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法云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姓徐氏。
其先东筦人。
后避难。
从昆陵之曲阿县。
祖齐。
右军将军。
父僧达梁临川王咨议。
璚身长七尺五寸。
背胛龙文。
口三十九齿。
幼事沙门法通谢俗。
通器重之。
不使随众服役。
年过志学。
将禀光宅寺云法师
弗果。
乃听南涧仙师研精数论。
仙尝得其私记览而叹赏。
后因升座。
劝门徒传写。
且令覆述。
时才受具耳。
居轮下未五年。
即为法主。
代仙敷化。
方梁高祖出三教妙旨行世。
璚尤究其义。
帝殊简注。
诏见于寿光殿。
还乡。
住见安寺。
会上黄侯晔为守。
每深尊敬。
忽郡民讹言。
有白龙见寺中。
奔竞屡日。
不能已。
教海大龙。
识者知其为璚谶也。
素与简子周弘正友善。
谓曰子诚京华开导之才也。
于是从请还都。
发成实论题。
拂麈尾答僧正慧令切难。
容止可观。
到茂灌民誉之重任孝恭。
词笔之富。
皆执卷稽疑。
服膺请业。
世谟孝恭之子也。
姿性好学。
偏深玄义。
讲涅槃如水传器。
将谋入道。
奄至无常。
顶暖信宿。
手屈三指。
既葬一日。
其父犹见世谟。
拥神人数辈。
从天来下。
对晤谈话。
宛若平生。
褒赞出家。
称扬法利。
顷之偕翼从陵空而去。
室中香气氤氲。
经日不散。
永定三年夏。
高祖不豫。
诏于重云殿大阁中。
弘宣大品以祷。
梦朱衣神人礼而进曰。
般若多难。
仰祈疾讲。
璚颇以卷数尚多为辞。
请益恳到。
七月十日乃白众
夜梦神人催罢法席。
仅馀一卷。
午前当了。
及出殿至寺。
雷而骤作。
高祖遂崩。
逮文帝纂历。
诏为京邑大僧正。
七众肃然。
海东诸国图像遥敬。
至德二年二月二十三日。
示微恙。
三月二十日告终。
先是建初寺宝璚。
小年共学。
名德相配。
夕梦有报已入灭者。
且梦升天。
有疏请讲。
皆符验不少爽。
遗诫毋用铭志掩坎丧事所须。
诏有司给办。
仍以天子卤簿致荣饬。
四月十八日。
窆钟山名僧墓。
初璚入京。
谒僧正慧超于南涧寺。
求住。
超未之许。
见而骇曰。
此子后当有吾位。
法门所赖也。
何独房。
即命寺纲处置。
孝宣屡诏弘阐。
太子见导卫者。
咸脩伟。
盖神人
大将军章照达。
尝迎致。
所见亦然。
兄孙普光承藉规训。
与同学道庄明解等。
树碑于金陵之旧墟。
其文则慧日道场释法轮作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8—514 【介绍】: 或作保志、宝志。世称宝公或志公。南朝僧。金城人。俗姓朱。少出家于京师道林寺,师事沙门僧俭,修习禅业。宋明帝泰始中,出入钟山,往来都邑。好作预言,语如谶记,当时帝王士庶皆视为神僧而信奉之。齐武帝迎入华林园,梁武帝准其出入禁内。
全梁文·卷七十一
宝志一作保志,俗姓朱,金城人,宋泰始中年已五六十,俗呼为志公。齐永明中迎入华林园,寻住东宫后堂,天监十三年卒,葬钟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测之人也。
宋元嘉中。
金陵人朱氏妇于上巳日。
闻儿啼鹰巢中。
梯树得之。
养以为子。
方面莹彻如镜。
手足皆鸟爪。
七岁去。
依钟山大沙门僧俭。
为童子。
长而落发。
脩习禅观。
坐必阅旬浃。
久之。
忽无定居。
多来往皖山剑领之下。
发而徒跣。
著锦袍。
饮啖同流俗。
恒以剪刀。
及镜缣帛等。
负之柱杖而。
趋经聚落。
儿童哗逐之。
或微索酒。
或累日不食。
尝从食鲙者。
求鲙。
食者与而心非之。
即吐水中皆成生鱼游去。
时时题诗。
初不可解。
后皆有验。
建元间。
异迹甚著。
丞相高嵩为武帝言之。
以礼自皖山。
迎至都下。
馆于陈征虏家。
辄自剺其面。
出十二首。
观世音相。
慈严妙丽。
倾都观叹。
后帝忿其惑众。
收付建康狱。
而游行市里。
不少变。
然在狱中者自若也。
一夕使吏取门外所食物。
且则文惠太子竟陵王以金钵盛饭。
满两舆送供。
至建康令吕文显以事启帝。
诏迎至禁中。
俄有诏屏除后宫。
为家人𡩷。
吏亦以例出公。
已而犹见公于景阳山上。
引比丘七辈行道。
帝怒使推验失所在。
吏曰。
公出久矣。
今在省中。
吏就视之。
则身如涂墨者。
帝闻而大惊。
陈显达镇江州殷齐之以大司马从行。
往辞公公。
引纸画鸦授之。
曰缓急可用也。
显达叛。
齐之遁去。
显达遣骑追之。
将及。
齐之窘甚。
时晚景嚑黑。
树林阴翳。
无所见群鸦噪其上。
因念公前日所授画。
意即匿其处以免。
鄱阳忠烈王饭公于私弟。
去则置荆枝于门上。
俄诏王领荆州。
卫尉胡谐病。
以书邀屈。
语尤切。
公题其书尾曰。
明屈翌日果尸出。
僧法正欲以衣施而求之龙光罽宾两寺。
皆无有。
曰夜宿此黎明去矣。
厉侯伯。
公所厚善者。
又求之其家。
侯伯曰。
公昨就吾家行道倦。
今卧未兴。
求者视之。
笑而起。
公在花林园。
忽重著三布帽。
然亦不知何自得也。
俄而武帝崩。
文慧太子豫章文献王相继薨。
而齐亦自此季矣。
灵味寺沙门宝亮。
欲施公衲帔。
未及有言。
公辄自来持帔去。
仲熊尝问己仕所至。
直解杖头左索。
掷予之。
仲熊后。
果至尚书左丞。
永明中。
馆东宫后堂。
旦暮每出入诸门无他。
末年忽褰衣疾走。
以避云。
门有血污人。
逮西昌害郁林先令。
载尸寄故阉人徐龙驹家。
其犊车所过颈血涂。
户限皆满。
建武中。
明帝害诸生高士。
江泌忧之。
南康王子琳访公祸福。
公以香炉举覆其灰曰。
都尽都尽。
后皆如其语。
徐陵儿时。
父𢹂诣公。
公拊之曰。
天上石麒麟也。
屯骑桑偃谋不轨。
公见之戟手。
诟曰。
若欲斮头穴胸邪。
偃汗下不敢仰视。
梁受禅。
武帝以前朝过于禁锢。
至是诏释之。
尝问曰。
弟子烦惑未除。
何以治之。
答曰十二。
又问。
十二之旨。
曰在书字时节刻满中。
又问。
何时得净心脩习。
曰安乐禁。
又问年祚远近曰。
元嘉元嘉。
帝欣然。
以为享祚倍宋文之年。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
而雨不降。
志谓左右曰。
吾病不差。
就官乞活。
傥不奏白。
官应得祸。
即上启愿于华光殿。
讲胜鬘经请雨。
帝即命沙门法云讲之。
终夕而雪。
志又以刀横水盂上。
良久雨。
帝初繁刑。
公假以神力。
令见高祖受极苦于地下。
自是省刑。
诏画工张僧繇写公像。
藏禁中僧繇下笔辄不自定。
扣头哀恳。
公笑曰。
毗婆尸佛蚤留心。
直至如今不得妙。
帝偶同公临江。
纵望。
有物溯流而上。
公举杖引之。
随杖至。
盖紫旃檀也。
诏供奉官俞绍雕公像。
顷刻而成。
神情如生。
帝大悦。
置内庭。
为子孙世世福。
时法云寺云光师讲经。
天为雨华。
帝意其證圣。
夜于含光殿。
焚疏请约志云光傅大士四老斋。
翌日。
云光不至。
公尝听法云讲法华。
至假使黑风。
问风果有否。
曰世谛故有。
第一义谛故无。
公曰。
若体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邪。
法云默然。
公则自为主客。
辨难锋出。
一座莫有解者。
帝尝从容。
