从诸獽所开陂塘中。
倏尔升云而灭。
众骇惧。
崖曰无惧也。
但断杀业可耳。
且劝尽废池堰蓄鱼之地。
众犹未许。
俄而堤防决坏。
如所戒云。
出家依悉禅师。
尤勤谨。
玄冬之月。
禅师命火温足。
崖炽大炉于前。
禅师责其多。
则曰。
须火却寒。
得火嫌多。
情性若此。
何曰得道。
禅师因使置手火中。
即应声爇一指无难色。
禅师阴异之。
他日诸弟子共。
推著烟焰中。
虽成疮。
欣笑自如。
禅师谓曰。
汝如此。
莫惑乱百姓否。
曰诸佛苦身成道。
而况某乎。
苟获薙落一日足矣。
禅师遂自为薙落。
然觉易甚如呼善来。
禅师即置刀摄衣作礼曰。
崖法师来为我作师。
我请为弟子。
崖谩谦谢而已。
自是神化䆮显。
弘济颇多。
年踰七十。
心力尚强。
武成元年六月。
于益州城西大逵中。
以布裹左右五指烧之。
焰且炽。
或问其痛否。
曰痛由心起。
心既无痛。
指何由痛。
人有疑其得心疾者。
曰盍治诸。
答曰。
身皆空耳。
安用治。
又问。
根大有对何谓空。
答四大五根。
复何所住。
孝爱寺兑法师。
见解通畅。
闻崖如此。
乃率弟子礼敬。
施以衣物。
退谓众曰。
崖于般若。
真有悟入。
非徒口说而已。
人因竞以菩萨称之。
道俗四集。
倍加崇信。
如是经日。
左手指尽。
火将及掌。
骨髓上沸。
火且灭矣。
遽又以右手残指。
挑发其焰。
或问。
其何自苦如此。
答以众生不行忍故。
欲劝发耳。
方其烟焰之盛。
两臂炽然。
崖则不动颜色。
说法勉励。
行慈断杀。
复为四众诵经。
至切词要义。
则颔头微笑。
时有怠者。
崖顾曰。
末劫轻慢。
见像如木头。
闻经如风过马耳。
我在山中。
初不识字。
今闻经教。
句句与心相应。
故烧身手令生信重。
不然此手岂樵头耶。
于是士女数万围绕。
崖澄心中坐自若。
忽微雨沾濡。
即敛念入定。
而云散月明如旧。
掌骨五枚既烬。
俄而挺然俱出。
各长三寸。
洁白可爱。
众佥曰。
菩萨灭后。
愿奉舍利起塔供养。
崖遂以口啮拔所生之骨。
吐于众前曰。
可为塔也。
七月十四日。
有声如地陷天裂。
莫不震骇复见犬羊龙蛇军器等象于空中。
顷之而息。
或问其故。
答曰。
惊睡三昧耳。
吾欲舍身。
故现此相。
间使治办供具。
乃于成都县东南。
积薪为楼。
高数丈。
上作乾麻小室。
以油润之。
孝爱寺导禅师。
施六度锡杖。
并紫帔。
犍为僧渊施班衲。
于时远近奔凑。
财弊山积。
初亦莫知二德之施物也。
十五日旦。
崖谓侍者法陀曰。
汝取锡杖紫帔班衲来。
即乘舆造焚所。
时道俗数十万。
拥舆哭。
崖曰。
但守菩提心无哭也。
遂升高座说法。
时复举目望楼室独笑已。
而右胁寝。
气息都尽。
状若木偶。
歘起曰。
时至矣。
因下座白众曰。
佛法难值。
宜共护持。
竟徐步至楼下。
绕旋三匝。
遍礼四门。
既升而俯告四众曰。
请一心念摩诃般若。
相助起楼。
檀越王撰。
意以为我起楼。
以烧菩萨。
我宁不得罪哉。
崖默知之。
呼撰上楼臂摩撰顶曰。
汝勿以起楼得罪而忧。
乃所以获福也。
趣命下火。
众皆拱手莫敢前。
置炬于地。
崖自以臂挟炬。
烧室西北。
次及西南。
麻燥油浓。
赫然炽合。
崖于烈焰中弃炬设礼。
比二拜身面焦坼。
复欲作礼。
则身踣炭上矣。
须臾薪尽火灭。
骨肉皆化。
所馀惟心肝肠肾而已。
心独赤湿通润。
诸物势不可坏。
遂益薪四十车。
以煅炼之。
