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法会

相关人物:共 22 位
共 22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真利,字和雅,姓石氏,昆明人。
幼弃锦襦,改从僧服。
始侍彻明,渐通经论。
及长,有志参方,遂底金陵得戒于古心,研穷仪范,便识津梁。
复受教于三槐、蕴璞诸师,神智焕发,辩如泉涌。
所至名山,屡主讲席,聿开法会,得律徒数千人。
楚岷王奉以为师。
及还滇,驻锡鸡足,更创律堂,滇之法戒,弘于真利。
寿八十馀,无疾坐化。
有《陶公寄怀诗》云:“吴楚烟波几万重,金鳞掉尾许谁同?
归来罢钧鸡山窟,高唱渔歌捲碧筒。”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觉淳,字古风,姓宋氏,新城人也。
父钦,母张氏。
生性恬澹,不茹荤酒,儿时好趺坐,颇厌嬉逐。
及长,不治生产,即善观空,修离欲行,天然颖悟,每集诸善男子作般若圆觉法会,淳为之长。
年二十七,弃家远游,如京师,登堂受白衣戒,宝藏成师开法于王城,淳往参谒,有所感契,即从披剃,执弟子业,居最下版,虽执爨负薪,未尝不以身先。
坚苦三载,始受具足,从守心无碍听《华严》、《圆觉》、《楞严》诸经,于“四大分离,妄身何处”之语,有所领契,自尔随处建立华严圆觉道场,岁无虚日。
王城感化,若迦维改观,洋洋中外,如此者十馀年。
明嘉靖辛酉,司礼监黄锦锦衣焦重修普安寺,迎淳居之,几二十载。
淳唯据丈室,不事干请,延一江、大千、止庵诸法师弘天台、贤首两宗。
隆庆壬申,宫中始崇佛道,就普安建吉祥道场,淳主坛筵,精诚感格,恩渥颁隆,斋馈尽从中出。
神宗初元,两宫圣母为社稷祈福,凡建斋堂,多就淳所,尝赐千佛锦袈裟。
万历丙子,建大慈寿寺成,即迁淳为住持,命度沙弥一人为弟子,及敕校续入大藏,淳首领之。
凡所弘阐,无不称旨。
居常接纳四众,但举《圆觉》“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之偈,及《楞严》如幻三昧,或拈提古人向上公案,以警发之。
暇则行住坐卧,每咄咄作私语,见闻即之,改容举,莫识其为密行者。
生平所行,不离当处,而大播宗风,竟莫究其涯涘。
一夕,召诸弟子,告以微疾,端坐三日,熙然集众,念佛随声,寂然而逝,时万历九年辛巳四月十有七日也。
寿七十有一,腊四十有奇,得度弟子十五人。
本在为钦依僧录善世领大慈寿住持,奉葬于寺后,圣母悼之,赐金建塔,而憨山为之铭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二
释明智,字息为,姓李氏,江陵人。
父曰明恒,母氏齐,方在孕时,梦一箨冠道人假屋修鍊,期以游南岳复来。
及智将生之夕,其母复梦道人顶笠负囊入室,知有夙因。
生而三月,母病绝乳,智虽在襁褓而有殊性,不乳他人,食以米汁。
年十一,寄学观音寺,秋时患痢三月,病几不起,家人始许舍身,乃从剃度。
师命礼大士号,昕夕无间,久之,梦白衣神赐净水一盏饮之,顿觉身心清凉,醒而告师,因勉以精进,勿自放逸。
康熙十二年癸丑,三藩告变,吴三桂屯兵衡阳,建号称帝,骚乱湖湘,王师南下会于荆汉,两壁相望,但隔一江。
智年才舞刁,与师困守刀林鎗雨,无所恐怖。
二十年,滇南平息,民气方苏,法会渐启,始从天皇寺莲月受具足戒。
每欲参游,以师衰老见阻。
未几,枕石自常德过寺与语,而善开示参悟法门,侍至更深,但以仔细磋磨为切实工夫。
二十八年,大博厂夫来寺度冬,朝夕请益,与厂阅《密祖录》至三峰所论”一净瓶内贮毒蛇、蜈蚣、蠍子三种,试拈出善者来?