问国祚有流难否。
公指其喉视之。
侯景之乱。
尤追绎其言焉。
有僧一曰石头。
浮杯来谒帝。
帝方与客棋。
吟曰杀之。
棋罢问。
僧所在。
侍卫奏适蒙旨。
已杀之矣。
帝嗟悼。
以问公。
公曰。
陛下前身蚯蚓也。
僧尝为锄草者。
误 杀蚯蚓。
今偿债耳。
天监十三年。
公移花林园像置所居房。
帝闻之曰。
大师将去我耶。
是岁十二月忽命。
奏丝竹彻昼夜。
至六日终于兴皇寺临亡然一烛。
付后閤舍人吴庆以闻。
帝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将以后事嘱我乎。
帝昔与公临钟山之定林指前独龙冈阜曰。
此为阴宅。
则永其后。
帝曰。
谁当得之。
志曰先行者得。
至是以金十二万。
易其地。
以葬焉。
皇女永康公主薨。
尽施其妆奁。
建浮图五层于其上。
且冠以无价宝珠云。
仍建开善精舍敕陆倕制铭干冢内。
王筠勒碑于寺门。
处处传其遗像焉。
毕工。
上幸其寺。
公忽见于间。
万众欢呼。
声震山谷。
敕谥广济大师。
公显迹之始。
可五六十许。
及终亦不老。
有徐栖道者。
年九十三。
自言是公外舅弟少公四岁计其亡时。
盖九十七矣。
神僧传·卷第四
释宝志。
本姓朱氏。
金城人。
初朱氏妇闻儿啼鹰巢中。
梯树得之。
举以为子。
七岁依钟山僧俭出家修习禅业。
往来皖山剑水之下。
面方而莹彻如镜。
手足皆鸟爪。
止江东道林寺。
至宋大始初忽如僻异。
居止无定饮食无时。
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
执一锡杖。
杖头挂剪刀及镜。
或挂一两匹帛。
齐建元中稍见异迹。
数日不食亦无饥容。
与人言始若难晓。
后皆效验。
时或赋诗言如谶记。
江东士庶皆共事之。
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
既旦人见其入市。
还检狱中志犹在焉。
志语狱吏。
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
汝可取之。
既而齐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
并送食饷志。
果如其言。
建康令吕文显以事闻。
武帝即迎入宫居之后堂。
一时屏除内宴。
志亦随众出。
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
帝怒遣推检其所閤。
吏启云。
志久出在省。
方以墨涂其身。
时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
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
并云昨宿且去。
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
伯云。
志昨在此行道。
旦眠未觉。
使还以告献。
方知其身分三处宿焉。
志常盛冬袒行。
沙门宝亮欲以衲衣遗之。
未及发言。
忽来引衲而去。
后假齐武帝神力。
使见高帝于地下常受锥刀之苦。
帝自是永废锥刀。
武帝又常于华林园召志。
志忽著三重布帽以见。
俄而武帝崩。
文惠太子及豫章王相继而薨。
永明中常住东宫后堂。
一日平明从门出入。
忽云。
门上血污衣褰衣走过。
及郁林见害车载出。
此帝颈血流于门限。
齐卫尉胡谐疾病请志。
志注疏云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谐亡。
载尸还宅。
志曰。
明日尸出也。
齐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镇江州辞志。
志画纸作树。
树上有乌。
语云。
急时可登此。
后显达逆节。
留齐之镇州。
及败齐之叛入庐山。
追骑将及。
齐之见林中有一树。
树上有乌如志所画。
悟而登之。
乌竟不飞。
追者见乌谓无人而返。
卒以见免。
齐屯骑桑偃将欲谋反。
往诣志。
志遥见而走。
大呼云。
围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
后又旬事发。
偃叛走朱方。
为人所得。
果斫头破腹。
梁鄱阳忠烈王尝屈志至第。
忽令觅荆子甚急。
既得安之门上莫测所以。
少时王出为荆州刺史。
其预鉴之明此类非一。
志多去来兴皇净名两寺。
及梁武即位下诏曰。
志公迹均尘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焦濡。
蛇虎不能侵惧。
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
谈其隐沦则遁仙高者。
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陋一至于此。
自今行来随意出入勿得复禁。
志自是多出入禁中。
尝于台城对梁武帝吃鲙。
昭明诸王子皆侍侧。
食讫武帝曰。
朕不知味二十馀年矣。
师何为尔。
志公乃吐出小鱼依依鳞尾。
武帝深异之。
如今秣陵尚有鲙残鱼也。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而未降雨。
志忽上启云。
志病不差就官乞活。
若不启白官应得鞭杖。
愿于华光殿讲胜鬘经晴雨。
梁武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
竟夜便大雨。
志又
须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
高下皆足。
舒州灊山最寄绝。
而山麓尤胜。
志公与白鹤道人皆欲之天监六年二人俱白武帝。
帝以二人皆具灵通。
俾各以物识其地得者居之。
道人
某以鹤止处为记。
某以卓锡处为记。
已而鹤先飞去。
至麓将止。
忽闻空中锡飞声。
志公之锡遂卓于山麓。
而鹤惊止他所。
道人不怿。
然以前言不可食。
遂各以所识筑室焉。
有陈征虏者。
举家事志甚笃。
志尝为其见真形。
光相如菩萨像焉。
志知名显奇四十馀载。
士女供事者不可胜数。
然好用小便濯发。
俗僧闇有讥笑者。
志亦知众僧多不断酒肉讥之者。
饮酒食猪肚。
志勃然谓曰。
汝笑我以溺洗头。
汝何为食盛粪袋。
讥者惧而惭服。
晋安王萧纲初生日。
梁武遣使问志。
志合掌
皇子诞育幸甚。
然冤家亦生。
于后推寻历数与侯景同年月日而生也。
会稽临海寺有大德。
常闻杨州都下有志公语言颠狂放纵自在。
必是狐狸之魅也。
愿向都下觅猎犬以逐之。
于是轻船入海。
趋浦口欲西上。
忽大风所飘。
意谓东南六七日。
始到一岛中望见金装浮图千秀出。
遂寻径而往至一寺。
院宇精丽花卉芳菲。
有五六僧皆可年三十。
美容色并著真绯袈裟。
倚杖于门树下言语。
欲向都下为风飘荡。
不知上人此处知何州国。
今四望环海。
恐本乡不可复见。
答曰。
必欲向扬州即时便到。
今附书到钟山寺西行南头第二房觅黄头付之。
僧因闭目坐船。
风声定开眼。
如言奄至西岸。
入浦数十里至都。
径往钟山寺访问。
都无字黄头者。