徒见肠肾卷缩而心略不变。
乃命收藏以待埋葬。
盖菩萨畴昔。
每答问者曰。
我身可尽。
心则常存也。
闻者以为此谓精神耳。
精神岂有消烁时哉。
且崖殁后。
灵迹尤多。
大槩皆拔苦予乐慈悲化也。
兹不详录。
姑录一二。
以见其死生之际云。
孝爱寺僧佛兴者。
饮啖随俗。
后崖举事感之。
发愿断酒肉。
至晚归寺。
见金色人语曰。
汝能断肉。
大好。
汝若食一众生肉。
则食一切众生肉。
一切众生即父母眷属肉也。
必欲食者。
当如死尸中虫。
虫即肉也。
又闻空中声曰。
汝勤持斋。
愿令众生得不食身。
又令饿鬼身常饱满。
其将化时。
沙门宝海问曰。
等是一火。
何故菩萨受烧都无痛相。
答曰。
众生有相故痛。
问菩萨常云。
代众生受苦。
为实得否。
答既发心代受。
何以不得。
问众生罪熟。
各自受苦。
菩萨自烧。
何由可代。
答一念善根。
即能灭恶。
岂非代耶。
普法师曰。
二家共论大义。
终未之决。
其一以佛智缘无相理。
理是所缘。
智是能缘。
其一以除妄息倒。
即是真谛。
二说其何者为当。
崖曰。
佛即无相。
无别异相故。
海法师曰。
佛即无相。
无相之相。
本无异相。
若然者菩萨。
则释迦观音耶。
崖曰。
我是凡夫。
誓入地狱。
代众生苦。
愿令成佛。
海曰。
先佛何故。
早得成佛。
答先佛一时众生度已尽也。
问药王等圣。
何故亦成佛。
今菩萨独未成佛。
是将与先佛殊途矣。
答前时众生已得药王意。
今众生未得我意。
由我始化。
如将落花。
其应对皆此类。
座中有疑崖非圣人者。
崖乃的呼其人之姓名曰。
诸佛应世无定形。
或作疾病丑陋。
畜生异类。
愿檀越毋妄生轻慢心也。
举火之次。
皆睹瑞相。
或圆盖覆崖。
有三道人。
趺坐盖上。
或五色光。
如人形像。
处麻室四门者。
或柴楼上光如日轮。
然并雨华。
大小非一。
又闻天鼓。
殷殷深远。
久之𮠁县人。
于𮠁江边。
见崖于空中乘油络舆。
从五六百僧。
隐隐西没。
及心舍利之至宝国寺。
复有光。
如华丛状。
明烛庭宇。
阿迦腻吒寺僧慧胜抱疾。
自以不见胜缘。
心殊怅快。
忽梦崖将一沙弥。
帕裹三斛许香。
并以檀屑分四聚。
绕胜爇之。
胜怖曰凡夫耳。
未能焚身也。
崖曰无怖。
用薰病也。
即觉爽健。
因请现瑞。
答曰。
我名光明遍照宝藏菩萨。
所谓崖者诡名耳。
一日设会。
胜唱曰。
潼州道俗见瑞福重故也。
我等不见。
则障厚可知。
于是二百许人即应声。
见天华如雪。
缤纷满空。
皆黄金色。
明净耀目。
大七寸盘许。
自朝至午乃止。
取之者。
虽缘木升屋。
皆飞去不可得。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遗身篇第七
释僧崖。
姓牟氏。
祖居涪陵。
晋义熙九年。
朱龄石伐蜀涪陵獽三百家。
随军平讨。
因止于广汉金渊山谷。
崖即其后也。
而童幼少言不杂俳戏。
每游山泉必先礼而后饮。
或谛视不瞬。
坐以终日。
人问其故。
答曰。
是身可恶。
我思之耳。
后必烧之。
及年长从戎。
毅然刚正。
尝随伴捕鱼。
得己分者用投诸水。
谓伴曰。
杀非好业。
我今举体皆现生疮。
誓断猎矣。
遂烧其猎具。
时獽首领数百人。
共筑池塞。
资以养鱼。
崖率家僮往彼观望。
忽有异蛇长尺许。
头尾皆赤。
须臾长大乃至丈馀。
围五六尺。
獽众奔散。
蛇便趣水。
举尾入云。