”厂命下语,不契,正逼问间,智忽猛省,当胸一拳跳出,厂随击一篦,智曰: “也非善的。
”晚复开示看青州布衫,坐香三日如身在空中,瀰漫无路,正恐怖间被厂一篦击来,浑身醒豁,即作礼致谢。
由是机悟敏捷,应答无爽。
一日,闻童子诵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恍如脱桶,因说偈曰:“学道参禅须要急,磨穿铁砚始称奇。
明明历历非他物,识得方知性不疑。
”遂怀香谒天钟,大叩大鸣应声如响,即承印可。
四十二年,沙市檀越请居东山,因思此地既非法席,绝少丛林,且属通衢,往来游侣,无从栖止,乃事叩化一盏之食,聚集千家,竟得赡足,南北衲子始以东山为憩息之所。
是冬,天钟示疾,以法付之。
四十六年冬,至公安华严寺参轶山,留堂习坐五日,夜半如重病加身,百骸俱散,但见黑云覆盖,如处暗室。
俄而天开一线,四面渐朗,皓月当空,置身太虚,不觉世界身心合成一片,喜不自禁,自呈所悟,山曰:“此乃工用边事,正好着力。
”自此,方信禅有深浅,机有大小。
更于康熙己丑,跪诵《法华》、《华严》、《楞严》诸经,一字一叩,十馀年间,鱼声远应,香云彩结,人天感动,施信景从。
复建大悲阁,重葺寮庑,铸钟刻像,庄严备饰。
每岁结制放戒,斋供不绝。
著有语录三卷。
王祖同 朝代:清末民国初

人物简介

维基
王祖同(1861年—1919年)字肖庭,河南省归德府鹿邑县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王祖同生于清朝咸丰五十一年(1861年),光绪十五年,登己丑科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十六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任丁酉科山西乡试正考官,陕西道(1902年任)、云南道、福建道、京畿道各道监察御史,督理五城街道御史,户科给事中,广西庆远府知府,江西饶州府知府,二品衔补用道。
中华民国成立后,他历任河南布政使(1912年任)、财政司长、内务司长。
1914年,他任约法会议议员。
1915年,他任广西巡按使(原来任命李国筠担任广西巡按使,但李国筠辞未就),后又兼会办广西军务。
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陆荣廷和王祖同发电劝袁世凯称帝,然而陆荣廷私下密谋反袁。
1916年3月,陆荣廷在柳州通电讨袁,并宣布就任两广护国军总司令。
不久他从柳州回到南宁,裁撤了广西巡按使公署,将巡按使王祖同礼送至香港。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六
释万清,字侣石,晚号山夫。
姓唐氏,楚人也。
将诞,母梦老僧戴笠执杖入其室,明发生儿。
髫年闻持《大悲咒》者,数过即成诵。
比从塾师学,辄慧根潜发。
尝从菩提灵砠乞开示,归而研于私室。
昏夜危坐,倦则面墙。
年二十求出家,投洪福寺礼应知薙染,授以《楞严》读之,至波斯匿王章观河验见处有省,寻诣宝华定庵圆具,既而曰:“持犯束身而已,心地发明,非大匠曷由启迪。
”遂南下参硕揆志于灵隐,谒天岳昼于天童,叩湘翁法于显圣,皆有引入。
庚午秋仲归洪福,应知举赵州无字䛡勘之,清应声颂云:“赵州一无字,古今难辨别。
纵使能辨别,称锤是生铁。
”又举“古宿云:者一片田地分付来多少时,我立地代汝购去,汝作么生。
”清复颂云:“大业不因谋,乾坤铁篴秋。
却妨有欺作,无意割鸿沟。
”应知但瞑目危坐无言,盖心肯之,遂付衣拂。
应知寂后,众请继席。
有废必兴,顿改旧观。
因阅天台止观,誓行般舟三昧,凡九十日。
至庚辰冬,复闭处一室,倏焉三载,偶乘昏倦,就榻假寐,遽跃然掷其衾褥于外,曰:“古人秉睿哲之资尚胁不至席,矧在椎鲁,若不倍进道业,何日而辨?