僧具说委曲报
西行南头第二房。
乃风病道人。
志公虽言配在此寺。
常在都下聚乐处。
百日不一度来。
房空无人也。
问答之间不觉志公。
已在寺厨上乘醉索食。
人以斋过日晚未与。
间便奋身恶骂寺僧。
试遣沙弥绕厨侧漫呼黄头。
志公忽曰。
阿谁唤我。
即逐沙弥来到僧处。
谓曰。
汝许将猎狗捉我。
何为空来。
僧知是非常人。
顶礼忏悔。
授书与之。
志公看书
方丈道人唤我。
不久当亦自还。
志公遂屈指
某月日去。
便不复共。
此僧语众。
但记某月日。
至天监十三年冬。
于台后堂谓人曰。
菩萨将去。
未及旬日无疾而终。
尸骸香软形貌熙悦。
临亡然一烛以付后閤舍人吴庆。
庆即启闻。
梁武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将以后事属我乎。
因厚加殡送。
葬于钟山独龙之阜。
仍于墓所立开善寺敕陆倕制铭于冢内。
王筠勒碑文于寺门。
传其遗像处处存焉。
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释保志。
本姓朱。
金城人。
少出家止京师道林寺。
师事沙门僧俭为和上修习禅业。
至宋太始初忽如僻异。
居止无定饮食无时。
发长数寸。
常跣行街巷。
执一锡杖。
杖头挂剪刀及镜或挂一两匹帛。
齐建元中稍见异迹。
数日不食亦无饥容。
与人言语始若难晓后皆效验。
时或赋诗言如谶记。
京土士庶皆共事之。
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
明旦人见其入市。
还检狱中志犹在焉。
志语狱吏。
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
汝可取之。
既而齐文慧太子竟陵王子良并送食饷志。
果如其言。
建康令吕文显以事闻武帝帝即迎入居之后堂。
一时屏除内宴。
志亦随众出。
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
帝怒遣推检失所在。
问吏启云。
志久出在省。
方以墨涂其身。
时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
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
并云。
昨宿旦去。
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
伯云。
志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觉。
使还以告献。
方知其分身三处宿焉。
志常盛冬祖行。
沙门宝亮欲以衲衣遗之。
未及发言。
志忽来引纳而去。
又时就人求生鱼鲙。
人为办觅。
致饱乃去。
还视盆中鱼游活如故。
志后假武帝神力。
见高帝于地下。
常受锥刀之苦。
帝自是永废锥刀。
齐卫尉胡谐病请志。
志往疏云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谐亡。
载尸还宅。
志云。
明屈者明日尸出也。
齐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镇江州辞志。
志画纸作一树。
树上有乌。
语云。
急时可登此。
后显达逆。
即留齐之镇州。
及败齐之叛入庐山。
追骑将及。
齐之见林中有一树。
树上有乌。
如志所画。
悟而登之。
乌竟不飞。
追者见乌谓无人而反。
卒以见免。
齐屯骑桑偃将欲谋反。
往诣志。
志遥见而走。
大呼云。
围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
后未旬事发。
偃叛往朱方。
为人所得。
果斫头破腹。
梁鄱阳忠烈王尝屈志来第。
会忽令觅荆子甚急。
既得安之门上莫测所以。
少时王便出为荆州刺史。
其预鉴之明此类非一。
志多去来兴皇净名两寺。
及今上龙兴甚见崇礼。
先是齐时多禁志出入。
今上即位下诏曰。
志公迹拘尘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燋濡。
蛇虎不能侵惧。
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
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
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狭一至于此。
自今行道来往随意出入勿得复禁。
志自是多出入禁内。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而未降雨。
志忽上启云。
志病不差就官乞治。
若不启百官应得鞭杖。
愿于华光殿讲胜鬘请雨。
上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
讲竟夜便大雪。
志又
须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
上尝问志
弟子烦惑未除。
何以治之。
十二识者。
以为十二因缘。
治惑药也。
又问十二之旨。
旨在书字时节刻漏中。
识者以为书之在十二时中。
又问。
弟子何时得静心修习。
安乐禁。
识者以为禁者止也。
至安乐时乃止耳。
法云于华林寺讲法华。
至假使黑风。
志忽问风之有无。
世谛故有。
第一义则无也。
志往复三四番。
便笑云。
若体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难可解。
其辞旨隐没类皆如此。
有陈御虏者。
举家事志甚笃。
志尝为其现真形。
光相如菩萨像焉。
志知名显奇四十馀载。
士女恭事者数不可称。
至天监十三年冬。
于台后堂谓人曰。
菩萨将去。
未及旬日无疾而终。
尸骸香软形貌熙悦。
临亡然一烛以付后阁舍人吴庆。
庆即启闻。
上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将以后事属我乎。
因厚加殡送葬于钟山独龙之阜。
仍于墓所立开善精舍。
敕陆倕制铭辞于冢内。
王筠勒碑文于寺门。
传其遗像处处存焉。
初志显迹之始。
年可五六十许。
而终亦不老。
人咸莫测其年。
有徐捷道者。
居于京师九日台北。
自言是志外舅弟。
小志四年。
计志亡时应年九十七矣。
时梁初蜀中又有道香僧朗。
亦并有神力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徐氏。其先东莞胄族。避晋乱。徙东莱惤县。亮年十二。从青州道明师为沙门。明义学。高于世。亮精勤有日新之功。及受具。欲留以报训育。明谓曰。沙门异俗。以宣通为理。岂可留滞爱网。使吾道不东乎。亮感悟。游京师。止中兴寺。袁粲见而异之。与明书。其略曰。频见亮公非常人也。比日闻所未闻。不觉岁之将暮。然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车。璧在邯郸。秦王请以华国。天下之宝。宜与天下共之。非复上人所得专也。自是名益著。亲亡。路阻不能归。因屏居却扫。竟陵文宣王躬临。亮不得已而应王请。结菩萨四部因缘。复移灵味寺。讲学盛于京邑。弟子三十人。亮英气逼人。词锋错逸。或有蔽于理者。亮释之莫不涣然。天监八年。上诏著涅槃义疏十万馀言。上为之序。后十月卒于灵味寺。寿六十六。葬于钟山之南。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宝亮。