赤光遍野。
久之乃灭。
寻尔众聚。
具论前事。
崖曰。
此无忧也。
但断杀业。
蛇不害人。
又劝停池堰。
众未之许。
俄而堤防决坏。
时依悉禅师。
施力供侍虽充驱使而言语讷涩举动若痴。
然一对一言时合大理。
经留数载无所异焉。
至玄冬之月。
禅师患足冷。
命之取火。
乃将大炉炎炭。
直顿于前。
禅师责之曰。
痴人何烦汝许多火。
乃正色答曰。
须火却寒。
得火嫌热。
孰是痴人。
情性若斯何由得道。
禅师谓曰。
汝不畏热。
试将手置火中。
崖即应声将指置火中。
振吒作声。
卒烟涌出。
都不改容。
禅师阴异之。
未即行敬。
又以他日。
诸弟子曰。
崖耐火。
共推之火炉。
被烧之处皆并成疮。
而忻笑自如。
竟无痛色。
诸弟子等具咨禅师。
禅师唤来谓曰。
汝于此学佛法。
更莫漫作举动或乱百姓。
答曰。
若不苦身焉得成道。
如得出家一日便足。
禅师遂度出家。
自为剃发。
但觉鬓须易除犹如自落。
禅师置刀于地。
摄衣作礼曰。
崖法师来。
为我作师。
我请为弟子。
崖谦谢而已。
既法衣著体。
四辈尊崇归命输诚。
无所吝惜。
或有疾病之处。
往到无不得除。
三十年间大弘救济。
年踰七十心力尚强。
以周武成元年六月。
于益州城西路首。
以布裹左右五指烧之。
有问烧指可不痛耶。
崖曰。
痛由心起。
心既无痛。
指何所痛。
时人同号以为僧崖菩萨。
或有问曰。
似有风疾。
何不治之。
答曰。
身皆空耳。
知何所治。
又曰。
根大有对。
何谓为空。
答曰。
四大五根复何住耶。
众服其言。
孝爱寺兑法师者。
有大见解。
承崖发迹。
乃率弟子数十人往彼礼敬。
解衣施之顾大众曰。
真解波若非徒口说。
由是道俗通集倍加崇信。
如是经日。
左手指尽火次掌。
骨髓沸上涌。
将灭火焰。
乃以右手残指。
挟竹挑之。
有问其故。
崖曰。
缘诸众生不能行忍。
今劝不忍者忍不烧者烧耳。
兼又说法劝励。
令行慈断肉。
虽烟焰俱炽以日继夕并烧二手。
眉目不动。
又为四众说法诵经。
或及诸切词要义。
则颔头微笑。
时或心怠。
私有言者。
崖顾曰。
我在山中初不识字。
今闻经语。
句句与心相应。
何不至心静听。
若乖此者则空烧此手。
何异樵头耶。
于是大众懔然莫不专到。
其后复告众曰。
末劫轻慢心转薄淡。
见像如木头。
闻经如风过马耳。
今为写大乘经教故烧手灭身。
欲令信重佛法也。
阖境士女闻者皆来绕数万匝。
崖夷然澄静。
容色不动。
频集城西大道。
谈论法化。
初有细雨殆将沾渍。
便敛心入定。
即云散月明。
而烧臂掌骨五枚如残烛烬。
忽然各生并长三寸。
白如珂雪。
僧尼佥曰。
若菩萨灭后。
愿奉舍利起塔供养。
崖乃以口啮新生五骨。
㧋而折之。
吐施大众曰。
可为塔也。
至七月十四日。
忽有大声状如地动天裂。
人畜惊骇。
于上空中或见犬羊龙蛇军器等象。
少时还息。
人以事问崖曰。
此无苦也。
惊睡三昧耳。
吾欲舍身。
可办供具。
时孝爱寺导禅师。
戒行清苦耆年大德。
舍六度锡杖并及紫被赠崖。
入火揵为。
僧渊远送班纳。
意愿随身。
于时人物諠扰。
施财山积。
初不知二德所送物也。
至明日平旦。
忽告侍者法陀曰。
汝往取导师锡杖紫被及纳袈裟来为吾著之。
便往造焚身所。
于时道俗十馀万众拥舆而哭。
崖曰。
但守菩提心。
义无哭也。
便登高座为众说法。
时举目视于薪𧂐。
欣然独笑。
乃倾右胁而寝。