”人皆叹服。
乙酉春,圣祖南幸,清迓侯漕河,奏对明敏,御书“诞登寺”额赐之。
辛酉,永宁虚席,勉徇众请住院,三载即辞退。
丙申,沐阳官耆延之清凉禅院,结制弘戒,法会之盛一时称最,仍返诞登。
丁酉嘉平朔,复闭户独居,专修净土,有终焉之志。
己亥岁大歉,僧众绝粮,以头碎扉,强而出之,是岁梢 稔,因竭馀财,建大雄殿及藏楼、禅堂、方丈、厨院,次弟落成,更置西庄土田二千馀亩。
雍正庚戌,传席门人,掩关幽室,精进净修。
癸丑冬,世宗崇奖佛旨,召赴阙下,与论洞宗,应语响捷。
次日复询之曰:“《传灯录》所说汝宗,至太阳警元几绝,得投子义青出而振之。
今隆替若何?
”清以被毁之故,据实奏之,为之骇异。
乃谕之曰:“朕为汝重建投子,汝可中兴其道,为开山祖乎?
”寻赐紫衣、盂、杖,恩数优渥,字而不名。
明年奉命主灵谷。
乾隆元年,投予庙告成,题曰“慈济”。
二百年久废祖庭,一日兴复出于一言,使洞镫再朗,泉石增煇,非有夙因,曷由致此。
明年夏初,殿脊倒,有声若雷。
又梦见“英端瑞首”四字,谓其徒曰:“吾勿起矣,吾老矣。
安得英且瑞乎,开其端而创其首耳?
后当有兴者。
”因书偈曰:“虚度七十三年,宛如云过大千。
云既归壑,太虚朗然。
”浴馀,易衣坐化,时乾隆二年八月二十三日,移时顶热如焚,寿七十三,腊五十三,塔于丈人峰下。
清气貌雄伟,广显丰颐。
垂老,面如满月,须发如银,目炯炯有光,人见而敬之。
五坐道场,皆有语录。
所著诗文、偈颂,或劝刻之。
清曰:“佛祖教书,何止汗牛,今多置之,矧吾言乎,徒祸枣栗。
”性好放生,所活尤众。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三
释宽寿,字玉光,洪同人也。
少从广济洗元参究,会明季寇乱,京国残破,乃潜迹南下,隐遁名山,翛然自远。
清顺治五年,河朔敉平,民庆更始。
步礼五台,回翔都邑。
时恒明方闳法会,欲以慈悲福果,化诱诸藩,胜其残杀。
钦寿道矩,迎入方丈。
杜门却轨,与人坐对,终日无一言。
夜则焚香秉烛,兀首匑匑,危坐达旦。
寮侣见之,罔测高深。
及夫履席说戒,辨言侃侃条理清晰。
一岁三期,昕夕无倦。
主斯讲席十有三载,出其门者数千人。
世祖龙兴,肇有诸夏,万机之馀,雅慕禅悦。
十三年冬,幸临广济。
住持德光入报曰:“皇上驾至。
”奈何寿方瞑然入定,闻德光语,启视曰:“亲近老僧耶,何不入?
”德光曰:“疾趣迎,驾且至矣。
”可奈何寿不欲出,众皆遑遽,而龙辇已驻山门,侍卫传呼甚急。
寿犹不行,众强扶之下殿,望见銮仪,众僧皆蛇行匐伏,寿独屹立。
世祖见之,勃然作色。
寿缄默屏息,容貌舒泰,邈若无睹。
顷之,天颜微霁,始如正殿。
德光指导随侍,寿瞠之以目,已而趋归方丈。
及回銮将发,世祖指谓德光曰:“老宿崛强如此!