本姓徐氏。
其先东莞胄族。
晋败避地于东莱弦县。
亮年十二出家。
师青州道明法师。
明亦义学之僧。
名高当世。
亮就业专精一闻无失。
及具戒之后。
便欲观方弘化。
每惟训育有本。
未能远绝缘累。
明谓曰。
沙门去俗以宣通为理。
岂可拘此爱网使吾道不东乎。
亮感悟。
因此客游。
年二十一至京师居中兴寺。
袁粲一见而异之。
粲后与明书曰。
频见亮公非常人也。
比日闻所未闻。
不觉岁之将暮。
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车。
璧在邯郸秦王请以华国。
天下之宝当与天下共之。
非复上人之贵州所宜专也。
自是学名稍盛。
及本亲丧亡路阻不得还北。
因屏居禅思杜讲说绝人事。
齐竟陵文宣王。
躬自到居请为法匠。
亮不得已而赴。
文宣接足恭礼结菩提四部因缘。
后移憩灵味寺。
于是续讲众经盛于京邑。
讲大涅槃凡八十四遍。
成实论十四遍。
胜鬘四十二遍。
维摩二十遍。
其大小品十遍。
法华十地优婆塞戒无量寿首楞严遗教弥勒下生等亦皆近十遍。
黑白弟子三千馀人。
咨禀门徒常盈数百。
亮为人神情爽岸俊气雄逸。
及开章命句锋辩纵横。
其有问论者或豫蕴重关。
及亮之披解便觉宗旨。
涣然忘其素蓄。
今上龙兴尊崇正道。
以亮德居时望。
亟延谈说。
亮任率性直。
每言辄称贫道。
上虽意有间然而挹其神出。
天监八年初敕亮撰涅槃义疏十馀万言。
上为之序曰。
非言无以寄言。
言即无言之累。
累言则可以息言。
言息则诸见竞起。
所以如来乘本愿以托生。
现慈力以应化。
离文字以设教。
忘心相以通道。
欲使珉玉异价泾渭分流。
制六师而止四倒。
反八邪而归一味。
折世智之角。
杜异人之口。
导求珠之心。
开观象之目。
救焚灼于火宅。
拯沈溺于浪海。
故法雨降而燋种受荣。
慧日升而长夜蒙晓发迦叶之悱愤。
吐真实之诚言。
虽复二施等于前。
五大陈于后。
三十四问参差异辩。
方便劝引各随意答。
举要论经不出两途。
佛性开其本有之源。
涅槃明其归极之宗。
非因非果。
不起不作。
义高万善。
事绝百非。
空空不能测其真际。
玄玄不能穷其妙门。
自非德均平等心合无生。
金墙玉室岂易入哉。
有青州沙门释宝亮者。
气调爽拔。
神用俊举。
少贞苦节。
长安法忍。
耆年愈笃。
倪齿不衰流通先觉。
孜孜如也。
后进晚生。
莫不依仰。
以天监八年五月八日。
乃敕亮撰大涅槃义疏。
以九月二十日讫。
光表微言。
赞扬正道。
连环既解。
疑网云除。
条流明悉。
可得略言。
朕从容暇日。
将欲览焉。
聊书数行。
以为记莂云尔亮福德招感供施累积。
性不蓄金。
皆敬营福业。
身殁之后房无留财。
以天监八年十月四日卒于灵味寺。
春秋六十有六。
葬钟山之南。
立碑墓所。
陈郡周兴嗣广陵高爽。
并为制文。
刻于两面。
弟子法云等。
又立碑寺内。
文宣图其形像于普弘寺焉。
时高座寺僧成。
旷野寺僧宝亦并齐代法匠。
宝又善三玄。
为贵游所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8—522 【介绍】: 南朝梁时僧。
吴郡人,俗姓顾,本名净藏。
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
讲说经论,博采众说,时辈莫及。
梁武帝甚器重之住钟山开善寺。
后帝见僧行败坏,欲自任白衣僧正以匡正之,集众咨议,藏独言其不可,事乃寝。
尤精《成实论》,所著《成实论义疏》为当时有影响之作。
与僧旻、法云并称梁代三大法师。
全梁文·卷七十四
智藏本名净藏,吴人,天监末居钟山开善寺。
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智藏。
姓顾氏。
本名净藏。
吴郡吴人。
吴少傅曜之八世也。
高祖彭年司农卿。
曾祖淳钱唐令。
祖瑶之员外郎。
父映奉朝请。
早亡其母尝梦。
出绕吴城一匝。
密云四布而天中开朗。
众星坠地取而吞之。
因而有娠焉。
及生藏也。
少而聪敏。
常怀退让。
果食衣服爰及威仪皆新华。
先让而处下末。
由此击誉乡闾敬而尚重。
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
以泰初六年敕住兴皇寺。
事师上定林寺僧远僧祐天安寺弘宗。
此诸名德传如前述。
藏禀依训范敬义弘隆。
尝遇师疾甚不食多日。
藏亦从之。
待师进饮藏还进饮。
乃至平复方从师好。
自是戒德坚明学业通奥。
众所知识超于夷等。
当时柔次二公玄宗盖世。
初从受学。
挹酌经论统辩精理。
及其开关延敌。
莫能涉其津者。
藏洞晓若神微言每吐。
预有比踪罔不折伏。
于是二僧叹揖。
自以弗及之也。
齐太尉文宪王公。
深怀钦悦爰请安居。
常叹相知之晚。
太宰文宣王。
建立正典绍隆释教。
将讲净名选穷上首。
乃招集精解二十馀僧。
探授符策乃得于藏。
年腊最小独居末坐。
敷述义理罔或抗衡。
道俗翕然弥崇高誉。
先是会稽慎法师。
志欲宣通妙法。
乃请文宣方求讲匠。
以藏名称普闻允当佥属。
遂流连会稽多历年祀伏膺鼓箧寔系有徒。
但以律部未精重游京辇。
信同瓶喻有似灯传。
俄而十诵明了诸部薄究。
未还吴郡道流生地。
学人裹粮随之不少。
永元二年重游禹穴。
居法华山结众弘业。
及齐德将谢。
王室大骚。
天地既闭经籍道废。
遂翻然高举。
欲终焉禹穴。
逮有梁革命。
大弘正法。
皇华继至。
方游京辇。
天子下礼承修。
荣贵莫不竦敬。
圣僧宝志迁神。
窀穸于钟阜。
于墓前建塔。
寺名开善。
敕藏居之。
初藏未受具戒。
遇志于定林上寺。
遂推令居前。
垂示崇敬之迹。
识知德望有归告之先见矣。
时梁武崇信释门。
宫阙恣其游践。
主者以负扆南面域中一人。
议以御坐之法唯天子所升。
沙门一不沾预。
藏闻之勃然厉色。
即入金门上正殿踞法座抗声曰。
贫道昔为吴中顾郎。
尚不惭御榻。
况复乃祖定光。
金轮释子也。
檀越若杀贫道即杀。
不虑无受生之处。
若付在尚方。
狱中不妨行道。
即拂衣而起。
帝遂罢敕任从前法。
斯跨略天子高岸释门。
皆此类也。
有野姥者。
工相人也。
为记吉凶百不失一。
谓藏曰。
法师聪辩盖世天下流名。
但恨年命不长。
可至三十一矣。
时年二十有九。
闻斯促报讲解顿息。
竭精修道发大誓愿足不出门。
遂探经藏得金刚般若。
受持读诵毕命奉之。
至所危暮年香汤洗浴净室诵经以待死至。
俄而闻空中声曰。
善男子。
汝往年三十一者。
是报尽期。
由般若经力得倍寿矣。
藏后出山试过前相者。
乃大惊起曰。
何因尚在世也。
前见短寿之相。
今了一无。
沙门诚不可相矣。
藏问。
今得至几。
答云。
色相骨法年六十馀。
藏曰。
五十为命。