都无气息。
状若木偶。
起问曰。
时将欲至。
仍下足白僧曰。
佛法难值宜共护持。
先所积柴叠以为楼。
高数丈许。
上作乾麻小室以油润之。
崖缓步至楼。
绕旋三匝。
礼拜四门便登其上。
冯栏下望令念般若。
有施主王撰惧曰。
我若放火便烧圣人。
将获重罪。
崖阴知之。
告撰上楼。
臂摩顶曰。
汝莫忧造楼得罪。
乃大福也。
促令下火。
皆畏之置炬著地。
崖以臂挟炬。
先烧西北次及西南。
麻燥油浓赫然炽合。
于盛火中放火设礼。
比第二拜。
身面焦炘。
重复一礼。
身踣炭上。
及薪尽火灭。
骨肉皆化。
惟心尚存。
赤而且湿。
肝肠脾胃犹自相连。
更以四十车柴烧之。
肠胃虽卷。
而心犹如本。
兑法师乃命收取葬于塔下。
今在宝园寺中。
初未烧前。
有问者曰。
菩萨灭度愿示瑞相。
崖曰。
我身可尽心不坏也。
众谓心神无形不由烧荡。
及后心存。
方知先见留以一心之不朽也。
然崖自生及终。
频现异相。
有数十条。
曾于一家将欲受戒。
无何笑曰。
将舍宝物生疑虑耶。
众相推问。
有杨氏妇欲施银钗。
恐夫责及。
因决舍之。
有孝爱寺僧佛与者。
偏嗜饮啖流俗落度。
随崖舆后。
私发愿曰。
今值圣人誓断酒肉。
及返至寺见黄色人曰。
汝能断肉大好。
汝若食一众生肉。
即食一切众生肉。
若又食者。
即食一切父母眷属肉矣。
必欲食者当如死尸中虫。
虫即肉也。
又曰。
有六时念善大好。
若不能具一时亦好。
如是一念其心亦好。
皆能灭恶也。
见其言词真正音句和雅。
将欲致问。
不久而灭。
于是佛与翘心精进绕塔念诵。
又闻空中声曰。
汝勤持斋。
愿令众生得不食身。
又令饿鬼身常饱满。
观其感被皆崖力也。
初登柴楼。
沙门僧育在大建昌寺门。
见有火光高四五丈广三四丈。
从地而起。
上冲楼边。
久久乃灭。
又初焚日。
州寺大德沙门宝海问曰。
等是一火。
何故菩萨受烧都无痛相。
崖曰。
众生有相故痛耳。
又曰。
常云代众生受苦。
为实得不。
答曰。
既作心代受。
何以不得。
又曰。
菩萨自烧。
众生罪熟各自受苦。
何由可代。
答曰。
犹如烧手一念善根。
即能灭恶。
岂非代耶。
普法师又问曰。
二家共诤大义。
终莫之决。
一云。
佛智缘无相理。
理是缘境。
智是能缘。
一云。
除倒息妄即是真谛。
何者为定。
崖曰。
佛即无相。
无别异相。
海法师曰。
佛即无相。
无相之相本无异相。
若如此者。
菩萨即释迦观音。
崖曰。
我是凡夫。
誓入地狱。
代苦众生。
愿令成佛耳海曰。
前佛亦有此愿。
何故早已成佛。
答曰。
前佛度一时众生尽也。
又问。
药王等圣。
何故成佛。
今菩萨独未成佛。
而救众生。
是则前佛殊堕。
答曰。
前段众生已得药王意。
今众生未得我意。
由我始化如将落之花也。
故其应对一时。
皆此之类。
乃谓侍者智炎曰。
我灭度后。
好供养病人。
并难可测其本。
多是诸佛圣人乘权应化。
自非大心平等。
何能恭敬。
此是实行也。
坐中疑崖非圣人者。
乃的呼其人名曰。
诸佛应世形无定方。
或作丑陋诸疾乃至畜生下类。
檀越慎之勿妄轻也。
及将动火也皆睹异相。
或见圆盖覆崖。
有三道人处其盖上。
或见五色光如人形像在四门者或见柴楼之上如日出形并两诸花。
大者如两斛兜许。
小者钟乳片。
五色交乱纷纷而下。
接取非一。
枨触皆消。
又闻大鼓磤磤深远。
久久方息。
及崖灭后。
郫县人于郫江边。