”德光惶恐谢罪。
车驾还宫,终日不怿,复遣侍卫至寺问曰:“不接驾出何经典?
”寿抗声曰:“出《梵纲经菩萨戒》中。
”因检经与侍卫,曰:“可呈皇帝鉴。
”侍卫驰去,寺众惶然,相顾失色,而寿徜佯自若。
世祖展经,叹赏久之,越日召入椒园。
寿不欲往,众劝之曰:“师独不保障此山乎?
”乃步入 西华门,至万善殿,众善知识皆在,寿乃南向趺坐。
俄而传呼驾至,众皆惊起,趋阶长跪。
寿独默坐,略不为动。
世祖前席曰:“和尚好否?
”则对曰:“好。
”无他语。
赐食毕,即曳杖出。
世祖指示众僧曰:“为佛护法,不当如是邪?
”由是重之,赍予有差。
王公卿士闻风向慕,礼谒不绝。
十六年冬,传旨闳法,赐衣钵者七百五十人。
十八年,世祖崩,寿率众哭。
临归而太息曰:“大行升遐,我亦无意人世矣。
”以是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示寂,荼毗得舍利六十馀粒。
寿八十,僧腊五十有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嘉善人,字坤仪,号了凡。万历十四年进士。授宝坻知县,奏减邑之重赋,官至兵部职方司主事。曾佐经略宋应昌军援朝御日本。通天文、术数、医学、水利。著有《历法新书》、《皇都水利》、《群书备考》、《评注八代文宗》。
槜李诗系·卷十六
黄初名表字坤仪号了凡仁之子弱冠有文名万历丙戌进士授宝坻知县升兵部主事时东封事起诏从石大司马赞画辽阳平生著述甚多凡经史外历数河渠阴阳姑布之术莫不洞悉勒有成书至所作诗文不自珍惜散逸过半仅得两行斋集数卷而已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坤仪,嘉善人。万历丙戌进士,除宝坻知县迁兵部主事有两行堂集
维基
袁黄(1533年12月26日—1606年8月14日),原名表,字仪甫,又字坤仪,后改名黄,更字庆远,号学海,又号了凡,南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今江苏)人,改入籍浙江嘉兴府嘉善县。
万历进士,曾任主事、拾遗之官,赠尚宝司少卿。
崇信佛法,六十九岁时,将一生的体验写成著名的劝善文《了凡四训》。
据日本学者酒井忠夫考證,袁家祖居嘉兴陶庄(明代并入嘉善县),元末时家境富足。
明初,因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变夺取建文帝皇位,袁家因与忠于建文帝的官员往来,被燕王抄家。
袁了凡的先祖(袁顺)倖免于难,四处逃亡,后定居于吴江。
袁黄于嘉靖十二年(1533)十二月十一日出生于嘉善县魏塘镇,袁父(袁仁)不欲其为官,而希冀其习医。
后遇云南孔先生传邵雍《皇极经世》,并为其卜算一生之荣枯寿夭。
孔先生帮他算出三场名次,童生考试第十四名、府学考试七十一名,提学考试第九名,取得生员资格。
明年赴考,三场都正确。
让袁黄吓得半死。
后孔先生又说,袁黄的功名将止于贡生,官至四川的一个县令,五十三岁时寿终正寝,无子。
袁黄接受孔先生之建议,放弃医学,继续科举。
隆庆三年(1569年)遇金陵栖霞山云谷禅师,讲行善积德,改造命运之理,还传授给他《准提神咒》。
袁黄如大梦初醒,自号为了凡,以此明其悟立命之说,不欲落凡夫窠臼之志。
袁了凡曾做记功、过的表格,称之为「功过格」,功过格在晚明甚为盛行,刘宗周弟子张履祥更称“竟为近世时人之圣书。
”隆庆四年(1570年)中举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登进士第三甲第一百九十三名,任宝坻县令。
后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
此时日本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万历朝鲜之役,随经略宋应昌、提督李如松率兵入朝鲜。
李如松与日倭谈判,佯称将赐厚禄,日倭信以为真,没有设防。
如松遂袭破日倭于平壤。
袁了凡认为李如松此举有损国威,并斥责其部下滥杀无辜,冒领军功。
倭兵袭击袁了凡,了凡以三千兵力击退之,而李如松却败于倭兵。
万历二十一年,李如松以十项罪名弹劾袁了凡,袁了凡被停职返乡。
居乡期间又参与编修《嘉善县志》等。
卒年七十四岁。
天启三年(1623年),吏部尚书赵南星追叙袁黄军功,赠尚宝司少卿(从五品)。
张智远 朝代:清末

人物简介

维基
张智远(1871年—?—?