已不为夭。
况复过也。
乃以由缘告之。
相者欣服。
竟以毕年辞世。
终如相言。
于是江左道俗。
竞诵此经。
多有徵应。
乃至于今日有光大。
感通屡结。
逮梁大同中。
敬重三宝利动昏心。
浇波之俦。
肆情下达。
僧正宪网无施于过门。
帝欲自御僧官维任法侣。
敕主书遍令许者署名。
于时盛哲无敢抗者。
匿然投笔。
后以疏闻藏。
藏以笔横轹之告曰。
佛法大海非俗人所知。
帝览之不以介意。
斯亦拒怀略万乘季代一人。
而帝意弥盛。
事将施行于世。
虽藏后未同。
而敕已先被。
晚于华光殿设会。
众僧大集。
后藏方至。
帝曰。
比见僧尼多未诵习。
白衣僧正不解科条。
俗法治之伤于过重。
弟子暇日欲自为白衣僧正亦依律立法。
此虽是法师之事。
然佛亦复付嘱国王。
向来与诸僧共论。
咸言不异。
法师意旨如何。
藏曰。
陛下欲自临僧事。
实光显正法。
但僧尼多不如律。
所愿垂慈矜恕此事为后。
帝曰。
弟子此意岂欲苦众僧耶。
正谓俗愚过重。
自可依律定之。
法师乃令矜恕。
此意何在。
答曰。
陛下诚欲降重从轻。
但末代众僧难皆如律。
故敢乞矜恕。
帝曰。
请问诸僧犯罪。
佛法应治之不。
答曰。
窃以佛理深远教有出没。
意谓亦治不治。
帝曰。
惟见付嘱国王治之。
何处有不治之说。
答曰。
调达亲是其事。
如来置之不治。
帝曰。
法师意谓。
调达何人。
答曰。
调达乃诚不可测。
夫示迹正欲显教。
若不可不治。
圣人何容示此。
若一向治之。
则众僧不立。
一向不治亦复不立。
帝动容追停前敕。
诸僧震惧相率启请。
帝曰。
藏法师是大丈夫心。
谓是则道是。
言非则道非。
致词宏大。
不以形命相累。
诸法师非大丈夫。
意实不同言则不异。
弟子向与藏法师硕诤。
而诸法师默然无见助者。
岂非意在不同耳。
事遂获寝。
藏出告诸徒属曰。
国王欲以佛法为己任。
乃是大士用心。
然衣冠一家子弟十数。
未必称意。
况复众僧。
五方混杂未易辩明。
正须去其甚泰耳。
且如来戒律布在世间。
若能遵用足相纲理。
僧正非但无益为损弘多。
常欲劝令罢之。
岂容赞成此事。
或曰。
理极如此。
当万乘之怒何能夷然。
藏笑曰。
此实可畏。
但吾年老。
纵复荷旨附会。
终不长生。
然死本所不惜。
故安之耳。
法云谓众曰。
帝于义理之中未能相谢。
一日之事真可愧服不久敕于彭城寺讲成实。
听侣千馀。
皆一时翘秀。
学观荣之。
又敕于慧轮殿讲波若经。
别敕大德三十人预座。
藏开释发趣各有清拔皆著私记拟后传习。
天监末年春舍身大忏。
招集道俗。
并自讲金刚般若以为极悔。
惟留衣钵。
馀者倾尽一无遗馀。
陈郡谢几卿。
指挂衣竹戏曰。
犹留此物尚有意耶。
藏曰。
身犹未灭意何由尽。
而尚怀靖处托意山林。
还居开善因不履世。
时或敕会。
乃上启辞曰。
夙昔顾省心惑不调。
欲依佛一语于空闲自制。
而从缘流二十馀载。
在乎少壮故可推斥。
今既老病身心俱减。
若复退一毫。
便不堪自课。
故愿言静处少自营卫。
非敢傲世求名。
非欲从闲自诞。
是常人近情。
惧前径之已迫耳。
帝手敕喻曰。
求空自闲依空入慧。
高蹈养神实是胜乐。
不违三乘。
亦以随喜。
惟别之际能无怅然。
岐路赠言古人所重。
犹劝法师。
行无碍心。
大悲为首方便利益。
随时用舍不宜顿杜。
以隔碍心行菩萨道无有是处。
敕往反频。
仍久之然持操不改。
帝将受菩萨戒敕僧正牒老宿德望。
时超正略牒法深慧约智藏三人。
而帝意在于智者。
仍取之矣。
皇太子尤相敬接。
将致北面之礼。
肃恭虔往。
朱轮徐动鸣笳启路。
降尊下礼就而谒之。
从遵戒范永为师傅。
又请于寺讲大涅槃。
亲临幄坐爰命咨质。
朝贤时彦道俗盈堂。
法筵之盛未之前闻。
又于北阁更延谈论。
皆叹曰。
陪预胜席未曾有也。
藏任吹虚舟真行平等。
毁誉不动荣利未干。
宴坐空闲毅然山立。
虽神宇凝隔风韵清高。
其应物也汲汲然如有不足。
可谓望俨即温。
君子之变者矣。
自现处岩岫晦形人世。
又于寺外山曲别立头陀之舍六所。
并是茅茨容膝而已。
皇太子闻而游览。
各赋诗而返。
其后章
非曰乐逸游。
意欲识箕颍。
藏结心世表。
常行忏悔。
每于六时翘仰灵相。
理味深玄浅思斟酌自抱疑碍。
恐乖圣意多僻。
因而恳恻词泪俱发。
尝宿灵曜寺。
夜行暂用心。
见有金光照曜。
一室洞明。
人问其故。
答曰。
此中奇妙未可得言。
是旦遘疾至于大渐。
帝及储君中使相望。
四部白黑日夜参候。
敕为建齐手制愿文。
并继以医药。
而天子不整。
唯增不降。
临终词色详正。
遗言唯在弘法。
以普通三年九月十日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有五。
敕葬独龙之山。
赴送盈道同为建碑。
坟所寺内各一。
新安太守萧机制文。
湘东王绎制铭。
太子中庶子陈郡殷钧为立墓志。
初藏常梦见金粟如来入室共谈执二麈尾。
其一宝装。
其一者素。
留素者与藏。
又徵士庐江何胤。
居吴郡虎丘。
遇一神僧。
捉一函书云。
有人来寄语顷失之。
及开函视全不识其文词。
后访魏僧
是大庄严论中间两纸也。
时人咸谓藏之所致。
又彭城刘混之罪当从戮。
藏时处后堂。
为帝述四等义。
外奏闻之。
帝曰。
今为国事不得道四等义如何。
藏曰。
言行乘机也。
今机发而不中。
失在何人。
四等之举义非徒设。
帝遂舍而不问。
竟以获免。
刘氏终亦不委斯由。
其潜济益被率多如此。
凡讲大小品涅槃般若法华十地金光明成实百论阿毗昙心等。
各著义疏行世。
僧旻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7—527 【介绍】: 南朝梁僧。
吴郡富春人,俗姓孙。
七岁出家,居虎丘西山寺。
力学不怠,志操冠群辈。
后居扬都庄严寺。
自齐迄梁,登座讲说逾二十年。
梁武帝天监初与诸僧于上定林寺抄一切经论。
著有《论疏杂集》、《四声指归》、《诗谱决疑》等,尤以《成实论义疏》著名。
与智藏、法云合称梁代三大法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孙氏。
世居吴之富春。
三国有吴之后也。
幼孤。
七岁出家。
住虎丘西山寺。
师事僧回。
从受五经义。
宋吏部郎吴郡张辩。
尝谓之曰。
沙弥何姓。
家何处。
旻曰。
贫道姓释。
家此山。
辩异之。
特进张绪。
见而叹曰。
松柏虽小。
已有凌云之气。
年十三。
随回出都。
住白马寺年十六。
回亡。
移住庄严寺。
师事昙景。
与同寺法云神冈法关。
夕则合帔而卧。
昼则假衣而行。
往返咨询。
柔次远亮四师。
大明经律论指。
振发拥滞。
虽命世硕学。
无所是非。
齐文慧帝。
竟陵王。
深加贵敬。
尚书令王俭。
尝延僧宗。
讲涅槃经。
旻所扣问。
辄摧衄。
俭曰昔姚兴于逍遥园。
使竺道生。
难道融义。
往复百翻言义俱切。
众服其英秀。
今旻法师过之远矣。
文宣帝请柔次二师。
讲成实论。
旻于末席。
有所议论。
辞旨清新。
宏邈。
听者倾属。
次师乃放麈尾叹曰。
老夫受业彭城精思五聚。
有十五番。
诚为难窟。
每恨不逢勍敌。
自至金陵五年。
始见竭于今日矣。
待为思之。
晚讲当答。
及晚裁复数交。
辞义遂拥。
次师动容。
顾四座曰。
后生可畏。
永明十年。
始二十六岁。
讲成实论于兴福寺。