见空中有油络舆。
崖在其上。
身服班纳黄。
偏袒紫被捉锡杖。
后有五六百僧。
皆罩竹伞乘空西没。
又潼州灵果寺僧慧策者。
承崖灭度。
乃为设大斋。
在故市中。
于食前忽见黑云从东南来翳日荫会。
仍两龙毛五色分明长者尺五短犹六寸。
又雨诸花幡香烟满空缤纷。
大众通见。
又初收心舍利至常住寺中。
皆见花丛含盛。
光荣庭宇。
又阿迦腻吒寺僧慧胜者。
抱病在床。
不见焚身。
心怀怅恨。
梦崖将一沙弥来。
帕裹三斛许香并檀屑。
分为四聚以绕于胜。
下火焚香。
胜怖曰。
凡夫耳。
未能烧身也。
崖曰。
无怖用熏病耳。
煨烬既尽即觉爽健。
又请现瑞。
答曰。
我在益州诡名崖耳。
真名光明遍照宝藏菩萨。
胜从觉后。
力倍于常。
有时在于外村。
为崖设会。
胜自唱导曰。
潼州福重。
道俗见瑞。
我等障厚都无所见。
因即应声。
二百许人悉见天花如雪纷纷满天映日而下。
至中食竟。
花形渐大如七寸盘。
皆作金色。
明净耀日。
四众竞接都不可得。
或缘树登高。
望欲取之。
皆飞上去。
又成都民王僧贵者。
自崖焚后举家断肉。
后因事故将欲解素。
私自评论。
时属二更。
忽闻门外唤檀越声。
比至开门见一道人。
语曰。
慎勿食肉。
言情酸切。
行啼而去。
从后走趁。
似近而远。
忽失所在。
又焚后八月中。
獽人牟难当者。
于就峤山顶行猎。
搦箭声弩举眼望鹿。
忽见崖骑一青麖。
猎者惊曰。
汝在益州已烧身死。
今那在此。
崖曰。
谁道许诳人耳。
汝能烧身。
不射猎得罪也。
汝当勤力作田矣。
便尔别去。
又至冬间。
崖兄子于溪中忽闻山谷喧动。
若数万众。
举望见崖从以两僧。
执锡杖而行。
因追及之。
欲捉袈裟。
崖曰。
汝何劳捉我。
乃指前鸡猪曰。
此等音声皆有诠述。
如汝等语。
他人不解。
馀国言音汝亦不解。
人畜有殊皆有佛性。
但为恶业故受此形。
汝但力田莫养禽畜。
言极周委。
故其往往现形豫知人意。
率皆此也。
具如沙门忘名集。
及费氏三宝录。
并益部集异记。
释德普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九
禅师名德普。
绵州蒲氏子。
少尚气节。
博观有卓识。
见富乐山静禅。
师合爪作礼曰。
此吾师也。
静与语奇之。
携归山中。
阴察之。
其作止类老头陀。
静曰。
此子赋性豪纵。
不受控御。
而能折节。
杵臼炊爨间。
以事众为务。
是为希有。
年十八得度受具。
秀出讲席。
解唯识起信论。
两川无敢难诘者。
号义虎。
罪圭峰疏义多臆识。
擿其失处。
诫学者不可信。
老师皆数之。
曰。
圭峰清凉国师所印可。
汝敢雌黄。
蚍蜉撼树之论。
汝今是矣。
普叹曰。
学者以名位惑久矣。
清凉圭峰非有四目八臂也。
奈何甘自退屈乎。
佛法其微矣。
此其兆也。
时惟胜禅师还自江西。
吕大防微仲。
由龙图阁直学士。
出镇成都。
执弟子礼。
日夕造谒(或室)。
普衣禅者衣。
窃听其议终日。
一不能晓。
归卧看屋梁。
曰。
胜昔尝业讲有声。
吕公世所谓贤者。
相与詶酢。
敬信如此。
而吾乃不信。
可乎。
然所疑未解。
坐寡闻也。
乃出蜀。
至荆州金銮。
夜与一衲。
偶忘其名。
衲见了山情庵主。
普闻其饱参。
问之曰。
经论何负禅宗。
而长老多讥呵之耶。
衲曰。
以其是识情义理。
思想边量。
非能发圣得道。
脱有得道发圣者。
皆藉之以为缘耳。