) 字守愚,四川宜宾人,清朝及中华民国官员。
张智远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进士。
后任法部主事。
此后他留学日本法政大学。
归国后,他“留礼部以原官(主事)尽先补用”。
1906年,四川省留日学生蒲殿俊约集胡骏、萧湘、张智远、李大钧、邓镕等三百余人,成立了川汉铁路改进会,上书锡良要求川路公司实行商办。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他任约法会议秘书。
此后,他曾任京师地方审判厅刑二庭推事,任内曾于1918年对宋教仁遇刺案嫌犯洪述祖进行豫审。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五
读彻,字苍雪,呈贡人,本姓赵。长洲中峰僧。有《南来堂稿》。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苍雪,呈贡人。居苏州楞伽中峰有南来堂槁
人物简介
苍雪(一五八九—一六五七),名读彻,初字见晓,后更名苍雪,号南来。云南呈贡人,童年随父祝发于昆明妙湛寺,曾主持虞山中峰寺,与钱谦益、吴伟业等交往。有《南来草堂诗集》。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四
释读彻,字苍雪,初字见晓。
姓赵氏,云南呈贡人。
生性敏捷,慧悟天成。
童年随父,舍身昆明妙湛,复游鸡足,为寂光水月侍者,讲诵之馀,研穷义谛,文词泉涌,辩者莫当。
年二十五,发志行脚,一笠飘然,遍览名胜,遂达吴门,嗣法一雨。
会明季丧乱,天下多故,不遑宁处,彻独晏然。
更启法会,欲以慈祥化彼杀机,及居中峰,继主讲席,道风郁鬯,声闻南北。
复兴支公道场,海内宗之。
又以禅暇,与眉叟、玄宰、牧斋、梅村诸公往复酬唱,诗名藉甚。
生平著述颇富,笔迹尤珍。
晚岁讲《楞严》于宝华山,手编未终,踞坐而逝。
书有《遗诫十章词》曰:“无端讲席应宝华,老病人扶上小车。
南国远钟萧帝寺,东阳古井志公家。
苍茫不尽江边苇,狼藉空馀台畔花。
一自云光登说后,独怜沽酒送烟霞。
”“南朝帝业几经衰,碧眼无人辨劫灰。
山抱玉泉荒寺在,峰标金地大僧来。
针锋一拨山河转,枣叶重移殿阁开。
衣钵相仍谁继武,法筵龙象见宏才。
”“闭门莫怪老山僧,打睡从来接上乘。
十日庖羹咽未下,千人讲席病犹登。
鼓将风力声难转,散入烟霞气不胜。
如是我闻知未及,奉行倍受已先膺。
”“最初方便请开经,末后圆通择性灵。
我自无心聊为说,谁人有耳不能听。
蘸乾海墨收佳句,缩小江山入净瓶。
珍重莫教莲社冷,天涯诸子各飘零。
”“到岸乘风实快哉,亲迎遗像几还回。
香花夹道群情肃,幡盖摩空宿雨开。
人化双虹天上去,泉飞百道树头来。
俨然未散灵山,想望荆溪入五台。
”“庆喜惯啼抛止叶,饮光解笑示拈花。
而今哭笑俱非是,何啻宗乘辩正邪。
试问此槌曾白否,可怜双眼果青耶。
刹竿倒却门前久,大厦将倾赖木叉。
”“囊虫漉水细微事,粒米同餐展钵巾。
鸡足传衣犹在定,鹅头开戒遍分身。