先辈后进。
道俗交会。
不远万里。
呜呼盛哉。
晋宋来学者。
务高谈大语。
以相誇罩。
而旻谦让。
恬静若不能言。
晋安太守彭城刘业谓旻曰。
师于经论该博。
何以立义多儒。
答曰贫道谨依经文。
文玄则玄。
文儒则儒。
不知其他也。
竟陵王世子昭胄出守会稽。
或邀旻往征虏亭饯之。
旻曰吾与相识于讲席间耳。
然未尝修诣。
闻其得郡便往。
意所不欲。
众由是亦罢。
永元初。
诏僧局。
请僧三十人。
入华林园夏讲。
僧正拟旻法主。
旻却之。
或问其故。
答曰。
此徒外润。
不能内益。
由是誉传遐迩。
琅琊王仲宝吴郡张思光。
学冠当时。
并投分纳交。
申以缟滞。
齐乱避地入东。
逮梁天监五年。
诏僧正慧超。
到房请。
与法宠法云
汝南周舍等。
入华林园道义。
六年制注般若经。
请京城五大法师于五寺。
首讲。
以旻道居其右。
深其悦可。
又诏于慧轮殿。
讲胜鬘经。
帝躬临听。
僧智僧晃临川王记室东莞刘协等。
三十人。
同抄定林寺一切经论。
以类相从成。
八十卷。
皆取旻考正来上。
十一年。
感风疾。
诏吴郡太守张充吴兴太守谢览给。
舟仗资粮津发至都。
晋陵太守蔡撙出门候之。
叹曰。
昔仲尼素王于周。
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
天监末。
诏庄严寺。
建八座法轮。
讲者五僧。
以年腊相次。
旻最处后。
而徒众剧繁。
庄严讲堂。
宋世祖所立者。
其高广𮞅[〦/柔]。
非他处比。
是日至不能容。
诏听停讲五十日。
益辟窗牗。
进床五十张。
迫隘。
桄程为之摧折
讲十地经于简静寺。
先为筑堂五间。
以增其旧。
至日悉满。
尤薄于势要。
吴郡陆倕一日造房。
旻称疾不见。
倕欣然曰。
此诚弟子所望也。
时吴兴太守萧昂过山展礼。
山主智迁以告旻。
旻曰。
吾山薮病夫。
无事见贵二千石。
昔戴颙隐居北岭。
宋江夏王诣之。
颙高卧牗下。
不与相见。
吾虽德薄。
请附于戴公。
及萧至。
旻从后门遁去。
其年。
皇太子亦遣通事舍人何思澄。
致礼赠物。
大通五年。
诏还都。
徙居开善寺。
于路旧疾。
增剧八年二月一日卒。
寿六十一诏。
以其月六日。
窆钟山之开善。
初旻乐禅默。
乃依所立义。
获入定。
问诸禅师。
皆曰门户虽殊。
造寂则一。
每开讲先使众于坐定后为舍灵转经曰。
道安故事也。
时灵根寺道超。
勤学。
每祷佛。
愿如旻。
忽梦。
人曰。
僧旻法师。
毗婆尸佛时。
已能讲说。
君始发心。
岂可遽及耶。
但自加功。
当得开解。
旻造弥勒像。
朝夕礼谒。
梦像遣化。
送菩提树。
曰菩提者。
梁言道场树也。
弟子颇宣其言。
旻止之。
著述殆百馀卷。
行世。
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僧旻。
姓孙氏。
家于吴郡之富春。
有吴开国大皇帝其先也。
幼孤养能言而乐道。
七岁出家。
住虎丘西山寺。
为僧回弟子。
从回受五经。
一闻能记。
精神洞出标群独秀。
每与同辈言谑及诸典礼。
未尝不慨慨然欲为己任。
宋吏部郎吴郡张辩谓之曰。
沙弥何姓家在何处。
旻曰。
贫道姓释。
家于此山。
辩甚异之。
特进张绪见而叹曰。
松柏虽小已有陵云之气。
由是显誉。
年十三随回出都住白马寺。
寺僧多以转读唱导为业。
旻风韵清远了不厝意。
年十六而回亡。
哀容俯仰率由自至。
丧礼毕移住庄严师仰昙景。
景久居寺任。
雅有风轨。
大小和从。
寺给僧足。
旻安贫好学。
与同寺法云禅岗法开。
禀学柔次达亮四公经论。
夕则合帔而卧。
昼则假衣而行。
往返咨询不避炎雪。
其精力笃课如此。
大明数论究统经律。
原始要终望表知里。
内鉴诸己旁启同志。
前疑往结靡不冰泮。
虽命世硕学有是非之辩。
旻居中振发曾无拥滞。
光绪既著风猷弘远。
齐文惠帝竟陵王子良。
深相贵敬请遗连接。
尚书令王俭。
延请僧宗讲涅槃经。
旻扣问联环言皆摧敌。
俭曰。
昔竺道生入长安。
姚兴于逍遥园见之。
使难道融义。
往复百翻言无不切。
众皆睹其风神服其英秀。
今此旻法师超悟天体。
性极照穷言必典诣。
能使前无横阵。
便是过之远矣。
文宣尝请柔次二法师。
于普弘寺共讲成实。
大致通胜冠盖成阴。
旻于末席论议。
词旨清新致言宏邈。
往复神应听者倾属。
次公乃放麈尾而叹曰。
老子受业于彭城。
精思此之五聚。
有十五番以为难窟。
每恨不逢勍敌。
必欲研尽。
自至金陵累年始见竭于今日矣。
且试思之晚讲当答。
及晚上讲裁复数交词义遂拥。
次公动容顾四坐曰。
后生可畏。
斯言信矣。
年二十六。
永明十年始于兴福寺讲成实论。
先辈法师高视当世排竞下筵。
其会如市山栖邑寺莫不掩扉毕集。
衣冠士子四衢辐凑。
坐皆重膝不谓为迮。
言虽竟日无起疲倦。
皆仰之如日月矣。
希风慕德者不远万里相造。
自晋宋相承凡论议者。
多高谈大语竞相誇罩。
及旻为师范。
棱落秀上机变如神。
言气典正。
座无洪声之侣。
重又性多谦让。
未常以理胜加人。
处众澄眸如入禅定。
其为道俗所推如此。
时人称曰。
折剖磐隐通古无例。
条贯始终受者易悟。
庶方荡诸异论大同正法矣。
于是名振日下。
听众千馀。
孜孜善诱曾无告倦。
晋安太守彭城刘业。
尝谓旻曰。
法师经论通博。
何以立义多儒。
答曰。
宋世贵道生。
开顿悟以通经。
齐时重僧柔。
影毗昙以讲论。
贫道谨依经文。
文玄则玄。
文儒则儒耳。
时竟陵王世子萧照胄。
出守会稽。
要旻共往。
征虏别之。
旻曰。
吾止讲席。
相识未尝修诣。
承其得郡。
便狼狈远别。
意所不欲。
众因是亦止。
永元元年。
敕僧局请三十僧。
入华林园夏讲。
僧正拟旻为法主。
旻止之。
或曰何故。
答曰。
此乃内润法师。
不能外益学士。
非谓讲者。
由是誉传遐迩名动京师。
琅琊王仲宝。
吴人张思光。
学冠当时清贞独绝。
并投分请交申以缟带。
年立之后频事开解蔚为宗匠。
九部五时若指诸掌。
玄理伏难坦然夷易。
故缁素结辙华俗邀延往复屯萃矣。
时有令闻夙成负先来之风。
耆年素望怀新旧之耻。
设伏者比肩翘关者间出。
旻随方领会。
弘量有馀。
皆衔璧舆榇响然风靡者一人而已。
值齐历横流道属昏诐。
时宠小人世嫉君子。
因避地徐部。
仍受请入吴。
法轮继转胜幢屡建。
皆随根获润有声南北。
皇梁膺运乃翻然自远言从帝则。
以天监五年游于都辇。
天下礼接下筵亟深眷悦。
敕僧正慧超衔诏至房。
欲屈与法宠法云汝南周舍等。
时入华林园讲论道义。
自兹已后优位日隆。
六年制注般若经。
以通大训。
朝贵皆思弘厥典。
又请京邑五大法师。
于五寺首讲。
以旻道居其右。
乃眷帝情深见悦可。
因请为家僧。
四事供给。
又敕于慧轮殿讲胜鬘经。
帝自临听。
仍选才学道俗释僧智僧晃临川王记室东莞刘协等三十人。
同集上定林寺。
抄一切经论以类相从。
凡八十卷。
皆令取衷于旻。
十一年春忽感风疾后虽小间。
心犹忘误言语迟蹇。
旻曰。
自登座讲说已二十年。
如见此病例无平复。
讲事尽矣。
乃修饰房内隔立道场日夜礼忏。
后吴郡太守张充。
吴兴太守谢览。
各遣僚左至都表上延请。
有敕给船仗资粮发遣。
二郡迎候舟楫满川。
京师学士随雾合。
中途守宰莫不郊迎。
晋陵太守蔡撙。
出侯门迎之叹曰。
昔仲尼素王于周。