傥不因自悟。
唯经论是仗。
则能读能知。
能见解者。
皆證圣成道去矣。
宁尚与仆辈。
俯仰耶。
唯以死语是所知障。
故祖师西来也(一本云。
故明祖师西来之意也)。
如经言。
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汝信之乎。
对曰。
世尊之语。
岂敢不信。
衲曰。
既信矣。
则尚何区区远来乎。
对曰。
吾闻禅宗有别传法。
故来耳。
衲笑曰。
是则未信。
非能信也。
普曰。
其病安在。
衲曰。
积翠南禅师出世久。
子见之。
不宜后。
见则当使汝疾有廖矣。
普即日遂行。
以熙宁元年至黄龙。
问。
阿难问迦叶。
世尊付金襕外。
传何法。
迦叶呼阿难。
阿难应诺。
迦叶曰。
倒却门前刹竿著。
意旨如何。
南公曰。
上人出蜀。
曾到玉泉否。
曰曾到。
又问曾挂搭否。
曰。
一夕便发。
南公曰。
智者道场。
关将军打供。
与结缘几时。
何妨。
普默然良久。
理前问。
南公俛首。
普趋出大惊曰。
两川义虎。
不消此老一唾。
八年秋。
游螺川。
待制刘公沆。
请住慧云禅院七年。
迁住禾山十有二年。
元祐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谓左右曰。
诸方尊宿死。
丛林必祭。
吾以为徒虚设。
吾若死。
汝曹当先祭。
乃令从今办祭。
众以其老。
又好戏语。
复曰。
和尚几时迁化。
曰。
汝辈祭绝即行。
于是帏寝堂。
坐普其中。
置祭读文。
跪揖上食。
普饮餐自如。
自门弟子。
下及庄力。
日次为之。
至明年元日祭绝。
曰。
明日雪晴乃行。
至时晴忽雪。
雪止普安坐。
焚香而化。
阅世六十有七。
坐四十九夏。
全身塔于寺之左。
赞曰。
初云庵自九峰至庐山。
诸方禅者毕集门下。
杂还多英俊。
而云庵尝敛眉曰。
法道乃今而后。
未可知也。
有问其意。
曰。
先师在黄檗。
众不满百。
而明眼辈几半。
今虽三倍当时。
然才一两人耳。
余时年少。
心非其论。
元普两禅师。
皆南公晚子也。
而其行已卓绝。
且如此。
则云庵之言。
如百衲帔。
天寒岁晚。
乃见效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六
释如嵩,更名仲光,字佛石,晚号法雨老人。
姓戴氏,钱塘人。
父邦贤,母陈氏。
梦僧以伽黎覆体而生。
嵩襁褓中即恶闻腥膻,甫四龄礼静明为师。
荏苒十载,始从剃染。
年十八受戒于莲池,明年历游讲肆,习天台教观。
及闻雪浪弘扬贤首宗,相依最久。
一日读《圆觉》至“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大圆觉大海,如以萤火烧须弥山”,乃叹曰:“寻名取义,皆思惟心也。
”遂掩关竟千日,自寻究竟,疑终未破。
会易庵提倡少林宗,就座累月,复叹云:“古人临机觌面语,若只如此疏通,与讲论何异?
”仍别去,依雪浪。
至甲午,谒紫柏于金陵静海寺。
问讯殷殷,便以听雪浪讲楞严对,紫柏因指示曰:“经中说当处发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何是妙觉明体?
”嵩云:“生灭尽处,是妙觉明体。
”紫柏痛呵之,嵩惘然。
少顷,从容进问曰:“毕竟如何是妙觉明体?