乡音莫辨难兄弟,老景无多惜主宾。
博取大千凭手掌,陶家游戏转双轮。
”“多闻误堕示儿曹,作饭蒸砂事枉劳。
欲漏未除习漏重,爱根不断命根牢。
无心淫女能成佛,叉手屠儿早放刀。
道眼沧桑何足问,云霄万里一鸿毛。
”“昼长无暑夜无蚊,帷幔虚牵掷扇巾。
好与时人谈笑语,任留知已诉辛勤。
难辞铩羽投林鸟,强作无心出岫云。
一自金经读破久,奈何泄漏尽东君。
”“毛端五色障开经,劳久狂花净眼停。
刁斗更声催𠪾历,明量烟火散荧荧。
交光摄入川源影,纲相盘回楼阁形。
何物无情头解点,也须说与众山听。
”又《中峰喜逢白公,夜集法公方丈》云:“久别几于消息断,重逢犹记道途间。
两山相忆秋同老,一夜刚随雨到山。
故旧何人堪共话,林峦有主暂投閒。
乱流落叶声兼下,听尽寒岩水抱关。
”又《法公招游狼山,登大观楼》云:“海上危楼壮大观,烟波无尽此凭栏。
江南一水横衣带,天外三山落弹丸。
潮色不来风势紧,客心欲渡浪声寒。
高明胜会知何日,回首斜阳几度看。
”又《解制送恒生还山》云:“满堂瓢笠忽天涯,云水茫茫去路赊。
同坐那知君是客,送行翻觉我无家。
九秋露冷芙蓉色,一夜风吹芦荻花。
最是不堪回首处,夕阳江影片帆斜。
”又《铁桥》云:“自堕黄尘每慨然,故乡卿相我无缘。
眼前见画思鸡足,梦里寻家渡铁莲。
苗庶尚潜诸葛洞,儒臣不去小西天。
料应难得今生见,先过此桥五十年。
”又《送唐大来还滇》云:“小艇难禁五两风,鸡山有路几时通。
殷勤为我传乡信,结个茅团在雪中。
”《送元白之燕》云:“一带燕山色,常时入梦间。
平生未到处,今日逢君还。
客路无时尽,秋心不自閒。
塞鸿牵别思,早已出江关。
”《挂瓢》云:“抱膝向空坐,偶然同许由。
一瓢还似累,何物更须留。
涧响悬孤影,风翻入夜秋。
几时从空出,犹见在枝头。
”《送朗癯入匡山》云:“独向匡庐去,安禅弟几重。
九江黄叶寺,五老白云峰。
落日眠苍兕,飞泉挂玉龙。
到时应为我,致意虎溪松。
”《别吴中诸子》云:“相看了无意,临歧还黯然。
回看吴苑树,独上秣陵船。
春老还山路,江昏欲雨天。
白鸥颇怪我,聚散缘波前。
”其所著书,有《法华珠髻》,并同丽府木公参补《华严海印忏仪》四十二卷在藏。
闻所传诗文,散佚颇多,有《南来堂集》刋入《云南丛书》中。
王渔洋评“当代释子诗,以苍雪为第一”。
卒葬中峰,牧齐为撰塔铭。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五
明宏,字梅芳,杭人。
弱冠,家人将为取女,逃去。
薙发于绍兴柯桥弥陀庵,寻事参访,习天台教观,坐禅有省。
后阅藏于天台万年寺,久之两目劳损,乃专志诵佛,寒暑无间。
尝曰:“我因失明,得大利益。
”平时一钵一杖,居无常处。
人所施与,辄济贫乏,实贤与之交,称其得真解脱,决生净生。
雍正五年九月实贤于梵天寺,结妙莲法会,招宏入社。
时宏虽病,而持名不少衰,移住无锡斋僧馆,病转剧。
一日遍告檀樾,以明日将行。
众如期往,即起坐号佛而化。
共 22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