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
天监末年。
下敕于庄严寺。
建八座法轮。
讲者五僧以年腊相次。
旻最处后。
众徒弥盛。
庄严讲堂。
宋世祖所立。
栾栌增映延袤遐远。
至于是日不容听众。
执事启闻。
有敕听停讲五日。
悉移窗户四出檐霤。
又进给床五十张。
犹为迫迮。
桄桯摧折日有十数。
得人之盛皆此类焉。
旻因舍什物嚫施拟立大堂。
虑未周用付库生长传付后僧。
又于简静寺讲十地经。
堂宇先有五间。
虑有迫迮又于堂前权起五间。
合而为一。
及至就讲寺内悉满。
斯感化之来殆非意矣。
少与齐人张融谢眺友善。
天下才学通人莫不致礼。
虽居重名不嘉荣势。
闲处一室简通豪右。
众人多恨之。
唯吴郡陆倕。
博学自居。
名位通显早崇礼敬。
旻亦密相器重。
时为太子中庶。
傧从到房。
旻称疾不见。
倕欣然曰。
此诚弟子所望也。
人皆推倕之爱名德也。
弥重旻之不趣于世。
暨普通之后。
先疾连发弥怀退静。
夜还虎丘人无知者。
时萧昂出守吴兴。
欲过山展礼。
山主智迁先知以告旻。
旻曰。
吾山薮病人。
无事见贵二千石。
昔戴颙隐居北岭。
宋江夏王入山诣之。
高卧牖下不与相见。
吾虽德薄请附戴公之事矣。
及萧至旻从后门而遁。
其年皇太子。
遣通事舍人何思澄。
衔命致礼。
赠以几杖炉奁褥席麈尾拂扇等。
五年下敕延还移住开善。
使所在备礼发遣。
不得循常以稽天望。
于路增剧未堪止寺。
权停庄严因遂弥留以至大渐。
良医上药备于寺内。
中使参侯相望驰道。
以大通八年二月一日清旦。
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一。
天子悲惜储君嗟惋。
敕以其月六日。
窆于钟山之开善墓所。
丧事大小随由备办。
隐士陈留阮孝绪。
为著墓志。
弟子智学慧庆等。
建立三碑。
其二碑。
皇太子湘东王。
并为制文树于墓侧。
徵士何胤。
著文立于本寺。
初旻尝乐于禅默。
乃依所立义试遍安心。
旬日之间遂得入定。
问诸禅师皆
门户虽殊造寂不异。
又尝于讲日谓众曰。
昔弥天释道安。
每讲于定坐后。
常使都讲等为含灵转经三契。
此事久废。
既是前修胜业。
欲屈大众各诵观世音经一遍。
于是合坐欣然远近相习。
尔后道俗舍物乞讲前诵经。
由此始也。
时有灵根寺道超比丘。
勤学自励。
愿明解如旻。
梦有人言。
僧旻法师毗婆尸佛。
已能讲说。
君始修习。
何可等。
但自加功。
不患不达。
随分得解。
后大领悟。
旻尝造弥勒佛并诸供具。
朝夕礼谒。
乃梦见弥勒佛遣化菩萨送菩提树与之。
菩萨曰。
菩提树者。
梁言道场树也。
弟子颇宣其言。
旻闻而勖之曰。
礼有六梦。
正梦唯一。
乃是好恶之先徵。
故周立占梦之官。
后代废之。
正以俗人浇薄亟多假托。
吾前所梦乃心想耳。
汝勿传之。
以庄严寺门及诸墙宇古制不工。
又吴虎丘山西寺朽坏日久。
并加缮改事尽弘丽。
旻所造经像全不封附。
须者便给。
放生布施未尝倦废。
弟子咨曰。
和上所修功德诚多。
未始建大斋会。
恐福事未圆。
旻曰。
大斋乃有一时发起之益。
吾寡乏人力难得尽理。
又且米菜酱酢樵水汤灰践踰浇炙。
信伤害微虫岂有数量。
虑有此事故不敢为也。
始复求寄王官官府有势之家。
使役虽多弥难尽意。
近识观之藉此开悟。
智者窥人有求名之诮。
要请法俗侵星早到。
若不专至有乖素心。
若现斯言犹涉讥笑。
故吾不为也。
旻美言笑善举止。
吐纳膏油自生顾眄风飙满室。
凡所施为不为名利。
勤注教勖形于言晤。
先人后己常若不及。
常有馀师言弟子不恭者。
旻呼与相见为设饮食。
方便诱喻遂成善士。
生无左道卜筮。
不妄同惑凡人。
又不假托奇怪以诳近识。
贵人君子皆景慕焉。
营居负贩者亦望风而畏敬。
闻其名者伪夫正鄙夫立。
所著论疏杂集。
四声指归诗谱决疑等。
百有馀卷流世。
释法悦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不知何许人。
齐季为僧主。
止京师正觉寺。
始彭城宋王寺。
有丈八金像。
灵异甚著。
凡州境之灾沴。
僧尼之横逆。
像则流汗。
时彭城北属魏。
宋太始初。
魏将徙像而北。
终莫动。
齐初彭城谋南附。
守备单寡。
虽僧亦驱以就役。
魏遣兰陵公。
攻陷之。
僧被执。
像流汗湿地。
梁王谅方镇彭城。
驰至像前。
使人拭之。
莫能止。
王祝曰。
弟子自当营护众僧。
不令有祸。
惟大悲哀悯。
因手拭之乃止。
事闻。
悉原僧罪。
悦心欣慕焉。
念欲瞻礼。
以有关梁之沮。
不可往。
而志愿之切。
誓捐躯命。
天监八年五月。
与同学知静。
于小庄严寺。
造无量寿佛像。
用铜四万斤。
既入模。
未及驰奏。
诏益铜三千斤。
而有司犹未暇给也。
忽羊车传诏。
载铜如数。
至炉侧。
融泻盈溢。
一铸而就。
俄而有司之铜始至。
求向之所谓羊车者。
不可得。
然后知其灵感也。
像出模。
高丈九尺。
有大钱二。
在衣绦处。
诏以像委定林。
其年九月。
僧祐移之光宅寺云
高僧传·卷第十三 兴福
释法悦者。戒素沙门也。齐末敕为僧主。止京师正觉寺。敦修福业四部所归。悦尝闻彭城宋王寺有丈八金像乃宋车骑徐州刺史王仲德所造。光相之工江左称最。州境或应有灾祟。及僧尼横延衅戾。像则流汗。汗之多少则祸患之浓淡也。宋泰始初彭城北属群虏共欲迁像。引至万夫竟不能致。齐初兖州数郡欲起义南附。亦驱逼众僧助守营堑。时虏帅兰陵公攻陷此营获诸沙门。于是尽执二州道人幽系围里。遣表伪台诬以助乱。像时流汗举殿皆湿。时伪梁王谅镇在彭城。亦多小信向亲往像所使人拭之随出。终莫能止。王乃烧香礼拜至心誓曰。众僧无罪。弟子自当营护不使罹祸。若幽诚有感愿拭汗即止。于是自手拭之。随拭即燥。王具表其事。诸僧皆见原免。悦既欣睹灵异誓愿瞻礼。而关禁阻隔莫由克遂。又昔宋明皇帝经造丈八金像。四铸不成。于是改为丈四。悦乃与白马寺沙门智靖。率合同缘欲改造丈八无量寿像以申厥志。始鸠集金铜。属齐末世道陵迟。复致推斥。至梁初方以事启闻。降敕听许。并助造光趺。材官工巧随用资给。以梁天监八年五月三日于小庄严寺营铸。匠本量佛身四万斤铜。融泻已竭尚未至胸。百姓送铜不可称计。投诸炉治随铸而模内不满。犹自如先又驰启闻。敕给功德铜三千斤。台内始就量送。而像处已见。羊车传诏载铜炉侧。于是飞韛消融一铸便满。甫尔之间人车俱失。比台内铜出方知向之所送信实灵感。工匠喜踊道俗称赞。及至开模量度乃踊成丈九。而光相不差。又有大钱二枚犹见在衣条。竟不销铄。并莫测其然。寻昔量铜四万。准用有馀。后益三千。计阙未满。而祥瑞冥密出自心图。故知神理幽通殆非人事。初像素既成。比丘道昭常夜中礼忏。忽见素所晃然洞明。祥视久之。乃知神光之异铸后三日未及开模。有禅师道度。高洁僧也。舍其七条袈裟助费。开顶俄而遥见二僧。跪开像髻。逼就观之。倏然不见。时悦靖二僧相次迁化。敕以像事委定林僧祐。其年九月二十六日移像光宅寺。是月不雨颇有埃尘。及明将迁像夜有轻云遍上微雨沾泽。僧祐经行像所系念天气。遥见像边有光焰上下如灯如烛。并闻槌谶礼拜之声。入户详视掩然俱灭。防寺蒋孝孙亦所同见。是夜淮中贾客并闻大航舶下催督治桥。有如数百人声。将知灵器之重。岂人致焉。其后更铸光趺。并有风香之瑞。自葱河以左。金像之最唯此一耳。