”紫柏乃震声一喝,嵩便礼拜,自后始知宗门下事,非学解所到。
来日具威仪归依,因为更名仲光,实授记法也。
已复芺曰:“山僧二十年前口不多逊,二十年后一字不出。
”《矢口歌》云:“一泓清可沁诗脾,冷煖年来只自知。
”晚岁厌客,避居峰顶,筑一庵一圹,曰:“吾生可游,死可葬,四十馀年受用过分,住得一日是一日。
”因颜其庵曰“且住”。
瞰江俯溪,萝悬径绝,虽弟子亦罕接见。
营圹后,忽示微疾,就寝席者月馀,唯以天气方暑,若有所待。
适秋至,谓弟子曰:“今日晴爽,吾欲远去。
”或不喻意,乃从容扶杖起,出寝室,盥沐,趺坐,属付后事,诫勿妄求,安分守训。
复命邀诸檀越,欲严净伽蓝,禁客携觞。
时蔡居士在法相山房,应声而至。
见之喜曰:“有居士證明,吾道存矣。
馀不及待也。
”弟子戒慧讲请留遗偈,走笔书曰:“一句弥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讨青天。
而今好个真消息,夜半钟声到客船。
”书竟,顾视左右,掷笔而逝。
时崇祯九年七月十日也。
寿六十有八,腊五十有四。
尝自记云:“金陵归,即深入十八涧,一盖一笠。
蒲团夜安,沙铛昼饟。
坐松下,为深坑,野筱丰丛,即虎穴也。
狰狞欲怒,未免戒心。
因随语曰:此地当仍复梵刹,汝速往他山,如不欲让,夜当大吼,余即去矣。
是夜,竟不闻声,迟明已他徙。
即编茆而处,栖止八载。
上雨旁风,不禁荒寒。
时仲期居士,觅余踪迹不得,由两峰至涧中,竟于凄烟衰草间,见索衣头陀,居然余也。
叹羡者久之。
随同伯霖、贞甫两公,邀吴窦二方伯来游,冯具区先生为订莲社。
蓝舆频至,无异虎溪。
”即其所记,可想见其为人。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读诵篇
道光者。
蕲州永乐寺书经僧也。
数椽山中。
与其兄道舒邻房。
晨香夕灯。
以禅诵为佛事。
出血和墨。
书写一切经。
其衡斜点画。
匀如空中之雨。
整如上濑之鱼。
皆精进力之所成。
且为人纯素。
忠于事。
孝于奉亲。
为里闬所敬信。
法眷所追崇。
从之者。
皆肃如也。
寂音尊者。
尝过其庵
信宿弥日。
尽获见其所写之经。
无虑十数种。
为之顶戴欢喜。
称其为真比丘。
为说以赠之。
有云观其施为。
日夕以与佛菩萨。
语言酬酢。
岂复有世间心耶。
华严曰。
念念不与世间心合。
是大精进。
光其以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嘉州夹江人。
善医术。
显仁太后苦目疾,国医不能治,有荐坦。
高宗召问:“何以治身?”坦曰:“心无为则身安,人主无事则天下治。
”引治太后目疾立愈。
帝厚赐之,一无所受。
复问以长生久视之术,坦曰:“先禁诸欲,勿令放逸,丹经万卷,不如守一。
”帝书“清净”以名其庵
全宋诗
皇甫坦,字履道(《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三),夹江(今属四川)人。
道士。
善医术,绍兴十九年(一一四九)治瘉显仁太后目疾(《宋史》卷二四三)。
高宗曾书「清静」二字以名其庵,且绘其像禁中。
宋史》卷四六二有传。

人物简介

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六十一
王利用洗憕子然先生碑:师讳逸期,字守约,京兆泾阳人。
弱不好弄长慕玄风礼青阳子桃花陈先生为师至骊山遇了真子赵公默有所契后游商颜卜筑三阳草庵以止息焉字其庵曰还真三阳地势高迥泉素艰得师指其震隅曰泉其在此乎发之泉果涌出甘冽如饴遂赋诗云云居十岁西游住太白延祥观士庶参谒持纸幅恳求翰墨者比比或者辞色颇倨即书二诗付之持归披读了无一字翌日再诣师席具白其事师笑曰尔元不曾开眼再读当有所见展而视之墨迹俨然惊悔拜谢而去节度使伊喇金紫之在邓也病笃梦异人饮以法水寤而即愈命工绘其像晨昏敬礼焉闻师历商过邓使数人邀于路至则骇曰乃梦中所遇之异人也出像示之惟肖师知其意诚谕以诗云云紫金拜而受之岁壬辰秋七月居浙川召门下杨志坚张道性语之日比岁暮吾将行矣其年冬十一月二十八日命道侣次第而坐曰诸公盍为我饯行因令高歌起舞时及四鼓乃留颂云云掷笔端坐而蜕平昔著述歌诗几四百首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