僧询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姓明。
太子中庶山宾之犹子也。
始成童。
常听山宾共客谈论。
追领往复。
了无遗谬。
宾抚其首。
以为当起吾宗。
其父奉伯。
笃信大教。
年十二。
因令于奉城寺出家。
为僧辩律师弟子。
辩性廉直。
戒品冰严。
精进自持。
常讲十诵。
询后居冶城寺。
光宅法云
咨禀经论。
历耳涉目。
略无忘失。
每覆述。
如瓶泻。
散带伽蓝。
不营杂务。
时人嘉之。
凡所见闻悉为记注。
同学门友莫不传写。
天监十六年卒。
寿三十五。
时有道遂道标。
既同为海陵人。
又于法云同受业。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僧询。
姓明。
太子中庶山宾之兄子也。
年始入礼。
尝听山宾共客谈论。
追领往复了无漏失宾抚其首曰。
今使吾门不坠者。
其在尔乎。
父奉伯笃信大法。
知其聪俊可期神幽冥长济爱海。
年十二敕令出家。
为奉诚寺僧辩律师弟子。
辩性廉直戒品冰严。
好仁履信精进勇励。
常讲十诵。
询后住治城寺。
持操高尚勤辛好学。
光宅寺法云咨禀经论。
散处伽蓝不营杂事。
当时名德皆称善焉。
历耳不忘经目必忆。
常能覆述有如瓶泻。
时人嘉其清辨。
白黑重其无倦。
凡所听闻悉为注记。
虽无大才而弥纶深极。
同学门友莫不传写。
以天监十六年卒。
春秋三十有五。
时复有道遂道标。
同海陵人并从法云受业。
经论洽闻博综有序。
僧宝琼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4—584 【介绍】: 名或作璚。南朝陈僧。东莞人,号称白琼。俗姓徐。幼年出家,师事沙门法通。后师南涧仙师。博通经论,尤精《成实论》。受戒五年,即为法主。住扬州大彭城寺。自梁武帝大通年间即弘扬《成实论》。入陈,陈武帝请于重云殿讲经。文帝时敕为僧正,后又为宣帝讲道。海东十二国慕其名,遣使奉金帛,求其画像以归。有《成实论玄义》、《成实论疏》等。
续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三
释宝琼。
姓徐氏。
本惟。
东莞避难辞莒。
后居毗陵曲阿县焉。
祖邕齐右军。
父僧达梁临川王咨议。
并高器局崇遵儒素。
琼洁润山水峰澜早被。
身长七尺五寸。
背胛龙文。
口三十九齿。
异相奇挺。
故能疏秀风采蕴籍威容。
少鄙锦裳便欣毳服。
绮年出俗。
师事沙门法通。
通初见而嗟重。
深为道器也。
不使服勤。
年过志学。
欲禀光宅寺云法师义。
但以经藏飙拔声实沸腾无碍奔涌谈吐横逸。
窃疑词富兼骇唱高。
及移听南涧仙师。
研精数论。
名解映彻洞殚义窟。
仙尝览琼私记。
三复嗟赏。
后于高座普劝写之。
自尔门徒传写此疏。
初受具年已能覆述。
未登五岁便为法主。
仍与仙公杭衡敷化。
梁高祖三教妙旨罔不疏通。
选扬名德分寄弘道。
琼之高义简在帝心。
爰降纶绂入寿光殿。
言重茂林更轻云阁。
便辞还乡之建安寺。
上黄侯哗分竹此邦。
每深尊敬情兼师友。
彼郡一旦老少相喧竞
建安伽蓝白龙出现。
奔排到寺惟见琼讲。
有识之士异而目之为白琼焉。
素与简子周弘正早申莫逆。
彼骤噫曰。
夫有希世之才。
而不在京华开导。
乘桴之叹令人太息。
乃为学侣复请还都发成实题。
僧正慧令。
切难联环。
琼乃徐拂麈尾从容而对。
令乃引远公旧责曰。
不疾而速杼轴何为答曰。
不思造业安得精固。
令闲举止雅音调。
宾主相悦殊加称尝。
梁祖年暮惟事薰修。
臣下偃风情言扇俗。
搢绅学者必兼文义。
所以屡开理教。
维摩涅槃道被下筵惠飞上席。
解颐利齿木舌锋牙。
畯塞骈罗烟随雾涌。
亦有明王丰貂纡青拖紫车马溢于寺衢。
衣簪满于法座。
斯感物之盛罕有如也。
到茂灌民誉之重任孝恭词笔之富。
皆执卷稽疑伏膺请业。
恭息世谟。
蔬菲好学。
后进英华随父共听。
偏深玄义遂讲涅槃。
传瓶不失于兹乃验。
未仍入道奄至无常。
顶暖信宿手屈三指。
复与诸天飞下住宅。
对父谈话宛若平生。
褒赞出家称扬法利。
俄将翼从凌虚而没。
留香在室经日不消。
故知彼此异人躬为学众。
诚难测其本量也。
逮梁室版荡有陈建业。
武帝尊法嗅味特深。
数引金言频开玉谍。
降狎言笑询访名理。
永定三年夏。
于重云殿阁正弘大品。
梦朱衣神。
礼而谏曰。
波若多难。
仰祈疾讲。
频尔数转词逾恳到。
至七月十日。
乃白僧曰。
昨夜神人见催经馀一卷。
午前取讫讲竟出宫殿。
雷雹已响。
还才至寺骤雨便零。
震动云雷一时都尽。
岂非胜人宣法幽冥敬重。
陈祖升遐方知前告。
文帝纂历礼异弥深。
郁下丝纶。
为京邑大僧正。
辞让虽切敦喻更隆。
乃顾当仁俾膺范物。
遂之斯任。
然以金陵都会朝宗所依。
刹寺如林义筵如市。
五部六郡果含苗杂。
惟调水乳罕和盐梅。
多没象泥终枯鸟树。
乃镇之以清净。
驭之以无为。
篇禁不烦遮罚每省。
故僧尼仰之自肃。
道俗称之益敬。
七众日用而不知。
四远钦风而不足。
故得法位久司疵谤无玷。
屡陈表退去而复升。
始终惟令于是乎在。
自梁僧之于此任熏灼威仪。
翼卫亚于王公。
服玩陈于郑楚。
故使流水照于衢路。
吏卒喧于堂庑。
琼临已来顿祛前政。
自营灵寿惟从息慈。
坏色蔽身尼坛容膝。
萧然率尔有位若无。
朝野嘉其真素。
同侣美其如法。
海东诸国图像还蕃。
顶礼遥敬。
古人有言。
匪驰令誉孰动殊方。
其见贤如此。
以至德二年甲辰之岁二月二十三日。
才觉不豫。
建初寺宝琼法师当时之偶对也。
少而共学声德齐扬。
尔夕神人忽来报曰。
彭城僧正今先无常自梦上天有疏请讲。
暨三月二十日。
正念告终。
遗诫掩坎不烦铭志。
春秋八十一。
有诏慰焉。
丧事所须随由资给。
仍以天子卤簿仗。
借为荣饰。
终古所希幸也。
以四月五日窆于钟山之阳名僧旧墓。
尔时填逵咽陌哀恸相奔。
皂素惊嗟郊垧失色。
初琼入京将临法席。
既无人识不许房居。
乃求僧正慧超寄南涧住。
超闻未许。
见而骇曰。
此少俊当绍吾今位。
法门所托何虑无房。
即命寺纲忻然处置。
及孝宣请讲太子常迎。
屡见神人形甚长伟密来翼从。
末为大将军章照达讲。
通感亦然。
又非测也。
然其厚德容众。
鸣谦俭约。
出处无忤。
言行无择。
剋壮不休孜孜讲道。
吐音遥奕发义昭彰。
或遇勍手时逢命的。
薄麾象扇灌已冰消。
故寔繁有徒服而无斁。
及晚僧望益重居处逾轻。
帷屏罔设饰用不置。
腊岁参谒黑白磨肩。
方便他行避斯荣供。
斯可谓狎人世而空闲。
绾司存而无事也。
又圣人至理开士微言。
月落参横清诵无逸。
及烛然香馥忏礼方宵。
迹怠心勤外和内秘。
宣扬之暇。
绰有馀闲。
兼采玄儒每穷子史彫虫藁隶体物摛玄。
并入性灵悉能该洽。
又可谓不挠大猷无遗小道也。
凡讲成实九十一遍。
撰玄义二十卷。
讲文二十遍。
文疏十六卷。
讲涅槃三十遍。
制疏十七卷。
讲大品五遍。
制疏十三卷。
馀有大乘义十卷。
法花维摩等经。
并著文疏。
故不备载。
布在州邑。
兄孙普光。
承藉风训立履贞确。
思慕平昔追攀日永。
与同学道庄明解。
树碑于金陵之旧墟。
其文慧日道场释法论。
庄入室驰声见于别纪。
解升堂流誉王领江都。
隋末尚存。
安危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